念佛是不迴向法門-第1292集
法語:
念佛是不迴向法門,為什麼?不迴向是大迴向,不迴向是無比的迴向。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我念這句佛號就是求生西方淨土!雖然不迴向,念念都是迴向,念念求生淨土。
節錄:
念佛這個法門,經上還有說這個法門叫「不迴向法門」,這是過去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為什麼叫不迴向法門?黃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裡面,這一段寫得很詳細,諸位自己去看。不迴向是大迴向,不迴向是無比的迴向。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我念這句佛號幹什麼?就是求生西方淨土!換句話說,他雖然不迴向,他念念都是迴向。我就為這個而念的,念念求生淨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42集) 1984/12
這迴向有兩種,有自力、有他力,他力是阿彌陀佛加持的。迴自己的因行,就是自己修行,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都是自行。修菩薩行希望將來能成菩薩道,能證佛果,這是屬於自力。這裡頭重要的不求人間福報,這個很重要。把自己所修學的求人天福報那就錯了,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你所修學的功德馬上就報掉。不求人天福報,這第一種。第二種,「專投佛願,不用自策勵,是名他力。是非凡情迴向,故亦名不迴向」。不迴向的意思,「不依自力,專靠他力,如是之迴向非凡情所能知,故稱之為不迴向」,這是淨土法門。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如果諸位同修聽到這個法門叫不迴向法門,可不能把意思錯解了。有沒有人修?有,一心念佛的人,他不做迴向的儀式。為什麼?每一句佛號都是求生淨土,每一句佛號都是希望親近彌陀,所以他那個迴向已經融入在念佛當中。我念佛不為別的,所以形式上都不用了,這叫不迴向。一心專念,不再分心,把迴向也放下了,怕夾雜,怕打閒岔,這是真迴向。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大品般若》云」,「菩薩如是迴向,則不墮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菩薩修的不迴向,不迴向的迴向,他不墮在想顛倒。我還想迴向,我還想一個目標、想一個方向,那想,只要有想都叫妄想。見顛倒,見是見解,想是思想,你還有錯誤的見解。心顛倒,心還有念頭,我想著將來要得到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何以故?是菩薩不貪著迴向故」,菩薩對極樂世界沒有貪心,對阿彌陀佛也沒有貪心,但是決定要到極樂世界去,決定要向阿彌陀佛學習。雖去極樂世界,不貪著極樂世界,雖見阿彌陀佛,不執著阿彌陀佛,這種不迴向又稱之為「無上迴向」。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凡情目之為不迴向」,我們一般凡夫看到,他都沒有做迴向,實際上他是無上的迴向。為什麼?它與性德圓滿的相應,也就是自性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他雖然天天念佛,天天聽經、天天讀誦,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心裡有沒有求願?有求願,不要形式了,有求跟無求不二,有念跟無念不二。這個人契入三昧的境界,這種念佛也是四種念佛裡的實相念佛,真實功德。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蓋淨土是他力法門」,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法門,「彌陀六字洪名與一乘願海均是他力」,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阿彌陀佛用這種方法,執持名號的方法,接引十方眾生,能信能願,肯念這句佛號,跟阿彌陀佛就有緣,佛度有緣人。一乘願海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一乘願海的成就。怎麼成就極樂世界?四十八願成就的,是四十八願變現出來的境界,這都是他力。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今依靠佛願」,完全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我們自己也發四十八願,自己的願跟佛願完全相應。「迴向,往生,是為無上迴向」,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些儀式統統可以放下,這就是佛法當中所說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完全可以不要。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是故能生一念淨信,將所有善根至誠迴向,則隨願皆生。」這都是世尊在經上說的,最重要的能生一念淨信,關鍵都在「一念」這兩個字上,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將所有的善根,世間法裡的善根三種,不貪、不瞋、不痴,三毒煩惱反過來,三善根。那我們今天講五毒,反過來五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真修行人,無不是隨願皆生。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如《會疏》所開示: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也。」念佛多少沒關係,唯在信一念,一念淨信,這個重要!可是我們的信心不堅固,我們第一念信了,第二念不信,那怎麼辦?念多少還是一個好的方法。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這是從理上講的,從事上講,我們看看黃念祖老居士,他給我們做的榜樣。他在往生前六個月,半年的時間,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每天念十四萬聲,念了半年,他走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他的示現是做給我們看的,做給我們現代人看的。現代是什麼時代?劫難當前。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救自己?除了念佛,別的法門來不及了。救急只有念佛,只有求生淨土親近彌陀,唯一究竟圓滿的辦法,真正是信者得度。你要是不相信,那你肯定是隨業流轉。我們現在曉得隨業流轉是苦不堪言!我們要有智慧,我們要有信心,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不能白學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淨宗更妙、更殊勝,把世出世間純淨純善之法濃縮容納在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上,你念這一句佛號,全都念到了,一樣都不缺,妙極了!所以稱這句名號,這古大德、十方諸佛都讚歎,「萬德洪名」。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萬德,世出世間純淨純善的萬德。明瞭之後,從我自己做起,你們不清楚有懷疑,我沒有懷疑,我真幹,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念茲在茲,永無中斷。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所以念佛法門也有一個外號,叫做不迴向法門。它不像其他的法門,修完了之後後頭要來個迴向。你看我們現在講經完了之後也有個迴向,或者一般念佛完了之後也有迴向,真正念佛人他沒有這個,他一天就是十萬聲佛號,天天就是這樣念,他從來也不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他沒有這一套。為什麼?人家念念都是求生西方淨土,換句話說,每一句佛號裡面都有迴向。
阿彌陀經疏鈔(第22集) 1978/2
不但是每一句佛號裡面有迴向,一切的作為,斷惡修善、自淨其意、自利利他,所有的這些行為裡面全都有求願往生淨土。我為什麼這麼做?我這樣做就是希望往生淨土,所以是念念當中都具足了迴向的法門,這是我們要懂得的。你看看古大德,人家為什麼那麼自在的往生?他們是舉心動念,無不是以往生西方淨土為目標。
阿彌陀經疏鈔(第22集) 1978/2
念佛是不迴向法門-第1292集
法語:
念佛是不迴向法門,為什麼?不迴向是大迴向,不迴向是無比的迴向。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我念這句佛號就是求生西方淨土!雖然不迴向,念念都是迴向,念念求生淨土。
節錄:
念佛這個法門,經上還有說這個法門叫「不迴向法門」,這是過去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為什麼叫不迴向法門?黃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裡面,這一段寫得很詳細,諸位自己去看。不迴向是大迴向,不迴向是無比的迴向。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我念這句佛號幹什麼?就是求生西方淨土!換句話說,他雖然不迴向,他念念都是迴向。我就為這個而念的,念念求生淨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42集) 1984/12
這迴向有兩種,有自力、有他力,他力是阿彌陀佛加持的。迴自己的因行,就是自己修行,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都是自行。修菩薩行希望將來能成菩薩道,能證佛果,這是屬於自力。這裡頭重要的不求人間福報,這個很重要。把自己所修學的求人天福報那就錯了,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你所修學的功德馬上就報掉。不求人天福報,這第一種。第二種,「專投佛願,不用自策勵,是名他力。是非凡情迴向,故亦名不迴向」。不迴向的意思,「不依自力,專靠他力,如是之迴向非凡情所能知,故稱之為不迴向」,這是淨土法門。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如果諸位同修聽到這個法門叫不迴向法門,可不能把意思錯解了。有沒有人修?有,一心念佛的人,他不做迴向的儀式。為什麼?每一句佛號都是求生淨土,每一句佛號都是希望親近彌陀,所以他那個迴向已經融入在念佛當中。我念佛不為別的,所以形式上都不用了,這叫不迴向。一心專念,不再分心,把迴向也放下了,怕夾雜,怕打閒岔,這是真迴向。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大品般若》云」,「菩薩如是迴向,則不墮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菩薩修的不迴向,不迴向的迴向,他不墮在想顛倒。我還想迴向,我還想一個目標、想一個方向,那想,只要有想都叫妄想。見顛倒,見是見解,想是思想,你還有錯誤的見解。心顛倒,心還有念頭,我想著將來要得到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何以故?是菩薩不貪著迴向故」,菩薩對極樂世界沒有貪心,對阿彌陀佛也沒有貪心,但是決定要到極樂世界去,決定要向阿彌陀佛學習。雖去極樂世界,不貪著極樂世界,雖見阿彌陀佛,不執著阿彌陀佛,這種不迴向又稱之為「無上迴向」。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凡情目之為不迴向」,我們一般凡夫看到,他都沒有做迴向,實際上他是無上的迴向。為什麼?它與性德圓滿的相應,也就是自性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他雖然天天念佛,天天聽經、天天讀誦,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心裡有沒有求願?有求願,不要形式了,有求跟無求不二,有念跟無念不二。這個人契入三昧的境界,這種念佛也是四種念佛裡的實相念佛,真實功德。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蓋淨土是他力法門」,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法門,「彌陀六字洪名與一乘願海均是他力」,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阿彌陀佛用這種方法,執持名號的方法,接引十方眾生,能信能願,肯念這句佛號,跟阿彌陀佛就有緣,佛度有緣人。一乘願海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一乘願海的成就。怎麼成就極樂世界?四十八願成就的,是四十八願變現出來的境界,這都是他力。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今依靠佛願」,完全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我們自己也發四十八願,自己的願跟佛願完全相應。「迴向,往生,是為無上迴向」,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些儀式統統可以放下,這就是佛法當中所說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完全可以不要。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是故能生一念淨信,將所有善根至誠迴向,則隨願皆生。」這都是世尊在經上說的,最重要的能生一念淨信,關鍵都在「一念」這兩個字上,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將所有的善根,世間法裡的善根三種,不貪、不瞋、不痴,三毒煩惱反過來,三善根。那我們今天講五毒,反過來五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真修行人,無不是隨願皆生。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如《會疏》所開示: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也。」念佛多少沒關係,唯在信一念,一念淨信,這個重要!可是我們的信心不堅固,我們第一念信了,第二念不信,那怎麼辦?念多少還是一個好的方法。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這是從理上講的,從事上講,我們看看黃念祖老居士,他給我們做的榜樣。他在往生前六個月,半年的時間,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每天念十四萬聲,念了半年,他走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他的示現是做給我們看的,做給我們現代人看的。現代是什麼時代?劫難當前。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救自己?除了念佛,別的法門來不及了。救急只有念佛,只有求生淨土親近彌陀,唯一究竟圓滿的辦法,真正是信者得度。你要是不相信,那你肯定是隨業流轉。我們現在曉得隨業流轉是苦不堪言!我們要有智慧,我們要有信心,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不能白學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淨宗更妙、更殊勝,把世出世間純淨純善之法濃縮容納在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上,你念這一句佛號,全都念到了,一樣都不缺,妙極了!所以稱這句名號,這古大德、十方諸佛都讚歎,「萬德洪名」。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萬德,世出世間純淨純善的萬德。明瞭之後,從我自己做起,你們不清楚有懷疑,我沒有懷疑,我真幹,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念茲在茲,永無中斷。
淨土大經解演義(388集) 2011/5
所以念佛法門也有一個外號,叫做不迴向法門。它不像其他的法門,修完了之後後頭要來個迴向。你看我們現在講經完了之後也有個迴向,或者一般念佛完了之後也有迴向,真正念佛人他沒有這個,他一天就是十萬聲佛號,天天就是這樣念,他從來也不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他沒有這一套。為什麼?人家念念都是求生西方淨土,換句話說,每一句佛號裡面都有迴向。
阿彌陀經疏鈔(第22集) 1978/2
不但是每一句佛號裡面有迴向,一切的作為,斷惡修善、自淨其意、自利利他,所有的這些行為裡面全都有求願往生淨土。我為什麼這麼做?我這樣做就是希望往生淨土,所以是念念當中都具足了迴向的法門,這是我們要懂得的。你看看古大德,人家為什麼那麼自在的往生?他們是舉心動念,無不是以往生西方淨土為目標。
阿彌陀經疏鈔(第22集) 1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