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本与师道意义-第19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教学之本与师道意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记·学记》中的经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时候的学者,不论教学还是求学,都要善用归类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再藉由这些比较触类旁通。
譬如,鼓声并不属于五音(宫、商、角、征、羽),但没有鼓声的配合,五音就难以和谐;水的颜色不在五色(青、黄、赤、黑、白)之列,但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则无法鲜明;学习不属于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的职能范畴,但不通过学习,五官之德就难以端正;从人伦来看,老师不属于五服(斩衰(cuī)、齐(zī)衰(cuī)、大功、小功、缌麻)之内,但没有老师的教导,人伦的亲疏远近就无法分明。
实际上,老师在伦常中堪比“斩衰(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五服』中最重的一等丧服,专为至亲,如:子女为父亲、妻子为丈夫服丧所穿)”。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对老师则是心丧三年。
就像孔子去世时,弟子们在夫子墓旁守丧三年。子真因当时在外地赶不及送葬,感到非常遗憾,便为老师守丧六年;子贡则拿了根树枝插在地上,悲痛不已,泪流不止,后来这根树枝竟长成了一棵大树,至今在孔庙外还能看到。
因此,这一段正是彰显:老师教我们懂得伦常道德、学会做人,才能避免出现不辨五服、祸乱纲常的现象。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君子说:“至高的德行不局限于某一种官职;最根本的道理不局限于某一种事物——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也是强调做学问要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最大的诚信不需要靠盟约约束,一个有诚信、尽忠的人,定会尽心尽力兑现承诺;最合时宜的时机不会总是整齐划一。”能明白这四点,就能立下求学的志向了。
一个有德行的人,即使没有官职,也能对社会産生良善的影响,《学记》开篇提到的“化民成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至圣先师孔子便是最好的榜様。司马迁先生在《史记》中将夫子归列入“世家”——记载诸侯、国君的类目,这其实是对夫子德行与影响的极大肯定,他对时人及后世的贡献,远胜诸侯。夫子曾管理过牛羊、仓库、司法,还做过县长,每一份职事都做得极为出色。可见做事先重德,才华能力可以慢慢培养。
宋代谢涛在《梦中作》中说道:“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浸生民。”百年间的奇闻轶事不过是记载于几张纸上,千古英雄也终会化为一抔尘土,唯有孔子、周公所代表的儒家教诲光辉灿烂,至今仍以仁义之道滋养着天下百姓。
夏商周三代的先王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祀河流,再祭祀大海。因为河流是大海的源头,大海是河流的归宿。这便是致力于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根本:我们祭祀祖宗,因为祖宗是我们的源头与根本。
那麽,什么是学习的根本?什麽是为人师的根本?师者应具备哪些德行与能力?《礼记·学记》通篇强调立志,教和学都要立志,有了志向,便能明晰学习的方向、目标;再者,学习要怀有恭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亲师敬业,正是恭敬心的体现。
后文更以天子为例强调“师严然后道尊”,连帝王都如此尊师重道,可见这份恭敬是学习的关键。好老师要有智慧启发学生的悟性;也要懂得运用譬喻,了解求学者的当前程度,若不用譬喻,学生就难以体会。
还强调老师的身教至关重要。“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教学的人,最重要的是靠德行与身教影响学生。同时,老师也要正确认知:教育是世间最重要的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了这样的认知、使命与信心,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其实,《学记》的每一段,都能体会到“务本”精神。“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的是抓住教育的根本;“良冶之子,必学为裘”,提醒我们求学要扎实根基。
从这些角度去体会每一段如何诠释“本”,就能从整篇文章中深刻领悟教学者应具备的能力与根本。
听众朋友们,《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栏目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与支持,后续节目同样精彩,敬请持续关注!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
教学之本与师道意义-第19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教学之本与师道意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记·学记》中的经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时候的学者,不论教学还是求学,都要善用归类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再藉由这些比较触类旁通。
譬如,鼓声并不属于五音(宫、商、角、征、羽),但没有鼓声的配合,五音就难以和谐;水的颜色不在五色(青、黄、赤、黑、白)之列,但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则无法鲜明;学习不属于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的职能范畴,但不通过学习,五官之德就难以端正;从人伦来看,老师不属于五服(斩衰(cuī)、齐(zī)衰(cuī)、大功、小功、缌麻)之内,但没有老师的教导,人伦的亲疏远近就无法分明。
实际上,老师在伦常中堪比“斩衰(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五服』中最重的一等丧服,专为至亲,如:子女为父亲、妻子为丈夫服丧所穿)”。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对老师则是心丧三年。
就像孔子去世时,弟子们在夫子墓旁守丧三年。子真因当时在外地赶不及送葬,感到非常遗憾,便为老师守丧六年;子贡则拿了根树枝插在地上,悲痛不已,泪流不止,后来这根树枝竟长成了一棵大树,至今在孔庙外还能看到。
因此,这一段正是彰显:老师教我们懂得伦常道德、学会做人,才能避免出现不辨五服、祸乱纲常的现象。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君子说:“至高的德行不局限于某一种官职;最根本的道理不局限于某一种事物——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也是强调做学问要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最大的诚信不需要靠盟约约束,一个有诚信、尽忠的人,定会尽心尽力兑现承诺;最合时宜的时机不会总是整齐划一。”能明白这四点,就能立下求学的志向了。
一个有德行的人,即使没有官职,也能对社会産生良善的影响,《学记》开篇提到的“化民成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至圣先师孔子便是最好的榜様。司马迁先生在《史记》中将夫子归列入“世家”——记载诸侯、国君的类目,这其实是对夫子德行与影响的极大肯定,他对时人及后世的贡献,远胜诸侯。夫子曾管理过牛羊、仓库、司法,还做过县长,每一份职事都做得极为出色。可见做事先重德,才华能力可以慢慢培养。
宋代谢涛在《梦中作》中说道:“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浸生民。”百年间的奇闻轶事不过是记载于几张纸上,千古英雄也终会化为一抔尘土,唯有孔子、周公所代表的儒家教诲光辉灿烂,至今仍以仁义之道滋养着天下百姓。
夏商周三代的先王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祀河流,再祭祀大海。因为河流是大海的源头,大海是河流的归宿。这便是致力于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根本:我们祭祀祖宗,因为祖宗是我们的源头与根本。
那麽,什么是学习的根本?什麽是为人师的根本?师者应具备哪些德行与能力?《礼记·学记》通篇强调立志,教和学都要立志,有了志向,便能明晰学习的方向、目标;再者,学习要怀有恭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亲师敬业,正是恭敬心的体现。
后文更以天子为例强调“师严然后道尊”,连帝王都如此尊师重道,可见这份恭敬是学习的关键。好老师要有智慧启发学生的悟性;也要懂得运用譬喻,了解求学者的当前程度,若不用譬喻,学生就难以体会。
还强调老师的身教至关重要。“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教学的人,最重要的是靠德行与身教影响学生。同时,老师也要正确认知:教育是世间最重要的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了这样的认知、使命与信心,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其实,《学记》的每一段,都能体会到“务本”精神。“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的是抓住教育的根本;“良冶之子,必学为裘”,提醒我们求学要扎实根基。
从这些角度去体会每一段如何诠释“本”,就能从整篇文章中深刻领悟教学者应具备的能力与根本。
听众朋友们,《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栏目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与支持,后续节目同样精彩,敬请持续关注!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