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爱老,传承美德-第88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古语道出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重阳节,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它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到来,因“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相叠,故得名“重阳”,又因月份与日子皆为九,也称“重九”。
古时的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拜祖先,宴饮祈寿,因此又被称为“登高节”。而如今,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养老、敬老、爱老、助老。
敬老,应从尊敬自家老人开始,也就是孝养父母。然而,生活中却有太多的人,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有这样一位朋友,重阳节对她来说是极为痛苦的日子,因为她的母亲在重阳节前一天突然离世。母亲去世时才六十八岁,而她自己也不过三十七岁。母亲一生勤劳坚强,为家庭付出了一切。小时候,母亲对她呵护有加;长大后,母亲又在工作和家庭上给予她最大的支持;母亲患病后,还坚持帮忙照顾孩子。本打算在重阳节那天带着父母和家人一起出游,可母亲却突然病发离世。人生无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她回想起母亲生前的种种,才意识到自己为母亲做的实在太少。
她对母亲的关心远不如对孩子和自己,日常照顾母亲的责任都交给了保姆,以为只要休息时带母亲吃喝游玩,母亲缺什么就买什么,就是尽孝。可当她真正想要好好关心照顾母亲时,母亲却已不在了。孝养父母,贵在真诚用心,这是任何金钱和物质都无法替代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诚用心呢?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和体会,就会发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与我们想像的有很大不同。生理上,老人难免会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心理上,老人也可能会有被遗弃的惶恐、孤独寂寞、焦虑抑郁、敏感多疑、自卑等情绪。这恰恰说明,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关怀和照顾。因此,孝养年老的父母,要从关注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开始,尤其在父母患病时,子女更应悉心照顾,不离不弃,这才是真正的孝义。
《弟子规》中有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文帝刘恒就是这方面的榜样。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位皇子,母亲是薄太后。文帝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下了朝就去照顾母亲,有时母亲病重,他便彻夜不眠、衣不解带地悉心照料。母亲所服的汤药,他必先亲口尝一尝温度后才让母亲服用。作为一国之君,文帝日理万机,但他并没有将孝养之责推给下人,而是发自内心、事必躬亲地照顾母亲,真正将孝亲落到了实处。也正是因为文帝这种高尚的品德,他在位的二十余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得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后人将他与儿子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誉为“文景之治”。
尽孝不是简单的看望,也不仅是带他们去吃顿饭、逢年过节送贵重礼物。用心专注地关心老人,嘘寒问暖,落到实处的亲力照顾,真诚用心的陪伴,让老人感到舒心、安心,才是真正的孝顺。我们用心孝顺老人,就是为子女树立的最好榜样。
《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孩子叫孙元觉,年仅十五岁就懂得慈爱孝顺。可他的父亲却极为不孝,祖父年老病重,日渐消瘦,孙元觉的父亲开始嫌弃他,打算将祖父装进箩筐,背到深山中将他遗弃。孙元觉哭着劝父亲无果,只能一路随着父亲送祖父进山,边走边劝父亲,父亲仍旧不听。元觉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要把这个箩筐带回去。”父亲不解地说:“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日后等您老了,我也用这箩筐把您背上山。”父亲听了立刻悔悟,马上将元觉的祖父接回家,精勤孝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是否能领悟出一些道理呢?
孝义之道,在于承上启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以身作则孝养父母,才能给子女做好榜样,在我们年老时,子女自然会用心孝养我们。我们可以与孩子一同照顾、关心老人,让孩子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身体尚好,乐意在家帮我们带孩子的,我们更要感恩惜福,平时多留意他们的身体状况,嘘寒问暖。在周末时亲自为老人做饭,与孩子一同做家务,与老人聊聊家常,让老人得以休息。对于我们另一半的双亲,也要像对待自己父母那般的尽孝,再将这种孝心推广开,爱天下的长辈和老人,如此才是圆满的孝义。
在这特别的节日里,愿天下老人身心健康舒畅、老有所依、儿孙孝顺、阖家幸福、共聚天伦。
敬老爱老,传承美德-第88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古语道出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重阳节,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它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到来,因“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相叠,故得名“重阳”,又因月份与日子皆为九,也称“重九”。
古时的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拜祖先,宴饮祈寿,因此又被称为“登高节”。而如今,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养老、敬老、爱老、助老。
敬老,应从尊敬自家老人开始,也就是孝养父母。然而,生活中却有太多的人,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有这样一位朋友,重阳节对她来说是极为痛苦的日子,因为她的母亲在重阳节前一天突然离世。母亲去世时才六十八岁,而她自己也不过三十七岁。母亲一生勤劳坚强,为家庭付出了一切。小时候,母亲对她呵护有加;长大后,母亲又在工作和家庭上给予她最大的支持;母亲患病后,还坚持帮忙照顾孩子。本打算在重阳节那天带着父母和家人一起出游,可母亲却突然病发离世。人生无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她回想起母亲生前的种种,才意识到自己为母亲做的实在太少。
她对母亲的关心远不如对孩子和自己,日常照顾母亲的责任都交给了保姆,以为只要休息时带母亲吃喝游玩,母亲缺什么就买什么,就是尽孝。可当她真正想要好好关心照顾母亲时,母亲却已不在了。孝养父母,贵在真诚用心,这是任何金钱和物质都无法替代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诚用心呢?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和体会,就会发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与我们想像的有很大不同。生理上,老人难免会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心理上,老人也可能会有被遗弃的惶恐、孤独寂寞、焦虑抑郁、敏感多疑、自卑等情绪。这恰恰说明,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关怀和照顾。因此,孝养年老的父母,要从关注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开始,尤其在父母患病时,子女更应悉心照顾,不离不弃,这才是真正的孝义。
《弟子规》中有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文帝刘恒就是这方面的榜样。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位皇子,母亲是薄太后。文帝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下了朝就去照顾母亲,有时母亲病重,他便彻夜不眠、衣不解带地悉心照料。母亲所服的汤药,他必先亲口尝一尝温度后才让母亲服用。作为一国之君,文帝日理万机,但他并没有将孝养之责推给下人,而是发自内心、事必躬亲地照顾母亲,真正将孝亲落到了实处。也正是因为文帝这种高尚的品德,他在位的二十余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得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后人将他与儿子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誉为“文景之治”。
尽孝不是简单的看望,也不仅是带他们去吃顿饭、逢年过节送贵重礼物。用心专注地关心老人,嘘寒问暖,落到实处的亲力照顾,真诚用心的陪伴,让老人感到舒心、安心,才是真正的孝顺。我们用心孝顺老人,就是为子女树立的最好榜样。
《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孩子叫孙元觉,年仅十五岁就懂得慈爱孝顺。可他的父亲却极为不孝,祖父年老病重,日渐消瘦,孙元觉的父亲开始嫌弃他,打算将祖父装进箩筐,背到深山中将他遗弃。孙元觉哭着劝父亲无果,只能一路随着父亲送祖父进山,边走边劝父亲,父亲仍旧不听。元觉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要把这个箩筐带回去。”父亲不解地说:“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日后等您老了,我也用这箩筐把您背上山。”父亲听了立刻悔悟,马上将元觉的祖父接回家,精勤孝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是否能领悟出一些道理呢?
孝义之道,在于承上启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以身作则孝养父母,才能给子女做好榜样,在我们年老时,子女自然会用心孝养我们。我们可以与孩子一同照顾、关心老人,让孩子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身体尚好,乐意在家帮我们带孩子的,我们更要感恩惜福,平时多留意他们的身体状况,嘘寒问暖。在周末时亲自为老人做饭,与孩子一同做家务,与老人聊聊家常,让老人得以休息。对于我们另一半的双亲,也要像对待自己父母那般的尽孝,再将这种孝心推广开,爱天下的长辈和老人,如此才是圆满的孝义。
在这特别的节日里,愿天下老人身心健康舒畅、老有所依、儿孙孝顺、阖家幸福、共聚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