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从言语修身践行圣贤之道-第16集

  上一期,我们探讨了求学的第四个关键——“明辨”,当我们能明辨善恶,明辨人生方向时,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躬身力行,将所学之理,一一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

  中国传统学问向来强调“主敬存诚”。“敬”是恭敬心,无论是言语态度,还是起心动念都要秉持恭敬、真诚,这才是真实学问。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里的“放”,正是将我们忘失的真心找回来。

  

  那么,该如何落实“主敬存诚”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升:第一、修身;第二、处事;第三、接物,就是与人交往,乃至与万物互动时应有的态度。

  我们先看修身,在于“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人与人的相处沟通,最常使用的便是言语。“忠”是会意字,上为“中”,下为“心”,寓意着我们的心要秉持中正、不偏不倚,不可自私自利。

  要做到言语忠信,首先需从存心和态度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存心:我们说话,本是为了表达心声,而沟通的初衷,是为了彼此了解,相互帮助,共同成就,因此说出的每一句话,要以利益对方为出发点。

  

  当我们时时想着利益他人,言行自会多一份谨慎,会考虑这话说出口之后,对方会有什么感受,是否真正对他有所助益。

  我们讨论言语,《弟子规》中都有明确的指引。比如存心,是:“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当我们宣扬人的善行时,存心即是善的,希望众人知晓善人善行,进而向其学习;“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用言语规劝他人改正过失,双方的道德学问都能得到长养。假如朋友有过失,我们视而不见,就没有尽到朋友之义,本身也是一种过错。

  

  存心是善,自然能成就他人;存心偏颇,我们就要即刻警觉。哪些存心是不当的呢?“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尚未见到事实真相,仅靠耳闻便随意传播,很可能误导他人。而这种“见未真”“知未的”的存心,本质是逞能,既不忠正,也有失忠信。

  再如“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打听他人隐私,不仅对彼此毫无益处,自身的人格修养也会逐渐滑坡。更有甚者,挖人隐私还可能造成对方的家庭失和、团体离散。

  因此,我们用人时,除了考察他的德行,还要观察其言语的分寸。一个团体中常常发生冲突与摩擦,往往是因为大家言语不慎,喜欢搬弄是非所致。

  

  团体一旦失和、不团结,事情就难以成就。所谓“家和万事兴”,团体亦是如此——唯有和睦,方能成事。所以,我们观察朋友或下属时,也要从其言语的存心来看。

  此外,言语还要掌握时机。若在不该开口的时候执意输出,心也有失忠正,显得过于急躁;而急躁的背后,是控制欲太强,总希望对方立刻采纳自己的建议。一旦没掌握好时机,往往事倍功半,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把事情弄砸。

  《弟子规》中还说“亲有过,谏使更”,若父母亲人有过失,“谏不入”便是时机未到,此时应遵循“悦复谏”的原则——待父母心情愉悦时再行劝谏。这个“悦”字,正体现了审时度势的态度。

  

  说完存心与时机,我们再谈谈言语的态度。《弟子规》中明确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正是提醒我们,与父母交谈时,态度务必恭敬。

  “凡出言,信为先”亦属言语态度的核心,我们要勉励自己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谈及言行的准则,例如:“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意思是君子不轻易许诺,只因将“说得出却做不到”视为耻辱。

  正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君子的这份谨慎,正是我们该学习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确定能做到再应允他人,切不可为了面子而逞能。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奉命出使鲁国。途经徐国时,徐国国君设宴款待他,席间目光频繁关注季札腰间的佩剑。季札察觉后,知道国君十分喜爱这把佩剑。

  

  只是当时佩剑是出使鲁国的身份象征,暂时不便相赠,所以季札心中暗下决心:“待我出使归来,定将此剑赠予国君。”

  然而,当季札完成使命回到徐国时,国君已经过世。即便如此,季札仍将佩剑挂在了国君墓前的树上。随从对此十分不解,问道:“大人,您这样做,小的实在费解,一来您从未当面答应赠剑,本无守信之责;二来即便您已经许诺,国君如今已然离世,您也无需再兑现啊。”

  季札却说:“始吾以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我已经在心中许诺于他,怎能因为他离世而违背本心、失去信用!

  

  由此可见,古人之信,不仅限于说出口的言语,即便是他人看不见的心念,也会坚守到底。古人对“信”的谨慎,竟细致到每一个念头,我们读完这则故事,不禁心生惭愧。正因如此,我们更要见贤思齐,凡是答应了他人的事,必当全力以赴、尽力而为。

  固然要做到言出必行,但在言出之前,还要考虑“事非宜,勿轻诺”的道理,不可轻易许诺。要考虑这件事是否合乎道义?是否符合法律?有时即便事属正当,若答应对方,可能招致其家人的埋怨;还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完成。

  假如有一处不妥,我们因一时冲动答应了,最终不仅事情办不成,自己觉得无奈,对方也会心生不快,更会耽误彼此的时间与办事的最佳时机。因此,许诺前务必量力而行。

  

  再来说说“奸巧语,秽污词”。所谓“奸巧语”,就是花言巧语,说这类话的人,往往居心叵测;而“秽污词”,则是脏话、粗俗言语和骂人的话,也称之为“恶口”。恶口不仅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会引发冲突、激化矛盾。

  若我们常讲“秽污词”,不仅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背后还会招致批评与轻视。所以,言语也是一个人的“形象名片”,必须用心维护。

  言语的速度亦有讲究,需“勿急疾,勿模糊”,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弟子规》中“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的教诲,正是言语的中庸之道。在尊长面前不可大声喧哗;与尊长交谈时,声音也不能轻到听不清在说什么,这都是失礼之举。

  

  谈及讲话的方法,“号泣随,挞无怨”亦是重点。纵使我们因劝谏而被误会、甚至遭受责罚,仍能坚持正道、继续规劝。由此可见,若想真心帮人、劝人,首先要做到不怕受委屈、不畏误解。

  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若一句言语不当,小则可能导致一个家庭的分裂、一个团体的离散,大则可能引发一个国家的败亡。

  以上种种,都是属于“言忠信”的范畴。我们唯有谨记圣贤教诲,时刻做到谨言慎行,方能在言语上践行“主敬存诚”。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