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學佛要有次第-第1283集

 

  法語:

  世尊在《戒經》裡面告訴我們:學佛,如果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學東西要有次第,要有程式,從哪裡學起?由淺而深,由小而大,這是一定的道理。不遵守修學的次第,躐等,佛不承認是他的學生。

  

  節錄:

  世尊在《佛藏經》裡說過,「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釋迦牟尼佛重視修學的次第,一定先小後大。小乘是什麼?小乘教你怎麼做人,怎樣做個好人,怎樣做個善人。經典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那是有標準的,持戒、守規矩,這才叫善人。我們的祖師大德就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成績不錯!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來,無論是哪一宗,人才輩出,說明成績可觀,祖師們沒有做錯。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88集) 2011/7/10

  

  今天麻煩大了,小乘不學,儒跟道也不學,這個問題嚴重了,大乘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在此地。縱然去研究大乘,沒有儒跟道的基礎、沒有佛的小乘的基礎,變成學術,他一生所研究的,他能講、他能寫,做不到,煩惱習氣一點都沒有斷,還是凡夫。他是搞佛學的,把佛法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那麼成績是知識,不是戒定慧。學佛一定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定慧不要了,那就變成三有漏學,有漏學是世間法,所謂有漏就是煩惱習氣完全沒有斷掉。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88集) 2011/7/10

  

  佛與眾生的差別,就是佛的自性開發了,自性的智慧功德完全顯露。而我們眾生自性的大門是關著的,好像寶庫,庫門是關閉的,沒有打開,寶藏在裡面透不出來,生佛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一律平等,佛有多少智慧德行,我們也有,我們跟佛沒有兩樣。要如何把我們智慧德能的寶藏的門打開?就是禮敬。禮敬是開發我們心地法門寶藏的一把鑰匙!

  無量壽經(第3集) 1989/4

  

  孔老夫子知道,他也是用這把鑰匙打開寶藏庫門,佛知道,也是用禮敬諸佛。我們因為不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佛菩薩教我們修禮敬,「我為什麼要恭敬他?」好像恭敬與我不相干,而是對人的。殊不知道,恭敬對自己的關係太密切了,對人倒沒有什麼大關係。因為我恭敬他,他不會破迷開悟,他寶藏的門打不開,可是我的開了,這個道理要曉得。

  無量壽經(第3集) 1989/4

  

  我們自己學佛,沒有懂得這個道理之前,我們對人不恭敬,就是對人恭敬也是表面上的,而且有等級、有差別的。這個人值得我恭敬,我恭敬他;不值得,我瞧不起他。以後明白佛法的道理,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錯誤。自己學佛,為什麼經都看不懂?智慧沒開。智慧為什麼不開?沒有鑰匙開。鑰匙就是禮敬,禮敬的鑰匙沒有,丟掉了。所以,瞭解事實真相非常重要。

  無量壽經(第3集) 1989/4

  

  佛法的修學,在我們中國是以四大菩薩來表法,中國大陸有四大名山,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普陀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五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峨嵋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大菩薩代表大乘修學的次第,我們怎樣才能入佛門?學,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就像礦藏,金礦、銀礦都在地底下埋著。佛用這個譬喻,地是我們的心地,寶藏就是智慧德能,《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我們心地裡面的寶藏。

  無量壽經(第3集) 1989/4

  

  《地藏經》裡面教給我們的那就是方法。《地藏經》教的是什麼東西?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所以,孝、敬就是開發心地寶藏的鑰匙。沒有一個佛菩薩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學佛的人不曉得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你這個佛法決定是不得其門而入。所以要曉得,孝敬非常重要,我們入佛門,念佛要得一心不亂,要得功夫成片,要往生決定有把握,要從孝敬修起。這是告訴你從哪裡下手,最初的第一步要學地藏菩薩。

  無量壽經(第3集) 1989/4

  

  第二,再升一級就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把孝敬,從孝敬父母推廣到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我要孝順一切眾生的父母,我要尊敬一切眾生的師長,這就變成觀世音菩薩。佛法是這樣學法的。在第三個階段,就是學文殊菩薩的智慧。大慈大悲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你的慈悲才是清淨、平等的。如果感情的慈悲,心不清淨,心不平等,與心性不能相應。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那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踐、代表實行。

  無量壽經(第3集) 1989/4

  

  這四個菩薩代表佛法的四個階段。所以,你不能把菩薩當作神看待,那錯了。你依照這個方法修學,這就是菩薩加持你,這就是菩薩保佑你。我從前不曉得,不知道孝敬、不知道慈悲、不曉得理智、不知道要用在生活上,現在統統知道了。這是佛菩薩加持我們,這是佛菩薩保佑我們。我們在佛法裡面所求的就是這些東西,大家一定要知道。

  無量壽經(第3集) 1989/4

  

  所以一定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小乘教不但要講,要落實,都變成日常生活,真得受用。大乘,幫助他拓開願力,發大心,去求高深的理論,這高深理論都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所以有小乘的基礎,開發大乘不是難事情。所以佛教眾生,首先十二年阿含,接著八年方等。方等好比中學,做為大小乘當中的一個連接,大學的預備班。再講般若,般若是大乘,講了二十二年。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01集) 2013/1/1

  

  佛講經四十九年,幾乎佔一半的時間,這就是佛主要說的。大乘講什麼?大乘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跟小乘人講不行,把人都講跑了。你看,佛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基礎奠定了,再跟他講這個事情,不斷反覆講,讓大家接受,知道這是事實真相。真知道了自然放下,放下就證得。你學了,學了放不下,你是大乘學者,但是你的行持還是小乘,為什麼?沒用上。所學的一定要用上,變成自己的生活。大乘生活是完全放下。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01集)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