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金人品 烈火锻来-第15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格言联璧》中的下一句: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拥有如纯金美玉般完美的人品,必定要经过烈火般严酷的锻炼考验;若希望建立惊天动地、惠及久远的伟大功业,必须有如履薄冰般的谨慎戒惧。
孟子教导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古圣贤并非天生完美,他们的人品在磨难中淬炼,事业在谨慎中筑基,正如古人所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这便是箴言背后最朴实的智慧。
故事 | 烈火锻初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不仅是将上古圣贤智慧汇集成脉的“集大成者”,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尊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奉为“万世师表”。
这份“精金美玉”般的人品,是在一生“烈火”中锻造而成;这份“揭地掀天”的文脉事功,是在处处艰险中“如履薄冰”守护而来。孔子的“烈火考验”,从幼年便已开始。
三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家境骤然清贫。为了孝养母亲,照顾身有残疾的哥哥,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从事过管理仓库、饲养牛羊等在当时被视为“贱事”的工作。
孔子后来回忆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正是这份贫苦中的磨炼,让他养成了坚韧、笃实的品性,也让他早早体会到百姓的艰辛,日后坚定施行“仁政”理想。
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师从郯子学习古代官制,周国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精进求索,勤学不怠。晚年研读《周易》时,因反复翻阅,使得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多次磨断。孔子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种“好学”的坚持,也是他人品淬炼的一部分。
真正的“烈火”,出现在他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里。时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称雄,百姓困苦不堪。各诸侯国无人愿意推行孔子主张的“仁义孝悌”。他辗转各国之间,处处遭遇排斥。
最危急的一次,是前往楚国时,陈、蔡两国害怕孔子为楚国所用,竟派兵围困孔子师徒,导致他们绝粮七日,几乎性命不保,甚至有人动摇了初心。
可孔子依旧弦歌不辍,并教导弟子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小人一旦穷困,就会胡作非为。还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是这场“绝粮之困”的烈火,让他的人品如松柏般挺拔,也让弟子们看清了“仁道”的重量。最终子贡从楚国求援归来,孔子师徒得以解困。
周游列国无果后,他回到鲁国专心教学、整理古籍:删订《诗经》,让三千篇诗歌归于雅正;规范礼乐,让上古的礼仪教化得以传承;修撰《春秋》,用笔法褒贬善恶,为后世立“王道”的标准。
他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随意创新,而是老老实实传承古圣先贤的智慧,这正是“向薄冰上履过”的谨慎。
孔子培养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最终成就了颜回、子贡、子路等七十二位贤人。
这份“传承文化、培育贤才”的事业,看似没有“掀天揭地”的轰轰烈烈,却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真正“惠及万世”的伟业。
我们今天或许没有孔子当年的“绝粮之困”,但依旧会面对生活的压力、处事的难题、初心的考验。愿我们能以孔子为榜样:让人品在“烈火”中锻造的更纯净,让事业在“薄冰”上愈加稳固。唯有如此,才能炼就好人品,成就真事功。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精金人品 烈火锻来-第15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格言联璧》中的下一句: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拥有如纯金美玉般完美的人品,必定要经过烈火般严酷的锻炼考验;若希望建立惊天动地、惠及久远的伟大功业,必须有如履薄冰般的谨慎戒惧。
孟子教导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古圣贤并非天生完美,他们的人品在磨难中淬炼,事业在谨慎中筑基,正如古人所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这便是箴言背后最朴实的智慧。
故事 | 烈火锻初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不仅是将上古圣贤智慧汇集成脉的“集大成者”,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尊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奉为“万世师表”。
这份“精金美玉”般的人品,是在一生“烈火”中锻造而成;这份“揭地掀天”的文脉事功,是在处处艰险中“如履薄冰”守护而来。孔子的“烈火考验”,从幼年便已开始。
三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家境骤然清贫。为了孝养母亲,照顾身有残疾的哥哥,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从事过管理仓库、饲养牛羊等在当时被视为“贱事”的工作。
孔子后来回忆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正是这份贫苦中的磨炼,让他养成了坚韧、笃实的品性,也让他早早体会到百姓的艰辛,日后坚定施行“仁政”理想。
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师从郯子学习古代官制,周国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精进求索,勤学不怠。晚年研读《周易》时,因反复翻阅,使得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多次磨断。孔子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种“好学”的坚持,也是他人品淬炼的一部分。
真正的“烈火”,出现在他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里。时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称雄,百姓困苦不堪。各诸侯国无人愿意推行孔子主张的“仁义孝悌”。他辗转各国之间,处处遭遇排斥。
最危急的一次,是前往楚国时,陈、蔡两国害怕孔子为楚国所用,竟派兵围困孔子师徒,导致他们绝粮七日,几乎性命不保,甚至有人动摇了初心。
可孔子依旧弦歌不辍,并教导弟子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小人一旦穷困,就会胡作非为。还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是这场“绝粮之困”的烈火,让他的人品如松柏般挺拔,也让弟子们看清了“仁道”的重量。最终子贡从楚国求援归来,孔子师徒得以解困。
周游列国无果后,他回到鲁国专心教学、整理古籍:删订《诗经》,让三千篇诗歌归于雅正;规范礼乐,让上古的礼仪教化得以传承;修撰《春秋》,用笔法褒贬善恶,为后世立“王道”的标准。
他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随意创新,而是老老实实传承古圣先贤的智慧,这正是“向薄冰上履过”的谨慎。
孔子培养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最终成就了颜回、子贡、子路等七十二位贤人。
这份“传承文化、培育贤才”的事业,看似没有“掀天揭地”的轰轰烈烈,却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真正“惠及万世”的伟业。
我们今天或许没有孔子当年的“绝粮之困”,但依旧会面对生活的压力、处事的难题、初心的考验。愿我们能以孔子为榜样:让人品在“烈火”中锻造的更纯净,让事业在“薄冰”上愈加稳固。唯有如此,才能炼就好人品,成就真事功。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