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从存心与长远看行为的真义-第15集

  上一期,和大家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充斥着诸多似是而非的思想观念,面对这些纷扰,我们要懂得慎思明辨。唯有做出利人利己的言行,才能真正造福后代子孙,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当我们秉持这样的态度为人处世,子孙必将以我们为荣。

  今天,我们接着聊聊求学问的第四个步骤——明辨。其实,慎思的过程中就蕴含了明辨的智慧。我们学习圣贤教诲,核心目标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善人,一个能利益他人的人。那究竟什么是“善”?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辨别。

  

  判断一件事是否为善,最根本的标准在于一个人的存心,看他是否对所有人都怀有真心。比如一个人看到上司时毕恭毕敬,转身对下属却态度冷漠无礼。

  那这样的“恭敬”背后是藏着目的的,不过是为了攀龙附凤,谋求升迁罢了。这样的存心充满自私自利,即使表面做着“恭敬”的事,本质也是虚假的,属于恶的范畴。

  

  再来讨论一个常见的认知:一般人都认为打人、骂人是不好的行为。但我们细细体会便能发现,若能通过适度的“打”与“骂”,让对方从错误的深渊中醒悟过来、及时回头,那这样的行为便符合“善相劝,德皆见”的道理。当朋友、亲人犯错时,我们本就有规劝提醒的义务,否则便是“过不规,道两亏”,没尽到自己的本分。

  可见,辨别善恶不能只看表面行为,更要从存心出发辨别真假。同时,还要关注行为背后的长远影响。古人看事情深谋远虑,假如这件事情对当下的人有利,却会给几百年后的人带来危害,他们是绝对不会做的。

  

  这便是古人的厚道之处!他们会时刻考虑自己行为可能引发的流弊,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于这一点,子贡的故事对我们颇具启发。有一次,子贡到鲁国做生意,当时鲁国有一项规定:凡是在其他国家看到鲁国人被卖为奴的,百姓可以自费将其赎回,事后国家会全额补偿,以此鼓励大家积极主动解救同胞。

  

  子贡是商人,家境富裕,他赎回同胞后,跟官府说:“这笔赎金我就不需要了。”旁人听闻后都纷纷赞叹他品格清高!

  后来子贡拜见孔子时,孔子对他说:“你赎人不收国家的补偿,看似清高,实则会给鲁国带来隐患。现今鲁国大多是穷人,假如他们也想解救同胞,一想到子贡都不收补偿,便会陷入两难:若自己收下补偿,就不如你清廉;若不收,那钱花光了可能让全家没有饭吃。这一犹豫、顾虑,他们救人的心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放弃赎人。”

  要知道,一个人没被赎回,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失去了父亲或儿子,整个家庭的命运都会因此改变。所以孔子才会如此深谋远虑——子贡不收补偿,从眼前看是好事,但从长远来看,对国家和百姓极为不利。

  

  这也提醒我们: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想法,要从整体和大局考量。

  现在也一样,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多一份洞察,这件事做了之后,对自己、对家人、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响?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当一个人随意丢垃圾,身边的人可能觉得“丢垃圾是正常的”,慢慢跟着傚彷;反之,当一个人主动弯腰捡起垃圾,就能唤醒身边人爱护环境的意识,进而推动整个大环境变好。

  

  除此之外,“善”还分为大小、端曲、半满、难易、正偏。《了凡四训》这本书中都有详细的解读,能帮助我们在行善的道路上明确方向、笃定前行。

  当然,人生中需要我们明辨的,不仅仅是“善恶”,还有“美丑”。试问:我们真的能分清美与丑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有句话说得好:“美就是心中有爱”。

  一个人真正的美,从来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的善良,与这样的人交谈、共事,会让人感到非常舒适。

  

  《弟子规》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我们该忧心的,是自己的德行是否足够、学问是否深厚,若是不足,就该努力提升。至于衣服是不是名牌,饮食是不是珍馐,不值得与人比较。

  做家长的可以跟孩子说:有一件“衣服”,不用花钱买,它永远不会坏、不会旧,而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件“衣服”会变得愈来愈漂亮,穿上它,自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这件特殊的“衣服”,就是我们的好习惯、好德行。当我们做到了《弟子规》中的一条,就相当于给这件“衣服”织了一针;什么时候把《弟子规》中的教诲统统做到了,这件“衣服”就完美了。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刻意追求他人尊重。因为他们知道,能让人生感到踏实、充实的内在美,正是一个人的德行。就像“众星拱月”一般,当我们拥有足够的德行,成为那一轮“明月”,身边的“星星”(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会聚集到我们身边。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道”从来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父母的孝心是道,待人接物的真诚心是道,面对他人时的恭敬心是道,对万物的仁慈心是道。

  孔子说:“道不会远离人,人如果为了追求道而疏远他人,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道”。这句话恰恰点明了“道”的本质——它从来不在空谈里,而在我们与人相处、服务他人的点滴行动中。

  

  若一个人逃避家庭责任、漠视他人需求,这样的行为本身就违背了“道”。不愿付诸行动,“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像有人自称“懂礼”,对身边的人却冷漠刻薄、毫无体谅——这样的“礼”,就不是真正的“道”。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