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第1280集
法語: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聊天都是講是非長短,這是過失,損自己的德行。別人縱然有過失,與我有什麼相干?不但不能談論,最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被污染了。
節錄:
古人常常教我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古人這兩句話使我們想像,從前社會上這種情形大概也不少,聊天都講是非,現在這個社會更不必說了,這是過失,這不是積德,損自己的德行。別人縱然有過失,與我有什麼相干?不但不能談論,最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把它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被污染了,這個實在是非常冤枉,非常愚癡。
大乘無量壽經(第117集) 2001/3
我見到一個壞人,我不會想他的壞,我想我有沒有那種壞習氣?有,要改;沒有,要勉勵自己,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看到不善的事,亦復如是,所以他對我有好處,他是我的一面鏡子。自己看自己的過失看不到,太難了!他是善,做的好事,我要有,我保持;我沒有,跟他學習。兩個對我都好,都是我的好老師,所以我尊敬他,我會供養他,道理在此地。
學佛答問 2007/2
古大德常常教人,「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功德是怎樣積累的?這兩句話就落實了。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沒有別的,想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過失立刻就改,做到「不貳過」,這個人就是聖賢。我們要走聖賢的路,天天改過,日日自新,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勇猛精進。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71集) 2002/4
跟大眾相處,決定不說別人過失,古大德常常教給我們隱惡揚善,讚歎別人的善心善行,我們的社會就會安定、就會祥和。為什麼?人人常存這個心,這個心純淨純善,純淨純善就跟佛菩薩相應,就跟聖賢相應。這個人常常這樣修,他就轉惡為善、轉染為淨、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71集) 2002/4
我們修行不要說證果,功夫都不得力,那什麼原因?就是靜坐他在胡思亂想,他沒有去檢點自己的過失。阿賴耶識裡頭全是是是非非,跟大眾接觸的時候,張家長李家短。有意無意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與人交往造口業。世間人對他無可奈何,因果他逃不過。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68集) 2002/9
但是現在人他不相信因果,果報現前,後悔莫及,真有果報!只要我們細心,觀察我們周邊的人事,果報就在眼前,我們居然不見不聞,那是什麼?麻木不仁。如果你不是麻木不仁,你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你逐漸會明瞭宇宙人生真相,你的思想、見解、言行,肯定你會隨順佛陀的教誨。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68集) 2002/9
真正聰明的人、覺悟的人知道過失都在自己,外面沒有過失。惠能說的,在《六祖壇經》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世間過?今天量子學家告訴我們,世間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它有什麼過?我們看到以為是過,是自己的過,不是它的過。這個道理可深了,一般人聽不懂,一點都不假。所以會修行的人叫借假修真。這句話意思很深。假是什麼?世間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假的,我在假的裡頭修真。怎麼個修法?我不見世間過就真,真的我就見到了;我要見世間過,永遠見不到真如。
淨土大經科註(第69集) 2011/12
別人有什麼不對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看了、聽了心要平靜,心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絕對不受影響。心地平靜,才能把是非善惡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要一動感情,往往誤事。所以,這個世間古今中外都一樣,做大人物、大領袖人物,他跟別人確實不相同。
六祖壇經(第9集) 1986/11
不同在什麼地方?他有定力,不管什麼大的事情來到面前了,他不驚,他不慌張,他很冷靜,一點都不會激動。所以他事情看得很清楚,處理就能得當。凡是激動一定亂事、一定壞事的,激動就是沒定。所以這個要記住。『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把別人的是非變成自己的是非,這就是自己的過失。
六祖壇經(第9集) 1986/11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因為他心心都念在道上,念念在阿彌陀佛上,哪裡還有時間去看過失?所以說一切妄想分別是非人我,他統統都擺脫掉了,一心念佛,這是一個真正修道人。
六祖壇經(第9集) 19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