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总是执著?-第228集
今天讲一个《百喻经》中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在长途跋涉中又渴又累。他偶然发现了一个木筒,清澈的水流正从木筒中潺潺而出。他迫不及待地凑近木筒,痛饮起来。喝饱喝足后,他立刻对木筒说道:“我已喝完,水不要再流出来了。”然而,尽管他这样说,水依然潺潺地流着,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这人顿时火冒三丈,冲着木筒大声斥责:“我已经喝完了,明明告诉你不要再流了,为什么还流个不停?”这时,旁边有人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对他说:“你真是太愚昧了,一点智慧都没有。你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却在这里对着木筒说不要流水呢?”那人听了,才恍然大悟,立刻被带到了别处。
世间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沉溺于生死轮回,心中充满了对五欲(色、声、香、味、触)的渴望。当他们对五欲感到厌倦时,就像那个喝饱水的人一样,会这样说道:“你们这些色、声、香、味、触,不要再让我看见了。”然而,这五欲的境界却如同那木筒中的水流,连续不断。这人见到后,又生气地说:“告诉你们快点消失,不要再出现,为什么还来,让我看见呢?”这时,有一位智者对他说:“你若想摆脱五欲的困扰,应该收摄你的六情根(眼、耳、鼻、舌、身、意),止住你的心意,让妄想不再生起,这样才能真正解脱。又何必强求五境不生,使你不见呢?”这就好比那个喝水的愚人,实在是没有智慧啊。
师父说:
佛法讲“摄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摄心。因为我们平常这个心散乱,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所想的都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心总是散在外面。把那个心收回来,这叫学问。心要是收回来了,心就灵明了,心就具足无量智慧。收心是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
我们收摄六根,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意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于意知法,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外面六尘境界样样都清楚,一切明了是慧,心是定的,定慧等学。
我们现在明白这个事情,事实上做不到。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也就是说把我们的意识,分别、执著,统统去念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著。这样,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安定下来,智慧也会随之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