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以“孝”为核,筑牢治国安邦之基-第86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悦读,我是主播佳茵。今天是国庆节,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题目是《以“孝”为核,筑牢治国安邦之基》。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们的祖国,是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她地大物博、风光秀丽,更饱含着深邃的智慧与生生不息的力量。

  追溯至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联合发声:“人类若想在二十一世纪延续生存,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后来,随着我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渐渐明白:原来老祖宗在数千年前,早已将实现家庭幸福、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法宝向我们和盘托出。

  这法宝究竟是什么?就是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自然之道:“父子有亲”。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这是人的天性。

  将“父子有亲”的伦理延伸至师长、领导之间,便是尊师重道、君仁臣忠。长者以智慧引路,上位者仁心待下,下位者忠诚尽责;延伸至夫妇之间,便是夫妇有别——非谓地位深浅,而是各司其职。丈夫领妻成道,妻子助夫成德,彼此相互扶持,相敬如宾;延伸至所有长辈与晚辈之间,便是长幼有序。以礼相待、谦恭有节,方能一团和气;延伸至朋友与同事之间,便是朋友有信,彼此有劝谏、关怀、赞叹、成就、不言家丑、通财之义的情谊;

  若进一步将“父子有亲”的仁爱推及万物,无论是人、昆虫草木,还是山河大地,都能平等爱护。

  

  不过,“父子有亲”的爱从非溺爱,而是兼具“作之君”的引导、“作之亲”的关爱与“作之师”的教导,这才是真正的仁慈博爱。

  老祖宗还教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从未以武力侵略过任何国家与民族,反倒常常通过教育,将经验智慧、学问技能,帮助相对较落后的国家发展进步。

  《说文解字》中对“教”与“育”的诠释颇有深意:“教,上所施,下所效;育,教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的本质,就是上行下效、教人作善。教学的根本在于修身,这就要求从事教学的人必须以身作则,把善做出来,方能令人信服。

  所谓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身心,长养内在的德行,做到慎独自律、谦虚明理,能明辨是非、恪守礼节,亦能奉公守法、知耻识廉,更能隐恶扬善、自省改过。数千年来,老祖宗首重教育,无论是君主还是平民,皆以“善”为教导核心。

  

  俗语云:“百善孝为先”,这正是将父子间的亲爱,扩大至对天下万事万物的仁慈博爱。而这种爱的起点,永远是那颗感恩至善的心,唯有自己先拥有这颗心,爱才能自然流淌。《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对这种德行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概括。

  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试验”,曾震惊世人:当我们向水传达感恩、爱与一切美好的祝福,水结晶格外美丽、紧密;若是向它传达怨恨、烦恼与谩骂等负面情绪,水结晶就变得非常丑陋、杂乱。

  这一实验,恰恰印证了中国老祖宗“天人合一”的教诲,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心的善恶,会直接影响到周围环境与万事万物。

  

  若想实现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最终达到国家富强、世界和平的目标,其根源往往在于人心转恶为善,我们要重新回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传统伦理道德,更要重拾对万事万物的仁爱——无论是山河大地、禽鱼鸟兽,还是一花一木,皆以爱待之。

  尤其当我们面对不友善的人事物时,老祖宗教我们反求诸己,不要让怨怼和仇恨占据心间,而是以智慧和爱来化解矛盾。

  上古时代的舜帝,便是最好的例证:无论父母和弟弟如何虐待他,他始终能反省改过,谨慎恭敬,恪守本分,真正践行了“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的至理。

  最终,他凭借这样的坚持,成就了真德行,不仅感动了家人、邻里乡党,更影响了整个社会。他在孝养父母的过程中立身行道,换来了家庭和睦、百姓追随和天下太平。

  

  老祖宗传下来的教育,是真正能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一个从小接受圣贤教育的人,会时时把他人放在首位,处处替他人着想,愿意为社会国家效力,更懂得舍己为人、舍己为公的真谛。

  纵观历史,从汉朝持节牧羊、守志十九年的苏武,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南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清朝虎门销烟、抵御外侮的林则徐,到近代播撒革命火种、为理想献身的李大钊,新中国里无私奉献的雷锋、鞠躬尽瘁的焦裕禄,无一不是这样的人。

  他们身上的忠肝义胆、坚强不屈、舍己为公的爱国精神,深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无数忠义之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仅是为了拯救风雨飘摇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为了让珍贵的中华文化得以赓续传承。

  

  如今,我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深切地感受到:此生能做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幸运和自豪。我们的祖国有着超过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老祖宗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核心价值,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

  这份文化教导我们:要从感恩和孝养父母做起,修养自己一颗仁慈博爱的心,在“正己化人”中放下自己的偏见,求同存异;更要明白体谅和包容、感恩和宽恕,才是解决一切冲突和矛盾的最佳途径。

  如今我们身处新时代,早已远离战火硝烟,那么这代人该如何践行爱国之心呢?答案其实不难:我们要将中华文化的核心——“孝”,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因为有了孝,才能养成一颗仁慈感恩的心;有了这颗心,才能发自内心地感恩祖国、效忠祖国,才能真正将自己与人民视为一体,全心全意忠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并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圆满自己的德行。

  要知道,好德行能感召好家庭,无数好家庭能组成好社会,好社会能支撑起一个富强文明的好国家,好国家更能为全世界带去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祝福我们的祖国,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始终充满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愿我们每一代中华儿女,都能守住并践行“孝”这一文化根脉,支撑起国家富强、文明向上的脊梁。相信在文化的传承与践行中,我们的祖国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辉煌,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我是佳茵,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