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严道尊与善学善问-第17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师严道尊与善学善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记·学记》中的经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zhào)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这段经文阐述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师重道;而尊师体现在依教奉行上——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唯有懂得敬重老师,才能确信老师所传之道;唯有确信此道,才能使百姓都重视教育。
为了彰显对老师的敬重,国君不将臣子视为臣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当臣子担任祭祀中的“尸”(即选取一位与祖先形貌相似的人,当作祖先来祭拜)时;二是当臣子身为老师时。
寻常君臣之间,皇帝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行礼。但皇帝的老师有个专门的称呼——“西席”。此人坐于西面、面朝东方,皇帝则坐于东面,行的并非君臣之礼,而是如同对待贵客一様的礼节。这正彰显了国家领导人带头倡导尊师重道的好风气。
《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师道尊严,要依托于师德,唯有师德高尚,才能让人自然而然心生敬佩。
大学的礼仪规定,即使是向天子讲学,老师也不必居于臣位,而是居西面的主位,天子则居宾位,这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重。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yuè)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的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还会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的辛苦而收效减半,学生反而会抱怨老师教得不好。
善于提问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着手,再处理坚硬的结节。善问的人,懂得顺着道理、纲领和脉络,老师也顺着脉络予以解答。久而久之,自然能和老师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于提问的人则与此相反,提问毫无章法,甚至还想着如何难住老师。可见,提问时的心态也要端正。
善于解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撞得重则声音响亮,撞得轻则声音小。若学生只问了三分,老师不会讲至六分,因为他吸收不了;若学生问了七分,老师也不会只讲三分,否则对不起他——回答需契理契机、顺应时机、因人而异。
撞钟的人从容发力,钟声才能余音悠扬、传之久远。同理,老师回答问题时若能应对自如,便是智慧的自然流露,能让人在不慌不忙中领受其意、解开疑惑。
孔子在《论语》中说:“空空如也。”好老师内心清净无为,清净心生智慧,故而能从容应答。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则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学者要学而不厌,教者要诲人不倦。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ù)之;语(yù)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只会记诵经典、照本宣科的人,不足以成为老师。圣贤经典是智慧的载体,能解决人生问题;而智慧,需从放下恶习、学一句做一句、解行相应中得来,唯有解行相应,才能提升道德学问。
当老师的,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问题,依问而答;如果学生能力有限,遇到瓶颈不知如何提问,老师要能觉察他需要突破的关卡,主动开导;倘若开导后他仍不明白,也不必勉强,强行灌输反而徒劳,不妨暂时放下,等待合适的时机。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
师严道尊与善学善问-第17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师严道尊与善学善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记·学记》中的经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zhào)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这段经文阐述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师重道;而尊师体现在依教奉行上——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唯有懂得敬重老师,才能确信老师所传之道;唯有确信此道,才能使百姓都重视教育。
为了彰显对老师的敬重,国君不将臣子视为臣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当臣子担任祭祀中的“尸”(即选取一位与祖先形貌相似的人,当作祖先来祭拜)时;二是当臣子身为老师时。
寻常君臣之间,皇帝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行礼。但皇帝的老师有个专门的称呼——“西席”。此人坐于西面、面朝东方,皇帝则坐于东面,行的并非君臣之礼,而是如同对待贵客一様的礼节。这正彰显了国家领导人带头倡导尊师重道的好风气。
《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师道尊严,要依托于师德,唯有师德高尚,才能让人自然而然心生敬佩。
大学的礼仪规定,即使是向天子讲学,老师也不必居于臣位,而是居西面的主位,天子则居宾位,这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重。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yuè)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的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还会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的辛苦而收效减半,学生反而会抱怨老师教得不好。
善于提问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着手,再处理坚硬的结节。善问的人,懂得顺着道理、纲领和脉络,老师也顺着脉络予以解答。久而久之,自然能和老师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于提问的人则与此相反,提问毫无章法,甚至还想着如何难住老师。可见,提问时的心态也要端正。
善于解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撞得重则声音响亮,撞得轻则声音小。若学生只问了三分,老师不会讲至六分,因为他吸收不了;若学生问了七分,老师也不会只讲三分,否则对不起他——回答需契理契机、顺应时机、因人而异。
撞钟的人从容发力,钟声才能余音悠扬、传之久远。同理,老师回答问题时若能应对自如,便是智慧的自然流露,能让人在不慌不忙中领受其意、解开疑惑。
孔子在《论语》中说:“空空如也。”好老师内心清净无为,清净心生智慧,故而能从容应答。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则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学者要学而不厌,教者要诲人不倦。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ù)之;语(yù)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只会记诵经典、照本宣科的人,不足以成为老师。圣贤经典是智慧的载体,能解决人生问题;而智慧,需从放下恶习、学一句做一句、解行相应中得来,唯有解行相应,才能提升道德学问。
当老师的,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问题,依问而答;如果学生能力有限,遇到瓶颈不知如何提问,老师要能觉察他需要突破的关卡,主动开导;倘若开导后他仍不明白,也不必勉强,强行灌输反而徒劳,不妨暂时放下,等待合适的时机。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