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探寻“五德”中的圣人智慧-第85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悦读,我是主播静慧。今天是先师孔子的诞辰日,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题目是《探寻“五德”中的圣人智慧》。

  提到孔子,这位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总感觉他与我们隔着重重时光,显得有些遥不可及。那么,这位圣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孔子的学生子贡给出了答案:夫子有五德,即“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让圣人之德具象化了。

  

  一、温和厚道

  《论语·述而》篇提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待人温和却不失严厉,有威严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孔子本是温和的人,待人不急不躁,总是和颜悦色。

  

  他一生周游列国,虽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与人交流时语气温和,会耐心倾听他人想法,从不轻易发怒。这种温和的态度,让他能与形形色色的人建立良好关系,赢得尊重与信任。

  不过,为了教学弘道,他也有严厉的一面,尤其当弟子犯错时,他会严厉批评,当头棒喝。例如宰予在白天偷懒睡觉,孔子便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除了温和,孔子为人还格外厚道。与人交往时,他常怀同理心,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常存自省心,秉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态度;更有改过的勇气,认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而宽恕他人、自我反省、不贰过,正是孔子最为赞许的质量。

  

  二、善良正直

  孔子不仅践行孝道,心地也十分善良。《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他一生倡导“仁者爱人”,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应心怀慈爱,将关怀他人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在他看来,“百善孝为先”,所以首先主张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将这份孝心延伸到邻里乡党之间,做到与人为善、言行谨慎、诚实守信,继而再将这份善心推广至天下人,广泛地给予他人关爱。

  

  孔子说:“直者,正也”。孔子为人正直,处事不偏不倚、公正无私,面对事情从不轻易妥协,对待他人也不阿谀奉承。

  更难得的是,他的善良兼具智慧,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面对他人的恶意对待,会以正直、公正的态度回应,既不纵容恶行,也不陷入“以怨报怨”的恶性循环;面对他人的善意与帮助,则会给予赞叹、感恩与反馈,以此维系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彰显“善有善报”的道德秩序。

  

  三、谦虚恭敬

  孔子内心真诚,做事始终恭谨。他说:“礼者,敬人也。”正如《礼记·大学》中所言:“诚于中,形于外。”孔子始终恪守礼节,与人交往时谦虚谨慎、恭敬有加,从无傲慢、轻慢之举。这正是他内心恭敬的自然流露。

  

  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世上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老师:学习品行好的人的优点和善行,也要从品行有缺憾之人所犯的过错中反思自身。正因如此,任何人都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便是这个道理。

  孔子早年曾从事过许多种工作,也掌握了许多技能,无论做什么都能胜任,靠的正是这种求学时的谦虚恭敬。他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践行“不耻下问”的精神,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最终才成就了他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

  

  节俭谦让

  孔子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他一生简朴节俭、安贫乐道。正如他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他看来,即便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也是乐在其中;而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富贵,于他而言不过是天上的浮云,毫无意义。

  孔子说:“奢侈会让人变得傲慢,俭朴虽然显得简陋,但若要在傲慢与简陋之间选择,我宁愿选择简陋。”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量入为出、合理消费,并且身体力行,日常衣服、饮食都十分朴素,过着简单的生活。

  

  除了节俭,孔子也认为,做人应该谦让,不与人争强好胜,还要能包容他人的不足和过错。

  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本没有什么可争夺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大概是在射箭活动中了!比赛前,参与者互相作揖谦让,然后登上赛场;比赛结束后,大家走下赛场,一同饮酒。这种“争夺”,才真正符合君子风范。

  这里的“射”,并非单纯的竞技射箭,而是古代贵族礼仪中的“射礼”,它兼具礼仪、教化与轻度竞争的活动属性,核心是通过“揖让”“共饮”等环节,体现谦逊、守礼的态度,即便存在竞争,参与者也始终保持君子的修养,而非无礼的争抢。

  

  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他认为,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既保持自身的庄重,又不与他人争斗;懂得在群体中维护和谐氛围,却不结党营私,这便是对他人的尊重与让步。

  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还谈及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也就是说,要让年老的人安享晚年,让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人得到关怀——这份志向里,满含着他对人的关爱和谦让精神。

  

  今人当学习孔子温和待人、以直报怨,谦虚治学、安贫乐道的美德,并将这些美德融入日常。唯有传承这份内在精神,才能让先贤智慧滋养我们的心灵,助力构建更和谐的社会。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是静慧,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