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熟讀經典-第1271集
法語:
為什麼諸位同修一開始修淨土,我首先勸你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念三千遍的目的是收心。第二是把佛陀的教誨字字句句記在心裡,然後進入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研究討論,求解,對於《無量壽經》的義趣,解得愈深愈廣愈好,解透徹了,才能活用。
節錄:
我們同修當中,希望這一生真正能夠生到極樂世界,法藏成佛就是這一部經典,所以經不能不熟讀。為什麼諸位同修一開始修淨土,我首先勸你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不是說念三千遍你就行了,那意思錯了。念三千遍的目的是收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的心是散亂的,三千遍念下來,你妄念少了。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是把你放在外面那個亂心收回來。
大乘無量壽經(第120集) 2001/5
一個是收心,第二個是把佛陀的教誨字字句句記在心裡,然後進入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我們在一起研究討論,求解,佛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深解義趣」。我們對於《無量壽經》的義趣,你解得愈深愈好、愈廣愈好,所以你要能解,解透徹了,你才能活用。完全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面,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行行出狀元,行行都第一,沒有第二的。
大乘無量壽經(第120集) 2001/5
過去李老師告訴我們,魔他有方便,他來障礙你,給你說法,一百句裡頭,九十九句是正法,只有一句是邪法,你跟他學,最後你就上當了。你上當不知不覺,到什麼時候才覺得?墮到三途才覺悟;沒有墮到三途,你還認為很對。很難!我們怎樣學習?那只有熟讀經典,經典能夠多讀是好事情,不能多讀,讀一種,但是天天要讀。
淨土大經科註(第484集) 2012/8
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那個自見就是開悟了,一千遍。經,大概念到五、六百遍,就可以得三昧,三昧就是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得清淨心之後繼續努力的,還是天天去念,會開智慧,不定在什麼因緣豁然大悟,那才叫真的。得定往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開悟生實報莊嚴土。
淨土大經科註(第484集) 2012/8
佛法的教學是教什麼?是教你開悟。用讀書的方法,是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今天講知識分子,喜歡讀書就用讀書的方法。讀書是修定,你只要字沒念錯,句子沒念漏掉,就行了。一千遍念下,得小定,開小智慧。兩千遍下去,得大定。三千遍下去,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70集) 2015/10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一段記載,法達禪師,在沒有遇到能大師之前,他天天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法華經》很長,分量很大,念一遍大概要一天,總要十幾個小時,三千遍就是十年。見六祖,向六祖請教。六祖告訴他,《法華經》我沒聽過,你念給我聽聽。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70集) 2015/10
《法華經》總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聽了說,行了,不用再念了,我全知道了。跟他講《法華經》,他開悟了。他為什麼能開悟?他有三千遍《法華經》那個定功,法華三昧,所以高人一點他就通了。他這一開悟,一經通,一切經全通了。我們看了不能白看,他們做榜樣給我們看的,我們如法炮製也行,沒老師也行,你先念三千遍。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70集) 2015/10
你看看永明延壽大師,他也是讀《法華經》,傳記裡面記載,他念《法華經》一萬多遍,你就知道他定功多深。心裡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他全得到,自性般若智慧流現出來了。你看他的著作《宗鏡錄》,《宗鏡錄》就是小藏經,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重點全掌握到。淨土宗第六代祖師,禪淨他表現得圓滿,不但是一不是二,宗門教下全通了。他那種修行,一天一百多樁事情,我們一般人做不到,所以這都是做樣子給我們看。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70集) 2015/10
你修學的法門一定要能得歡喜心;如果不能生歡喜心,這個法門跟你不相應,你學不會,學不好;一定很愛、很喜歡,你才會全心全力去學它,那就能學成,世法、佛法一樣的道理。我們學這個經教,如果不是真正歡喜也不行,所以對淨宗要生法喜,對極樂世界生法喜,對阿彌陀佛生法喜,法喜從哪裡生出來?從經本。所以經典要熟,要透徹,你了解得愈深入,你就愈歡喜。
淨土大經科註(第270集) 2012/4
我們的信心不足,願心不切。怎麼辦?必須要經教來幫助你,我們對於經教了解得不夠。如果真正把經教了解透徹,這用什麼方法?用讀誦。讀書千遍,你懷疑沒有了,你求生淨土這個念頭生起來,真生起來了。你要再念兩千遍,念三千遍,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為什麼?信心堅定,願心懇切,這一句佛號,決定像海賢老和尚一樣日夜不間斷,必定生淨土。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32集)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