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幸福人生的“慎思”密钥-第14集
我们上节课谈到求学问的第三个重要步骤——“慎思”,也就是秉持谨慎的态度去思考。我们也有举例说明:在父子关系中,要慎思如何教育孩子;在君臣关系中,下属要慎思用什么方法劝诫领导,才能让建议被采纳。若下属不服从管理时,领导也要慎思背后的原因;在夫妻关系中,更要慎思家庭共识是否坚定统一。
可见,无论是处理五伦关系,还是面临人生重要抉择,都离不开“慎思”。唯有通过审慎思考找出问题根源,才能及时检讨自身、修正方向。
人人都渴望获得成功,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我们所追求的成功是什么模样?我们引导孩子奔赴的人生成功又该如何定义?当下社会对成功的主流认知,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深入探究。
如今,不少人将“成功”视为“一时的享乐”,这种价值观显然有失偏颇。真正的成功,不仅要成就自己,还要懂得成就他人。《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个人真正的学问,在于明白自己本性善良,并将这份善良充分发掘、发扬光大。
这里的第一个“明”,是指开显自己的性德,这是成就自己的过程;接着还要成就他人,也就是“在亲民”,帮助他人不断革新自我,实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成长,最终让后代子孙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老祖宗常说“三才者,天地人”,将人与天地并列。《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这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发挥人善良的本性,进而让世间万物都充分展现其固有特性;当万物都能各展其长时,我们便能辅助天地间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过程。
孟子也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我们的目标是成就万物,而非让万物走向毁灭。要拥有这样的格局与气魄,需从学习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健康的饮食态度、践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开始。由此可见,环保绝非空喊口号,而是要融入日常行动中的责任与担当。
做任何事,都不能忘记初衷和目标,更不能因为意气用事做出令自己后悔的抉择。所以劝导他人时也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处处替对方设想,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采用他能接受的方式沟通,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五伦关系更加圆满?又如何为身旁的亲友带来切实的益处呢?此时便需要“慎思”。想要改变他人,首先要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唯有内心安定,才能从容应对外界的变化、扭转不利局面。而任何事情的成就,都不离耐心,正如古语所言“一切法得成于忍”,忍耐的功夫,恰恰是成事的基石。
这份忍耐功夫什么时候练?就在与人言谈、与人交往的每一个瞬间。我们要常常观照自己:轻视、傲慢、不耐烦等情绪是否悄然升起,从起心动念处修正自身,才是最根本的修学方法。
这份修持不仅适用于五伦关系,当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同样要用一颗真诚心去引导、关怀对方。
那么,父母要成就孩子的德行,需从积累小善,改正小恶做起,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孩子的好榜样;领导要赢得员工的信赖,需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老师要教化学生,需以自身言行传递正向价值观;夫妻相处,亦需成为彼此的好榜样。唯有如此,才能让身边的人提起好善好德之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论语》中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所学、践行所学的过程,是真正的快乐。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体会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的境界,常人觉得难以忍受的清贫生活,他却能“回也不改其乐”,自在洒脱。
这正是因为颜渊真正契入了求学问的快乐,他每天想着遵从夫子的教诲立身行道,践行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通过立身行道回报师恩,这样的生活充实而喜悦。
反观有些人,为何觉得求学问这么痛苦?只因他们的动机偏差了:一心想着将来考上状元、获得名闻利养,若抱着这样的功利心,一旦愿望无法实现,便会陷入求不得的痛苦之中。
而当我们求学问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利益家人、造福社会,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所以,若真有一份心想要承传道德学问、艺术技能,即便过程中需要历经诸多磨炼,我们也能甘之如饴、心不动摇。
这也提醒我们,求学问时务必专注,能够一门深入,才能契入圣贤学问的精髓,切不可贪多杂学、浅尝辄止。
人生中有诸多价值观,都需要我们通过“慎思”来明辨对错。假如我们自身分辨错误,又将错误的观念传播给他人,便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他人言论时,不可轻听轻信、随意传播,还要多做一番思考与证实:这句话会不会误导对方?
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究竟对不对?这就需要我们慎思!《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事实上,自己与他人甚至天地万物,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利益他人,本质上就是在利益自己。
若人人都能放下只“为我”的执念,践行“我为人人”的理念,便会收获“人人为我”的美好局面。
面对世间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切勿被其误导、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应始终以圣贤经典为准则。《弟子规》便是很好的纲领,它让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懂得“慎思”与“明辨”。
如今,不少人认为“损人才能利己”,“利人就会吃亏”,这种想法其实是片面的。一个人若连一点小亏都不愿吃,反而可能在往后的人生中吃大亏;反之,若能坦然吃亏、懂得让利、成人之美,必定后福无穷,福分也终将在恰当的时机慢慢现前。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
解锁幸福人生的“慎思”密钥-第14集
我们上节课谈到求学问的第三个重要步骤——“慎思”,也就是秉持谨慎的态度去思考。我们也有举例说明:在父子关系中,要慎思如何教育孩子;在君臣关系中,下属要慎思用什么方法劝诫领导,才能让建议被采纳。若下属不服从管理时,领导也要慎思背后的原因;在夫妻关系中,更要慎思家庭共识是否坚定统一。
可见,无论是处理五伦关系,还是面临人生重要抉择,都离不开“慎思”。唯有通过审慎思考找出问题根源,才能及时检讨自身、修正方向。
人人都渴望获得成功,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我们所追求的成功是什么模样?我们引导孩子奔赴的人生成功又该如何定义?当下社会对成功的主流认知,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深入探究。
如今,不少人将“成功”视为“一时的享乐”,这种价值观显然有失偏颇。真正的成功,不仅要成就自己,还要懂得成就他人。《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个人真正的学问,在于明白自己本性善良,并将这份善良充分发掘、发扬光大。
这里的第一个“明”,是指开显自己的性德,这是成就自己的过程;接着还要成就他人,也就是“在亲民”,帮助他人不断革新自我,实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成长,最终让后代子孙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老祖宗常说“三才者,天地人”,将人与天地并列。《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这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发挥人善良的本性,进而让世间万物都充分展现其固有特性;当万物都能各展其长时,我们便能辅助天地间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过程。
孟子也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我们的目标是成就万物,而非让万物走向毁灭。要拥有这样的格局与气魄,需从学习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健康的饮食态度、践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开始。由此可见,环保绝非空喊口号,而是要融入日常行动中的责任与担当。
做任何事,都不能忘记初衷和目标,更不能因为意气用事做出令自己后悔的抉择。所以劝导他人时也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处处替对方设想,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采用他能接受的方式沟通,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五伦关系更加圆满?又如何为身旁的亲友带来切实的益处呢?此时便需要“慎思”。想要改变他人,首先要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唯有内心安定,才能从容应对外界的变化、扭转不利局面。而任何事情的成就,都不离耐心,正如古语所言“一切法得成于忍”,忍耐的功夫,恰恰是成事的基石。
这份忍耐功夫什么时候练?就在与人言谈、与人交往的每一个瞬间。我们要常常观照自己:轻视、傲慢、不耐烦等情绪是否悄然升起,从起心动念处修正自身,才是最根本的修学方法。
这份修持不仅适用于五伦关系,当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同样要用一颗真诚心去引导、关怀对方。
那么,父母要成就孩子的德行,需从积累小善,改正小恶做起,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孩子的好榜样;领导要赢得员工的信赖,需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老师要教化学生,需以自身言行传递正向价值观;夫妻相处,亦需成为彼此的好榜样。唯有如此,才能让身边的人提起好善好德之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论语》中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所学、践行所学的过程,是真正的快乐。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体会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的境界,常人觉得难以忍受的清贫生活,他却能“回也不改其乐”,自在洒脱。
这正是因为颜渊真正契入了求学问的快乐,他每天想着遵从夫子的教诲立身行道,践行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通过立身行道回报师恩,这样的生活充实而喜悦。
反观有些人,为何觉得求学问这么痛苦?只因他们的动机偏差了:一心想着将来考上状元、获得名闻利养,若抱着这样的功利心,一旦愿望无法实现,便会陷入求不得的痛苦之中。
而当我们求学问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利益家人、造福社会,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所以,若真有一份心想要承传道德学问、艺术技能,即便过程中需要历经诸多磨炼,我们也能甘之如饴、心不动摇。
这也提醒我们,求学问时务必专注,能够一门深入,才能契入圣贤学问的精髓,切不可贪多杂学、浅尝辄止。
人生中有诸多价值观,都需要我们通过“慎思”来明辨对错。假如我们自身分辨错误,又将错误的观念传播给他人,便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他人言论时,不可轻听轻信、随意传播,还要多做一番思考与证实:这句话会不会误导对方?
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究竟对不对?这就需要我们慎思!《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事实上,自己与他人甚至天地万物,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利益他人,本质上就是在利益自己。
若人人都能放下只“为我”的执念,践行“我为人人”的理念,便会收获“人人为我”的美好局面。
面对世间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切勿被其误导、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应始终以圣贤经典为准则。《弟子规》便是很好的纲领,它让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懂得“慎思”与“明辨”。
如今,不少人认为“损人才能利己”,“利人就会吃亏”,这种想法其实是片面的。一个人若连一点小亏都不愿吃,反而可能在往后的人生中吃大亏;反之,若能坦然吃亏、懂得让利、成人之美,必定后福无穷,福分也终将在恰当的时机慢慢现前。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