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故事 | 心魔须除破妄念,扫尘除垢信愿坚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为您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陈少庭居士乐于助人,亲近善法,因缘际会与佛结缘后一心念佛,皈依净土,广修功德,一度罹患重疾,病情凶险,最终在高僧大德和同参道友的助力下坚定信愿,万缘放下,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故事。
民国时期有一位陈少庭居士,名继璋,家乡在湖南永州。
起初,他跟随父亲在江南一带做官。父亲过世后,他在镇江开了一家米店,但生意不佳,年年亏损。
后来,他担任南京及上海救济妇孺会探员。每次在船上做侦察工作时,凡遇见前来朝山的贫困僧人,因没钱买票而被迫下船,他一定会设法帮忙,人数再多也未曾厌烦而停止。
一九三四年,陈居士和曹幼珊居士等十几人前往山西朝拜五台山。众人行至南台山腰时,遇见一位老者,指引他先拜访古南台寺。在那里,陈居士皈依了弥清老和尚。
弥清法师说:“夜里,我梦见自己的足底涌现出一个‘成’字,便知将有弟子前来造访。今天果真见到了你,正好符合梦中的预兆。既然如此,你的法名便叫满成吧。”
晚餐过后,陈居士前往山坡拜求智慧灯。三拜未完时,他便看见灯光洒满山坡,由远而近,渐至目前。他感应到这一殊胜景象,心中悲喜交集。
众人礼拜完五台山顶后,前往广济茅蓬,谈论起皈依的事。正好古南台寺的当家师父了常法师在旁,他说:“弥清老和尚向来不收弟子,从前有一位官员,用千元求皈依而被师父拒绝。今天为什么只言片语间便欣然允诺,这实在是奇怪啊!”
陈居士听后,更加感念缘分的殊胜奇妙,于是发心永远护持五台山。
他返回上海后,便邀请曹居士等人共筹善款,长年供养这方灵山圣土、参与募捐的共有几十人,每人每年三十元。
到了抗战时期,世风日下,时局动荡,陈居士发心募集两万元,购买了六十亩稻田,以供僧众长期食用。
导安法师曾问他将来身归何处,他回答说:“前往五台山为僧。”
一九四二年二月,陈居士忽然对法师说,自己临终无主,前路茫茫,法师说:“如果想要临终能作主,有所依靠和归宿,必须念佛求生净土。”
陈居士听后,立即决定以求生净土为归宿,每天念佛一万声。
四月初四,他礼拜兴慈法师并受五戒。
七月初三,他罹患痢疾,十四号那天,他忽然中风,手足抽搐,口鼻易位,以至于言语和饮食都不方便了。
十六号那天,陈居士开始不停地打嗝,经过医治方才止住。
二十二号下午三点,他又出现了心气病的症状。到了四点,他忽然笑着大喊:“文殊菩萨来了!”
妻子还没来得及回应,他又说道:“阿弥陀佛也来了,快去请导安法师他们前来助念。”说完,陈居士便大声地念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从此之后不再说话。
看见导安法师等人到来,陈居士十分欣喜,微笑看着法师。法师等人坐在床前,高声念佛,同时屡次嘱咐陈居士要默念佛号,陈居士每次都点头表示答应。到了十一点时,陈居士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全身变冷,唯有头顶与心窝还非常温暖。
法师担心他对于往生还是再世为僧仍犹豫不决,于是恳切地向他开示道:“今世你已深知投胎为人的感受,这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呢?在这紧要关头,应该速速拿定主意,一心念佛,以求往生。若再犹豫迟疑,错失良机,后悔也来不及了!”陈居士的妻子也同样劝勉他。不久,他的心脏周围开始渐渐变冷。
到了午时,他的气息渐缓,大家唯恐此时他神智昏昧,又对着他的耳边高声朗念佛号,使他意念不忘。
将近下午一点,陈居士安然往生了,唯有头顶依旧温暖。那年,他六十六岁。
今天的往生故事就为您讲述到这里,听众朋友们,我们下期再会。
【原文】
陈少庭居士,名继璋,湖南永州人。随父宦游江南,父丧,设米店于镇江而亏折,充南京及上海救济妇孺会探员。每于船上侦察时,遇有朝山僧乏资购票而下船者,必设法成全,虽多不厌。廿三年,与曹幼珊等十余人朝五台,至南台山腰,过一老者指引,先诣古南台,得皈依弥清老和尚。弥云,夜梦足底现一成字,即知有弟子来,今果见汝,适符梦兆,当名满成。晚餐后,至山坡拜求智慧灯,三拜未竟,即灯光满坡,由远而近,渐至目前。感斯灵异,悲喜交集。历五顶进香毕,至广济茅蓬,谈及皈依事,适古南台当家了常师在旁,曰,弥公向不收弟子,从前某官员,以千圆求皈依而见拒,今何一言便允,诚异事也。因感奇缘,乃发心永护五台,返沪后,即邀曹等捐募长年供养,至数十人,每人每年三十圆。迄抗战军兴,时势日艰,乃发起募集二万圆,购稻田六十亩,以供僧众永久之道粮。导安师会诘以归宿之旨,辄答以五台为僧。三十一年二月,忽以临终无主,前路茫茫告,师曰,若欲临终作主,有所归托,须念佛求生净土。即决以净土为归,每日念佛一万声。四月初四日,礼兴慈法师受五戒。七月初三日患痢疾,十四日忽中风,手足牵掣,口鼻易位,言语饮食,均不便矣。十六日复加呃逆,医甫止呃。廿二日午后三时,转心气病,四时忽笑呼曰,文殊菩萨来矣。妻答未竟,复曰,阿弥陀佛亦来矣。速请导安师等来助念。言已,朗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此后不复言。见师等至,熟视微笑,师等坐床前,高声念佛,频属默念,均点首示允。至十一时,大汗淋漓,气喘甚急。全身均冷,惟顶与心甚暖,恐其往生或为僧之宗旨未决,乃恳切开示,作人兴趣,汝已深知,有何贪求,际此紧要关头,应速定主张,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再一差迟,悔无及矣。妻亦如是劝勉,即心部渐冷。午时气喘渐缓,恐其神智昏昧,复向耳边高声朗念,使其意念不忘。将近一时,即已长逝,惟顶暖矣。年六十六。
——《净土圣贤录》
【配图文字】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
——印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