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与师道传承-第16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教育的真谛与师道传承。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记·学记》中的经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zāng),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歌声优美的人,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唱,极具感染力;善于教育的人,也能使听者在受教后,自愿主动地继承他的志向。那么,教育者的志向是什麽?正是“为往圣继绝学”,承传中华文化。
所以善教者,能启发人的觉性,改变学生的命运。当学生觉得这様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便会效法师长。教师的言语,简洁而旨意通达,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含蓄而义理精微;譬喻虽少却意义显明,如此方能让人继承其志趣。
这様的学习者会受益匪浅,他知道圣贤学问对人生的启发与深远影响,自然希望继承老师的志业。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乎。”
教学者唯有懂得求学至高境界的难易、知晓学生的资质优劣,方能广喻博晓。教学者要了解整个求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状况、深浅层次与先后次第,如何循序渐进、突破瓶颈。
因此古人说:“预知三岔路,须问过来人。”遇到岔路该怎麽走?必须问走过这条路的人。老师自身有过求学经历,曾经好学不倦、勇猛精进,对治习气,将经典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有了这些经验与体悟,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能博喻”中的“博”,除了学识广博之外,还要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与心境,若能建立共通的语言,沟通便会更加顺畅。
能广喻博晓,方能为人师;能为人师,方能做领导;能做领导,方能做君主。因为这样的人具备爱心,又善于因材施教:面对人民,懂得如何教化;面对下属,知道如何栽培。
所以,学为人师便是学为人君。正因如此,选择老师要格外慎重。倘若老师家庭美满、阅历丰富、处事圆融,学生定能深受其益。况且,“择师”关乎一个家族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就更要慎重了。
《礼记·学记》中说:“大舜、禹王、汤王和武王这三王四代能成为治世明君,就在于重视师道。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此外,国君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从前的“圣贤政治”便是如此:一个人因德行卓著、为人师表,才被推选为国君。例如上古时期的大舜,他本是平民,是尧帝将他选中并精心培养。
尧帝真心爱护百姓,希望能为天下选出下一任贤君,为此用心良苦。他先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舜的私生活便一目了然;再让九个儿子与舜结交、学习。
可见一个人是否有德行,问问他的另一半便可知晓。若是连另一半都对他肃然起敬,此人德行定然不凡。所以那个时代,百姓都以自己没有尧舜之德为耻。
禹王治理天下时,若有百姓犯错,他便忏悔道:“尧舜治国时,百姓都以不如尧舜为耻;如今我治理天下,百姓却没了这様的心境,我实在是惭愧啊!”
可见,历代古圣先王,都是百姓心中的好老师、好模范。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