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问道,借慎思化解人生困局-第13集
上一期,我们详细探讨了“博学”。古人即使是学习才艺,核心目的也是为了提升道德修养。《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理正是以仁慈之心与人相处,以道德准则为言行规范,久而久之便能契入伦常大道,经营幸福圆满的人生。
今天,接着和大家聊聊“博学”之后的治学环节——“审问”。“审问”的前提是“博学”:唯有先广泛学习,明了圣贤学问的核心纲领,才能循着正确的方向提出疑问;也唯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觉察在践行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进而做到“心有疑,随札记”,及时向老师请教。“学问”二字相辅相成,先“学”而后再“问”。
问问题时一定要有恭敬心,这是受教与获益的前提。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我们往往惧怕听真话,反倒偏爱向可能会赞同自己观点的人发问,然后自我安慰:“他也这么想,看来我没错。”如此一来,自然难有进步。
其实,真正能助人成长的“问与答”,关键在于让人看清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唯有正视短板,才能有所成长和受益。所以,当有人向我们请教时,回答需紧扣“引导对方修身自省”这一核心,给出切实能助其完善自我的建议。
当然,我们“问”也要选对对象。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请教,可从两方面观察:一是看他有没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二是看他有没有存心仁厚、谦恭有礼。唯有找这样德行兼备、值得信任的人提问,才能得到真正有益的指引。而问过之后,更重要的一步便是“慎思”。
这一点对为人父母者尤为关键:需要慎重思考,德行才是成就孩子修养、支撑其人生与事业的基石。明白这一点,教孩子时自然会将德行放在首位,知识与技能则作为次要培养方向。古人强调的“慎于始”,正是这种“先明根本、再谋其他”的审慎思考。
春秋时期,郑庄公曾与母亲武姜发生冲突。盛怒之下,他将母亲放逐到城颍(今河南),并当众立下誓言:“不到黄泉不相见。”可誓言刚出口没多久,庄公便满心懊悔。
这里需提醒大家:为人处世务必记住“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切不可因为一点小小的嫌隙和冲突,就与至亲伤了和气,更不能把对方多年来的协助与恩情抛诸脑后,这是最折福的行为,也最易留下终身遗憾。
《孝经》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不仅会敬爱自己的父母,更会推己及人,敬爱天下的父母。
庄公的悔意,被大臣颍考叔看在眼里。颍考叔为人孝顺,深知庄公那句誓言,对其母亲的伤害有多深;也明白君王若一直陷在“失孝”的困境里,不仅会留下母子隔阂的遗憾,更可能影响朝堂乃至天下的风气。
因此,颍考叔先做了一番谨慎的思考:“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既不让庄公违背誓言,又能帮他挽回母子关系?”很快,颍考叔想到了一个办法——借“献异宝”之名拜见庄公。按当时的礼仪,臣民向国君献宝,国君需设宴回礼。
宴席上,颍考叔特意将肉羹汤中的一大块肉挑出来放在一旁,庄公疑惑地问:“考叔为何不吃这肉?”
颍考叔顺势答道:“臣家中但凡有美食,一定会请母亲先尝。但母亲从未尝过您赏赐的肉羹,因此臣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
这番话恰好触动了庄公的心事,瞬间唤醒了他的孝心。忍不住叹息道:“你尚且有母亲可以奉养,唯独寡人没有啊!”随后,庄公向颍考叔倾诉自己心事及懊悔之情。
见庄公主动敞开心扉,颍考叔随即献策:“君主何必担忧呢?您只需派人到一个地方挖出地下泉水,并取名为『黄泉』。再在有泉水的隧道中与夫人相见,这样旁人既不会说您违背『黄泉相见』的誓言,又能恢复母子情谊。”
庄公听后,随即采纳了颍考叔的建议,派人在城颍挖掘隧道,直至挖出泉水。隧道建成后,庄公率先走进隧道说:“在隧道里面,我的快乐是那样融洽和暖!”
武姜随后也进入隧道,回应道:“在隧道外面,我的快乐是那样舒畅自在!”母子二人在隧道中相见,多年的隔阂一扫而空,从此和好如初。
颍考叔的这番巧思,不仅给了庄公一个体面的台阶,更化解了一场可能遗憾终身的母子情。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无形中维护了君王的“孝行”。若君王不孝,那“不孝”的风气将在朝堂乃至天下蔓延,而他的做法,恰恰在暗中挽救了这样的风气。
好了,今天关于“审问”与“慎思”的故事与感悟,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