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长善救失的教育哲思-第15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践行长善救失的教育哲思。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记·学记》中的经文:“君子既知教(jiào)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牵,强(qiǎng)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zhǎng)善而救其失者也。”
君子既懂得了教育兴盛的原因、方法,又明白了教育衰败的缘由,然后方能为人师。唯有能传道授业解惑,才能称为“师”。
史书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传授经典的老师不难遇到,真正教人立身处世的老师,难觅!《韩诗外传》亦言,“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这样的老师,智慧如泉源般源源不断、永不枯竭,德行更能成为世人的表率。
《孝经》说:“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说话要思量着能让人称道,行事要思量着能让人悦服,品德道义要思量着能让人尊重,做事要思量着能让人效法,容貌举止要思量着能让人观瞻,进退举止要思量着符合规矩法度。经典中的这些教诲,也是在期许教育工作者,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君子的教化、晓喻,核心是让人明理。应当引导而非强迫;鼓励而非抑制;启发而非和盘托出。
引导而不强拉,师生相处便能融洽;鼓励而不压抑,学生便觉得轻松自如,易于接纳;启发而不点破说尽,方能促其独立思考。师生间亲和融洽,学生既感到轻松有信心,又能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才可称得上完善。
要做一名好老师,实在需要用心下工夫。不尽要将好方法领纳于胸,更要洞悉学生的资质与问题,才能因材施教。
学生往往有四种过失,老师必须明了:求学明道的人,有的失于贪多杂学,不求专精,学的不过是记问之学,难以涵养心性;有的失于孤陋寡闻,学得浅狭局限;有的失于轻忽随意,见异思迁;有的失于固步自封,自我设限。
这四种情况,源于每个人的心境不同。教师唯有明白学生的心思,才能补救他们的过世。教育,就是长善救失,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
就如同大夫治病,先要了解病根所在,才能对症下药。不仅如此,父母若想成就孩子的德行,也要了解他的问题;领导想栽培下属,同样要洞悉下属的症结,用人之时,也包含教化之意。一个领导者能凝聚众人,与其度量息息相关。
在各类人事环境中,若能不断拓宽心量,就没有不能包容的人,没有不能接纳的事。
《格言联璧》说:“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任用正直的人,就要包容其憨厚刚直;任用淳朴的人,就要包容其愚钝朴实;任用耿直的人,就要包容其狭隘固执;任用思维敏捷的人,就要包容其疏忽大意;任用善辩的人,就要包容其放肆不羁;任用诚信的人,就要包容其拘谨刻板。
孔子的弟子子路,任蒲邑地方官时,当地发生水灾。灾后重建需要很多百姓出力。子路见百姓们劳作疲惫、饮食匮乏,便拿出自己的俸禄煮粥供给他们。
孔子听闻此事,对子贡说:“你现在赶往蒲邑,让子路停止煮粥。”子贡依言而行。子路生气地说:“夫子教我要行仁政,我如今一心为百姓着想,他们都饿成这様了,我煮粥给他们吃,有什麽不对?”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则公案,夫子答道:“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你这麽做,是显明君主没有恩惠,却唯独彰显自己的德美。这个地方常有水灾,你应当立即奏请国君开仓放粮,以国家的名义救济百姓,而非用自己的钱财供给他们,这无异于告诉百姓君王无德,而你有德。
通过此事能看出,子路考虑得不如老师周全,他只想到对百姓施以爱心,却未能顾及到人情事理与君臣关系。这便是“或失则寡”的体现。
“或失则易”的“易”,还有见异思迁之意。好比挖井,一口井挖到一半便弃之不顾,又另起一口,最后没有一口井能挖到水源。故“有恒为成功之本”,切不可见异思迁、半途而废。
“或失则止”的“止”,是画地为牢之意,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再向前迈进。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四个错误心态,每个学人各有不同,教育者必须清楚。然而,教育者自身也要反观:自己的心态究竟如何,是否清楚?倘若连自己的心都看不透,又怎能看清学生?所以,欲助人者先自助,自觉方能觉他。
我们今天学习会不会畏难?会不会轻浮、应付?有没有急于求成或懈怠懒散?所以先要自知,端正己心。自己看得清楚,才知道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状况,也更容易理解后学者,为其提供协助。
那麽,该长养孩子哪些善心呢?正是老祖宗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凡是不符合五常的,便会産生过失,需要加以补救。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