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三境:学问如何落地生根-第11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的境界与次第。求学问要不断提升自身境界,而提升的方法,莫过于好学、力行及勇于改过。《中庸》提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仁、勇”是“三达德”,求学问若能恪守这三达德,一定能不断提升境界。
正因如此,好学的人离智慧就不远了,好学是一个人学问成败的关键;再者,要勇于改过,所谓“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唯有真正将圣贤教诲落到实处,用以对待身边的人,才能洞察他人的需求所在。
当我们从内心真切感受到他人的需求,感受到他们对圣贤学问的渴望时,仁慈之心便会随之提升。对圣贤思想、教诲落实得愈深入,我们就愈能明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处处替人着想,时时体察他人的需求。
那么,学问究竟要学什么呢?学的是道德,五伦大道,道理明白之后进而去落实。学习的次序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前面四个步骤,是为了明白道理,叫“知”;最后一步是将明白的道理付诸实践,也就是“知行合一”。
学问最重要的便是知行合一,倘若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都不去实践,这样不仅没有真才实学,反而会增长傲慢心。
《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学了却不去做,是无法成就真实学问的;“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只是一味去做,却不持续学习提升,那就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看法行事,结果不仅事情没做好,还会产生诸多抱怨。
所以,很多人虽然也在认真努力地学习,但人际关系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正是因为没有将“学”和“习”相结合。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把道理弄明白,更重要的是落实、笃行。
而落实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修身,提升自身修养;第二、处事;第三、接物,就是与人相处。可见,学问要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处事待人接物中去落实,善于修学的人,还会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中观照自己、要求自己。
我们常常立志要好好读书,却也常常半途而废。古人说“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下定决心要成就学问,便终身不改,有恒心、有决心坚持到底。
《中庸》提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学了之后若是还没学会,就绝不中断,下定决心学会了才肯罢休。这一段教诲是应对懈怠懒散的最佳方法,因为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恒心,而恒心恰恰是求学问成败的关键。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向他人请教之后没有搞清楚,也绝不放弃。很多人问过问题后,还没有完全明白就不了了之,所以学问常常是一知半解。假如其他人就同一个问题来问我们,我们又随口作答,便又误导了他人,所以一定要问清楚、弄明白。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思考问题之后没有得出结论,也不放弃,一定要思考到有所收获,知道如何着手才行。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去辨别一些人、一些事,必须分辨明白了才肯罢手,否则绝不放弃;“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践行圣贤教诲,若是做得不够扎实也绝不松懈。古人的求学态度,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还提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别人一次就能做到的,没关系,我们不气馁,勤能补拙,我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就能做到的,我就做一千次。
当人有这样的决心去求学问,“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即使原来愚笨,也终会明白事理,开启智慧;即使原本软弱,也必定能变得坚强,行事有原则。
所以这段话为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修学态度。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