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故事 | 弘法育人无所尽,菩提行迹遍四方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为您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王弄书居士聪颖良善,伶俐早慧,毕生辗转多地,致力于夯实基础教育的事业,皈依佛门后精进修行,广修功德,布施财物,供养四众,最后预知时至,一心念佛,自在往生极乐净土的故事。
民国时期有一位王弄书居士,法名宏法,家乡在福建闽侯。
她十一岁那年,亲眼目睹母亲死于难产,于是发誓终身不嫁,愿躬身侍奉父亲,为其养老送终。
一次,她看到族人烹煮猪、鸡、鸭肉来祭祀母亲,随即触发了她的同体大悲心,当下便决定戒除荤食,改为吃素。
十八岁那年,王居士刚从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和法政学校毕业,就南渡到印尼望加锡,在那里执教三年。从此,她肩负起了赡养父亲、以及教育弟妹的责任,每个月都会寄钱补贴家用,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二十一岁那年,她应缅甸仰光中国女子公学的聘请,任教务长,兼国文导师。
三十一岁时,她开始信奉佛教,皈依慈航法师,任缅甸中国佛教会理事,兼佛教义学主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王居士历尽艰辛回到家乡,在那里创办了福州模范儿童教养院,并且一直照料父亲直到他生病过世,丧葬、祭祀全都按照礼节办理。
一九四六年,她前往马来西亚槟城,在那里兴办菩提小学,担任监学兼任名誉校长,而在那期间,她密行念佛法门,精进不懈。
一九五九年三月,王居士前往香港办事,因病在那里滞留了十天,幸而在佛教慈济医务所针灸医师叶敏的倾心照料下,她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当时,她便决定在香港居住,专修净土法门,协助当地佛教协会在九龙狮子山筹建慈济精舍。
精舍落成后,她提倡组建药师吉祥会,并征聘董事,募集经费,布施医药,赈济贫苦,惠及一方。
一九六一年七月,王居士退休后又前往香港,住在慈济精舍。与住持法参尼师和她的弟子叶敏居士十分投缘,自此以后念佛更加精进。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中旬,王居士感到身体不适,有低烧、腹胀等症状,经西医诊断,为肝硬化,已无法医治。但王居士仍然谈笑风生,言语自如,躺在床上念佛不断。
第二年正月初八,叶敏陪她住院治疗,王居士见医治无效,坚持一定要出院,说:“我时日已不多,若不允许我回家,恐怕来不及了!”
十九号,她返回精舍。
二十五号,托人购买录音机,说:“我往生时,希望时时专心聆听佛号,助念的人少,无法保证持续念佛,可用录音机辅助,随时播放。”
二十八号,周善华居士前来探望,二人欣慰长谈,王居士见叶居士面露悲色,嘱咐她不要伤心,生死只不过是一次生命的迁徙,与搬家无二无别。
二月初十中午,吴人俊居士等同参道友前来探望,仍谈了一个多小时。下午远道法师等人前来,王居士说:“我只念佛,一切放下。”
说完后,她缓缓合上双眼,在录音机的念佛声中平静安详地往生了,那年她六十八岁。
众人建议将王居士的遗体移至殡仪馆,叶居士则坚持需要等到二十四小时之后才可移动。大家意见不同,难以达成共识。
结果,当前来搬运遗体的灵车来到山下时,因骤然熄火无法前进,连换四辆车都是如此。等车修好,开到精舍时,正好满二十四小时。
十二号王居士遗体入殓,大家仍然坚持念佛,经九天九夜之后遗体方才火化。
今天的往生故事就为您讲述到这里,听众朋友们,我们下期再会。
【原文】
王弄书居士,法名宏法,福建闽侯人。年十一,见母死于产难,即誓不嫁,愿事父终老。见以烧猪鸡鸭祭母,触发同体悲心,逐断肉茹素。十八岁,毕业福州女子师范,及法政学校,即南渡荷属望加锡,执教三年。从此即负养亲,及教育弟妹之责,按月汇济家用,数十年从未间断。廿一岁,应缅甸仰光中国女子公学之聘,任教务长,兼国文导师。三十一岁,信奉佛教,皈依慈航法师,任缅甸中国佛教会理事,兼佛教义学主任。二次大战爆发后,间关回籍,创办福州模范儿童教养院,得以侍父病丧,葬祭尽礼。三十五年赴槟城,襄办菩提小学,任监学兼名誉校长,而密行念佛,精进不懈。四十八年三月,因事至港,患病经旬,得佛教慈济医务所针灸医师叶敏,全神照显,幸获早愈。即决居港,专修净业,遂助建慈济精舍于九龙狮子山。倡组药师吉祥会,征聘董事,筹募经费,普施医药赈济,嘉惠贫病。五十年七月,退休赴港,住慈济精舍,与住持法参尼师,及其徒叶敏,相得益深,自是念佛益精进。五十二年腊月中,偶感不适,微热腹胀,经西医诊察,为肝硬化,不可治。仍言笑自若,卧床念佛不辍。次年,正月初八日,叶敏陪其住院,医治无效,坚欲出院,云,我时已不多,若不允我回家,恐来不及矣。十九日返精舍,廿五日命购录音机,谓我往生时,希常谛听念佛声,人少,无法常念不断,可用录音机补助,随时播放。廿八日周善华来,欣慰长谈,见叶悲伤,嘱勿伤心,生死不过迁徙耳。二月初十日中午,吴人俊等来,仍谈时余。下午达道师等来侯,王云,我惟念佛,一切放下。语已,目渐暝,在录音机念佛声中,安详而逝,年六十八。众议移灵殡仪馆,叶坚持须廿四小时后,始可移动。而众议难违,讵运灵车至山下,即火灭不前,连换四车皆然,迄车修竣,驰抵精舍,适满廿四小时。十二日大殓,仍念佛九昼夜后火化。
——《净土圣贤录》
【配图文字】
至于修持,果真志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
——印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