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信:从择友到相助的友道智慧-第10集
今天,我们来看五伦中的最后一伦:“朋友有信”。古语有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一个人若想事业有成,往往离不开朋友的多方相助,正所谓“出外靠朋友”。
亲近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就像人行走在雾气弥漫的森林中,雾气虽没有立刻浸湿衣物,却在时刻滋润着我们的衣料。这是比喻朋友的言行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德行高尚者交往,其精神感召会悄然滋养心灵,可见择友至关重要。
《易经》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心行善,才能感召善友;同时也要有智慧分辨善恶,懂得取舍,对不善之人敬而远之。
我们希望孩子的人生能够走得顺遂,不误入歧途,从小就要为他扎好德行的根基,奠定他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这才是长久之计。
“朋友有信”的“信”,既指信用,也含信义。“义”是应当、正当、恰当的事,朋友交往要守道义、尽本分。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若是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立足。
因此,父母对孩子承诺前要谨慎考量,这件事对孩子是否有益,一旦答应就需信守承诺。五伦关系中,每一伦都离不开信,人与人相交往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关系才会愈发和乐。
朋友相处,有五个要尽的本分,第一,有劝谏之责。《孝经》说“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一个读书人若有肯劝诫的朋友,就不至于身败名裂。
那么,劝诫朋友前需要具备什么基础?《论语》说“君子信而后谏”。唯有朋友信任我们时,劝诫才有效;若信任不足,“则以为谤己也”,对方会觉得我们在刁难、毁谤他。可见劝人要以信任为前提,不能仅凭一腔热忱。
再者,规劝要选对时机。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称扬人可在大庭广众,规劝人却要在私下,这是给对方留面子,避免其恼羞成怒。
信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需长期为对方付出,且付出要洞察对方的需求。
其实,不仅仅是朋友,人与人相处,见对方有过失都应该劝谏。若是规劝后反生冲突,往往是我们的态度或方法不妥,应该及时调整。劝人时,先问问自己是否真心希望对方好,存心真诚,事情才能圆满。
劝谏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弟子规》说“谏不入,悦复谏”,要在对方心情好的时候再劝。此外,还要看对方的接受程度。
《论语》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讲高深复杂的道理,否则他难以理解;“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对资质较高的人,则可讲授深意。当我们能把握这些差别,劝人就容易达到好的效果。而劝谏的态度和方法,正如《弟子规》所说的“怡吾色,柔吾声”。
即便我们存心、时机、态度、方法都对,对方仍然不听,也不必急躁,只需保持耐心,而这份耐心里,包含着我们的真诚与关怀。
第二、朋友间要多关怀、多付出。若想朋友间能互爱互敬,不妨自己先主动付出,唤醒对方的关怀之心,朋友间的良性互动自会形成。
交友不仅要关怀对方,还要尊重关怀其家人亲友,大家都会心生欢喜。以这样的态度与人交往,自然处处受人欢迎。
第三、要懂得互相赞叹、鼓励和肯定,不要嫉妒。若嫉妒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甚至用言语毁谤他,最终折损的是我们自己的德行与福报。拓宽心量,懂得欣赏、赞叹他人优点,便能带动社会风气向好。
第四、“不言家丑”。不可将朋友的隐私告知他人,言语要谨慎,正所谓“话说多,不如少”。同理,只有对信得过的朋友,才可倾诉隐私,否则可能自取其辱。
所谓“交浅不可言深”,讲话要懂分寸,不谈论他人隐私,多谈对方的善举与德行。我们愈肯定对方,他就会愈积极努力地做好。
第五、要有“通财之义”。人生难免会遇到逆境,此时最需要朋友的帮助。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有一次运送五百斗麦子回江苏老家。途中遇到父亲的一位老友,恰逢其家中窘困,父母去世了无钱返乡安葬。
范纯仁立即卖掉五百斗麦子,将钱相赠,可钱仍然不够。便索性把船也卖了,才凑足费用。
范纯仁回家后向父亲汇报,说到“卖了麦子钱仍不够”时,范仲淹问:“那你为何不把船也卖了?”
范纯仁答:“父亲,我已经卖了。”正因范家仁慈之心代代相承,其家道才得以延续千年不衰。
此外,帮助朋友要遵循“救急不救贫”的原则,“急”指突发困厄。比如父母重病,需要一大笔医药费,此时要尽力支持;假如他是因好吃懒做导致的“贫”,我们一味资助反而会使其堕落。
不如引导他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学习一门谋生技能,或分享工作经验,帮助他提升能力,自力更生。可见,通财之义不仅指钱财,还包括付出经验、智慧、时间与资源。
愿大家相处,能以诚信为根基,劝谏懂时机、守秘知分寸、通财重救急,关怀人及亲、不吝惜赞叹。践行此道,既能滋养彼此的心灵,更能让人际和谐、社会向好。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