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道贵德-第6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尊道贵德。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中的经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一段,说明了学习的重要内容就是伦理道德。“贤贤易色”中第一个“贤”字是动词,“贤贤”指崇敬追慕圣贤人的道德学问,向他们学习。“易色”指好德的心胜过好色的心。

  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贤贤”,重视精神层面和灵性的提升,对欲望的追求自然就淡了。

  所以孔子感叹:“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罢了罢了!我还没见过一个好德如同好色一样的人。人重色,就轻德,没有德,夫妻相处不好,家庭就无法延续。所以古人尤其重视婚姻,讲求门当户对,看重的是对方的家风、德行和思想价值观。

  为什么这一段把“贤贤易色”放在第一句?就是提醒我们要重德,夫妇重德,家道就建立起来了。

  接着,夫妻要落实孝道,“事父母能竭其力”。孝顺为齐家之本,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事君能致其身”。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们在单位里面要辅助领导、主管,让团队更好地发挥作用,利益社会。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中的“信”,不仅指信用,还包括信实,他人从我们的言行当中,觉得我们很实在,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与我们相处没有恐惧、没有忧虑。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圣贤教诲,但从他的嘉言懿行中,也让我们觉得他一定是学习过的,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伦常大道的学习,有赖于家道的承传、家族的影响。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辈,虽然很多人不识字,但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们都非常清楚,也都身体力行。“未学”就是指父母、长辈的身教,让我们看到了,学会了。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经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重”指不庄重。一个稳重、有定力的人,才会有智慧,所以我们要先让孩子学稳重。“重”指重言、重行、重貌、重好(hào)。“言重”就不会口无择言,说话符合礼法;“行重”,一切行为非常慎重;“貌重”就不会乱开玩笑,有威仪;“好重”就没有不良嗜好,不乱交友。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值得学习、值得与之交往的人。

  所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句话,就是指一个人学习,首先要把浮躁、轻浮的毛病去掉,要稳重,不急躁。

  那怎么样治浮躁呢?就是“主忠信”。对人、对事尽忠,言而有信。人有忠信的存心,做事非常谨慎、战战兢兢,慢慢就稳重了。用忠信来对治浮躁,提升自己的同时,又能交到良师益友,“无友不如己者”。

  更重要的还是“过则勿惮改”。改正过失、习气,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

  “重”还指自重,人必自重而后人重,遇到挫折、困难不要自暴自弃,期许自己这一生学圣贤,一定能成圣贤,威仪具足。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