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必求根本-第5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凡事必求根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中的经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说明了学习的根本是孝悌。“弟子”的意思范围较广,我们在家里,是父母的弟子;在学校,是老师的弟子;在团体、单位里面,我们移孝作忠。对领导不能尽忠;处事待人接物,有对立、摩擦、冲突,都是孝悌有欠缺。
一个真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心是平和的,有太和之气。人与人的相处,都是从“孝悌”这个根基而来。
接着讲“谨而信”。《周易》中提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意思是我们的言论要诚信,行为要谨慎。“谨”强调行为;“信”强调言语。古人求学问,都是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下功夫。
《论语》中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一个人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企业不讲诚信,就不会兴盛;国家不守信,则容易败落。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把谨、信的根基扎牢。
再来看“泛爱众”。人是群居动物,所以要懂得爱护家人、团体,要有平等、包容心,心量要大。古语说:“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有容乃大,人能忍住脾气、习性,减少冲突、内耗,才能与人相处愉快,把事情做得更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一家人、一个单位的同仁团结在一起,见和同解,同心同德,自然家和万事兴,事业可成。
“泛爱众”也指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再是“而亲仁”。要常常亲近仁德之人,以此来勉励、提升自己。《群书治要》说“德比于上故知耻”,我们要常常“神交古人”,以孔孟、圣贤为榜样。“亲仁”的心达到至诚,就感通了。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古圣先贤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留下的教诲、经典还在。每当我们展开经典,就像看到他们一样,有他们做榜样,让我们内心的志向更加坚定。
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虽然没有得到孔子的亲授,但孟子学得最好,后人称其为“亚圣”。我们看到孟子的表演,也要期许自己,一定能学好、能做到。
最后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强调前面“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五件事情的重要性。“余力”指先好好落实这五件事情,之后还有时间、精力,再“学文”。“文”指千古文章,“文以载道,文以贯道”,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贯彻道德修养,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说明学习的先后次第,孰轻孰重,最基础、最重要的,一定是先扎实德行。所以这里彰显了“德者,本也”,德行是根本,才能、才艺都是为德所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根本,“本立而道生”。
《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从根本下功夫,正己而后可以化人,可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而后”就是自然发展的轨迹。
真正掌握好了根本,再施肥灌溉,有阳光、雨露的滋养,自然可以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会不断提升、扩展。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