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第1202集
法語:
我們造的業太重了,希望佛菩薩能原諒、包容我們;那自己要回頭想想,我能不能包容別人?能不能原諒別人?看到別人造罪業,我要不能包容、原諒他?「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才會成功。
節錄:
我造的業太重了,我們希望佛菩薩原諒我,能包容我;那你回頭想想,我能不能包容別人?我能不能原諒別人?看到別人造罪業,我要不能包容,我要不能原諒他,佛菩薩能包容我嗎?能原諒我嗎?所以古人常常教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就對了。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你才會成功,你會得到群眾的愛戴,得到別人的歡喜、尊敬。所以一切是從自己本身做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301卷) 2004/8/4
有些人在急難的時候,真正誠心誠意的念菩薩名號祈求,真有感應。這哪裡是假的!沒有感應的人,那真的是沒有感,為什麼?他有懷疑。你在祈求的時候你有問號,試試看到底靈不靈,這種心態不行。印光大師講得非常好,「誠敬」,他說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自己修行教化眾生祕訣,真誠恭敬。離開真誠恭敬,一事無成,不但在佛法,世法也如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
你跟人往來,你為什麼能感動人?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來協助你?願意來支持你?沒有別的,真誠,真誠能感動人。最忌諱的,真誠的反面是虛偽、傲慢,沒有恭敬心是傲慢。虛偽、傲慢一事無成,縱然是再好的朋友,朋友也會遠離。換句話說,真正的善人、講道義的人必定遠離,小人親近你。縱然你有福報,你運衰的時候,這些小人也會把你的事業敗壞。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
誠敬是世出世法成就第一個法寶,怎麼修法?古大德說得好,「以待己之心待人,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責人之心責己」,從這兒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對人,言語行為先要檢點,我喜歡別人怎麼對我,我應該怎樣對人;我不喜歡人家怎麼對我,我就不能用這個態度、心態對人。這是起步,這是下手之處,儒佛都是這樣教人。平時要養心,養心最重要的,在我們今天這個環境裡頭,讀聖賢書,比什麼都重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
佛法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三樁事情,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萬物的關係(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佛法就講這個。什麼關係?一體。人與人一體,人與自然環境一體,人與天地鬼神一體。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的法身,這是佛經上常常講的,什麼時候你肯定了,你接受了,你對於佛這個說法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你親自證得確實是這樣的,那麼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所有跟一切眾生結的怨結一筆勾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
他對我還沒有勾銷是他還沒有覺悟,他沒有勾銷是正確、自然的,我這個勾銷是我明白了,我覺悟了。現在我要幫助他,仔細觀察他的緣成不成熟?緣成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就給他說法。總是過去生中,有恩也好,有怨也好,都是有緣,佛度有緣人,為什麼?他會跟你接近,不管是恩怨。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
我們這個世間,你從表面上看,處處都是障礙,彼此統統都是對立,互相不相讓。所以產生對立,產生矛盾,嚴重就有衝突。人與人之間這大家都看到,有學生來問我: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象,我們怎麼能團結起來?怎麼能夠化解?我回答他,就舉一棵樹做比喻,這棵樹正好在面前,我們都看到。我說:你仔細看,你看樹葉,一片一片葉子是不是各個都對立、彼此不相干?就像我們人一樣。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
你把樹葉再往下面看一看,下面是樹梢,這一個樹梢裡頭有好幾片葉子。這個樹梢這幾片葉子有沒有關係?一個梢生的,就像個家庭一樣,它是一家人。能不能團結?一家人當然可以團結。每個樹梢、每個樹梢就是各個不同家庭,樹梢再往下面看是條,許許多多條再往下看,再往下是枝,枝再往下看是幹,幹再往下看是本,本再往下是根。你說這整棵樹這麼多的樹葉它有沒有關係?一個根生的。一個根生的,它怎麼不相親相愛?它怎麼不互助合作?它怎麼能不包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
我們今天矛盾產生在哪裡?我們的見解太淺,只看到我們個人,沒有看到根本,問題在這裡。你深入去觀察你就曉得,到最後整個宇宙是一體。整個宇宙也像一棵樹,何況一個地球。能有這樣深入的觀察、見解,這就是佛知佛見,你見到事實真相,就是佛家講的諸法真相。你的心量大,你能夠包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能包容虛空法界,像大乘教上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太虛、沙界是自己心中之物,正是教、宗所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是能現,法是所現,它是一不是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
所以宇宙原本是和諧的,地球原本也是和諧的,人與人之間原本還是和諧,決定沒有衝突。衝突發生在哪裡?衝突發生在你的知見太淺,你只看到表層。一個手伸出來,你要是只看到手指,這五個手指會打架。五個手指它對立的,各個不相干,你在指頭上你就有問題。如果你深入一層到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五個指頭是同在一個手掌上,它就不打架了,它曉得我們五個是一家,我們五個關係這麼密切。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
再深入是全身是一家,左右手也不會打架,自自然然它會互助合作,自自然然它會互相尊重、會互相敬愛。這一個道理嘛!你今天跟人家處不和,是你的見解不夠深廣。這些理、事,實在說佛法裡頭說得最透徹,這是佛給我們建的橋樑,把不同的兩岸連起來,橋樑就是這個意思。所有的誤會化解,所有的對立矛盾化解,連成一體。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
這個關係是「共同一法身」,所以菩薩的慈悲叫同體大悲,共同一法身,無緣大慈,沒條件,慈是慈愛。無緣大慈就是愛心遍法界。「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這才是提升,真正把境界提升,提升到佛知佛見,提升到佛行,諸佛所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3卷) 200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