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第1201集
法語: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對不對不起佛?代代祖師相傳佛法,這些老師,我們能不能對得起?我們動一個錯誤的念頭,做一樁不可告人的事情,就對不起佛、對不起老師。常常有這個標準存在,你在世間決定是好人,在佛法裡面決定是善友,自修一定成就,利生決定是真實。
節錄: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如果你把這兩句做到了,護持正法,弘揚久遠,你自自然然就做到了,這是弘傳的根本法。一個孝親的人,常常要念著親恩,絕對不會教自己的親人蒙羞,這在《孝經》上講這個不可以,我要做一樁對不起人家的事情,我的父母面子上沒有光彩,這事情怎麼能做?換句話說,不是以自身利害為標準,是以我父母光榮為標準,是這個標準。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106集) 1990/4
今天我們孝順於佛,我們要用這個標準來定我們的心行,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對得起佛、對不起佛?要以這個做標準。佛不在世,去我們遠了,我們今天接受到佛法,這是代代祖師相傳,一代傳一代,這些老師,「常念師恩」,我們能不能對得起老師?我們動一個錯誤的念頭,做一樁不可告人的事情,我們就對不起佛、對不起老師。常常有這個標準存在,你在世間決定是好人,你在佛法裡面決定是善友,你自修一定成就,你利生決定是真實。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106集) 1990/4
『當孝於佛』,對於佛要孝順。怎樣孝順?每天你念經,每天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最孝順的。你要不念經,把佛號忘掉了,那就是不孝順。所以孝順佛容易,不要去買很多禮物供養他,也不要天天去問候他,你只每天真的能夠把這個經念幾遍,佛號最好不要間斷,這是真正的孝於佛。
無量壽經(第29集) 1989/4
念佛不拘形式,你沒有壓力,出聲念可以,默念也可以,金剛持,口動沒有聲音也可以。你看諦老法師教的多方便,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就是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也沒有。信願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果覺因心,故得道捷,所以你成就那麼快。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28集) 2014/2/21
又因為這個持名念佛的方法,是阿彌陀佛大願的根本,這又讓你增長信心。這個方法阿彌陀佛親自傳授的,十方如來教化眾生的,秉承阿彌陀佛的大願,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介紹,多次宣講。所以是以彌陀大願為本,彌陀第十八願就是念佛,一向專念,十念必生。「最易下手,最易成就,故稱易行法,號徑中徑」。徑是小路,捷徑,捷徑當中的捷徑,沒有比這個更捷徑了,最捷徑的一條路。最不容易遇到,最難相信,但是它成功特別高,而且成就是究竟圓滿的成就。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28集) 2014/2/21
修什麼?無非把習氣放下,所謂放下就是,把成見放下,這就成功了。放下,心就清淨,心就定了,沒有分別就不動搖,這是真心,真心裡面充滿智慧,所以用智慧來看佛的經教,才能夠看到佛的智慧。佛智慧大小,跟我們自己修學功夫完全相應,我有一分功夫、有一分修持,在經上看一分意思;我有十分修持、十分功夫,你在經上看十分意思。佛經有多少意思?無量無邊,不要說我們這一生,生生世世永遠看不盡,永遠無邊際,才真正曉得法性功德不可思議。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27集) 2014/2/20
真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相好,樣樣都無量,自性本具的。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引導我們回歸自性就圓滿了。我們自己的智慧、德能、相好跟諸佛如來完全平等,絲毫差別都沒有。起作用不是有起心動念,起作用是有感有應,眾生有感,自然有應。所以說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無有定法可說,也無有一定的身相,千變萬化,無非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成就的一切法。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27集) 2014/2/20
這一切法也不可得,千萬不要心上有一切法,那就壞了,你被法染污了。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與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那現在還做不到,做不到,先把不是佛法的放下,佛法放在心上。真正明白覺悟了,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他的佛法都放下,那就妙絕了,你的成就非常快速。為什麼?你這麼單純,它跟心完全相應。所以要尊師重道,要依教奉行,老師的恩德太大了。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27集) 2014/2/20
我們的根本老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要記住,時時刻刻不離開老師。老師不在了,怎麼不離開?老師的經典在,只要不離開經典,天天讀它,天天有悟處,天天跟別人分享,分享也有悟處,所以他快樂。讀書真樂,講解快樂,不快樂誰幹?沒有契入得不到樂,好像是一樁苦事情,做學生學習的時候,契入境界之後樂了。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27集) 2014/2/20
但是契入境界在一般講大概要十年,前面十年要熬得過,後面樂才出來。為什麼?十年把自己清淨平等心裡頭的障礙去掉,去掉個差不多了,去掉一半,樂處就來了。這個樂是永遠享受不盡的,因為什麼?天天在清除,所以天天有智慧往外透,就是這麼個道理。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27集) 2014/2/20
『常念師恩』,師是老師,這個老師是一代一代的,從釋迦牟尼佛開始,一代一代輾轉把這個經法傳給我們,老師承傳的,我們不能忘老師之恩。所以我們拜佛,最後還要拜一拜歷代祖師,為什麼?不忘師恩,歷代的祖師一代一代傳到我們。同時,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依教奉行,不能把這個法門、這部經典盡力的弘揚、盡力的宣揚,這個不是報師恩。報佛、報師之恩,第一個是要依教奉行,第二個是要盡力的來弘揚,這樣才能夠報佛恩、報老師之恩。
無量壽經(第29集) 1989/4
我們每展開經卷,一定要念老師,迴向給老師,念念不忘老師,我們做一個榜樣。現在學生不知道老師的恩德,太多了,沒有人教,怎麼辦?我們要給大家做好樣子,做好的表率,雖然不能影響大眾,影響一個,一個人回頭,這就是功德。影響的人愈多愈好,我回頭了,幫助別人回頭;我能往生,我也幫助別人都到西方極樂世界。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27集) 201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