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莫放逸-第209集

  今天的故事出自《法句譬喻经》。

  佛陀在世时,有五百个商人从海中采集珍宝返乡,途经深山时,不幸被恶鬼所迷,无法脱身。随着粮食耗尽,他们受尽折磨,最终全都饿死了,所携带的宝物也散落在山间。

  那时,有一位沙门在山中修行,见到这一景象,心里便想:“我勤苦修道已有七年,却未能得道,且身无分文,生活困窘。这些宝物既无主人,何不取一些,以此自立门户?”于是,他下山拾取宝物,藏好后便从山中出来,准备叫兄弟帮忙运回。

  正当他走至半途,佛陀慈悲怜悯此比丘应得度脱,便化作一位比丘尼,剃发着法衣,脸上施以妆容、画眉,身佩金银璎珞,缓步入山。途中遇见这位沙门,恭敬礼拜。

  沙门见状,斥责道:“修行之人应持清净戒律,怎能剃发着法衣,却又妆容艳丽、佩戴饰物?”

  比丘尼回答:“沙门之法岂可如此?辞亲学道,隐居山林,本应心怀清净,为何却贪取不属己物,迷失正道,放纵私欲?你为何不思无常?人生如寄,贪欲造恶,只会延长罪报。”

  随后,比丘尼为其说偈:

  “比丘谨慎戒,放逸多忧愆,变诤小致大,积恶入火焚。守戒福致喜,犯戒有惧心,能断三界漏,此乃近涅槃。”

  比丘尼说完偈语后,显现佛陀真身,光明相好。沙门惊愕不已,顿时汗毛竖立,随即向佛陀顶礼,深感忏悔:“弟子愚痴迷惑,行事荒谬,违背正法,该如何自新?”

  世尊于是开示偈言:

  “若前放逸,后能自禁,是照世间,念定其宜。过失为恶,追覆以善,是照世间,念善其宜。少壮舍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间,如月云消。人前为恶,后止不犯,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比丘闻佛开示后,顿时心结解开,贪念止息,再次恭敬顶礼佛陀,返回树下,修习数息观,心境清净,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师父说:

  阿弥陀佛教导我们:“闻我名字,即自悔过。”关键就在“悔过”二字。我们要时常反省,明了自身有哪些过失,并找出最严重的过失,先加以改正。改过就叫做忏悔,“忏”是不隐瞒自己的罪过,“悔”是后不再造。

  经上说,我们必须把自己心地里面的污秽洗刷得干干净净。忏悔就是洗刷的方法,唯有将心地洗净,才成为一个法器,才能够承受甘露法味。

  《无量寿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正因我们过去生中修积了福慧,今生才得以遇到净土法门。因此,我们决定要认真修学,不敢放弃、不敢懈怠、不敢放逸,这一生决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