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往生故事 | 江味农居士:心向光明求出离,悟自凡尘苦中来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为您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江味农居士一生深信净土,刊印经典,讲经说法,导归极乐,最后预知时至,念佛自在往生的故事。

  

  民国时期有一位江味农居士,名忠业,法名妙煦,晚年时改名杜,号定翁,有时也署名幻住、胜观。

  江居士的原籍在江苏江亭,后寄居湖北。他从小就跟随祖父读诵《金刚经》,一生不曾间断。

  江居士的父亲在江西、四川等地为官。他在乡试中考取举人后,便一直在父亲身旁侍奉、辅佐,事必躬亲。

  然而,中年丧偶的遭遇让他深刻感悟到人世的无常,从此潜心学佛。虽然后来遵从父命续娶,但他的心中早已坚定了出世的志向,从未动摇。

  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秋天,为了照顾父亲,江居士辞官隐退返回湖北。恰逢革命军起义,江家的家产荡然无存。全家被迫向东避难,历经艰辛,受尽苦楚。然而,江居士始终奉养双亲,安心乐道,处之泰然。

  一九一七年,江居士的父亲逝世,他趁机劝导母亲郭氏吃长素念佛。第二年春天,他在微军和尚座下受菩萨戒,从此精进修行,尽力参究佛法。几年下来,颇有成就。

  一九二一年,江居士的母亲患病,他请家人为母亲助念,母亲临终时忽然起身而坐,面向西方,合掌念佛,不久便安然往生。

  这一事件更加坚定了江居士的信念。他在上海筹办了功德林,设立佛经流通处,搜集各种版本的佛经典籍进行刊印,流通全国,以此弘法利生。

  一九三一年,上海省心莲社成立,江居士被推选为社长。他常常带领大家念佛礼忏,并为大家讲解大乘经典。他讲解的要义都旨归净土,如他在讲解《金刚经》时说:

  “‘则非’、‘是名’两句,就指出了念佛法门的要义。‘则非’是指修行人要懂得自性清净,本无有念;‘是名’则是指修行人要明白妄念频生,必须通过念佛来灭除妄念。最终要念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妄尽情空,心灵至纯’的境界,这就是一心不乱,即所谓的‘清净’。如果心地清净,那么便可抵达清净佛国。”

  他又说:“修行之人一定要知道,起心动念皆是妄念,念佛之念也是妄念,而非真念。为何?因为真如本性本是无念的,只因凡夫的念头不曾停息,污染了本性,因此才迫不得已借助念佛这一净念来对治执著染污的妄念。念佛的念头虽非出自真如本体,却是逐渐趋向真如的妙用。为何?因为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所以能相应。念佛之念如果念念不断,就能到达无念的境界,因此称作胜方便。”

  此外,江居士还编印了《金刚经讲义》,刊印后流通于世。他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深受众人敬仰。

  从一九三三年起,江居士便一心常在定中,夜晚睡觉时不再做梦。只是每遇黄梅时节,他都会连续病上数月。

  一九三八年初夏,天气阴冷潮湿,江居士再次卧床不起。他的弟子等人每天为他助念,终日不断。他自己则跟随大家默念佛号,神志非常清楚。

  到了五月中旬,江居士的病情有所加重,但他的神志却更加清醒了。五月十八号晚上,他忽然说道:“金光遍照,佛来接引!”

  随后,他便邀请各位佛友前来道别,有一位蔡济平居士因有事直到子时才到,江居士还对他嘱咐道:“佛法最关键之处便是身体力行,而行持一事,最重要的是普贤行愿。”

  说完,他双手合掌,在大家的念佛声中,安然往生了。那年,他六十七岁。

  

  今天的往生故事就为您讲述到这里,听众朋友们,我们下期再会。

  

  【原文】

  江味农居士,名忠业,法名妙煦,晚年改名杜,号定翁,或署幻住,胜观。原籍江宁,寄籍湖北。幼随王父诵金刚经,终身不辍。父讱吾公,宦游赣蜀,农举于乡后,随侍赞襄,事必躬亲。中年丧偶,悟人世无常,即潜心学佛。虽遵父命续娶,而在家出家,志已早决。辛亥秋,奉父致仕返鄂,值革命军兴,家产荡然,避地东下,艰苦备尝,养亲乐道,处之泰然。六年父死,乘机劝母郭氏,长斋念佛。次春礼微军和尚受善萨戒,尽力参究,颇得消息。十年母示疾,命家人助念,临终起坐,向西合掌念佛而逝。从此信念益坚,筹办功德林,佛经流通处于上海,搜集各版经籍,流通全国,以弘法利生。二十年上海省心莲社成立,被推为社长,常领众念佛礼忏,并讲大乘经典,皆指归净土。如讲金刚经云,则非是名两句,即开念佛法要也。则非者,明自性清净,本无有念。是名者,明妄念繁兴,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也。必应念至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妄尽情空,一心清净而后可。是之谓一心不乱,不乱即所谓清净也。如其心净,即佛土净矣。又云,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编印讲义行世。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自二十二年起,一心常在定中,晚间无梦。但每遇黄梅时节,必病数月,二十七年初夏,天气阴湿,仍卧床不起。弟子等助念,终日不断,常随默念,神志极清。至五月中旬,疾渐增,而神志愈清。及十八夜,忽云,金光遍照,佛来接引,邀别诸道友,而蔡济平因事至子时方至,犹诏之曰,行持以普贤行愿为最要。遂合掌于大众佛号声中,安然而逝,年六十七。

  ——《净土圣贤录》

  

  【配图文字】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印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