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宁缺毋滥的伙伴-第208集

  今天讲一个《法句譬喻经》中的故事。

  从前,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上,为诸天人讲说甘露妙法。

  当时,有一位比丘性情刚强,不易调伏,但勇敢坚毅。佛陀深知他的心性,便派他前往灵鹫山后的鬼神谷,教他坐在树下,用数息法修习禅定——觉知呼吸长短,入息出息时摄守心意,断除一切烦恼,从而证得涅槃。

  比丘遵从佛陀教诲,来到山谷静修。正当他努力安定心神时,忽然听见山中鬼神的声音,却不见其形,心中不禁恐惧难安。

  他开始后悔,心生退意,暗自思忖:“我本是豪门贵族,何苦出家修道?如今独自处于深山,既无同伴,也无行人,只有鬼魅频频作声,令人胆寒。”

  正在此时,佛陀慈悲地来到山谷,于树下坐定,问他说:“你独自修行,是否感到害怕?”比丘赶紧恭敬顶礼,答道:“我从未深入山林,确实感到忧惧。”

  不久,一头野象王缓缓走来,靠着一棵大树躺下。它远离象群的喧嚣,独处于山林间,显得无比自在安乐。

  佛陀洞察其意,对比丘说:“你可知这头野象为何来此?”

  比丘回答:“弟子不知。”

  佛陀微笑道:“这头象的族群有五百余头,它厌烦群象的吵闹与纷扰,于是独自来到这里,安然自处。它心中庆幸能够摆脱情感羁绊,远离烦扰,过得自在快乐。野象尚且懂得避开喧嚣,追求清静,你出家立志度脱众生,却因独处而渴求同伴?须知愚昧的伴侣只会阻碍修行,与其与愚者为伍,不如独自精进修道!”

  随后,佛陀说偈曰:“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

  听闻佛陀的教诲,比丘心开意解,深入思维佛法,立刻证得阿罗汉果。

  山谷里的鬼神也被佛法感化,皈依佛门,发愿守戒,不再扰乱世人。佛陀与比丘遂一同返回精舍。

  

  师父说:

  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独善其身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萨戒,是处众的。个人独善其身,处众兼善天下。

  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中,我们不难发现,能够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者,大多都是独自修行。共修虽好,但各人见解不同,难免互生嫌隙,影响道业。修行贵在清静,一人独修,反而能随心所欲——喜欢经行则经行,喜欢拜佛则拜佛,无拘无束,更易于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