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经典乃圣贤之母-第3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经典乃圣贤之母。

  上一期,我们学习了韩愈先生的《师说》。韩愈先生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好榜样,是我们文化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师说》中提出老师的职责是要以身作则;人生有了迷惑,应该主动请教明白的人。我们能得多大的利益,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真诚、恭敬心,因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德育古鉴》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能得到哪些启示。

  王曾,宋朝“连中三元”的贤相。那个时代的纸张非常稀有,都是用来记录经典和千古文章的,所以古人特别爱惜字纸。有一天,王曾的父亲王兼看见掉在地上的字纸,就把它捡起来,用放了香料的温水清洗,然后再拿去焚烧。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却代表着王兼对圣贤教诲、文字的那份诚敬心。

  一天晚上,王兼梦到孔子拍拍他的背,说:“你竟如此重视我留下来的这些教诲,只可惜你年纪大了,现在开始读书恐怕很难有成就了,那就让我的学生曾参投生到你家,显耀门庭吧。”

  都说福田心耕,王兼至诚恭敬孔老夫子,恭敬圣贤经典,所以他们家和后代子孙都有大福报。

  大舜孝道圆满,孔子赞叹他“子孙保之”。果然,四千多年之后,大舜的子孙还一直祭祀他。胡、陈、付、虞、田、姚这几个姓氏,都是大舜的后代。

  所以《大学》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行不仅能经营好我们的事业,能感召好的员工、下属,还能感召贤孝子孙。《了凡四训》说,“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

  想要求得贤孝子孙,是有方法的。第一,“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留名青史的圣贤,他的子孙后代都是绵延几百年、几千年不衰,就是因为他自己真正落实伦常、积了厚德,给子孙留下了好榜样而感召来的;第二,“保身节欲,以培先天”。我们把身体调养好,才能给孩子好的先天基础;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好的德行感召好的后代,因此胎教和三岁以前的教育就非常重要。

  孩子刚出生,他虽然不会讲话,但他会看、会听,已经在学习了。这个时候,母亲的风范尤为重要,包括家里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在观摩、效法。所以真正仁慈的父母、长辈,一定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这三年的根基扎牢了,他将来就不容易随波逐流。

  所以,我们看到王兼对圣贤、对经典的诚心、恭敬心,自然感来他们家族的兴盛。后来,王兼果然生下一个儿子,因先前孔子托梦的缘故,所以取名王曾。《文昌帝君劝敬字纸文》中也记载了这件事。

  我们要了解,圣贤人都是通过学习经典中的教诲,才成就他的道德学问,进而利益社会、百姓,所以“经典”是圣贤的母亲,怎么可以不尊重呢?我们看到经典,要像看到圣贤一样的恭敬。

  我们都听过仓颉造字的故事,由于文字的出现,让知识的传播变得更为便利,许多经验得到保存、积累,变得更加精深、博大。

  民国时期的印光大师说:“人生世间,之所以能成德成才,建功立业,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和家人,全仗‘文字’的功力。‘文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夫变成圣人,愚人变成智者,贫贱变成富贵,疾病变成健康。古代圣贤修道的法脉,得以流传于千古;身家经营的财产,得以遗留给子孙,没有不依靠文字功力的。倘若这世上没有文字,则一切事理都会混淆不清,人与禽兽无异。文字既然有如此的功力,就应该十分珍重爱惜。”

  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惜字纸。千万不可撕书,不可把带字的纸张、书籍乱扔或随意丢弃。

  南宋时期,南昌的一个孔庙坍塌了。当地知县李纯仁就在城南盖了一个新庙,再把孔夫子圣像移往新庙中。因为夫子圣像比较重,十几个壮汉都搬不动,旁边一个读书人看到了,就拿孔夫子的名字开玩笑。李县长非常严肃的斥责了他,这个读书人也觉得不妥当,赶紧羞愧地离开了。

  到了晚上,这个读书人在梦中被带到阴司,阴司官员对他说:“你怎么敢慢侮先圣,来人,打他二十大板。”这个读书人一觉醒来后,就如痴人一般,从此一字不识了。

  对至圣先师孔子无礼,毁谤古圣先贤,都有损自己的福分,所以诚敬能得大利益。

  我们学儒,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学孔子,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夫子对承传文化的坚定信心,夫子温良恭俭让的行持,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一定要把夫子的教诲印在心上,学而时习之,拳拳服膺,片刻不离。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

  

  原文:

  王沂公曾。其父见字纸遗坠。必掇拾。以香汤洗而烧之。一夕。萝至圣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纸之勤耶。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令曾参来生汝家。显大门户。果生沂公。因名曾。状元名相。此事。文昌惜字文特引劝谕。中复载泸州杨百行。坐经文而举家害癞。昌郡鲜于坤。残孟子而全家灭亡。杨全善。埋字纸而五世登科。李子林。葬字纸而一身显官。虽不及细详事实。大略皆昭昭果报云。

  《德育古鉴》

  

  宋淳祐中。南昌先圣庙倾圮。知县李纯仁作新庙于县南。往移夫子圣像。十余人举之不动。一士子在旁戏曰。是之谓重泥。李令正色责之。其士惶恐而退。至夜。忽被阴司追至一官府。曰。汝何敢慢侮先圣。泱杖二十。及觉。如痴人。自是便不识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