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第34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弟子規》第二十八頁的第四行開始看起: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這一句經文。這是談到,如果我們是仗著自己的勢力,去強迫和逼迫別人服從,對方即使是表面服從我們,可是他的心裡並不服氣。『理服人,方無言』,只有以理來服人,對方才會感到心悅誠服,他才不會有怨言。
關於這一點,不僅是在我們的家庭中,或者是在團體當中,包括在歷史上,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中國這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有的朝代如果是『勢服人』,也就是說他是用權勢和武力來打天下,往往這個朝代的時間都沒有辦法維持得很長久。而反過來,如果這個朝代的君王都是以道德教化人民,以孝悌之德來以身作則,這個朝代往往都能傳承得比較久遠,甚至於會對於後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就能體會到,歷史確實是一面鏡子。我們如果希望家庭家道傳之久遠,希望團體也能代代相傳,社會國家長治久安,一定是要用道德才能感化人心。「理服人,方無言」,絕對不是用「勢服人」。所以歷史做為我們人生、家庭與社會的借鏡,它確實能讓我們鑑往知來,提醒人生不要再重蹈覆轍。
我們在歷史上曾經看過一篇傳世的文章,「阿房宮賦」。「阿房宮賦」是杜牧所寫的,文辭寫得非常的優美。這是在唐朝唐敬宗的時代,當時杜牧只有二十三歲。他寫這篇「阿房宮賦」,可以看出他確實是才氣縱橫。而這篇文章是在警戒當時的君王,因為唐敬宗十六歲即位,是一位比較昏庸的皇帝,沒有德行,而且是荒淫無度,所以整個朝廷是比較混亂的,大臣們內心當中也有危機感。所以杜牧在這個時候寫下這篇「阿房宮賦」,就有以歷史的教訓來勸諫君王的用意。這也讓我們體會到,在歷史當中,凡是以勢服人,確實是『心不然』,老百姓都不會歸順他,這種暴政是不得民心的。
這段歷史所講述的是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朝的軍隊最後憑藉著武力得以統一天下,但是秦始皇並沒有真正的愛護百姓,而是廣造宮室來圖謀自己的享樂,於是勞民傷財興建了阿房宮。這裡他用非常優美的筆墨來描寫阿房宮的壯麗,奢華的建築。講述了阿房宮非常壯麗、奢華的景象之後,他有一段議論說:「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國的暴政,他不能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體恤百姓經過戰火之後的辛勞,大興土木建設阿房宮,勞民傷財。他就不能將心比心的體會到,應該要好好的修養生息,就像漢朝初年,體恤到老百姓在這個時候是需要一個非常安定的、祥和的社會。「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雖然秦朝以武力統一了天下,但是他所施行的暴政是勞民傷財、不得民心的。
許多人看到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於是紛紛要起義,當時是「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獨夫是指秦始皇,最後才造成了秦朝末年的起義。秦朝存在的時間也非常的短暫,就滅亡了。
這篇文章後面的議論也很精彩,他說:「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實際上並不是秦國的軍隊真正的把六國打敗了,而是六國自取滅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最後為什麼秦朝存在的時間會這麼樣的短暫?這也並不是因為外在的原因,而是秦朝的統治者內在的因素所造成的。
這篇文章結尾的部分,是一段名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當後人看到歷史的興衰成敗過程當中,我們真正的反省以往的教訓,往往就會感慨,就是因為他太殘暴了,所以才導致了秦朝的衰亡;「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後人雖然非常感嘆這段歷史,但是卻不能引以為鑑,「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使歷史就產生了重複的現象。已經看到前人衰亡的教訓,而我們的朝廷卻不能記取教訓,多年之後,當後世的人們再來追憶這個朝代,也會同樣的感到非常的哀傷。他是用秦朝的這段歷史來勸諫當時的君王,一定要記取歷史的教訓,不要再重蹈覆轍。
從這段歷史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所謂的「勢服人,心不然」。用權勢和武力雖然可以打下天下,可是真正要治理天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要學習唐太宗的經驗,從古聖先賢治國的經驗當中汲取智慧,才能把國家建設經營得很好。
這句經文是「泛愛眾」單元最後的一句經文。不但國家是如此,包括在部隊當中,在歷史上有一些非常仁厚的官員,他就懂得愛護百姓,不會妄殺百姓。譬如在北魏時期韓麒麟,他是參慕容白曜軍事,也就是在征南將軍慕容白曜的下面他是做參軍。他們在攻打升城這個地方的時候,慕容白曜就想要活埋俘虜。韓麒麟覺得這樣做非常不妥當,因為人家既然已經投降了,你就要放他一條生路,這是仁慈之心的表現。所以他就給他的長官進諫說:「您應該用寬厚的態度來對待投降的俘虜。」後來慕容白曜就聽從了他的建議,就讓俘虜「皆令復業」,讓他們還能繼續從事他們的生產跟生活。這個做法就很得民心,讓老百姓覺得這位將領是很仁厚的人。
後來他當上了齊州的刺史,他在做官的期間「為政尚寬」,通過他之前的舉措,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很仁慈、很寬厚的人。當時有一位佐吏劉普慶就說:「明公仗節方夏,無所誅斬,何以示威?」你在這個地方應該要賞罰分明,用你做為長官的權威,該殺就殺,該賜死就賜死,這樣才能把你的威望樹立起來。但是當時韓麒麟就回答他說:「刑罰是用來止惡的」,當人們知道我做錯事情犯了罪,會受到朝廷懲罰,他心裡就有所畏懼,而不敢去做惡事。所以他說:「這是仁者不得已而用之」,並不是拿刑罰隨便的懲罰老百姓的,是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才會用它。
我們之前看過歐陽脩的父親,他在判決死刑犯的時候,每天晚上他都還在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讓犯人不要受死刑的處決,他還想盡辦法希望饒他一條生路。所以做官的人,內心當中如果有愛護百姓的仁厚之心,才能真正的時時處處體恤對方。
所以刑罰,他提到這是仁者不得已而用之的做法。他說,如果一定要斷斬立威,我就從你開始吧。結果劉普慶聽了就嚇跑了。你不是說要殺人才能樹立威望嗎?那不然就從你開始做起吧。我們從他的言行當中可以看出,韓麒麟確實是一位很有仁愛之心的長官。
他生性非常的恭敬謹慎,而且做官非常的廉潔,在他臨終的時候,家裡的財產只有幾十匹的絹,家裡是非常清貧的。許止淨先生對他非常的讚歎,他生性就非常的仁慈厚道,他的兒子還有他的孫子,也都稟承了父輩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就如同文王的后妃是非常仁厚,具有仁慈之心的人,所以兒子自然學習母親的風範,也是以仁厚之心來對待老百姓。因此看到韓麒麟的家風、仁愛之心,還有廉潔的行持,上天對他的報答也是非常豐厚的。
我們現在就把「泛愛眾」最後的一句經文學習完了。泛愛眾這個單元,用現在的說法,泛愛眾就是屬於人際關係學。我們如何可以把人際關係處得很好?最重要的就是落實《弟子規》當中「泛愛眾」的教誨。一個人能夠做到泛愛眾,都是從孝、悌的基礎開始扎根的。「愛」字,我們再追溯到它的根源,就是從孝擴展開來,才能愛護一切的眾生。所以一個人在生活工作當中能夠愛護他人,這都是他在家庭裡面就時時處處關心親人、孝敬父母,從這個地方開始的。所以孔老夫子在《論語》當中才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個人人格的養成,非常的關鍵是在家庭當中,做為父母一定要重視這一點。
而人與人的關係,可以把它歸納成「讓」字。我們在《無量壽經》當中看到:「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這是佛法大同之治的標準,其中就特別談到務修禮讓。為什麼要做到讓?讓則有餘,爭則不足。人跟人之間要相互的禮讓,這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再親的人,包括我們的家人當中的父子、夫妻等等,彼此之間也要以禮來相待,而不能因為彼此的關係非常的親密,就不用尊重的心對待他。所以在家庭當中,即使是再親的人,我們也要尊敬,也要以禮相待,用禮來保持人和人之間優美的距離。特別是當一個人從小就懂得以禮相待,長大之後說話、做事一定是很有分寸的。讓首先是禮讓,禮讓落實在家庭當中,也體現在人與人之間都要以禮相待。
關於這一點,在後漢的時期有一個「舉案齊眉」的故事,特別能說明這一點。我們看古時候賢德之人,他們夫妻之間是怎麼相處的。在後漢時期的梁鴻,他是扶風平陵這個地方的人。他的家境很貧寒,因為他父親過世得早,又遇到了亂世。後來就連父親後事他都非常辛苦的才能幫父親安葬,而且只是一張草蓆裹住父親的遺體下葬。家庭確實非常的貧窮。等到父親過世之後,家庭的情況就愈發的艱難。當時梁鴻雖然年紀很小,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的讀書,後來就被保送到「太學」裡面去學習。因為他的資質非常好,聰明而又好學,所以對於經史的典籍都很精通,再加上他是一位很有德行的人,所以當時的人對他都特別的敬佩。
等到後來梁鴻回到自己家鄉,因為他又有德行又有學問,所以很多家庭的人都很仰慕他,都想要把女兒嫁給他,但是都被梁鴻拒絕了。而他們同鄉當中有一位孟家的女兒叫孟光,孟光長得非常的醜陋,她生得很肥胖,而且皮膚很黑,長得又醜,力氣又很大,能把舂米的石臼舉起來。這在古時候要看到這樣的女子,一般人都不敢娶。可是她很賢淑、知禮,而且很有德行,人又聰明。於是後來梁鴻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就把她娶進了家門。可是成親的那一天孟光穿得非常的華麗,濃妝豔抹,打扮得非常的美。可是梁鴻看到這個景象,從成親那天開始,七天七夜都不理睬自己的妻子。
孟光覺得很奇怪,就跪下來詢問原因。梁鴻就跟她說,他說:「我是希望有一位怎樣的妻子可以跟我一起生活?就是能跟我同甘共苦,過著隱居的生活。」因為孟光她們家庭是非常的富有,比較優越的家庭,這和梁鴻的期待差距很遠,他希望妻子能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跟他一起隱居。於是孟光聽到之後,就換上粗布的衣服,再也不像結婚的時候穿得那麼華麗。後來梁鴻看到妻子和他的志向相同,於是他就非常的歡喜,並且給妻子取了字,叫做「德曜」。後來他們就在霸陵的山中隱居,過著非常純樸的生活。平常梁鴻從事農耕的生產,孟光在家裡紡紗織布、做家務,非常的勤勞。有空的時候他們就一起讀書、彈琴,並且共同切磋道德學問。這種生活雖然過得很儉樸,但是非常的快樂。
後來他們就搬到了吳下,在一戶大戶人家皋伯通的家裡,靠著替他們舂米過日子。每次梁鴻回到家,孟光就已經把飯菜都準備好,而且她送飯的時候是把整個飯菜高高的舉起來,端到自己丈夫的面前。這就是「舉案齊眉」,她托飯菜的托盤位置跟自己的眉毛並齊,不敢抬頭直視,這是特別恭敬、謹慎的態度。梁鴻也是恭恭敬敬的把飯菜接過來。夫妻之間的相處是相敬如賓,而且是以禮相待。結果有一次,皋伯通看到了這個場面,他非常的驚訝。在自己家裡舂米做苦工的人,他原本以為只是一般的工人,可是想不到,能讓自己的妻子這樣尊重,他就感覺到梁鴻一定不是普通人,這對夫妻一定是兩位隱居的君子,後來他就讓梁鴻夫婦住在自己的家裡。
這個公案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舉案齊眉的故事。我們看到讓,首先在家庭當中的禮讓,無論是父子還是夫妻之間,都要以禮相待,禮是人和人之間非常優美的距離。整個《弟子規》也都是以禮貫穿其中的,譬如恭敬父母,「入則孝」是禮;「出則悌」是友愛兄弟、恭敬長輩,這也是禮;再來「謹」,對物品要愛惜,物有定位,而且不能糟蹋食物,「對飲食,勿揀擇」,也是禮;再來,「凡出言,信為先」,這也是我們在言語當中對人要有禮貌。《樂經》當中說:「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貌的禮跟道理是相通的,所謂「有理走遍天下」,這是人與人之間非常自然的規律,我們也不能逾越這樣的規律。「泛愛眾」也是一種禮貌的態度,包括後面我們要學到的「親仁」跟「餘力學文」,對於有仁德之人、對於老師,也要以禮相待。對於我們所學的聖賢學問,內心也要存著恭敬的心,所謂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禮的本質就是恭敬的心,而恭敬的心是我們自性當中本有的善行與善德,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要學禮讓,這是第一。
在人與人相處當中,還要學習忍讓。「忍」字,確實不容易做到。光看這個字,心上要有一把刀,這是代表忍的功夫。達到什麼樣的境界?也就是當人拿刀放在你的胸口,當然這不是說一把真正的刀,有時候人家可能是惡言惡語在傷害我們,或者是非常不好的態度對待我們。無論是什麼樣的境緣,我們都不為所動。利刃包括許多非常難聽的,毀謗、諷刺這種語言。當我們看到別人可能因為誤會或某種原因這樣對待我們,我們都能忍耐、包容,不跟他計較,這是忍讓。忍讓當中就含藏著寬恕的態度,「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像這種從地獄到天堂的轉變,往往只是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如果我們真正能轉一個角度、換一個方向,拿寬恕自己的心、原諒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則能全交,「全交」就是交到很多的朋友。「以責人」,我們每天看別人的過失,都是看得非常清楚的、敏銳的。如果我們用責備別人的態度回光返照來要求自己,那我們的德行就會進步得很快,所以能寡過。因此忍讓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原諒人,有寬恕的心。
寬恕其實也是孔子在教學當中的重點。當初子貢就曾經請教過孔老夫子,有沒有哪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就舉出了寬恕的「恕」字。這跟仁愛的「仁」意思是相同的,「恕者如其心」,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也就是說,處處從對方的角度設想,自然就能化解許多的衝突。所以一個人能夠忍讓,他無形當中可以化干戈為玉帛。真正做到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在忍當中就已經拓寬了自己的心量,就能做到剛剛說的「理服人,方無言」,同時也把對方的慚愧之心喚醒。因為忍字不但是忍出了自己的德行,而且也忍出了對方的慚愧心,更能夠保持彼此之間良好的關係。我們要體會到,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我們能聚在一起,因緣都是來之不易的,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之氣,把多年朋友之間的交情最後搞得一語寒心,這就不好。因此,「言語忍,忿自泯」,我們一定要忍住自己的情緒和脾氣。
除了人和人相處當中要禮讓、忍讓之外,還要謙讓。當我們懂得謙虛,別人確實會感覺到如沐春風。反過來,我們賺了一點錢,或者是我們的才華能力過人,往往會洋洋得意,而這種傲慢就會讓我們身邊的人感覺到非常有壓力。特別是當別人失意的時候,你不能在旁邊一直講我們自己多麼得意的事情,讓人家無地自容。像這種傲慢的習氣無形當中就是以勢壓人,就會傷害人與人之間原本和諧的關係。所以謙讓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年我們在巴黎參加和平大會,當時師父上人特別提出的口號、大會的主題,就是跟讓有關。這個讓,師父說要停止競爭、鬥爭乃至戰爭,這樣人類就會有享不盡的福報;可是如果繼續的競爭、鬥爭和戰爭,人類就會有受不完的苦難。這句話真的是至理名言。我們之前跟大家分享過,師父上人也特別讓我們設計了和平鴿,和平鴿的上面就有世界上各個不同國家語言的「和平」。這也是提醒我們,在通往和平的路上,人與人之間真正要放下競爭、鬥爭和戰爭,真正做到禮讓、忍讓、謙讓,才能為真正的和平建立基礎。
所以謙虛、謙讓是非常重要的,當一個人很謙虛,就能受教有地,贏得很多的長者、很多的貴人對我們的提攜跟幫助。因此,謙虛之德的益處是很多的。在《易經》當中說,謙卦六爻皆吉。如果我們處處韜光養晦,處處都給人家留下一點餘地,慢慢的就變成我們常常都能替別人著想,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真正在生活當中落實和平。
包括教孩子也是如此,我們身為老師跟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教導他要禮讓,他一定能成為很有分寸的人;教他忍讓,他就可以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當中一團和氣,而不會發生衝突;教他謙讓,他有謙卑的態度,時時處處都能替人著想,為人留餘地。所以一定不能夠爭,一定要學讓。
這裡我們再補充一位古時候賢德之人的故事。這是隋朝梁彥光,他是相州刺史,擔任這個官職,當時在相州,人心是比較險惡的,不正,變化不定。這個時候怎麼辦?當社會風氣出現問題的時候,用什麼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定要通過教育、通過教學來改善這個地方的社會風俗。於是彥光就開始延攬讀書人,延攬當時的大儒,在每一個他所管轄的區域,每個地方建立了一所學校,而且在學校當中,完全是用聖賢的教誨來教化百姓,非聖賢之書不授,都是學習仁義禮智信,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用這種教學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到了後來老百姓都被他教化得很好,人人都效法聖賢、學習聖賢,使得這個地方的社會風氣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當地有一個家庭,因為家庭當中出現的問題,所以和親人之間彼此都不能和睦相處。於是彥光就讓他們到孔廟當中去看孔廟所刊刻的圖像。這個圖像就是在孔廟中,我們以前有學過「伯俞泣杖」。韓伯俞的母親打他的時候,因為母親已經年老體衰,在責打他的時候,他感覺一點都不痛,他就對著母親悲傷的哭泣。母親當時覺得很奇怪,「以前我打你,你從來都不哭的,為什麼今天打你你哭得這麼傷心?」韓伯俞就說:「因為母親今天打我,我感覺不痛了。」這說明母親的氣力愈來愈衰了,所以他內心感到難過。這是刊刻在孔廟當中古聖先賢孝悌忠信的故事,就讓這個家庭的子弟們一起來看先人的德範。他看了之後,古時候的人畢竟都讀過聖賢之書,還是有慚愧之心的,他看過之後,就激發了內心的慚愧心,於是家庭就化解了彼此之間的衝突。
因此我們看到,彥光先生在相州也好、岐州也好,這些地方當刺史,他確實是盡了父母官應該有的責任,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他的施政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當地興辦教育、建設學校,通過教育的方法化導當地的老百姓。他到相州刺史的任上,就盡心盡力的提倡禮教。禮教就是孔子聖賢的教化。這種教學的效果使得當地的人心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風俗人情都變得非常淳厚。
當焦通家裡對於父母親不夠孝敬,他也是用古聖先賢孝悌忠信的故事啟發他的良知,最後他們自己也開始改過遷善。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官員在當地施以教化,用聖賢的教育化導百姓,這才是他政績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因此「修身為本,教學為先」,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可以解決家庭的問題,可以解決社會國家的問題,都是用什麼方法?都是用教學為先,施以古聖先賢的聖哲教化,才能真正的化導人心、改變風俗。
這句課文我們學到這裡。「泛愛眾」這個單元我們就學習完了,請大家接著看下面是「親仁」。
親仁,「親」是親近的意思,也就是學習的意思。我們要親近仁德之人。一個人的道德學問要有所成就,有兩個重要的條件,可以說是缺一不可,一是要有好老師,一是要有好同學。好的老師是為我們指明道路,把聖賢的教誨傳授給我們。可是好的同學為什麼同樣重要?因為好的同學之間可以互相的提攜、互相的提醒。這是親仁。
中國古時候,老祖宗對於後代子孫確實是非常有愛心的,因此從古至今,傳授學習聖賢教育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孝親尊師,這也是這裡說的「親仁」。親仁也可以理解成是尊師重道的態度,在古時候,當一個孩子去拜師求學,家長,甚至包括父母、祖父母,都要帶頭來給老師行跪拜禮,這是尊師重道的體現。這是父母長輩做出很好的身教,來表演給自己的兒女看。當兒女看到父母、祖父母都這麼恭敬老師,自然他在求學的過程當中,對老師的恭敬心就會不斷的提升。
師父上人在小時候體會到,他在六歲上私塾,父親所表演出來的對於老師的恭敬心,對於師父上人一生都造成很深的影響。當時是在親戚家的祠堂上學,上學的第一天,師父上人的父親帶著他來上學,學生大概是三四十個人左右,年紀大概都是十幾歲,十五六歲是比較大的,而年齡比較小的也有六七歲,都是在同一個教室上學。他們上學的頭一天,就是在禮堂,當中供奉的是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牌位,老師就坐在一邊,同學是站在兩邊。在行禮的時候,師父上人的父親就帶著兒子,先給孔老夫子的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跪拜禮,這是父親在前面,兒子在後面,這種禮是清朝的禮節,這是對孔老夫子的神位。等到拜完之後,父親請老師上座,老師就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父親帶著兒子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
這個禮在早年,也有十多年前,我們在香港,當時徐醒民老師到香港來講學,講解儒家的經典。師父上人就曾經親自主持拜師禮,學生只有我一個,老師是徐醒民老師。老師站在前面,長輩帶著我們向老師行跪拜禮。師父上人親自為我們主持莊嚴的儀式。在這個儀式當中,當老師接受到父母和學生這樣恭敬的一種禮節,老師確實是非常認真的教導學生,否則就對不起父母對於老師的恭敬還有期待。
在古時候的私塾當中,對老師的供養也都是隨意的。一位有德行的老師絕對不講求這些,富有的人家就供養得多一點,貧窮的人家就供養得少一點,甚至於對於特別貧窮的孩子,老師還要補貼他的家用。這是在古時候,身為老師是真正有道。所以「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我們跟老師求學究竟能學到多少,特別是老師的德行,能學到多少,是取決於我們的恭敬心、誠敬之心的。如果我們的恭敬心不具足,即使老師再認真的教,還是學不到東西。
師父上人回憶自己的一生,遇到這麼多的貴人,遇到這麼多的好老師,這是得力於父親在師父上人六歲帶他到學校,對老師行跪拜禮,這種恭敬的態度影響了孩子,一生都不會忘記。所以遇到有德行、有學問的善知識、好老師,真正的生起對於老師的恭敬心,老師也都會特別的愛護這樣的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學問完全都傳授給這樣的學生,這是所謂的師資道合。
我們最初報考英國漢學院,有一段時間參加了第一屆英國漢學院在福州的課程,是養正教育的扎根實修班,當時我們也對孔老夫子、對師父上人行跪拜禮。之前也有跟大家分享過,在二O一七年,我們在英國漢學院現場觀禮了漢學院第一屆跟第二屆的學生,在開學典禮當中也是用中國傳統的三跪九叩首禮,來向儒釋道的三教聖人行禮。前面是院長還有老師,帶著所有漢學院的學生,就在英國漢學院的禮堂當中,向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和老子的像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這都是依循著中國傳統的古禮進行的。所以尊師重道確實是我們求學、求道有所成就的非常非常重要的前提。
在去年的八月份,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英國漢學院,蘭彼得校區也舉辦了祭孔的典禮,這個典禮感動了包括休斯校長在內的許多英國長者。祭孔之禮,是由漢學院的師生和當地的學童組成的三十六名佾生,來參與祭孔,以表達對於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追念還有尊崇。
總之,禮都是真正的提醒我們,在求學的過程當中,要對古聖先賢,以及對於我們的老師生起恭敬之心。這樣我們在學習聖賢學問,包括《弟子規》,我們用這種心態跟著老師來學習,才能夠解行相應、開智慧。
因此《弟子規》啟發我們,要用「入則孝」當中「孝」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老師,我們自性當中的至善至德就能顯發出來,理智也能建立起來。當我們對老師有尊師重道的心,用至誠的孝心和恭敬心來對待老師,那我們自性的善良和智慧都能開顯出來。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最為重要的精神就是孝道跟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夫孝,德之本也」,孝是萬善萬德的根本。會孝順父母的人,他一定能成就自己,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他對於老師一定具有恭敬之心。
古時候拜師禮,給孔老夫子,還有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這個禮包括我們現在看到弘明實驗學校,他們每天早上老師也會帶著學生向孔子爺爺行禮,這也都是弘明學校在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科目。從對於孔子爺爺、對於老師這種恭敬心當中衍生出來,我們看到弘明的小朋友,遇到遠方來訪的客人,他們流露出來的恭敬心、禮貌的態度,給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拜師禮確實很重要,在孩子的心靈當中,會對他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身為老師,確實也不只是念著、為著一個孩子或者一個家庭負責,像我們現在學習儒釋道的聖賢教育,我們還要有這樣的責任跟承擔,就是希望讓這些年輕的孩子真正的承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種道統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失傳,這也是我們在現今的時代求學、求道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中國的道統是非常重視師承的,而師承,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是非常的謙虛,孔老夫子雖然是一位非常有德行、有學問的好老師,但是他從來不覺得他所傳授的學問是他的創造和發明,他都是覺得他是述而不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因此在《論語.述而》篇當中,孔老夫子曾經說過,「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這段經文,雪公老人在講解的時候談到,「述而不作」,這章的老彭,有的人認為是老子、彭咸二人,有的人主張是指老子一個人。當然這兩種說法都有相當的考據,也都是根據經史子集,《大戴禮》、《史記》這些書籍。雪公在這裡是採取多數人的說法,老彭是一個人。
在《丹鉛錄》當中說:老子五千言是述而不作。《焦氏筆乘》說:孔子贊十翼,自伏羲的先天八卦,孔子是祖述伏羲。《書經》,孔子是始於堯典、舜典,宗五帝。《詩》,孔子從周朝時期開始,是宗三王。因此孔老夫子所傳承的聖賢學問,是述而不作。孔子修《春秋》,是從魯隱公開始,始於五霸,《春秋》雖然是述而勝於作。老彭,王輔嗣、楊中立都認為是老聃。
「羿善射」,在古時候的夏和周都有羿,只要是善於射箭的人都叫羿。所以不是說羿是單指某一個人,這是在古時候就有這個現象。彭也是,堯王的時代有彭,凡是壽者都叫做彭。這樣來理解,我們就很清楚了。
孔子說:述而不作,這是「子曰:述而不作」。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的學問都不是自己創作的,他都是述說古人、述說前人的意思。譬如我們看到經文當中說「傳有之」,或者「詩云」、「古人有言曰」。孔老夫子就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為有的人可能喜歡自作聰明,說我又有什麼發明、創造,但孔老夫子不是這樣的,孔老夫子是「述而不作」,古人作了,我只是述說、宣傳而已。
「信而好古」,孔子是宣傳家,他所宣傳的是可信而且是善的部分。因為古時候的人一切都很質樸,所謂「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先進的人很直率;「後進於禮樂,君子也」,過於文飾,就失去了直率。雖然直率有的時候會傷和氣,但是用人的時候,孔老夫子還是認為「吾從先進」,要用野人的禮樂,雖然粗野一點,但是很實在。
「竊比於我老彭」,孔子說,學我老彭,「我」是親近的意思,例如「佛」,有人說「我佛」。孔子形容老子是「其猶龍乎?」孔子非常謙虛,認為我沒有他的本事那麼大,所以只是私下比擬一下而已。
《中庸》當中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有人誤以為,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同流合污?雪公在這裡強調「文以載道」,最重要的是「道」這個字,要志於道。一般人因為他得了富貴之後,就非常容易奢侈淫逸,而志於道的人,他在富貴當中,他仍然不會捨道、失道,所謂「富貴不能淫」;而在貧賤當中,「貧賤不能移」,不能窮斯濫矣;而遇洋人,是「威武不能屈」。雪公在這裡舉例,譬如寫英文要用橫的,不能用直的,可是寫中文就不能用橫的,應該要用豎的。「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不能改我們所志的道。
東坡先生教我們要厚積薄發。孟子曾經說過,「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所以得道之後就源源不絕,像李太白「落筆千言,倚馬可待」。
雪公在這裡又特別強調一個重點,古時候的小說是中國的白話,但是現代人往往看不懂。像師父上人有談到,在抗戰的年代,他老人家學文言文,是通過看章回小說,就是像《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看章回小說,學會了文言文。但是現在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人,可能古時候的白話文都不能夠看得懂;包括平劇、京劇,現代人也往往是看不懂。雪公在這裡提出的擔憂,中國人不懂中國話,也就是對於漢字文言文,對於傳統的戲劇,京劇、平劇也好,都不能看得懂。
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嚴重的,為什麼?雪公有談到,在昔日,要滅人的國家,不是靠武力去滅的,而是什麼?是先滅這個國家的文字。把文化連根拔起,這個問題就很大、就很嚴重了。因此雪公和早年有很多高瞻遠矚的長輩,包括像趙樸老,他們都非常的擔憂,漢字文言文現代的年輕人看不懂了,如果不趕緊培養年輕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將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寶藏可能就變成一堆廢紙。這是非常值得憂慮的一樁事情,所以這些老人家都希望年輕人要把漢字跟文言文繼承下來,這樣才能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統。
師父上人跟雪公老人,到台中求教於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就是雪公太老師,當時雪公老人開出了三個條件,能夠遵守,才收這個學生,不能遵守就不收。第一個條件是只能聽雪公老人一個人講的課程;第二是所有要看的書、接觸的資訊都要老師同意才能看;第三是說你以前所學的我一概不承認,從今天開始跟我重新學起。這也是老師非常負責任的態度,為什麼?一個老師是一條路,兩個老師是兩條路,三個老師是三岔路口,四個老師就是十字街頭。「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是相同的,學之道也是要貴以專。後來師父上人同意了,就先守了三個月,內心非常的高興。因為雪公太老師有跟師父上人談到,這個規矩要守五年。後來師父上人跟著老師不止守五年,因為他得到法喜了,所以後來加了一倍,守了十年。這是跟定一位好老師學習,守住這三個條件,老師確實把他的德行跟學問完完全全的傳授給了自己的學生。這也是我們在當今這個時代,看到師承的好榜樣。
在古時候,師承也是可以學習古人。譬如像孟子,他沒有見過孔老夫子,但是他拜夫子為師。真誠心超越了時空,他也學得很有成就,被尊為亞聖,僅次於孔老夫子。所以師承確實是很重要。
我們學習親仁,親近仁德之人。「仁」是一個會意字,二人,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態度。用我們現在比較淺白的話來講,就是能時時處處的替人著想的心。
如何判斷這個人他是不是仁德之人?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首先第一,他是存心仁厚;而且他是處處都很謙卑,能夠以身作則,這是第二個條件,要有謙卑的態度。稻穗愈豐滿,就垂得愈低。所以海納百川,可是大海跟百川比起來,它是處在低下的位置。我們剛剛學到孔老夫子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老人家一生都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老夫子一生教了這麼多的學生,而他自己說他一生都是述而不作,這就是孔老夫子謙虛的德行。也就是說,夫子所講述的道理,都是古聖先王祖祖相傳、代代相傳的,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樣傳下來的。所以他非常謙虛,而只有謙德才能跟道德相感應。這是第二,要有謙卑的態度。第三是要以身作則,說到一定要做到,甚至是先做到才說出來。所以做到以後才說,這是聖人;說了之後能做到,這是賢人;而說了之後做不到,這叫騙人。這是提醒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以身作則,要從修身開始做起。
在我們學習《聖學根之根》的過程當中,就學了許多雪公老人所講解的《論語》。雪公老人他老人家確實是處處以身作則。我們曾經參觀過雪公老人的紀念館,當時很有福報,是徐醒民老師他老人家親自安排,我們在紀念館當中非常仔細的參觀,雪公太老師他老人家穿的衣服都是很舊的,內衣、襪子都是補了又補。但穿在外面的禮服是很整齊,這是代表對人的尊重。可是穿在裡面的部分,有一些內衣、襪子都是一直在修補的,這是雪公老人節儉惜福的態度。
而且他老人家一生教學,到九十七歲往生之前還在講課。老人家曾經說過,眾人要我講一天,我只要活著,我活一天就要講一天,這種態度,真正是以身作則。雪公老人有一首詩,感動了很多人,這首詩寫道:「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這首詩就是雪公老人一生的寫照,他時時刻刻都不忘這顆幫助眾人的心,憐憫暗路之人。最可怕的黑暗是什麼?最可怕的黑暗就是沒有接觸到儒釋道聖賢的教誨。我們的人生缺乏這盞智慧的明燈,都是走在暗路當中在摸索。所以雪公老人是用慈悲、憐憫的心,來對待需要教化的眾生。而且他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但能光照遠」,只要把這盞智慧的明燈,在每一個學生的身上,在他們的人生當中,點燃起來,「不惜自焚身」,他不惜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雪公太老師他老人家一生真實的寫照。
師父上人一生也是如此,可以說師父上人是繼承了雪公太老師的風範,而且發揚光大。特別是在最近的幾年當中,師父上人已經是九四高齡。九十多歲的老人,一般在家裡都是在頤養天年,可是師父上人還不辭辛苦,往來奔波在亞洲跟歐洲之間,為促進世界和平,為促進儒釋道聖賢教育的推廣,以及世界上各個宗教的教育的推廣,老人家還在國際上奔波。
所以我們要以師志為己志,把老師的志向當作我們自己的志向。雖然我們的力量很微薄,但是在自己的位置上,用我們微薄的心力,還是可以發光發熱的。就像師父上人,他的教學,比喻一個大齒輪,而我們只是小小的齒輪,但是我們在自己的本分位置上,也非常辛勤的工作、認真的教學,我們這一點點的力量,同樣也可以推動整個機器的運作。所以我們要把老師的志向,當成我們自己的志向。
那我們正式進入「親仁」這個單元的第一句課文: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同樣是人,但卻是良莠不齊的,善惡、邪正、心智的高低,差異是很大,『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受風氣流俗影響的人很多,真正仁慈寬厚的人卻是很少。這個事實我們在古今中外並不難見到。
為什麼現在會「流俗眾,仁者稀」,原因是在哪裡?原因還是在教育方面,因為失教了,從小沒有接受到聖賢的教誨,不明白是非、善惡。縱使他現在也是流俗當中的一員,我們也要憐憫他,他們也都是受害之人。為什麼?就如同《無量壽經》當中所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也是失教的一代。
我們要立定志向,從我們這一代開始,不能讓聖教再埋沒下去,而是要把它彰顯開來,要讓它發揚光大,可以照亮這個苦難的人間。特別是因為已經好幾代人都失去了儒釋道傳統文化的聖賢教育,再加上整個社會風氣外面的污染又很嚴重,因此內無基礎,外面的力量就很大,內外夾攻的情況之下,必然會產生很多的流弊。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學習聖賢的教育,強化自己的能力,然後把影響力再擴展開來,真正的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要真正的建立起信心,只要把聖賢學問的根扎好,絕對可以從一個人再來轉變家庭、轉變團體、轉變社會,我們要建立這樣的信心。
在《了凡四訓》當中也有談到,說:「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這段話確實是非常真實的寫照,讓我們體會到這個時代是「流俗眾,仁者稀」。
《了凡四訓》這句經文師父上人也有特別開解,說:「大抵人各惡其非類」,「大抵」就是大概的意思,「惡」是去聲,註解說「不喜歡也」。「宗旨性習或各別、或相反也,眾生肉眼不識好歹,同惡相濟,臭味相投者,誤認為良伴,直至身敗名裂而後已,良可悲也,豈知相反適相成!苦口多良藥,忠言恆逆耳,順時易傾覆,逆境多振拔,有作為人當開放見地以善處之。」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物以類聚」,習性、品行、嗜好相同的,他很自然就會聚在一起;跟他不相同的就會產生排斥,合不來。再來,一般人還有一個毛病,喜歡聽好聽的話,而不喜歡聽應該聽的話。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順境很容易淘汰人,而逆境往往能成就人。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句話說:「自古英雄多磨難,紈褲子弟少偉男。」在富貴人家的子弟往往不能成器,一個人一旦沉迷於享受當中,就不能振作;而當一個人受苦難的時候,反而他的頭腦是比較清醒的,所以說「自古英雄多磨難」,清寒的子弟往往容易出人頭地。
「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在了凡先生那個時代,善人就少、惡人就多,那就更不用說我們現前的時代,現前時代可能情況就更加的嚴重。所以既然善人少、惡人多,在這個地方善人他往往很難出頭、很難自立。「且豪傑錚錚」,這是「智過萬人者謂之英,智過千人者謂之俊,智過百人者謂之豪,智過十人者謂之傑」。「豪傑錚錚」,「錚錚」就是不同尋常的意思,比喻鐵發出來的聲音,就有不同凡響的意思。這些豪傑「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所以「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善人做好事,可能在這個時代就更明顯了,被人家排斥,被人家毀謗、攻擊,善事很難成就,經常要受到障礙。「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如果在這個地方有一些仁人長者,他是有德望、有地位、有身分的長者,他有能力出來幫助善人,來成就他的善事,來輔助他的善行,讓他的善事成就,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通過《了凡四訓》這一段課文,我們也能體會到,這個時代確實是「流俗眾,仁者稀」,也需要具有正知正見的大德、長者,來對於善人多多的幫助、多多的輔助,讓他可以成就善事,甚至於成就他的教學、教化,功德是非常之大的。
下面就來分享漢朝張湛的故事。漢朝的張湛是很有德行的賢德之人,他本身立身處世非常的端正嚴謹,而且很守禮,一舉一動都很有規範,即使是一個人獨處,慎獨的功夫非常的好,一定都是嚴嚴整整的。這是一位漢朝時期的賢德之人,對待家裡的妻子兒女,都是以禮來對待。在地方上他是「詳言正色」,言語非常的謹慎,而且儀態也是非常的端正、端莊。因此在三輔這一帶,三輔是古時候,漢朝是以京兆等地做為三輔,這是在今天陝西省中部這一帶。這一帶的人都把他當成好的榜樣,人們都學習他、效法他,是一位非常守禮的賢德之人。
有的人對他不是太理解:你一舉一動都好像規規矩矩的,很謹慎、很恭敬,你是不是外表上很守禮,內心又是另外一套,很險詐,外面表現出來像君子,內心其實是一個小人,有人就對他產生懷疑。張湛聽了之後就笑一笑說:「我確實是在欺詐別人,別人所欺詐的都是惡,我所欺詐的都是善,這不是很好嗎?」他用很有智慧的言語來化解人們對他的懷疑。
在漢光武帝的時代,張湛因為德行非常的好,他對於君王常常的勸諫。有的時候光武帝上朝,可能是沒有休息好,或者是其他的原因,皇帝容貌看起來就很疲倦的樣子,或者是對於政務有點不耐煩。張湛看到這個情景,他就馬上向君王進諫。光武帝也是比較有度量的皇帝,往往都能接受他的進諫。有一次他騎著一匹白馬,皇帝(就是漢光武帝)看到張湛在上面,就跟他說:「白馬生且復諫矣」,騎白馬的那個人又要來給我進諫了。
後來張湛做到太子太傅這個位置。太子太傅是輔佐太子,他的地位僅次於太師。國家朝廷要為下一代的接班人選擇好老師,一定都是選擇有德行、有學問的老師。
蔡振紳先生評價說:「人惟持躬以禮」,凡是不合於禮這樣的事情,「每不敢為其所知」,不合於禮就不敢讓他知道。甚至於在當時的朝廷當中,身為君王也常常擔心說,自己什麼事情要是做得不合禮、做錯了,到時候又讓張湛看到了之後,又要來勸諫了。
在歷史上許多位君王,在前面都有跟大家分享過。像唐太宗,他很喜愛的一隻鳥,古書裡面叫「鷂」,這隻鳥他正在把玩,剛好魏徵進來了,最後他就藏在懷裡。魏徵就故意說個不停,最後這隻鳥竟然就悶死在唐太宗的懷中。這是唐太宗害怕魏徵知道他在玩這些聲色犬馬的東西,可能魏徵又要來跟他進諫一番了。唐玄宗當時也是如此,韓休總是在給他進諫、勸諫。唐玄宗因為這件事情還經常悶悶不樂,也不高興,但是為了國家江山社稷著想,因為玄宗在初年還是非常英明的,知道要任用賢臣,在最初統治的期間也創造了開元盛世,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也都是因為身邊有這些賢德的大臣常常在提醒皇帝、勸勉皇帝。光武帝也是如此,一看到張湛,馬上說這騎著白馬的讀書人又要來跟我勸諫了。
這三位君王,身邊都有人在跟他講一些他不愛聽的話,但確實是對國家社稷有利益的話。他們都有度量包容他,這也是君王確實是好禮、明理,也是想要把國家治理好,所以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來跟他勸勉、進諫。
這句經文我們就學到這裡,請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真正有仁德之人,人們自然對他就會產生敬畏之心。為什麼?因為他心中有浩然正氣,他說話都是大公無私、沒有隱瞞的,而且他又不喜歡討好別人,所以大家內心裡面自然對他會生起敬畏之心。仁德之人,人們對他內心裡面是真正恭敬的。
而敬畏之心,我們在《論語》當中看到,在《論語.述而》篇裡面就有這樣的一段經文,說:「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雪公老人講解說,有註解當中說,經文有「子曰」,這是孔子所說;若沒有「子曰」,這是他人說孔子。
孔子不教人如此,不叫人作難,因為這種態度別人做不到,這是別人說孔子的態度,「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也有註解說,這是曾子所說的,因為曾子對孔子最了解,但有誰見到了?不知道是什麼人說的。這肯定不是孔子自己說自己。所以這一章依從沒有「曰」字這種講法比較好講,也有可能是孔子的弟子說孔子。
「子溫而厲」,「溫」是溫和。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就是溫厚、善良、恭敬、節儉、忍讓。又「臨之以莊則敬」,這等事不可以學外表。但是太過敬就不溫和,溫和便不莊嚴,孔子是既溫和又嚴厲。為什麼他能夠溫而厲?因為孔子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孔老夫子是沒有戲言的。「望之儼然」,遠遠看到老師,學生看到老師很有威儀的樣子,讓人恭敬心自然就生起來。「即之也溫」,你真正親近老師、靠近老師,共同研討學問,老師又很和藹、很親切。孔老夫子教學,本身夫子溫良恭儉讓,這個溫,溫和就是排在第一的,夫子教學言語都是啟發人的智慧,所以學生感覺親近老師,老師是非常溫和的。「聽其言也厲」,孔老夫子沒有戲言。
雪公老人也啟發我們,只要把《四庫全書》、三藏十二部學到肚子裡,會講了就能如此。孔老夫子是如此,世尊也是如此。
「威而不猛」,這和三國時期的張飛不同,張飛是「威而猛」,而夫子是「威而不猛」。
「恭而安」,孔老夫子他是恭敬而安詳、不拘束的。
這是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夫子的風範。大家看到PPT上面,這是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德相,這是江逸子老師畫的。通過夫子的形像,體會到夫子的「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德範。江逸子老師從前在孔府也曾經任職,之前江老師所畫出的孔老夫子生平的畫作,包括《論語畫解》、《孔子聖跡圖》,這些畫作確實在海內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一直到去年,像《孔子聖跡圖》也正式出版了英文跟法文的版本,這些書送到海外,深受海外的大使和嘉賓們的喜愛,在教科文組織這個書也有流通。
夫子他老人家的教學確實是無遠弗屆,不分國界的,能夠穿越時空,穿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宗教信仰,讓許多的外國嘉賓、外國的仁者深深的喜愛。這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以身作則,真正是把他所教、所學的內容,在自己的一生當中都真正的落實起來,是用身教配合他的言教,在當時就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而且夫子的教化對後世產生了特別深遠的影響。
孔老夫子就是一位真正的仁者,真正的仁者就像這裡說的,『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他言語沒有什麼避諱,說話都很正直,這是所謂無欲則剛,「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仁德的人,他不求名也不求利,他的言語往往都是比較正直,說話直言不諱,能夠幫助學生、指導學生。「色不媚」,待人處事絕對不會有諂媚、阿諛。《弟子規》當中說「勿諂富,勿驕貧」,做為仁德之人,無論是對於富貴人家還是對於貧賤人家的子弟,也都是平等的教學、平等的教化。所以色不媚,不會去諂媚、阿諛奉承,因為他內心正直無私,不求於人,他不需要去討好別人,而是用平等的心來教化所有的有緣的學生。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他能夠成為萬世師表,確實他老人家的德行、風範,使我們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甚至於許多的外國人都非常的恭敬、非常的崇拜。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一節課我們還繼續來補充和學習這一句經文。今天的課就上到此地,謝謝大家!
弟子規-第34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弟子規》第二十八頁的第四行開始看起: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這一句經文。這是談到,如果我們是仗著自己的勢力,去強迫和逼迫別人服從,對方即使是表面服從我們,可是他的心裡並不服氣。『理服人,方無言』,只有以理來服人,對方才會感到心悅誠服,他才不會有怨言。
關於這一點,不僅是在我們的家庭中,或者是在團體當中,包括在歷史上,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中國這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有的朝代如果是『勢服人』,也就是說他是用權勢和武力來打天下,往往這個朝代的時間都沒有辦法維持得很長久。而反過來,如果這個朝代的君王都是以道德教化人民,以孝悌之德來以身作則,這個朝代往往都能傳承得比較久遠,甚至於會對於後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就能體會到,歷史確實是一面鏡子。我們如果希望家庭家道傳之久遠,希望團體也能代代相傳,社會國家長治久安,一定是要用道德才能感化人心。「理服人,方無言」,絕對不是用「勢服人」。所以歷史做為我們人生、家庭與社會的借鏡,它確實能讓我們鑑往知來,提醒人生不要再重蹈覆轍。
我們在歷史上曾經看過一篇傳世的文章,「阿房宮賦」。「阿房宮賦」是杜牧所寫的,文辭寫得非常的優美。這是在唐朝唐敬宗的時代,當時杜牧只有二十三歲。他寫這篇「阿房宮賦」,可以看出他確實是才氣縱橫。而這篇文章是在警戒當時的君王,因為唐敬宗十六歲即位,是一位比較昏庸的皇帝,沒有德行,而且是荒淫無度,所以整個朝廷是比較混亂的,大臣們內心當中也有危機感。所以杜牧在這個時候寫下這篇「阿房宮賦」,就有以歷史的教訓來勸諫君王的用意。這也讓我們體會到,在歷史當中,凡是以勢服人,確實是『心不然』,老百姓都不會歸順他,這種暴政是不得民心的。
這段歷史所講述的是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朝的軍隊最後憑藉著武力得以統一天下,但是秦始皇並沒有真正的愛護百姓,而是廣造宮室來圖謀自己的享樂,於是勞民傷財興建了阿房宮。這裡他用非常優美的筆墨來描寫阿房宮的壯麗,奢華的建築。講述了阿房宮非常壯麗、奢華的景象之後,他有一段議論說:「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國的暴政,他不能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體恤百姓經過戰火之後的辛勞,大興土木建設阿房宮,勞民傷財。他就不能將心比心的體會到,應該要好好的修養生息,就像漢朝初年,體恤到老百姓在這個時候是需要一個非常安定的、祥和的社會。「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雖然秦朝以武力統一了天下,但是他所施行的暴政是勞民傷財、不得民心的。
許多人看到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於是紛紛要起義,當時是「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獨夫是指秦始皇,最後才造成了秦朝末年的起義。秦朝存在的時間也非常的短暫,就滅亡了。
這篇文章後面的議論也很精彩,他說:「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實際上並不是秦國的軍隊真正的把六國打敗了,而是六國自取滅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最後為什麼秦朝存在的時間會這麼樣的短暫?這也並不是因為外在的原因,而是秦朝的統治者內在的因素所造成的。
這篇文章結尾的部分,是一段名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當後人看到歷史的興衰成敗過程當中,我們真正的反省以往的教訓,往往就會感慨,就是因為他太殘暴了,所以才導致了秦朝的衰亡;「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後人雖然非常感嘆這段歷史,但是卻不能引以為鑑,「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使歷史就產生了重複的現象。已經看到前人衰亡的教訓,而我們的朝廷卻不能記取教訓,多年之後,當後世的人們再來追憶這個朝代,也會同樣的感到非常的哀傷。他是用秦朝的這段歷史來勸諫當時的君王,一定要記取歷史的教訓,不要再重蹈覆轍。
從這段歷史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所謂的「勢服人,心不然」。用權勢和武力雖然可以打下天下,可是真正要治理天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要學習唐太宗的經驗,從古聖先賢治國的經驗當中汲取智慧,才能把國家建設經營得很好。
這句經文是「泛愛眾」單元最後的一句經文。不但國家是如此,包括在部隊當中,在歷史上有一些非常仁厚的官員,他就懂得愛護百姓,不會妄殺百姓。譬如在北魏時期韓麒麟,他是參慕容白曜軍事,也就是在征南將軍慕容白曜的下面他是做參軍。他們在攻打升城這個地方的時候,慕容白曜就想要活埋俘虜。韓麒麟覺得這樣做非常不妥當,因為人家既然已經投降了,你就要放他一條生路,這是仁慈之心的表現。所以他就給他的長官進諫說:「您應該用寬厚的態度來對待投降的俘虜。」後來慕容白曜就聽從了他的建議,就讓俘虜「皆令復業」,讓他們還能繼續從事他們的生產跟生活。這個做法就很得民心,讓老百姓覺得這位將領是很仁厚的人。
後來他當上了齊州的刺史,他在做官的期間「為政尚寬」,通過他之前的舉措,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很仁慈、很寬厚的人。當時有一位佐吏劉普慶就說:「明公仗節方夏,無所誅斬,何以示威?」你在這個地方應該要賞罰分明,用你做為長官的權威,該殺就殺,該賜死就賜死,這樣才能把你的威望樹立起來。但是當時韓麒麟就回答他說:「刑罰是用來止惡的」,當人們知道我做錯事情犯了罪,會受到朝廷懲罰,他心裡就有所畏懼,而不敢去做惡事。所以他說:「這是仁者不得已而用之」,並不是拿刑罰隨便的懲罰老百姓的,是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才會用它。
我們之前看過歐陽脩的父親,他在判決死刑犯的時候,每天晚上他都還在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讓犯人不要受死刑的處決,他還想盡辦法希望饒他一條生路。所以做官的人,內心當中如果有愛護百姓的仁厚之心,才能真正的時時處處體恤對方。
所以刑罰,他提到這是仁者不得已而用之的做法。他說,如果一定要斷斬立威,我就從你開始吧。結果劉普慶聽了就嚇跑了。你不是說要殺人才能樹立威望嗎?那不然就從你開始做起吧。我們從他的言行當中可以看出,韓麒麟確實是一位很有仁愛之心的長官。
他生性非常的恭敬謹慎,而且做官非常的廉潔,在他臨終的時候,家裡的財產只有幾十匹的絹,家裡是非常清貧的。許止淨先生對他非常的讚歎,他生性就非常的仁慈厚道,他的兒子還有他的孫子,也都稟承了父輩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就如同文王的后妃是非常仁厚,具有仁慈之心的人,所以兒子自然學習母親的風範,也是以仁厚之心來對待老百姓。因此看到韓麒麟的家風、仁愛之心,還有廉潔的行持,上天對他的報答也是非常豐厚的。
我們現在就把「泛愛眾」最後的一句經文學習完了。泛愛眾這個單元,用現在的說法,泛愛眾就是屬於人際關係學。我們如何可以把人際關係處得很好?最重要的就是落實《弟子規》當中「泛愛眾」的教誨。一個人能夠做到泛愛眾,都是從孝、悌的基礎開始扎根的。「愛」字,我們再追溯到它的根源,就是從孝擴展開來,才能愛護一切的眾生。所以一個人在生活工作當中能夠愛護他人,這都是他在家庭裡面就時時處處關心親人、孝敬父母,從這個地方開始的。所以孔老夫子在《論語》當中才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個人人格的養成,非常的關鍵是在家庭當中,做為父母一定要重視這一點。
而人與人的關係,可以把它歸納成「讓」字。我們在《無量壽經》當中看到:「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這是佛法大同之治的標準,其中就特別談到務修禮讓。為什麼要做到讓?讓則有餘,爭則不足。人跟人之間要相互的禮讓,這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再親的人,包括我們的家人當中的父子、夫妻等等,彼此之間也要以禮來相待,而不能因為彼此的關係非常的親密,就不用尊重的心對待他。所以在家庭當中,即使是再親的人,我們也要尊敬,也要以禮相待,用禮來保持人和人之間優美的距離。特別是當一個人從小就懂得以禮相待,長大之後說話、做事一定是很有分寸的。讓首先是禮讓,禮讓落實在家庭當中,也體現在人與人之間都要以禮相待。
關於這一點,在後漢的時期有一個「舉案齊眉」的故事,特別能說明這一點。我們看古時候賢德之人,他們夫妻之間是怎麼相處的。在後漢時期的梁鴻,他是扶風平陵這個地方的人。他的家境很貧寒,因為他父親過世得早,又遇到了亂世。後來就連父親後事他都非常辛苦的才能幫父親安葬,而且只是一張草蓆裹住父親的遺體下葬。家庭確實非常的貧窮。等到父親過世之後,家庭的情況就愈發的艱難。當時梁鴻雖然年紀很小,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的讀書,後來就被保送到「太學」裡面去學習。因為他的資質非常好,聰明而又好學,所以對於經史的典籍都很精通,再加上他是一位很有德行的人,所以當時的人對他都特別的敬佩。
等到後來梁鴻回到自己家鄉,因為他又有德行又有學問,所以很多家庭的人都很仰慕他,都想要把女兒嫁給他,但是都被梁鴻拒絕了。而他們同鄉當中有一位孟家的女兒叫孟光,孟光長得非常的醜陋,她生得很肥胖,而且皮膚很黑,長得又醜,力氣又很大,能把舂米的石臼舉起來。這在古時候要看到這樣的女子,一般人都不敢娶。可是她很賢淑、知禮,而且很有德行,人又聰明。於是後來梁鴻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就把她娶進了家門。可是成親的那一天孟光穿得非常的華麗,濃妝豔抹,打扮得非常的美。可是梁鴻看到這個景象,從成親那天開始,七天七夜都不理睬自己的妻子。
孟光覺得很奇怪,就跪下來詢問原因。梁鴻就跟她說,他說:「我是希望有一位怎樣的妻子可以跟我一起生活?就是能跟我同甘共苦,過著隱居的生活。」因為孟光她們家庭是非常的富有,比較優越的家庭,這和梁鴻的期待差距很遠,他希望妻子能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跟他一起隱居。於是孟光聽到之後,就換上粗布的衣服,再也不像結婚的時候穿得那麼華麗。後來梁鴻看到妻子和他的志向相同,於是他就非常的歡喜,並且給妻子取了字,叫做「德曜」。後來他們就在霸陵的山中隱居,過著非常純樸的生活。平常梁鴻從事農耕的生產,孟光在家裡紡紗織布、做家務,非常的勤勞。有空的時候他們就一起讀書、彈琴,並且共同切磋道德學問。這種生活雖然過得很儉樸,但是非常的快樂。
後來他們就搬到了吳下,在一戶大戶人家皋伯通的家裡,靠著替他們舂米過日子。每次梁鴻回到家,孟光就已經把飯菜都準備好,而且她送飯的時候是把整個飯菜高高的舉起來,端到自己丈夫的面前。這就是「舉案齊眉」,她托飯菜的托盤位置跟自己的眉毛並齊,不敢抬頭直視,這是特別恭敬、謹慎的態度。梁鴻也是恭恭敬敬的把飯菜接過來。夫妻之間的相處是相敬如賓,而且是以禮相待。結果有一次,皋伯通看到了這個場面,他非常的驚訝。在自己家裡舂米做苦工的人,他原本以為只是一般的工人,可是想不到,能讓自己的妻子這樣尊重,他就感覺到梁鴻一定不是普通人,這對夫妻一定是兩位隱居的君子,後來他就讓梁鴻夫婦住在自己的家裡。
這個公案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舉案齊眉的故事。我們看到讓,首先在家庭當中的禮讓,無論是父子還是夫妻之間,都要以禮相待,禮是人和人之間非常優美的距離。整個《弟子規》也都是以禮貫穿其中的,譬如恭敬父母,「入則孝」是禮;「出則悌」是友愛兄弟、恭敬長輩,這也是禮;再來「謹」,對物品要愛惜,物有定位,而且不能糟蹋食物,「對飲食,勿揀擇」,也是禮;再來,「凡出言,信為先」,這也是我們在言語當中對人要有禮貌。《樂經》當中說:「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貌的禮跟道理是相通的,所謂「有理走遍天下」,這是人與人之間非常自然的規律,我們也不能逾越這樣的規律。「泛愛眾」也是一種禮貌的態度,包括後面我們要學到的「親仁」跟「餘力學文」,對於有仁德之人、對於老師,也要以禮相待。對於我們所學的聖賢學問,內心也要存著恭敬的心,所謂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禮的本質就是恭敬的心,而恭敬的心是我們自性當中本有的善行與善德,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要學禮讓,這是第一。
在人與人相處當中,還要學習忍讓。「忍」字,確實不容易做到。光看這個字,心上要有一把刀,這是代表忍的功夫。達到什麼樣的境界?也就是當人拿刀放在你的胸口,當然這不是說一把真正的刀,有時候人家可能是惡言惡語在傷害我們,或者是非常不好的態度對待我們。無論是什麼樣的境緣,我們都不為所動。利刃包括許多非常難聽的,毀謗、諷刺這種語言。當我們看到別人可能因為誤會或某種原因這樣對待我們,我們都能忍耐、包容,不跟他計較,這是忍讓。忍讓當中就含藏著寬恕的態度,「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像這種從地獄到天堂的轉變,往往只是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如果我們真正能轉一個角度、換一個方向,拿寬恕自己的心、原諒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則能全交,「全交」就是交到很多的朋友。「以責人」,我們每天看別人的過失,都是看得非常清楚的、敏銳的。如果我們用責備別人的態度回光返照來要求自己,那我們的德行就會進步得很快,所以能寡過。因此忍讓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原諒人,有寬恕的心。
寬恕其實也是孔子在教學當中的重點。當初子貢就曾經請教過孔老夫子,有沒有哪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就舉出了寬恕的「恕」字。這跟仁愛的「仁」意思是相同的,「恕者如其心」,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也就是說,處處從對方的角度設想,自然就能化解許多的衝突。所以一個人能夠忍讓,他無形當中可以化干戈為玉帛。真正做到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在忍當中就已經拓寬了自己的心量,就能做到剛剛說的「理服人,方無言」,同時也把對方的慚愧之心喚醒。因為忍字不但是忍出了自己的德行,而且也忍出了對方的慚愧心,更能夠保持彼此之間良好的關係。我們要體會到,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我們能聚在一起,因緣都是來之不易的,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之氣,把多年朋友之間的交情最後搞得一語寒心,這就不好。因此,「言語忍,忿自泯」,我們一定要忍住自己的情緒和脾氣。
除了人和人相處當中要禮讓、忍讓之外,還要謙讓。當我們懂得謙虛,別人確實會感覺到如沐春風。反過來,我們賺了一點錢,或者是我們的才華能力過人,往往會洋洋得意,而這種傲慢就會讓我們身邊的人感覺到非常有壓力。特別是當別人失意的時候,你不能在旁邊一直講我們自己多麼得意的事情,讓人家無地自容。像這種傲慢的習氣無形當中就是以勢壓人,就會傷害人與人之間原本和諧的關係。所以謙讓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年我們在巴黎參加和平大會,當時師父上人特別提出的口號、大會的主題,就是跟讓有關。這個讓,師父說要停止競爭、鬥爭乃至戰爭,這樣人類就會有享不盡的福報;可是如果繼續的競爭、鬥爭和戰爭,人類就會有受不完的苦難。這句話真的是至理名言。我們之前跟大家分享過,師父上人也特別讓我們設計了和平鴿,和平鴿的上面就有世界上各個不同國家語言的「和平」。這也是提醒我們,在通往和平的路上,人與人之間真正要放下競爭、鬥爭和戰爭,真正做到禮讓、忍讓、謙讓,才能為真正的和平建立基礎。
所以謙虛、謙讓是非常重要的,當一個人很謙虛,就能受教有地,贏得很多的長者、很多的貴人對我們的提攜跟幫助。因此,謙虛之德的益處是很多的。在《易經》當中說,謙卦六爻皆吉。如果我們處處韜光養晦,處處都給人家留下一點餘地,慢慢的就變成我們常常都能替別人著想,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真正在生活當中落實和平。
包括教孩子也是如此,我們身為老師跟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教導他要禮讓,他一定能成為很有分寸的人;教他忍讓,他就可以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當中一團和氣,而不會發生衝突;教他謙讓,他有謙卑的態度,時時處處都能替人著想,為人留餘地。所以一定不能夠爭,一定要學讓。
這裡我們再補充一位古時候賢德之人的故事。這是隋朝梁彥光,他是相州刺史,擔任這個官職,當時在相州,人心是比較險惡的,不正,變化不定。這個時候怎麼辦?當社會風氣出現問題的時候,用什麼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定要通過教育、通過教學來改善這個地方的社會風俗。於是彥光就開始延攬讀書人,延攬當時的大儒,在每一個他所管轄的區域,每個地方建立了一所學校,而且在學校當中,完全是用聖賢的教誨來教化百姓,非聖賢之書不授,都是學習仁義禮智信,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用這種教學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到了後來老百姓都被他教化得很好,人人都效法聖賢、學習聖賢,使得這個地方的社會風氣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當地有一個家庭,因為家庭當中出現的問題,所以和親人之間彼此都不能和睦相處。於是彥光就讓他們到孔廟當中去看孔廟所刊刻的圖像。這個圖像就是在孔廟中,我們以前有學過「伯俞泣杖」。韓伯俞的母親打他的時候,因為母親已經年老體衰,在責打他的時候,他感覺一點都不痛,他就對著母親悲傷的哭泣。母親當時覺得很奇怪,「以前我打你,你從來都不哭的,為什麼今天打你你哭得這麼傷心?」韓伯俞就說:「因為母親今天打我,我感覺不痛了。」這說明母親的氣力愈來愈衰了,所以他內心感到難過。這是刊刻在孔廟當中古聖先賢孝悌忠信的故事,就讓這個家庭的子弟們一起來看先人的德範。他看了之後,古時候的人畢竟都讀過聖賢之書,還是有慚愧之心的,他看過之後,就激發了內心的慚愧心,於是家庭就化解了彼此之間的衝突。
因此我們看到,彥光先生在相州也好、岐州也好,這些地方當刺史,他確實是盡了父母官應該有的責任,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他的施政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當地興辦教育、建設學校,通過教育的方法化導當地的老百姓。他到相州刺史的任上,就盡心盡力的提倡禮教。禮教就是孔子聖賢的教化。這種教學的效果使得當地的人心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風俗人情都變得非常淳厚。
當焦通家裡對於父母親不夠孝敬,他也是用古聖先賢孝悌忠信的故事啟發他的良知,最後他們自己也開始改過遷善。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官員在當地施以教化,用聖賢的教育化導百姓,這才是他政績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因此「修身為本,教學為先」,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可以解決家庭的問題,可以解決社會國家的問題,都是用什麼方法?都是用教學為先,施以古聖先賢的聖哲教化,才能真正的化導人心、改變風俗。
這句課文我們學到這裡。「泛愛眾」這個單元我們就學習完了,請大家接著看下面是「親仁」。
親仁,「親」是親近的意思,也就是學習的意思。我們要親近仁德之人。一個人的道德學問要有所成就,有兩個重要的條件,可以說是缺一不可,一是要有好老師,一是要有好同學。好的老師是為我們指明道路,把聖賢的教誨傳授給我們。可是好的同學為什麼同樣重要?因為好的同學之間可以互相的提攜、互相的提醒。這是親仁。
中國古時候,老祖宗對於後代子孫確實是非常有愛心的,因此從古至今,傳授學習聖賢教育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孝親尊師,這也是這裡說的「親仁」。親仁也可以理解成是尊師重道的態度,在古時候,當一個孩子去拜師求學,家長,甚至包括父母、祖父母,都要帶頭來給老師行跪拜禮,這是尊師重道的體現。這是父母長輩做出很好的身教,來表演給自己的兒女看。當兒女看到父母、祖父母都這麼恭敬老師,自然他在求學的過程當中,對老師的恭敬心就會不斷的提升。
師父上人在小時候體會到,他在六歲上私塾,父親所表演出來的對於老師的恭敬心,對於師父上人一生都造成很深的影響。當時是在親戚家的祠堂上學,上學的第一天,師父上人的父親帶著他來上學,學生大概是三四十個人左右,年紀大概都是十幾歲,十五六歲是比較大的,而年齡比較小的也有六七歲,都是在同一個教室上學。他們上學的頭一天,就是在禮堂,當中供奉的是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牌位,老師就坐在一邊,同學是站在兩邊。在行禮的時候,師父上人的父親就帶著兒子,先給孔老夫子的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跪拜禮,這是父親在前面,兒子在後面,這種禮是清朝的禮節,這是對孔老夫子的神位。等到拜完之後,父親請老師上座,老師就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父親帶著兒子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
這個禮在早年,也有十多年前,我們在香港,當時徐醒民老師到香港來講學,講解儒家的經典。師父上人就曾經親自主持拜師禮,學生只有我一個,老師是徐醒民老師。老師站在前面,長輩帶著我們向老師行跪拜禮。師父上人親自為我們主持莊嚴的儀式。在這個儀式當中,當老師接受到父母和學生這樣恭敬的一種禮節,老師確實是非常認真的教導學生,否則就對不起父母對於老師的恭敬還有期待。
在古時候的私塾當中,對老師的供養也都是隨意的。一位有德行的老師絕對不講求這些,富有的人家就供養得多一點,貧窮的人家就供養得少一點,甚至於對於特別貧窮的孩子,老師還要補貼他的家用。這是在古時候,身為老師是真正有道。所以「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我們跟老師求學究竟能學到多少,特別是老師的德行,能學到多少,是取決於我們的恭敬心、誠敬之心的。如果我們的恭敬心不具足,即使老師再認真的教,還是學不到東西。
師父上人回憶自己的一生,遇到這麼多的貴人,遇到這麼多的好老師,這是得力於父親在師父上人六歲帶他到學校,對老師行跪拜禮,這種恭敬的態度影響了孩子,一生都不會忘記。所以遇到有德行、有學問的善知識、好老師,真正的生起對於老師的恭敬心,老師也都會特別的愛護這樣的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學問完全都傳授給這樣的學生,這是所謂的師資道合。
我們最初報考英國漢學院,有一段時間參加了第一屆英國漢學院在福州的課程,是養正教育的扎根實修班,當時我們也對孔老夫子、對師父上人行跪拜禮。之前也有跟大家分享過,在二O一七年,我們在英國漢學院現場觀禮了漢學院第一屆跟第二屆的學生,在開學典禮當中也是用中國傳統的三跪九叩首禮,來向儒釋道的三教聖人行禮。前面是院長還有老師,帶著所有漢學院的學生,就在英國漢學院的禮堂當中,向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和老子的像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這都是依循著中國傳統的古禮進行的。所以尊師重道確實是我們求學、求道有所成就的非常非常重要的前提。
在去年的八月份,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英國漢學院,蘭彼得校區也舉辦了祭孔的典禮,這個典禮感動了包括休斯校長在內的許多英國長者。祭孔之禮,是由漢學院的師生和當地的學童組成的三十六名佾生,來參與祭孔,以表達對於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追念還有尊崇。
總之,禮都是真正的提醒我們,在求學的過程當中,要對古聖先賢,以及對於我們的老師生起恭敬之心。這樣我們在學習聖賢學問,包括《弟子規》,我們用這種心態跟著老師來學習,才能夠解行相應、開智慧。
因此《弟子規》啟發我們,要用「入則孝」當中「孝」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老師,我們自性當中的至善至德就能顯發出來,理智也能建立起來。當我們對老師有尊師重道的心,用至誠的孝心和恭敬心來對待老師,那我們自性的善良和智慧都能開顯出來。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最為重要的精神就是孝道跟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夫孝,德之本也」,孝是萬善萬德的根本。會孝順父母的人,他一定能成就自己,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他對於老師一定具有恭敬之心。
古時候拜師禮,給孔老夫子,還有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這個禮包括我們現在看到弘明實驗學校,他們每天早上老師也會帶著學生向孔子爺爺行禮,這也都是弘明學校在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科目。從對於孔子爺爺、對於老師這種恭敬心當中衍生出來,我們看到弘明的小朋友,遇到遠方來訪的客人,他們流露出來的恭敬心、禮貌的態度,給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拜師禮確實很重要,在孩子的心靈當中,會對他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身為老師,確實也不只是念著、為著一個孩子或者一個家庭負責,像我們現在學習儒釋道的聖賢教育,我們還要有這樣的責任跟承擔,就是希望讓這些年輕的孩子真正的承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種道統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失傳,這也是我們在現今的時代求學、求道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中國的道統是非常重視師承的,而師承,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是非常的謙虛,孔老夫子雖然是一位非常有德行、有學問的好老師,但是他從來不覺得他所傳授的學問是他的創造和發明,他都是覺得他是述而不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因此在《論語.述而》篇當中,孔老夫子曾經說過,「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這段經文,雪公老人在講解的時候談到,「述而不作」,這章的老彭,有的人認為是老子、彭咸二人,有的人主張是指老子一個人。當然這兩種說法都有相當的考據,也都是根據經史子集,《大戴禮》、《史記》這些書籍。雪公在這裡是採取多數人的說法,老彭是一個人。
在《丹鉛錄》當中說:老子五千言是述而不作。《焦氏筆乘》說:孔子贊十翼,自伏羲的先天八卦,孔子是祖述伏羲。《書經》,孔子是始於堯典、舜典,宗五帝。《詩》,孔子從周朝時期開始,是宗三王。因此孔老夫子所傳承的聖賢學問,是述而不作。孔子修《春秋》,是從魯隱公開始,始於五霸,《春秋》雖然是述而勝於作。老彭,王輔嗣、楊中立都認為是老聃。
「羿善射」,在古時候的夏和周都有羿,只要是善於射箭的人都叫羿。所以不是說羿是單指某一個人,這是在古時候就有這個現象。彭也是,堯王的時代有彭,凡是壽者都叫做彭。這樣來理解,我們就很清楚了。
孔子說:述而不作,這是「子曰:述而不作」。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的學問都不是自己創作的,他都是述說古人、述說前人的意思。譬如我們看到經文當中說「傳有之」,或者「詩云」、「古人有言曰」。孔老夫子就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為有的人可能喜歡自作聰明,說我又有什麼發明、創造,但孔老夫子不是這樣的,孔老夫子是「述而不作」,古人作了,我只是述說、宣傳而已。
「信而好古」,孔子是宣傳家,他所宣傳的是可信而且是善的部分。因為古時候的人一切都很質樸,所謂「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先進的人很直率;「後進於禮樂,君子也」,過於文飾,就失去了直率。雖然直率有的時候會傷和氣,但是用人的時候,孔老夫子還是認為「吾從先進」,要用野人的禮樂,雖然粗野一點,但是很實在。
「竊比於我老彭」,孔子說,學我老彭,「我」是親近的意思,例如「佛」,有人說「我佛」。孔子形容老子是「其猶龍乎?」孔子非常謙虛,認為我沒有他的本事那麼大,所以只是私下比擬一下而已。
《中庸》當中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有人誤以為,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同流合污?雪公在這裡強調「文以載道」,最重要的是「道」這個字,要志於道。一般人因為他得了富貴之後,就非常容易奢侈淫逸,而志於道的人,他在富貴當中,他仍然不會捨道、失道,所謂「富貴不能淫」;而在貧賤當中,「貧賤不能移」,不能窮斯濫矣;而遇洋人,是「威武不能屈」。雪公在這裡舉例,譬如寫英文要用橫的,不能用直的,可是寫中文就不能用橫的,應該要用豎的。「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不能改我們所志的道。
東坡先生教我們要厚積薄發。孟子曾經說過,「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所以得道之後就源源不絕,像李太白「落筆千言,倚馬可待」。
雪公在這裡又特別強調一個重點,古時候的小說是中國的白話,但是現代人往往看不懂。像師父上人有談到,在抗戰的年代,他老人家學文言文,是通過看章回小說,就是像《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看章回小說,學會了文言文。但是現在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人,可能古時候的白話文都不能夠看得懂;包括平劇、京劇,現代人也往往是看不懂。雪公在這裡提出的擔憂,中國人不懂中國話,也就是對於漢字文言文,對於傳統的戲劇,京劇、平劇也好,都不能看得懂。
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嚴重的,為什麼?雪公有談到,在昔日,要滅人的國家,不是靠武力去滅的,而是什麼?是先滅這個國家的文字。把文化連根拔起,這個問題就很大、就很嚴重了。因此雪公和早年有很多高瞻遠矚的長輩,包括像趙樸老,他們都非常的擔憂,漢字文言文現代的年輕人看不懂了,如果不趕緊培養年輕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將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寶藏可能就變成一堆廢紙。這是非常值得憂慮的一樁事情,所以這些老人家都希望年輕人要把漢字跟文言文繼承下來,這樣才能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統。
師父上人跟雪公老人,到台中求教於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就是雪公太老師,當時雪公老人開出了三個條件,能夠遵守,才收這個學生,不能遵守就不收。第一個條件是只能聽雪公老人一個人講的課程;第二是所有要看的書、接觸的資訊都要老師同意才能看;第三是說你以前所學的我一概不承認,從今天開始跟我重新學起。這也是老師非常負責任的態度,為什麼?一個老師是一條路,兩個老師是兩條路,三個老師是三岔路口,四個老師就是十字街頭。「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是相同的,學之道也是要貴以專。後來師父上人同意了,就先守了三個月,內心非常的高興。因為雪公太老師有跟師父上人談到,這個規矩要守五年。後來師父上人跟著老師不止守五年,因為他得到法喜了,所以後來加了一倍,守了十年。這是跟定一位好老師學習,守住這三個條件,老師確實把他的德行跟學問完完全全的傳授給了自己的學生。這也是我們在當今這個時代,看到師承的好榜樣。
在古時候,師承也是可以學習古人。譬如像孟子,他沒有見過孔老夫子,但是他拜夫子為師。真誠心超越了時空,他也學得很有成就,被尊為亞聖,僅次於孔老夫子。所以師承確實是很重要。
我們學習親仁,親近仁德之人。「仁」是一個會意字,二人,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態度。用我們現在比較淺白的話來講,就是能時時處處的替人著想的心。
如何判斷這個人他是不是仁德之人?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首先第一,他是存心仁厚;而且他是處處都很謙卑,能夠以身作則,這是第二個條件,要有謙卑的態度。稻穗愈豐滿,就垂得愈低。所以海納百川,可是大海跟百川比起來,它是處在低下的位置。我們剛剛學到孔老夫子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老人家一生都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老夫子一生教了這麼多的學生,而他自己說他一生都是述而不作,這就是孔老夫子謙虛的德行。也就是說,夫子所講述的道理,都是古聖先王祖祖相傳、代代相傳的,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樣傳下來的。所以他非常謙虛,而只有謙德才能跟道德相感應。這是第二,要有謙卑的態度。第三是要以身作則,說到一定要做到,甚至是先做到才說出來。所以做到以後才說,這是聖人;說了之後能做到,這是賢人;而說了之後做不到,這叫騙人。這是提醒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以身作則,要從修身開始做起。
在我們學習《聖學根之根》的過程當中,就學了許多雪公老人所講解的《論語》。雪公老人他老人家確實是處處以身作則。我們曾經參觀過雪公老人的紀念館,當時很有福報,是徐醒民老師他老人家親自安排,我們在紀念館當中非常仔細的參觀,雪公太老師他老人家穿的衣服都是很舊的,內衣、襪子都是補了又補。但穿在外面的禮服是很整齊,這是代表對人的尊重。可是穿在裡面的部分,有一些內衣、襪子都是一直在修補的,這是雪公老人節儉惜福的態度。
而且他老人家一生教學,到九十七歲往生之前還在講課。老人家曾經說過,眾人要我講一天,我只要活著,我活一天就要講一天,這種態度,真正是以身作則。雪公老人有一首詩,感動了很多人,這首詩寫道:「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這首詩就是雪公老人一生的寫照,他時時刻刻都不忘這顆幫助眾人的心,憐憫暗路之人。最可怕的黑暗是什麼?最可怕的黑暗就是沒有接觸到儒釋道聖賢的教誨。我們的人生缺乏這盞智慧的明燈,都是走在暗路當中在摸索。所以雪公老人是用慈悲、憐憫的心,來對待需要教化的眾生。而且他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但能光照遠」,只要把這盞智慧的明燈,在每一個學生的身上,在他們的人生當中,點燃起來,「不惜自焚身」,他不惜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雪公太老師他老人家一生真實的寫照。
師父上人一生也是如此,可以說師父上人是繼承了雪公太老師的風範,而且發揚光大。特別是在最近的幾年當中,師父上人已經是九四高齡。九十多歲的老人,一般在家裡都是在頤養天年,可是師父上人還不辭辛苦,往來奔波在亞洲跟歐洲之間,為促進世界和平,為促進儒釋道聖賢教育的推廣,以及世界上各個宗教的教育的推廣,老人家還在國際上奔波。
所以我們要以師志為己志,把老師的志向當作我們自己的志向。雖然我們的力量很微薄,但是在自己的位置上,用我們微薄的心力,還是可以發光發熱的。就像師父上人,他的教學,比喻一個大齒輪,而我們只是小小的齒輪,但是我們在自己的本分位置上,也非常辛勤的工作、認真的教學,我們這一點點的力量,同樣也可以推動整個機器的運作。所以我們要把老師的志向,當成我們自己的志向。
那我們正式進入「親仁」這個單元的第一句課文: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同樣是人,但卻是良莠不齊的,善惡、邪正、心智的高低,差異是很大,『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受風氣流俗影響的人很多,真正仁慈寬厚的人卻是很少。這個事實我們在古今中外並不難見到。
為什麼現在會「流俗眾,仁者稀」,原因是在哪裡?原因還是在教育方面,因為失教了,從小沒有接受到聖賢的教誨,不明白是非、善惡。縱使他現在也是流俗當中的一員,我們也要憐憫他,他們也都是受害之人。為什麼?就如同《無量壽經》當中所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也是失教的一代。
我們要立定志向,從我們這一代開始,不能讓聖教再埋沒下去,而是要把它彰顯開來,要讓它發揚光大,可以照亮這個苦難的人間。特別是因為已經好幾代人都失去了儒釋道傳統文化的聖賢教育,再加上整個社會風氣外面的污染又很嚴重,因此內無基礎,外面的力量就很大,內外夾攻的情況之下,必然會產生很多的流弊。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學習聖賢的教育,強化自己的能力,然後把影響力再擴展開來,真正的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要真正的建立起信心,只要把聖賢學問的根扎好,絕對可以從一個人再來轉變家庭、轉變團體、轉變社會,我們要建立這樣的信心。
在《了凡四訓》當中也有談到,說:「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這段話確實是非常真實的寫照,讓我們體會到這個時代是「流俗眾,仁者稀」。
《了凡四訓》這句經文師父上人也有特別開解,說:「大抵人各惡其非類」,「大抵」就是大概的意思,「惡」是去聲,註解說「不喜歡也」。「宗旨性習或各別、或相反也,眾生肉眼不識好歹,同惡相濟,臭味相投者,誤認為良伴,直至身敗名裂而後已,良可悲也,豈知相反適相成!苦口多良藥,忠言恆逆耳,順時易傾覆,逆境多振拔,有作為人當開放見地以善處之。」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物以類聚」,習性、品行、嗜好相同的,他很自然就會聚在一起;跟他不相同的就會產生排斥,合不來。再來,一般人還有一個毛病,喜歡聽好聽的話,而不喜歡聽應該聽的話。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順境很容易淘汰人,而逆境往往能成就人。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句話說:「自古英雄多磨難,紈褲子弟少偉男。」在富貴人家的子弟往往不能成器,一個人一旦沉迷於享受當中,就不能振作;而當一個人受苦難的時候,反而他的頭腦是比較清醒的,所以說「自古英雄多磨難」,清寒的子弟往往容易出人頭地。
「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在了凡先生那個時代,善人就少、惡人就多,那就更不用說我們現前的時代,現前時代可能情況就更加的嚴重。所以既然善人少、惡人多,在這個地方善人他往往很難出頭、很難自立。「且豪傑錚錚」,這是「智過萬人者謂之英,智過千人者謂之俊,智過百人者謂之豪,智過十人者謂之傑」。「豪傑錚錚」,「錚錚」就是不同尋常的意思,比喻鐵發出來的聲音,就有不同凡響的意思。這些豪傑「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所以「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善人做好事,可能在這個時代就更明顯了,被人家排斥,被人家毀謗、攻擊,善事很難成就,經常要受到障礙。「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如果在這個地方有一些仁人長者,他是有德望、有地位、有身分的長者,他有能力出來幫助善人,來成就他的善事,來輔助他的善行,讓他的善事成就,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通過《了凡四訓》這一段課文,我們也能體會到,這個時代確實是「流俗眾,仁者稀」,也需要具有正知正見的大德、長者,來對於善人多多的幫助、多多的輔助,讓他可以成就善事,甚至於成就他的教學、教化,功德是非常之大的。
下面就來分享漢朝張湛的故事。漢朝的張湛是很有德行的賢德之人,他本身立身處世非常的端正嚴謹,而且很守禮,一舉一動都很有規範,即使是一個人獨處,慎獨的功夫非常的好,一定都是嚴嚴整整的。這是一位漢朝時期的賢德之人,對待家裡的妻子兒女,都是以禮來對待。在地方上他是「詳言正色」,言語非常的謹慎,而且儀態也是非常的端正、端莊。因此在三輔這一帶,三輔是古時候,漢朝是以京兆等地做為三輔,這是在今天陝西省中部這一帶。這一帶的人都把他當成好的榜樣,人們都學習他、效法他,是一位非常守禮的賢德之人。
有的人對他不是太理解:你一舉一動都好像規規矩矩的,很謹慎、很恭敬,你是不是外表上很守禮,內心又是另外一套,很險詐,外面表現出來像君子,內心其實是一個小人,有人就對他產生懷疑。張湛聽了之後就笑一笑說:「我確實是在欺詐別人,別人所欺詐的都是惡,我所欺詐的都是善,這不是很好嗎?」他用很有智慧的言語來化解人們對他的懷疑。
在漢光武帝的時代,張湛因為德行非常的好,他對於君王常常的勸諫。有的時候光武帝上朝,可能是沒有休息好,或者是其他的原因,皇帝容貌看起來就很疲倦的樣子,或者是對於政務有點不耐煩。張湛看到這個情景,他就馬上向君王進諫。光武帝也是比較有度量的皇帝,往往都能接受他的進諫。有一次他騎著一匹白馬,皇帝(就是漢光武帝)看到張湛在上面,就跟他說:「白馬生且復諫矣」,騎白馬的那個人又要來給我進諫了。
後來張湛做到太子太傅這個位置。太子太傅是輔佐太子,他的地位僅次於太師。國家朝廷要為下一代的接班人選擇好老師,一定都是選擇有德行、有學問的老師。
蔡振紳先生評價說:「人惟持躬以禮」,凡是不合於禮這樣的事情,「每不敢為其所知」,不合於禮就不敢讓他知道。甚至於在當時的朝廷當中,身為君王也常常擔心說,自己什麼事情要是做得不合禮、做錯了,到時候又讓張湛看到了之後,又要來勸諫了。
在歷史上許多位君王,在前面都有跟大家分享過。像唐太宗,他很喜愛的一隻鳥,古書裡面叫「鷂」,這隻鳥他正在把玩,剛好魏徵進來了,最後他就藏在懷裡。魏徵就故意說個不停,最後這隻鳥竟然就悶死在唐太宗的懷中。這是唐太宗害怕魏徵知道他在玩這些聲色犬馬的東西,可能魏徵又要來跟他進諫一番了。唐玄宗當時也是如此,韓休總是在給他進諫、勸諫。唐玄宗因為這件事情還經常悶悶不樂,也不高興,但是為了國家江山社稷著想,因為玄宗在初年還是非常英明的,知道要任用賢臣,在最初統治的期間也創造了開元盛世,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也都是因為身邊有這些賢德的大臣常常在提醒皇帝、勸勉皇帝。光武帝也是如此,一看到張湛,馬上說這騎著白馬的讀書人又要來跟我勸諫了。
這三位君王,身邊都有人在跟他講一些他不愛聽的話,但確實是對國家社稷有利益的話。他們都有度量包容他,這也是君王確實是好禮、明理,也是想要把國家治理好,所以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來跟他勸勉、進諫。
這句經文我們就學到這裡,請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真正有仁德之人,人們自然對他就會產生敬畏之心。為什麼?因為他心中有浩然正氣,他說話都是大公無私、沒有隱瞞的,而且他又不喜歡討好別人,所以大家內心裡面自然對他會生起敬畏之心。仁德之人,人們對他內心裡面是真正恭敬的。
而敬畏之心,我們在《論語》當中看到,在《論語.述而》篇裡面就有這樣的一段經文,說:「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雪公老人講解說,有註解當中說,經文有「子曰」,這是孔子所說;若沒有「子曰」,這是他人說孔子。
孔子不教人如此,不叫人作難,因為這種態度別人做不到,這是別人說孔子的態度,「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也有註解說,這是曾子所說的,因為曾子對孔子最了解,但有誰見到了?不知道是什麼人說的。這肯定不是孔子自己說自己。所以這一章依從沒有「曰」字這種講法比較好講,也有可能是孔子的弟子說孔子。
「子溫而厲」,「溫」是溫和。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就是溫厚、善良、恭敬、節儉、忍讓。又「臨之以莊則敬」,這等事不可以學外表。但是太過敬就不溫和,溫和便不莊嚴,孔子是既溫和又嚴厲。為什麼他能夠溫而厲?因為孔子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孔老夫子是沒有戲言的。「望之儼然」,遠遠看到老師,學生看到老師很有威儀的樣子,讓人恭敬心自然就生起來。「即之也溫」,你真正親近老師、靠近老師,共同研討學問,老師又很和藹、很親切。孔老夫子教學,本身夫子溫良恭儉讓,這個溫,溫和就是排在第一的,夫子教學言語都是啟發人的智慧,所以學生感覺親近老師,老師是非常溫和的。「聽其言也厲」,孔老夫子沒有戲言。
雪公老人也啟發我們,只要把《四庫全書》、三藏十二部學到肚子裡,會講了就能如此。孔老夫子是如此,世尊也是如此。
「威而不猛」,這和三國時期的張飛不同,張飛是「威而猛」,而夫子是「威而不猛」。
「恭而安」,孔老夫子他是恭敬而安詳、不拘束的。
這是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夫子的風範。大家看到PPT上面,這是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德相,這是江逸子老師畫的。通過夫子的形像,體會到夫子的「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德範。江逸子老師從前在孔府也曾經任職,之前江老師所畫出的孔老夫子生平的畫作,包括《論語畫解》、《孔子聖跡圖》,這些畫作確實在海內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一直到去年,像《孔子聖跡圖》也正式出版了英文跟法文的版本,這些書送到海外,深受海外的大使和嘉賓們的喜愛,在教科文組織這個書也有流通。
夫子他老人家的教學確實是無遠弗屆,不分國界的,能夠穿越時空,穿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宗教信仰,讓許多的外國嘉賓、外國的仁者深深的喜愛。這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以身作則,真正是把他所教、所學的內容,在自己的一生當中都真正的落實起來,是用身教配合他的言教,在當時就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而且夫子的教化對後世產生了特別深遠的影響。
孔老夫子就是一位真正的仁者,真正的仁者就像這裡說的,『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他言語沒有什麼避諱,說話都很正直,這是所謂無欲則剛,「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仁德的人,他不求名也不求利,他的言語往往都是比較正直,說話直言不諱,能夠幫助學生、指導學生。「色不媚」,待人處事絕對不會有諂媚、阿諛。《弟子規》當中說「勿諂富,勿驕貧」,做為仁德之人,無論是對於富貴人家還是對於貧賤人家的子弟,也都是平等的教學、平等的教化。所以色不媚,不會去諂媚、阿諛奉承,因為他內心正直無私,不求於人,他不需要去討好別人,而是用平等的心來教化所有的有緣的學生。
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他能夠成為萬世師表,確實他老人家的德行、風範,使我們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甚至於許多的外國人都非常的恭敬、非常的崇拜。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一節課我們還繼續來補充和學習這一句經文。今天的課就上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