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弟子規-第18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弟子規》,第一冊,第二十二頁,我們從倒數第一行開始看起。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句的課文,今天再稍微做一點補充。『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我們進到房間的時候,無論是掀開簾子,或者是開門,動作都要非常的緩慢,不要動作很粗魯,發出很大的聲響。「寬轉彎,勿觸棱。」當我們走到拐角之處,要小心慢行,這樣就會避免去撞到牆角,或者是撞到桌子、物體這些稜角而受傷。經文大體上來說,就是讓我們要養成膽大心細的態度。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動作都要柔和、恭敬。但是當我們面臨到困難,或者是遇到一些挑戰,則是要不害怕困難。所以膽大心細,是在我們的生活的細微之處開始培養起來的。

  「緩揭簾,勿有聲。」我們在揭簾子的時候動作要輕,輕輕的拉,不要嘩一下拉得很大聲,這樣就會影響到別人。因為我們大家都是生活在一起,一起生活工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舉動,都要考慮到會不會影響別人的生活,會不會給別人帶來困擾、造成麻煩,要有觀照力去觀察。

  緩揭簾,勿有聲,雖然在這裡只是舉出了揭簾子的動作,但是實際上也是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個言語動作,會不會讓人覺得心裡不安?聲音會不會太大?如果我們在時時處處都能夠去考慮到別人的感受,處處為他人著想,那麼我們的心就會愈來愈柔軟,考慮問題也會愈來愈周到。所以這些小動作都是在真正落實仁愛的心。

  替別人著想,這是第一等的學問。包括我們有的時候出門在外,譬如出國的時候,我們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因為人家不會說你是姓什麼叫什麼,你是來自哪個家庭,你出國在外,人家第一個問的都是你是從哪個國家來的。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別人留下印象,覺得你們國家的人培養出來的公民是什麼樣的形象,言談舉止、一舉一動,都是代表著我們的國家跟民族。在這個地方就更應該要注意了,特別是在國外旅遊,在一些公共場所的地方,就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語、自己的形象。

  中國古人特別強調,要有慎獨的功夫。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修養,它是從家庭生活點滴的行為當中培養出來的,而且往往是在沒有人看到的時候就已經在落實,所以中國人強調慎獨的功夫。當我們只有一個人的時候,身邊沒有其他人在看,我們的動作還有言語,也都能夠把它放輕、放緩,這樣養成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這樣我們在公共場所,自然這些行為、言語也都能夠特別有禮、特別優雅。這個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多方面都能夠體現出來。

  緩揭簾,這一條除了聲音不要影響到別人之外,也是強調,我們對一些物品一定要愛惜。如果我們在使用這些物品的時候,都能夠特別的謹慎小心,那麼物品的使用壽命就能夠延長。所以從愛惜物品的種種的行為當中,我們一方面是能夠節儉惜福,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們做任何事情,動作一定要輕,言語動作都不能夠太過魯莽、太過粗魯。而我們說話也好,各種動作也好,如果都能夠非常輕柔,在生活當中,你就不會常常把東西給弄壞了、摔壞了,或者是撞到什麼東西,這種情況都不會發生。一個人如果他的心特別的細緻,考慮問題特別周到,做事特別謹慎,像這樣的人,他平常特別是在照顧孩子、照顧老人,他就能夠時時刻刻觀察到老人跟孩子他們實際上的需要。我們真正是修正自己,是要從根本當中來下手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的心調伏起來,平常我們的心就非常的細緻謹慎,而不是粗心大意,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之處去用心。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這個經文也可以延伸到,包括孩子或者是學生,一定要提醒他,平常處處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我們的父母最關心的是我們的身體健康和是否安全。從前我們在讀書的時候,父母親的心總是掛念著,孩子有沒有平平安安的去上學,有沒有平平安安的回到家裡。無論父母親多忙,他的心總是會關注著自己的孩子。

  記得有一位家長曾經分享過,她從前做生意特別忙,一次都要接很多支的電話,但是有一支電話一定是打給她的兒子的。兒子每天回到家要彈鋼琴,一方面知道兒子到家了,另一方面兒子在那裡彈鋼琴,她也知道兒子沒有出去玩耍,很認真的在家裡練琴。媽媽即使在做生意,一次接四五支電話,有一支電話一定是給自己的兒子打過去。固定的時間兒子彈琴的情況,媽媽在忙工作,同時都要顧及到。

  父母親是時時刻刻都在掛念著自己的孩子。當我們做為學生、做為兒女,在生活當中對於這些安全的問題,一定要有敏感度,不要去做危險的行為。按時起床、按時上學、按時放學、按時回家,自己的作息都非常的有序,也讓關心我們的父母、關心我們的家人都非常的安心。

  這是講到這句經文,它可以延伸到孩子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特別是一些年輕人,有的時候因為年輕氣盛,喜歡去做一些危險的動作,玩一些危險的遊戲,都會給我們的父母跟家人帶來很大的憂慮、很深的擔憂。當一個人從小就養成時時處處都有恭敬心,做任何事情都很謹慎,而且時時刻刻能夠感受到父母、老師、家人對他的牽掛、擔憂,我們做為孩子,就在一切時一切處,謹慎恭敬的態度,注意安全的意識,都能夠提高起來。

  這句課文我們就補充到這裡,請大家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執虛器』,這是指空的容器,當我們拿著空的容器的時候,要怎麼樣?『如執盈』,這是小心謹慎的態度跟做法,就要如同容器裡面也裝滿了東西一樣的小心謹慎;換句話說,要避免這些東西被摔碎、被打破。

  譬如我們在巴黎教科文組織,陪同一起跟國外的嘉賓們見面,中國人是非常崇尚禮儀的民族,所以到了國外通常也會準備非常珍貴的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是非常喜歡中國的藝術、中國的工藝品。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一些景德鎮的瓷器,瓷器薄得就像一張紙一樣。當然,說是一張紙是比較誇張,就是瓷器是非常細的細瓷,燈光照起來,瓷器瓷杯裡面的這些花,還有圖案就能夠顯現出來。瓷是特別細緻的,稍微一不謹慎可能就會碰碎。在拿很精細的物品的時候,即使物品裡面沒有東西,但是本身瓷器它就是很細緻,我們拿著的時候都要特別小心,不能夠把它碰碎了、打破了。因為那麼遠,從中國運到歐洲,都是小心謹慎的把這些禮品要保護好,要把它用很多泡泡紙都包好,運送的過程也都很小心。最後我們在經手這些物品,就要格外的謹慎小心,不要把它摔碎、打破了。

  『入虛室,如有人。』譬如說,我們進到沒有人的房間裡也不可以隨便。你進到人家的房間或者是客廳,主人可能到旁邊去端茶送水,去準備咖啡茶水之類的,我們在房間裡面自己一個人,你就不能夠東摸摸西看看,到處去翻一翻人家的文件,這都是特別忌諱的。特別是有的時候人家的物品家具,可能都是很貴重的,我們都要特別謹慎,不可以養成不好的習慣。看到沒人就特別的隨便,這樣是很容易造成誤會。所以進到沒有人的房間,要如同有人在一樣,不能夠隨便。

  「執虛器」,包括我們端盤子,譬如吃完飯之後,我們盤子裡面的菜已經吃完了。在端盤子的時候,盤子比較輕,可是我們在端的時候,就要如同盤子上面有東西一樣,要端得很小心。這些都是生活當中就要養成恭敬和謹慎的態度。特別是我如果摔了一個盤子,可能不是太值錢,就像剛剛講的,像精細的瓷器、工藝品,或者有一些高科技的產品,都是特別貴重的,可能你拿在手上,東西本身並不重,可是它的價值、價錢是很貴重的,我們拿著這些物品、使用這些物品的時候都要特別小心。

  有一次我們從歐洲回來,在托運物品的時候,因為有一些攝影器材,當時負責的這位長輩,他都在我們過海關的時候,還在一直詢問,這些物品有沒有順利的過關?是不是安全?這都是因為這些器材、物品都非常的貴重,所以時時刻刻都要小心謹慎。

  「入虛室,如有人」,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也要當作旁邊有人的態度。我們剛剛說到慎獨的態度。一個人他有這種慎獨,處事做人的態度,他絕對不會因為沒有人在現場、沒有人看到他就有所怠慢、有所疏忽。包括我們做人也是這樣的態度,你不能說有人在的時候是一個樣子,沒人在又是一個樣子,這樣就不太好。

  現在很多小朋友都是沒有注意到恭敬謹慎的態度,可能父母親也忽略了對孩子在這方面的教育。有的時候一些小朋友到了人家家裡去,主人在招待客人,可能在廚房裡面要準備午餐、晚餐,小朋友大人沒有管好,他就每個房間到處串、到處去參觀,這是對於主人不夠尊敬的表現。特別是主人的臥室,這些地方都不可以隨便進去的。包括我們到國外去,譬如要去參觀人家的房子,都是在主人帶領之下,才一間一間的去參觀,絕對不可以自己沒有人帶領,特別是小朋友都到處亂跑。當然一方面是我們謹慎恭敬的態度,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嫌疑,讓人家誤會。譬如有一個什麼東西要是掉了,丟了或者找不到了,這個時候,如果小朋友剛好是在那個時段進到人家的房間,人家可能就懷疑,你是不是把我的什麼東西給偷走了、拿走了,會讓人家產生誤會。所以入虛室如有人,這是要避嫌的。

  關於這一點,在《常禮舉要》當中,李師公(雪公老人)所編的《常禮舉要》,也都是根據《禮記》,中國古人的古禮摘錄重點編輯進來的。而在《常禮舉要》當中也有一句話,叫做「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雪公老人談到,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能避嫌,這個情況在生活當中很多方面都是要注意的。「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譬如我們在樹下走,在李子樹下走,上面長了好多李子,快要成熟了。我們的帽子剛好歪了,經過李子樹,那可不可以在樹下把帽子給扶正?這個時候要避嫌。我們想一想,你何必剛剛好就要在李子樹下去扶帽子?因為我們在這裡手一抬,主人家可能遠遠看到就說,你這幹什麼?你是不是要偷我家的李子?其實他是在弄帽子。這種情況之下就是有嫌疑,我們就要避嫌。

  「瓜田不納履」,瓜是長在地上,而走路的時候,鞋子可能掉了,鞋帶可能鬆了。你走在瓜田裡面,可不可以提鞋子?當然這個時候也是要避嫌的,在瓜田裡,你就不能提鞋子。出了瓜地再去提,這就沒問題。可是你在瓜地上,如果不避嫌疑,人家正好在看著瓜,遠遠的看到,以為這個人要偷瓜。可是實際上是在提鞋子。這種情況之下也是要避嫌、要躲避。

  這種例子特別的多,像雪公老人常常提醒學生們,特別是當我們到別人的家裡去,如果我們一直敲門、按門鈴,裡面都沒有人出來回應,千萬不要大大方方的開著門就進到人家家裡去了。這個事情以前都有發生過,當時我記得是去看一棟房子,可能沒有跟主人聯繫好,直接就闖進去了。闖進去之後,剛好這是外國人的房子,人家家裡的人還在裡邊洗澡,衣服都還沒穿好,直接沒有聯繫好就衝進去了,就特別尷尬。譬如夏天的時候,有的女子在房間裡面,衣服也沒有穿整齊,那當時敲門裡面沒人應,你要直接跑進去了,這在從前人來講就是犯了規矩,現代人可能有點不在乎,可能走在街上穿的衣服都不太整齊,但古人是很重視這些問題的。

  屋裡沒人的時候,你進到裡頭一下子就出去了,即使你去找人,發現裡面沒人就趕緊出來,可是主人回來,發現我有什麼東西找不到了,一問鄰居,鄰居又不認識別人,只看到這個人走進去了,跟主人說,他常到你家來的,穿什麼衣服,剛才還來過了,主人就覺得,那我丟的東西是不是就是被他給偷走了?可能之前有小偷去光顧過,人家不認識,只認識這個熟人,你熟悉的朋友曾經來過。那這時候怎麼辦?

  所以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確實我們在生活當中要避嫌。後面《弟子規》裡面也會談到:「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所以生活當中進退的分寸,我們一定要掌握好。

  在《樂府詩集》當中,有一首詩叫「君子行」,這裡就談到,「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防範於未然,不能給人帶來嫌疑,這樣就不好。這都是生活行為態度上面特別謹慎的體現,要避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包括男女之間的防範也是很重要的,所謂「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我們看古時候,男女五歲不同席,小朋友五歲,譬如坐座位,你就要讓他分開,不能坐在一起,這都是防微杜漸。「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這是說周公他「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後世稱聖賢。」這是《樂府詩集》當中的一首詩。這裡面提到「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這是剛才在《常禮舉要》裡面所提到的。

  古人確實非常重視避嫌,也非常重視慎獨的功夫。所謂入虛室如有人。因為在古人的觀念當中都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時候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人沒有看到,但是天地鬼神是看得很清楚的。之前我們分享過楊震,漢朝東萊太守楊震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楊震當時曾經舉薦過王密為昌邑令。古人都很重視為地方、為國家舉薦人才,所以楊震就曾經舉薦過王密。

  有一天,王密在半夜裡就帶了十斤的金子要送給楊震,一方面也是表達對他的感激,一方面可能也有他不同的目的。這個時候楊震就跟他說:「我對你是非常了解的,可是你竟然這樣的不了解我,為什麼會這樣?」結果王密就跟楊震說:「現在天氣已經很晚了,都是半夜了,沒有人會知道我給你送來這麼多黃金。」他以為是楊震怕人家知道,所以不敢接受。楊震就回答他說:「天知,地知,子知,我知,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這就是著名的「楊震四知」。王密聽了之後他就很慚愧,於是他就離開了。

  楊震他一生都是非常廉潔的好官,後來子孫也是延承了他的家風,他們日常居家的生活都是特別的節儉,吃飯都是粗茶淡飯,也沒有什麼山珍海味,出門也沒有儀仗或者是豪華的轎子,常常都要走路步行。而他的子孫,包括楊震的兒子楊秉,孫子楊賜,曾孫子楊彪,四代人位置都做到三公,都是在朝廷裡面做高官。為什麼他的家庭能夠出這麼多的賢才?都是楊震他以身作則,給子孫們樹立了好榜樣。特別是楊震四知,以天知、地知、子知、我知這四知來自我警惕。他傳給子孫的都是清白的家風。他一代一代的子孫能夠持守祖先的家風、祖先的德行,最後子孫確確實實都非常的有成就。這是楊震四知的故事。所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群書治要》的「文子」當中就談到,百姓不知道禮義,就不能夠依法辦事。從小就要給子孫以道德仁義禮德風來教導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等他長大了再去靠法律來約束他,效果就微乎其微。為什麼?因為法律雖然能夠教訓不孝的人,卻不能夠讓人有孝心;雖然法律能夠懲治盜賊,卻不能夠使人產生廉恥。而要培養一個人的孝心,培養一個人的廉恥,所謂四維八德,都是要靠教育。教育當中最重要的是身教。楊震就是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給兒孫看。所以楊家四代都是做到三公的位置,是朝廷的重臣,這都跟祖先他的德行、家風有關係。所以教育還是最為重要的。

  再來看元朝宇文公諒,我們再來看一則「公諒檢飭」的故事。元朝的宇文公諒。在他二十歲的時候,他曾經在富貴人家坐館教書。半夜就有女人來敲門,有婦人來敲門。公諒就非常大聲的呵斥她,要她離開。這是有女人來私奔,當時半夜也沒有第三個人在場,可是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即使在夜晚,有婦人來私奔,他依然是非常的守禮,厲聲的呵斥讓她離開。到了第二天,他就找了藉口離開了富貴的人家,他也沒有說到底是什麼原因。

  平常他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即使是一個人在暗室當中,他的衣服也都穿得端端正正的,恭恭敬敬的戴著帽子、穿著衣服,全身都特別端莊的,一點都不敢懈怠、不敢苟且。他曾經寫過這樣的一段話,他說:「晝有所為,暮則書之」,我白天所做的這一切,我到晚上一定都要一條一條記下來。我所做的善,我所做的惡,我起心動念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言語造作有什麼過錯,他也都一定要記在本子上。「其不可書,即不敢為」,如果他覺得他不敢寫在本子上的這些事情,他就不敢去做。「天地鬼神,實聞斯言」,因為在他的觀念當中,天地神明日日夜夜都在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所以他所做的事情一點一滴都不敢違背自己的良心,即使是在暗室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他依然都是非常謹慎、非常恭敬,連穿的衣服都整整齊齊的,不敢有任何的不敬失禮之處。

  古時候很多的聖賢之人,都是用同樣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心行。像我們讀過趙清獻公,還有了凡先生,他們都是在晚上就開始燒香,禮拜天地神明,把自己一天當中所做的善惡行為,都向天地神明報告。如果他晚上不敢報的,他白天一定不敢做;換句話說,絕對不敢去做對不起天理良心的事情。

  宇文公諒去參加考試,古時候都是科舉考試。我們可以想像,像他這樣的,半夜裡有女人來私奔他都不敢違禮,不敢做出有違於仁義道德的事情。平常他這麼小心謹慎,沒有人在的時候,他衣服也都穿得很端莊。這樣的德行肯定會感動天地鬼神,他去考試的時候就發生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他入考場的時候,在卷子上面有寫著「宇文同知」四個字,這四個字也不知道是誰寫上去的。結果主考官批卷子的時候,他就覺得文章多了這四個字,不符合規矩,就打算讓他落選,不準備讓他中式。後來他的這份卷子就被主考官給看到了,當時的主考官是龍鱗州,是江西的一位儒生。他經過浙江的時候看到這個卷子,他就大力的推薦,一定要讓這個卷子考中,於是就把它放在榜單當中。等到他參加會試的時候,果然就一舉中式了,官位做到同知。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當一個人在暗室無人的時候,就像《弟子規》當中說的入虛室如有人,他在暗室無人的時候,他都不敢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他在冥冥當中所積下的陰德,確實是天地神明都看得見。他能夠有這麼好的福祿、這麼好的功名,都是天地神明冥冥當中在保佑、在護佑的。

  通過這些古聖先賢的故事就能夠體會到,「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這個原則是多麼的重要。因為人會做一些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往往都是在人們看不到的時候。而如果我們在人們看不到的時候,在夜晚或者是在屋子裡,沒有人的處所,都能夠保持著自己的仁義道德,不做違背良心的事情,所積的陰德就非常的深厚了。請接著看下面這句課文:

  【事勿忙。忙多錯。】

  『事勿忙,忙多錯』,這是教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能夠忙亂,也不能夠慌張。為什麼?當我們做事情非常忙亂,這個過程當中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出現錯誤。「事勿忙,忙多錯」,這也是身心安定的體現。當一個人身心一直在忙碌的狀態、忙亂的狀態,這表示他的心是非常急切的、非常迫切的。就像水,本來它是很清淨,可是一旦有風,水就開始發生波動,它就不能夠把周邊的景色映在水裡。這就比喻當我們的心特別的散亂、特別忙亂,我們心沒有辦法定下來、靜下來,去好好的把問題考慮清楚,在忙亂的過程當中就很容易做錯事情。

  有一位同修他曾經分享過,有一次他帶著師父上人、帶著長輩開車去參加祭祖活動。本來他做事情也是挺謹慎的,都盡量避免出錯。但是當時也是因為有點心浮氣躁,所以到了會場的時候,他沒有問清楚需要把車子停在什麼位置。當車子到的時候,下面都需要有年輕人來扶著老人家下車。而且學生們在祭祖的現場也都要等待長輩、等待師父上人到來,會排成一個隊伍來迎接。可是當時開車的師兄他心沒有定下來,在聯絡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結果車子到了祭祖的會場,來迎接的人卻沒有在這個位置上,他把車子停錯地方了,也是因為太忙亂出了這麼大的錯誤。後來他就向師父上人懺悔,老人家也特別的慈悲,原諒他了,並且說了一句話,說:「因緣如此。」就勸他不要放在心上了,說只好如此了。

  雖然長輩原諒了我們,但是我們做事情,始終要不斷的反省。這個話也是很有深意,因緣就是如此,隨緣就好。雖然長輩對我們是很仁厚、很寬恕的,可是我們做這些事情,就要常常懺悔、反省、檢點,下一次一定要再改正自己的錯誤。像這些問題都是「事勿忙,忙多錯」所造成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在任何時候不要慌張,也不要忙亂。當一個人他很慌張、很忙亂,他一定會不斷的出現錯誤。這些錯誤在小的場合裡面,可能是造成小錯,如果是在重要的活動、重要的場合當中,就會釀成大錯。

  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清淨,一定要能夠定下來。任何事情,當你的心很清淨,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且你也有這種敏銳度,知道錯誤究竟是出在哪裡,就能夠非常仔細的去把問題找出來,並且把它解決。這都是要我們有非常清淨的心,同時也要有非常謹慎的態度。遇到再忙再急的事情,我們也不能夠慌張。這個在《小兒語》、《續小兒語》裡面也都有學過。

  像在最近我們看了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它其實是根據真實的故事來編成電影的。當時在籌備開國大典,為了讓國旗非常準確無誤、沒有任何差錯的升上去,在事先他就做了很多的準備工作,仔細的把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找出來、排查掉。最後他發現國旗要升起到頂端的時候,阻斷的裝置出了問題,所以他必須重新用金屬來進行焊接,讓阻斷裝置足夠堅硬,在旗幟升起的時候可以固定住。雖然當時時間非常的緊急,但是因為他做事情非常嚴謹認真,他通過模擬升旗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過程,最後他找出了問題。找出問題之後,他就在第一時間把問題解決了,這樣保證在典禮當中國旗就可以非常順利、準確無誤的升到頂端。

  事勿忙,忙多錯,當我們的時間再緊,我們的工作壓力再大,心一定保持平靜,而且非常謹慎認真的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理清楚,這樣子我們做事情就可以達到不會出錯的狀況。所以心定下來、心靜下來是很重要的,不然你遇到事情很慌亂,這個時候可能因為慌亂,本來問題還不會到這麼嚴重的程度。為什麼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心不驚?就是說我們處在忙、處在亂的時候,你的心不亂,自然就可以把混亂的景象慢慢的把它化解。我們心始終保持非常定的狀態,而不會被外境動搖,我們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一定都會非常的妥當,非常的謹慎小心。因為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保持平靜、保持冷靜,事情也能夠隨之而化解,問題都能夠解決。

  忙一定會導致亂,忙跟亂它是合在一起的。對治亂的方法就是緩,緩可以免悔,退可以免禍。我們平常生活就保持有條不紊的狀態,就不容易做錯事情。再來懂得進退,這是蔡老師特別強調的。譬如我們該退的時候不要強出頭,這也是可以免除禍患。

  當然,事勿忙,忙多錯,是跟「謹而信」這個章節許多的條目要合在一起,我們才能夠把事情做好。譬如我們之前學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是動物歸原的一種習慣。動物歸原,物有定位,我們生活就是這麼有條不紊、這麼嚴謹。任何物品都是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什麼時候要拿,絕對不會亂,不會錯亂。即使拿了之後,也一定把它放在原來的位置上。

  譬如我們出國的時候經常會找一些生活用品,像指甲長了,你要去找指甲剪。如果平常指甲剪這些物品,就放在固定的位置,即使你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可能下了飛機收拾行李,突然想到指甲沒剪,你一步就可以到位,馬上就可以找到你的指甲剪放在哪裡。可是如果你平常這些東西用完了就隨便丟,丟在哪裡自己也搞不清楚,一片混亂,急的時候要找就找不到。丟個指甲剪事情還是小,如果平常放護照、放證件也是亂成一團,一會丟在這、一會丟在那,證件、護照找不到,問題就大了。像這些小的習慣,有時候沒有把它注意好,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麻煩。

  再來,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慎始慎終。蔡老師也舉了例子。譬如做什麼事情要特別的謹慎,慎始慎終。像我們離開一個地方,就要檢查清楚,才不會造成自己跟別人的困擾。像我們之前在英國,有幾天住到莊園,住到卡馬森這邊的莊園。要去之前大家都要提前去做準備工作,把房間打掃乾淨,把物品都準備好。而要離開的時候,我們看到莊園的主人,他非常謹慎小心,把每個門窗、每個地方的水電都要檢查一遍,看看是不是都有關好,是不是都有整理好。慎始慎終,我們做事情特別嚴謹,就不會造成不好的後果。譬如我們離開了這個房子,可能當天就從英國又飛到另外一個國家去了,如果莊園的水龍頭、電都沒有看一遍,可能就會造成很大的浪費,甚至帶來一些危險。我們包括用過的東西也都要檢查,有沒有回歸到原來的位置,當自己需要的時候,或者別人需要的時候,才不會找不到。

  這些謹慎小心的態度都是在生活當中去鍛鍊成的。謹慎,所謂事勿忙,忙多錯,譬如我們所按過的按鈕、電燈等等,也都是要歸原,才不會浪費,也不會造成危險。我們常常要用的一些工具,也要把它收納好。譬如我們有一些工作人員,他出門的時候,他的文具,需要用的物品,都會把它收納在小包包裡,走到哪裡背在身上,隨時需要釘書釘、需要標籤,馬上從文具袋裡面就能夠找到。但如果你把這些東西都丟得到處都是,東一個、西一個,可能你到出門的時候要用就什麼東西都找不到,會忘東忘西的。

  再來,長輩交代的事情,或者是我們答應別人要去完成的事,那可能我們事情很多,所謂好記性不如一個爛筆頭。你記性再好,有的時候也很容易忘記。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長輩交代的事情,或者是我們答應了別人要完成的事情,要把它記在本子上。那有時候本子不在身邊,我們現在手機也很方便,手機也有記事的功能,可以把它記在手機固定的位置當中。當你一天把事情處理完,看一下本子,看一下手機的記錄,就知道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完成,這樣即使事情再多也不容易出錯。

  小朋友你讓他從小,他做事情他就養成這種習慣、態度,他很謹慎、很有責任心。當小朋友長大之後,當然有比較重要的工作、重要的事情,你就很放心的交給他來做。這些好習慣也都是在小時候就養成的。事勿忙,忙多錯,這是做為父母、做為老師,我們就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做出一個好榜樣。孩子看到大人的樣子,自自然然他做事情也都不忙亂、不雜亂,這個對他的一生會有非常好的影響。

  下面這兩句經文是:

  【勿畏難。勿輕略。】

  這是非常重要的。『勿畏難』,我們不要畏懼困難。當遇到一個事情,如果首先自己從心理上就把自己給打敗了,你總是認為這個事情是不可能的、是做不好的,你就非常猶豫、退縮。沒有邁開第一步,你怎麼知道問題是不是能夠克服?所以不要畏懼困難。『勿輕略』,不能夠草率敷衍、應付了事。這都是做事情要特別的謹慎。

  之前我們也曾經跟很多的老師同學們分享過,一個人他的勇氣,以及不怕困難的精神,其實是特別重要的,這是我們自己的親身的經歷。在我們從小到大養成了一個習慣,父母、老師、長輩交代給我們的工作,或者是交代給我們的功課,都要很認真努力的去落實,不要打折扣。譬如有時候老師、師父上人、長輩交辦我們的工作,我們可能是思前想後,覺得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好像都沒有力量可以完成。如果我們顧慮太多,可能就把長輩希望我們做的事情都給耽誤了。如果我們有一種態度,就是父母、老師、尊長所交辦的事情,我們都要努力的克服困難把它完成,其實有些困難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二O一一年那個時候,當時我們初到香港,師父上人非常希望我們可以錄製有聲書。因為現代人很忙碌,他沒有時間讀書,很多儒釋道的聖賢經典,如果可以做成有聲書,就可以幫助很多的現代人學習。而當時我們從來沒有錄過什麼有聲書,因為這之前都是遵從師父上人的教導,先把《太上感應篇》學了十遍,帶著大家每天學習、每天複講,從來沒有錄過有聲書,這是第一次。再來,當時師父上人交給我們的有聲書是一本非常深奧的書,《地藏經科註》。這個書要是沒有深入,沒發現它有這麼難。因為這部註解是特別珍貴的一部註解,在近代幾乎都要失傳了。後來是師父上人從香港的佛教圖書館找到這部書之後,把它帶出來,大量的翻印,最後這個書保存下來。

  這個註解很有深度,為什麼?因為它充分運用了許多文字、聲韻、訓詁的方法來解經,義理又很深奧,很多字都看不懂。當時我們接了這個工作之後,這難度實在是太大了。為什麼?好多字我們查林尹先生所編的《中文大辭典》,十大本的《大辭典》都查不到。那怎麼辦?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文言文也沒有學得那麼好,漢字文言文都沒有學得那麼好,很多能力其實都是在工作當中培養出來的。包括以前有跟很多老師同學們分享過,我學文言文,是到北大去讀中文系,就是想把文言文學好,但怎麼都學不好,因為總是用簡體字、用現代文習慣了。當時我們報的是中國語言文學系古典文獻專業,我們的專業課就是文字、聲韻、訓詁這些課程。我們答卷子,都是完全要用文言文,老師出的題是文言文,我們答卷子也是要用文言文。那時候覺得文言文真是一座山,特別難跨越。從小沒有扎好基礎,長大再學真的是比較困難。

  但後來有一次我接手了一個工作,這工作是什麼?在新加坡的時候,師父上人讓我們要把陳弘謀先生的《五種遺規》整理出來,一方面要標句讀,把它的句讀標清楚;再來,裡面的生字,還有它的注音,還有解釋,全部要查清楚。當時他們看我是中文系的,就把工作交給我。後來我回到學校,在北京大學一邊讀書,我就用了好幾個月,大概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在工具書閱覽室裡面,把所有可以找到的大字典全部搬出來,就一條一條的查,就這麼查了三四個月。結果工作完成之後,我發現跟文言文之間的距離跟障礙也完全都消除了,就是這麼學會文言文的。都是下的苦功夫,但這種苦功夫其實是很有效的。

  當時我接到這個工作《地藏經科註》,實在是太難了,這裡面好多字,連林尹先生最權威的《中文大辭典》都查不到。那後來怎麼辦?突然間老祖宗、古聖先賢有了加持,後來剛好劉克雄教授第一次來到香港。遇到劉克雄教授之後我們就非常歡喜,為什麼?因為他是林尹先生的學生,他的師兄弟全部都是在研究文字學、聲韻學,都是這些專家學者,包括陳新雄教授都是他的師兄,這是林尹先生的高足弟子。所以就跟劉教授請教,一個字一個字的請教,這個字怎麼讀。本來就不會做有聲書,這一做還做一個最難的,當時真的是覺得不知道怎麼辦好,就一個字一個字的跟劉教授請教。

  結果請教到後來,連他的老師林尹先生編的字典都查不到的字,劉教授也沒辦法了,這個字當時他也解決不了。就這樣,後來我們還是把這部書錄製完成了。但錄製完成之後,很多後製的工作就特別的辛苦,因為這些字很多電腦也查不到、也找不到,只能去拼字,又存在很多校對的問題。可以說這個工作真的太難了,後來整個團隊用了五年才把這個有聲書做出來,可以想像它的難度。但一開始做的時候並不去想它的困難,只是覺得這是老師交代我們要做的,這是我們的責任,要做成,即使做不成,我們心也盡到了,首先這個態度要擺出來。這個事情就過了很多年,因為後製太難了。過了三四年,我們團隊的同學都還是沒辦法去做後製的工作。

  結果突然間,有一年,這個事情就發生了轉機。劉克雄教授有一年突然又回來了,然後他開始教我們去學文字學。因為劉教授他覺得老師傳授給他文字、聲韻、訓詁的使命,他是章黃學派,章太炎先生把這個學問傳給黃侃,黃侃又傳給林尹先生。林尹先生也很怕聲韻學會失傳,所以後來他到了台灣之後,他就多收了一些學生,希望有更多的學生可以承傳這門學問,它就不至於失傳了。劉克雄教授他是林尹先生的學生,他的師兄就是陳新雄教授。

  當我們這個工作做了幾年之後,有一天,劉克雄教授又回到香港,又給我們講文字學的課。然後他非常歡喜的跟我說,「幾年前我們兩個解決不了的問題,我現在已經找到方法了」,我們當時高興得不得了。他說他的師兄陳新雄教授用了十多年的時間編了一個字典,這個字典現在叫做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他把從古到今所有的異體字,全部都編到這個字典裡面。換句話說,我們在通常的字典裡面查不到的這些字,只要一查陳新雄先生的《異體字字典》,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一定就能夠查得到。後來劉克雄教授就跟我說,如果妳查不到的字,就可以斷定它是一個錯字。換句話說,他對他師兄的這個工程是特別肯定,《異體字字典》絕對可以解決妳的問題。

  果然後來我們一使用,因為它是在網上就可以檢索的,這個工作做得非常的細緻。把我們所有沒有辦法解決的異體字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後來我們《地藏經科註》的有聲書,歷時五年多的時間,最後終於成功的做出來。我們今天看到這句經文,格外的有感觸,「勿畏難,勿輕略」,一個人不要被困難給嚇倒。

  就這個事情,當我們覺得這是父母老師交給我們的責任,我們有使命把這個工作做完,在這個時代,我常常跟同學們分享,因為我發現在這個時代發心的人太少了,想要承傳儒釋道聖賢學問的人,這個比例、人數確實是太少了,所以哪怕我們只發了一點點的心,老祖宗跟古聖先賢這種加持、護佑我們的力量都特別特別的強,這是我親身感受、親身經歷的。

  包括我們現在學習《聖學根之根》,以前我們都覺得,好像不可能我們會坐到講台上來跟大家去分享學習《根之根》的心得。但是就是這種發心和不畏困難的心,還有承傳文化的、承傳儒釋道聖賢教育的使命感,最後我們之前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現在也變成了現實,也真正實現了。所以勿畏難、勿輕略,這是我們確實要在生活當中落實的非常重要的原則。當然這也是體現出我們承擔的心,也包括一種平常心。

  「輕略」就是輕視、忽略的意思。事情無論是難易大小,我們也都要以平常心來對待它,不要認為它很困難,我們就畏懼它;也不要認為這個事情很容易,我們就忽略它。平常能用這種存心,只是去耕耘,不要去想是不是一定有收穫、一定有結果。就像當時我們最初在報考北京大學中文系,其實遇到的阻力是特別大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在國內,大家的價值觀,改革開放之後都是向錢看。這個錢不是前面的前,是金錢的錢。所有的家長都覺得,你只要去學一個能夠賺錢的行業,這是每個家長最希望的。所以我們學校法律系、經濟系這些非常熱門的學科,每年都能招收很多學生。而最後像我們後來報考的中文系的古典文獻專業,在全國的範圍當中,當時只能招到十個學生,每年每一屆只能招到十個左右的學生。而且經歷文革之後,當時在全國所有的大專院校當中,也只有四所學校能夠開出文字、聲韻、訓詁這種課程。因為那個時候還不像現在,對於傳統文化確實是國家政府在提倡。在九十年代,大家都還在拼經濟,沒有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學這些什麼文化、什麼傳統,大家沒有這種概念。但那個時候,家人,很多親人,包括我哥哥他們也都是在加拿大拿碩士、博士學位,都非常了解不同專業的情況。所以他當時問我,說妳選這條路,可能將來妳會沒飯吃、過不下去,親人都很多的質疑。當時我也比較天真,我說我們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就是要走這條路。

  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因為當時九十年代,我們經常在聽師父上人講早餐開示。講早餐開示的時候,剛好那段時間我在報考大學。也很巧,師父當時每天都在談趙樸老,還有很多老人,趙樸老、冰心等等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提出了零一六號的政協的提案。在這個提案當中,老人們就在呼籲要建立幼兒的古典學校,讓中國的年輕人都要學習漢字文言文。因為這些老人發現,如果中國的下一代年輕人不能夠學習漢字文言文,不能夠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很快文化就會出現斷層。所以當時這些老人憂心忡忡,就極力的提倡,一定要國家政府要重視這個問題。

  當時我們聽到了這個訊息之後,心裡也很單純,心裡就想說,那我就發心來學習漢字文言文,沒有人學我們自己來學。只是發了這樣的一個心,而沒有想到要去問結果。你這樣辛苦的去讀書,將來是不是到社會上能賺到錢,這都是很多家庭的觀念。沒有想這些,只是覺得我們年輕人有責任要把文化傳下來。沒想到這個路愈走愈平順,到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恢復中國傳統文化也都特別重視,也都很積極的要在歐洲再辦像弘明實驗學校這樣的學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造福全人類。我們也沒想到這個路愈走愈寬廣。

  但是當時我們在遇到困難,遭遇到很多人質疑,就是對文化的堅定的信念和繼承儒釋道傳統堅定的決心,讓我們克服了許多困難。一路走來,覺得很多困難也都迎刃而解。我們看到「勿畏難,勿輕略」,這是教導我們不要去害怕困難。包括在四書《中庸》當中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這次在馬來西亞,我們也跟成德法師,也就是之前的蔡禮旭老師交流過。我們可以感受到,現在學《弟子規》,當時蔡老師他在發心來學《弟子規》、弘揚《弟子規》,他自己也並不是對於傳統文化就深入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也是一邊教一邊學、一邊學一邊教。但是我們在學習蔡老師所講的《弟子規》,我當時有跟老師分享,我說雖然看老師所講的,可能老師也並不是說文言文真的就那麼好,可是正是他有這種責任感,他能夠把歷史當中的精神真正詮釋出來,就好像在我們的心裡面去點燃了一道心光。

  譬如老師講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老師就會講到,我們是怎樣去照亮什麼人的這道光,這道光要照亮我們的父母的、照亮我們的孩子的。這種非常有啟發性的教學,彷彿在我們的內心當中開啟了一道智慧的光。我說這是我在學《弟子規》當中感受最深的,而不是典故講得是不是準確清楚,文言文有沒有造詣那麼深,這個當然都是後天可以培養的能力。

  《中庸》當中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當我們能夠立定志向要走這條路,很多困難其實是可以克服的。當別人做一次他就會了,我們可能資質比較駑鈍,做一百次才把它做會;人家做十次就會了,我們可能要做一千次才會,那麼我們也要有這種毅力去做。這就是說,很多人覺得像漢字文言文,真的像一座山、一堵牆一樣,很難逾越,但是我們如果有這樣的精神跟態度去面對這件事情,真的是「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縱使本來我們基礎比較差,但是我們的智慧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會開啟起來,讓你學起來就不困難。「雖柔必強」,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去應對事情,從來不被困難打敗,也不會被自己心裡所謂的憂慮、恐懼、畏懼,不會被它所打敗,許多困難其實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當時蔡老師就是讀到孟子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為什麼?這是為了「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真正在弘揚中國文化,蔡老師也提到他對這句教誨,孟子的這段話有了完全不同的體會,所以他給它批了一個橫批叫「甘之如飴」。因為當我們知道弘揚文化、繼承文化的重要性,心裡就不會害怕我們到底有沒有能力去承擔這個使命。當考驗來的時候,我們也能夠很歡喜的接受,因為在考驗的過程當中,也是不斷的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勿畏難,在《論語·雍也》篇當中有一段經文,這是冉求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雪公老人在講這段經文的時候談到:「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從這段經文就可以知道,孔老夫子是希望他的學生冉求能夠繼續再往前進。因為冉求在這裡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所傳授給我的道,而是我覺得我的力量不足。」很多人可能在求學求道的過程當中,也都會有這種體會,就是自己的信心把自己給打敗了,覺得自己可能承擔不了、做不了。那我們看孔老夫子怎麼去啟發他的學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老夫子說:「力量不足是走到半路走不動了,你才半途而廢。」而「今女畫」,畫是止的意思。「現在你的狀況是什麼?是止在某一個界限而不往前走,到了某一個界限就停住,不往前進。」換句話說,這是非不能也,不為也。

  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的行為,是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做為目標的,他立志在大道上。所以孔子所說的道並不是指的某件事情,並不是指某些事情。孔子說「求也藝」,周公是多才多藝,冉求是有大才能的人。周公夠得上是多藝,而冉求是多藝的大才,所以他不是不肯學。

  但這個道,子貢舉不出來,包括顏子也沒有說。對於子貢,孔老夫子教學確實是因材施教,而且都是特別活潑,對於子貢孔老夫子是鼓勵他要往道上走,因為孔老夫子知道子貢對於性與天道是不可得而聞,但是他一定是知道性與天道。孔老夫子他有學生當中弟子三千,裡面有七十二賢,孔老夫子他的學生有很多是高材生,孔子都是鼓勵他的學生要往前進,往道上學。但是博學多藝的人,對於道他都會減少,這也是人之常情。而雪公談到,只要道能夠精,其餘的藝他也是學得會。冉求在政事、在文學當中,他都是學得非常好的。他說不是不往道上走,而是我的力量不足,到這裡就可以了。雖然他藝這個方面做得到,但是他仁還是沒有達到老師的標準。有了仁才可以談德,有了德就可以談道。所以孔子說,你的力量並不是不足,其實你很有能力,而是你所學的藝使你不能夠前進。換句話說,夫子還是鼓勵他的學生要繼續往道上來前進。

  通過夫子和他的學生之間的對話,我們也是體會到了《弟子規》經文當中的「勿畏難,勿輕略」。

  下面再來跟大家分享一個古時候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應該都是非常的熟悉,叫做「愚公移山」。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是記載在《列子·湯問》當中,在冀州的南部,在黃河的北岸,當時有兩座高山,這兩座高山就是太行山和王屋。而這兩座山有多大?它是兩座大山,它的佔地面積是方圓七百里,而它的高度有數萬尺,那可以想像這個山確實是很巍峨、很高大的。而在北山這個地方住著一個老人家,這個老人家叫做愚公。他名字雖然叫愚公,但是他是很有智慧的,他其實一點都不愚。這位愚公他的年紀已經將近九十歲的高齡,他就住在這兩座高山的正對面。

  我們不由自主聯想到,師父上人也是九十四的高齡,再過幾天師父剛好就是九十四歲的生日。記得英國漢學院有一個學生,有一次他曾經跟我們分享過,他說漢學院第一任的院長,就是周邦道先生的小兒子周春塘教授,他是我們英國漢學院的第一任院長。當周院長在世的時候,他曾經指導過第一屆跟第二屆的碩士生。這個同學他是第一屆的學生。他就跟我們分享過,有一次,周院長就曾經跟學生們說,他說當一個人他還很年輕,十幾歲的時候,他跟你說,「我有一個夢想、我有一個願望」,老師一定會跟他說,「那好吧,那你就認真的去追逐你的夢想、去實現你的願望」,會鼓勵他去落實。而周院長說,可是當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跟你講,說我有一個夢想、我有一個願望,他說這個夢想、願望就是非常認真的了。

  當師父上人九十多歲的高齡,他還有一個願望,希望能夠培養儒釋道的聖賢教育的人才。讓這些學生可以認真的讀書,讓他們讀懂漢字文言文,看懂《四庫全書》,講解《四庫全書》,講解《群書治要》,這是老人家九十多歲的時候的願望。這個時候,周院長就說,當一個老人九十幾歲還跟你說我有一個願望、有一個夢想,那麼他所說的一定是認真的。所以周院長說,他也是開玩笑的說,「師父上人老人家是一個傻瓜」,他說,「但是我願意追隨著這個傻瓜一起來完成他的夢想和他的願望」。這是周院長生前曾經講過的一段話。

  所以當一個老人九十幾歲,還在憂慮中國儒釋道的傳統文化沒有人才來繼承,所以要培養人才;還在憂慮這世界還不能和平,所以要恢復世界各宗教的教育,從而給世界帶來和平。當一個老人九十多歲,還在這樣辛苦的為了傳統文化和為了世界和平,在世界各地奔走,這個時候我們年輕人怎麼敢說我累了做不動了、我想休息了?我們當然不敢。

  我們看到愚公,他雖然名字叫愚公,但是一點都不愚。這比後面的,我們後面會看到有一位河曲智叟,智叟雖然是聰明的,智代表智慧聰明,但是他卻反而沒有愚公有智慧。

  愚公他將近九十歲,他就住在太行和王屋山兩座高山的正對面。因為這兩座高山阻擋了老百姓通往北方的通道,要進出都要繞很遠的路。當時愚公看到這個情況,對這個問題他特別的重視,而且也很擔憂山會阻擋了老百姓正常的交通。九十多歲還是在憂國憂民。

  有一天,他就召集全家人一起來商量。他說:「我想和大家一起來鏟平這兩座山,讓這條路可以暢通無阻的一直到達豫州的南部和漢水的南岸,你們覺得怎麼樣?」他和家人商量。家人看到這九十多歲的老人所提出的建議,家人也覺得很贊同。但是愚公的妻子,她覺得這個事情就好像天方夜譚一樣,怎麼可能完成?她看到這個問題的困難、難度。於是她就對愚公說:「我看您九十多歲的高齡,你自己的力量,連魁父這小小的山你都動不了,你怎麼可能能移得了太行和王屋這兩座高山?況且你要移這兩座山,山上的土石你要堆到哪裡去?」於是全家人就針對這個問題又進行了一下討論,他們就決定把土石堆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去。渤海就是在遼東半島跟山東半島的中間,算是中國的北方,渤海,渤海灣。

  於是愚公立定了志向之後,他就挑了三個子孫。這三個子孫都是比較能幹,能夠挑得動很重的擔子。於是愚公就帶著這三個子孫一起去挖石頭、去挖泥土,然後把他們挖下來這些土石,用畚箕運到了渤海的邊上。這有點像精衛填海,我們大家都覺得他不可能會完成的,不是老的就是小的。把這些石頭挑到渤海,要一個寒暑才能夠打一個來回,這麼艱難的工作怎麼可能完成?讓我們現在的人來想像也覺得不可能。

  而在鄰居京城氏的寡婦她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大概七八歲左右,剛好我們現在讀小學的年齡,一個小學生,這個小朋友他也蹦蹦跳跳的加入了愚公移山的行列當中。

  這時候就有人來旁邊講風涼話,一位叫智叟的,河曲智叟,這也是一個老人。他看到愚公這麼辛苦,每天搬著石頭、搬著泥沙,把它丟到渤海這邊去,一個寒暑才能打一個來回。他就笑他,說:「你太沒有自知之明,太自不量力了。你看你這麼大把的年紀,力氣也不足,牙齒也掉了,頭髮也白了,本身就沒什麼力氣,我看你連山上的一根草你都拔不動,你怎麼能夠搬得了這麼多的土石?」

  愚公聽到河曲智叟來嘲笑他,於是他就語重心長的說了一番話,他覺得河曲智叟思想太過固執了。他說:「我看你連寡婦和弱小的孩子都比不上,你想想看,即使我今天死了,我還有兒子,兒子又生了孫子,孫子又生了兒子,孫子的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子子孫孫是無窮無盡的。可是這兩座山它也本身並不會長高、也不會長大,肯定是愈挖愈少,我有什麼好擔心的?終有一天就能夠把這兩座山給它挖平了。」結果河曲智叟看到愚公他志向這麼堅定,克服困難的勇氣跟決心這麼強烈,於是他聽了之後也啞口無言,就不說話了。

  愚公就帶著子孫、帶著小朋友一直挖、一直挖。有一天,他的事情就被這座山的山神聽說了。他聽說之後,他覺得這愚公要是帶領子子孫孫這樣一代一代的挖下去,這不得了,那肯定要把山給挖個底朝天,所以他就把這件事情報告了天帝,報告了玉皇大帝。天帝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他被愚公移山不畏困難的堅毅的精神所感動,所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就讓大力神夸娥氏的兒子,他們一個人背一座山,就把這兩座山背走了。結果一座山是放到了朔方的東邊,也就是現在山西省的東部;另外一座山就把它放到了雍州的南部,這雍州南部就是現在陝西、甘肅這一帶。愚公的精神終於感動了上蒼、感動了山神。從此之後,這冀州的南部和漢水的南岸,就再也沒有高山的阻隔了。

  在《列子·湯問》當中所記載的愚公移山的精神,確實它是感動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中國人所在之處,無論是遇到了多麼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夠同心協力的共克時艱、共度難關,這種精神其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而在二O一四年,在十一月份,曾經在北京舉行過一個會議,這個會議就是我們熟悉的APEC領導人會議,就是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週。當時在十一月,十一月的北京也是非常的美,秋高氣爽。而會議在舉行的期間,中國國家主席就曾經談過愚公移山的公案。主席說,在中國就有一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這個寓言所講的是在幾千年前,在一個交通不便的山村當中,有一位叫做愚公的老人,他下定決心把擋在家門口的兩座大山移開。親戚和鄰居都覺得不可能,可是他力排眾議,就帶著子孫日復一日的挖土移山。因為他相信,這個山不會加大,也不會增高,可是人的子孫是無窮無盡的,只要持之以恆,總有一天會把這兩座大山搬走了。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神,而兩座山就在人和神的共同努力之下被移開了,所以愚公的家鄉和外界實現了互聯互通。

  這是在二O一四年的APEC會議當中,曾經引用這一段寓言。也就是表示,中華民族的祖先還有現在的兒孫,也都是具有不畏懼困難的精神。即使在我們面前有再多的艱難險阻要去克服,而中國人總是能夠團結在一起,共同把問題真正的解決。

  我們在今年看到,在湖北的武漢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疫情。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抗擊疫情,全國上下共同努力來解決這個問題。而這段時間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就到中國進行了實地的了解之後,他們覺得中國人對於疫情的防疫和管理經驗確實是非常可取的,也是覺得全世界都要好好的來學習中國的管理和經驗。因為這次通過有效的措施,最後確實把將近一萬到幾萬的人有效的預防他們感染肺炎。同時我們看到現在的數字,就是治癒的人數也得到了提升,而且罹患病症的人,數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很多的國家看到中國在處理重大問題,確實它的力度是特別強的。所以現在開始在歐洲地區爆發瘟疫,大家也都要來學習中國經驗跟中國方法。

  在今年一月二十八號,當八十四歲的鍾南山院士他接受採訪,提起武漢的抗擊疫情的問題,他也是流著眼淚說:「當中國人的勁頭上來的時候,很多東西都能夠解決。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城市。」所以當我們具有《弟子規》當中所講的勿畏難、勿輕略的這種精神,其實任何的困難,只要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大家也都能夠平安的度過。這是勿畏難。

  勿輕略,在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陳弘謀先生,他曾經編輯過一本書,《五種遺規》。這是乾隆時代的封疆大吏,他本身又是儒家的學者,是一位教育家,他辦過很多學校。雖然他是乾隆皇帝最信任的封疆大吏之一,官位做得很高,可是他有時候還會到私塾裡面,去親自教導這些讀書人來讀書。他編的《五種遺規》對於我們讀書人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包括李師公雪廬老人也都是鼓勵學生要學好《五種遺規》。

  陳弘謀先生就曾經說過,「吾生平得力,只一細字」,細緻的細,這就是勿輕略,《弟子規》中說的勿輕略。當時陳弘謀先生他擔任封疆大吏,做這個官位,他的政務是很繁忙的,可是在批閱這些案卷,哪怕一個字、一句話,他一定要仔細的審核清楚、了解明白。同僚的人覺得他這也太瑣碎了,做得太細了。可是現在再去反觀陳弘謀先生他的細字,確實我們現代的人問題都是出在太粗心了,而不能做到細緻謹慎。像陳弘謀先生,他就是真正做到《弟子規》說的勿輕略,以一種謹慎細緻的工作態度,他的作風,最後他成為一位影響深遠的官員、教育家,這是和他的生活的細行是離不開的。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節課,「勿輕略」還有一點點補充,下節課繼續來學習。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