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第16集
尊敬的諸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弟子規》第二十二頁,從第一行開始看起: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這句的課文是教導我們,平常居家的時候,所有的衣服、帽子、鞋子、襪子等等,這些衣物都要放在固定的位置。我們養成這種好的習慣,這些衣服物品就不會太過髒亂。我們需要使用的時候,特別是當時間很趕,可能會在那裡翻箱倒櫃,很多東西都沒有辦法找到。所以這是特別強調我們的衣物,包括日常所需要用的東西,平常都要養成習慣,讓它都在一個比較固定的位置上面,不能夠到處亂放,『勿亂頓,致污穢』。如果到處亂放,它會非常的髒亂。到處亂放東西,一個人對待這些物品也表示他對它不夠愛惜,造成的結果是東西的使用壽命就會減短。
我們曾經聽師父上人說過,之前在香港,師父早期是住在跑馬地,那個時候,師父上人平常使用房間就非常重視愛惜物品。譬如像洗手間用完了之後,都一定會拿毛巾把水龍頭、把周邊的地方擦乾淨。這樣物品它的使用時間就會變得比較長,這是愛惜物品的表現。像這些物品本身,雖然它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但是當我們善待它,它就能夠使用得很久。正所謂是「愛物者,物恆愛之」。
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譬如我們的五臟六腑都保養得很好,三餐吃飯的時間很固定,而且吃飯的量也不會暴飲暴食,那我們的腸胃就會非常的健康,也可以使用得很久。對於一切物品,包括對於我們的身體,都要能夠愛惜。當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擺放在固定的、正確的位置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就會顯得井井有條,很有規律,有條不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影響其實是挺大的。我們現在學習《弟子規》,是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做一個非常好的管理。這種有條不紊的、按部就班、非常有次序的生活習慣,其實是從小就扎下了根柢。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一個人的生活,如果他能夠自己把它安排、規畫得井井有條,那我們的心就會非常的定。因為你生活在清淨的環境當中,環境它會對我們的心造成影響。而當我們心能夠定下來,智慧也就逐漸能夠開顯。在日常生活當中,譬如房間、客廳,每樣東西都擺放得很整齊,都很有定位的時候,我們想要用什麼東西,馬上就可以拿得到,我們的心隨時都是非常平靜的,都不會混亂,處理事情都是有條不紊。這個習慣是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從自己做起,也引導我們的下一代養成好習慣。
關於這一點,我們觀察到,像師父上人他老人家從年輕到現在,就有這樣的好習慣,生活當中的任何物品,一定是把它擺在很固定的位置。都是從年輕的時候,房間物品的擺放都是整整齊齊的、都是井井有條的。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說這個事情大概也有十幾、二十年前,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剛剛成立,那時候徐醒民老師就曾經到香港來講解儒家的課程。當時我們特地從北京飛到香港,來聆聽徐醒民老師講課。結果有一天,來了一位宗教的代表,大概是道教的一位長者,一位長老。那時候就需要幫長者去準備一份文件,一份比較重要的資料師父上人要交給他。我們就要從尖沙咀,再坐港鐵到師父上人所住的跑馬地的公寓裡面去取這份文件。我臨走的時候,師父上人很清楚的跟我交代,是在客廳的哪一個櫃子,第幾排第幾個抽屜裡面,妳一打開就能找到這份文件。果然,我回去的時候,按照師父上人講的第幾排第幾個抽屜去找,一下子就找到了這份文件。
通過這些小事,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平常師父上人的生活習慣都是非常嚴謹、有條不紊的,任何東西都會擺放在固定的位置。而且他頭腦非常的清楚,要找什麼東西,一次就到位,馬上就能夠找得到。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如此,包括我們要出門在外,也要注意這個原則。譬如我們常常出國,經常是需要打包行李。打包行李,行李裡面的東西,也是要把它擺放得整整齊齊的,就每個小東西要拿收納袋收納好。哪一些是衣服,哪一些是文具,哪一些用品,都要有固定的收納袋把它收納好,然後整齊的擺放在我們行李的不同的位置。譬如我們是長途旅行,要飛十幾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到的時候又有時差,人通常是很疲憊,頭腦有時候也比較沒那麼清醒。可是當我們的行李在打包的時候,就把每樣東西都擺放得很有次第、擺放得很整齊。我們到了目的地,突然間需要找一件什麼東西,也是第一時間就能夠想到它的位置在哪裡。這種生活習慣的養成是相當的重要。
當然,除了衣服、行李,像我們比較常讀書,平常的書也是要效仿置冠服有定位,書也要置典籍有定位。譬如我們前幾天在講解《弟子規》,就有一位年輕人,他很勤勞,帶著一個小朋友,就開始收拾每個房間的書籍,把舊的書籍整理出來。有一些是不用的,他把它整理好,整理出來就可以拿出去流通。有一些平常要用到的,他就擺放得整整齊齊的,按照次序把它擺得非常的乾淨整潔。然後等我們講完《弟子規》出來,他還拍了張照片給我們看,就說:「您看這樣子整理好不好?到時候要取書,是不是就會比較方便?」
我們特別把照片放在PPT上面。因為這個角落已經很多年大家都沒有注意清理,很多舊書、新書全都堆在一起,想要找書就挺不方便的。可是當他整理完了之後,就感覺這個地方連桌子、連書好像都在放光。我們隨時要找什麼書,一目了然,馬上就能找到。這都是很好的生活習慣。
在《後漢書》當中記載著陳蕃他小時候的故事。在他年少的時候,十五歲時,陳蕃有一天曾經獨自的待在一個地方,他庭院跟房屋也都十分的雜亂。他的父親同城的朋友,叫做薛勤,來看這個年輕人。看到他所住的庭院跟房舍都很雜亂,於是就問他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把你的房間打掃一下來迎接客人?」結果陳蕃當時就說:「大丈夫處世,當以掃除天下為己任,怎麼能夠侷限於整理一間房間?」薛勤當時聽了這句話,他就知道這個孩子是很不簡單的,才十幾歲,他就已經是胸懷大志,他有遠大的志向,是希望能夠讓世道人心都有所轉變,所以就覺得這個孩子確實是與眾不同。
這是《後漢書》原文的記載,後人又流傳著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有掃天下的遠大的志向,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但是志向是要從小處一點一滴的落實的。當你小的時候,連房間都沒有辦法把它收拾好,如果要說你將來能治國平天下,還是有待商榷的。所以我記得,在要到北京大學去讀書的時候就曾經看過這個故事。當時讀了之後,覺得心裡非常受感動。
我們通過這兩個方面的故事,可以體會到,做為大丈夫,首先他應該有掃除天下的志向,其次他也要有整理房間的這樣的謹慎,日常生活當中也要能夠打理得很好。如果這兩者都兼而有之的話,就更加的圓滿了。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到這裡,請接著看下面的這一句課文: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這一句課文是教導我們,平常我們穿衣服,最重要的是要能夠乾淨整潔。衣服如果穿得很乾淨、很整潔,即使衣著很樸素,看起來也是很大方的。不必要去講究我一定要購買昂貴的衣服、物品。就像前面學到的,「休將實用,費在無功。蝙蝠翅兒,一般有風。」你看,不要把日常所用的這些物品,把它做得太過奢侈豪華。蝙蝠翅兒(小扇子),幾文錢一把的扇子,搧起來也是很涼爽,和你用貴重的扇子搧出來的風都是一樣的。
因此,包括穿衣服、吃飯這些方面,著裝也不要去過分的講求名牌、講求華麗。我們穿著是要考量自己的身分,以及我們所要去的場合。當然,要學會量力而為,要衡量自己家裡的經濟狀況,再來決定應不應該買這些東西。即使是家裡經濟狀況很好,也要以儉養德,這才是真正的持家之道。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福報要省著點用。當我們能夠珍惜自己的福報,不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花費太多,我們就有很多的餘福,可以把這些福報用來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有一位長輩,這位長輩在香港是一個很大的家族,何氏家族的後代。何氏家族都是在經營銀行,自己家族就是開銀行的,是非常富貴的大家庭。這位長輩他從父親這輩繼承了非常多的財產,一輩子都用不完。他也經常會捐獻他的這些財產,用於教育事業、用於慈善的事業,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長輩。
有一次我就聽到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因為他們是富貴的大家庭,他們的社交圈接觸的都是有權有勢有錢的人。生活當中經常要去參加婚禮、宴會等等的交際場合。有一次,這個長輩學習了傳統文化之後,他就沒有經常去買名牌,他開始穿樸素大方的唐裝,中式的服裝,參加這些婚禮、宴會。有一次他穿了一件唐裝,一件中式的服裝,只有幾百塊錢。他的那個圈子,以前要是穿衣吃飯,穿一件衣服,幾千塊、上萬塊都是很平常的。可是那一次他去參加婚禮,他就穿了一件幾百塊錢的唐裝。想不到到那個婚禮的現場,所有的人都誇他的衣服最好看,可以說驚豔全場,把那些幾千塊、幾萬塊的名牌的服裝全都比下去了。為什麼?因為畢竟是中國人,一穿中式的服裝,他的氣質就與眾不同。結果大家全都在誇,說他的衣服是最好看的。
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的故事,也是給我們啟發,有時候並不是你花了很多錢買了很貴的衣服才是最得體、最端莊的。
而在漢朝,我們給大家分享漢朝時候一個皇后的故事。漢明帝的皇后馬氏。馬氏,她是伏波將軍馬援的最小的女兒。雖然她出身名門,可以說是名門望族,是將軍家的孩子,後來又嫁到了宮廷當中,入選到宮中,但是她一生非常的簡樸。馬氏她十三歲就選入太子宮中,女子有四德:婦德、婦容、婦言、婦功。她因為從小有很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女子的四德就做得非常的好。被選入太子宮,做太子妃的時候,她生活當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親自去做的,不會讓宮中服侍她的人來做。
譬如她自己做衣服,婦人穿在身上的上服,親自去縫補做成一件衣服。做到整個手全都凍裂了,因為天氣非常的冷,她自己的衣服是親自去縫製的。從這個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她生活當中,即使是嫁到宮廷裡,她依然是保持著非常簡樸、勤勞的習慣。而且她生活上也是特別的嚴謹,非常重視防微杜漸,這都是女德應有的風範。
她的德行很好,福報也很大,最後當了皇后。當了皇后之後,她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很粗的絹所做成的。全身上下所穿的衣服、裙子也都是很簡樸。包括在平常所吃的、所用的這些物品、食物也好,一概都是非常簡單樸素的作風。身上沒有綾羅綢緞,也沒有很多的貴重的首飾。很多人他有錢了、富貴了,家裡的婦女都是穿金戴銀的,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馬皇后她一輩子都沒有這樣,一輩子生活作風都非常簡樸。
正是因為皇后有這樣的德行,所以整個後宮也都跟她效法學習,乃至於後宮的這種作風,也影響了天下的老百姓他們的生活行為,大家也都相率,生活也都過得比較簡樸、比較節儉。
呂坤先生特別讚歎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她是母儀天下,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國家的第一夫人,身分是非常尊貴的。可是她身上穿的衣服,她穿著大練之衣,大練之衣就是衣服都是很粗俗的絹布做成的,她衣服的原料都是很簡樸的。「無三味之膳」,包括她三餐飯所吃的食物也都盡量比較節儉,從來沒有說要去吃山珍海味食品。
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她是以節儉、以簡樸來做為天下女子的表率。如果不是她從小在家庭裡面就受到這麼好的教育,從小就能夠真正以廉潔的風範來長養自己的德行,她怎麼可能當上皇后之後還保持著簡樸的生活作風。
古時候的明君聖主和后妃,確實他們的德行都是非常的深厚。不像現代人,現代人稍微有點身分地位,或者是稍微賺了點錢,就非常的揮霍、非常的浪費。古人不是這樣,古人是崇尚以儉養德。
這是馬氏的風範。劉向則是說,做為明德的皇后,她在後宮裡面,可以統領後宮的嬪妃們,是她們的學習的榜樣、表率,而在一個國家,她就可以做為全國的女子乃至全國人民的榜樣,這是真實不虛的。後世常常會提到一個詞「馬后練服」,指的就是漢明帝的皇后馬氏。「馬后練服」她的衣服都是用絹布所做成的,貴為皇后,她也不穿綾羅綢緞,而是穿絹服,穿著非常樸素的衣服。
在中國,現在的第一夫人,在許多外交場合也經常是穿著中式的服裝,看起來非常的端莊、得體、大方,而且很多的衣服的設計、製作也好,也都是國產的服裝,看起來既高貴典雅,而非常得體大方,不失一個大國的風範。而以她的身分,她的衣著也是相對比較得體的、比較樸素的,這都是很好的榜樣。
在唐朝的時候,唐朝的節度使柳公綽的夫人是韓氏夫人。韓氏她也是出身於名門望族,她是唐朝的相國的孫女,也是出自一個大家庭。在古時候,往往大家庭的家教、家風、家規都特別嚴格,所以養出的子孫都是非常有德行,也是崇尚節儉的。韓氏她治家非常節儉,也非常的嚴謹,在官宦人家來講她是很好的榜樣。
她嫁到柳氏家族,三年的時間,在歷史上記載她是「未嘗露齒」,從來沒有露齒笑。在古時候女子笑不露齒,這是女子的儀態應該要這麼端莊。不但如此,她平常身上穿的衣服也是很節儉,不穿綾羅綢緞的衣服。有時候她要回到她的娘家去看望親人,她出門所坐的轎子也是很簡樸的古時候叫做「竹兜」,竹兜就是有座位而沒有轎廂的轎子。用現在的話來講,出門她所坐的車子也不是名牌的車子,都是很普通的車子。而她兩個兒子身上穿著青衣,就是青衫,雖然是大家庭的子弟,但是孩子的衣服特別節儉。而且兩個兒子是走路,跟在母親的身邊,跟她回到家裡去看望家人。
呂坤先生特別讚歎說,韓氏她是大唐王朝相國的孫女,用現在話來說她是官二代,而且又是嫁給了唐朝的節度使,是節度使的夫人,她出門的時候,要是很豪華的儀仗,非常貴重的轎子,穿著綾羅綢緞,都是很正常的,因為她的身分、地位在那裡擺著,人家也不會說她是很奢侈。但她不但沒有用這麼貴重的東西,她平常穿衣吃飯一切的用度,衣食住行簡樸到這個程度。而且她嫁到柳家之後,三年都沒有露齒笑過,這是說她平常非常的端莊,言笑不苟,不苟言笑。從她的行持跟態度,就可以看出她治家,家法、家規是非常嚴整、非常嚴謹的。
呂坤先生談到,在近世的婦女,有很多富人女子,每天身上穿的是綾羅綢緞,而且衣服要天天去換新的,相互的去攀比。德行不去跟人家攀比,衣服天天去跟人家攀比。家裡不能夠管理得很好,不能夠治得很好,而每天都跟人家去比到底誰長得漂亮、誰穿得比較豪華。他說這樣的女子,古人是非常忌諱的,希望家裡的妻子、家裡的女兒,培養出來都要有簡樸的作風,而不能學其奢侈浪費的作風。
所以古人確實是非常有德,特別是做為母親。為什麼中國古時候能夠代代相傳,有這麼多賢德的子孫出現?前面我們學過,「非此母不生此子」,正是因為有很多非常有德行的女子,這樣的母親才能夠培養出聖賢的子女。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特別是做為母親、父親,他在孩子的面前所顯現出來的德範、他的德行,他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是做身教,做孩子最好的榜樣。正是在古時候有很多賢德的母親、賢德的父親,他們的身教才培養出賢德的兒孫。
師父上人的老師,雪廬老人,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當中也可以體會到,我們今天學到這句課文,『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於這句經文,師公雪廬老人也是做得非常的好。曾經有一年,我們到台中去參觀雪廬紀念館,當時徐醒民老師非常的慈悲,特別安排了管理紀念館的一位老師來給我們介紹參觀,我們當時有看到很多雪公老人他生前所穿的衣服,所用的用品,都是非常的樸素、非常的端莊。包括老人家生前所住的房間,都是原封不動的從原來的地方搬到紀念館的二樓,所擺的位置也都是按照雪公老人生前他房間的擺設去擺的。所以走到裡面就彷彿又回到了老人家當年在世,看到房間的樣子,所有的東西都擺得整整齊齊、有條不紊。真的是參觀過一次,一輩子都忘不了。
當時雪公老人剛剛到台中,他是住在奉祀官府日式的平房。幾年之後,就在台中和平街租了一棟木樓,一室一廳的房子,兼作佛堂,與朱斐先生他們全家當鄰居。後來在正氣街購得磚造的平房,這個平房是一個小客廳,一間臥室,還有半間佛堂。和我們當時去雪廬紀念館二樓參觀的陳設是相同的。走廊的牆壁都是放贈送的書籍,房間其實是很小,可是擺放得特別整齊。老人家他用的佛法類的書,歷史類的、國學類的書,都把它分門別類的排好。小客廳裡面房間雖然很小,但是特別有正能量。中間是小佛堂,再走進去就是老人家的臥房,房間非常的簡單樸素。
雪公老人他生前每天吃飯也是特別簡單,每天早晨跟中午吃兩頓飯,每頓飯都是一個饅頭,一菜一湯,一生當中生活都是非常簡樸。而且平常穿的一身的布長衫,遇到有慶典就穿中山裝。所以老人家的衣服,在雪廬紀念館裡面也有看到。去參加活動他就穿著長衫或者是中山裝,看起來都是非常簡樸,也非常端莊的。
而平常他老人家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除了在奉祀官府,因為他是主任祕書,要工作之外,晚上還要在不同的道場講經。同時他還兼了很多大學教授的職位,去講授國文、《禮記》課程。甚至連《黃帝內經》,因為他是一位很高明的中醫師,在中國醫藥學院還講過《黃帝內經》。一直到九十多歲的高齡,都還一直在講經、一直在講課。
有一年我們去拜訪徐醒民老師,也曾經請教過徐老師,有沒有什麼雪公太老師生前的故事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我們請徐醒民老師分享給我們聽。徐老師非常慈悲,他就給我們講了一個很感人的故事。他說老師在往年,每個星期講課、每個星期講經都是有固定的時間。早期學生是用小三輪車帶著老師來講課,後來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就開始用摩托車,學生後來也找了一輛摩托車,帶老師到講堂、到課堂去上課,而老師每次都是非常準時的。
可是有一次學生在那裡左等右等,到了要上課的時間卻發現老師還沒到,學生在那裡一直等,就很著急,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老師才姍姍來遲,來給大家講完了一堂課,學生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可是講完課之後,老師的身體,雪公老人的身體就堅持不了了,就馬上到醫院去治療。學生才知道,老師上課之前發生了一起車禍。有一個年輕人他也騎著一台摩托車,把雪公太老師的車子給撞倒了。因為年輕人他是違反了交通規則,而且又撞倒了一個老人,照理說情況是很嚴重的,當時雪公老人身體已經有傷了。可是這時候老人家就對騎摩托車肇事的年輕人說,說你趕快走,你再不走,等一下警察就來了,就要把你送到警察局去治你的過失,要去懲罰你的過失了,所以你現在趕快走,再不快走就來不及了。老人家非常慈悲的原諒了肇事的年輕人,然後他就挺著傷,繼續回到教室,堅持把那堂課講完,講完之後馬上就進了醫院,去進行治療。
徐醒民老師當時講到這段故事特別的感動,老師他一方面對於年輕人肇事,他這種寬恕、慈悲的精神;再來,做為一個老師,身體已經負傷了,他還繼續堅持講完那堂課才去醫院,這是一個老師他負責盡職的師德、風範。徐老師緬懷雪公老人一生的德行,真的是無比的敬佩,也無比的感動。
我們參觀雪公太老師生前的房間,在紀念館二樓是按照原來房間的原樣去擺設的,進到裡面,完全可以體會到雪公老人生前所住的房間原來的樣子。看了這個房間,我們內心裡面就會想起劉禹錫所寫的那首「陋室銘」,「陋室銘」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個房間雖然它很簡樸、很簡陋,但是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住在這裡面的主人他的德行非常的好,所以他德行的光就照亮了整個陋室了。
劉禹錫先生寫了「陋室銘」,也是體現了古代的讀書人他們的一種真實的心境。「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他生活在陋室裡面,陋室能夠看到綠色的青草,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而更重要的是讀書人他們品德、學問都非常好,他們所結交的朋友也都是鴻儒,道德學問都很好的讀書人。在陋室裡面,他「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拿著一把古琴就可以在這邊怡然自得的彈奏,還可以讀一讀佛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很嚮往的隱居生活,每天都是在道德學問當中去和這些朋友們在一起切磋、談論,也不用天天去做官、去官場上處理這些公文等等的。劉禹錫他本身就是很廉潔的官員,但就是這樣,他內心當中所嚮往的還是那種讀書人的隱居的生活。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諸葛廬是諸葛亮所住的地方,子雲亭是西漢的揚雄他所住的。這些人都是很有道德學問的人,他們住的房子雖然簡陋,但是他下面說:「孔子云:『何陋之有?』」最主要是裡面住的人都是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所以雖然房間很簡樸,但是卻是光彩照人。讀這篇文章,我們就彷彿跟著古人一起隱居,心境是非常的怡然自得。
我們現在學到「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這其實也是古人的一種知足常樂的、儉以養德的作風。衣服還有居家的用品,都不要去追求太奢侈、太浪費的東西,能夠實用就好,乾淨、簡單、樸素就好。
前幾天有一位長輩,他給我們分享一篇文章。這個文章是講了一個學者,她在法國巴黎的生活當中,所體悟到的一種巴黎人的生活態度。這篇文章挺有啟發性的,名字叫做「更多不等於幸福」。我們看標題,「更多不等於幸福」,也就是我們要知足常樂。作者來到巴黎的時候,她就覺得巴黎人的生活給她的一種感覺就是大家都很知足,什麼東西都夠了,因為他們覺得更多並不等於幸福。
這位作者她第一次到巴黎,她就帶著她爺爺在讀書時代的期望,讓他的孫子到巴黎去尋找當年爺爺在法國留學最喜歡去的一家咖啡館,叫做「梵卡咖啡館」。她覺得一家咖啡店能夠開五十年以上,好像讓人有點不敢相信。可是當她到了這家咖啡館,發現它居然還存在,連地址都沒有改變。就看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在那裡專心的磨咖啡,而五十年前她爺爺在這裡留學,喝咖啡的時候,這個女店員就是這個老太太。她覺得一個地方,咖啡館能夠開半個世紀那麼長,連咖啡館的女招待都沒有變,門口那個花彷彿都還是當年放的同樣的天竺葵當時她就問女店員,她說:「妳們這個咖啡館開得這麼好,為什麼不把它做大做強?至少也可以掛個百年老店的老招牌。」女店員就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的咖啡還能讓妳的爺爺念念不忘嗎?」在他們的觀念當中,很多事情他們不希望去比較,再去攀比,或者說再不斷的去擴充她的咖啡店,而是非常認真的就去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做五十年,也不願意去模仿別人、複製別人,總是做著她自己。
還有一家在巴黎的乳酪店,叫馬修乳酪店。每次去買乳酪的時候,都要排很長很長的隊伍。而這家店的主人他說:「我只是一個非常喜歡做乳酪的人,我每天都埋頭苦幹,遠離麻煩。我在這裡覺得非常快樂、非常滿足,因為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感到很滿意」,他說這樣就夠了。雖然他並不是非常的富有,但是他覺得錢太多對他來說也沒什麼用。
在這些不同的店家身上,作者就看到了每個人的心態裡面就有一種「夠了」,知足常樂的感覺。其實這種「夠了」,也就是知足常樂,這是一種很難的哲學,為什麼?每個人他都喜歡做這件事情做得很開心,譬如她磨了五十年的咖啡,或者是做了一輩子的乳酪,他覺得這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情,他並不想要去擴張他的店面,或者是去賺更多的錢,而是在一種知足常樂之中,保持著幸福快樂的心境。
而作者她自己還有一個同學,她是瑪蓮娜家族,在巴黎經營著刺繡的工坊。在巴黎只有兩家傳統的刺繡工坊,他們的工藝是做得非常非常的好。在當時巴黎有很多奢侈品的廠家都一直來找他們,希望收購他們刺繡的手工坊。可是這家的主人他們並沒有同意,為什麼?因為她覺得人生並不是只有賺錢就好,如果她同意了奢侈品牌的收購,她就不斷的要去生產產品來滿足生產鏈的需求。可是這家主人覺得,她說我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就沒有時間幫我的女兒親手做她的畢業禮服還有結婚的禮服。而且她還想為孫女縫製她結婚的時候穿在身上的婚紗。這是這家刺繡工坊的女主人的願望。
所以作者她就覺得在巴黎生活的時間久了之後,她感覺到這裡的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的觀念,都有他固有的定位。也就是說他們的這種自信,並不是建立在追求金錢、追求物欲的觀念當中,也不是建立在跟別人不斷的比較的生活裡,而是他們在任何時候都願意去追求他們所要追求的生活。所以我們說她在這裡說的「夠了」,以及她標題裡面講的「更多不等於幸福」,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知足常樂的感受、觀念。
他們喜歡在自己的房間裡面擺上很多美麗的花,而且也喜歡去欣賞一些藝術,閒暇的時候帶著自己的孩子,會帶著家人,在陽光下,在草叢當中,去晒晒太陽,去聊聊天,喝個咖啡。這種心態可能有時候外國人很難理解,中國人走到任何地方,可能心裡想的都是我要怎樣賺錢,我要用更多的時間去把它節省下來,可以獲取更多的利潤。這種觀念可能在歐洲人的眼光當中,和亞洲人有很多地方是有差異的。我們看到這是知足常樂的心態。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到這裡。大家請接著看下面的這一句課文: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這句課文是教導我們,日常飲食的方面一定要注意,營養一定要均衡,而且要多吃一些蔬菜跟水果,減少肉類、海鮮食品的攝取。特別是現在社會當中有很多嚴重的病毒、嚴重的傳染病,也都是跟我們飲食不當有非常直接的關係,譬如我們殺生吃肉,或者是吃野生動物,都有連帶的關係。所以我們對於日常的飲食一定要非常的注意,另外就是不能挑食,也不能偏食。
『食適可,勿過則』,則是強調,我們三頓飯的攝取吃八分飽就好,不要吃得過量。否則,我們飲食過量,就會增加身體的負擔,這個對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會造成比較大的危害。所以飲食,「食適可,勿過則」,飲食是用於充飢,不能夠吃得太過。飲食要營養均衡而不偏食,吃東西的時候也不要吃撐了,否則會傷到胃口。對於日常的飲食,我們需要有所節度,不能夠太過,也不能不及。所謂病從口入,平常我們吃這些東西,有自己的判斷力,這樣攝取到體內當中的都是對身體有益的營養成分,而不是很多的毒素。所以飲食跟我們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關係的。而在現在,這些傳染病、病毒肆虐的情況確實是很嚴重,所以有很多人也在這個時候勸導大家要減少肉類的攝取,多吃素食,多吃蔬食,對於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
而我們在《論語》當中,也看到孔老夫子他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孔老夫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我們在飲食方面能夠簡樸,養均衡,攝取的都是人體所需要的養分。並不是吃山珍海味或者是大魚大肉,才能夠滿足自己身體的需求。
我在小時候,飲食方面母親也是調配得很好,所以小時候就吃得很健康,吃得圓滾滾的、胖嘟嘟的,樣子看起來就是特別健康可愛。可是到了我九歲,搬到東北去生活。因為當時在八十年代,東北,我們在大連,那個地方海鮮是特別特別的多。甚至於吃海參鮑魚,因為那個年代大家都還不太認識這些名貴的海產,所以吃這些東西都是特別便宜。在市場上買來,天天都是吃海鮮。吃海參鮑魚,有時候吃鮑魚就像吃口香糖一樣。母親總是凍一大包冰在冰箱裡,然後每次蘸沙拉就當口香糖在吃。現在很名貴的海鮮在那個年代是特別便宜,就吃了很多年海鮮,各種各樣的海鮮吃了非常的多。
到了十幾歲,身體就出現了狀況。為什麼?像海裡的海鮮,牠用中醫的角度來講,因為都是水裡的動物,其實濕氣,牠的肉質也是比較偏寒性,比較濕,所以吃了幾年之後,整個身體的狀況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現在我們大家都是吃素,吃得還挺健康的。並不是吃很多山珍海味對身體才會好,有的時候真的身上的病也都是吃出來的。
所以飲食我們吃得簡單、吃得清淡,反而對身體是非常好的。而且吃東西要有一定的時間,一個人他三頓飯,生物鐘就固定在固定的時間,而不要從早到晚吃得沒完沒了,這個習慣並不好。
「飲食以時」,我們一天的作息,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工作,時間都把它安排得有條不紊。「飢飽得中」,吃的東西要適量、要適當,不能吃得太過飽,也不能吃得不夠,可能到時候就肚子會餓了。飲食過多往往會造成我們脾胃的傷害,譬如傷到脾、傷到胃,這對於我們身體的健康,確實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三寸不爛之舌很短,可是人往往就是為了口腹之欲,最後造成了對於自己身心的傷害,確實是非常不好。所以很多病也都是吃出來的。
現代人統計出來所謂的十大垃圾食品當中,有很多的食品是對於我們的身心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這些食品都是建議不要攝取,或者不要吃得太多。第一種是油炸類的。油炸類特別是現代,外面的餐廳或者是小店裡面,他所用的油都不一定是非常的乾淨。再來,吃太多的油炸類的食品,對於我們的心血管也會造成傷害,甚至於中風或者是動脈硬化,這些疾病都跟油炸類的食品攝取太多是有關係的。所以油炸類的東西要少吃。
第二是醃製類的食品。醃製類的食品,當然這也是要分情況,有一些醃製類的食品確實是不錯,做的過程也很乾淨,而且裡面還有人體所需要的酵素,很好的微量元素,像這些是很好的。可是如果是加工的過程不夠乾淨,或者是他放了很多化學的物質在裡面,這一類的醃製類食品就要盡量的少吃。
第三是肉製品。當然肉製品會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在這個時代非常的明顯。特別是現在畜牧業的養殖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動物從小都是打激素,打各種各樣的化學的成分在牠身體裡面,這些肉吃了之後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特別是有一些肉製品在外面賣,在這些肉類醃製的過程當中,有國內的同修也有反映過,這裡面放的調味料、化學成分就非常的多,對自己的身體是很不好。以前有賣過炸雞的同修,他自己的孩子都不讓他吃這些食品的。
第四是餅乾類。餅乾類,當然也是有分情況,有的餅乾是比較健康的,而有的餅乾裡面放了很多糖精,有很多熱量,放了很多化學的物質。這些食品也要注意。
第五是飲料。飲料譬如像汽水、可樂這些食品。特別是在我們身邊發生真實的案例。有一位長輩,他平常因為工作壓力比較大,再來就是生活習慣不好,他幾乎一輩子都是喝汽水飲料來當水喝。他平常不喝白開水,每次口渴了,就是開一瓶可樂,喝一瓶飲料。每天在身邊都是堆滿了飲料,堆滿了薯片,很多的零食。一方面,喝冰的飲料對脾胃會有傷害,中醫一般都是不太同意去喝生冷的飲料,吃生冷的食品,中醫是比較忌諱的。再來就是,這些汽水、可樂、飲料,這裡面所放的糖分以及化學的物質是很多的,喝久的話,喝的時間長,血糖升高,三高很多的問題全都出現。
後來這位長輩他的健康就出了狀況,完全可以說是飲食不當、生活作息不當所造成的。後來他就接受了中醫的調養,完全把自己的生活習慣調整過來,不喝這些飲料,不吃這些零食,不攝取過多的糖分,後來整個體質才有所改善。所以這是非常的要小心。
第六是泡麵、方便麵。我們覺得它的口味非常的好,特別是出國在外,思念家鄉的味道,很多人都喜歡帶泡麵,買整箱的泡麵,天天煮泡麵吃,煮方便麵。有一位老師,他年輕的時候就出國,特別想念家鄉的食品。後來他就是特別愛吃泡麵,也特別愛吃零食。吃到後來,也是把自己的脾胃都吃傷了,把身體也都吃傷了,因為沒有攝取到足夠的營養。他吃進去都只是泡麵的味道,但實際上裡面沒有營養,所以後來吃得身體出了很大的狀況。當然它本身的熱量比較高,再來有一些泡麵裡面有很多防腐劑,特別是裡面有放的這些味道,有很多都是化學的成分,對身體也是不好的。
第七是罐頭類的食品,裡面放了很多防腐劑。這些罐頭的魚、肉這一類的,我們小時候也吃過很多。但是像這些食品,因為它都要放許多防腐劑才能保存得比較長久,所以這對於人體也是會造成傷害。
第八是話梅、蜜餞類。這一類主要就是,在製作的過程當中,它的生產環境比較髒亂、比較不乾淨,這種食品當然對於身體也不是特別的好。如果說它確實是有機類的,或者是它加工的過程非常乾淨,所用的材料也是對身體很好,拿這些話梅、蜜餞來品茶,倒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們要注意食品製造的過程跟環境,如果是在很髒亂的環境裡面生產出來的,可能這些食品裡面也都會有很多的細菌。
第九是冷凍食品。其實我們現代人吃冷凍食品吃得非常的多,甚至於像冷凍類的食品,直接就拿到微波爐裡面加熱。這對於我們的身體,從中醫的角度來講,一方面它沒有什麼營養;再來它冰得愈久,寒氣就愈重。所以我們攝取太多的冷凍食品,時間久了之後,身體不知不覺就變得愈來愈寒。身體愈來愈寒,加上我們吃很多零食、糖類的,又是變成酸性的體質。這種情況之下,很多的癌細胞、病菌、病毒,就很容易在我們的身體裡面生長。再加上有的人吃冰,特別是年輕的女孩子,有時候不注意。吃這個冰,直接就吃冰淇淋,喝冰鎮的飲料,吃冷凍的食品,直接就把它吃到肚子裡面去,耗損身體的能量是耗損得非常的多。我們年輕的時候感覺不到,到了年紀大了,這些慢性病,還有各種各樣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因此病從口入,是真實不虛的。其實很多的病都是因為我們飲食不注意,特別是現代的女眾,女性身上有很多婦科的疾病,往往跟飲食、吃不當的食品是有關係的。
另一方面也是現代社會女性的工作壓力也很大,所以對於整個身體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傷。但是最重要的是,這一條關於冷凍的食品,尤其是女性,一定要減少攝取這類的食品。否則,婦科這些方面的疾病,都是跟吃這些生冷的食品有關係的。
第十是燒烤類的食品。燒烤類,現在很多小孩子很喜歡吃烤雞腿、燒烤的肉食。其實這些食品有很多的成分,是會導致癌症。這是燒烤類的食品。
這十大的垃圾食品,我們在平常飲食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要避免。
除了飲食方面,我們的身體跟我們的心理它是相互影響的。古聖先賢也教導我們,一個人他為什麼會產生疾病?其實是跟他本身的心理是有直接的關係。我們造作很多惡業,譬如殺、盜、淫、妄、酒這些惡業;貪瞋痴慢疑,這是我們生病的原因;而心理的方面就是怨恨惱怒煩,這是我們生病的緣。如果我們本身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心裡又充滿了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很容易就會產生什麼結果?會產生臟腑失調,甚至於天地的變異都是前面的這幾條原因所造成的,疾苦、短命、自然災禍這是病報。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從哪個方面著手?當我們生了病,它的藥究竟是在哪裡?除了正常的去看醫生、去開藥方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心理的調適。所以古聖先賢教我們,仁義禮智信是一切的病藥。為什麼要這樣講?這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說,也是非常有科學依據的說法。當我們能夠隨順自己的性德,真正的去落實仁義禮智信,它對於我們的臟腑就會帶來非常正面的影響。
譬如仁,一個人他很仁慈,這種仁慈仁愛的心是養肝,對我們的肝臟非常好。義,義就是合情、合理、合法,我做什麼事情都是符合道義,符合做一個人應該要有的準則。所以一個人正義是養肺,對於肺部,真正是用這種德行來滋養我們的五臟六腑。禮,禮樂是養心。當我們守禮,當我們也去聆聽非常典雅的,譬如古琴、這些音樂,它對我們的心臟,讓我們的心臟得到很好的滋養,這是禮樂。而智,智慧是養腎。腎跟腦部其實也是有相關性的,在中醫的角度上來講是這樣。如果仁義禮智信,我們智能夠真正做到,做什麼事情都很有智慧,很理智而不會感情用事,真正是循從古聖先賢所教導的原理原則來處理事情,他對任何事有智慧的判斷、正確的抉擇,對我們的腎氣就自然會帶來滋養。最後一條是信,誠信,誠信是養脾胃,對我們的脾胃會帶來很好的滋養。
有一年,當我們去新加坡見到許哲女士,當時她一百零一歲,每天吃得很少,用得也很少,但是一百零一歲,她耳聰目明,身體健康,頭腦特別的靈敏,而且也很有智慧。當時我們到北京去見一位老中醫,就跟他談起許哲女士,說她每天吃的東西那麼少,她身體那麼健康,又這麼長壽。老中醫跟我們說,像許哲女士這樣的人,她一生當中都是落實仁義禮智信,都真正把它做到,所以她每天不用吃很多,她自然能夠攝取很多來自宇宙當中的能量,而且她的能量不會耗損。所以仁義禮智信,確實對於我們五臟六腑帶來很好的滋養。
而反過來,如果我們是違逆性德,譬如很喜歡發脾氣,怒是傷肝,對肝臟會帶來損傷;悲惱,一個人他經常憂傷煩惱會傷肺,對肺部就不好;如果一個人他怨恨心很重,恨則是傷心,對於心臟不好;煩恐,一個人他煩惱、恐懼則會傷腎;怨天尤人則是傷脾胃。因此我們看到,一個人如果落實仁義禮智信,相對來說,他的肝臟、肺臟、心臟、腎臟、脾胃都會滋養得非常的好;反過來,如果是怨恨惱怒煩充滿了胸中,他的肝臟、肺臟、心,心肝脾肺腎,五臟六腑也都會被損傷。因此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我們的心行一定要隨順倫常的道德,這樣才能夠帶來天清地寧的效果。而對於我們人體來說,結果就是能夠身體健康,所以這是很好的養生之道。
我們今天學到這句課文,『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也引用古代的母親教導兒女的小故事來引證,來說明這個道理。
在古時候,二程夫子的母親侯夫人,她是一位非常賢德的女子。她嫁到夫家之後,對公公婆婆非常的孝順,而且把家裡都治理得井井有條,而她的性格是非常的謙順,非常的謙虛、恭敬。在日常生活當中,即使是一點點小事,她也一定要跟她的先生大中公稟報,然後才去落實,她絕對不會自己做主,而是一定要向先生報告。她生性是非常的慈悲,仁慈寬厚,也不喜歡懲罰或者是鞭打這些奴僕、傭人。對待在家裡的傭人,她都是以慈悲仁愛的心照顧他們、對待他們,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
如果她的孩子因為一些事情去斥責奴婢,侯夫人就一定會教導她的兒子說:「做為人,雖然我們的身分比較高貴,他們的身分比較貧賤,但是都是同在天地當中,天地人三才之一,都是同為人,不要對於他們過於刻薄、過於苛刻。」可是侯夫人對於自己的孩子,如果犯了什麼過錯,犯了小錯,侯夫人就直接來懲罰他;如果犯了大錯,她一定跟自己的先生大中公報告之後,夫婦兩個人一起來教育自己的兒子,一定要讓他把壞的毛病習氣都要改過來。
侯夫人她非常的明理,她曾經說過:「做為兒子,之所以家庭裡面教不出賢才、教不出好兒孫,原因是出在哪裡?原因都是出在母親太過溺愛孩子。當孩子犯了錯誤,母親都會替他掩蓋過錯,而他的父親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兒女在小時候沒有得到父親跟母親對他很好的教育和導正他的習氣,孩子長大之後,不好的習氣就很難再改正過來。」
侯夫人她生了六個孩子,最後只有兩個兒子活下來了。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只有兩個兒子存活下來,一定是會對他很溺愛的,可是侯夫人她從來沒有溺愛過自己的孩子。兩個兒子才幾歲,正在學走路,跌跌撞撞的跌倒,家裡的人趕緊就把他抱起來,怕孩子跌倒之後就開始哇哇大哭。可是侯夫人每次看到這個情況,都呵斥自己的孩子:「汝若安徐,寧至踣乎?」如果你平常走路就非常的安穩,安安穩穩的,怎麼會摔倒?
吃飯的時候,兩個兒子就坐在母親的兩旁。小朋友吃東西總是難免想要找一點調料來蘸,或者是吃東西他要挑吃,挑喜歡吃的,不喜歡吃的他就不吃。遇到這種情況,母親侯夫人也會責備兩個孩子,說:「幼求稱欲,長當何如?」從小就這麼挑食,什麼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欲求,那你長大之後怎麼辦?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挑食,或者要吃美味的食品,小時候就把他這些欲求嚴加的管束,不讓它滋長。
小朋友難免彼此之間會吵架,即使是侯夫人自己的兒子有理,她也從來不袒護他,而是特別強調「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大丈夫能屈能伸,侯夫人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任何事情都不要去跟人家爭、跟人家搶,事事要讓人,要學會忍讓、禮讓、謙讓,而不是從小就得理不饒人。
二程夫子小時候因為受到母親嚴格的管教,所以他們在穿衣吃飯這些方面,從來都不會去挑挑揀揀的,不會有所要求,而且也從來不會出惡口罵人、說髒話,這些不良的習慣就完全都沒有,等他們長大之後就成了一代的大儒。
因此「至要莫如教子」,一個家庭把自己的孩子真正教育好,是家庭真正興旺的景象。古人對於孩子的教育,從小就不讓他滋長貪欲,在飲食、衣服各個方面,都要讓他過著比較儉樸的生活。
宋朝的范仲淹先生,年輕的時候過著非常清貧的生活。在他還沒有在朝廷做官,在長白山的僧舍裡面讀書。那時候的范仲淹先生,生活是非常的清貧、非常清苦的。每天他的食物只有一碗稀飯,而且這個稀飯還不是一頓飯就吃掉的,他每天把這碗稀飯分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而配稀飯,每天每餐只是用一點醬菜或是鹹菜之類的,一點點的鹹菜配著吃。他三年的生活都是這樣過的。
我們以前在求學的時候,生活上面也是比較清苦的。那時候剛剛接觸到了傳統文化的聖賢教育。那個時候已經吃素,在學校其實素食還不是很多,所以讀書的期間,飲食方面也是挺辛苦的,有的時候很難吃到比較好的素食。因為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又覺得生活要節儉一點,每天吃多少的飯、用多少錢,自己都有規畫,不敢用太多。這樣每個學期生活費省下來,還可以拿這些錢再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跟推廣傳統文化教育有關的事情,每個學期還能省出一點生活的費用。雖然生活過得比較苦,但是在這種環境之下,人的志向、志氣,以及讀書求學的心就會特別的懇切,在有限的時間當中,要學的知識都要把它學好。雖然功課壓力很大,但是自己的成績也都還保持得挺好的。這種清苦的生活確實是非常磨鍊人的。
范仲淹先生他曾經說,他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一定會計算他這一天當中所吃的、所用的費用,以及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相稱的?如果是相應的,他那個晚上就會睡得很好;如果覺得自己今天吃的用的都很多,但是他真正為國家、為百姓做的事情卻很少,他就整夜都睡不好,到第二天,他一定要再趕緊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彌補昨天的過失。古時候的聖賢之人,他每天都會反省、都會改過,就像趙清獻公、了凡先生一樣,他每天晚上都會反省自己一天到底都做了哪些善事,做了哪些惡事,凡是他不敢向上天稟報的,他白天就不敢做。古人的反省改過,知恥的態度,確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
司馬光先生教育他的兒孫,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訓儉示康」,這是寫給他自己的兒子的。而司馬光先生在這裡就談到了「以儉養德」的重要性。他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一個人他生活儉樸,就能夠長養他的德行。可是反過來,如果他生活很奢侈浪費,同時他的許多不良習氣,他的許多惡心、惡念、惡行也會由之而滋長。所以德行是由儉而來,從艱苦樸素的生活當中才能夠歷練成就一個人的德行。
一個人很節儉的話,他的欲求就很少,「儉則寡欲」。而「君子寡欲」,「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當他的欲求很少,他不會被外在的物質所控制,而可以直道而行。君子,像孔老夫子教給弟子所要行使的道,就能夠在德行當中養成。而「小人寡欲」,就能謹身節用。一般的人他如果是欲望比較少,他的花銷就少,他就不用過多的去貪求更多的財富、更多的物質,他可以「遠罪豐家」,也可以減少他的罪過。
儉是德之共也,節儉是我們應該具有的重要的美德。而奢侈,一個人非常奢侈浪費,說明他的欲望是非常多的。君子如果欲望非常多,他就會去貪戀富貴。他貪戀富貴,自然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會違背正道。違背正道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就會招來災禍、招來禍患。而小人,如果他的欲望非常多,「則多求妄用」,他的生活就會非常的浪費、非常的奢侈,最後導致的結果是敗家亡身。
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富不過三代,現在恐怕還不到三代,可能這一代家庭就敗亡了。這就是說,孩子從小沒有讓他養成節儉的習慣,父母親可能辛苦一輩子的家裡的產業,就會讓不孝的兒孫一夜之間敗光了。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是非常多的,所以說是「敗家喪身」。
小人多欲這種情況,一旦他得到了高位,做官做得很大,最後他會怎麼樣?他一定會接受別人給他的賄賂,就變成貪官,「居鄉必盜」。所以說侈,一個人他養成奢侈浪費、貪欲很重的人,他必定會帶來很多的禍患。所以古人都是以節儉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司馬光先生他對歷史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在這裡就列舉了很多古人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譬如正考父,是孔老夫子的祖先,是春秋時候宋國的大夫。「正考父饘粥」,做為宋國的大夫,他當時佐了戴、武、宣三公,他地位是很高的,可是平常他的飲食方面卻很節儉,是饘粥以糊口,平常喝一點稀飯來糊口。孟僖子見到正考父就知道,像這樣有德行的長者,他的後代一定會出人才。果然他的後代就是孔老夫子,成為了萬世師表。而從他祖先的生活行為,從他祖先的德行當中,孟僖子就知道他後代一定會出人才。
「季文子相三君」,魯國季文子輔佐了宣公、成公和襄公這三代的國君,可是他自己家庭的生活是很節儉的,妻子兒女身上所穿的都是很簡樸的、很樸素的衣服。「馬不食粟」,馬吃的東西也是粗糧,都沒有吃很精細的食品。「君子以為忠」,這樣的一個人,季文子他輔佐當時的國君,他自己的生活這麼節儉,這樣的臣子他必定能夠為國盡忠。
「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管仲,鏤簋,「簋」就是盛黍稷的方器,也就是盛食品的器皿,器皿就很奢華。朱紘,「紘」是指古時候繫在他的帽子下面的帽帶,這個帽帶也是非常好的材料和顏色。山節藻梲,「山節」就是刻柱頭為斗拱,形狀就跟山一樣。「藻梲」,一個是水草有文飾的,「梲」則是梁上的柱子畫成藻文。換句話說,管仲他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是很奢侈浪費,所以孔老夫子對他的評價就不是很好。「孔子鄙其小器」,這樣的人是器量狹小之人。
「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鰌知其及禍;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公叔文子也是如此,這是在春秋時候衛國的大夫公叔發。公叔戌,公叔文子之子。在《左傳》的定公十三年就談到這段公案,當時史鰌就談到說,他一定會招致禍患的。為什麼?「子富而君貪。其及子乎。」他生活太過富有了,不知道節制,最後一定會得罪君王。果然最終公叔文子的遭遇就被他料中了,最後是以富得罪出亡,禍患都隨之而來。
「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何曾,字穎考,他是陳國陽夏人,在今天的河南省。在晉武帝的時代,他的官位做到太傅。在《晉書》當中記載,何曾這個人,他生性就是非常喜歡享受的,他的生活的用度都很奢侈浪費。他每天所吃的就要達到萬錢之多,而且他還覺得都不知道怎麼下筷子。吃的是山珍海味,他還覺得不夠,還覺得不能夠滿足他的享受。而他這種奢侈的家風也影響到他的孩子,所以他的子孫都是非常奢侈傲慢的。而石崇就更不用說了,他也是因為太過奢侈浪費,最後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萊公也是一樣,他家裡從來沒有燒過油燈,即使是在廚房、廁所裡面都是燒蠟燭,這在古時候是非常奢侈浪費的行為。但是因為他功業很大,大家也都不去說他的不好。可是他的兒孫效法他這種奢侈浪費的風氣,最後導致家裡就非常的窮困。
司馬光先生就舉出了這個例子,很多因為節儉而能夠成就德行,因為奢侈而最後招來禍患的例子,在歷史上是非常多的。司馬光先生就舉了幾個例子來教導他的兒孫,希望兒孫都能夠以節儉的作風來長養自己的德行,讓他能夠通過歷史吸取教訓。這是一位非常明智的父親,用他人生的經驗和歷史的教訓,來教導兒子一定要謹記儉以養德的家風、傳統。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
弟子規-第16集
尊敬的諸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弟子規》第二十二頁,從第一行開始看起: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這句的課文是教導我們,平常居家的時候,所有的衣服、帽子、鞋子、襪子等等,這些衣物都要放在固定的位置。我們養成這種好的習慣,這些衣服物品就不會太過髒亂。我們需要使用的時候,特別是當時間很趕,可能會在那裡翻箱倒櫃,很多東西都沒有辦法找到。所以這是特別強調我們的衣物,包括日常所需要用的東西,平常都要養成習慣,讓它都在一個比較固定的位置上面,不能夠到處亂放,『勿亂頓,致污穢』。如果到處亂放,它會非常的髒亂。到處亂放東西,一個人對待這些物品也表示他對它不夠愛惜,造成的結果是東西的使用壽命就會減短。
我們曾經聽師父上人說過,之前在香港,師父早期是住在跑馬地,那個時候,師父上人平常使用房間就非常重視愛惜物品。譬如像洗手間用完了之後,都一定會拿毛巾把水龍頭、把周邊的地方擦乾淨。這樣物品它的使用時間就會變得比較長,這是愛惜物品的表現。像這些物品本身,雖然它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但是當我們善待它,它就能夠使用得很久。正所謂是「愛物者,物恆愛之」。
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譬如我們的五臟六腑都保養得很好,三餐吃飯的時間很固定,而且吃飯的量也不會暴飲暴食,那我們的腸胃就會非常的健康,也可以使用得很久。對於一切物品,包括對於我們的身體,都要能夠愛惜。當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擺放在固定的、正確的位置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就會顯得井井有條,很有規律,有條不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影響其實是挺大的。我們現在學習《弟子規》,是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做一個非常好的管理。這種有條不紊的、按部就班、非常有次序的生活習慣,其實是從小就扎下了根柢。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一個人的生活,如果他能夠自己把它安排、規畫得井井有條,那我們的心就會非常的定。因為你生活在清淨的環境當中,環境它會對我們的心造成影響。而當我們心能夠定下來,智慧也就逐漸能夠開顯。在日常生活當中,譬如房間、客廳,每樣東西都擺放得很整齊,都很有定位的時候,我們想要用什麼東西,馬上就可以拿得到,我們的心隨時都是非常平靜的,都不會混亂,處理事情都是有條不紊。這個習慣是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從自己做起,也引導我們的下一代養成好習慣。
關於這一點,我們觀察到,像師父上人他老人家從年輕到現在,就有這樣的好習慣,生活當中的任何物品,一定是把它擺在很固定的位置。都是從年輕的時候,房間物品的擺放都是整整齊齊的、都是井井有條的。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說這個事情大概也有十幾、二十年前,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剛剛成立,那時候徐醒民老師就曾經到香港來講解儒家的課程。當時我們特地從北京飛到香港,來聆聽徐醒民老師講課。結果有一天,來了一位宗教的代表,大概是道教的一位長者,一位長老。那時候就需要幫長者去準備一份文件,一份比較重要的資料師父上人要交給他。我們就要從尖沙咀,再坐港鐵到師父上人所住的跑馬地的公寓裡面去取這份文件。我臨走的時候,師父上人很清楚的跟我交代,是在客廳的哪一個櫃子,第幾排第幾個抽屜裡面,妳一打開就能找到這份文件。果然,我回去的時候,按照師父上人講的第幾排第幾個抽屜去找,一下子就找到了這份文件。
通過這些小事,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平常師父上人的生活習慣都是非常嚴謹、有條不紊的,任何東西都會擺放在固定的位置。而且他頭腦非常的清楚,要找什麼東西,一次就到位,馬上就能夠找得到。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如此,包括我們要出門在外,也要注意這個原則。譬如我們常常出國,經常是需要打包行李。打包行李,行李裡面的東西,也是要把它擺放得整整齊齊的,就每個小東西要拿收納袋收納好。哪一些是衣服,哪一些是文具,哪一些用品,都要有固定的收納袋把它收納好,然後整齊的擺放在我們行李的不同的位置。譬如我們是長途旅行,要飛十幾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到的時候又有時差,人通常是很疲憊,頭腦有時候也比較沒那麼清醒。可是當我們的行李在打包的時候,就把每樣東西都擺放得很有次第、擺放得很整齊。我們到了目的地,突然間需要找一件什麼東西,也是第一時間就能夠想到它的位置在哪裡。這種生活習慣的養成是相當的重要。
當然,除了衣服、行李,像我們比較常讀書,平常的書也是要效仿置冠服有定位,書也要置典籍有定位。譬如我們前幾天在講解《弟子規》,就有一位年輕人,他很勤勞,帶著一個小朋友,就開始收拾每個房間的書籍,把舊的書籍整理出來。有一些是不用的,他把它整理好,整理出來就可以拿出去流通。有一些平常要用到的,他就擺放得整整齊齊的,按照次序把它擺得非常的乾淨整潔。然後等我們講完《弟子規》出來,他還拍了張照片給我們看,就說:「您看這樣子整理好不好?到時候要取書,是不是就會比較方便?」
我們特別把照片放在PPT上面。因為這個角落已經很多年大家都沒有注意清理,很多舊書、新書全都堆在一起,想要找書就挺不方便的。可是當他整理完了之後,就感覺這個地方連桌子、連書好像都在放光。我們隨時要找什麼書,一目了然,馬上就能找到。這都是很好的生活習慣。
在《後漢書》當中記載著陳蕃他小時候的故事。在他年少的時候,十五歲時,陳蕃有一天曾經獨自的待在一個地方,他庭院跟房屋也都十分的雜亂。他的父親同城的朋友,叫做薛勤,來看這個年輕人。看到他所住的庭院跟房舍都很雜亂,於是就問他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把你的房間打掃一下來迎接客人?」結果陳蕃當時就說:「大丈夫處世,當以掃除天下為己任,怎麼能夠侷限於整理一間房間?」薛勤當時聽了這句話,他就知道這個孩子是很不簡單的,才十幾歲,他就已經是胸懷大志,他有遠大的志向,是希望能夠讓世道人心都有所轉變,所以就覺得這個孩子確實是與眾不同。
這是《後漢書》原文的記載,後人又流傳著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有掃天下的遠大的志向,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但是志向是要從小處一點一滴的落實的。當你小的時候,連房間都沒有辦法把它收拾好,如果要說你將來能治國平天下,還是有待商榷的。所以我記得,在要到北京大學去讀書的時候就曾經看過這個故事。當時讀了之後,覺得心裡非常受感動。
我們通過這兩個方面的故事,可以體會到,做為大丈夫,首先他應該有掃除天下的志向,其次他也要有整理房間的這樣的謹慎,日常生活當中也要能夠打理得很好。如果這兩者都兼而有之的話,就更加的圓滿了。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到這裡,請接著看下面的這一句課文: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這一句課文是教導我們,平常我們穿衣服,最重要的是要能夠乾淨整潔。衣服如果穿得很乾淨、很整潔,即使衣著很樸素,看起來也是很大方的。不必要去講究我一定要購買昂貴的衣服、物品。就像前面學到的,「休將實用,費在無功。蝙蝠翅兒,一般有風。」你看,不要把日常所用的這些物品,把它做得太過奢侈豪華。蝙蝠翅兒(小扇子),幾文錢一把的扇子,搧起來也是很涼爽,和你用貴重的扇子搧出來的風都是一樣的。
因此,包括穿衣服、吃飯這些方面,著裝也不要去過分的講求名牌、講求華麗。我們穿著是要考量自己的身分,以及我們所要去的場合。當然,要學會量力而為,要衡量自己家裡的經濟狀況,再來決定應不應該買這些東西。即使是家裡經濟狀況很好,也要以儉養德,這才是真正的持家之道。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福報要省著點用。當我們能夠珍惜自己的福報,不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花費太多,我們就有很多的餘福,可以把這些福報用來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有一位長輩,這位長輩在香港是一個很大的家族,何氏家族的後代。何氏家族都是在經營銀行,自己家族就是開銀行的,是非常富貴的大家庭。這位長輩他從父親這輩繼承了非常多的財產,一輩子都用不完。他也經常會捐獻他的這些財產,用於教育事業、用於慈善的事業,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長輩。
有一次我就聽到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因為他們是富貴的大家庭,他們的社交圈接觸的都是有權有勢有錢的人。生活當中經常要去參加婚禮、宴會等等的交際場合。有一次,這個長輩學習了傳統文化之後,他就沒有經常去買名牌,他開始穿樸素大方的唐裝,中式的服裝,參加這些婚禮、宴會。有一次他穿了一件唐裝,一件中式的服裝,只有幾百塊錢。他的那個圈子,以前要是穿衣吃飯,穿一件衣服,幾千塊、上萬塊都是很平常的。可是那一次他去參加婚禮,他就穿了一件幾百塊錢的唐裝。想不到到那個婚禮的現場,所有的人都誇他的衣服最好看,可以說驚豔全場,把那些幾千塊、幾萬塊的名牌的服裝全都比下去了。為什麼?因為畢竟是中國人,一穿中式的服裝,他的氣質就與眾不同。結果大家全都在誇,說他的衣服是最好看的。
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的故事,也是給我們啟發,有時候並不是你花了很多錢買了很貴的衣服才是最得體、最端莊的。
而在漢朝,我們給大家分享漢朝時候一個皇后的故事。漢明帝的皇后馬氏。馬氏,她是伏波將軍馬援的最小的女兒。雖然她出身名門,可以說是名門望族,是將軍家的孩子,後來又嫁到了宮廷當中,入選到宮中,但是她一生非常的簡樸。馬氏她十三歲就選入太子宮中,女子有四德:婦德、婦容、婦言、婦功。她因為從小有很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女子的四德就做得非常的好。被選入太子宮,做太子妃的時候,她生活當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親自去做的,不會讓宮中服侍她的人來做。
譬如她自己做衣服,婦人穿在身上的上服,親自去縫補做成一件衣服。做到整個手全都凍裂了,因為天氣非常的冷,她自己的衣服是親自去縫製的。從這個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她生活當中,即使是嫁到宮廷裡,她依然是保持著非常簡樸、勤勞的習慣。而且她生活上也是特別的嚴謹,非常重視防微杜漸,這都是女德應有的風範。
她的德行很好,福報也很大,最後當了皇后。當了皇后之後,她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很粗的絹所做成的。全身上下所穿的衣服、裙子也都是很簡樸。包括在平常所吃的、所用的這些物品、食物也好,一概都是非常簡單樸素的作風。身上沒有綾羅綢緞,也沒有很多的貴重的首飾。很多人他有錢了、富貴了,家裡的婦女都是穿金戴銀的,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馬皇后她一輩子都沒有這樣,一輩子生活作風都非常簡樸。
正是因為皇后有這樣的德行,所以整個後宮也都跟她效法學習,乃至於後宮的這種作風,也影響了天下的老百姓他們的生活行為,大家也都相率,生活也都過得比較簡樸、比較節儉。
呂坤先生特別讚歎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她是母儀天下,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國家的第一夫人,身分是非常尊貴的。可是她身上穿的衣服,她穿著大練之衣,大練之衣就是衣服都是很粗俗的絹布做成的,她衣服的原料都是很簡樸的。「無三味之膳」,包括她三餐飯所吃的食物也都盡量比較節儉,從來沒有說要去吃山珍海味食品。
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她是以節儉、以簡樸來做為天下女子的表率。如果不是她從小在家庭裡面就受到這麼好的教育,從小就能夠真正以廉潔的風範來長養自己的德行,她怎麼可能當上皇后之後還保持著簡樸的生活作風。
古時候的明君聖主和后妃,確實他們的德行都是非常的深厚。不像現代人,現代人稍微有點身分地位,或者是稍微賺了點錢,就非常的揮霍、非常的浪費。古人不是這樣,古人是崇尚以儉養德。
這是馬氏的風範。劉向則是說,做為明德的皇后,她在後宮裡面,可以統領後宮的嬪妃們,是她們的學習的榜樣、表率,而在一個國家,她就可以做為全國的女子乃至全國人民的榜樣,這是真實不虛的。後世常常會提到一個詞「馬后練服」,指的就是漢明帝的皇后馬氏。「馬后練服」她的衣服都是用絹布所做成的,貴為皇后,她也不穿綾羅綢緞,而是穿絹服,穿著非常樸素的衣服。
在中國,現在的第一夫人,在許多外交場合也經常是穿著中式的服裝,看起來非常的端莊、得體、大方,而且很多的衣服的設計、製作也好,也都是國產的服裝,看起來既高貴典雅,而非常得體大方,不失一個大國的風範。而以她的身分,她的衣著也是相對比較得體的、比較樸素的,這都是很好的榜樣。
在唐朝的時候,唐朝的節度使柳公綽的夫人是韓氏夫人。韓氏她也是出身於名門望族,她是唐朝的相國的孫女,也是出自一個大家庭。在古時候,往往大家庭的家教、家風、家規都特別嚴格,所以養出的子孫都是非常有德行,也是崇尚節儉的。韓氏她治家非常節儉,也非常的嚴謹,在官宦人家來講她是很好的榜樣。
她嫁到柳氏家族,三年的時間,在歷史上記載她是「未嘗露齒」,從來沒有露齒笑。在古時候女子笑不露齒,這是女子的儀態應該要這麼端莊。不但如此,她平常身上穿的衣服也是很節儉,不穿綾羅綢緞的衣服。有時候她要回到她的娘家去看望親人,她出門所坐的轎子也是很簡樸的古時候叫做「竹兜」,竹兜就是有座位而沒有轎廂的轎子。用現在的話來講,出門她所坐的車子也不是名牌的車子,都是很普通的車子。而她兩個兒子身上穿著青衣,就是青衫,雖然是大家庭的子弟,但是孩子的衣服特別節儉。而且兩個兒子是走路,跟在母親的身邊,跟她回到家裡去看望家人。
呂坤先生特別讚歎說,韓氏她是大唐王朝相國的孫女,用現在話來說她是官二代,而且又是嫁給了唐朝的節度使,是節度使的夫人,她出門的時候,要是很豪華的儀仗,非常貴重的轎子,穿著綾羅綢緞,都是很正常的,因為她的身分、地位在那裡擺著,人家也不會說她是很奢侈。但她不但沒有用這麼貴重的東西,她平常穿衣吃飯一切的用度,衣食住行簡樸到這個程度。而且她嫁到柳家之後,三年都沒有露齒笑過,這是說她平常非常的端莊,言笑不苟,不苟言笑。從她的行持跟態度,就可以看出她治家,家法、家規是非常嚴整、非常嚴謹的。
呂坤先生談到,在近世的婦女,有很多富人女子,每天身上穿的是綾羅綢緞,而且衣服要天天去換新的,相互的去攀比。德行不去跟人家攀比,衣服天天去跟人家攀比。家裡不能夠管理得很好,不能夠治得很好,而每天都跟人家去比到底誰長得漂亮、誰穿得比較豪華。他說這樣的女子,古人是非常忌諱的,希望家裡的妻子、家裡的女兒,培養出來都要有簡樸的作風,而不能學其奢侈浪費的作風。
所以古人確實是非常有德,特別是做為母親。為什麼中國古時候能夠代代相傳,有這麼多賢德的子孫出現?前面我們學過,「非此母不生此子」,正是因為有很多非常有德行的女子,這樣的母親才能夠培養出聖賢的子女。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特別是做為母親、父親,他在孩子的面前所顯現出來的德範、他的德行,他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是做身教,做孩子最好的榜樣。正是在古時候有很多賢德的母親、賢德的父親,他們的身教才培養出賢德的兒孫。
師父上人的老師,雪廬老人,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當中也可以體會到,我們今天學到這句課文,『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於這句經文,師公雪廬老人也是做得非常的好。曾經有一年,我們到台中去參觀雪廬紀念館,當時徐醒民老師非常的慈悲,特別安排了管理紀念館的一位老師來給我們介紹參觀,我們當時有看到很多雪公老人他生前所穿的衣服,所用的用品,都是非常的樸素、非常的端莊。包括老人家生前所住的房間,都是原封不動的從原來的地方搬到紀念館的二樓,所擺的位置也都是按照雪公老人生前他房間的擺設去擺的。所以走到裡面就彷彿又回到了老人家當年在世,看到房間的樣子,所有的東西都擺得整整齊齊、有條不紊。真的是參觀過一次,一輩子都忘不了。
當時雪公老人剛剛到台中,他是住在奉祀官府日式的平房。幾年之後,就在台中和平街租了一棟木樓,一室一廳的房子,兼作佛堂,與朱斐先生他們全家當鄰居。後來在正氣街購得磚造的平房,這個平房是一個小客廳,一間臥室,還有半間佛堂。和我們當時去雪廬紀念館二樓參觀的陳設是相同的。走廊的牆壁都是放贈送的書籍,房間其實是很小,可是擺放得特別整齊。老人家他用的佛法類的書,歷史類的、國學類的書,都把它分門別類的排好。小客廳裡面房間雖然很小,但是特別有正能量。中間是小佛堂,再走進去就是老人家的臥房,房間非常的簡單樸素。
雪公老人他生前每天吃飯也是特別簡單,每天早晨跟中午吃兩頓飯,每頓飯都是一個饅頭,一菜一湯,一生當中生活都是非常簡樸。而且平常穿的一身的布長衫,遇到有慶典就穿中山裝。所以老人家的衣服,在雪廬紀念館裡面也有看到。去參加活動他就穿著長衫或者是中山裝,看起來都是非常簡樸,也非常端莊的。
而平常他老人家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除了在奉祀官府,因為他是主任祕書,要工作之外,晚上還要在不同的道場講經。同時他還兼了很多大學教授的職位,去講授國文、《禮記》課程。甚至連《黃帝內經》,因為他是一位很高明的中醫師,在中國醫藥學院還講過《黃帝內經》。一直到九十多歲的高齡,都還一直在講經、一直在講課。
有一年我們去拜訪徐醒民老師,也曾經請教過徐老師,有沒有什麼雪公太老師生前的故事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我們請徐醒民老師分享給我們聽。徐老師非常慈悲,他就給我們講了一個很感人的故事。他說老師在往年,每個星期講課、每個星期講經都是有固定的時間。早期學生是用小三輪車帶著老師來講課,後來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就開始用摩托車,學生後來也找了一輛摩托車,帶老師到講堂、到課堂去上課,而老師每次都是非常準時的。
可是有一次學生在那裡左等右等,到了要上課的時間卻發現老師還沒到,學生在那裡一直等,就很著急,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老師才姍姍來遲,來給大家講完了一堂課,學生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可是講完課之後,老師的身體,雪公老人的身體就堅持不了了,就馬上到醫院去治療。學生才知道,老師上課之前發生了一起車禍。有一個年輕人他也騎著一台摩托車,把雪公太老師的車子給撞倒了。因為年輕人他是違反了交通規則,而且又撞倒了一個老人,照理說情況是很嚴重的,當時雪公老人身體已經有傷了。可是這時候老人家就對騎摩托車肇事的年輕人說,說你趕快走,你再不走,等一下警察就來了,就要把你送到警察局去治你的過失,要去懲罰你的過失了,所以你現在趕快走,再不快走就來不及了。老人家非常慈悲的原諒了肇事的年輕人,然後他就挺著傷,繼續回到教室,堅持把那堂課講完,講完之後馬上就進了醫院,去進行治療。
徐醒民老師當時講到這段故事特別的感動,老師他一方面對於年輕人肇事,他這種寬恕、慈悲的精神;再來,做為一個老師,身體已經負傷了,他還繼續堅持講完那堂課才去醫院,這是一個老師他負責盡職的師德、風範。徐老師緬懷雪公老人一生的德行,真的是無比的敬佩,也無比的感動。
我們參觀雪公太老師生前的房間,在紀念館二樓是按照原來房間的原樣去擺設的,進到裡面,完全可以體會到雪公老人生前所住的房間原來的樣子。看了這個房間,我們內心裡面就會想起劉禹錫所寫的那首「陋室銘」,「陋室銘」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個房間雖然它很簡樸、很簡陋,但是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住在這裡面的主人他的德行非常的好,所以他德行的光就照亮了整個陋室了。
劉禹錫先生寫了「陋室銘」,也是體現了古代的讀書人他們的一種真實的心境。「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他生活在陋室裡面,陋室能夠看到綠色的青草,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而更重要的是讀書人他們品德、學問都非常好,他們所結交的朋友也都是鴻儒,道德學問都很好的讀書人。在陋室裡面,他「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拿著一把古琴就可以在這邊怡然自得的彈奏,還可以讀一讀佛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很嚮往的隱居生活,每天都是在道德學問當中去和這些朋友們在一起切磋、談論,也不用天天去做官、去官場上處理這些公文等等的。劉禹錫他本身就是很廉潔的官員,但就是這樣,他內心當中所嚮往的還是那種讀書人的隱居的生活。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諸葛廬是諸葛亮所住的地方,子雲亭是西漢的揚雄他所住的。這些人都是很有道德學問的人,他們住的房子雖然簡陋,但是他下面說:「孔子云:『何陋之有?』」最主要是裡面住的人都是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所以雖然房間很簡樸,但是卻是光彩照人。讀這篇文章,我們就彷彿跟著古人一起隱居,心境是非常的怡然自得。
我們現在學到「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這其實也是古人的一種知足常樂的、儉以養德的作風。衣服還有居家的用品,都不要去追求太奢侈、太浪費的東西,能夠實用就好,乾淨、簡單、樸素就好。
前幾天有一位長輩,他給我們分享一篇文章。這個文章是講了一個學者,她在法國巴黎的生活當中,所體悟到的一種巴黎人的生活態度。這篇文章挺有啟發性的,名字叫做「更多不等於幸福」。我們看標題,「更多不等於幸福」,也就是我們要知足常樂。作者來到巴黎的時候,她就覺得巴黎人的生活給她的一種感覺就是大家都很知足,什麼東西都夠了,因為他們覺得更多並不等於幸福。
這位作者她第一次到巴黎,她就帶著她爺爺在讀書時代的期望,讓他的孫子到巴黎去尋找當年爺爺在法國留學最喜歡去的一家咖啡館,叫做「梵卡咖啡館」。她覺得一家咖啡店能夠開五十年以上,好像讓人有點不敢相信。可是當她到了這家咖啡館,發現它居然還存在,連地址都沒有改變。就看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在那裡專心的磨咖啡,而五十年前她爺爺在這裡留學,喝咖啡的時候,這個女店員就是這個老太太。她覺得一個地方,咖啡館能夠開半個世紀那麼長,連咖啡館的女招待都沒有變,門口那個花彷彿都還是當年放的同樣的天竺葵當時她就問女店員,她說:「妳們這個咖啡館開得這麼好,為什麼不把它做大做強?至少也可以掛個百年老店的老招牌。」女店員就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的咖啡還能讓妳的爺爺念念不忘嗎?」在他們的觀念當中,很多事情他們不希望去比較,再去攀比,或者說再不斷的去擴充她的咖啡店,而是非常認真的就去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做五十年,也不願意去模仿別人、複製別人,總是做著她自己。
還有一家在巴黎的乳酪店,叫馬修乳酪店。每次去買乳酪的時候,都要排很長很長的隊伍。而這家店的主人他說:「我只是一個非常喜歡做乳酪的人,我每天都埋頭苦幹,遠離麻煩。我在這裡覺得非常快樂、非常滿足,因為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感到很滿意」,他說這樣就夠了。雖然他並不是非常的富有,但是他覺得錢太多對他來說也沒什麼用。
在這些不同的店家身上,作者就看到了每個人的心態裡面就有一種「夠了」,知足常樂的感覺。其實這種「夠了」,也就是知足常樂,這是一種很難的哲學,為什麼?每個人他都喜歡做這件事情做得很開心,譬如她磨了五十年的咖啡,或者是做了一輩子的乳酪,他覺得這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情,他並不想要去擴張他的店面,或者是去賺更多的錢,而是在一種知足常樂之中,保持著幸福快樂的心境。
而作者她自己還有一個同學,她是瑪蓮娜家族,在巴黎經營著刺繡的工坊。在巴黎只有兩家傳統的刺繡工坊,他們的工藝是做得非常非常的好。在當時巴黎有很多奢侈品的廠家都一直來找他們,希望收購他們刺繡的手工坊。可是這家的主人他們並沒有同意,為什麼?因為她覺得人生並不是只有賺錢就好,如果她同意了奢侈品牌的收購,她就不斷的要去生產產品來滿足生產鏈的需求。可是這家主人覺得,她說我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就沒有時間幫我的女兒親手做她的畢業禮服還有結婚的禮服。而且她還想為孫女縫製她結婚的時候穿在身上的婚紗。這是這家刺繡工坊的女主人的願望。
所以作者她就覺得在巴黎生活的時間久了之後,她感覺到這裡的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的觀念,都有他固有的定位。也就是說他們的這種自信,並不是建立在追求金錢、追求物欲的觀念當中,也不是建立在跟別人不斷的比較的生活裡,而是他們在任何時候都願意去追求他們所要追求的生活。所以我們說她在這裡說的「夠了」,以及她標題裡面講的「更多不等於幸福」,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知足常樂的感受、觀念。
他們喜歡在自己的房間裡面擺上很多美麗的花,而且也喜歡去欣賞一些藝術,閒暇的時候帶著自己的孩子,會帶著家人,在陽光下,在草叢當中,去晒晒太陽,去聊聊天,喝個咖啡。這種心態可能有時候外國人很難理解,中國人走到任何地方,可能心裡想的都是我要怎樣賺錢,我要用更多的時間去把它節省下來,可以獲取更多的利潤。這種觀念可能在歐洲人的眼光當中,和亞洲人有很多地方是有差異的。我們看到這是知足常樂的心態。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到這裡。大家請接著看下面的這一句課文: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這句課文是教導我們,日常飲食的方面一定要注意,營養一定要均衡,而且要多吃一些蔬菜跟水果,減少肉類、海鮮食品的攝取。特別是現在社會當中有很多嚴重的病毒、嚴重的傳染病,也都是跟我們飲食不當有非常直接的關係,譬如我們殺生吃肉,或者是吃野生動物,都有連帶的關係。所以我們對於日常的飲食一定要非常的注意,另外就是不能挑食,也不能偏食。
『食適可,勿過則』,則是強調,我們三頓飯的攝取吃八分飽就好,不要吃得過量。否則,我們飲食過量,就會增加身體的負擔,這個對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會造成比較大的危害。所以飲食,「食適可,勿過則」,飲食是用於充飢,不能夠吃得太過。飲食要營養均衡而不偏食,吃東西的時候也不要吃撐了,否則會傷到胃口。對於日常的飲食,我們需要有所節度,不能夠太過,也不能不及。所謂病從口入,平常我們吃這些東西,有自己的判斷力,這樣攝取到體內當中的都是對身體有益的營養成分,而不是很多的毒素。所以飲食跟我們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關係的。而在現在,這些傳染病、病毒肆虐的情況確實是很嚴重,所以有很多人也在這個時候勸導大家要減少肉類的攝取,多吃素食,多吃蔬食,對於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
而我們在《論語》當中,也看到孔老夫子他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孔老夫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我們在飲食方面能夠簡樸,養均衡,攝取的都是人體所需要的養分。並不是吃山珍海味或者是大魚大肉,才能夠滿足自己身體的需求。
我在小時候,飲食方面母親也是調配得很好,所以小時候就吃得很健康,吃得圓滾滾的、胖嘟嘟的,樣子看起來就是特別健康可愛。可是到了我九歲,搬到東北去生活。因為當時在八十年代,東北,我們在大連,那個地方海鮮是特別特別的多。甚至於吃海參鮑魚,因為那個年代大家都還不太認識這些名貴的海產,所以吃這些東西都是特別便宜。在市場上買來,天天都是吃海鮮。吃海參鮑魚,有時候吃鮑魚就像吃口香糖一樣。母親總是凍一大包冰在冰箱裡,然後每次蘸沙拉就當口香糖在吃。現在很名貴的海鮮在那個年代是特別便宜,就吃了很多年海鮮,各種各樣的海鮮吃了非常的多。
到了十幾歲,身體就出現了狀況。為什麼?像海裡的海鮮,牠用中醫的角度來講,因為都是水裡的動物,其實濕氣,牠的肉質也是比較偏寒性,比較濕,所以吃了幾年之後,整個身體的狀況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現在我們大家都是吃素,吃得還挺健康的。並不是吃很多山珍海味對身體才會好,有的時候真的身上的病也都是吃出來的。
所以飲食我們吃得簡單、吃得清淡,反而對身體是非常好的。而且吃東西要有一定的時間,一個人他三頓飯,生物鐘就固定在固定的時間,而不要從早到晚吃得沒完沒了,這個習慣並不好。
「飲食以時」,我們一天的作息,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工作,時間都把它安排得有條不紊。「飢飽得中」,吃的東西要適量、要適當,不能吃得太過飽,也不能吃得不夠,可能到時候就肚子會餓了。飲食過多往往會造成我們脾胃的傷害,譬如傷到脾、傷到胃,這對於我們身體的健康,確實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三寸不爛之舌很短,可是人往往就是為了口腹之欲,最後造成了對於自己身心的傷害,確實是非常不好。所以很多病也都是吃出來的。
現代人統計出來所謂的十大垃圾食品當中,有很多的食品是對於我們的身心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這些食品都是建議不要攝取,或者不要吃得太多。第一種是油炸類的。油炸類特別是現代,外面的餐廳或者是小店裡面,他所用的油都不一定是非常的乾淨。再來,吃太多的油炸類的食品,對於我們的心血管也會造成傷害,甚至於中風或者是動脈硬化,這些疾病都跟油炸類的食品攝取太多是有關係的。所以油炸類的東西要少吃。
第二是醃製類的食品。醃製類的食品,當然這也是要分情況,有一些醃製類的食品確實是不錯,做的過程也很乾淨,而且裡面還有人體所需要的酵素,很好的微量元素,像這些是很好的。可是如果是加工的過程不夠乾淨,或者是他放了很多化學的物質在裡面,這一類的醃製類食品就要盡量的少吃。
第三是肉製品。當然肉製品會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在這個時代非常的明顯。特別是現在畜牧業的養殖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動物從小都是打激素,打各種各樣的化學的成分在牠身體裡面,這些肉吃了之後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特別是有一些肉製品在外面賣,在這些肉類醃製的過程當中,有國內的同修也有反映過,這裡面放的調味料、化學成分就非常的多,對自己的身體是很不好。以前有賣過炸雞的同修,他自己的孩子都不讓他吃這些食品的。
第四是餅乾類。餅乾類,當然也是有分情況,有的餅乾是比較健康的,而有的餅乾裡面放了很多糖精,有很多熱量,放了很多化學的物質。這些食品也要注意。
第五是飲料。飲料譬如像汽水、可樂這些食品。特別是在我們身邊發生真實的案例。有一位長輩,他平常因為工作壓力比較大,再來就是生活習慣不好,他幾乎一輩子都是喝汽水飲料來當水喝。他平常不喝白開水,每次口渴了,就是開一瓶可樂,喝一瓶飲料。每天在身邊都是堆滿了飲料,堆滿了薯片,很多的零食。一方面,喝冰的飲料對脾胃會有傷害,中醫一般都是不太同意去喝生冷的飲料,吃生冷的食品,中醫是比較忌諱的。再來就是,這些汽水、可樂、飲料,這裡面所放的糖分以及化學的物質是很多的,喝久的話,喝的時間長,血糖升高,三高很多的問題全都出現。
後來這位長輩他的健康就出了狀況,完全可以說是飲食不當、生活作息不當所造成的。後來他就接受了中醫的調養,完全把自己的生活習慣調整過來,不喝這些飲料,不吃這些零食,不攝取過多的糖分,後來整個體質才有所改善。所以這是非常的要小心。
第六是泡麵、方便麵。我們覺得它的口味非常的好,特別是出國在外,思念家鄉的味道,很多人都喜歡帶泡麵,買整箱的泡麵,天天煮泡麵吃,煮方便麵。有一位老師,他年輕的時候就出國,特別想念家鄉的食品。後來他就是特別愛吃泡麵,也特別愛吃零食。吃到後來,也是把自己的脾胃都吃傷了,把身體也都吃傷了,因為沒有攝取到足夠的營養。他吃進去都只是泡麵的味道,但實際上裡面沒有營養,所以後來吃得身體出了很大的狀況。當然它本身的熱量比較高,再來有一些泡麵裡面有很多防腐劑,特別是裡面有放的這些味道,有很多都是化學的成分,對身體也是不好的。
第七是罐頭類的食品,裡面放了很多防腐劑。這些罐頭的魚、肉這一類的,我們小時候也吃過很多。但是像這些食品,因為它都要放許多防腐劑才能保存得比較長久,所以這對於人體也是會造成傷害。
第八是話梅、蜜餞類。這一類主要就是,在製作的過程當中,它的生產環境比較髒亂、比較不乾淨,這種食品當然對於身體也不是特別的好。如果說它確實是有機類的,或者是它加工的過程非常乾淨,所用的材料也是對身體很好,拿這些話梅、蜜餞來品茶,倒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們要注意食品製造的過程跟環境,如果是在很髒亂的環境裡面生產出來的,可能這些食品裡面也都會有很多的細菌。
第九是冷凍食品。其實我們現代人吃冷凍食品吃得非常的多,甚至於像冷凍類的食品,直接就拿到微波爐裡面加熱。這對於我們的身體,從中醫的角度來講,一方面它沒有什麼營養;再來它冰得愈久,寒氣就愈重。所以我們攝取太多的冷凍食品,時間久了之後,身體不知不覺就變得愈來愈寒。身體愈來愈寒,加上我們吃很多零食、糖類的,又是變成酸性的體質。這種情況之下,很多的癌細胞、病菌、病毒,就很容易在我們的身體裡面生長。再加上有的人吃冰,特別是年輕的女孩子,有時候不注意。吃這個冰,直接就吃冰淇淋,喝冰鎮的飲料,吃冷凍的食品,直接就把它吃到肚子裡面去,耗損身體的能量是耗損得非常的多。我們年輕的時候感覺不到,到了年紀大了,這些慢性病,還有各種各樣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因此病從口入,是真實不虛的。其實很多的病都是因為我們飲食不注意,特別是現代的女眾,女性身上有很多婦科的疾病,往往跟飲食、吃不當的食品是有關係的。
另一方面也是現代社會女性的工作壓力也很大,所以對於整個身體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傷。但是最重要的是,這一條關於冷凍的食品,尤其是女性,一定要減少攝取這類的食品。否則,婦科這些方面的疾病,都是跟吃這些生冷的食品有關係的。
第十是燒烤類的食品。燒烤類,現在很多小孩子很喜歡吃烤雞腿、燒烤的肉食。其實這些食品有很多的成分,是會導致癌症。這是燒烤類的食品。
這十大的垃圾食品,我們在平常飲食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要避免。
除了飲食方面,我們的身體跟我們的心理它是相互影響的。古聖先賢也教導我們,一個人他為什麼會產生疾病?其實是跟他本身的心理是有直接的關係。我們造作很多惡業,譬如殺、盜、淫、妄、酒這些惡業;貪瞋痴慢疑,這是我們生病的原因;而心理的方面就是怨恨惱怒煩,這是我們生病的緣。如果我們本身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心裡又充滿了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很容易就會產生什麼結果?會產生臟腑失調,甚至於天地的變異都是前面的這幾條原因所造成的,疾苦、短命、自然災禍這是病報。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從哪個方面著手?當我們生了病,它的藥究竟是在哪裡?除了正常的去看醫生、去開藥方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心理的調適。所以古聖先賢教我們,仁義禮智信是一切的病藥。為什麼要這樣講?這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說,也是非常有科學依據的說法。當我們能夠隨順自己的性德,真正的去落實仁義禮智信,它對於我們的臟腑就會帶來非常正面的影響。
譬如仁,一個人他很仁慈,這種仁慈仁愛的心是養肝,對我們的肝臟非常好。義,義就是合情、合理、合法,我做什麼事情都是符合道義,符合做一個人應該要有的準則。所以一個人正義是養肺,對於肺部,真正是用這種德行來滋養我們的五臟六腑。禮,禮樂是養心。當我們守禮,當我們也去聆聽非常典雅的,譬如古琴、這些音樂,它對我們的心臟,讓我們的心臟得到很好的滋養,這是禮樂。而智,智慧是養腎。腎跟腦部其實也是有相關性的,在中醫的角度上來講是這樣。如果仁義禮智信,我們智能夠真正做到,做什麼事情都很有智慧,很理智而不會感情用事,真正是循從古聖先賢所教導的原理原則來處理事情,他對任何事有智慧的判斷、正確的抉擇,對我們的腎氣就自然會帶來滋養。最後一條是信,誠信,誠信是養脾胃,對我們的脾胃會帶來很好的滋養。
有一年,當我們去新加坡見到許哲女士,當時她一百零一歲,每天吃得很少,用得也很少,但是一百零一歲,她耳聰目明,身體健康,頭腦特別的靈敏,而且也很有智慧。當時我們到北京去見一位老中醫,就跟他談起許哲女士,說她每天吃的東西那麼少,她身體那麼健康,又這麼長壽。老中醫跟我們說,像許哲女士這樣的人,她一生當中都是落實仁義禮智信,都真正把它做到,所以她每天不用吃很多,她自然能夠攝取很多來自宇宙當中的能量,而且她的能量不會耗損。所以仁義禮智信,確實對於我們五臟六腑帶來很好的滋養。
而反過來,如果我們是違逆性德,譬如很喜歡發脾氣,怒是傷肝,對肝臟會帶來損傷;悲惱,一個人他經常憂傷煩惱會傷肺,對肺部就不好;如果一個人他怨恨心很重,恨則是傷心,對於心臟不好;煩恐,一個人他煩惱、恐懼則會傷腎;怨天尤人則是傷脾胃。因此我們看到,一個人如果落實仁義禮智信,相對來說,他的肝臟、肺臟、心臟、腎臟、脾胃都會滋養得非常的好;反過來,如果是怨恨惱怒煩充滿了胸中,他的肝臟、肺臟、心,心肝脾肺腎,五臟六腑也都會被損傷。因此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我們的心行一定要隨順倫常的道德,這樣才能夠帶來天清地寧的效果。而對於我們人體來說,結果就是能夠身體健康,所以這是很好的養生之道。
我們今天學到這句課文,『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也引用古代的母親教導兒女的小故事來引證,來說明這個道理。
在古時候,二程夫子的母親侯夫人,她是一位非常賢德的女子。她嫁到夫家之後,對公公婆婆非常的孝順,而且把家裡都治理得井井有條,而她的性格是非常的謙順,非常的謙虛、恭敬。在日常生活當中,即使是一點點小事,她也一定要跟她的先生大中公稟報,然後才去落實,她絕對不會自己做主,而是一定要向先生報告。她生性是非常的慈悲,仁慈寬厚,也不喜歡懲罰或者是鞭打這些奴僕、傭人。對待在家裡的傭人,她都是以慈悲仁愛的心照顧他們、對待他們,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
如果她的孩子因為一些事情去斥責奴婢,侯夫人就一定會教導她的兒子說:「做為人,雖然我們的身分比較高貴,他們的身分比較貧賤,但是都是同在天地當中,天地人三才之一,都是同為人,不要對於他們過於刻薄、過於苛刻。」可是侯夫人對於自己的孩子,如果犯了什麼過錯,犯了小錯,侯夫人就直接來懲罰他;如果犯了大錯,她一定跟自己的先生大中公報告之後,夫婦兩個人一起來教育自己的兒子,一定要讓他把壞的毛病習氣都要改過來。
侯夫人她非常的明理,她曾經說過:「做為兒子,之所以家庭裡面教不出賢才、教不出好兒孫,原因是出在哪裡?原因都是出在母親太過溺愛孩子。當孩子犯了錯誤,母親都會替他掩蓋過錯,而他的父親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兒女在小時候沒有得到父親跟母親對他很好的教育和導正他的習氣,孩子長大之後,不好的習氣就很難再改正過來。」
侯夫人她生了六個孩子,最後只有兩個兒子活下來了。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只有兩個兒子存活下來,一定是會對他很溺愛的,可是侯夫人她從來沒有溺愛過自己的孩子。兩個兒子才幾歲,正在學走路,跌跌撞撞的跌倒,家裡的人趕緊就把他抱起來,怕孩子跌倒之後就開始哇哇大哭。可是侯夫人每次看到這個情況,都呵斥自己的孩子:「汝若安徐,寧至踣乎?」如果你平常走路就非常的安穩,安安穩穩的,怎麼會摔倒?
吃飯的時候,兩個兒子就坐在母親的兩旁。小朋友吃東西總是難免想要找一點調料來蘸,或者是吃東西他要挑吃,挑喜歡吃的,不喜歡吃的他就不吃。遇到這種情況,母親侯夫人也會責備兩個孩子,說:「幼求稱欲,長當何如?」從小就這麼挑食,什麼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欲求,那你長大之後怎麼辦?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挑食,或者要吃美味的食品,小時候就把他這些欲求嚴加的管束,不讓它滋長。
小朋友難免彼此之間會吵架,即使是侯夫人自己的兒子有理,她也從來不袒護他,而是特別強調「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大丈夫能屈能伸,侯夫人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任何事情都不要去跟人家爭、跟人家搶,事事要讓人,要學會忍讓、禮讓、謙讓,而不是從小就得理不饒人。
二程夫子小時候因為受到母親嚴格的管教,所以他們在穿衣吃飯這些方面,從來都不會去挑挑揀揀的,不會有所要求,而且也從來不會出惡口罵人、說髒話,這些不良的習慣就完全都沒有,等他們長大之後就成了一代的大儒。
因此「至要莫如教子」,一個家庭把自己的孩子真正教育好,是家庭真正興旺的景象。古人對於孩子的教育,從小就不讓他滋長貪欲,在飲食、衣服各個方面,都要讓他過著比較儉樸的生活。
宋朝的范仲淹先生,年輕的時候過著非常清貧的生活。在他還沒有在朝廷做官,在長白山的僧舍裡面讀書。那時候的范仲淹先生,生活是非常的清貧、非常清苦的。每天他的食物只有一碗稀飯,而且這個稀飯還不是一頓飯就吃掉的,他每天把這碗稀飯分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而配稀飯,每天每餐只是用一點醬菜或是鹹菜之類的,一點點的鹹菜配著吃。他三年的生活都是這樣過的。
我們以前在求學的時候,生活上面也是比較清苦的。那時候剛剛接觸到了傳統文化的聖賢教育。那個時候已經吃素,在學校其實素食還不是很多,所以讀書的期間,飲食方面也是挺辛苦的,有的時候很難吃到比較好的素食。因為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又覺得生活要節儉一點,每天吃多少的飯、用多少錢,自己都有規畫,不敢用太多。這樣每個學期生活費省下來,還可以拿這些錢再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跟推廣傳統文化教育有關的事情,每個學期還能省出一點生活的費用。雖然生活過得比較苦,但是在這種環境之下,人的志向、志氣,以及讀書求學的心就會特別的懇切,在有限的時間當中,要學的知識都要把它學好。雖然功課壓力很大,但是自己的成績也都還保持得挺好的。這種清苦的生活確實是非常磨鍊人的。
范仲淹先生他曾經說,他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一定會計算他這一天當中所吃的、所用的費用,以及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相稱的?如果是相應的,他那個晚上就會睡得很好;如果覺得自己今天吃的用的都很多,但是他真正為國家、為百姓做的事情卻很少,他就整夜都睡不好,到第二天,他一定要再趕緊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彌補昨天的過失。古時候的聖賢之人,他每天都會反省、都會改過,就像趙清獻公、了凡先生一樣,他每天晚上都會反省自己一天到底都做了哪些善事,做了哪些惡事,凡是他不敢向上天稟報的,他白天就不敢做。古人的反省改過,知恥的態度,確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
司馬光先生教育他的兒孫,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訓儉示康」,這是寫給他自己的兒子的。而司馬光先生在這裡就談到了「以儉養德」的重要性。他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一個人他生活儉樸,就能夠長養他的德行。可是反過來,如果他生活很奢侈浪費,同時他的許多不良習氣,他的許多惡心、惡念、惡行也會由之而滋長。所以德行是由儉而來,從艱苦樸素的生活當中才能夠歷練成就一個人的德行。
一個人很節儉的話,他的欲求就很少,「儉則寡欲」。而「君子寡欲」,「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當他的欲求很少,他不會被外在的物質所控制,而可以直道而行。君子,像孔老夫子教給弟子所要行使的道,就能夠在德行當中養成。而「小人寡欲」,就能謹身節用。一般的人他如果是欲望比較少,他的花銷就少,他就不用過多的去貪求更多的財富、更多的物質,他可以「遠罪豐家」,也可以減少他的罪過。
儉是德之共也,節儉是我們應該具有的重要的美德。而奢侈,一個人非常奢侈浪費,說明他的欲望是非常多的。君子如果欲望非常多,他就會去貪戀富貴。他貪戀富貴,自然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會違背正道。違背正道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就會招來災禍、招來禍患。而小人,如果他的欲望非常多,「則多求妄用」,他的生活就會非常的浪費、非常的奢侈,最後導致的結果是敗家亡身。
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富不過三代,現在恐怕還不到三代,可能這一代家庭就敗亡了。這就是說,孩子從小沒有讓他養成節儉的習慣,父母親可能辛苦一輩子的家裡的產業,就會讓不孝的兒孫一夜之間敗光了。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是非常多的,所以說是「敗家喪身」。
小人多欲這種情況,一旦他得到了高位,做官做得很大,最後他會怎麼樣?他一定會接受別人給他的賄賂,就變成貪官,「居鄉必盜」。所以說侈,一個人他養成奢侈浪費、貪欲很重的人,他必定會帶來很多的禍患。所以古人都是以節儉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司馬光先生他對歷史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在這裡就列舉了很多古人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譬如正考父,是孔老夫子的祖先,是春秋時候宋國的大夫。「正考父饘粥」,做為宋國的大夫,他當時佐了戴、武、宣三公,他地位是很高的,可是平常他的飲食方面卻很節儉,是饘粥以糊口,平常喝一點稀飯來糊口。孟僖子見到正考父就知道,像這樣有德行的長者,他的後代一定會出人才。果然他的後代就是孔老夫子,成為了萬世師表。而從他祖先的生活行為,從他祖先的德行當中,孟僖子就知道他後代一定會出人才。
「季文子相三君」,魯國季文子輔佐了宣公、成公和襄公這三代的國君,可是他自己家庭的生活是很節儉的,妻子兒女身上所穿的都是很簡樸的、很樸素的衣服。「馬不食粟」,馬吃的東西也是粗糧,都沒有吃很精細的食品。「君子以為忠」,這樣的一個人,季文子他輔佐當時的國君,他自己的生活這麼節儉,這樣的臣子他必定能夠為國盡忠。
「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管仲,鏤簋,「簋」就是盛黍稷的方器,也就是盛食品的器皿,器皿就很奢華。朱紘,「紘」是指古時候繫在他的帽子下面的帽帶,這個帽帶也是非常好的材料和顏色。山節藻梲,「山節」就是刻柱頭為斗拱,形狀就跟山一樣。「藻梲」,一個是水草有文飾的,「梲」則是梁上的柱子畫成藻文。換句話說,管仲他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是很奢侈浪費,所以孔老夫子對他的評價就不是很好。「孔子鄙其小器」,這樣的人是器量狹小之人。
「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鰌知其及禍;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公叔文子也是如此,這是在春秋時候衛國的大夫公叔發。公叔戌,公叔文子之子。在《左傳》的定公十三年就談到這段公案,當時史鰌就談到說,他一定會招致禍患的。為什麼?「子富而君貪。其及子乎。」他生活太過富有了,不知道節制,最後一定會得罪君王。果然最終公叔文子的遭遇就被他料中了,最後是以富得罪出亡,禍患都隨之而來。
「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何曾,字穎考,他是陳國陽夏人,在今天的河南省。在晉武帝的時代,他的官位做到太傅。在《晉書》當中記載,何曾這個人,他生性就是非常喜歡享受的,他的生活的用度都很奢侈浪費。他每天所吃的就要達到萬錢之多,而且他還覺得都不知道怎麼下筷子。吃的是山珍海味,他還覺得不夠,還覺得不能夠滿足他的享受。而他這種奢侈的家風也影響到他的孩子,所以他的子孫都是非常奢侈傲慢的。而石崇就更不用說了,他也是因為太過奢侈浪費,最後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萊公也是一樣,他家裡從來沒有燒過油燈,即使是在廚房、廁所裡面都是燒蠟燭,這在古時候是非常奢侈浪費的行為。但是因為他功業很大,大家也都不去說他的不好。可是他的兒孫效法他這種奢侈浪費的風氣,最後導致家裡就非常的窮困。
司馬光先生就舉出了這個例子,很多因為節儉而能夠成就德行,因為奢侈而最後招來禍患的例子,在歷史上是非常多的。司馬光先生就舉了幾個例子來教導他的兒孫,希望兒孫都能夠以節儉的作風來長養自己的德行,讓他能夠通過歷史吸取教訓。這是一位非常明智的父親,用他人生的經驗和歷史的教訓,來教導兒子一定要謹記儉以養德的家風、傳統。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