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弟子規-第15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弟子規》,第一冊第二十一頁的倒數第四行看起,「謹」。

  我們從今天開始,就進入《弟子規》「謹」單元的學習。「謹」,我們的言語跟行為都要能夠謹慎。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我們在生活上,在言語行為當中,都能謹慎,就能避免許多錯誤的發生,甚至於能避免災難的發生。言行的根本是在一個人的念頭,真正會修身的人,蔡老師在這裡特別的強調,要在什麼地方特別謹慎?就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之處要特別謹慎。而當一個人他連念頭都能夠謹慎,他的言語跟行為也不會有太大的偏頗。所以「謹」這個部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包括不能夠浪費時間,不能夠糟蹋食物,我們的衣食住行也要節儉等等,都包括在「謹」的範圍當中。

  《說文解字》說到「謹」,是慎也。《玉篇》則說是敬也,一種恭敬、審慎的態度。《尚書》說:「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我們在生活當中點滴的行持都要謹慎。

  一個人廣大深遠的德行,也都是從生活點點滴滴這些方面開始積累而成的。無論是在我們的言談舉止,還是穿衣、吃飯等等各個方面,一舉手、一投足,哪怕一個眼神、一句言語、一個動作,含括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禮,都要恭敬謹慎。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在方方面面都非常謹慎。《孝經》當中也說:「修身慎行,恐辱先也。」我們力行修身,謹言慎行,都是希望給我們的父母、祖宗帶來榮耀、增光,而不是我們的言語行為讓父母、祖宗蒙羞。

  在「謹」這個部分能夠真正去落實,是可以真正訓練一個人在三方面的能力。首先就是他的自制力,自我約束的能力;第二個方面,是一個人獨立生活的能力;第三個方面,做事情的能力。當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能夠謹慎,這三個方面的能力就能夠得到強化。像現在這些小朋友們,自制的能力不是特別足,自我的要求、約束的能力也不是特別強。落實「謹」方面的德目,我們就能夠從生活上面來改正自己的不好的習慣。

  譬如:「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當一個人他的生活非常有規律,他一定會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絕對不會常常去偷懶,早上賴床不起來,這也是一種自制力的體現。又譬如:「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在飲食方面我們也懂得節制,這也是在訓練孩子他的自制的能力。再來生活的能力,譬如:「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裡雖然只是提到他的衣服跟帽子要放好,可是實際上是引申為我們生活中所有一切的物品,甚至於在時間的管理上面,也應該讓它都有一定的規律。所謂的動物歸原,東西要有放回原處的習慣。這是第二個方面。

  蔡老師提到第三個方面就是一個人做事的能力,譬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像這些方面都是我們為人的做事的能力。

  能夠落實「謹」,在不同的方面,就可以提升一個人的能力。

  在我們這一節的德目當中,是有涉及到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包括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德行的根本。我們要從生活的小節當中去落實,我們身後的德行也是從這些點滴的細節跟細行當中去累積起來的。

  譬如穿衣,在「謹」的這一條當中就有特別談到。中國國家主席曾經在二O一四年,談到關於中華民族的道德跟審美風範,就曾經說過,我們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當中,是培育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思想理念跟道德規範,譬如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這些思想,也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特別是孝老愛親傳統美德。在我們學習《弟子規》的過程當中,都能夠學習到、體會到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以及傳統美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確實有很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無論它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著它永不褪色的價值。主席談到,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說到美學精神,包括我們在《弟子規》的「謹」當中,會看到人的生活要怎樣的有條理,我們的穿衣要怎麼樣能夠端莊得體,這些都含括在這裡面。中華美學講求託物言志、寓理於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這個在「謹」的條目當中可以比較細緻的來學習。

  主席有談到,傳承中華文化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來實現我們中華文化的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

  關於這個方面,是在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衣食住行的方面,都能夠體現出來這種精神。譬如主席伉儷穿著中式的服裝在歐洲參加國宴,我們中國人,當穿著華服、漢服出現在國際的場合。我們看這兩張,一個是荷蘭的皇室,一個是在比利時的皇室,都是著中式的服裝去參加歐洲皇室的國宴。我們從衣著的方面,就可以看出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氣質和風範。像這些我們在「謹」條目當中,也有談到穿衣方面應該要注重哪一些規範跟要求,這在後面都能夠學到。

  我們看在《論語》的「顏淵」篇當中也有一句經文,這是「樊遲問仁」,夫子就回答他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在這裡夫子所談到的「居處恭,執事敬」,這些方面都和我們謹的章節的條目、經文內容有關。雪公老人講解談到「樊遲問仁」,這次樊遲所問的是「仁」。夫子,孔老夫子一生的教學,他是以「仁」做為核心,當然很多人也都問過同樣的問題,而夫子的回答他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都會有所不同。

  譬如我們前面學過顏淵在問仁,夫子所回答的是最為簡單的,可是夫子所答的這四條當中,它所含的義理卻是最為重要的。像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動等等,這是約之以禮。禮就是對長者應該要如何去侍奉,對於年幼的孩童我們應該如何來對待,這些都是在禮的範圍當中。非禮勿視,像雪公老人,還有師父上人都提倡,不要去看電視、電影等等,包括報紙、雜誌,基本上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都不太接受媒體的資訊,最多只是看新聞的標題。這是防護我們的清淨心,在這個時代,這個原則是很重要的。

  而孔老夫子說「居處恭」。雪公老人談到,我們真正學佛,首先是要立住人格,而「仁」字,這是我們人格的基本,必得要有己有他。「居」,當一個人他在家不做事,這是安居,在家庭、在屋內坐著都是安居。居處恭,「恭」表示我們內心的恭敬,內心絕對不能夠懈怠放逸,要能夠恭敬。即使在屋裡面沒有其他人在的時候,我們依然能夠做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依然能夠慎獨,這就是修身的功夫。

  有時候會發現我們的習慣,譬如在人前就是非常恭敬謹慎的樣子,可是在私居獨處就比較容易放逸懈怠。雪公在這裡談到,這對於我們自己的生活習慣的養成確實是不好的。為什麼?因為日久心中無恭無仁。我們在沒有人的情況之下,如果非常放逸懈怠,時間一久,我們內心當中的恭敬跟仁愛之心就會有所虧失,到社會上,自己的一舉一動也不會去想到別人。所以我們的德行也是在私居獨處,在慎獨的功夫當中去培養起來的。雪公談到,如果我們學了不照辦,即使學了一千年也沒有用處,就如同樹沒有根柢一樣。

  下一句是「執事敬」,「執事敬」,無論是公家還是家庭等,大小的事情一律要恭敬。「敬」是表現在外面,但並不是沒有內,內在首先要恭敬,所以先要有內,然後才有其外。也就是我們必須要內心先存有真誠恭敬的心,內外如一,它體現在外面,我們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就會有分寸。最重要是懂得禮,所謂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動等四個方面,這是重要的原則。

  「與人忠」,這是跟對方有關係,一個互相對待的事,但問的是什麼事並沒有指出。這裡指的是相處,與人相處要忠,不能欺騙別人,要忠實,不能騙人。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雪公在這裡談到,「仁」只可在中國講,若是化外之邦,只受藝術的教育,不談德育。我們中國並不是如此,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德行的教育,以德育來做為根本,而不是只有藝術或者技能。

  夫子就談到說,前面這三條能夠做到,雖之夷狄,雖然到了沒有受到中國文化教化的地方,我們還是堅守自己的德範,我們還是力行禮的規章要求。不管別人做不做,但是我們首先要能夠做到。不可棄也,守住我們這一套原則跟原理。

  在《群書治要36O》當中也引用了《孔子家語》,孔老夫子在這裡所說的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讀書人要恭謹樸實,就是這一章德目裡面所說的「謹」,謹慎的謹。《孔子家語》當中說,弓調好之後,才能進一步的要求它有勁;而馬是馴服之後,才能要求牠成為良馬。做為讀書人,一定要恭謹樸實,這是前提的條件。恭謹樸實,恭敬、謹慎、樸實,德行是放在第一位的,是首要的條件,然後才要求他聰明能幹,才智聰明是擺在第二位的。現代人的價值觀跟這個是相反的,往往覺得一個人非常聰明能幹,一般人喜歡誇獎、讚歎這樣的人,殊不知古人的看法並不是如此。古人對於讀書人的要求,首先要恭謹樸實這個前提條件,然後才要求他聰明能幹。為什麼?這裡也談到,如果一個人不是恭謹忠厚,而是才智當頭、才智當先,不先求德行而先求才智,就像豺狼一樣不可以接近,也就是說這種價值觀會造成許多的流弊、許多的問題產生。

  下面就開始來學習「謹」當中的條目。我們先來看第一條: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我們每天應當要早起。一日之計在於晨,要把握我們寶貴的光陰,及時的努力。如果我們是經常晚睡,甚至是熬夜,這樣對自己的身體是不好的,而且也會影響白天正常的作息。所謂歲月不待人,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道理。

  曾文正公他教導子弟,每每是強調要勤勞、要早起。人的一生,生命是非常短暫的,在這短暫的生命光陰當中,如果不能精勤努力,空過了光陰、虛度了光陰,這個人生活得就沒有意義。而勤則益志,怠則損志。我們每天都可以早睡早起,都能夠保持正常的作息,我們算起來,這一天當中、一年當中就能節省出許多的時間、許多寶貴的時光,來多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孔子也曾經說,他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老夫子,他也是在他的生命歷程當中,非常精勤不懈的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我們的古聖先賢是非常重視光陰的,許多的家庭,他的家規、家訓,在教育子弟的時候,也非常強調要早起,「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個人特別的珍惜時間,那麼在他生命的時光當中,就可以做出很多對人類社會有意義、有貢獻的事情。

  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司馬光先生,他是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資治通鑑》。他在日常的生活當中,為了防止自己睡眠太多,他用木頭做了一個圓形的枕頭,當枕頭是圓形的時候,只要人在床上稍微動一下,可能整個頭就滑下來,他醒過來稍微休息一下,就很快可以再繼續工作。他可以精勤不懈的做事情,他的動力在哪裡?他的動力是在於為了國家、為了子孫造福的,這樣的動力。他一生當中,不但是他為官、做官做得很好,而且他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智慧經驗的一部著作,叫做《資治通鑑》。通過讀歷史,我們真正就能夠做到鑑往而知來。在歷朝歷代,在古今中外,真正成功的人,他都是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珍惜自己的光陰的。

  我們要如何來珍惜時間?首先第一條要立定志向,要立定目標。王陽明先生曾經說:「志不立,無以成事」,當一個人沒有立定志向,他一生當中都是一事無成的。所以我們珍惜時間,首先我們的人生要先立定志向。

  我們短暫的生命,來到世間,蒙受許許多多人的恩德,所以我們要對得起父母親的養育之恩,對得起兄弟姐妹的照顧,以及對得起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有許多的長輩對於我們的提攜,以及國家社會對我們許多的照顧。當一個人能夠感念這些恩德,他就會盡心盡力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奉獻社會。當一個人能夠珍惜時間,他一定是從對人的恭敬開始做起的。尤其一個人,當他對於自己的父母、對於關懷他的人,都有恭敬心,他就絕對不會隨意的浪費自己的時間。因此,在這裡非常重要的是,一個人懂得完成自己人生的本分跟使命,即使沒有人要求他,他也會盡心盡力的往前走。

  這是第一條,當我們在珍惜時間,首先一定要立定志向。

  再來,第二條,我們要少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很多人的時間,都是在這種無益的聊天,或者是一些不良的嗜好當中消耗掉了。所以在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的言語,不要說太多無關緊要的話,能夠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

  第三,也要少打煩惱。當我們的人生都是在許多煩惱、憂愁當中度過,就無端的消耗掉了許多可以珍惜、可以利用起來的時間。有很多人喜歡煩惱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就像中國古時候的一句成語所說的,杞人憂天,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我們經常把我們的思想、時光都消耗在這些煩惱當中,我們覺得這樣的人生確實是非常沒有意義的。所以應該努力在短暫的生命時光當中,不斷的去增長自己的智慧,下對正確的抉擇,這樣人生就會少走彎路。因此,我們學習聖賢教育的時間,一定要珍惜跟把握。

  之前我們在學習《小兒語》、《續小兒語》,也有跟大家分享過王偉勇教授的故事。因為當時我們正好是在陽曆(就是國曆)的新年當中,我們在十二月三十一號,就想年前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完,不要拖到年後,所以那天晚上我們做事情做得很晚,做到半夜十二點,有一些備課的工作,或者是年前需要收尾的工作,趕緊在十二月三十一號十二點之前趕快完成。

  那個時候覺得自己好像也挺辛苦的,人家都在過年,在看電視、在娛樂,可是我們在那裡讀書跟工作。結果想不到到一月一號,早晨一起來就收到王偉勇教授的一封來信。因為之前有跟王教授邀一篇文稿,截稿日期是十二月三十一號,所以他就趕在十二月三十一號的半夜十二點之前,用手寫的方法把這篇文稿寫完了,寫完了之後他就馬上傳過來給我們。後來第二天一月一號早晨拜年就跟王教授說,您昨天怎麼這麼晚還在寫文章?他說他現在(一月一日)還在給學生批改作業。真的是從年頭忙到年尾,都一直在努力的做著,他盡職盡責的做著老師應該做的工作。

  當然王教授覺得樂在其中,因為在現前這個時代,中國國家政府大力的提倡要恢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我們知道教育是一日之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現在要恢復,就發現有很多學問已經很難找到好的老師來講解了。王教授他講解《笠翁對韻》課程,風靡了兩岸三地,國內很多院校的老師都來找王教授講解這個課程。雖然他老人家現在也已經六十多歲了,依然非常勤勉認真的在兩岸、在各國跑來跑去的,去傳授他所專長的漢學課程,確實非常的精勤努力。甚至於他在台南給學生講《笠翁對韻》,當時他剛做完白內障的手術,但是他講解這個課程,還是瞇著眼睛,一個字一個字的,用手寫的方法來備課。雖然這些孩子都是很年輕的,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但是老教授備課一點都不馬虎。

  從這些老人家的精神當中就可以體會到,他們珍惜光陰、精勤努力,非常負責認真的在漢學教育的領域付出。可以說這些老人家都是我們的好榜樣,就看到老人家的行持,我們年輕人也不敢懈怠。

  下面給大家分享周宣王的王后姜氏的故事,周宣王的王后姜氏是齊侯的女兒,是一個非常賢德的女子,而且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了孔老夫子所說的四勿,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生活當中的禮,她是落實得特別嚴謹。

  有一次,周宣王他早上起床起晚了,於是姜氏,他的皇后姜氏,就脫下了頭髮當中的首飾,在永巷這個地方待罪。永巷是宮廷當中的長巷,就是宮女當中有罪的人就要在這個地方待罪,等待皇上來定罪。她就讓她的傅母向皇上稟報,說都是我沒有德行,才讓皇上您今天起床起晚了,失禮,我在這裡跟皇上請罪。周宣王看了他的夫人姜氏所做的舉動,他也非常慚愧,他說:「這是我沒有德行,做為一國之君,居然早晨起床起晚了,這不是皇后的罪過,是我的罪過。」

  周宣王,這樣有德行的皇后在身邊,時時刻刻提醒他、勸勉他,皇帝身邊有這樣賢德的夫人,自然他也不敢懈怠。到後來周宣王他就非常的勤政,早朝晏退,修文武遺業。周朝文武周公所開創的這樣的盛世,在最初開國的君王,他們自己本身都是非常重視德行的修養。文王、武王、周公,他們的孝順、他們的勤政,還有他們種種的德行,才開創了周朝的基業。後來周宣王也因為夫人德行的感召,他對於祖先所留下來的基業,他也是非常勤勉認真的去履行做為天子應該有的職責,後來「卒成中興之名」。周朝到了周宣王的時代,也達到中興的氣象。

  周宣王他能夠重新再建立起來中興的景象,我們想想,做為一個普通人,更是要反省檢點,我們自己是不是也能夠像《弟子規》所談到的「朝起早,夜眠遲」,真正的非常精勤努力的把祖先對於我們的期望跟要求,也都在生命的歷程當中去落實?如果我們也能夠有這樣的態度,同樣的,一個國家能興盛,一個家庭更是不用說了。

  曾文正公也曾經說「治家以不晏起為本」,我們看很多古時候的大家庭,他們治家的規約當中、家規當中,都非常強調一定要早起,不能夠晚上不睡覺,白天又不起床。如果這個家庭的子弟都是這樣,那麼這個家肯定是沒有辦法興旺起來的。所以勤字,勤勞這個勤,首先就是貴早起,早上一定要早起;第二是貴有恆,持之以恆。只要人能夠堅定的立定自己的志向,都是做得到的。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我們一天當中早晨是非常重要、非常寶貴的時光,就譬如我們讀書、備課,或者是我們修行,都是趁著早晨起來,把一天要做的事情都先規畫好。早晨起來心也比較靜,這個時候你如果是讀書也好,或者是做任何事情也好,你起得早,就能夠在身心最為清淨、最為清醒的時候,開始做你一天當中最需要做的事情。

  我記得以前我們在北京大學讀書,因為那時候很多的同學他們都是想要出國,每天早上五點多,北京有時候在冬天也是很冷,五點多就有很多同學站在宿舍的門口,大聲的讀英文。因為他們在大學的期間就要開始去準備出國的功課,一大早就起來很大聲的讀。也有很多同學因為特別努力,非常勤學,所以他們出國的考試都考得特別的好。

  那時候看著這些同學們,我心裡也是在想,我們學習聖賢教育,如果也有同樣的精神、勤奮的程度來學習聖賢教育,我們書也同樣能夠讀得很好。人家是為了出國,早上那麼冷的天都那麼早起來,一早起來,我們宿舍門口幾十個同學都站在那裡大聲的念英文。要是用這種精神來學習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老祖宗的智慧德行也是很容易繼承下來的。所以早起還有勤奮,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德行。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在於勤勞。做為我們中國人,勤勞、儉樸都是中國人的傳統的美德,自古以來代代相傳都是這樣的,不能夠懶惰懈怠。

  勞則善心生,逸則惡心生。我們在學習《續小兒語》也學過這段課文,「要甜先苦,要逸先勞」。人要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首先要先吃苦;要去求安樂的生活,首先要耐勞。我們在《國語.敬姜論勞逸》當中也看到一句話:「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人民非常勤勞的時候,他的善心就很容易生發、很容易啟發出來;而「逸則淫」,當一個人很放逸懈怠,他的結果則是淫,「淫則忘善」,忘善,惡心就生起來了。儒釋道的聖賢教誨,都是教我們要能夠精勤、勤勞,而不能放逸懈怠。

  在春秋時代也有一個故事,當時魯國的大夫,公父文伯退朝,他回到家裡來看望他的母親。當時他的母親正在織麻,文伯就對母親說:「像我公父這樣的人家還要母親親自來織麻,這樣恐怕會讓季孫氏感到惱怒(季孫氏是當時的權臣),會認為我公父不願意孝敬自己的母親。」母親聽到他兒子所說的話,就嘆了一口氣,她說:「魯國恐怕要滅亡了!像你這樣的孩子在朝廷裡面濫竽充數,難道沒有聽說過做官應有的道理嗎?」於是他的母親就把道理講給自己的兒子聽。她說過去的聖王在安置老百姓,他總是選擇比較貧瘠的土地。要耕種的時候,一定是肥沃的土地能夠種得出莊稼、有收成;如果是貧瘠的土地,就非常不容易種出莊稼,種植的過程會很辛苦。而聖王安置百姓,他都是選擇貧瘠的土地,讓百姓先定居下來,因為土地貧瘠,所以他要認真努力的去勞動、去工作,這樣才能夠發揮他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夠長久的統治天下。

  母親就教導他說,老百姓一定要勞動才會想到節儉、才會想到儉約,儉以養德。老百姓勞動,他真正節儉,善心就很容易生發出來;反之,如果他非常安逸,就會導致他過度享樂,過度享樂,他的善心就會忘失、會忘卻,忘失善心,自然而然邪思邪念就會生發出來。有許多百姓生活在肥沃的土地當中,但是沒有辦法成材,就是因為他太過安逸的緣故;而生活在貧瘠的土地上的百姓,他們都非常嚮往正義,這是因為他勤勞的緣故。

  文伯的母親又接著教導他,在上位的要能夠勞心,在下位的要能夠勞力,這是先王的教訓。無論是從上到下,沒有人會放逸懈怠。在上位者勞心是非常辛苦的,一般人看不出來。一般的老百姓可能每天吃得飽、睡得足,可是勤勉的領導、君王,他可能睡覺的時候都還要考慮國家的政事、政務要怎麼處理,他的勞心是一般人所體會不出的辛苦。無論是在上位的勞心,還是在下位者在勞力,從上到下都沒有人會放逸懈怠。

  母親就教訓他,她說:「我是一個寡婦,而你在季孫氏這裡只是小官,即使你從早到晚非常認真努力的做事情,都還恐怕對不起自己的祖宗,失去祖先的事業,何況像你這種非常懈怠的態度跟做法,又怎麼能夠避免罪過、避免懲罰?」母親跟他說,她說:「我希望的是你從早到晚都提醒我說,一定不要荒廢祖先所留下來的事業,但是你現在竟然跟我說為什麼不自求安逸。」看到自己兒子覺得安逸的生活很好,而不希望勤勉的去工作。「照這樣來承擔國君給你的官職,我還真害怕到時候你的父親、祖先都沒有人來祭祀了。」

  當時孔老夫子聽到這件事情之後,對這位母親是很讚歎的。像季氏這樣的婦人,可以說她是不貪圖安逸的。敬姜用前代的古聖先王勤勞從政以及禮法來教導自己的兒子,防止他因為地位的提升而放縱自己的生活,最後變得腐化、變得不廉潔。這是做為母親,從生活的一點小事當中,來提醒自己的兒子一定不能夠放逸懈怠。

  我們之前有跟大家講過陶侃的故事,陶侃的母親也是非常的賢德,才能教導出像陶侃這樣的賢德之人。陶侃當年他在做廣州刺史,他在廣州平息了叛亂,平息之後,在廣州這一帶,因為社會都比較安定,所以他在廣州刺史的任內平常就沒有什麼工作,沒有什麼事情。居官又沒有什麼事情要去處理,一般人可能就會比較懈怠、懶散,可是陶侃非常的有警覺心,覺得在沒有事情的時候,我也不能夠懶散、懈怠。歷史上記載,「朝運百甓於齋外」,每天早上他就開始搬磚,把它搬到齋外去,到了晚上又把磚搬到房間裡面。人家就問他說:「你這樣沒事把磚搬來搬去的,到底是為什麼?」他就回答旁邊的人說,因為他任廣州刺史,剛剛平定了很多的叛亂,當叛亂平息,如果他就繼續懶散懈怠,開始放縱、開始放逸,一旦又有緊急的情況發生,他就沒有辦法有高度的注意力去處理這些事情。

  他常常勸導人,「民生在勤」,一個人一生當中勤勞是非常重要的,治理天下百姓,百姓都能夠勤勞、勤勉,國家才能夠真正的富強。做為古聖先王,大禹在治水的時候,三過家門而不入,非常精勤努力的去帶領天下百姓處理洪水的災難。像這樣的聖人,「乃惜寸陰」,一寸的光陰他都非常珍惜。而至於凡俗之人,他應該要珍惜分陰,一分一秒的時間都要珍惜,不能夠讓它空過,怎麼能夠沉湎於酒色財氣這些不良的習氣當中?如果是這樣,他活著的時候,對於天下國家、對於百姓沒有帶來什麼好處,死了之後人們也不會記得他。這其實不是別人的過錯,而是自己自暴自棄所造成的。

  焦竑先生也談到,陶侃平定了叛亂之後,他依然唯恐自己懈怠,在廣州刺史的任內州中,他自己沒事還去把磚塊搬來搬去的,唯恐自己因為天下無事就懈怠了。他是有遠志之人,有遠大志向的人,不以無事自安,不會沒有事情,他就覺得可以好好享受一下,他不是這樣的心態。人的志向、人的意志能夠競惕則明,當我們都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這樣謹慎的態度,這是明,明就是明智的意思。好偷惰則昏,一個人如果他喜歡懶惰、喜歡懈怠,他就是非常昏昧的。人的精力常練習則強,如果是很安逸就弱。所以《周易》當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自古以來中國人非常好的優良的傳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自強不息。

  因此陶侃搬磚,陶侃在衙門當中沒事去搬磚的行為,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中國人無論是身處忙閒,都不忘記提醒自己要自強不息、要精勤努力。陶侃這樣的行為,在晉朝是有它的時代意義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晉朝這個時代,很多的讀書人崇尚清談,他對於世間的事情並不是很認真努力的要去做,而是喜歡清談,坐在那裡談論一些學問,談論一些很高尚的事情。當時人們的風俗是認為,很勤勞、很努力的工作是很粗俗的行為。但是陶侃在那個時代,他所表現出來的是特別勤奮努力的形象,可以說在晉朝的這個時代,他是卓爾不群的賢德的君子。

  以上提到的這兩則故事,也都是啟發我們,一定要真正落實《弟子規》當中所說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在明朝有一位錢鶴灘先生,他有寫過一首歌「明日歌」,可能大家也曾經聽過,這首歌寫得非常的好。他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你什麼事情一定要等到明天,明天再明天,總是不能今天就完成,我們很容易一拖再拖。「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什麼事情都想著我今天懶得做了,我明天再來做吧,明天又想著後天,到最後我們寶貴的時光、寶貴的光陰全都虛度了。「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一個人一生生命的時光是非常有限的,你掰著指頭數一數,我們可以真正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時間是多麼的有限。如果我們總是想著明天再來做、後天再來做,大後天也不遲,可能春去秋來,這一年一年虛度光陰,就這麼過去了。「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早上一江春水向東流,到了晚上太陽還是照常落山。在一生當中我們算一算,「百年明日能幾何」,你一生縱使活了一百歲,有多少個明天可以讓你去等待?「請君聽我明日歌」。古人所寫的詩歌都是勸導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時間,不但是珍惜寸陰,更要珍惜分陰。聖人都是珍惜寸陰,像我們凡俗之人,剛剛說到的,要珍惜分陰,陶侃所說的。

  在現代有一本暢銷書,是談「五秒法則」。這個暢銷書是有一位女士,叫做梅爾.羅賓斯,是個外國人。之前她有一度自己的事業遇到了瓶頸,甚至婚姻也出現了狀況,幾乎要破產了。當時整個人生陷入低谷,她的賴床的壞習慣就一天比一天嚴重。我們後面會學到,「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一個人當她走入人生低谷,所謂人窮志短,她的意志力振作不起來,每天都生活在懶散懈怠當中,早晨也都起不來床,女主人出現的問題,家庭的生活也搞得一團糟。

  有一天,可能也是到了她的觀念要產生轉變的機緣。這位女士在電視上突然看到航天的火箭在發射之前的景象,她看到火箭在發射前都是用倒數的方式,五、四、三、二、一,這個時候火箭就開始要發射上天了。她看到這個場面,又想起自己那一段失敗的人生,她心裡想,我的人生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我應該要像火箭一樣,我們在生活當中需要去認真努力的時刻,我都應該要奮發向前,衝上雲霄。

  之前她因為生活很多的挫折,她就早晨都起不來床,賴床的習慣就一天比一天嚴重。但是當她那天看到了火箭發射的場景,她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到了第二天,當鬧鐘再次響起,她就用火箭發射時倒數的方法,她也給自己喊著,在內心裡面喊著五、四、三、二、一,然後倒數五秒的時候她立刻起床,這天再也沒有睡懶覺。到了第二天,她又用了同樣的方法,就是早晨不想起床的時候,她就想起火箭發射,於是她又為自己倒數了五秒,五、四、三、二、一,然後馬上她又起床了。於是她就從溫暖的被窩裡面再次踏進了冰冷的房間,就展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

  後來她開始運用火箭發射的五秒法則,運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改變生活的點點滴滴。她也只是先改正了自己早晨不肯起床的毛病,就是《弟子規》當中「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她其實是從這一條開始做起。但是她發現,當她開始學會早起了之後,她的生活也得到了很明顯的改善。她不斷的去改善自己生活當中因為行動力不足而停止不前,或者是崩壞的各個方面,譬如婚姻的失敗,一些拖沓的、拖延工作的毛病,許許多多不良的習氣,她就用五秒法則,每次都想到要像火箭噴發一樣,去讓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生活當中都時時處在有警覺性的狀態。她就改變了自己的生命,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最後她還把這個經驗寫成一本暢銷書,許多人看了之後也覺得挺勵志的。

  這句是「謹」第一句課文。我們接著來看第二句課文: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當我們早晨起床之後,要先刷牙、洗臉、漱口,讓精神清爽,讓這一天有好的開始。我們想想看,一日之計在於晨,如果一大早起來就是蓬頭垢面的,一臉沒有精神的樣子,可以想像這一天我們的精神也是很難振作起來,因為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當我們一天有好的開始,會覺得自己的精神是神清氣爽的,這樣的開端就非常好,這樣的緣起就非常好。

  『便溺回,輒淨手』,大小便之後要洗手,能夠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保健康。在現在這個時代,可能就不只是在上洗手間的時候要注意洗手,有的時候到一些公共場所,因為現在像傳染病、瘟疫、疫情都非常的嚴重,我們到了公共場所過程當中也要非常注意,要勤於洗手,戴著口罩,在出門的過程當中也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夠確保身體的健康。

  這句談到盥漱淨手,潔淨其身,這樣我們身心都能夠保持一種乾淨、清淨的狀態,自然在做任何事情,我們的精神都會非常好。包括我們講課也是如此,譬如講課之前,我們不是坐在電腦面前,或者是坐在書本面前去看書,而是什麼?講課之前常常要做的動作,譬如要洗個澡,或者是換個衣服,把全身上下裡裡外外都打點得乾乾淨淨的,整個人神清氣爽的,以非常好的狀態再來進入課堂,這比我們坐在電腦前、坐在書本前還要來得重要。因為一個人首先他神清氣爽,無論是做任何事情,他都有很好的、從外而內、從內而外都是非常乾淨整潔、非常清淨的,可以想像他這件事情一定會做得很好。無論是我們要講課之前、要會客之前,在處理很多事情,都是要把自己的儀容理好,全身頭髮要洗好、要梳好,整個臉要擦乾淨,要整個儀容非常整潔,衣服穿著端端正正的,然後再去接待客人,再去做我這一天要做的事情,精神狀態就完全不同。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這個內容主要是談到一個人他的整潔的習慣。當然,整潔是強身之本,一個人很愛乾淨,自然身體就不會有病毒或者細菌造成身體的損傷。因為當一個人對身體能夠愛護、愛惜,就是孝道的落實。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弟子規》當中也說:「身有傷,貽親憂。」我們如果自己身體沒有照顧好,一定會讓親人們為我們感到擔憂。孔老夫子在《論語》當中說:「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親最擔心的就是我們的疾病了。這個我們是深有體會,從小到大,父母從來不會掛念你的成績怎麼樣,這是我父母親不是太擔心的,但是他們常常都會念要注意身體、要保重身體等等的。甚至於要考試之前,父母親怕我們的身心太焦慮,或者是身體太疲憊,還常常要帶我們出去走一走,出去放鬆一下心情。

  所以父母親,在他們心目當中,兒女健康這是擺在首要的、第一位的。「疾」就是疾病的意思,「父母唯其疾之憂」。當然「疾」也可以看成是不好的習慣,我們身上有不好的毛病習氣,父母親也會很憂愁、很憂慮的。

  我們愛整潔,身體就不會受到傷害。能夠注意保健、注意養生,再來生活很有規律,這樣我們身體也能夠保持健康。再來,我們做事情很謹慎,平常做事情就小心謹慎,不會犯下什麼過失,這樣父母親也會感到很安心、很放心。也就是說,在我們身體健康方面、在為人處世當中,都不要去犯下什麼不良的過失,以至於讓父母親感到擔憂。因此我們能夠愛惜身體,處處都做得很整齊,首先是尊重自己,更是尊重別人。人自重而後人重之,我們自己很重視整潔,穿衣服也穿得很整潔,人家看了自然就會對你恭敬三分。

  我們在國外也看到,譬如像英國人,它也是非常重視禮的國度。之前我們在英國漢學院期間,譬如去參加祭祖的活動,或者去參加漢學院(這裡有教堂)不同宗教的活動,我們都是穿著非常端莊、整齊進入禮堂,或者是進入教堂,首先就是恭敬心的體現。我們在生活的時時處處,也都要看到自己禮節是不是有做到位、是不是有所缺失。

  晨必盥,兼漱口,也是把我們的口腔保健做得很好,口氣也很清潔,這樣便於我們人與人之間在交談、交往的過程當中,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所以一個人口腔牙齒的保健、身體的保健都很重要。

  便溺回,則淨手,剛剛提過,上完洗手間之後要注意洗手,要注意我們手上的清潔。包括譬如我們吃飯、衣食住行很多方面,手部都要常常保持乾淨。特別是吃東西,如果我們手不乾淨,很容易把一些細菌就吃到肚子裡面,這對身體有損害。包括飯前也是要注意洗手。我們真正能夠注意整潔,就保證有健康的身體。這是健康的生活態度、生活習慣,才能夠對我們的健康生活、健康的身體帶來保障。

  下面我們接著看「冠必正」,下面這句課文: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這句課文是談到我們要注重服裝儀容的整齊跟清潔。譬如我們戴帽子要戴端正;我們衣服的扣子也要扣緊、扣好;所穿的襪子要平整,鞋帶也要繫緊。從頭到腳,穿衣的威儀都非常好,一切都是在穿著方面體現出端莊和穩重。這是這句課文所強調的重點,主要在穿衣的方面。也是強調一個人的儀容要端莊。

  古人很注重他的儀容,時時提醒自己要三緊,朱子所說「男子有三緊」,一個是頭緊,腰緊、腳緊。帽子,譬如帽帶,要把它繫得很端正,帽子要端端正正的,古人他是繫帽帶,帽帶要繫好。當然頭緊也不是說一定要太緊,就是要適當,但是不能鬆鬆垮垮的,若太緊,也會影響一個人日常的生活。譬如有一次我們在祭祖大典的時候,就發現念祭文,聲音有點不太對勁。後來我們跟讀祭文的老師交流才發現,因為那場是在教科文組織舉辦的祭祖大典,當時他上場有點緊張、有點慌亂,那時候他的帽子帶子沒有繫好,繫得有點太緊了,所以到了場上,就影響他正常要念祭文的效果。緊是不能太鬆,當然也不能太緊,要走中道。

  第二是腰緊,腰帶要綁正、綁緊。第三是腳緊,鞋帶要正、要緊。當然都是剛剛好是最好,儒家講的中庸,什麼事情都是走在中道、走在中庸是最好。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是一個人儀容端莊的體現。所謂的「君子不重則不威」,我們做為君子,我們學習聖賢君子,無時無刻都要特別重視自己的威儀。當然,著裝在不同的場合,它也是會有不同的要求。

  一個人的儀容端莊確實是很重要的,當我們重視儀容,因為是恭敬心的體現,自重而後人重之,我們自己尊重自己、尊重別人,自然別人也會尊重我們。衣著確實對於一個人是非常的重要,特別是公眾人物。譬如他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可能他穿什麼衣服,一般大眾他會去效法學習。譬如從政的領導,或者是演藝人員、媒體的藝人等等,這是人民百姓每天都在關注的人,所以他所穿的衣服,對於社會大眾的風俗的趨向、取向就會造成影響,在衣服上面,一定要穿著非常的謹慎、非常嚴謹。

  包括為人父母的人,父母所穿的衣著,對於兒女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特別是母親,妳是生活在家庭裡面,孩子看著母親的一舉一動,對他生活習慣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如果母親穿著日常就非常注重,特別的端莊、特別有禮,那麼孩子自然就會效法學習。我們曾經見過一位長輩,她平常穿著方面就非常注重端莊,所以一走出來,大家看著她的儀表,自然也就會生起恭敬的心。後來我們觀察到她的孩子也長得很端莊,一舉一動看起來也都很有禮,溫文而雅,很有禮,一看這就是母親的身教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所以做為父母的,衣著也是很重要的。而一個人的衣服,他的著裝會影響內在的狀態。

  對於服裝,在不同的場合是有不同的要求。譬如有的場合必須是要穿正裝,穿正式的服裝,特別是國際的場合當中,要穿正裝來參加活動。中國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在這方面是很重視的。同樣我們到國外,看到外國人對禮也是相當重視。有一些場合必須穿正裝,而且包括在國外的一些活動當中,譬如說這個活動男士穿著燕尾服,或者是穿著西裝的時候,他不是打領帶,有的場合是要打蝴蝶結,男士的蝴蝶結。要參加活動之前都要搞清楚,否則在衣著上面失禮了,人家會覺得中國人就沒有太注意這方面的禮節,就會造成這樣一種印象。

  不同的場合要有不同的著裝。又譬如去教堂、去文化中心、去音樂會,像外國人穿的服裝也都是特別得體。去參加文化藝術的活動,是比較高雅的藝術。譬如我們要去做運動,去爬山、去休閒,去外面旅行,往往又要再換成比較適合運動的衣服,這時候就不能一直穿著正裝走來走去的,人家也覺得很奇怪。不同的場合要穿不同的衣服,這是禮的體現。

  我們再結合歷史的一些故事、公案,也來談談衣著。在孔老夫子的時代,我們聽過「子路結纓」的故事。子路在擔任衛國大夫家宰的時候,衛國的大夫叛亂,而子路不從,受到人的攻擊,他的帽帶被碰斷了。子路是孔老夫子的學生,他跟夫子學習禮、學習聖賢的道理,他覺得做為君子,哪怕是臨死之前都不能做出違禮的事情。所以他覺得帽帶斷了是不應該的,到死都應該始終戴著帽子,於是他把自己的帽帶端端正正的綁好之後才斷氣的。這是子路結纓的故事。

  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鉏麑觸槐」,這個故事所談到的是趙盾(趙宣子)的故事。晉靈公的名字叫夷。晉靈公是晉襄公的兒子,也是晉文公重耳的孫子,有一個說法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而趙盾是晉文公的功臣趙衰的兒子,他曾經擔任晉襄公、晉靈公的正大夫,是一個輔政大臣。

  可是到了晉靈公的時代,因為晉靈公非常的暴虐無道,而且生活很奢侈。在他治理的期間,政府要向一般的老百姓搜刮很重的稅收。而搜刮這些錢財用來做什麼?都是用來享受的。當時靈公他想要興建一個很大的花園,在園內要建很高的高台,在台上要建高樓,在整個建的屋宇棟梁、周邊的牆壁,都是很精美的雕刻,蓋得很豪華。晉靈公就經常在樓台當中,在那裡飲酒作樂,有的時候還會找一些演員來演戲。在園外有很多百姓圍觀,靈公就在台上拉起弓箭,對準人群發射,老百姓遭受他這種特別殘忍的對待,有的時候因為弓箭打在頭上、打在臉上,傷亡就非常多。而靈公站在高台上,他就覺得很有趣。

  趙盾看到君王這麼昏庸無道,他非常正直,所以很多次就出來勸諫,希望靈公能夠收斂,改正他的過失。但是晉靈公並沒有聽從,而且內心裡面對於趙盾卻產生了怨恨。他在暗中就派人,派了一個力士叫鉏麑,要去刺殺趙盾。鉏麑接受了君王的命令之後,在天還沒有亮的時候,他就來到趙盾的府上。他看到趙家的府上正門已經打開了,他就來到趙盾的房間來看,就發現趙盾在廳堂當中,他身上穿的朝服非常的端莊、恭敬,垂紳正笏。一切都準備得非常的妥當,衣服也穿好了,要拿的東西也拿好了,就坐在廳堂當中準備要上朝,但是因為當時天色還很早,他就靜靜的坐在那裡等,等待著天亮。

  這時候鉏麑看到這個景象,他非常感動,他感覺到國家的相國,他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在廳堂裡的時候,他這麼恭敬,穿得這麼端莊,都不忘對於君王、對於國家的恭敬。看到這樣的大臣,刺客當時就被他感動了,說這是國家的忠臣,我要是殺忠臣就是不忠,我要是違背了君王的命令,就是不信,不忠不信罪過是相等的。鉏麑他就不忍心去殺害趙盾,於是就用他的頭很猛烈的撞在門前的一棵槐樹當中,就撞死了。

  在幾年前,有一次趙盾在首陽山下打獵,他曾經看過一個非常飢餓的餓人,一個窮人,他已經沒有飯吃很長時間了,當時他餓得就倒在了桑樹下。趙盾問他姓什麼、名什麼,為什麼會倒臥在桑樹下面?這個人就跟他說,他說我是晉國人,我的名字叫示眯明。我在外面遊學三年回到國家,身上的錢、盤纏全都用完了,我已經三天沒吃飯了,走不動路了。趙盾看到這個飢餓的人,感到非常的同情,就賜給他食物。可是當時示眯明拿到食物的時候,他先留下一半,然後他自己吃另外一半。趙盾就問他為什麼要留下一半?示眯明就跟他說:「我家中的老母親,因為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回到家中,不知道我母親是不是還活著。我的家離這裡不遠,我現在得到大人您賜給我這麼好吃的食物,我想要帶回去,孝敬我的老母親。」

  趙盾看到這個人已經餓了三天,吃了一頓飯都不忘記自己的母親,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孝子,非常有孝心。於是他就讓他盡力的享用,飯都把它吃完、吃飽,另外又給他賜了一份飯,讓他把那份飯再帶回去奉養他的母親。示眯明非常的感激,於是就拜謝了趙盾離開了。

  不久示眯明就進入到了宮廷當中,當了一位宰夫,但是趙盾一直都不知道。當時靈公派了刺客,派鉏麑去暗殺趙盾沒有成功,於是他又另外想了一個計謀,他就設宴招待趙盾到宮廷參加宴會,在宴會的過程當中,他就埋伏了甲兵要攻打趙盾。結果示眯明,之前被趙盾所救的飢餓的窮人,他當時在宮廷,因為他進到宮廷當中當宰夫,他得知了消息之後,他就怕趙盾喝酒喝多了,於是酒到三巡,他就大聲的跟他說,「臣子陪著國君喝酒,在禮上不能夠超過三巡」,於是他就扶著趙盾下堂。因為這時候靈公派的伏兵還沒有到來,靈公就先把他身邊的猛犬放出來,要讓牠來撲殺趙盾。結果示眯明,就是之前趙盾曾經救過的飢餓的窮人,示眯明就奮不顧身的去跟猛犬搏鬥,後來猛犬就被殺死了。

  靈公他非常的生氣,就派人來追殺,結果示眯明就保護著趙盾逃出了險境。趙盾問他說:「你到底是什麼人?你為什麼要這樣救我?」那個人就跟他說:「我就是首陽山上桑下的那個飢餓的窮人。因為相國非常有仁愛之心,你賜給我這一頓飯,對我有救命之恩,所以我念念都想要來報答您的恩德。」後來趙盾再詢問他的姓名、住處,他就很快的離開了,就不再告訴他。

  趙盾後來就離開了朝廷去隱居。我們可以想像,做為君王,本來身邊還有大臣可以勸勉他,可以改正他的錯誤。但是趙盾離開之後,他就更加的放縱,非常的荒誕,後來他就被趙衰的庶子的後代趙穿給刺殺而死。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就看到,最重要的一點,當晉靈公派了刺客鉏麑要來刺殺他,當時他為什麼會被趙盾感動?他就是看到天還沒亮,趙盾就身穿著朝服,非常端莊、非常恭敬的坐在廳堂當中,等待著要上朝。所以當時他被他感動,就是看到他對於君王、對於國家的恭敬之心。這是體現在他的儀容,他端莊的儀容、衣著,還有他的恭敬的態度當中。

  這個故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在昏庸的國君身邊,還能夠有這麼多忠義的、感人的、孝親的故事,可以說歷史真的是一幅別開生面的、非常生動的畫卷。我們通過學習歷史,首先是效法古聖先賢的德行。再來,所謂鑑往而知來,確實歷史的經驗跟教訓,也是我們後世子孫的一面明鏡,通過學習,我們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

  關於「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再補充一個小故事。南齊的劉璡,字子敬,他是劉瓛的弟弟,他這個人是非常的正直,非常的剛方正直。在南朝宋明帝的年間,他是擔任明帝的挽郎職位,也算是在朝廷當中任的職務了。有一天,他的哥哥曾經在晚上,在隔壁呼喚弟弟。他的哥哥是劉瓛,弟弟是劉璡。結果哥哥在呼喚他的時候,劉璡就很長時間都沒有回答。他下床把衣服穿好了,上上下下都已經穿著整齊了,然後才回應他的哥哥。他哥哥就覺得很奇怪,說:「為什麼我叫你叫了這麼久,你都沒有回應我,都沒有回答我?」結果弟弟就回覆哥哥說:「剛剛您叫我的時候,我的衣服還沒有穿好,衣帶也都還沒綁好,所以不敢回覆您。」

  這是晚上,哥哥隔著牆壁在呼喚弟弟,照理說,又是晚上,又是在隔壁屋,哥哥根本看不到他的衣服有沒有穿好、服裝有沒有整齊。但是做為弟弟,他非常的恭敬,恭敬心體現在家裡,也體現在他為官的任上,都不失恭敬之心。正是他這種恭敬謹慎的態度,才能夠成為一代名臣。

  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們看到,蔡振紳先生也說,兄弟之間不是很疏遠的人;那臥室晚上在房間,這也不是大廳、客廳裡面正式的場合當中;夜晚已經要睡覺了,也不是應對進退都要特別重視禮的時候,可是劉璡他並不因為這些原因而失去自己的恭敬心,當哥哥呼喚他的時候,他還是全身穿戴整齊,才回應哥哥的呼喚。他覺得如果沒有穿戴好,禮貌還是有所欠缺,所以他一定把衣帶都綁好了,才來恭敬的回應哥哥。光是在應對的方面,他都不敢懈怠,都非常恭敬謹慎,那可以想像他對他的兄長的恭敬,一定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都做到特別的圓滿。

  《孝經》當中說:「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在家裡,他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都非常友愛,我們可以想像他對於長輩,對於所有年長於自己的人,一定也有恭敬、孝敬的心還有行為。「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一個人在家庭當中,他能夠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把家治理得很好,自自然然他到朝廷裡面去做官,他也同樣能夠把天下的百姓治理得很好。他能夠成為一代的名臣,做為一個很有名的大臣,是和他居家修身的功夫是分不開的。

  古人都非常重視自己生活當中這些小節,絕對不失禮。無論是對於自己的親人,還是在社會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他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當中,都不失恭敬、都不失禮。所以在他們身上,真正也體現出了中華傳統美德當中禮的精神。

  那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