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弟子規-第14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弟子規》第二十頁,我們從倒數第一行開始看起。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我們跟長輩同處,當長輩站著,做為晚輩一定要陪著站著,而不能自己坐在旁邊自行就坐,這是不合適的;等到長輩坐定了之後,吩咐我們坐下,這樣才可以坐。所以處事待人接物、應對進退,這是屬於進退之禮。

  侍長有侍立與侍坐,我們都要具足恭敬的心。長者站立的時候,年幼的晚輩不能先長者而坐,這是恭敬心的體現。一定要長者先坐,吩咐我們坐下來才坐;如果沒有吩咐,我們也可以侍立在旁邊。

  在古代有很多為人子女者,對於禮,都是真正在生活當中去落實。在魏國,司馬朗,他的字是伯達。在日常的生活當中,父親如果不命之進他不敢進,不命之坐他不敢坐,就在生活當中,他的進退應對種種的禮都遵從父親的指示,他才敢去做,「不問不敢言」。連父子之間,這是很親密的關係,而他能夠守禮守得這樣的嚴格,這也是家庭教育確實是做得非常的好。

  在《三字經》當中,日後會學到一句課文:「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嚴格的。「家法整肅」,他們的家規,家裡的規矩是非常嚴格。平常有客人來,竇燕山的幾個兒子都是站立在旁邊,不敢有所怠慢。

  說到竇燕山,他們這個家庭也是模範的家庭。竇燕山他的本名叫竇禹鈞,是五代時候的人,他住在薊州這個地方,現在的天津市薊縣這一帶。在過去他所住的薊州漁陽,在古時候是屬於燕國的國土,它是地處在燕山一帶,所以後人稱他為竇燕山,是用地名來稱呼。在中國古時候,一般孩子出生之後他有名,等到行冠禮,他的同學、朋友一起給他起字,一生都是稱字而不稱名。那更尊貴的稱呼就是稱號,別人送給他別號,稱號。而比稱號還尊貴的就是稱地名了,以這個地方的地名來稱呼他,表示這個地區出現了非常有德行的人,這是一種恭敬的敬稱。竇燕山這個燕山也是地名。

  竇燕山他有五個兒子,在他的培養之下,五個兒子都考中了進士,成為國家的棟梁。他的家規、家法是非常嚴整的,非常嚴格。這一句經文,『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在他們家裡面就完全落實了。當父親在接待客人,五個兒子都是侍立在一旁,站在一旁,恭恭敬敬的隨時聽候父親跟長輩的吩咐。而且他的五個兒子官位都做得很高,長子竇儀是翰林學士,擔任禮部尚書;次子竇儼是翰林學士,擔任禮部侍郎;三子竇侃,任左補闕;四子任左諫議大夫,官做到參知政事;五子竇僖,任起居郎。竇家五個兒子被稱為「竇氏五龍」。雖然官做得這麼大,但是在父親、在客人的面前,五個孩子一點都不敢怠慢,父親接待客人,他們就站在旁邊,非常恭敬有禮的侍立在一旁,這樣便於父親、客人需要他們服侍的時候,動作就可以很敏捷。

  而竇燕山家庭會這麼美滿,人們可能想像不到,他年輕的時候並不明白這些道理。雖然那個時候家庭很富裕,但是因為他不懂得要積德累功、廣行善事,去救度一些苦難的人,不懂得行善積德,所以到了他三十歲還沒有生兒子。因為古人結婚比較早,三十歲還沒有孩子,家人也就很著急。有一天晚上竇燕山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他的祖父和父親聚在一起教訓他說,「禹鈞,你要趕緊回頭向善,因為你今生的命並不好,不但沒有兒子,而且你的壽命還很短。所以你一定要認真努力的多做善事,也許就可以改變你的命運。」竇燕山夢醒了之後,他覺得祖父和父親在夢中跟他叮嚀的事情非常的重要,他就記在心上,從那天開始他就非常認真的去斷惡修善、行善積德。

  後來他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譬如在親戚朋友當中,有的人在辦喪事,沒有錢買棺材,他就出錢幫他辦好喪事;有的人家裡很貧窮,子女沒有辦法完婚,他也出錢來幫助這些窮人他們家的孩子完婚;有的人非常貧窮,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有問題,他就把錢借給他們,讓這些窮人有機會可以出去做生意,各個地方的窮人,因為他的幫助而能夠繼續維持生活的是數不勝數。

  我們曾經遇過一位在東北的企業家,他也是這樣,以前非常富有,不是日進斗金,那是一天躺在床上就能賺一百萬人民幣,錢多得都不知道怎麼花出去。最後他生了重病,在這個期間遇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聖賢教育,於是他就開始痛定思痛,反省自己過去的種種吃喝享受的行為,確實是做錯了,他就非常積極努力的斷惡修善,最後不但身體康復了,本來他得的絕症,後來身體奇蹟般的就康復了。同時他做了好多好事,救了很多窮苦的人,或者是遭遇到困難的人。有一次,他的商場原來的地址所在地,搬到新的地址之後,他原來舊的房子突然著火了,很多的商家貨物都被燒光了,很多的小家庭就陷入了困境。這位企業家就非常慷慨,把這些小商販都接到他新的商場來,並且免他們一年的租金,讓他們可以重新再從小本生意慢慢做起來。所以也是斷惡修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竇燕山就是這樣子,為了要救濟苦難的眾生,他自己的生活後來變得非常的儉樸,一點都不敢浪費。衡量他一年的收入,除了家裡必須要用到的生活費之外,他都拿來救濟苦難的眾生。不但是如此,他還很重視教育,建了四十間的書院,辦學來培養年輕人,而且還藏了很多聖賢的典籍,幾千卷之多,他就聘請品學兼優的老師來教育年輕人。當他遇到有一些年輕人有志於求學,但是卻付不起學費,無論這個年輕人跟他有沒有什麼關係,他只要來書院讀書,他就幫這些年輕人繳納學費跟他的生活費用。就這樣他建立的書院,書院就是中國古時候的學校,前後造就了很多的人才。

  特別是他辦學,像師父上人最近的這幾年當中,非常積極努力的在呼籲各個國家要辦一條龍的學校,效仿弘明實驗學校的模式,用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的方式來培養人才,真正從《聖學根之根》這樣的課程開始落實、開始學習。所以辦學真的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真正培養人才,這是為國家、為社會做出的最為真實的貢獻。無論是任何問題,都是要靠教育才能夠根本性的來解決。

  竇燕山他積德行善,他就抓住了這兩個重點,一個是救濟這些苦難的、急難、有困難的、貧困的人;另外一方面,他就積極努力的興辦教育,通過書院的方式來培養人才。所以德確實積得很厚,本來他命中是無子,而且壽命又很短,可是他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一天,竇燕山又做了一個夢,他夢到祖父和父親又來跟他說:「這麼多年來,你做了好多的好事,上天因為你的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十六年,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五個貴子將來都很顯達,榮宗耀祖。你壽命終了之後,也能夠昇天做真人。」說完之後又特別囑咐他說:「因果報應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所謂作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感得惡報,有的是報在現世,有的是報在來世,甚至會影響到子孫。所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是真實不虛的。」

  於是竇燕山經歷了斷惡修善的歷程之後,他在夢中聽到祖父跟父親對他的囑咐,就更加努力的去積德行善,想不到後來真的生了五個兒子,本來命中是無子的。他以身作則,治家非常的嚴格。他在家規當中還說:「家庭之禮,儼如君臣。」竇燕山他在家裡居家,家裡的規矩都非常嚴格,父親接待客人,五個兒子當時都已經做了大官,都要侍立在一旁。這種做法完全是符合《弟子規》當中說的「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麼的恭敬。

  竇燕山又說:「內外之禮,儼如宮禁。」即使是在家裡,點點滴滴都不失禮,他用禮來教育他的孩子。而「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主外,女主內,在古時候男女有別,先生和太太他的責任、職責的分工是非常清楚的。「男務耕讀,女勤織紡」,家裡的男眾主要是耕讀傳家,一邊從事於農業的生產,一方面讀聖賢書;而女眾則在家紡紗織布。「和睦雍熙,孝順滿門」,這是竇氏的家規當中所說的。

  這種嚴格的家教確實培養出了孩子優秀的品格,以及他的才幹,也是在這種家庭的教育當中磨鍊出來的。後來竇燕山的五個兒子全都考中了進士,被稱為「五子登科」。父母期望兒女能夠金榜題名,常常談到「五子登科」,這個典故也是來自於竇燕山的家庭。後來竇燕山他的官做到諫議大夫,享年八十二歲,壽命就延長了很多。走之前沐浴更衣,向親友告別,談笑而卒。這一生,到最後是五福臨門,福壽兼全。

  這個家庭當中,父親跟五個兒子都考取功名,得到了很尊貴的地位,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依然不偏廢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視,所以五個孩子跟父親在一起,是非常嚴格的守著家規、家教。古人的這種家庭教育確實是非常的好,所以說聖賢是教出來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這個道理是真實不虛。

  我們接著看下面的這一句課文: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我們和尊長在交談的時候,聲音一定要柔和、要適中。就是聲音不能夠太大,可是也不能太小,太大了就表示我們的態度有一點傲慢,不夠恭敬;可是如果太小的話,尊長可能會聽不清楚我們說的話,這樣也是不恰當的。往往有的尊長年事已高,他的耳朵也不是聽力特別好,有時候我們晚輩講話他可能聽不太清楚。如果我們的聲音低到長輩無法聽清楚我們講的話,這樣也是不恰當的。總之我們是時時處處都要為人著想,都要為長輩考慮,一舉一動都要考慮到長輩的感受。

  我們在尊長面前,聲音會放低,這是因為尊長之間,彼此之間正在講話的時候,我們的聲音也不能太高,不能夠高過尊長他們的聲音。所以聲音的高跟低,也是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中道,講求中庸。『尊長前,聲要低』,雖然是要低,但是也不能夠低到太過了,也是要保持中庸之道。而跟長輩講話,也要讓長輩清楚的知道我們在講什麼,包括我們的眼神、動作也都要注意。在跟長輩報告事情的時候,我們眼睛也要看著長輩,這個是恭敬心的體現。

  音聲之禮,不管是在家出家,不管是我們在什麼環境當中,聲音不能夠過高,不只是在尊長面前,我們在很多的場合裡面,講話的音量也都要有所注意,不能夠旁若無人。有時候年輕人底氣很足,講到後來滿屋子就是他的聲音最大,還感覺不出來,這就是我們總是旁若無人,做事情的時候只是考慮自己,而不能夠去感知周圍人的感受,這樣也不好。所以經常會很大聲的講話、很大聲的諠譁,這也是沒有禮貌的一種表現。

  這一點我們在外出,特別是出國到了一些公共場合,在這個方面我們就要更加的注意。為什麼?因為到了很多名勝古蹟、旅遊的景點,有的人都會講,什麼地方聲音最大,就知道肯定是中國人,是中國的旅遊團。那我們給人家造成這樣的感受,就不是特別好。特別是我們去國外,會去參觀一些博物館之類的旅遊點,我們去博物館是要欣賞藝術的,做為一個有文化涵養的人,他是去學習一些古典藝術,去增強這方面的薰陶,是改變一個人的文化氣質一種很好的方式。但是我們往往就是旁若無人,走到這些場合,人家正在欣賞一幅譬如達芬奇的聖母像。我們去巴黎的盧浮宮會看到很多宗教畫,這些畫作都畫得特別精美,有一些名畫,譬如像達芬奇的「巖間聖母」,有一些名畫都是很古老的、很久遠的。我們就會看到有一些旅行團,他們要去講解這幅畫的歷史淵源,它的宗教背景,大家都是要去增長見識、增長見聞。我們如果在這個時候,很大聲的在那裡諠譁,大呼小叫的、旁若無人的,就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人他們在觀賞畫作寧靜的氛圍。

  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家裡要做錯了,這是冒犯了長輩;可是出了國門,我們要是沒有良好的習慣,沒有好的公德心,這個時候丟的都是我們國家的臉了。像我們做為中國人,要體現出我們泱泱大國自古以來具有一種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要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代表自己的國家,千萬不能夠隨便,也不要把壞習慣丟臉丟到國際的場合上面去,這樣就很不好。

  所以禮都是從小在家培養的,習慣也是在父母老師的督導之下不斷去養成的。如果我們小時候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注重禮的話,當一個孩子他已經長大了,各方面的性格都定型了,你再要導正他,這樣就非常困難了。因此在尊長面前,我們就要養成聲音一定要適中的習慣,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說話的聲音都剛剛好。尤其不要在尊長的面前私底下講悄悄話,譬如我跟誰特別要好,我就在旁邊竊竊私語的,長輩也聽不清楚我們在說什麼,這樣也是沒有禮貌的。

  總之我們在尊長面前要有恭敬心,就像眾星拱月一樣圍繞在尊長的面前,不要在尊長面前表現自己的才能,或者在尊長面前特別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既然在長輩面前,我們就有做為學生、做為弟子應該有的態度,這時候就應該把自己的習慣、喜好要放下,盡好自己的本分。所以這些都不是小事,一個人他的禮貌、他的恭敬、他的謹慎,都是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養成的。

  再來看一個古時候的案例。在明朝,「顏從仕母游氏」,這是家庭的母親,這個母親是怎麼督導孩子的。她是懷寧人,懷寧是在現在的安徽安慶這個地方。確實,安徽自古以來是文化氣息非常濃厚的地方。而游氏,她品德非常的好,非常端莊,而且非常恭敬。在居家生活當中又能夠勤儉持家,並且督導她的孩子讀書求學,從早到晚都沒有懈怠。

  家裡的女性、女眾,她們早晨起來,一定要到長輩面前來問候,看看長輩昨晚有沒有睡得好,今天早上起來精神怎麼樣。家裡的媳婦、女兒都要一大早就起來跟長輩問安,如果有的人起不來床,或者是這方面的禮有點缺失,游夫人她一定會用禮來教導她們。家裡的孩子遇到游夫人在跟他詢問事情,家裡的孩子都非常恭敬,恭恭敬敬的,正襟稱名以對,一點都不敢怠慢。穿得整整齊齊,坐得端端正正的,很恭敬的來回答她,言談舉止都很符合禮的要求。

  在這個家庭當中,有幾百個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平常生活也聽不到很嘈雜的聲音,整個家裡非常恭敬、非常嚴整,很整齊,平常也聽不到家裡有吵吵鬧鬧的動靜、聲音。鄰里鄉黨看到這個家庭的家教做得這麼的好,也都紛紛來效仿學習。後來游氏(游夫人),一直活到八十多歲才過世。

  在這個家庭裡面,所有的兒媳婦每天都非常恭敬的跟長輩問候,而且孩子們回答長輩問題也都非常恭敬。幾百個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平常都聽不到一些嘈雜的聲音,特別的安靜。這是游氏游夫人她在家庭教育當中對於言語應對的教育、禮,是非常嚴格的。而游夫人她之所以有辦法把家治得這麼好,把兒孫都教育得這麼好,也是因為她本人以身作則來督導。中國古代這些大家庭,都是上行下效,在上位的長輩們都以身作則,把孩子都教導得非常的恭敬、非常的有禮貌。

  下一句是: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這句課文談到,當我們有事情要來向尊長請教、請示等等,要快步向前,『進必趨』;離去的時候,要稍微慢一點,『退必遲』,這樣才合乎禮節。『問起對』,這是說當長輩在問話,我們要專心的聆聽,眼睛也不能夠東張西望的或者是左顧右盼的。這是「問起對,視勿移」。

  這個是進退的禮。「進必趨」不敢緩,我們遇到長輩,快步的向前,不能夠讓長輩等我們太久。譬如尊長對我們有一些指示或者要求,我們要快步向前馬上去回應。而「退必遲」,長輩談完話了,我們要離開了,慢慢的退出去,不要著急,因為有可能長輩講完了話,他想一想,還有什麼話沒交代清楚,還需要再跟我們指示,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退出去就不要退得太急,稍微慢一點,再觀望一下,長輩是不是還有話沒有交代完,慢慢的我們再退出去。這是進退。

  應對,尊長有事情在問我們的時候,問起對,我們要起身而對,一定要專注的來聆聽。而且視必正,不能夠游移不定,我們的眼睛要端正,不要左看看、右看看,讓人家覺得我們的注意力沒有很集中,這種動作就是我們內心有點心不在焉,不能專注的體現。所以視要正,不能夠游移不定。

  在《儀禮.士相見禮》當中說,凡是與卿大夫說話,「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見面的過程當中,始視面,是所謂視毋移,我們的眼睛都要端正,都要看著對方;中視抱,抱是懷抱的意思;卒視面,在見面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整個儀容、我們的眼神、我們的動作都要符合禮,左顧右盼、東張西望,這種做法、這種態度就會讓人感覺到這個人一點都不恭敬,非常的懈怠、放逸。「眾皆若是」,諸卿大夫都在此地也是如此。「若父,則遊目,毋上於面,毋下於帶」,我們在尊長面前,這種眼神、動作、舉止言動,都有一定的規矩,我們誠於中而形於外,形於外的是禮,而禮都是體現出我們恭敬、誠敬之心的這樣的態度。

  此前我們也有跟大家常常分享周公跟他的兒子伯禽的故事。周公教子非常的高明,深具智慧的,也很擅於去啟發,啟發他的兒子能夠在父親的教導當中,讓他自己能夠想辦法去體會跟領悟父親對他的要求。這一點周公的教子都是很有深度,也很有深意的。伯禽他曾經隨著康叔三次來見自己的父親周公,但是見了三次就被父親打了三次,挨打,這是古人教訓孩子,會用鞭杖或者竹板來教訓。

  這時候伯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每次見到父親都會挨打?於是他就去向一位賢德的商子請教。商子也是非常懂得教育的賢人,他並沒有直接告訴他原因,而是跟伯禽說:「你到南山之陽去看看喬木,到北山之陰去看看梓木。」伯禽他也很聽話,於是他就去南山之陽看了一下喬木,就發現喬木是非常高大,很有威嚴的,它是仰著的一種姿態。他又到了北山之陰去看梓木,就發現梓木它的形態,是一種非常謙虛、卑下的樣子,它是俯著的,代表謙卑的德行。於是他就回來向商子報告說,他所看到的喬木跟梓木的不同。於是商子就教導他說,喬木很高大、很威嚴,它所代表的是父道;而梓木是俯著的,很謙卑的樣子,它代表的是子道,也就是做為兒子應該有的態度。

  第二天伯禽再次來見他的父親,進到門了之後,他就「入門而趨」,一進到父親的大門內之後,他就快步向前。趨就是我們說「進必趨」,快步向前。伯禽馬上就改變了他見父親的態度跟做法。「登堂而跪」,一登到堂上就跪在父親的面前。這個時候周公就看到兒子已經領略到父子之間的應該所具有的禮和態度,於是他就非常讚美,稱讚自己的兒子有得到賢德君子的教誨。

  父道是高而仰的,父親是非常尊嚴的,父母師長,我們做為子女,在父母師長的面前,是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父親非常的高大、非常有威嚴;而子道是很謙卑、很低下,有一種恭敬、謙卑的品德。伯禽之前他並沒有很深刻的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他沒有把自己做為兒子應該有的態度,恭敬、謙卑的態度表現出來。三次見到父親周公,就挨了三次打,後來他就去請教賢德的商子,才了解到這個道理。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經文本身所教導我們的,也是代表著兒子、子女或者是學生,在侍奉父母、老師的時候應該有特別謙卑、恭敬的態度,體現在他動作當中,無論是他的眼神也好、動作也好,完全都是處在相當謙卑、恭敬的狀態當中。這是古人的家教就是如此。

  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弟子規》,從二十一頁第二行開始看起:「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在我們有事情要找尊長,就要快步的向前;而當我們要離開,則是要稍微慢一點,這樣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在問話,我們應當要專注的聆聽,眼睛不能夠左顧右盼或者是東張西望的。這是我們在和尊長應對的時候,應對進退的過程當中,應該要注意到的禮節。

  在侍奉長輩、侍奉老人的時候,要時刻關注長輩的動向。譬如早晨起床,老人家身邊都應該要有人在旁邊照顧,時時刻刻要關注,是否需要有人在身邊來協助長輩做一些事情。因為當長輩年紀比較大,有一些動作做起來就比較吃力,都需要年輕人在旁邊扶助、在旁邊照顧。

  有一位老師也曾經跟我們分享過「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道理。他說很多年輕人都不是很喜歡跟老人生活在一起,但是這位老師他就很喜歡照顧老人,很喜歡跟老人在一起。因為他體會到,一個人能夠活到這麼大的年紀、這麼大的歲數,這是上天賦予的福報,這也是這位老人本身德行所感召的。所以一個老人在家裡,即使他躺在床上,甚至於臥病在床,我們把老人安置在家裡奉養,一個人在一個地方,這位老師就說,他的福祿壽都是隨著他存在這個地方的,即使他是躺在床上、病在床上,他的福報也會福蔭這個家庭的。這位老師也勸導我們,千萬不要嫌棄老人、看不起老人,一定要懂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道理。所以我們事奉尊長,能夠有機會在尊長的身邊去服侍、去照顧,這都是我們晚輩的福報。

  元朝鄭大和,他們家庭是十世同堂。大和這個家庭都是非常注重家庭的教育,而鄭大和本人的性格是非常方正的。後來他的從兄文嗣沒有在主持家事,整個家庭就由鄭大和來主持、來負責。而他平日在家庭當中非常有威嚴,可是對於晚輩卻非常的慈愛,無論是家庭舉辦任何婚喪嫁娶的活動,這對於家庭來說都是屬於大事,而他一定會遵從禮來進行。

  這麼大的家庭共同生活在一起,這些年長的長輩,他們都會主動去教育年幼的兒孫,如果兒孫犯了一些過錯,長輩們也都會處罰他。所以家規、家教在這個家庭當中是非常嚴整、非常嚴格的。

  每到大和,就是大家長過生日的時候,他坐在堂上,家裡的晚輩都會穿著非常端莊的正裝,非常有次序的排列在家裡,排列在廳堂當中,立左序,而且是以次進,他們排列非常整齊有序的一起給大家長敬酒祝壽。祝壽結束之後,我們想十代同堂,家族的子弟是很多的,而拜壽結束之後,他們又拱手從右邊離開,而且是一個跟著一個前後相接,非常的整齊,站立和行走的隊伍都特別的整齊。見到的人就感覺到,這個家庭的教育實在是做得太好了,覺得這有三代的遺風,在元朝鄭氏家族當中還繼續在重現。

  鄭氏家族他們是十代同堂,經歷二百四十多年之久。為什麼一個家庭它能夠維繫的家規、家風,維繫得這麼好?就是他們非常注重禮的原因。所以當大家長在過生日的時候,家族子弟去拜壽的禮節,可以說是井然有序,連看到的人都深受感動。而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鄭氏家族的子弟,就是在平時,他們的應對進退一定都是非常符合禮的,不是說只是在重大節慶的時候才展現出禮的風範。所以進退之禮,確實在一個家庭的教育當中,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禮之用,和為貴」,這是真實不虛的。

  在一個家庭當中,在儒家教導我們五倫五常的道理,這種五倫五常也是在日常點滴這些禮的、行禮的過程當中所體現出來。我們看課文,「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用於我們父子之間、用於兄弟之間,都是不變的原理、原則,都是要依禮來行的,在長輩跟晚輩之間。所以無論是父子、君臣、夫婦,還是長幼、朋友,這五倫關係,彼此之間都是要按照禮來行事,這樣一個家庭就會井然有序。而社會能夠依禮而行,這個社會也必然能夠安定祥和。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許多儒釋道的高僧大德,從小就有受到非常好的教育,所以他們小時候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所體現出來的,都是接受了儒釋道聖賢教育薰陶的德範。等他們長大之後,才能夠在他們所專長的領域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唐朝的玄奘法師為例,這就是很好的證明。玄奘法師在家中是排行最小,父親有四個孩子,玄奘法師是第四個,最年幼的。他在幼年的時候,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方面,就已經體現出了他非常高邁的節操,和一般的小朋友就完全不同。他本身是資質非常好,就是很聰明,悟性又很高,從小就看出在品德、在資質的方面就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

  當他只有八歲,父親親自給他傳授一部《孝經》,給他講解《孝經》當中的義理。父親他講到「曾子避席」,避席,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可是在當他為了表示對於某些人很尊敬,他就會離坐而起,這叫做避席。所以當父親講到「曾子避席」這個內容,玄奘法師當時他只有八歲,他突然就站起來,整理自己的服裝儀容,「整襟而起」。父親看了就覺得很奇怪,這個小朋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動作?玄奘法師就跟父親說:「曾子聞師命避席」,當時曾子聽到他的老師對他的教誨,為了對老師表示尊敬,他馬上就離坐而起,這是一種禮節,而「玄奘今奉慈訓,今天父親親自的來教導我《孝經》的道理,我怎麼可以安然的坐著?」這時候,父親覺得這個孩子確實很有悟性,內心感到非常歡喜,就知道他長大之後一定能夠有所成就。而其他人聽聞到這樣的一件事情之後,也都對玄奘法師的父親讚歎說,「這個家庭出了這樣一個賢孝的子弟,將來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果然玄奘法師一生確實為佛教經典的翻譯跟弘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小時候,就已經看出這個孩子確實在德行和資質方面是與眾不同的。聖賢人的德行都是從小就培養起來的。一個人是否能夠有成就,就像一棵樹,它是不是能夠枝葉繁茂,取決於它的根是否扎得穩、扎得深。而這個根就是來自於小時候所稟受的家庭教育、所學習的聖賢教育,對他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

  我們接著來看下面這句課文: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這是「出則弟」最後的一句課文。這句課文是教導我們,在對待叔叔、伯伯,這些都是父親的兄弟姐妹,包括像姑姑等等。我們在對待尊長的時候,因為他們都是長輩,和父親都是同輩的長者,我們要對待他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的孝順、一樣的恭敬;而對待同族的兄長,譬如有一些是堂兄弟或者是表兄弟,堂親或表親,我們對待這些兄長,就要如同對待自己親生的兄弟姐妹一樣的友愛跟恭敬。

  當然,像這些親戚關係,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都是陪伴和照顧著我們的成長。所以在我們生命的歷程當中,他們都對我們有直接或間接的關懷以及恩情。而我們人生要建立一個態度,就是受人滴水之恩,要思湧泉相報,這是一個人他的非常厚道的態度,這樣他的人生才會充滿著感恩、充滿著歡喜。

  特別是叔叔、伯伯,還有堂親、表親,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都曾經陪伴過我們,而且他們對於我們也是有很多的提攜、教導跟關懷的。這分恩情我們要時時的存在自己的心中,特別是當這些親人、朋友們、家親眷屬有需要,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幫忙。

  當然,『事諸父』的諸父,也可以把它進一步的擴展,除了像有親緣關係的親人之外,「諸」也可以當成眾人來講,也就是當我們侍奉任何一個人的父母,都要有恭敬的心,對待任何人的兄弟姐妹,我們也要有愛心、也要有關懷。這種心態、行為就是我們將這句課文,拓展到更深、更廣的範圍。

  這句課文本身,『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所謂家和萬事興,因為我們跟這些兄弟而言,無論是堂親、表親,無論是叔叔還是伯伯,這些親人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都是一體的,都是一個家族,都是從一個根所生發出來的。既然是一體,我們敬愛之心、關愛之心就不能夠有所差別。因此,我們能夠用敬愛父母的心、敬愛祖父母的心,同樣的也來敬愛長輩們;用友愛自己親兄弟的心,也來友愛堂親、表親。這當然包括很多方面,譬如有一些錢財上的幫助,或者有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幫忙、去找關係、去幫他解決問題等等的,生活方面很多的事情,都是可以體現出我們的敬愛、友愛之心。

  我們之前也有跟大家分享過「士選讓產」的故事,這個故事所體現出來的就是「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的精神與風範。我們看到像張士選,五代時候的一位年輕人,當他失去父母雙親,是由他的叔父把他養育長大的。所以他祖父所遺留下來的家產,當時在張士選十七歲,他的叔父就想要跟他分家產,並且把祖父留下的家產分成兩份,他和他的侄子一人分一份。可是張士選堅持不肯,因為他覺得叔父家裡有兄弟,生了七個兒子,所以家產應該分成八份。他的叔父當時不肯這樣做,堅持要分成兩份。可是張士選他就讓得愈厲害,最後不得已他的叔父只好答應了。

  他這麼小的年紀,對於自己的叔叔,還有對於自己的堂兄弟之間,就有這樣禮讓、敬愛的態度。後來他去讀書的時候,遇到一個看相的人,一看到張士選的面相,就對書館的先生說,這個人滿臉的陰騭,將來一定能夠考中,後來果然就應了算命先生的話。他這種滿臉陰騭的表現,其實就是他內在德行所積累起來的福報。因此我們說一個人一生的富貴窮通,都是取決於他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夠力行孝道、力行悌道,把聖賢的教誨真正的在我們的生命歷程裡面切實的落實,那我們的福報在德行的增長當中也會愈來愈多。

  元朝的張閏,這個家庭也是非常好的榜樣。張閏他們這一家是八代同堂,這種大家庭在古時候很多,我們看了也覺得很羨慕,一個家庭能夠這麼多人,世世代代都非常和睦的生活在一起,確實是不簡單。而他們全家一百多人,彼此之間都沒有口舌是非的問題。每天家庭當中的婦女們,她們就聚會在一起做女紅,古時候女子縫縫補補,做一些衣服、做一些鞋子、縫被子等等,這些工作都是家裡的婦女在做的。而她們做完手工的活了之後,她們所做好的衣服也好、物品也好,都一起放在家庭共有的庫房當中,每一個小家庭是沒有自己私藏的財產的。

  而在家裡因為這麼多人生活在一起,小朋友也非常多,可是每當有小朋友在啼哭、在哭鬧,這些婦女、長輩們就馬上把他抱起來餵他吃,餵他喝奶、餵他吃東西,也從來沒有人會分說哪一個是自己的孩子、哪一個是別人家的孩子,都不分彼此。這些小朋友也不知道到底誰是自己的媽媽,看到這些長輩,看到家裡的女子,對待每個小朋友都像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小朋友從小生活在這個家庭,他也沒有分別,知道都是一個家庭的,不會分說哪一個是自己的媽媽,哪一個是姑姑、嬸嬸之類的。

  這樣的家庭的家風、家道,讓許多的仕宦之家,許多做官的家庭都覺得比不上他們。所以在至元年間,也就是元順帝的時候,朝廷就表彰了這個家庭。為什麼?這個家庭的家風、家規、家道,確實給全天下的家庭做出了好的榜樣。朝廷後來就表彰他,希望更多的家庭在治家的時候,都能夠效法、學習張家他們是怎麼治家的。連婦人女子都沒有私心,想想看這個家庭該會多麼和睦。

  蔡振紳先生談到,在張閏家庭之前,唐朝就有張公藝這個家庭是九代同堂;在宋朝,有陳昉十三代同堂;在張閏之後,明朝有鄭濂這個家庭,他們是七代同堂。在唐、宋、元、明,在中國世世代代都有這樣的大家庭出現。為什麼中國世世代代都有聖賢人出現?這些聖賢人都是家庭培養出來的。這些孩子小時候在家庭接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在私塾裡面也受到很好的聖賢教育,一生他德行的基礎,就是在大家庭裡面培養出來的。等他長大成人,就能夠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出貢獻。

  唐宋元明代代都有這些大家庭。而張閏這個家庭與唐代張孟仁這個家庭,他們的德風是相同的,可以說是先後輝映。一般我們家庭裡面,容易起爭執的往往是為了財產,有時候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大家彼此之間分配不均,或者是有一些爭執。而我們看到這個家庭裡,連家裡的女子都不蓄私財,一起紡紗織布,也從來不會覺得她所做的工應該是歸為己有,而是做完了之後,做完的無論是衣服也好,還是其他的被子也好,等等的,她們也都是放在一起,成為共有的產業。而且孩子之間也不分誰是誰家的,都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照顧。一個家庭如果做為婦人、女子,能夠沒有私心,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家庭一定是非常和睦的。所以張家的這種家庭教育確實是我們的好榜樣。

  剛剛有提到,除了在一個家庭有親緣關係的人之間要真正的互相關懷之外,我們也要把天下任何人的父母,還有任何人的兄弟姐妹,都看成是自己的親人一樣來關懷、來照顧。在新加坡我們就看到,像許哲女士,這是新加坡的國寶,她就有這樣的胸襟。當有記者問她,說妳幫助這麼多的人,這個時候她就回答說,「我哪有幫助別人,我所幫助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在她的心目當中,她所幫助的窮人,她都把他看成自己的親人一樣關懷照顧,整個宇宙都是她的家。而她自己從來沒有想到去照顧自己,都是去照顧別人。她說我不用照顧自己,老天爺會照顧我。所以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一個善良的人,他的福報是不可限量的。

  像這次,當我們看到湖北遭受了災難,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也紛紛伸出了援手來幫助他們。這次我們看到王偉勇教授寫了一首詩,詩的開頭就說,「民胞物與空垂訓」。「民胞物與」,這是宋朝張載在《西銘》當中所寫的一句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是比喻博愛,把人民看成同胞,把動物看成同類。也就是我們要有這樣的心胸,從「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把父跟兄的範圍擴大,我們愛心就能夠擴展到更大的範圍。王教授寫到:「民胞物與空垂訓」,在這個災難面前,人民要體現這種民胞物與的精神。「口慾貪癡填俗塵」,會造成這些疫情,跟我們人類的殺業是有關係的。「良醫吹哨竟成仁。公平晦暗心難測,正義沉淪志未伸。肅殺封城思武漢,慈悲祈福歎文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都是在真誠的祈禱,希望遭受苦難的人們,就如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也是希望他們能夠早日的遠離苦難、遠離痛苦。

  我們看到有很多的長輩,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積極的也去做賑災的工作,確實是非常感人。這是民胞物與,視人民如同胞,張載夫子所說的這段話,確實把它落實。王教授在今年過年,也寫過另外兩副春聯,一個是「子歲循環天理在,詩書誦讀道心存」;另外一個聯是「正義伸張思五鼠,公平教化奉三民」。在過年的時候,還是念念希望能夠以讀聖賢書,來使我們的道心長存於心,而且也希望正義得到伸張,希望教育、教化廣為推廣。

  我們說到民胞物與,當然除了視人民如同胞之外,也包括視動物如同類這樣的心。在這次澳洲長達數月的大火當中,有一百多種動物都失去了牠們的家園。許多的專家學者,在根據這些數據分析,也非常的痛心,看到我們人類的這些朋友,有許多小動物們,牠們在這次大火當中,遭受到很大的傷害。雖然在上一週,在澳大利亞有降下了傾盆大雨,為這次野火(就是森林大火)可以說是帶來了福音,許多大火因為大雨的出現,最後也都平息下來了。

  可是讓我們不忍心看到的是,這次的森林大火,已經摧毀了許多小動物牠們所生活的棲息地。而現在澳洲也有正式的列出一百一十三種需要緊急幫助的動物,這些生物。好在雖然有些動物牠們面臨了生活環境很大的考驗,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因為這次大火讓某一種物種滅絕,還算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但是,因為從去年夏天,從夏季發生在澳大利亞南部和東部的森林大火,一百一十三種清單上的動物,至少有百分之三十的動物都失去了牠們生活的環境。包括像人類特別喜歡的考拉、袋鼠,還有一些鳥類、有一些魚類、青蛙等等,都是非常需要幫助的動物。

  而這次大火因為燒毀了許多的溫帶森林跟草原,所以有超過十億隻的動物被燒死。之前我們說的五億的數字,是在燃燒的過程當中,森林大火燃燒的過程當中是五億,但是現在大火停下來了,再來統計,有十億隻的動物被燒死。不過當時在大火燃燒的過程當中,另外一個統計數字是十二點五億隻動物,因為野火直接或間接的死亡。

  也有很多人在網路當中流傳說,在澳洲有許多動物都是特別可愛的小動物,其中有一種動物叫做袋熊。袋熊牠是很擅長去挖很多的洞,一隻袋熊牠就會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洞穴。這些洞穴,牠自己用的倒不是很多。但是在大火燃燒的過程當中,因為牠所挖的這些洞穴,袋熊的洞穴和地道,它和地面的環境是完全隔離的,所以地道當中的溫度和地表相比,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它每天溫度的波動是在攝氏一度之內。像一隻袋熊牠有十幾個洞穴,結果在大火的過程當中,牠的這些洞穴成了很多牠的動物兄弟姐妹們最好的避難所,因為它的溫度很穩定,而且它離地面比較遠,不會受到火災太大的影響。

  儘管有專家指出,袋熊也不是主動去邀請其他動物來牠的洞穴裡面躲避的,但是因為牠的洞穴太多,無意當中也拯救了很多牠的同伴們的生命。當然這是一個小插曲。

  像這些災難的出現,確實不僅是給人類,也是給這些動物帶來很大的傷害。就像之前所提到的,像這些災難都是跟全球變暖、溫室效應這些問題有直接的相關。而為什麼會導致全球變暖,其實很大的因素,就是我們人類現代社會、現代文明的發展,給整個地球帶來了很沉重的負擔。包括有許多碳的排放量,超過了地球母親所能夠承受的範圍,也是造成整個地球全球變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海外,許多熱心環保的人,他們也都在大力的提倡要節能減碳。譬如我們出門的時候,盡量的多坐公交車,少開私家車。甚至於在國外,會看到很多騎著電動車出行的情況,或者騎著腳踏車出行。總之,我們生活點點滴滴,包括我們去購買一些物品,盡量減少使用塑膠袋製品。在國外大家都非常流行,出門身上都要帶一個環保袋,購買物品用環保袋來替代塑膠袋製品。這也都是從我們生活點點滴滴,能夠盡量的節省,盡量的避免浪費和污染,也希望我們的生活當中一舉一動都能夠給地球母親減少負擔。

  在許哲女士的身上,包括在之前有分享過德蕾莎修女,她們一生的行持上面,也看到了很好的榜樣。如何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能夠擴展到更大的範圍,就是我們也要愛護天下人的父母,也要愛護天下人的兄弟姐妹,把他們都看成是我們一家人,這樣的來照顧、來對待。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種大愛,就能夠化解許多的對立衝突,也能夠給社會促成更加安定、和平,更加祥和的社會氛圍。

  一九七九年,宣布諾貝爾和平獎要頒發給德蕾莎修女,這是一位天主教的修女,當時全世界的人都感到很震驚。因為一般諾貝爾獎都是常常頒發給科學家,或者是政治人物等等。而這位修女她既不參與政治,也不管國家大事,而她只是默默的在奉獻自己,為一些非常貧窮的人在服務。而當時她能夠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是說明德蕾莎修女為愛奉獻、為和平服務的情操,得到了世人對她的肯定,得到了世人對她的讚歎和敬佩。所以人們就稱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乞丐,稱她為德蕾莎姆姆。

  而在一九七九年,當她走入諾貝爾和平獎頒發典禮,在場的所有的人內心都是充滿著幸福。她的出現,讓人們想不起任何一點怨恨、不平的心態,而是全場的人內心都充滿了感激跟幸福。她當時說,我是代表所有的窮人來接受獎項,這個獎項特別是說明,窮人在世界上也有尊嚴。當時她覺得,她是代表這些貧苦的人來接受獎項,而並不是對於她個人的榮譽。甚至當時她還提議取消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有一個宴會,因為她知道這個宴會要花掉很多錢來吃一頓飯,可是如果這些錢送到印度給窮人,他們可以吃很久。總是希望能夠避免無端的浪費。包括她身上穿的衣服,也僅僅是價值一美金的印度紗麗。她一生當中都是自己非常的勤儉,而把她的愛心、她的福報,用來救濟貧苦、弱勢的人們。世人對她確實是非常的懷念,也非常的尊敬。

  在《孝經》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當我們能夠有一顆真誠的愛心來對待所有的人,敬其兄,我們尊敬他人的兄長,當然他們兄弟姐妹也會感到很高興。敬其君,你尊敬他人的上司,他的同事、同仁也會感到很恭敬。當我們時時抱著恭敬的心對待任何一個人,就像許哲女士一樣,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她並不認為她是去幫助窮人,而是他們都是我的brothers and sisters,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有這樣的一種心,自然她這種大愛就可以真正的在更多的群體當中,發揮著它的正能量,發揮著它的作用、力量。

  同樣,很多人也都聽過稻盛和夫先生的故事,稻盛和夫一生所奉行的一個精神、理念,也是敬天愛人。敬天,我們對於上天有恭敬敬畏的心;愛人,我們對於普天之下的人,也都能夠看成自己的父母跟兄弟姐妹。稻盛和夫先生他也正是用敬天愛人的心,在他的生命歷程當中,為他自己,也為了國家跟社會創造出了很多的奇蹟。所以稻盛和夫曾經說過,利他行善是可以產生很強大的力量的。在他一生所做的事業上面,就可以體現出他這種利他行善的精神。

  二O一O年一月,當時日本還是鳩山由紀夫先生擔任首相的期間,當時的日本航空,也就是日航,他們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日本航空瀕臨破產的情況之下,鳩山政府當時以三顧茅廬的一種方式,請稻盛和夫出任日本航空的會長。當時稻盛和夫先生他已經是七十八歲的高齡,那我們想,七十八歲的高齡,他要接任日航的董事長,這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他才出來這樣子做的,不然這麼高年紀的老人,來經營一個這麼龐大的企業也是非常辛苦的。當時他是以不支薪的義務身分,也就是沒有領取薪水,接任了日航的董事長。

  而稻盛和夫先生他在年輕的時候,就有一種人生觀,他就是希望他的一生能夠為人類、為社會做出貢獻,他覺得這是人類最崇高的行為。所以他看見日航重建也是有這三個利他的意義,當時他等於是臨危受命,接受了政府對他的請求,接下了日航董事長的職務。而利他行善這個動機,稻盛和夫先生曾經說過,他的這種經營企業的力量源泉在哪裡?就是四個字:「利他行善」,他覺得這個動機是可以產生一股強大的力量。正是這股強大的力量,利他就是利益他人,行善就是時時刻刻要做善事,要能夠積德累功,幫助他人。就是這種力量,讓他在三年當中,把瀕臨破產的日本航空轉虧為盈。當時可以說全日本、全世界,對這件事情都非常關注。

  而他去航空公司,馬上進行了改革,之前日本航空固有的官僚主義等等方面,他都進行了比較大力度的改革,建立了非常明確的責任劃分,讓他的管理會計制度變得更加的完善。但是他覺得這些都只是在經營管理的層面,他覺得真正的原因是他的內心擁有利他行善的一顆心。所以他在上任的時候就跟員工們宣布,他說我們新生日航的經營目的,是要追求全體員工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幸福,要追求幸福。當時他為了凝聚員工的人心,讓員工上下都可以一心,共同來面對日本航空的重建,他不斷的說服員工,日航就是他自己的公司。因為他之前其實是經營京瓷公司,這是一個上市公司。他把他在經營京瓷公司所用的理念、這種哲學,來做為日航共同的價值觀。

  京瓷哲學包括哪些方面?譬如要保持謙虛坦誠的心;要保持開朗、積極向上的態度,很樂觀的態度;還有認真拼命的投入工作;還有踏實努力,精益求精;最後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深懷感謝之心,也就是知恩報恩的心。就這樣他通過三年的努力,讓一個要破產的公司最後轉虧為盈,重新又站立起來了。

  回首這段往事,稻盛和夫先生也說,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讚揚我,但是並不是這樣的。他曾經回憶起,在印度的梵文當中有一句格言:「偉人的行動,他之所以能夠成功,與其說是靠他行動的手段,不如說是憑藉純粹的心靈」。他的成功不在於他管理得好,而是他讓這些員工找到心靈的歸宿,也就是說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目標。當全體員工都在共同追求這個幸福的目標,當他把這些員工上下的心靈,都導向一個正確方向,這才是他管理上真正的成功。所以他覺得自己是為了重振國家的經濟,保護員工的生活,也是為了整個國家的人民百姓。所以整個日航的員工當時大家一起努力,正是因為這種心理,讓上天、讓神靈看到了他們內心的力量,也就是說他們利他之心的力量以及他們的勤奮,所以上天才伸出了援手。

  稻盛和夫先生總結說,「就是宇宙當中的這種關愛、拯救、慈悲萬事萬物的氣,也就是宇宙的意志給了我們幫助。」

  今天我們學習完了《弟子規》的「入則孝」和「出則弟」,我們也深深的體會,要把這種孝跟悌的精神,真正拓展到像稻盛和夫先生所提倡的,拓展到對於整個宇宙之間的關愛和慈悲萬事萬物的心,那麼我們學習《弟子規》可以說就達到比較圓滿的效果了。

  好,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