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7集
老師:我們還是從《千字文》第一句開始,念到第一章結束。六十一頁,來,一起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崑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薑。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讚羔羊」。
好,昨天上到「信使可覆,器欲難量」,接下來,我們就從「墨悲絲染,詩讚羔羊」開始。
「墨悲絲染,詩讚羔羊」,「墨」就是戰國時代一位思想家,叫做墨翟,我們稱他為墨子。諸子百家,墨子也是其中一位。墨子曾經為了這個「絲」,絲就是養蠶取絲,絲本來是白色的,白色的然後在染坊裡面染了各種顏色,墨子看了這個就很悲傷。
先從文句,簡單的把文字消文一下。「詩讚羔羊」,這個「詩」就是《詩經》;「讚」就是稱許;「羔羊」,《詩經》的〈羔羊篇〉,讚美剛出生的小羊,牠的毛色很潔白,小白羊,很純正、很潔白。用這個羔羊很純潔、很潔白的毛色,來讚美君子的德行,用它來比喻。比喻什麼?君子很節儉、很正直,他的德行就像羔羊的毛色一樣的純潔。這個羔就是小羊,羊剛生出來小小的,就叫小羔羊。
那墨子為什麼要為這個白絲染色感到悲傷?這是他有另外一層深的含義,我們看它的原文。在《墨子》,《墨子》這本書裡頭,有一篇叫〈所染篇〉,裡面的文字這麼記載著:「墨子見染絲者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古代這個染坊就是像現在的工作坊,現在民間有一些經營手工布染,染布。有一種草藍色的,一染染成藍色的。藍這個字,草字頭那個藍,它本來就是一種草,青出於藍,這個藍是一種草。那墨子來到染坊,他感嘆,哎呀,這個絲本來很潔白,今天你給它染成蒼色的,蒼就是蒼天,蒼天就有一點蒼翠、蒼綠,你染綠色它就變綠,你染黃色它就變黃色。這只是舉其中兩種,我們不是還有另外一個成語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染蒼則蒼,染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你給它加什麼染料,放到那個水裡面去,你把布,白布放到什麼樣的染料裡面去,它的色就變成那個顏色了。五入而已則五色矣,你放了五種染缸,白的放到青的、黃的、赤的、白的、黑的,就變成五種顏色了。一般人看這很正常,做衣服需要各種顏色的料,可是看在墨子眼裡面,他有另外一番不同的聯想,他馬上直接聯想到什麼?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你到底要給它染什麼顏色,習氣常常用這個香爐,或者是說民間泡烏龍茶,養茶壺。那個茶壺泡了一、二十年,他們叫做養壺。泡了那麼久,年代那麼久的茶壺,就算不放茶葉,你用熱開水一沖,那個水倒出來就已經有香氣了,這叫做習氣。
習氣有好有不好。好的習氣,好的就像昨天講的善的,你向善的學就叫精進。很多事情就是要重複不停的這樣一直做做做做。同樣的行為你要重複很多很多次,才會變成習慣,好的壞的都一樣,這個就醫學上面講,叫做神經連結。我們現在寫毛筆字也一樣,寫毛筆字,你臨摹一個王羲之的字體,臨摹歐陽詢、臨摹柳公權、臨摹顏真卿,你學久了,你同樣一個字寫了好幾遍。像你們那個一,一筆,橫畫直畫,原來設定是一千畫,對不對?後來我都給你打對折。當然你自己自我要求,你要多畫個幾百畫都可以。你以後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暖身運動,你靜下心來,準備要開始寫字之前,就先畫幾筆。先見黑又見白,見有也見空,這邊你自己去體會。怎麼樣見色又見空,見黑又見白?然後怎麼樣這個眼睛看著白的,其他的交給手?這個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做很多事情,你自我去調適,去處理很多事情的一些要領。
然後一筆一筆畫,這樣畫畫畫畫畫,這也是重複同樣的行為動作,一直重複,對不對?我們不只重複二十一次,成千上百,這樣一直重複,從醫學角度觀點,這個叫神經連結。神經連結它就把你這個變成一個習慣,到最後你寫出來的,自然符合我們要的這些目標。然後一筆一筆畫,畫完以後現在要寫字,寫字你就要按照這個方法去寫,熟練了以後,也是一樣,你寫出來的字,我們說那個字如你心中的圖畫、圖像。那用醫學的角度講,那是在腦神經,神經連結裡面已經形成這樣的一個圖像了。這個如果你進一步了解唯識學裡面有一種叫無表色。無表色,無表色它是一種介於物質跟非物質,就是心法跟色法之間,也是色法,也是心法,所以它叫做無表色,名稱上是色法,可是它又很接近心法。用現在的醫學理解,這是一個方便的說法,就像那神經連結。你練這個書法得到一個書體,譬如說你現在是篆書,篆書的書體,隸書的書體,歐陽詢的歐體、顏真卿的顏體、王羲之的王體等等等,這些什麼體什麼體什麼體,你現在是臨摹,是臨摹他的體,到最後形成你自己的字體。像弘一大師,弘一大師的字後來就形成自己的一個風格,書法界就稱它為弘一體。這個體你用唯識的概念來了解看看,這個體就是類似剛才所講的那種無表色,或者我們醫學上面叫神經連結。所以透過書法寫字,寫到最後,變成你自己的風格。像我們雪廬老人的墨寶各位有見過,有一個獨特的風格。這是書法的書體、字體。
還有一種東西,各位應該也可以理解,叫做戒體。受戒不是要觀戒體?那觀想只是當下,重要的是你受了戒以後守戒,奉行戒律,不殺盜淫妄酒,不貪瞋痴,你這樣子身口意三業,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能夠中規中矩,都能夠符合戒律,然後你的言行舉止,日常生活一舉一動,都是重複的這樣子在遵守戒律,就好像你的書法一直臨摹一種字體,久而久之就形成那個書體,戒體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寫字很好,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修行功夫,除了藉這個來看看你自己的心有沒有心平氣和,然後再慢慢的你就可以體會,我們個性上的很多弱點都顯示在那裡面了,同時就是磨我們的習氣,磨我們的習氣從這個寫字下手,那你還可以延伸到很多的其他地方去。
所以這兩句裡頭講到墨子,「墨悲絲染」,他感到悲傷的是,人的習氣被不好的那個部分牽走了,學壞了、染污了,這是就染污這個方面來說;就學好方面來講也是要靠薰習,是正面的薰習。所以最後的結論叫做:「故染不可不慎也」,不可以不謹慎。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教兒嬰孩」,教導兒童要趁他嬰兒、嬰孩的階段。嬰兒階段可塑性高,你給他染蒼則蒼、染黃則黃,你給他餵什麼東西吃,餵他什麼東西吃,他就照著你給他的營養,他就這樣子長大。「教兒嬰孩,教婦初來」,那是古時候,媳婦娶進來,剛來,一進門就要給她,不要說下馬威,叫樹立典範;你第一次沒有教,第二次、第三次要教就不好了。所以慎始,謹慎,一開始就要謹慎,慎始。
「詩讚羔羊」,所以剛才那個是負面,現在是正面。墨子為那個白絲受到污染感到悲傷,那是指污染的方面;現在《詩經》從正面上面來讚許,讚許什麼?君子的德行要像羔羊的皮,「素絲五紽」。「羔羊」剛剛說過了,是小羊。這個「紽」念作ㄊㄨㄛˊ,紽,這是一個數量詞,五捆絲叫做一紽,五絲為一紽。那五紽就二十五,五五二十五。透過這個讚詠羔羊毛色潔白如一,來比喻、來讚頌君子的節儉正直、德如羔羊。《詩經.羔羊篇》這兩句,「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所以詩經裡頭有賦比興、風雅頌,對不對?讀過嗎?叫做詩經的六義,意義的義,正義的義。賦比興是作法,作詩的方法,賦就是直接,直接敘述叫做賦;比就是用比喻;興跟比有一點同,又有一點不同。興,譬如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看到關關,「關關」是那個鳥叫聲,雎鳩在那邊乖乖乖,那個關台語就念作ㄍㄨㄞ,所以「關關」就是形容鳥叫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在河水裡面沙洲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不一定是用雎鳩來比喻這個淑女,而是看到這個雎鳩、聽到這個聲音,突然想起有這個賢淑的女子,德行容貌均佳、才貌雙全。所以賦比興,這個羔羊就是一個比喻,在《詩經》裡面它就是用成比,比體,羔羊比喻君子的德行。
剛才我們念過的這是第一章,「總論三才」,從「天地玄黃」,一直到我們最後講的「詩讚羔羊」。「墨悲絲染,詩讚羔羊」,就是這一章、這一個段落的總結,就用這兩個典故來說明。說明什麼?在天地人三才,在《千字文》整個內容的主旨就是要,因為我們最後一個結尾那個段落就是勸學,學習很重要。《論語》第一章〈學而〉,「學而時習之」,我們後面有機會再好好來講「學」這個字。所以講完了第一章,接下來就是進入第二個段落。
第二個段落,我們的標題定為「綱常五倫」當中的君臣、父子這兩倫,從「景行維賢,克念作聖」到「去而益詠」,押的是去聲第二十四個敬韻,押的是敬韻。
那就整個科判表,我們現在是進行到這裡。各位要了解這個段落脈絡,才不會像走迷宮一樣,隨時要順著這個路走回來,走回到我們的科判裡頭來。各位讀經典,也是有科判跟經文的那叫科會,科判底下抄錄經文,這樣一段一段的去對,對照了以後,你才能夠抓住它的來龍去脈,才能夠了解整個文理脈絡,不至於說跌入五里霧中,進入迷宮走不出來。
我們現在做學問,也要慢慢試著把自己所吸收的這些知識,這些知識要把它內化。內化就是變成你自己的東西,要消化吸收。變成你自己的東西以後,在你的腦海裡面也要有類似這樣的一個架構。就是說古代的這些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老子、莊子、墨子等等這些諸子百家,這些聖賢他們的思想都有一個系統。系統,所謂系統就是有條理。那我們也要建立自己的頭腦裡面思想的一個系統,就是條理。當然,我們還成不了氣候,我們的格局還沒辦法大到變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但是只要是你自己有自己的思想系統,這是最重要的,不管它大或小。
像這種叫做樹枝狀的結構,不管大或小,總綱下面底下有三個,第二個層次的,甲一、甲二、甲三,古時候用子丑寅卯辰,這樣第一層幾個、第二層幾個。你總是隨便一個小系統,底下一個小脈絡,你慢慢的一片一片的給它結合起來,由小到大。念佛也是一樣,不是要打成一片嗎?一片一片,兩片、三片變成一大片,變成中片、大片,最後渾然一體。我們掃垃圾也是這樣子,先掃成一小堆、一小堆、一小堆,最後再集中成一中堆,中堆變成一大堆,最後一把火燒掉,那是去除煩惱。做學問也是一樣,總而言之都需要條理。思想、思考有條理,做事情有條理,說話有條理,處處都有條理,這樣就不會雜亂了,就不會雜亂無章,就不會語無倫次。語無倫次,那個倫次也都是條理,文字學,從侖者皆有侖義,對不對?車輪,還有什麼侖?倫常,人倫。就是車輪的輪右邊那個字根,加上車就是車輪的輪。車輪要有條理,你車輪的輪胎如果不圓,走起來就顛顛簸簸。加個人就是人倫。加個糸部呢?那個字念ㄍㄨㄢ,也有念ㄌㄨㄣˊ,羽扇綸巾,就是衣服的這個條理,衣服這個絲,絲綸。還有什麼部首的侖?言語的,言部,《論語》的論。《論語》就是有條理的、有次第的,它是一章一章的,《論語》。理論也是一樣,念ㄌㄨㄣˋ,論說文更要有條理。還有沒有?水部,水部就是你滴了一滴水,漣漪,一淪一淪,一圈一圈一圈。還有嗎?還有什麼侖?差不多了。所以你看這個字,它是以什麼為主體,然後加上別的部首,它都有那樣的一個條理,都有一個代表的意義。
那現在我們就進入《千字文》第二章,第二段的一個開頭,這兩句,來,我們念三遍,「景行維賢」。
學生:「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老師:好,「景行」,景行,景就是崇高,讓人佩服尊敬的很崇高的德行,這個叫景行。這個景行是從《詩經》裡頭出來的,〈小雅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就是說,我們走到高山,高大的山底下、山腳下,你只能夠抬頭仰望那個山,望著那個山,這叫做高山仰止。那景行呢?行止,對賢人的品德,令人看齊、令人效法,仿效。這裡就不能講效尤了,對不對?上次有說過了,正面的、好的就不能叫做效尤,學壞了才叫做效尤。仿效。所以他用這個高山令人仰望來襯托,你當作比喻也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德行崇高的人就像那一座山一樣,讓人這樣望之儼然,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叫做景行維賢。景行,高尚的德行,從賢人那個地方看得到。
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他身上崇高的品行令我們景仰、令我們來學習,這是見賢思齊的意思。
再來,「克念作聖」,「克念」,這個克就是克制,克制心中的妄念、雜念,克念。我們要做到無念那是很困難的,無念不容易,所以只能去克制這個妄念的生起。可是一般人沒有學佛,他怎麼樣去克制妄念?要克制妄念,學佛或學儒都可以,都可以克制妄念。學儒就是希聖希賢,克念可以作聖,成為聖人。這個聖,就是智慧、品德、才能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叫做聖。「克念作聖」這一句也是有根據的,它是從《書經》,《尚書》裡頭講:「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聖人,這個聖人,當然儒家經典裡面,這個聖人有時候它的含義是有不同層次的。剛才不是講這個,智慧、品德、才能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怎麼還可能會變成狂人?在這個地方,它的含義還不是指最究竟那個地方;也就是說在某一個程度,他已經達到神思通明了,可是如果你不繼續的念善,還是有可能變成狂人。反過來,狂人只要能夠念一善,就有機會變成聖人。
這個「惟」,它是語助詞,就是發語詞,沒有特別意義。這個「聖」在這裡講是通明。一個通明的人,思,思想念頭能夠開通、能夠明徹,這樣的人。那他說「罔念」,這個罔,有些網路上它會打錯字,變成冤枉的枉,木字頭一個王那個枉,原文是這個罔。這個罔它有很多含義,其中一個叫做陷害。所謂的罔念就是說,你念頭不去思考一些善的事情、好的事情,不讓你的念頭往善念那個部分靠攏,你往那個惡念去靠攏,你就是在陷害你的念頭、陷害你的心,所以叫做罔念,你就會流於昏愚。「狂」,狂就是昏愚,就是一個昏愚的人才會狂妄。你如果不昏愚、不愚痴,有智慧的人,他怎麼會狂妄?所以剛剛講克念,就是克制你的邪念,制伏妄念。
《論語》上不是說「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夢周公。夢周公本來是很好的、正面的詞意,現在被誤解了、被誤用了,夢周公就是變成打瞌睡了。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日有所思,才夜有所夢,思思念念,念念不捨、念念不忘的就是周公的德行。周公也是聖人,文、武,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這是中國的、中華的道統。那孔子除了念周公以外,他另外還念一件事情,念什麼?念天。上次有講,「君子有三畏」,要「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畏天就是與天合德。所以孔子在《論語》裡面常常講老天爺,老天爺,老天爺了解我,我如果做錯什麼事情,老天爺來懲罰我,「天厭之,天厭之」。「天之未喪斯文」,老天爺,不是老天爺有意讓這個文化沒落衰微,老天爺不會有這個意思,所以不用擔心。所以孔子一生就是法天,學習天,就是與天合德。
什麼叫與天合德?這個天,用現代學者的一個概念來分析,天有三種含義。一個叫做人格天,人格,人格天,那是勞思光先生講的,人格天。我們就把人格再用一個字來置換一下,叫神格,神格天。所以所謂的人格天,這個天就是上帝那個意思,西洋叫做上帝,my god那個上帝。中國人叫做天公,台灣話叫天公伯,就是老天爺,就是玉皇大帝,就是民間在拜的那個天公,玉皇大帝。這個意思就是人格的意思,因為他們是神,我們就稱他為神格天。第二個意思叫自然天,自然天就是科學所講的宇宙這個天,天體、星球這個天,就是天空,天空的天,叫自然天。第三個意義,什麼天?叫道德,道德也叫形上天,形而上,形而上的意義,形上天。因為這個人格天也好、自然天也好,都是屬於比較具體有形的,那個形上天的天,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天理、天良那個天。天理、天良,喪盡天良,沒有天理,我們常常這樣感嘆。那麼這個天理,天理的內涵又是什麼?剛剛講它是形上天或者叫做道德天,天理的內涵,換句話來講,就是所謂的上帝,就是老天爺,他的道德標準,老天爺的道德標準就叫做天理。
我們常常講,昨天有講到了,我們如果守五戒,來生可以保人身,可是你進一步修十善,就可以生天。可見天,天的條件、天的福報是在人之上,對不對?所以要生天,他的道德標準是不是要更崇高一點?所以孔子就是以上天、老天爺的道德標準來自我要求,叫做與天合德。
跟老天爺的道德標準合而為一,與天合德。所以《論語》裡頭你看到跟天有關的,就是天命,或者是孔子在呼請老天爺。所以所謂的聖人就是與天合德。希聖希賢。聖人,聖人再下一層,再降一點點,賢人,現在講是儒家;賢人再底下就是君子;君子再底下,還有沒有?君子底下是什麼?士,士大夫那個士;士底下就是一般人。《荀子》裡頭有一個概念、有一個名詞叫做「五儀」,儀就是威儀的儀。他的「五儀」,最底下叫做庸人,平庸的人,最底下是庸人;然後再來就是讀書人,就是士。古代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受教育,受教育是貴族的專利。所以我們以前讀書都會讀到,孔子是第一個開啟平民教育的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把教育推廣到、普及到一般百姓。
孔子、孟子、荀子,這裡頭有儒家的一些講到天命、天爵的問題,我們在適當的機會再跟各位補充。剛剛講到這個聖人的問題,我們就附帶的再稍微觸及到了,稍微提,補充一點點。所以《荀子》裡面講到「五儀」,五種,用現在的話講叫五種人格的典型、五種人格的類型;講類型就比較一般性,講典型,因為聖賢就是用典型、典範。當然最底下那個庸人,就是因為他還沒有機會受教育。再上去就是士,讀書人。讀書人用現在話講叫知識分子,有機會接受這些聖賢教育,他才懂得希聖希賢的道理。所以知識分子、士受了教育以後,像《論語》裡面,就鼓勵大家做君子,進一步就學做君子。《論語》裡頭講最多的是聖還是賢、還是君子?是君子。為什麼?為什麼要希聖希賢,可是講最多的卻是君子?跟昨天講的,什麼最容易切入、最容易下手,就是從那裡開始,修身為本,從君子做起,不可能一步登天。我們要成佛,成佛也是慢慢來的,把人先做好。所以成為君子以後,再往上是賢人,最後是聖人。這是儒家的人格修行的,套一句佛家,佛家學菩薩道不是要五十二階嗎?這個你們應該有接觸過吧?五十二階裡頭也有賢人、有聖人,有這樣分,對不對?三賢十聖。一步一步,階位,人格,人格修行的一個階位。儒家他也是可以克念,克念就是剛才講的,孔子是夢周公,就是以周公的德行來自我期許,還有與天合德,自我期許,以老天爺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最後就是希聖希賢,這樣自然他就可以克念了。好,那我們就了解了這個「克念作聖」。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句,叫「罔念作狂」。
好,接下來,「德建名立」,來,一起念三遍。
學生:「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
「德」就是德行、品行,「建」就是建立。養成好的德行,建立端正的品行,名聲自然就這樣子也跟著樹立了。有德自有名,有了品行,因為有這樣子一個道德涵養,我們常常講說用以德服人、以德感人,自自然然這個善名、美名就能夠傳揚出去。而不是用現在,現在因為很多都是靠媒體打知名度,知名度是靠媒體打出來的。政治人物為了求曝光率,拼命這樣子打知名度,就變成名實未必相符。所以建立了良好的品德,自然就會有好的名聲。就好像什麼?形端表正,形體端莊,儀表端正,就是外在、內外,內外一如。「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再來,「空谷傳聲」。空曠,「空」是空曠,「谷」就是山谷。空曠的山谷裡面,你在山谷當中大聲的呼,呼叫,就會聽到那聲音傳得很遠,還有回聲傳過來。
「虛堂習聽」,這個「虛」也是空的意思。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字,如果它常常聯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詞,虛空,那你就知道這個就是同義複詞,意思相同,但它重複起來,連接起來。因為我們念這個詞、讀這個詞,讀這個語詞,念一個字,虛,跟虛空,感覺上它的語氣就比較緩和,比較足夠、比較豐富,所以常常會用同義,意思相同的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叫同義複詞。其他有什麼偏義複詞,雖然兩個意思擺在一起,可是比較偏重其中的某一個意思。我們講生死生死,比較強調的是哪一個字?死,這個叫偏義詞。「習聽」這個「習」,習我們一般的講,你就好好練習吧 ,好好練習意思就是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去做這個事情,叫做習。學而時習之,那個習有包括付諸行動、知行合一,又包括理論的要付諸實務,這幾個含義。所以習聽,在這裡不是習慣的意思,取它一次又一次的意思。表示什麼?你聲音會有回音。空的屋子裡面如果沒有隔音板,沒有吸音板的話,你進到一個空房子裡面,有沒有聽到回音,嗡嗡嗡的那個回音?指的就是這樣,那個回音。「習聽」指的就是說可以聽到回音,聽到很清晰回音。
「空谷傳聲,虛堂習聽」,這什麼意思?因為前面講「景行維賢,克念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底下又說「禍因惡積,福緣善慶」,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修身養性的時候,除了自己在那邊做以外,常常要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就是要藉著一些鏡子也好,藉著這些回聲也好,藉著這一些聲音的清晰度,了解你自己的問題,了解自己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好或不好,有什麼缺點可以改進。
接下來,「禍因惡積」,來,念三遍。
學生:「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老師:「禍」、「福」,這個大家都應該不陌生。「禍」就是一般的災難。禍從何來?是因為積了很多的惡,一些罪過、不良的行為累積,累積下來。那福報呢?「福」就是這些幸福、吉祥,這些福報。這個「緣」,緣在這裡也是當作因為的意思,由於、緣由。一個是因、一個是緣,因為怎樣、由於怎樣。禍是因為積了很多的惡,福報是因,也是由於「善慶」,行善,做了很多的好事,累積了很多的福德,「慶」就是福澤。
這些講的都是理,一個理論,實際上要舉的事例就太多了。我們自古以來就非常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的人有時候會有一點迷惑,為什麼好人這一生都沒有得到什麼好報,反而是短命,作惡多端的活得很長命?於是就對這個因果起了動搖,信心動搖了。他這就是沒有徹底明白因果通三世,前生、這一生、來生,你這一生做的這個善事,它的果報說不定要到來生才能夠起現行。因緣果這個因,種子它有長有短,不一樣,那緣有強有弱,結果有快有慢。你們如果種過那些蔬菜的種子,撒種子下去它會發芽,像那小白菜最快了,所以要復耕,如果颱風來要復耕,撒一些小白菜,大概二、三個星期就會收成了。我以前也種過,種過菜。最難種的就是什麼?菠菜。菠菜那個種子,假設說我現在撒下去是一百顆好了,發芽的大概只有六、七十,百分之六、七十而已,而且要等很久,等好幾個星期才發芽,發芽出來以後慢慢慢慢長,那長的速度又很慢。所以從因,因本身就有快有慢、有長有短,要發芽時間就不一樣了,再來你提供給它緣,肥料、陽光、空氣、水分又不一樣,所以它結果未必就在這一生看得到。反倒是過去生的一些惡因、惡緣在這一生成熟了,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變成善因得到惡果,這叫斷章取義。所以禍福都有它的因果。
接下來,「尺璧非寶,寸陰是競」。一尺長的那個璧玉,尺璧,直徑。璧,古代這個璧,我們先看一下那個圖片,是圓的。我們讀以前的歷史,叫和氏璧,姓和的和,和氏璧。以前沒有看過圖片,不曉得璧長的怎麼樣,講璧玉璧玉,都以為是環,環那個叫做玉環,佩戴在身上那個玉珮,那個形狀都不一樣。那這種璧,它就是長的這樣的一個形狀,它是圓圓的一片,中間有個孔。那麼這個璧,直徑一尺,一尺大概三十公分,這樣很大一塊了,像我們田徑在丟的那個鐵餅,比那個還要大一塊。這樣的璧在古董市場是很值錢的,偏偏這裡面說,那個不算什麼寶貝,「寸陰是競」,一寸的光陰,一寸的光陰才是我們要值得把握、值得珍惜、值得爭取的。光陰有辦法用量的嗎?其實光陰就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日晷,各位看過嗎?太陽底下它有一個像三角板一樣,然後有一個圓規在那邊畫,太陽照射下來,那個影子投射在哪裡,就像現在的時鐘指在哪裡。日晷它都有那個陰影,太陽光的陰影移動了一寸,用這樣子來代表時間單位,叫做寸陰。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的光陰,太陽移動一寸,多少?這樣子換算時間,需要半個小時嗎?不用吧?尤其黃昏的時候移動得更快,你都幾乎可以看到太陽嗵的一聲掉到海裡面去了,那個速度非常快。太陽就像那塊璧,慢慢慢慢,眼睛都會看著它,在短短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掉下去了,所以一寸的光陰其實很短暫。
就算那麼短暫的時間,也是我們要珍惜的。
所以光陰,有些時候,光陰過得特別快,歡樂時光總是特別容易過去。問題是你是什麼事情,你的心是寄託在什麼樣的事情使得你快樂。常常有人批評說,宗教不過是心靈的寄託罷了,聽過這樣的話吧?我倒要問一句話,請問哪一個人的心靈是沒有寄託的?你的心靈如果沒有寄託,你的心到哪裡去了?出竅了?都是有寄託,問題是你寄託在哪裡,有的人寄託在吃喝嫖賭,他很快樂、很滿足;有的人的寄託是在琴棋書畫,還稍微雅一點。那你的心如果寄託在哪裡,就是看你未來的目標是什麼。四念住,什麼叫四念住?住就是安住,讓你的念頭安住在這個地方。四念住是哪四條?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身不淨、觀心無常,這是小乘修行最基本的四觀。這四個觀,就是讓你的念頭安住在這四個目標。我們昨天講的心行處滅,心安住在這裡,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就是寄託,住就是寄託。念佛就是念頭安住在佛號上面,安住在莊嚴的佛像,安住在極樂世界,安住在十六觀,《觀經》十六觀,安住在這些境界上,殊途同歸,所有的目標就是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一心求往生,這就是我們心的寄託。所以誰的心沒有寄託,看你寄託的對象好或不好而已。
所以我們講,剛剛有講到儒家,儒家也可以克念,克念有時候你光在那邊克克克克,光在那邊伏伏伏,會很痛苦。譬如說寫書法好了,有一位書法家,還算有些成就,於是有一次去演講,人家就介紹他,我們這位書法家他一天苦練八小時,他每天都苦練,他說他在這個學習階段的時候,以前每天苦練八小時,寫書法。好,介紹完了,那位演講人上台了,我要修正剛剛主持人講的話,我不是苦練,我是快樂的練。你真的苦練八小時,有幾個撐得過來?你沒有得到快樂,你撐不了八小時;不要說八小時,一小時;不要說一小時,半小時、十分鐘你都撐不下去。叫你如坐針氈,你能坐多久?所以一定要得到它的樂,你才有辦法持續下去。那儒家他們如何得到快樂?除了說與天合德,每天夢周公以外,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宋儒講的「孔顏樂處」,孔子、顏回他們所樂的東西、所樂的心境,叫做孔顏樂處。
孔子說:富貴於我如浮雲,「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曲肱枕之,我們佛家修行不是要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孔子也是一樣,曲肱而枕之,連枕頭都沒有,肱就是手臂,樂在其中矣。你也去臥看看,你樂嗎?不行,我還是轉個身,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這樣,很舒服。閩南話,在座有些聽不懂,說一個人懶惰叫什麼?懶惰。不是,懶屍,聽過嗎?有夠懶屍。懶屍用漢字寫就是懶惰的屍體,屍體當然就攤在那裡了,就是這樣躺著,懶屍,形容得很傳神。所以他能夠曲肱而枕之得到快樂。那顏回呢?「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你只看到一簞食、一瓢飲,你只看到外表而已。你看到外表,一簞食、一瓢飲,這個就是很痛苦。你看到人家在那邊寫字寫八小時,你也只看到那個外表,你說在苦修、苦練。其實我們講苦修、苦練都是旁人講的,你看歷代禪宗祖師大德,掃廁所、挑水,都是開悟的人在那裡才做得下去,開悟的人就不會覺得苦了。
那到底孔顏樂處,真的是這樣子就很快樂,真的是這樣子喝水就很快樂嗎?你沒有看到內心深處真正的樂是什麼。樂從哪裡來?學而時習之,不亦什麼乎?哪個悅?喜悅的悅,他寫的是說話的說,說話的說讀作悅,悅就是喜悅那個悅。喜悅的悅,佛家稱為法喜。法喜從哪裡來?喜從何來、悅從何來?問各位你有沒有法喜,有沒有過一點點法喜的體驗?如果沒有的話,你怎麼今天還會坐在這裡?早就回家了,爸爸、媽媽我很痛苦,我要回家。你一定要得到一點點喜悅,你才會撐得下去。小朋友,我看你都很快樂,不過來日方長,還有很多要挑戰的,一定要有那個喜悅。
好,再往深一層,喜悅從哪裡來?法喜、喜悅,包括儒家的悅,從哪裡來?是,學習。學習,很多人都在學習,有的人學了一輩子,一點法喜都沒有。學習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模仿的階段,或者叫幼稚階段,我們一切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嬰兒出生先學什麼?當然這個都慢慢來,學站立,七坐八爬九長牙,七個月坐,八個月爬,九個月長牙齒。當然這只是一般的印象的統計,統計數字,現在長牙齒,有的一出生就長牙齒了。他要慢慢學。學教育的應該有讀過狼人的故事,大意就是說,有一個村落,有一天狼群出沒,然後叼走了一個嬰兒,牠叼回去後並沒有把他當食物吃掉,竟然在狼群裡面把他照顧長大。這個嬰兒因為在狼群裡面生活,從小看到的、聽到的,看到的就是狼四隻腳爬,四隻腳走路,他就跟著爬爬爬,他都不知道自己可以站立,然後學說話就學狼嚎,就在狼群裡面這樣的過了十幾年的日子。有一天就被獵人發現了,把他帶到人類社會裡面來,適應不了,後來也沒有活多久。這個是讀教育概論、讀心理學、讀心理發展都會舉的一個例子。所以這一點就在說明,人類也好,一切的動物都是從模仿開始,開始他的學習。學習的第一個階段叫做模仿階段,或叫幼稚階段。
第二個階段叫做成熟的階段。成熟的階段,不是模仿,是覺悟。所以《說文》裡面,學,覺也。你回去查,查《說文》。我看到《說文》這麼解釋學,我心裡面觸動了一下,不是只有佛家講覺悟,儒家也講覺。你看學跟覺,那個日文,日文的學怎麼念?がく,就跟那個覺的台語一樣,覺悟,覺。學就是覺,因為它的部首上面是一樣,底下不一樣而已。所以你如果沒有到覺悟的階段,你永遠停留在模仿。剛剛說學了一輩子,學習學一輩子都沒有得到喜悅,就是因為他始終在模仿。什麼叫模仿?人云亦云。我們作論文,就是人云亦云,甲怎麼說,乙怎麼說,丙怎麼說,最後你自己有沒有說?沒有說。這樣不叫寫論文,甲乙丙這個叫引證,引證完自己要去判別,甲說如何,乙說如何,丙說如何,最後我主張如何,跟辯論一樣,我方主張如何,你要有自己得到的結論。你如果這個創見,這個是你的創見,你就很快樂,對不對?你們讀過碩士班研究所的人就知道,你要有自己的創見,這個就叫成就感。所以喜悅就是一般稱的成就感,那個只是很粗淺的、方便的一個比喻,真正的最大的喜悅就是領悟。領悟了,所以覺。從模仿到成熟,從幼稚到成熟,從模仿到覺悟。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這個學如果沒有學到成熟,沒有學到覺悟,沒有悅的,沒有喜悅。所以後面才有領悟以後,當然這個是濃縮,整個你一生的求學過程,點點滴滴的領悟,領悟到最後,剛剛說的,成為一個思想有系統的人,這個時候,前面不是講,自然你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立德、立功、立言,自自然然你的聲名就遠播,孔子就是這樣子的。所以四方的人就來跟你求學,不一定拜你為師,有時候來跟你切磋琢磨,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的學問、你的道德就成就了,成熟就成就了。
接下來狀況一,狀況一,你學問道德成就了以後,後續發展狀況一,人家了解你,人家重用你、賞識你,就會狀況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就是志同道合的人;狀況二,不為人知、不受賞識,人不知就而不慍,不用生氣、不用難過,不亦君子乎。所以《論語》第一章,它的脈絡是這樣子來的。你先學而時習之,學到有所領悟、領會,有所得、有成就。成就在佛法裡頭,這個成就是有特殊定義的,當生成就,那個成就就是你有往生,最後能夠成佛,究竟成佛才叫做成就,當然還有階段性的成就。所以先成就了,德行學問成就了以後,狀況一,有人知道、有人賞識,志同道合的人就過來,有朋就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狀況二,人不知,也不生氣,不亦君子乎。
好,回到我們剛剛講的,「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到這邊,休息一下。
千字文-第7集
老師:我們還是從《千字文》第一句開始,念到第一章結束。六十一頁,來,一起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崑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薑。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讚羔羊」。
好,昨天上到「信使可覆,器欲難量」,接下來,我們就從「墨悲絲染,詩讚羔羊」開始。
「墨悲絲染,詩讚羔羊」,「墨」就是戰國時代一位思想家,叫做墨翟,我們稱他為墨子。諸子百家,墨子也是其中一位。墨子曾經為了這個「絲」,絲就是養蠶取絲,絲本來是白色的,白色的然後在染坊裡面染了各種顏色,墨子看了這個就很悲傷。
先從文句,簡單的把文字消文一下。「詩讚羔羊」,這個「詩」就是《詩經》;「讚」就是稱許;「羔羊」,《詩經》的〈羔羊篇〉,讚美剛出生的小羊,牠的毛色很潔白,小白羊,很純正、很潔白。用這個羔羊很純潔、很潔白的毛色,來讚美君子的德行,用它來比喻。比喻什麼?君子很節儉、很正直,他的德行就像羔羊的毛色一樣的純潔。這個羔就是小羊,羊剛生出來小小的,就叫小羔羊。
那墨子為什麼要為這個白絲染色感到悲傷?這是他有另外一層深的含義,我們看它的原文。在《墨子》,《墨子》這本書裡頭,有一篇叫〈所染篇〉,裡面的文字這麼記載著:「墨子見染絲者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古代這個染坊就是像現在的工作坊,現在民間有一些經營手工布染,染布。有一種草藍色的,一染染成藍色的。藍這個字,草字頭那個藍,它本來就是一種草,青出於藍,這個藍是一種草。那墨子來到染坊,他感嘆,哎呀,這個絲本來很潔白,今天你給它染成蒼色的,蒼就是蒼天,蒼天就有一點蒼翠、蒼綠,你染綠色它就變綠,你染黃色它就變黃色。這只是舉其中兩種,我們不是還有另外一個成語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染蒼則蒼,染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你給它加什麼染料,放到那個水裡面去,你把布,白布放到什麼樣的染料裡面去,它的色就變成那個顏色了。五入而已則五色矣,你放了五種染缸,白的放到青的、黃的、赤的、白的、黑的,就變成五種顏色了。一般人看這很正常,做衣服需要各種顏色的料,可是看在墨子眼裡面,他有另外一番不同的聯想,他馬上直接聯想到什麼?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你到底要給它染什麼顏色,習氣常常用這個香爐,或者是說民間泡烏龍茶,養茶壺。那個茶壺泡了一、二十年,他們叫做養壺。泡了那麼久,年代那麼久的茶壺,就算不放茶葉,你用熱開水一沖,那個水倒出來就已經有香氣了,這叫做習氣。
習氣有好有不好。好的習氣,好的就像昨天講的善的,你向善的學就叫精進。很多事情就是要重複不停的這樣一直做做做做。同樣的行為你要重複很多很多次,才會變成習慣,好的壞的都一樣,這個就醫學上面講,叫做神經連結。我們現在寫毛筆字也一樣,寫毛筆字,你臨摹一個王羲之的字體,臨摹歐陽詢、臨摹柳公權、臨摹顏真卿,你學久了,你同樣一個字寫了好幾遍。像你們那個一,一筆,橫畫直畫,原來設定是一千畫,對不對?後來我都給你打對折。當然你自己自我要求,你要多畫個幾百畫都可以。你以後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暖身運動,你靜下心來,準備要開始寫字之前,就先畫幾筆。先見黑又見白,見有也見空,這邊你自己去體會。怎麼樣見色又見空,見黑又見白?然後怎麼樣這個眼睛看著白的,其他的交給手?這個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做很多事情,你自我去調適,去處理很多事情的一些要領。
然後一筆一筆畫,這樣畫畫畫畫畫,這也是重複同樣的行為動作,一直重複,對不對?我們不只重複二十一次,成千上百,這樣一直重複,從醫學角度觀點,這個叫神經連結。神經連結它就把你這個變成一個習慣,到最後你寫出來的,自然符合我們要的這些目標。然後一筆一筆畫,畫完以後現在要寫字,寫字你就要按照這個方法去寫,熟練了以後,也是一樣,你寫出來的字,我們說那個字如你心中的圖畫、圖像。那用醫學的角度講,那是在腦神經,神經連結裡面已經形成這樣的一個圖像了。這個如果你進一步了解唯識學裡面有一種叫無表色。無表色,無表色它是一種介於物質跟非物質,就是心法跟色法之間,也是色法,也是心法,所以它叫做無表色,名稱上是色法,可是它又很接近心法。用現在的醫學理解,這是一個方便的說法,就像那神經連結。你練這個書法得到一個書體,譬如說你現在是篆書,篆書的書體,隸書的書體,歐陽詢的歐體、顏真卿的顏體、王羲之的王體等等等,這些什麼體什麼體什麼體,你現在是臨摹,是臨摹他的體,到最後形成你自己的字體。像弘一大師,弘一大師的字後來就形成自己的一個風格,書法界就稱它為弘一體。這個體你用唯識的概念來了解看看,這個體就是類似剛才所講的那種無表色,或者我們醫學上面叫神經連結。所以透過書法寫字,寫到最後,變成你自己的風格。像我們雪廬老人的墨寶各位有見過,有一個獨特的風格。這是書法的書體、字體。
還有一種東西,各位應該也可以理解,叫做戒體。受戒不是要觀戒體?那觀想只是當下,重要的是你受了戒以後守戒,奉行戒律,不殺盜淫妄酒,不貪瞋痴,你這樣子身口意三業,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能夠中規中矩,都能夠符合戒律,然後你的言行舉止,日常生活一舉一動,都是重複的這樣子在遵守戒律,就好像你的書法一直臨摹一種字體,久而久之就形成那個書體,戒體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寫字很好,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修行功夫,除了藉這個來看看你自己的心有沒有心平氣和,然後再慢慢的你就可以體會,我們個性上的很多弱點都顯示在那裡面了,同時就是磨我們的習氣,磨我們的習氣從這個寫字下手,那你還可以延伸到很多的其他地方去。
所以這兩句裡頭講到墨子,「墨悲絲染」,他感到悲傷的是,人的習氣被不好的那個部分牽走了,學壞了、染污了,這是就染污這個方面來說;就學好方面來講也是要靠薰習,是正面的薰習。所以最後的結論叫做:「故染不可不慎也」,不可以不謹慎。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教兒嬰孩」,教導兒童要趁他嬰兒、嬰孩的階段。嬰兒階段可塑性高,你給他染蒼則蒼、染黃則黃,你給他餵什麼東西吃,餵他什麼東西吃,他就照著你給他的營養,他就這樣子長大。「教兒嬰孩,教婦初來」,那是古時候,媳婦娶進來,剛來,一進門就要給她,不要說下馬威,叫樹立典範;你第一次沒有教,第二次、第三次要教就不好了。所以慎始,謹慎,一開始就要謹慎,慎始。
「詩讚羔羊」,所以剛才那個是負面,現在是正面。墨子為那個白絲受到污染感到悲傷,那是指污染的方面;現在《詩經》從正面上面來讚許,讚許什麼?君子的德行要像羔羊的皮,「素絲五紽」。「羔羊」剛剛說過了,是小羊。這個「紽」念作ㄊㄨㄛˊ,紽,這是一個數量詞,五捆絲叫做一紽,五絲為一紽。那五紽就二十五,五五二十五。透過這個讚詠羔羊毛色潔白如一,來比喻、來讚頌君子的節儉正直、德如羔羊。《詩經.羔羊篇》這兩句,「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所以詩經裡頭有賦比興、風雅頌,對不對?讀過嗎?叫做詩經的六義,意義的義,正義的義。賦比興是作法,作詩的方法,賦就是直接,直接敘述叫做賦;比就是用比喻;興跟比有一點同,又有一點不同。興,譬如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看到關關,「關關」是那個鳥叫聲,雎鳩在那邊乖乖乖,那個關台語就念作ㄍㄨㄞ,所以「關關」就是形容鳥叫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在河水裡面沙洲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不一定是用雎鳩來比喻這個淑女,而是看到這個雎鳩、聽到這個聲音,突然想起有這個賢淑的女子,德行容貌均佳、才貌雙全。所以賦比興,這個羔羊就是一個比喻,在《詩經》裡面它就是用成比,比體,羔羊比喻君子的德行。
剛才我們念過的這是第一章,「總論三才」,從「天地玄黃」,一直到我們最後講的「詩讚羔羊」。「墨悲絲染,詩讚羔羊」,就是這一章、這一個段落的總結,就用這兩個典故來說明。說明什麼?在天地人三才,在《千字文》整個內容的主旨就是要,因為我們最後一個結尾那個段落就是勸學,學習很重要。《論語》第一章〈學而〉,「學而時習之」,我們後面有機會再好好來講「學」這個字。所以講完了第一章,接下來就是進入第二個段落。
第二個段落,我們的標題定為「綱常五倫」當中的君臣、父子這兩倫,從「景行維賢,克念作聖」到「去而益詠」,押的是去聲第二十四個敬韻,押的是敬韻。
那就整個科判表,我們現在是進行到這裡。各位要了解這個段落脈絡,才不會像走迷宮一樣,隨時要順著這個路走回來,走回到我們的科判裡頭來。各位讀經典,也是有科判跟經文的那叫科會,科判底下抄錄經文,這樣一段一段的去對,對照了以後,你才能夠抓住它的來龍去脈,才能夠了解整個文理脈絡,不至於說跌入五里霧中,進入迷宮走不出來。
我們現在做學問,也要慢慢試著把自己所吸收的這些知識,這些知識要把它內化。內化就是變成你自己的東西,要消化吸收。變成你自己的東西以後,在你的腦海裡面也要有類似這樣的一個架構。就是說古代的這些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老子、莊子、墨子等等這些諸子百家,這些聖賢他們的思想都有一個系統。系統,所謂系統就是有條理。那我們也要建立自己的頭腦裡面思想的一個系統,就是條理。當然,我們還成不了氣候,我們的格局還沒辦法大到變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但是只要是你自己有自己的思想系統,這是最重要的,不管它大或小。
像這種叫做樹枝狀的結構,不管大或小,總綱下面底下有三個,第二個層次的,甲一、甲二、甲三,古時候用子丑寅卯辰,這樣第一層幾個、第二層幾個。你總是隨便一個小系統,底下一個小脈絡,你慢慢的一片一片的給它結合起來,由小到大。念佛也是一樣,不是要打成一片嗎?一片一片,兩片、三片變成一大片,變成中片、大片,最後渾然一體。我們掃垃圾也是這樣子,先掃成一小堆、一小堆、一小堆,最後再集中成一中堆,中堆變成一大堆,最後一把火燒掉,那是去除煩惱。做學問也是一樣,總而言之都需要條理。思想、思考有條理,做事情有條理,說話有條理,處處都有條理,這樣就不會雜亂了,就不會雜亂無章,就不會語無倫次。語無倫次,那個倫次也都是條理,文字學,從侖者皆有侖義,對不對?車輪,還有什麼侖?倫常,人倫。就是車輪的輪右邊那個字根,加上車就是車輪的輪。車輪要有條理,你車輪的輪胎如果不圓,走起來就顛顛簸簸。加個人就是人倫。加個糸部呢?那個字念ㄍㄨㄢ,也有念ㄌㄨㄣˊ,羽扇綸巾,就是衣服的這個條理,衣服這個絲,絲綸。還有什麼部首的侖?言語的,言部,《論語》的論。《論語》就是有條理的、有次第的,它是一章一章的,《論語》。理論也是一樣,念ㄌㄨㄣˋ,論說文更要有條理。還有沒有?水部,水部就是你滴了一滴水,漣漪,一淪一淪,一圈一圈一圈。還有嗎?還有什麼侖?差不多了。所以你看這個字,它是以什麼為主體,然後加上別的部首,它都有那樣的一個條理,都有一個代表的意義。
那現在我們就進入《千字文》第二章,第二段的一個開頭,這兩句,來,我們念三遍,「景行維賢」。
學生:「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老師:好,「景行」,景行,景就是崇高,讓人佩服尊敬的很崇高的德行,這個叫景行。這個景行是從《詩經》裡頭出來的,〈小雅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就是說,我們走到高山,高大的山底下、山腳下,你只能夠抬頭仰望那個山,望著那個山,這叫做高山仰止。那景行呢?行止,對賢人的品德,令人看齊、令人效法,仿效。這裡就不能講效尤了,對不對?上次有說過了,正面的、好的就不能叫做效尤,學壞了才叫做效尤。仿效。所以他用這個高山令人仰望來襯托,你當作比喻也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德行崇高的人就像那一座山一樣,讓人這樣望之儼然,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叫做景行維賢。景行,高尚的德行,從賢人那個地方看得到。
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他身上崇高的品行令我們景仰、令我們來學習,這是見賢思齊的意思。
再來,「克念作聖」,「克念」,這個克就是克制,克制心中的妄念、雜念,克念。我們要做到無念那是很困難的,無念不容易,所以只能去克制這個妄念的生起。可是一般人沒有學佛,他怎麼樣去克制妄念?要克制妄念,學佛或學儒都可以,都可以克制妄念。學儒就是希聖希賢,克念可以作聖,成為聖人。這個聖,就是智慧、品德、才能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叫做聖。「克念作聖」這一句也是有根據的,它是從《書經》,《尚書》裡頭講:「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聖人,這個聖人,當然儒家經典裡面,這個聖人有時候它的含義是有不同層次的。剛才不是講這個,智慧、品德、才能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怎麼還可能會變成狂人?在這個地方,它的含義還不是指最究竟那個地方;也就是說在某一個程度,他已經達到神思通明了,可是如果你不繼續的念善,還是有可能變成狂人。反過來,狂人只要能夠念一善,就有機會變成聖人。
這個「惟」,它是語助詞,就是發語詞,沒有特別意義。這個「聖」在這裡講是通明。一個通明的人,思,思想念頭能夠開通、能夠明徹,這樣的人。那他說「罔念」,這個罔,有些網路上它會打錯字,變成冤枉的枉,木字頭一個王那個枉,原文是這個罔。這個罔它有很多含義,其中一個叫做陷害。所謂的罔念就是說,你念頭不去思考一些善的事情、好的事情,不讓你的念頭往善念那個部分靠攏,你往那個惡念去靠攏,你就是在陷害你的念頭、陷害你的心,所以叫做罔念,你就會流於昏愚。「狂」,狂就是昏愚,就是一個昏愚的人才會狂妄。你如果不昏愚、不愚痴,有智慧的人,他怎麼會狂妄?所以剛剛講克念,就是克制你的邪念,制伏妄念。
《論語》上不是說「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夢周公。夢周公本來是很好的、正面的詞意,現在被誤解了、被誤用了,夢周公就是變成打瞌睡了。孔子為什麼要夢周公?日有所思,才夜有所夢,思思念念,念念不捨、念念不忘的就是周公的德行。周公也是聖人,文、武,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這是中國的、中華的道統。那孔子除了念周公以外,他另外還念一件事情,念什麼?念天。上次有講,「君子有三畏」,要「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畏天就是與天合德。所以孔子在《論語》裡面常常講老天爺,老天爺,老天爺了解我,我如果做錯什麼事情,老天爺來懲罰我,「天厭之,天厭之」。「天之未喪斯文」,老天爺,不是老天爺有意讓這個文化沒落衰微,老天爺不會有這個意思,所以不用擔心。所以孔子一生就是法天,學習天,就是與天合德。
什麼叫與天合德?這個天,用現代學者的一個概念來分析,天有三種含義。一個叫做人格天,人格,人格天,那是勞思光先生講的,人格天。我們就把人格再用一個字來置換一下,叫神格,神格天。所以所謂的人格天,這個天就是上帝那個意思,西洋叫做上帝,my god那個上帝。中國人叫做天公,台灣話叫天公伯,就是老天爺,就是玉皇大帝,就是民間在拜的那個天公,玉皇大帝。這個意思就是人格的意思,因為他們是神,我們就稱他為神格天。第二個意思叫自然天,自然天就是科學所講的宇宙這個天,天體、星球這個天,就是天空,天空的天,叫自然天。第三個意義,什麼天?叫道德,道德也叫形上天,形而上,形而上的意義,形上天。因為這個人格天也好、自然天也好,都是屬於比較具體有形的,那個形上天的天,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天理、天良那個天。天理、天良,喪盡天良,沒有天理,我們常常這樣感嘆。那麼這個天理,天理的內涵又是什麼?剛剛講它是形上天或者叫做道德天,天理的內涵,換句話來講,就是所謂的上帝,就是老天爺,他的道德標準,老天爺的道德標準就叫做天理。
我們常常講,昨天有講到了,我們如果守五戒,來生可以保人身,可是你進一步修十善,就可以生天。可見天,天的條件、天的福報是在人之上,對不對?所以要生天,他的道德標準是不是要更崇高一點?所以孔子就是以上天、老天爺的道德標準來自我要求,叫做與天合德。
跟老天爺的道德標準合而為一,與天合德。所以《論語》裡頭你看到跟天有關的,就是天命,或者是孔子在呼請老天爺。所以所謂的聖人就是與天合德。希聖希賢。聖人,聖人再下一層,再降一點點,賢人,現在講是儒家;賢人再底下就是君子;君子再底下,還有沒有?君子底下是什麼?士,士大夫那個士;士底下就是一般人。《荀子》裡頭有一個概念、有一個名詞叫做「五儀」,儀就是威儀的儀。他的「五儀」,最底下叫做庸人,平庸的人,最底下是庸人;然後再來就是讀書人,就是士。古代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受教育,受教育是貴族的專利。所以我們以前讀書都會讀到,孔子是第一個開啟平民教育的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把教育推廣到、普及到一般百姓。
孔子、孟子、荀子,這裡頭有儒家的一些講到天命、天爵的問題,我們在適當的機會再跟各位補充。剛剛講到這個聖人的問題,我們就附帶的再稍微觸及到了,稍微提,補充一點點。所以《荀子》裡面講到「五儀」,五種,用現在的話講叫五種人格的典型、五種人格的類型;講類型就比較一般性,講典型,因為聖賢就是用典型、典範。當然最底下那個庸人,就是因為他還沒有機會受教育。再上去就是士,讀書人。讀書人用現在話講叫知識分子,有機會接受這些聖賢教育,他才懂得希聖希賢的道理。所以知識分子、士受了教育以後,像《論語》裡面,就鼓勵大家做君子,進一步就學做君子。《論語》裡頭講最多的是聖還是賢、還是君子?是君子。為什麼?為什麼要希聖希賢,可是講最多的卻是君子?跟昨天講的,什麼最容易切入、最容易下手,就是從那裡開始,修身為本,從君子做起,不可能一步登天。我們要成佛,成佛也是慢慢來的,把人先做好。所以成為君子以後,再往上是賢人,最後是聖人。這是儒家的人格修行的,套一句佛家,佛家學菩薩道不是要五十二階嗎?這個你們應該有接觸過吧?五十二階裡頭也有賢人、有聖人,有這樣分,對不對?三賢十聖。一步一步,階位,人格,人格修行的一個階位。儒家他也是可以克念,克念就是剛才講的,孔子是夢周公,就是以周公的德行來自我期許,還有與天合德,自我期許,以老天爺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最後就是希聖希賢,這樣自然他就可以克念了。好,那我們就了解了這個「克念作聖」。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句,叫「罔念作狂」。
好,接下來,「德建名立」,來,一起念三遍。
學生:「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
「德」就是德行、品行,「建」就是建立。養成好的德行,建立端正的品行,名聲自然就這樣子也跟著樹立了。有德自有名,有了品行,因為有這樣子一個道德涵養,我們常常講說用以德服人、以德感人,自自然然這個善名、美名就能夠傳揚出去。而不是用現在,現在因為很多都是靠媒體打知名度,知名度是靠媒體打出來的。政治人物為了求曝光率,拼命這樣子打知名度,就變成名實未必相符。所以建立了良好的品德,自然就會有好的名聲。就好像什麼?形端表正,形體端莊,儀表端正,就是外在、內外,內外一如。「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再來,「空谷傳聲」。空曠,「空」是空曠,「谷」就是山谷。空曠的山谷裡面,你在山谷當中大聲的呼,呼叫,就會聽到那聲音傳得很遠,還有回聲傳過來。
「虛堂習聽」,這個「虛」也是空的意思。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字,如果它常常聯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詞,虛空,那你就知道這個就是同義複詞,意思相同,但它重複起來,連接起來。因為我們念這個詞、讀這個詞,讀這個語詞,念一個字,虛,跟虛空,感覺上它的語氣就比較緩和,比較足夠、比較豐富,所以常常會用同義,意思相同的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叫同義複詞。其他有什麼偏義複詞,雖然兩個意思擺在一起,可是比較偏重其中的某一個意思。我們講生死生死,比較強調的是哪一個字?死,這個叫偏義詞。「習聽」這個「習」,習我們一般的講,你就好好練習吧 ,好好練習意思就是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去做這個事情,叫做習。學而時習之,那個習有包括付諸行動、知行合一,又包括理論的要付諸實務,這幾個含義。所以習聽,在這裡不是習慣的意思,取它一次又一次的意思。表示什麼?你聲音會有回音。空的屋子裡面如果沒有隔音板,沒有吸音板的話,你進到一個空房子裡面,有沒有聽到回音,嗡嗡嗡的那個回音?指的就是這樣,那個回音。「習聽」指的就是說可以聽到回音,聽到很清晰回音。
「空谷傳聲,虛堂習聽」,這什麼意思?因為前面講「景行維賢,克念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底下又說「禍因惡積,福緣善慶」,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修身養性的時候,除了自己在那邊做以外,常常要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就是要藉著一些鏡子也好,藉著這些回聲也好,藉著這一些聲音的清晰度,了解你自己的問題,了解自己到底做到什麼程度,好或不好,有什麼缺點可以改進。
接下來,「禍因惡積」,來,念三遍。
學生:「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老師:「禍」、「福」,這個大家都應該不陌生。「禍」就是一般的災難。禍從何來?是因為積了很多的惡,一些罪過、不良的行為累積,累積下來。那福報呢?「福」就是這些幸福、吉祥,這些福報。這個「緣」,緣在這裡也是當作因為的意思,由於、緣由。一個是因、一個是緣,因為怎樣、由於怎樣。禍是因為積了很多的惡,福報是因,也是由於「善慶」,行善,做了很多的好事,累積了很多的福德,「慶」就是福澤。
這些講的都是理,一個理論,實際上要舉的事例就太多了。我們自古以來就非常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的人有時候會有一點迷惑,為什麼好人這一生都沒有得到什麼好報,反而是短命,作惡多端的活得很長命?於是就對這個因果起了動搖,信心動搖了。他這就是沒有徹底明白因果通三世,前生、這一生、來生,你這一生做的這個善事,它的果報說不定要到來生才能夠起現行。因緣果這個因,種子它有長有短,不一樣,那緣有強有弱,結果有快有慢。你們如果種過那些蔬菜的種子,撒種子下去它會發芽,像那小白菜最快了,所以要復耕,如果颱風來要復耕,撒一些小白菜,大概二、三個星期就會收成了。我以前也種過,種過菜。最難種的就是什麼?菠菜。菠菜那個種子,假設說我現在撒下去是一百顆好了,發芽的大概只有六、七十,百分之六、七十而已,而且要等很久,等好幾個星期才發芽,發芽出來以後慢慢慢慢長,那長的速度又很慢。所以從因,因本身就有快有慢、有長有短,要發芽時間就不一樣了,再來你提供給它緣,肥料、陽光、空氣、水分又不一樣,所以它結果未必就在這一生看得到。反倒是過去生的一些惡因、惡緣在這一生成熟了,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變成善因得到惡果,這叫斷章取義。所以禍福都有它的因果。
接下來,「尺璧非寶,寸陰是競」。一尺長的那個璧玉,尺璧,直徑。璧,古代這個璧,我們先看一下那個圖片,是圓的。我們讀以前的歷史,叫和氏璧,姓和的和,和氏璧。以前沒有看過圖片,不曉得璧長的怎麼樣,講璧玉璧玉,都以為是環,環那個叫做玉環,佩戴在身上那個玉珮,那個形狀都不一樣。那這種璧,它就是長的這樣的一個形狀,它是圓圓的一片,中間有個孔。那麼這個璧,直徑一尺,一尺大概三十公分,這樣很大一塊了,像我們田徑在丟的那個鐵餅,比那個還要大一塊。這樣的璧在古董市場是很值錢的,偏偏這裡面說,那個不算什麼寶貝,「寸陰是競」,一寸的光陰,一寸的光陰才是我們要值得把握、值得珍惜、值得爭取的。光陰有辦法用量的嗎?其實光陰就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日晷,各位看過嗎?太陽底下它有一個像三角板一樣,然後有一個圓規在那邊畫,太陽照射下來,那個影子投射在哪裡,就像現在的時鐘指在哪裡。日晷它都有那個陰影,太陽光的陰影移動了一寸,用這樣子來代表時間單位,叫做寸陰。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的光陰,太陽移動一寸,多少?這樣子換算時間,需要半個小時嗎?不用吧?尤其黃昏的時候移動得更快,你都幾乎可以看到太陽嗵的一聲掉到海裡面去了,那個速度非常快。太陽就像那塊璧,慢慢慢慢,眼睛都會看著它,在短短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掉下去了,所以一寸的光陰其實很短暫。
就算那麼短暫的時間,也是我們要珍惜的。
所以光陰,有些時候,光陰過得特別快,歡樂時光總是特別容易過去。問題是你是什麼事情,你的心是寄託在什麼樣的事情使得你快樂。常常有人批評說,宗教不過是心靈的寄託罷了,聽過這樣的話吧?我倒要問一句話,請問哪一個人的心靈是沒有寄託的?你的心靈如果沒有寄託,你的心到哪裡去了?出竅了?都是有寄託,問題是你寄託在哪裡,有的人寄託在吃喝嫖賭,他很快樂、很滿足;有的人的寄託是在琴棋書畫,還稍微雅一點。那你的心如果寄託在哪裡,就是看你未來的目標是什麼。四念住,什麼叫四念住?住就是安住,讓你的念頭安住在這個地方。四念住是哪四條?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身不淨、觀心無常,這是小乘修行最基本的四觀。這四個觀,就是讓你的念頭安住在這四個目標。我們昨天講的心行處滅,心安住在這裡,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就是寄託,住就是寄託。念佛就是念頭安住在佛號上面,安住在莊嚴的佛像,安住在極樂世界,安住在十六觀,《觀經》十六觀,安住在這些境界上,殊途同歸,所有的目標就是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一心求往生,這就是我們心的寄託。所以誰的心沒有寄託,看你寄託的對象好或不好而已。
所以我們講,剛剛有講到儒家,儒家也可以克念,克念有時候你光在那邊克克克克,光在那邊伏伏伏,會很痛苦。譬如說寫書法好了,有一位書法家,還算有些成就,於是有一次去演講,人家就介紹他,我們這位書法家他一天苦練八小時,他每天都苦練,他說他在這個學習階段的時候,以前每天苦練八小時,寫書法。好,介紹完了,那位演講人上台了,我要修正剛剛主持人講的話,我不是苦練,我是快樂的練。你真的苦練八小時,有幾個撐得過來?你沒有得到快樂,你撐不了八小時;不要說八小時,一小時;不要說一小時,半小時、十分鐘你都撐不下去。叫你如坐針氈,你能坐多久?所以一定要得到它的樂,你才有辦法持續下去。那儒家他們如何得到快樂?除了說與天合德,每天夢周公以外,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宋儒講的「孔顏樂處」,孔子、顏回他們所樂的東西、所樂的心境,叫做孔顏樂處。
孔子說:富貴於我如浮雲,「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曲肱枕之,我們佛家修行不是要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孔子也是一樣,曲肱而枕之,連枕頭都沒有,肱就是手臂,樂在其中矣。你也去臥看看,你樂嗎?不行,我還是轉個身,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這樣,很舒服。閩南話,在座有些聽不懂,說一個人懶惰叫什麼?懶惰。不是,懶屍,聽過嗎?有夠懶屍。懶屍用漢字寫就是懶惰的屍體,屍體當然就攤在那裡了,就是這樣躺著,懶屍,形容得很傳神。所以他能夠曲肱而枕之得到快樂。那顏回呢?「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你只看到一簞食、一瓢飲,你只看到外表而已。你看到外表,一簞食、一瓢飲,這個就是很痛苦。你看到人家在那邊寫字寫八小時,你也只看到那個外表,你說在苦修、苦練。其實我們講苦修、苦練都是旁人講的,你看歷代禪宗祖師大德,掃廁所、挑水,都是開悟的人在那裡才做得下去,開悟的人就不會覺得苦了。
那到底孔顏樂處,真的是這樣子就很快樂,真的是這樣子喝水就很快樂嗎?你沒有看到內心深處真正的樂是什麼。樂從哪裡來?學而時習之,不亦什麼乎?哪個悅?喜悅的悅,他寫的是說話的說,說話的說讀作悅,悅就是喜悅那個悅。喜悅的悅,佛家稱為法喜。法喜從哪裡來?喜從何來、悅從何來?問各位你有沒有法喜,有沒有過一點點法喜的體驗?如果沒有的話,你怎麼今天還會坐在這裡?早就回家了,爸爸、媽媽我很痛苦,我要回家。你一定要得到一點點喜悅,你才會撐得下去。小朋友,我看你都很快樂,不過來日方長,還有很多要挑戰的,一定要有那個喜悅。
好,再往深一層,喜悅從哪裡來?法喜、喜悅,包括儒家的悅,從哪裡來?是,學習。學習,很多人都在學習,有的人學了一輩子,一點法喜都沒有。學習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模仿的階段,或者叫幼稚階段,我們一切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嬰兒出生先學什麼?當然這個都慢慢來,學站立,七坐八爬九長牙,七個月坐,八個月爬,九個月長牙齒。當然這只是一般的印象的統計,統計數字,現在長牙齒,有的一出生就長牙齒了。他要慢慢學。學教育的應該有讀過狼人的故事,大意就是說,有一個村落,有一天狼群出沒,然後叼走了一個嬰兒,牠叼回去後並沒有把他當食物吃掉,竟然在狼群裡面把他照顧長大。這個嬰兒因為在狼群裡面生活,從小看到的、聽到的,看到的就是狼四隻腳爬,四隻腳走路,他就跟著爬爬爬,他都不知道自己可以站立,然後學說話就學狼嚎,就在狼群裡面這樣的過了十幾年的日子。有一天就被獵人發現了,把他帶到人類社會裡面來,適應不了,後來也沒有活多久。這個是讀教育概論、讀心理學、讀心理發展都會舉的一個例子。所以這一點就在說明,人類也好,一切的動物都是從模仿開始,開始他的學習。學習的第一個階段叫做模仿階段,或叫幼稚階段。
第二個階段叫做成熟的階段。成熟的階段,不是模仿,是覺悟。所以《說文》裡面,學,覺也。你回去查,查《說文》。我看到《說文》這麼解釋學,我心裡面觸動了一下,不是只有佛家講覺悟,儒家也講覺。你看學跟覺,那個日文,日文的學怎麼念?がく,就跟那個覺的台語一樣,覺悟,覺。學就是覺,因為它的部首上面是一樣,底下不一樣而已。所以你如果沒有到覺悟的階段,你永遠停留在模仿。剛剛說學了一輩子,學習學一輩子都沒有得到喜悅,就是因為他始終在模仿。什麼叫模仿?人云亦云。我們作論文,就是人云亦云,甲怎麼說,乙怎麼說,丙怎麼說,最後你自己有沒有說?沒有說。這樣不叫寫論文,甲乙丙這個叫引證,引證完自己要去判別,甲說如何,乙說如何,丙說如何,最後我主張如何,跟辯論一樣,我方主張如何,你要有自己得到的結論。你如果這個創見,這個是你的創見,你就很快樂,對不對?你們讀過碩士班研究所的人就知道,你要有自己的創見,這個就叫成就感。所以喜悅就是一般稱的成就感,那個只是很粗淺的、方便的一個比喻,真正的最大的喜悅就是領悟。領悟了,所以覺。從模仿到成熟,從幼稚到成熟,從模仿到覺悟。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這個學如果沒有學到成熟,沒有學到覺悟,沒有悅的,沒有喜悅。所以後面才有領悟以後,當然這個是濃縮,整個你一生的求學過程,點點滴滴的領悟,領悟到最後,剛剛說的,成為一個思想有系統的人,這個時候,前面不是講,自然你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立德、立功、立言,自自然然你的聲名就遠播,孔子就是這樣子的。所以四方的人就來跟你求學,不一定拜你為師,有時候來跟你切磋琢磨,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的學問、你的道德就成就了,成熟就成就了。
接下來狀況一,狀況一,你學問道德成就了以後,後續發展狀況一,人家了解你,人家重用你、賞識你,就會狀況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就是志同道合的人;狀況二,不為人知、不受賞識,人不知就而不慍,不用生氣、不用難過,不亦君子乎。所以《論語》第一章,它的脈絡是這樣子來的。你先學而時習之,學到有所領悟、領會,有所得、有成就。成就在佛法裡頭,這個成就是有特殊定義的,當生成就,那個成就就是你有往生,最後能夠成佛,究竟成佛才叫做成就,當然還有階段性的成就。所以先成就了,德行學問成就了以後,狀況一,有人知道、有人賞識,志同道合的人就過來,有朋就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狀況二,人不知,也不生氣,不亦君子乎。
好,回到我們剛剛講的,「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到這邊,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