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弟子規-第10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弟子規》第十九頁,從倒數第一行開始看起: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這句是「出則弟」第一則課文,做為哥哥姐姐一定要友愛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的則是要恭敬自己的哥哥與姐姐。當兄弟姐妹都能夠和睦相處,這一家人和樂融融,那我們想想看,最歡喜的是誰?當然是我們的父母還有祖先了。所以兄弟和睦,『孝在中』,孝道就在其中。而兄弟之間的關係,這是同氣連枝的、血濃於水的關係。因為兄弟姐妹是父母所生,他可能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是陪伴我們走過最長的路的親人,做為兄弟姐妹,彼此之間要友愛,父母親才會放心。做為手足骨肉的兄弟姐妹之間,這種關係是格外的親密,一生當中都是休戚與共,一榮俱榮、一辱俱辱。而做為兄長能夠愛護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恭敬哥哥姐姐,這一家的和睦之氣,就在相親相愛的關係當中生發出來。

  在中國古老的文字當中,像甲骨文,我們看到它是友字,友愛的友,這是用作兩手相援的意思。而『兄道友,弟道恭』,恭是恭敬。做為兄長、做為姐姐,其道是在於友愛他的弟弟妹妹;做為弟弟妹妹,他的道是在恭敬哥哥姐姐。道雖然是相對而生的,但是也要絕對而盡。也就是說,在兄弟姐妹相處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講情,不能夠把理擺在第一位。在相處的過程當中,不要去論對方的長短。為什麼?因為遇到很多事情,譬如兄弟之間有一些分歧、不同的意見,或者有矛盾,這個時候,我們不能總是講理而不講情。為什麼?因為在相處的過程當中,「和」字往往是比是非對錯更為重要。兄弟姐妹之間,他如果有爭端,往往都會執著我有理、我佔理,我說得對、你是理虧的,是這樣的心態,這樣的態度,和睦就很難達成。

  如果在相處的過程當中,即使是自己對了,但是也不要得理不饒人,我們能夠包容對方的偏執和錯誤,處處以和為貴,只要這件事情沒有錯得太離譜,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我們還是在一些問題當中,要把和睦擺在第一位,而不是在這裡爭論是非對錯。很多事情彼此之間需要相讓,和字才能夠達成,做為祖先、父母也才能夠安心。所以悌字,這種兄弟之間的友愛能夠真正落實,孝道就在其中。

  在中國的歷史上,我們常常講到周朝文王、武王、周公的故事。因為周朝是以孝悌的風氣來傳家,以孝來立國、以德來立國,在古聖先王的身上也有發生許多孝悌忠信的故事,是給我們很深刻的啟發。而在周朝,周公是孔老夫子非常非常尊敬的,夫子一生也都很希望效法周公。周公他到底有什麼樣的德行是值得我們效法和學習的?我們今天來分享「周公祝代」的故事。

  周公是姓姬,周朝的這幾位開國的君王,他們是姬姓,他的名叫做旦,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在歷史上武王伐紂,把商紂王殘暴的統治取而代之,就開始了周朝的天下。周朝的開國的君王,都是非常賢德的明君聖主。而就在周武王打平商朝天下的第二年,武王生了病。夫子所慎是「齊,戰,疾」,疾病確實是要非常的慎重。為什麼?武王如果生病了,萬一出現了什麼三長兩短,對於國家的安定和平、對於國家的穩定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的。所以這個時候,做為弟弟周公他就非常的著急,他想盡辦法希望哥哥的病趕緊好起來。

  在古時候,中國古人很重視玉,玉石,在上古時候,一些考古發現有很多的物品都是用玉石,用玉來做成的。特別是當人們對皇上或者是天地祖宗有事情要稟告,一定是手上要拿珪。珪是用玉做成的,在《說文解字》當中說,珪是一種瑞玉。於是周公就來到了太廟當中,在古時候太廟是君王祭祀祖先的地方,我們現在到北京還能夠看到清朝的太廟。周公在太廟當中設了祭壇,在祖先的神位當中就奉上了玉,他自己的手上是拿著珪,拿著珪就是有事情要奏報祖先。他就跟他的曾祖父太王,也就是古公亶父稟報,跟他的祖父王季,還有父親文王,這是歷代的祖先,他都非常鄭重的稟報。

  稟報什麼?周公希望讓自己來代替哥哥,因為哥哥已經生病了,但哥哥武王是一國之君,身體不能有任何的問題出現,他寧願自己代替哥哥生病。至誠感通,正是周公至誠的友愛之心,果然後來周武王的病也就好了。周公在太廟的這一篇祝文,他就藏在一個用金鎖鎖著的櫃子裡面,像這些祝文也都是需要很保密的,他在祈禱的時候,只有祖先和自己知道祝文的內容。

  等到後來周武王過世,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了王位。而成王繼位之後,就有人在他身邊講周公的壞話。周公聽到這個消息,他就離開了京城,住到了東都洛邑。可是就在秋天收穫的時候,天上突然發生了大風大雷反常的氣候。古人都非常重視天象,像古時候在宮廷當中,就會有一些官員,他是負責占察天象、觀察天象的,像子韋就當過這樣的官員。

  宇宙萬物之間都是相互交感的,特別是古人非常相信人的起心動念、人的一言一行是會跟天心相感應。當他觀測到太陽、月亮、星星,或者是氣候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變化,這個往往和國家的國運、家庭的家運,與這個時代的吉凶禍福,它是會相關的。

  之前我們在《禮記》當中也看到,在古時候,古人相信,譬如出現日食,這就是表示男子,做為君王來講,以君王為代表了,肯定是男子的德行有了缺失,所以皇帝就要去祭祀、去祈禱;而當發現出現月食的現象,則是表示女德有了虧失,做為皇后她就要帶頭去祭祀、去祈禱。

  看到這些日月星辰,包括天氣的一些反常變化,古時候的帝王將相、政府的官員,都會反省自己的政治上是不是有哪些做錯的地方。周成王當他看到天氣有一些反常的變化,他就想一定是自己什麼地方做錯了,就開始反省。於是他就同大夫們穿上禮服、戴上禮帽,把當初周公藏在櫃子裡,這個櫃子是用金鎖鎖著的,在這個櫃裡,周公把他的祝禱的祝文,向祖先稟報的祝文(疏文、祭文),他就把它打開了。周成王才看到當初武王生病的時候,周公去太廟祭拜、禱告,希望以自己的身體來代替武王生病,兄弟之間的至誠友愛之心,在這篇祝文裡面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周成王看到這個情形,於是內心非常的慚愧,他覺得他誤會了周公,也對不起周公,於是拿著祝文,流著眼淚,親自去把自己的叔父周公迎接回來。

  周公他孝悌的德行,不只是體現在他對於他哥哥的友愛當中。他在一生為政的過程當中,他能夠輔佐成王,周公的德行跟才幹絕對不在成王之下,可是他依然是非常小心謹慎的恪守著為人臣子的本分,從來他都不敢逾越自己的本分。在他輔佐成王的過程當中,周代有《周禮》,這部《周禮》也是方東美教授非常推崇、非常讚歎的。制禮作樂的工作,都是由周公來完成的。

  周公他以一生勤勉勤政的作風,他在施政的時候,可以說是「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特別的勤政。他的勤政就讓他的父親文王和哥哥武王,在治國的過程當中,他想要完成的志願,周公都努力的把它實現、完成,非常謹慎細緻的,幾乎都找不到什麼缺點。而我們看到,當他的哥哥生病的時候,他去太廟祭拜,就希望以自己的身體代替哥哥,讓哥哥不要生病。他這種至誠感通的心,連天地日月都受到了感動。

  從這裡,李文耕先生在評論當中也談到,《周官》、《周禮》這個制定,這是周公所擬定的周朝的官制,像這種制禮作樂的點點滴滴的做法,那都是字字從心性當中流出,這是他的孝悌友愛德行去施與普天之下的百姓,字字句句在《周禮》當中它都是出自於至誠的。這種孝悌,孝順跟友愛的德行自古以來,無論是做為領導者治國、平天下,還是做為老百姓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都是我們德行的大根大本。

  在古時候,法昭禪師曾經寫過一首詩,非常的感人,「同氣連枝各自榮」,兄弟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是同一父母所生,他是同氣連枝的。「些些言語莫傷情」,千萬不要因為言語、口舌、是非,這些小事情傷害了兄弟之間真誠的感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一個人的一生,父母陪伴我們的時間很有限,可是兄弟姐妹可能他能夠陪伴我們走過很長的生命歷程。當我們日漸衰老,頭上的白髮愈來愈多,我們對於兄弟之間的情誼就要更加的珍惜,能夠有兄弟姐妹陪伴著我們,這是人生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前面講「些些言語莫傷情」,在彼此相處的過程當中,要盡量避免衝突、矛盾,特別在言語當中要柔軟和諧,不要說很衝的話、很重的話。即使我們覺得自己很在理,但是因為言語冒犯了兄長,或者是傷害了兄弟之間的和氣,我們即使再有理,這個理也不是理了,因為理傷害了人倫的關係。所以我們要珍惜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情誼。

  下面又說,「弟兄同居忍便安」,兄弟姐妹在一起居住,要能夠相互的忍讓、謙讓。「莫因毫末起爭端」,不要因為小小的緣故,兄弟姐妹之間就不斷的製造爭執跟衝突。「眼前生子又兄弟」,眼前兄弟姐妹各自都有自己的孩子,孩子之間也有兄弟姐妹,他們往往會看到父親這一輩的人怎麼做,小朋友也會效法、學習,所以要「留與兒孫作樣看」,要做出好的榜樣給兒孫來看。兄弟姐妹之間,友愛之情確實是擺在第一位的。

  我們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發生在現代的真實的故事。有個弟弟他非常孝順、非常的友愛,在從前父母親留下財產,當時因為祖上有些土地,兄弟之間,後來在父親過世的時候,他們就把這些田產、家產,兄弟之間都分好了。可是分好了之後,因為他的哥哥特別的霸道,而且有很多不良的習氣,經常到處去銀行借款,到後來拖欠款項還不起了,他天天纏著弟弟、纏著他的母親,希望能夠搶到更多的田產。後來他的弟弟看到哥哥天天讓母親生煩惱,他心裡很不忍心,就把他手上的這塊土地也讓給了他的哥哥。後來哥哥還是繼續特別揮霍、喜歡享受,把弟弟的這塊地也都抵押出去,後來變成債務就落到了他的弟弟的身上。弟弟當時希望能夠讓母親不要為了這些事情而擔憂,所以他主動的相讓,但是想不到哥哥這樣做,給他帶來非常沉重的負擔,但是他也感到無可奈何。

  後來等母親過世了,弟弟平常是做苦工,很辛苦的工作,就要償還他土地貸款所欠下的債務,特別的辛苦,而且還要養家糊口。有一天他在做工,突然在地上挖到了一罈黃金,一罈金子,裡面有一些金銀首飾,他是在廢墟裡面挖到的。後來這些黃金拿去變賣,正好所換得的錢就償還他哥哥給他欠下的這筆債務,還完了之後只剩下一點點的零錢。他孝順友愛,幾乎連天地、老祖宗都會護佑他。

  雖然父母親過世了,他依然是特別的友愛,而且他平常都是拿《弟子規》跟《三字經》來教導自己的孩子。孩子因為父親的身教,也對父親非常的孝順,他們上幼稚園的時候,老師分的糖果,兄弟兩個都捨不得吃,最後還要把它帶回來奉養他的父親。而他父親,就是這個弟弟,他也把對母親的孝敬用來對他的哥哥姐姐,每年過年,他在初二回娘家的這一天,他都會帶著禮物,帶著他的孩子來給他的姐姐送吃的、用的,來看望姐姐。他說因為母親已經過世了,父母都不在,妳要回娘家也回不去,我就代表娘家的人來看看妳,讓姐姐特別特別的感動。而他的兩個孩子看在眼裡,也對姑姑非常非常的孝順,有什麼好東西也都會給姑姑送過來,父親從小就教他《弟子規》、教他《三字經》。

  姐姐也非常友愛,因為她想,家裡的父母親都過世了,所以每年過年,她一定會代替她的父母親蒸很多的蘿蔔糕、過年的點心,來分送給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用至誠的友愛,讓在天之靈的父母想必也會感到很安心。而且每年都非常幸福和樂的在一起。每到過年過節,弟弟總不忘記給姐姐來送上一點點心、送上一點禮物,而且是帶著他的兩個孩子一起來給姐姐送禮物。這種兄弟姐妹之間的真誠的情誼,還有弟弟他本身至誠的孝道,也是感動祖先、感動天地。

  在中國的歷史上,我們也看到很多友愛的故事,非常的感人。在晉朝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叫做庾袞,當時晉朝也正是在流行瘟疫,庾袞遇到大瘟疫,剛好他的兩個哥哥都傳染了瘟疫,最後都死了。第二個哥哥叫庾毗,感染了之後,他病得非常嚴重。因為當時瘟疫疫情非常熾盛,為了安全起見,他的父親、母親,還有家裡的兄弟姐妹都一起搬到外面去避難,可是只有庾袞他一個人不肯離開。他的長輩,伯伯、叔叔都一直在勸他,一定要把他帶出去避難,因為怕如果這些長輩都走了,只留下小朋友在家裡,他一定是很危險的,很容易被感染,而且也沒有大人在旁邊照顧。

  想不到庾袞他不忍心離開他的哥哥,因為他的哥哥感染了疫情,生病躺在床上,是需要人來照顧的。庾袞就說,我生性是從來不怕生病的,他堅持不肯跟著他的親人一起去逃難。他的親人沒辦法,只好把他留下來,他們就離開了。於是庾袞就親自照顧自己的哥哥,白天、晚上都不休息,有的時候一想到已經過世的兩個哥哥,他心裡還特別難過,經常撫著兩個哥哥的棺材在那裡悲傷的哭泣。

  就這樣整整過了一百多天的時間,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整個瘟疫才停下來,才得到了控制。家裡的人這時候就非常著急的回到家裡,要來看看小庾袞到底怎麼樣了。想不到一回到家看到庾袞還很健康,人好好的,而且他把他的哥哥的病也給照顧好了。地方上的父老鄉親看到這個不怕疫情的小朋友,在家裡自己跟哥哥生活了一百多天的時間,不但沒有被疫情傳染,而且連他哥哥的病也一起照顧好了。家人都感到非常的驚訝,對於庾袞他不怕瘟疫這個事情,這鄉親父老也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

  做為一個小朋友,真的是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但是並不是疫情不足以讓人感到恐懼,而是因為在生死的關頭,小朋友他是把骨肉的至情擺在第一位。他已經失去兩個哥哥了,他不願意看到自己生命垂危的另外一個哥哥在痛苦當中死去,他捨不得離開他的哥哥,也不忍心離開。這當中是兄弟之間至誠至信的孝悌友愛的心。對於天地萬物、對於天地鬼神,還有老祖先,他是用真心去感動了外在的環境。連病毒也因為小朋友至誠的友愛之心,最後也都沒有奪去他哥哥的生命。

  所以這裡是不容一分僥倖之心的,如果一般世間人內心當中還是有一點私心,就很難做到像庾袞能夠避開疫情。我們在這次瘟疫當中也看到,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母親,她也是捨不得離開自己已經得病的兒子,老母親都會到醫院去照顧兒子、去看望兒子,這些都是因為一種出自至情、至信的至誠所感的。就像這裡說的,不容一分僥倖的心。

  這是發生在古時候,而在近代,我們也會看到這樣的例子,甚至於例子是發生在小動物身上。這是上一次我們在歐洲聽到的新聞,可是這個新聞已經不新了,它其實是在二O一四年媒體就曾經報導過。我們是後來才聽說了這個真實的故事,也覺得很感人,因為連小動物之間友愛之心也都特別的真誠。

  這是發生在印度,在印度的北部有一隻猴子。我們現代人有很多現代交通的設施,譬如像鐵路,像高鐵等等,地鐵,有很多現代化的設施。這些小動物有時候牠不太注意,在鐵軌上、在電線當中,可能不小心就會受傷。在印度有一隻猴子就是這樣子,牠誤闖鐵軌,最後昏迷了。這個事情是發生在印度北部的城市,坎普爾的火車站。當時有一隻猴子因為牠不小心闖到了鐵軌裡面,就被裡面的高壓電給電昏過去了。這高壓電的力量很強,牠整個背部的毛也都被燒黑了。但就在這個時候,牠的同伴不忍心離牠而去,就把牠拉到一邊來按摩。後來在旁邊的遊客把這一幕拍下來,我們還能看到猴子給猴子按摩的影片。猴子還是很有救生的常識,他看同伴被電得還是醒不過來,於是就把牠放到水中,想要搶救牠,牠在水裡受到刺激可能牠就會醒過來。最後這隻被高壓電電昏的猴子,因為牠同伴的搶救,就非常幸運的活過來了。同伴在救牠的時候,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總之是想要把牠的知覺能夠喚醒。如果是昏過去,就這麼一直昏睡下去,那可能生命都保不住。

  這隻猴子在救牠的時候,還有其他的猴子在旁邊,像當守衛一樣護在旁邊。旁邊的遊人看到這一幕非常感人的場面,大家都覺得,我們人類可能也要跟這些小動物學習,小動物之間還能夠這麼團結、這麼友愛。

  在古人治家的過程當中,對於孝悌方面,往往都是放在治家的家規、家訓最重要的位置。即使是非常富貴的家庭,對於子弟也是要求他們在盡孝、盡悌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親自動手、落實。這是在古人的家規裡面,對於孝順、友愛往往是把它排在第一位的。

  曾國藩先生,他在清朝,他的官位是做得很大,是四省總督。可是即使他的位置這麼高,他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動手做家事,而且對家規的要求是非常嚴格,把「盡孝悌,除驕逸」擺在重要的位置。曾國藩先生他全家的兄弟姐妹有九個人,他是長子。做為長子,他對於家裡的弟弟妹妹們都是非常的關心,在他的家書當中特別強調,在「孝悌」這兩個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問,盡十分便是十分之學,非常重視孝悌的家風。而且他要求他的子女,家事不能夠委任給家裡的僕人、傭人來做,而是自己的親生兒女都必須要做家事,用習勞苦做為他們家規的第一要義。

  曾氏家族的家規還包括,「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以前大家庭所有的財產都是歸公,然後整個家族會統一的來分配。包括在婚喪嫁娶的過程當中,要娶媳婦、聯姻,他也不一定要找富貴人家或者地位很高的人家,而是要重視對方的德行與家風。在治家的過程當中也非常崇尚節儉,而且對於治家的勤儉節約,還有非常勤勞等等方面都有做了要求。曾國藩先生還談到,在親戚之間的交往要重情輕物;換句話說,情義是擺在第一位的,而利益是擺在第二位的。他還奉勸:對於家庭瑣瑣碎碎的事情不能夠厭倦。第十條:更重要的是要選擇好的老師來教育自己的子弟。

  因此,古人正是因為他的家風、家規,包括對於家庭的教育都做得很好。所以在古時候的大家庭當中,以孝悌來持家,以孝悌來傳家的家風,這樣的大家庭到處都可以看到。

  在明朝的時候,鄭濂家族是七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說他們都沒有分家。有四世、五世同居,這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這個時代,四代同堂的可能都不容易見到,而在鄭濂這個家庭,他們是七代人同堂。明太祖對於這個家庭治家的方法還有家風,以及這個家庭裡培養出來的子弟,都是很賢德的人才,對於他們明太祖非常的讚歎,曾經頒發給他一個匾額,叫做「天下第一家」。

  有一天,明太祖召見這個家的大家長鄭濂,問他說:「你們家總共有多少人?」鄭濂回答他說:「我們家有一千多人。」我們想想看,一百個人都不知道要怎麼管理,這一千多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不分家,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連皇帝都很好奇,你們家是怎麼治家的,治家之道是什麼?結果鄭濂就回答說:「惟不聽婦人之言。」為什麼?不聽婦言,因為有的女子比較沒有機會接受聖賢的教育,她考慮問題可能在一些方面私心、私情會比較重,往往因為私心、私情而妨礙了公義,就會在家裡造成彼此之間的不和,甚至於兄弟姐妹之間的隔閡也會因此而產生。

  後來皇帝就送給他兩個梨子,賜給他兩個梨子。我們想想看,皇上的恩寵,即使只是兩個梨子,對於老百姓來講也是非常榮耀的事。可是全家一千多人,兩個梨子怎麼分?這確實也是一個大學問。結果鄭濂非常恭敬的謝恩,把這兩個梨子帶回家。皇上就派人去看看他回到家之後梨子是怎麼分的。後來看到鄭濂回到家裡,就把家裡人全都召集起來,首先家裡一起謝恩,感謝皇上賜予梨子的恩德。接著他就拿了兩個大水缸,把梨打碎,打碎之後就放到水裡,變成梨子水。雖然梨子的味道可能已經嘗不太出來了,但是用這種方法卻能夠使這兩個梨子供一千多人食用,分得是很公平的。於是皇帝知道了這個消息,就感到非常的高興。這確實是名符其實,天下第一家的美稱,這是當之無愧的。

  我們在歷史上也有看到,張閏的家庭是八世同居,一百多人。而陳昉的家庭是十三代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七百多人。人數都不在少數。一個家庭能夠治理好,用這樣的經驗跟方法用來治理國家,治理地方、治理國家都是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做的。這麼多人,鄭濂家族它是七代同堂,有一千多人。當時的郡守表彰他們這個家庭,是天下第一家。問到說他治家之道是什麼?他就強調最重要的是要守住家法,而且不要聽婦人之言。當然婦人之言,如果是賢德的婦人,她所說的話是深明大義的,都是秉公而談的,這就沒有問題;如果婦人、女子因為自己的私心的關係,在兄弟之間去挑撥,使得家裡的兄弟不和,這對於家庭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鄭濂碎梨的故事給了我們兩個方面的重要啟發:一個是在大家庭當中,利益的、錢財物品的發放一定要公平、要均等,這跟曾國藩治家談到「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是相同的;再來一點就是,不聽婦人之言。家庭的主事者他是非常理智的,頭腦非常的清楚,為了避免家族成員之間的不和,他對於家中發生的事情要做出理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不能夠以私心來處事,而是要用公義來使得家庭能夠得到和睦,這是他不聽婦人之言的原因。

  家和萬事興,家庭成員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就像《弟子規》中說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孝道不僅僅是在侍奉父母、侍奉祖父母盡孝的層面。如果我們對父母很孝順,但是兄弟之間卻不和睦,同樣父母親的心也是不會安的。所以「家和萬事興,將相和國富強,家人和業必興」,一個家族要興旺,一定是家庭的成員之間彼此都和睦相處,而且都能夠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夫妻協力山成玉,婆媳同心土變金。妻賢夫過少,子孝父心寬」。在家庭當中就營造著老人愛護小孩,年輕人孝敬老人,這樣的和睦家庭當中,「和睦堂裡福壽廣,和氣家中仁人誇」。因此孔老夫子說「和為貴」,和睦相處,這一家必定能夠感得很大的福報。

  我們在《論語》當中也有看到一段經文,司馬牛他曾經很憂愁的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

  雪公老人在講解的時候談到:司馬牛他是宋人。宋在古時候所處的地界是在山東與河南的交接處,而他一家人都是在宋國做官。古時候從伏羲氏開文化的先河,到了周朝,我們中國文化當中的典章制度、禮樂等等也都很完備了。而在周公時代是立下規定,諸侯封地也是子子孫孫接續的來繼承,諸侯所用的大夫他也是世襲的。即使是農工商也分邊,士的兒子都是士人,工人的兒子也都是工人,家裡是代代相傳的。

  司馬牛的兄弟都在宋做大夫,世世代代他們也都是受國家的俸祿。他的兄長司馬桓魋官很大,孔老夫子曾經被桓魋圍困,後來是微服而過宋。換句話說,司馬牛他的兄長就曾經想要陷害孔子。而且他在宋國想要篡位,要殺宋君,他身邊的左右都是自己家的兄弟。可是司馬牛本身是孔老夫子的學生。他們全家的人德行都不好,最後都想要造反。就在這種可以說是人倫之變,一方面要顧及到人倫的親情,另一方面他的兄弟又為非作歹,做了很多不應該做的傷德敗德的事情。司馬牛看到這個情況,他心裡就非常的難過,說:「你看別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他就跟子夏說,人人都有兄弟,而我獨無。別人家的兄弟都很好,只有我家的兄弟不好。出了這樣的兄弟姐妹,等於是沒有兄弟一樣。

  在歷史上我們也看到像舜王,他弟弟象就想盡辦法要謀害舜。包括盜蹠,這是出了名的惡人,可是他是柳下惠的兄弟。在歷史上兄弟之間他們的品德的差別很大,這種情況是常常存在的。

  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正是因為家裡出現非常逆境惡緣,往往很多的忠臣孝子,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體現出他孝敬之德的偉大。我們之前講過閔子騫,閔子騫他遭遇到繼母的虐待,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為了維持好家庭倫常的親情,最後做為孩子,他居然說出「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能夠說出這樣的話。往往在這種艱難困苦的環境當中,愈能看出孝子、忠臣他至誠的真心。國家也是如此,國亂出忠臣,像文天祥、張巡,那也都是在國家危亡的時候才體現出他的忠心。

  子夏就勸導他:「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我曾經聽過,沒有說聽什麼人所說,可能是老師說的,也有可能是朋友,或者是古人說的,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人他的生死是由天命來定下的。譬如孔子在陳絕糧,或者是孔子被匡人所圍困,孔老夫子就曾經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而到了宋國,孔子被桓魋圍困,他也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也就是說,做為孔老夫子,他是有天命的,上天給予他的使命,他來到人間是需要去履行、去完成的。更何況是死生有命,我命不該絕,道還是要繼續去傳下去,即使有這些惡人在我身邊出現,他也奈何不了我。所以富貴貧賤,這也是在於天。人的真心本性它是恆常不變的,它是一定的,人與人之間本性都是相同的,但是富貴定不住,天道也是無常的,加於有德,是來來回的換。

  為什麼談到「由命由天」?因為司馬牛他家人造反,這一點跟他有沒有關係很難說,所以也不要憂慮。但是一個人的生死富貴也都是在命在天,也能夠自己來轉變。

  他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地方把兄弟的概念推而廣之,由一個家庭天然的親情的兄弟,把它推廣到更廣的範圍之內。當一個人能夠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這四海之內都是兄弟。

  俞曲園說古書「失」「佚」是相通的,當「損失」來說,意義比較明顯。君子有道,他是對一切毋不敬,對一切存著恭敬的、敬戒的心,只要自己裡外沒有錯誤。敬是在內,凡事存心敬,凡事謹慎的去辦。對人很恭敬、很有禮,恭是表現在外面,一切都有禮節,在該用什麼禮節的情況之下,他就用什麼禮節。禮多人不怪,像以前我們在讀書的時候,總是不太在乎禮,記得古書裡面有講說:大禮不辭小讓,大行不顧細謹。有時候我們可能都是強調比較大的東西,覺得這些小節沒有很重視。雪公老人在這裡談到,一個人他讀書多了,他就比較容易犯「恭而無禮則勞」的這種毛病,讓別人感到不安。因此「節」是不要過分,也不能夠不及。我們在學禮的過程當中,往往很多事情要把度能夠掌握得好。

  能夠如上二句,雪公談到就可以轉變,也可以造命,也可以感天。就是這裡說的「敬而無失」,一個君子能做到恭敬,敬是恭敬、毋不敬的意思。「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凡事內心一片恭敬,做事情非常謹慎的去辦,能夠這樣,就可以造命,也可以感天。換句話說,他是安慰他,你家庭的兄弟姐妹雖然沒有德行,但是你可以把自己的德行落實好,就感得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好的命運,以自身的轉變來改變命運,也可以感格上天。這是對上,對上是前面說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而對於下就是敬而無失,恭而有禮,四海之內都是兄弟。中國在古時候,北跟西都有海,所以只要能夠持守忠信篤敬,即使在蠻貊之邦也能夠行得通。

  畢竟他是孔老夫子的弟子,雖然家庭遇到了這樣的境緣。就像大舜,他在家庭裡面,賢德的母親很早就過世了,最後和他朝夕相處的都是父親、繼母還有弟弟,這些人也都是很沒有德行的人。可是舜王在這種環境裡面,他依然不改他至孝至誠的赤子之心,用他的孝德也是感動了天地萬物。而在這裡,子夏勸導司馬牛,你不要擔憂,他給他講了這兩種原則,希望他還是繼續保持、繼續去落實他應該要去落實的德目、德行,那自然就可以轉變命運。你為什麼只要把眼光放在家裡的兄弟?當四海之內都是兄弟,我們人生的境界就變得更加寬廣。

  「兄道友,弟道恭」,這一句課文我們再補充到此地。接著看下面的這一句,在課本的第二十頁第一行:

  【財物輕。怨何生。】

  這是說跟人相處的時候,不要斤斤計較錢財物品,對於財物不要看得太重,這樣怨恨就無從生起。

  說到財物,我們家族中有一位長輩,是我母親的姑姑跟姑父。母親的姑父在前幾年剛過世,活了超過一百歲。我母親的姑父他有什麼德行?他有一點讓人很讚歎的,在兄弟姐妹分財產的時候,他把兄弟的情義放在第一位,把錢財物品放在第二位。在從前的時代,家產往往都是土地,祖先留下來的土地。當父母、祖父母走的時候,兄弟姐妹要分家產,我母親的姑父就不跟弟弟妹妹爭,人家都在分土地,他自己就跑得遠遠的,也不參與這個事,一直等到弟弟妹妹都把最好的土地全都分完了,剩下的不是很好的地就是他的。

  在從前的時代,好的地是可以用來耕種的,不好的地,在邊邊角角的地,也種不了糧食,最後剩下不好的就是他的,他也不跟兄弟姐妹爭。可是想不到風水輪流轉,過了一些年之後,原本可以種植的土地反而不值錢了,邊邊角角的地因為政府要建馬路,都需要用到,路邊的地都要徵收,它的地價一下子就漲起來了,漲到上億。後來子孫都說要是不趕緊處理土地,可能繳稅都要繳不起。最後他的土地增值了,他最差的土地就變成了最好的土地。他一生就是很能讓,對於錢財物品、家產他就是看得開。所以他活到一百歲,能夠這麼高壽,這也是跟他事事不計較是有關係的。

  『財物輕,怨何生』。財是為我所用的,財則為奴,我是主,財是奴。如果我被財給役使了,我則為奴,財則為主,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明白。財奴者是取之不以道,用之而無度。就像前面談到的石崇,他的錢財都是搶來的,搶來了發了家之後,他還非常奢侈浪費,最後他這一生都保不住,禍患就隨之而來。很多人看不懂事實真相,一輩子就為了錢財在奔忙,自己做不了主,不知道臨死的時候一分一毫都帶不走。而能夠做為錢財的主人的是取之有道,而且平常能夠勤儉持家,以儉養德,在對待別人的時候,救濟別人的時候又非常的慷慨,一輩子都不為錢財物品所累,一生都過得心安理得。

  做為讀書人,在錢財的問題上,要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如果一個人他很重視錢財,我們可想而知,他對於仁義道德必然是輕視的;而輕財的人往往他重仁義。所以父慈子孝,兄弟的和睦,在錢財物品問題上是起的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要和睦相處,對於彼此之間的利益就不能看得太重,要把情義擺在第一位。

  在唐朝有一個賢人叫做崔沔,崔沔生性就是非常孝順、友愛的。他的母親因為雙目失明,一個老人眼睛看不見了,她內心一定會感到很難過、很不開心,做為子女,他如何能夠讓母親歡喜,這是非常重要的。崔沔非常的孝順,他侍奉自己的母親三十年的時間,在照顧母親的時候都顧不上去換衣服。遇到有美景良辰,他一定會帶著母親去感受歡樂的氣氛,譬如有機會可以去外面遊覽,或者是有機會帶母親去什麼地方吃飯。總之他想盡種種的方法,讓母親忘記她雙目失明的痛苦,而且也能夠和年輕人一樣有機會出去到處遊玩、到處走動,讓母親在這些境緣當中忘記她自身有這些病苦,去一些熱鬧的地方,這種歡樂的氣氛讓母親感受。

  後來他母親去世,崔沔就把對於母親孝敬的心,用來對待他的兄弟姐妹,他對待兄弟姐妹就如同侍奉母親一樣的。而且對於兄弟姐妹的孩子們,他也看作是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他做官所得的俸祿也都分給兄弟姐妹來用,分給他的家人。

  他曾經說過,「風木既悲」,父母親離我們而去,我們沒有辦法去奉養他,「無由展我孝思」。做為孝子,覺得是終身遺憾的事情。他想到父母親即使不在了,可是父母親他所念念關懷的是他留下的兒女,在父母的眼中,兒女他都是一視同仁的。父母心中所掛念的一定就是這四五個兒女,如果我對他們好一點,有錢財分給他,有什麼好的事情都會想到他,我的父母親在九泉之下,內心一定會感到非常的安慰。

  崔沔他對父母的孝心,用在對於兄弟姐妹的相處當中,是重義輕財。果然他後來的官做到很大,做到中書侍郎,中書侍郎在唐朝是宰相的職位,比中書令要小一點。同樣以孝悌的家風傳家,子孫也必然很賢孝,因為兒女也都是看著父母親的榜樣來做事。所以他的孩子,「子祐甫復為賢相」,父子二人都是宰相。宰相的家庭,他能夠侍奉失明的母親侍奉三十年,在這個過程當中,孝子讓母親感受不到失明的痛苦,一有歡樂的場合,他一定帶著母親出去參與,讓母親忘卻憂愁、忘卻煩惱。用這種孝親的心,他做到宰相的位置,同樣他去照顧老百姓,他怎麼可能不盡心盡力?一定是用父母對於兒女的心來照顧老百姓。

  崔沔對於母親的孝心、孝行,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因為他對於母親的愛至深至誠,所以他愛母的心,也能夠涉及到母親所愛的人。母親所愛的,首先就是這幾個兒女,這幾個兒女如果彼此之間都能夠友愛,那母親該多高興啊!想到母親念念所想的就是這四五個孩子,他就能夠想到,我對兄弟姐妹特別友愛,那我母親在天之靈也會感到安慰。這是一個宰相他孝母的心境,確實是很感人。

  這句課文:「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在兄弟相處的時候,談到我們對於這些錢財、物品要看得淡一點。之前也有分享到漢朝時期的孔融,孔融他是字文舉,他是東漢末年豫州的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曲阜,他是孔老夫子的二十世孫,是孔老夫子的後代。他的學問是非常好的,跟王粲等人是合稱為「建安七子」。在漢獻帝的時代,孔融是當過北海的郡相,人們稱他為孔北海。用地名來稱呼,在古人來講是非常尊敬的稱呼,關於這個稱呼我們後面也會談到。他的性情是非常寬厚而好客的,也很喜歡提攜後進。

  孔融的父親叫孔宙,曾經當過泰山的都尉,有七個兒子,孔融是排行第六,他前面有五個兄長,有五個哥哥,後面有一個弟弟。孔融他從小天性就非常的淳厚,孔氏的家風一代一代傳之不絕,後代的子孫都非常賢孝,都很有德行。孔融他從小就懂得遜讓的禮節、懂得禮讓,因為他比較小,有什麼東西都會想到要先讓給他的兄長。

  在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有人送給他們家一籃梨,他的父親就讓孔融自己先去拿一個吃。父母親當然都會比較疼愛年齡小的孩子,總覺得年齡小,有什麼好東西就讓小朋友先拿。結果孔融找來找去,他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就覺得很奇怪,「你為什麼不挑個大的?」孔融就說:「哥哥的年紀都比我大,就應該先吃大的,我的年紀比較小,就應該吃小的,我做為弟弟,用的享用都不能夠超過我的哥哥。」講這個話的時候他只有四歲,宗族的人聽到了這個事情都覺得很不尋常。

  蘇東坡先生曾經說:「文舉以英偉冠世之資,師表海內。」他是學問非常好的讀書人,是非常有名的。「意所予奪,天下從之,此人中龍也」,蘇東坡蘇軾對於孔融是非常讚歎的。

  如果你要看他這種德行的根源,一定是在他小的時候,因此古人說,「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他只有四歲,對於四歲的小朋友來說,梨子是非常重要的財產,因為他可能還沒有金錢的概念,有點好吃的、好用的,這對小朋友來講是很大的享受了。我們小時候,剛剛出現了在市場上可以買到一種點心、一種零食。大概我二三歲的時候,剛剛出現一種零食,拿一種麵粉做成的餅乾,餅乾是做成長長的棒子,直接在裡面就有一種巧克力是軟的,拿餅乾去蘸巧克力。那時候很新奇,巧克力做成軟軟的,特別好吃。我二三歲的時候,當時剛剛懂事,就吵著父母親要買巧克力來吃。父母親管教得嚴,就要求我,必須是一個星期都表現很好、很乖才買來吃。對小朋友來說,這一點點的零食、點心、水果,就是很重要的財產。

  他小時候連他最愛吃的這些東西都能夠讓,那長大之後他還有什麼不能讓?如果小時候對於餅乾、玩具就總是會爭來爭去的,長大之後還有什麼不能爭?因為他已經爭習慣、搶習慣了,習慣成自然了。所以德行都是從小養成的。而從小當然都是要養成禮讓、養成謙和的態度,一輩子都不改變,他的德行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人格塑造完成。

  而我們現在的社會價值觀顛倒。古人都很重視讓,能夠忍讓、禮讓、謙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其實是找不到爭這個字的,也只有在射箭比賽有爭,這是要看哪個人的箭射得好,能夠射中鵠的。只有這個有爭,但這個爭也是君子之爭,而不是小人之爭,這是在比賽當中。中國古人從小教人就是教的讓,能夠忍讓,忍久了他慢慢習慣了,他也就懂得謙讓,能夠謙虛讓給別人。將來他到社會懂得禮讓,他是一路讓到底。如果在一家人共同相處,家庭成員之間都能夠讓,那真正的是做到家和萬事興。為什麼現在的家庭常常會出現父子不和、兄弟反目這種情形?特別是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還有夫妻之間,往往都是不懂得忍讓、謙讓,造成一家不和。因為財產的關係告上法庭,這真的是親人之間只有利益,一點情分都不講。兄弟之間就跟仇敵一樣,不相往來。那我們想想看,做為父母跟祖先,如果他們看到這樣的情形,這是多傷心的一件事。

  那為什麼現在社會上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往往都是因為教育產生的。現在社會上教的都是競爭、鬥爭,都是教這些。我們在求學的過程,在這個問題上也是深受其害。我記得小時候,母親會獎勵我們,如果考的名次比較好,會獎勵我們一些小禮物。我記得有時候考了第四名、第五名,回來不用等媽媽說,馬上眼淚就掉出來了。小時候是因為不忍心母親感覺到難過,覺得對不起母親這麼辛苦的養育之恩,可是長大之後,隨著大家彼此競爭的風氣,要考得好成績的想法,功利的心就愈來愈強,而不是因為孝順的心。現在社會很崇尚競爭,能夠忍、能夠讓,人們覺得這是弱者。這是整個價值觀顛倒,價值觀顛倒,自然會造成社會風氣的變化。

  師父上人也常常提醒我們,我們社會要安定,回歸到太平盛世,就一定要把仁義禮智信、把溫良恭儉讓,五常五德要真正的落實,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要去做的。譬如謙讓,這是一種美德。我們想想為什麼要爭?如果了解命運真相,大家都知道古人常常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一味的要去跟人家競爭,最後往往結下了很多怨仇跟怨恨,無法化解。所以我們生活在世間要能夠讓,師父上人常常教我們要能夠讓。

  記得在前兩年,有一年的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和平大會上,師父上人就提出了一個主題,放棄競爭、鬥爭、戰爭,人類有享不盡的福報;反過來,如果我們總是在競爭、戰爭、鬥爭,人類就有受不盡的苦難。一定要學習古人能夠讓,以德報怨,感化惡人、感化對方。對於夫子的五德溫良恭儉讓,要能夠真正的落實,這是真實的德行。

  在從前師父到馬來西亞去教學的時候,也是特別強調古人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能夠把教育辦好,天下太平。在教導孩子的過程當中,師父特別強調禮讓、謙虛這樣的原則。這個弘法活動大概是在二O一五年,當時在馬來西亞有漢學院成立,師父上人是名譽主席。後來這一段,就是師父當時提出的理念,也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報紙當中刊登出來。師父特別強調,要把世界治理好,首先是要把教育抓上來,特別是對於小朋友的教育,要教他們互相的禮讓、教他們謙虛,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國家把教育辦好,它就可以把人教好,所有的問題自然就可以迎刃而解。

  在《三字經》當中說:「人之初,性本善。」做為家長,很重要的是從小就要教孩子們要有忍讓的精神,長大之後懂得謙讓。互相忍讓就能夠使天下太平,如果是互相競爭,就會加劇問題的嚴重性,因為競爭會惡化成鬥爭跟戰爭,造成毀滅。他長大會爭也都是小時候不肯讓造成的。一個人他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培養、品德的教育,都是從小就要抓起、就要教起。現在因為整個社會媒體非常的發達,受網路跟電視的影響,孩子影響非常的重。在網路跟電視,有時候它宣揚的價值觀,是和古聖先賢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對孩子就產生很大的影響。師父上人在馬來西亞的這樣的理念,也得到當地很多的長者以及很多企業家的支持。

  我們前面談到孔融讓梨。記得有一位長輩,他也曾經回憶起在他小的時候,跟師父上人之間的故事,談到師父是如何教育他們幾個小朋友的,這個事情也非常的有趣。民國四十二、三年間,這位長輩他的家裡跟師父是同一個家鄉的,都是同鄉,當時來到台灣,這些同鄉親友都會聚會在一起,比較常有往來。這位長輩他當時還很小,他的母親總是教他說,這些家鄉的人都是背井離鄉來到這裡,來我們家的時候,都要盡心盡力的來款待同鄉的人。那個時候其實家庭也不富裕,都是吃一點粗茶淡飯,但是同鄉之間互相扶持的情誼確實很深厚,特別是人在患難的時候。所以兄弟之間要互相的扶持跟幫助,把它推而廣之,同鄉之間,或者我們在國外的時候,同一個國家來的,都是華人,一起出門在外,都是要靠同鄉,還有同一個國家的人彼此之間互相的去扶持跟照顧,這種感情如同是兄弟姐妹的親情一樣,是非常珍貴的。

  這位長輩他的母親、父親就有這樣的心量,對於同樣是家鄉來的人,就格外的用心來照顧。有一天來了一位非常精瘦的長輩,母親就囑咐要留一個小房間給他,讓他隨時都可以來住。母親把她三個兒子叫到面前,跟他們囑咐說:「今後你們見到這位徐先生,都要稱他徐老師。」這位徐先生(徐老師)就是後來的師父上人。當時他獨身來到台灣,因為都是安徽廬江人,所以跟他的父親就認識了。因為都是同鄉,彼此之間就格外的親切。所以徐老師就經常到他的家裡面來作客,而這種他鄉遇故知的情懷也是非常的深厚,他們家庭跟師父上人幾十年深厚的緣分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啟的。

  他眼中的這位徐老師,是一位非常善於教導孩子的長者。因為家裡的幾個兄弟,男孩總是比較淘氣,每次徐老師在讀書的時候,兄弟三個人淘氣,常常會因為一個玩具或什麼東西,兄弟之間會吵個不停。而他的聲音又非常大聲,雖然他年紀小,但是卻很霸道,經常不讓給他的哥哥,不讓給他的兄長。有一天,兄弟又為了一點玩具、一點東西在外面吵,一下子就驚動了在裡面讀書的徐老師,於是徐老師就出來問說:「你們到底在吵什麼呀?」三個兄弟各有各的理由。當然徐老師都很了解他們心裡在想什麼,都是在搶玩具、搶東西,都是一些小事。所以徐老師就跟他說:「我現在出一個題目,你們誰先答出來誰就先玩,你們三個人寫出一個讓字,禮讓的讓。」結果弟弟很快的就把讓字寫出來,很快的就把玩具搶走了。徐老師就對他的哥哥跟他的三弟說:「他先寫對了,就讓他先玩,他把讓字寫出來了,你們兩個就讓他吧!」結果他的哥哥跟弟弟都不講話了,因為覺得不公平,但是也沒辦法。

  當時徐老師讓他們三個人要寫這個讓,用意就是《三字經》當中說的「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小弟弟都會把最好吃的東西讓給自己的哥哥,這個是儒家傳統的兄友弟恭的禮。而當時他體會不到這一點,覺得把讓字寫完了,他先寫完了,玩具就先搶走了,完全沒有體會到老師的用意,他還洋洋得意,覺得我先搶先贏。這個不是當仁不讓,這是當讓不讓。當時他六歲開始啟蒙,識字寫字,他的哥哥大他兩歲。等到很多年之後,他才體會到徐老師他的用心。兄弟再聚在一起,就談起小時候搶玩具的事情,兄弟之間還在說他實在是有夠笨的,老師這麼教他要讓,結果他寫完讓了還是搶,還是帶著頭去搶。

  他記得當時徐老師自我要求非常的嚴格,只要到他們家住在房間裡面,一定很認真的都在讀書。母親跟他的幾個兒子都說,徐老師是真正的讀書人,有古人的風範。在那個期間,徐老師他親近了方東美教授。在他們兄弟的記憶當中,覺得這位老師平常非常的謙和、非常有禮貌,言語、說話都很平和,對待這些晚輩,像他們幾個淘氣、調皮的兄弟,也都非常的和善,很寬厚。特別是在那個年代,因為大家的生活也都不是很富裕,而這個晚輩他回憶,當時徐老師他自己生活也是很節儉的,有的時候他就吃一點餅乾、吃一點乾糧來充飢,如果條件比較好的,還能配上一杯牛奶。每次當他去見徐老師,徐老師都會把餅乾、牛奶分一點給他吃。因為小朋友一看到有好吃的,就常常找機會進到徐老師的房間,徐老師一定分幾片餅乾給他吃。有的時候老師出門在外,又特別把餅乾提前放在房間的桌子上,因為他知道小朋友有機會一定會探頭探腦的到他房間看看老師在不在,即使老師不在,看到桌上有餅乾,他自己就會拿去吃。

  這是他看到徐老師早年還沒有出家,他對待一切的人,乃至於對待小朋友們,都是用真誠的愛心來對待他。即使在那個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富裕,但是仍然有慈悲喜捨的心來對待晚輩。蘇東坡曾經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當他多年之後回憶起這段故事,他就覺得自己就是那隻小老鼠,經常有長輩用愛心來呵護他、來照顧他,也用智慧來教導他,他覺得人生真正遇到一位非常好的老師。

  這裡所談的是「財物輕,怨何生」,對於財物,錢財物品這個真相,我們要真正透徹明瞭,才知道什麼事情都不要去爭、不要去搶。為什麼?在佛門裡面,古聖先賢的教育裡面,常常的教導我們,財富是果,財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法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無畏布施是因,修這三種因一定能得三種果。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得到財富,可是要想財富的因是什麼?財富的因是財布施而得來的,絕對不是搶來的、偷來的、要來的、爭來的。而很多人都喜歡聰明智慧,這個是果,它的因是什麼?因就是法布施。我們自己有能力、有經驗、有學問,能夠常常用來幫助別人、教導別人,這是法布施,它的果報就是聰明智慧。而健康長壽是果,它的因是什麼?因是無畏布施。修三種因就能得三種果,我們如果明瞭事實的真相,就絕對不會去做出一些違犯道理、違犯倫理的事情。

  財、法、無畏三種布施,生財有大道,財布施得財富,財就是古人所說的通貨,它就像流水一樣,一定要流通的,大去大來,小去小來,不去就不來。如果我們積累錢財而不去流通,不去用來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錢財它是死的,它不是活的。而通貨是要流通,財不能夠積,積財喪道,一積就錯的。所以當我們積財,道就沒有了。財不能夠積,財一定要用,師父上人強調,特別要去幫助苦難的人、需要的人。我們能夠用錢財來多做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事情,這是真實的福報、真實的功德。

  我們明瞭事實真相,自然「財物輕,怨何生」這一條,也就能夠在我們的家庭生活當中做得很好。在親人、在兄弟姐妹之間,對於錢財不要看得太重,要把兄弟之間的親情看得比利益還要更重要,道義要高過利益,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好,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為大家報告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