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第6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十八頁,從第四行開始看起。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句經文,這句課文教導我們的,別人的物品即使是再小,也不能夠私自的佔為己有、藏為己有。如果私藏的話,我們的品德就會有所缺失,而且會使父母感到傷心和難過。
我們昨天也提到,中國古時候的聖賢政治,非常重視孝跟廉,「舉孝廉」。在上古的時候,堯王做天子,他聽說大舜是非常孝順的人,後來堯王就把王位傳給了舜。因此在中國自古以來,國家的領導人、各級的政府官員選擇繼承人、選拔人才,條件就是兩個字:一是孝,一是廉。當一個人能夠孝順,他把孝親之心推而廣之,在國家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他能夠廉潔,決定不貪污。孝跟廉這兩個條件,在幾千年來,我們政府用人、舉薦賢才就是用這兩個字來做標準的。包括地方官,他的政績最為重要的也是要為國家社會選拔人才。
關於廉字,這句經文『物雖小,勿私藏』,當孩子他小時候能夠注重方面的行為規範,他長大,無論是從政、從商,從事任何行業,也都能夠廉潔有守,這是一個人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品德。
而關於一個人一生所享的福報,他的富貴窮通,古人對於這個問題也闡釋了很多。像孔老夫子在《論語》的「述而」篇當中就曾經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雪公老人在講解這段經文的時候談到,執鞭之士這個執鞭有兩個意思,譬如王侯將相出門的時候,就會有人在前面執鞭前趨趕人;另一個意思,執鞭之士,士是條狼氏下士八人之士,這是一個官名。
而孔老夫子的一生是志於道,道是天爵,也就是一種天然的爵位;這個官則是人爵。富貴不可求而得,人爵它不是人所能為,歸之於天命。我們人應該要先修天爵,天爵就是道,先修道,自自然然人爵(也就是官位)就會隨之而來。如果沒有得到人爵,「人不知而不慍」,只要我們在在處處都能夠行在道上,即使官位很小,他也能夠認真的去履行他的職責跟義務。從前孔老夫子也曾經當過小官。
孟子說:「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即使是一簞食這麼少,它不是自己辛苦得來的,也不可取。「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如果是取之有道,即使是像大舜,他是接受堯王傳給他的王位得到天下,這也不為過。
雪公老人談到,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一個人如果他是無功受祿,必然災禍就會隨之而來。人而無恥,不可以為人。
孔老夫子就說到,富如可求,於道無損,「雖執鞭之士」,像這樣的小官,「吾亦為之」。可是如不可求,如果富貴不是我們去營求可以求得的,不是你想盡辦法、用盡手段能夠得到的話,孔老夫子說「從吾所好」。
在現前社會、時代,因為人們從小普遍就沒有接受到非常好的倫理道德的教育,更不要說因果教育跟宗教教育,所以往往在社會上做出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他自己也不覺得羞恥,常常我們說,做什麼事情總是要走後門,才能夠去實現他想做的事。
從前在古時候的社會當中,人們所居住的屋子不許留後門。為什麼?就是怕譬如你是當了官,做某方面的主管,人家有求於你的時候,有時候偷偷的把紅包送過來,這是比喻後大門。在從前的社會當中,讀書人他做官,家裡是不許留後門的。但是在古時候有一個賢德的君子叫做楊震,楊震的「四知堂」非常的有名,這是一位廉潔有守的好官員,一個好榜樣。如果來送禮、走後門的人,遇到像楊震這樣廉潔的好官,即使走後門也走不通,而且還是半夜走後門。有的人不走後門,他走什麼門?走內門。譬如這個人,他地位非常的高,有求於他,怎麼樣?跟他沒有辦法正面的交往,於是走內門,就是走他的太太、姨太太的門路,我們在《論語》看到南子的這段公案就是如此。像泄柳閉門不納,段干木踰垣而逃,這都是在後來被人尊奉為好的榜樣。
所以天下為公,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秉公執法,不要總是想著要去尋找不正當的方式、不正當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目的跟願望。
夫子說「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果是跟道相違背的話,我什麼都不做了。孔老夫子在這裡談到,我有我的喜好,喜好的是什麼?喜好的是道德、喜好的是仁義。真的是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了小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在中國的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廉潔的官員,用他們的行為給後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他們的德行也是流傳千古。譬如在漢朝的時候,我們剛剛提到了,有一個非常廉潔的好官,叫做楊震。楊震「四知堂」是非常著名,為後世做官的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楊震他做東萊太守職位的時候,他做官非常的清廉,而且他也常常想著要為國家舉薦人才。他就曾經舉薦過一位秀才,叫做王密,推薦他做昌邑令這個官。王密他也非常感恩楊震對他的舉薦之恩,有一天,他在夜裡就帶了十斤的黃金送給楊震。楊震看到王密這個行為,就跟他說,他說:「我非常的了解你、理解你,所以我推薦你做了官,可是為什麼你會這麼不理解我,還要給我送來這麼多的黃金?」王密聽了之後還是沒有醒悟過來,他以為楊震是怕人家知道,才不好意思接受十斤的黃金,於是他就跟楊震說:「現在是晚上,天黑了,大家都已經睡著了,這個時候沒有人會知道我給你送來這麼多的黃金。」於是楊震就回答他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會說沒有人知道?」王密他聽了楊震所說的話,心裡就非常的慚愧,很羞愧的跑回家去了。
楊震他做官的時候,一直都是秉公執法,不受人賄賂的。所謂「官清書吏瘦,神靈廟祝肥」,一個人做官很清廉的時候,自然家裡的經濟條件就不會那麼好。正是因為他不接受賄賂,他的生活一直都很清貧,他的兒孫甚至平常都是穿著布衣蔬食,吃飯、穿衣、生活用度都是很節儉、很簡單的,連出門都要走路,都沒有車子。楊震雖然沒有留給子孫很多的黃金,他卻把廉潔的家風傳給了他的兒孫,所以他後代的兒孫都很有作為、很有德行。他的孩子楊秉、孫子楊賜,乃至曾孫子楊彪,四代人都做到了三公的位置,官位都做得很高。為什麼他的兒孫也能夠繼承父親楊震高官的這種福報?我們來追溯它的根源,這正是楊震廉潔有守,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四知,這種家風德範來傳給子孫,子孫看到自己的長輩有這樣的身教,自然每個人也都非常廉潔有守。楊震是以清白的家風傳給子孫,所以世世代代子孫都能夠繼承他的德行。這個故事就是「楊震四知」。
在歷朝歷代,像這樣的公案故事都不在少數。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因為有古聖先王非常好的倫理道德的教化、因果的教化,所以世世代代不同的家庭當中,都出現了非常有德行的人才。
我們再來看看晉朝的陶侃,他也是非常廉潔,他的德行成就是和他母親的身教有關的。晉朝的陶侃,母親湛氏,湛氏許配給他的父親的時候,陶家是非常貧窮的。而陶侃的母親很勤勞,她每天紡紗織布來貼補家用。她希望她的兒子陶侃能夠多多的來結交一些有德行、有才華的人,結交這些勝己者。我們交友,親近賢德之人,都希望結交的人德行跟學問都比我們好,這樣一個人進德修業才能夠有所成就。只要有這些有德行、有學問的客人來到家裡,陶侃的母親都是想盡辦法,非常熱心的來招待他。
有一天下了大雪,鄱陽的孝廉范逵來到陶侃家居住。陶侃一家人對范逵非常的敬重,這也是一個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陶侃的母親一看家裡來了客人,可是他們家非常貧窮,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財可以來招待客人,他的母親就把她新的草蓆截斷。客人來的時候,他騎的馬,坐的馬車,馬是要吃草的,可是他們家又沒有辦法供給,母親只好把她自己的新草蓆砍斷用來餵馬。然後又悄悄的把自己的頭髮剪掉之後,賣了一點錢來供給孝廉范逵,讓他吃飯、住宿各方面都非常的豐盛、都非常的舒適,給他做了豐盛的飯菜來款待他。范逵看到這個情形,他非常的感嘆,就說了一句話:「非此母不生此子」。兒女他的德業、學問能否有成就,看看他的母親就知道了,什麼樣的母親就培養出什麼樣的兒子。
陶侃他也不負母親對他的期望,後來他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當到了潯陽的縣吏。他是負責在地方做魚梁方面的官。魚梁就是平常在河水當中截水流來捕魚,這樣的設施,他是負責這一塊的。譬如河裡面有這些魚蝦、水產,他要拿到這些東西是很方便的,因為就是專門負責這個方面的小官。有一天,因為他知道母親愛吃魚,他就拿回家一些魚。這個魚是已經醃漬過的,用鹽、椒這些調料醃過的魚,因為他知道他母親喜歡吃,就帶回來給母親。可是他的母親全部都退回去了,並且寫了一封信責備自己的兒子,跟他說:你現在是朝廷的官員,用你做官方便得來的東西送來給我,這讓我感到非常的擔憂。他母親非常廉潔,連兒子孝順她的一點鹹魚、魚乾她都不願意接受。她是用身教來啟發自己的兒子,做為國家地方的官員,最重要的是要為百姓來謀福利,而不能夠謀求自己的私利。有這樣的母親,我們可以想像到,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有德行、有修養的好官。
這是兩則古時候的故事。我們也常常會聽到在現代的社會當中,有很多心心念念為國家、為社會的好官員,也有很多廉潔有守的君子。記得師父上人非常懷念他讀書時候的校長周邦道先生。周邦道先生夫婦他們在抗戰時期,學生在戰爭當中離開家鄉、離開父母,無依無靠,在那邊求學,校長夫婦對於這些學生都是非常的愛護。當時各種各樣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資,供給自己的學生先用、先拿,他們自己的兒女都是學生挑剩了,有剩下的才有,沒有剩下的就沒有。真正是大公無私,都是心心念念的在關懷學生、照顧學生。
周邦道校長是在民國年間第一個考中了狀元,是學問非常好的一個老師、校長。後來到了台灣,他在政府任職,是考試院考選部的政務次長,也就是第一副部長,這是在政府當中他也算是高官。而周邦道先生是非常廉潔的,當時政府有配給他汽車還有司機,公家用的這些車,他只有在辦公的時候才會坐,如果是去辦私事的話,他就自己坐巴士,坐公交汽車。公跟私分得非常清楚,不是自己應該得的利益,是分文不取,是一個非常廉潔的好官員。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一件衣服穿了十幾、二十年。而在家裡,譬如政府給他配的電話他也是,如果是辦公事的時候,他就用這個電話;如果是私家的事情,他一定就不會用公家的電話來打,非常的廉潔。
這種以身作則的風範,也影響到了他的子女,所以子女在德行上、學問上都非常有成就。他最小的兒子周春塘教授,在英國漢學院成立的時候,他是第一任漢學院的院長。周院長身上就有他父親跟母親的風範,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學者。做為這樣的一位校長,他在培養學生、照顧年輕人的時候,也都是非常盡心盡力的來提攜這些年輕人、培養這些年輕人,師父上人對老校長恩德念念都不忘。
我們從古至今都能夠看到許多廉潔有守的這些官員的故事,做為這段經文的一個補充。
接著再來看下面這段課文:
【親所好。力為具。】
這句課文是談到,父母親所喜愛的、喜好的,我們就應該盡心盡力的準備。父母需要什麼,無論是在生活當中,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當中,做為子女都要盡心盡力的為父母準備。『具』就是備辦的意思。『親所好』就是我們為人子所好之處,要盡心盡力的去準備,盡心盡力的孝養父母。這個方面我們之前學到,孝養父母包括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跟養父母之志。我們往往可能比較偏重於養父母之身,但對於養父母之心跟養父母之志,這個方面可能會有所忽略,或者有所欠缺。但是當一個長輩、老人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物質生活很重要,同時精神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老人已經沒有再繼續工作,他是在養老,有的時候,年老體衰,他身體不好的時候,心情也不會特別的好。我們在照顧老人,如果可以充分的去體會到老人精神生活的需要,讓他的晚年能夠過得很快樂,這是我們盡孝道需要特別強化的方面。
為什麼師父常常提倡要建老人樂園?當老人的晚年非常的幸福、非常的歡喜,我們可以想像,他來生一定是去的好的去處;如果父母他晚年非常憂愁、非常寂寞,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晚年,對老人的身心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養父母之心跟志也是特別的重要。譬如師父所提倡的老人樂園,就特別希望在裡面能夠準備長輩、老人喜歡看的京劇、電影、電視,包括詩詞的吟誦、戲曲、雜耍等等,讓老人開心。同時這些節目都是寓教於樂,都是很有正能量的節目,在這裡面也都可以讓老人、小朋友觀看的時候,都會增長智慧、增長見識,這就非常的好,特別是有很多京劇的這些曲目。我們二十年前在推廣《弟子規》的時候,師父也特別重視這一點,老師也都特別重視這一點,我們就常常要去蒐集一些京劇、節目,送去一些老人院,讓老人去觀看。
我們時時刻刻要感受到父母、老師、長輩的需要,用心去感受他們的需要,自然就可以常常製造一些歡樂的氣氛,製造、準備一些長輩們喜歡的節目,讓他到晚上一邊泡腳,可以一邊看看京劇、看看一些節目,身心都很愉快。老人、中年人、少年人這幾代人都一起其樂融融的,去享受天倫之樂,這是人生非常幸福的場面。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要常常去體會到長輩的感受,而不只是顧著自己去看、自己去玩。我記得有一次,有同修介紹一部電影,這個電影是講述因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電影。它是現代人拍的,韓國人拍的。但因為現代人拍的電影,說話的語速就特別快,節奏也非常快。一般老人看節目,因為他習慣什麼都很慢、什麼都非常穩,對於現代的東西有時候他不是太習慣。包括看電影,可能年輕人看得津津有味的,但是老人家就覺得看不懂,它的字幕跳得也很快、說話的語速很快,特別有些情節交錯,這跟傳統的戲劇結構是不同的。老人會看不懂,看一看就不太喜歡看了,會有這種狀況。
我們要常常體會到,要選擇長輩喜歡的,有一些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歌曲,那個時代的一些節目,他就會比較喜歡看。或者有些節目可能是現代人的節目,但是我們考慮到可能老人家會看不懂,我們坐在旁邊,不要光顧自己看,有時候看著看著,你覺得老人家看不懂的時候,就給老人講解一下,可能跟他稍微做一下解說,他的思路就能跟得上情節了。總之總是時時刻刻的去善體親心,了解我們的父母、老師他的感受,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我們生活當中做任何事情,都會做得得心應手,符合長輩們所需要的。
「親所好,力為具」,來給大家舉一些從古到今的小故事,來跟大家做分享。首先是漢朝的「陸績懷橘」,這個故事可能很多的老師、同學們都有聽過。陸績,他字公紀,是吳郡人。他的父親陸康,曾經做過廬江的太守,跟袁術關係非常的好。陸績六歲的時候,曾經在九江去拜見過袁術,當然也是大人帶著他,那一年陸績只有六歲。袁術看到這個小朋友,六歲的小朋友非常的可愛,彬彬有禮的,這是父母親教得非常的好、非常的乖,於是他就拿出了好吃的橘子來招待小客人。吃著吃著,陸績就悄悄的在身上藏了三枚橘子,藏在自己的身上。等到要告別回家的時候,照古人的禮,都要行鞠躬作揖的禮,小陸績也一樣來到袁術的面前,於是跟他告別,表示感謝。想不到身體一彎,他藏在衣服裡面的三個橘子就一下子滾到地上去了。袁術看到這個場面也覺得很奇怪,就笑著對他說,他說:「陸郎」,就是陸績,「陸績你來我們家作客,還把我們給你吃的橘子要帶回家呀?」這時候陸績就跪在地上回答他說,他說:「我的母親生性就非常喜歡吃橘子,所以我想把這三個橘子帶回家來奉養我的母親,讓我母親嘗一嘗。」袁術聽到這六歲的孩子所講出的話,他感到非常的驚訝,對待小客人當然不能小看,年紀這麼小,吃到美味的東西不是都自己享用,而是念念想著自己的母親,他覺得非常的感動。
蔡振紳先生則說:「情到真處,小節亦關至行。」這六歲的孩子,對於他母親至情至性的孝心,即使是小小的動作,也體現出他孝敬的至德,更何況是六歲的孩子,吃一枚橘子都不忘記自己的母親,真的可以說是千古的美談。一般的父母都是吃到什麼東西都想到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女兒有沒有吃,而這個六歲的孩子是吃到東西就想到母親喜歡吃。陸績這種孝心,確確實實是讓在場的大人都感到非常的感動。
「親所好,力為具」,這是父母親對我們所期望的,父母親所喜好的,做為兒女也都要念念想到、念念了解自己父母的需要。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故事,發生在比較動盪的時期。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做蔡順。正好是兵荒馬亂的時代。蔡順,他字君仲,是汝南人,當時遇到王莽篡漢,國家社會就比較動盪不安,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而蔡順在這個時候,他拿著籃子出去採桑椹,他拿了兩個籃子出去。在採桑椹的過程當中,不幸遇到了盜賊。盜賊看到他這兩個籃子,一個是裝著比較紅顏色的桑椹,另外一個籃子是裝著黑顏色的桑椹。盜賊覺得很奇怪,小朋友出去採桑椹,「為什麼你要用兩個籃子?」蔡順就跟他講,他說:「黑一點的桑椹是要奉養我的母親,因為黑一點的比較甜、比較好吃;比較紅的,沒有那麼熟的桑椹我是留給自己吃的,所以是用兩個籃子把它分開。」這些盜賊聽了之後非常的感動,小朋友的孝心也感動了這些無惡不作、為非作歹的盜賊。
我們想想看,蔡順這個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在這個時代當中,社會已經這麼動盪不安了,沒有食物的時候,人和人之間都會出現人吃人的慘況,做一個孝子,他雖然家裡很貧窮,但是他也念念不忘用各種方法來奉養自己的母親。去採集桑椹的時候,還想到母親喜歡吃的是比較黑、比較甜的,在採的過程就把籃子分開。一個孩子能夠這麼孝順,母親的心裡當然也會非常的安慰。我們看到,一個人他能夠以真誠心來奉養自己父母,像這種在山野中採集的桑椹的美味,勝過山珍海味的味道。
子路他是大孝子,《二十四孝》當中「仲由負米」,就是講子路,孔子學生的故事。子路當他家裡很貧窮的時候,他不惜百里之外給父母親背米回家,奉養自己的父母;可是當他後來做了官,鐘鳴鼎食,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很豐盛的食物,這個時候他做為孝子,他吃的這些豐盛的食物卻嚥不下去。為什麼?因為想到父母親已經沒有辦法跟他共享富貴了,父母已經離去,離世了,即使他想在百里之外再去背米來孝養母親、孝養父親,他也做不到了。這是一個孝子,無論他是身處於貧賤,還是身處於富貴的生活當中,他都念念不忘父母親,希望有機會能夠奉養父母親。
孔老夫子說:「啜菽飲水,盡其歡。」這個話就如同我們在學習歐陽脩先生的《瀧岡阡表》的時候所談到的:「祭之豐,不如養之薄。」生前我們能夠給父母奉上一點點微薄的奉養,都勝過父母走了之後用山珍海味來祭拜,提醒我們行孝要及時。這些孝子是用他們一生當中這種身教,至情至性的孝思感動了千年後世的人們。我們人的一生當中,在在處處,就像師父上人常說的,「我們做什麼事情,念念都為別人著想」。小時候我們在家庭裡,念念為父母親、為長輩想,長大之後出來做事,也念念為國家社會、人民想,沒有自己,自自然然人生就過得非常有價值,過得非常有意義了。
孟子就曾經提到,人的一生當中有三樂,哪三樂?首先第一樂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第二樂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第三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首先看第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父母親健在,我們還有機會回到家裡,還能叫一聲媽,這是人生很幸福的一件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真實不虛的。做為父母、祖父母這些長輩,還能夠讓我們來奉養,這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福田了。人生的第一個樂事,就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人生的第二樂就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我們每天俯仰無愧,所作所為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父母、師長對我們的養育、教育之恩,每天都盡忠職守,盡心盡力的來做好自己的本分跟義務,這樣我們生活得很踏實,能吃得下、睡得著;反過來,如果常常做虧心事,很怕別人看到,這樣的人生就沒有什麼快樂可言,沒有真實的快樂。我們之前看到,趙清獻公每天晚上都要焚香告帝,把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向天帝稟報,凡是他不敢稟報的事情白天他就不敢做,這都是人生活得俯仰無愧。
王偉勇教授在推廣漢學的時候,過程也是非常的辛苦。為什麼?現在中國人開始真正覺醒,在政府的號召之下,希望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的恢復起來。但是這個過程當中,因為已經經歷過這麼多年的文化的斷層,在很多的領域,漢學的領域方面,真正要把它繼承起來,師資的力量是非常缺乏的,包括有一些課程,現在漢學的課程要找到老師來講解,都非常有困難,這些老師年紀也都很大了。王教授他開過《笠翁對韻》的課程,也曾經主持,請了很多老師來講解《聖學根之根》的課程。後來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視,知道還有老師能夠講《笠翁對韻》,對他就格外的尊重。他在國內給一線的老師講課,來聽課的都是好幾千人,好幾千個老師聽他講解《笠翁對韻》、講解漢學。雖然是很辛苦,但是王教授他也樂在其中,每天做這個事情真的是俯仰無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每天忙得也是很歡喜。
之前在講《小兒語》、《續小兒語》的時候跟大家分享過,在過新曆年的時候,一直到半夜十二點,十二月三十一號的半夜十二點,王教授還在趕寫一篇文章。後來我一月一號早上一醒來,就看到王教授傳來的這篇文章。一月一號的上午,他還在給學生改作業。老師年紀都這麼大了,頭髮都花白了,教學生還這麼認真,連大過年的也都沒有休息。王教授就曾經說,我雖然這麼忙,但是我很開心的是每天躺在床上就能睡得著,因為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自自然然心裡也都坦坦蕩蕩、俯仰無愧,能吃得下、睡得著,真是很快樂。
英國漢學院在第一屆的碩士生同學畢業的時候,周院長突然過世了,王偉勇教授正在英國漢學院任教,後來同學們這些碩士論文,周故院長在走之前都沒有來得及批改,當時王偉勇教授正好在那裡任教,他就一邊上課,一邊還要給學生們批改畢業論文,這樣學生才能夠順利的畢業。我們非常感恩這些老人家的示現,看到這些老人家都勤於教學,看到徐醒民老師、王偉勇教授的身教,我們做為年輕人也不敢懈怠、不敢偷懶,每天都要去反省,我今天有沒有做對國家社會、對百姓有意義的事情,有沒有空過這一天,每天都要反省。
孟子的第三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做為好老師,他念念的是希望自己的德行跟學問都要後繼有人,一旦能夠遇到好的學生,老師真的對他是如保赤子,對他是非常的關心跟愛護的。這是孟子人生的三樂。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人的一生,來到世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究竟為社會、為國家乃至於為人類留下了什麼?其實這是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要立定志向,就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如果一個人他一生,非常的有意義,念念都是在為他人著想,都是在為眾生服務,他即使活得再長,我們都覺得他是不是可以再延延壽,再多陪伴我們幾年,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在十多年前,我們曾經在新加坡遇到一位老人,她已經一百零一歲,許哲女士。她的一生確實是落實孟子所說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活出了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當時我們看到她的時候,剛好她是來到居士林,師父上人親自跟她在台上進行交流。那一年的許哲女士已經是一百零一歲,被稱為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她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也來回顧一下許哲女士的一生,她是如何奉獻於國家社會跟人民的。
許哲女士出生於一八九八年,她一生都是用著聖哲的大愛來幫助別人,她本身是天主教的修女。在年輕的時候,她也得到一份待遇非常好的工作,每個月的收入很高,生活非常的好。有一天許哲修女她和朋友就到一家很高級的餐館吃飯,吃完飯之後,她走出餐廳就看到一個窮人、乞丐出現在她面前,這個人的手又黑又瘦,他就來跟她乞討。看到這個乞丐,看到這個可憐人,許哲修女的內心感到非常的難過。因為當時她還在工作的時候,她的待遇就非常的好。因為她的英文好,她做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也曾經幫助過政府的領導、高級官員去發布一些英文的通訊的消息,在那個年代,她的工資收入是很高的,每天去高級的餐廳吃好的、穿好的,吃喝玩樂當然是習以為常。但是當時她看到這個乞丐的時候,她突然感覺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可憐的人需要人幫助,連飯都吃不飽,而我每天卻還能夠到高級的餐廳來吃山珍海味。當時看到這個乞丐,許哲自己的內心就生發出一種同情、憐憫跟大愛,並且她暗暗的告訴自己,她說:「從今天開始,我就不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的這些吃喝玩樂、穿衣吃飯方面,如果我再多花一分錢在我自己的身上的話,我就是掠奪了窮人的錢財」。富家一席酒,窮人半年糧,如果她可以省吃儉用的話,就能夠為這些窮人省下很多的錢財跟福報,惠予更多的人。
正是秉持真誠的愛心,她就從事了護理的工作。後來去一些國家、地區,幫助一些在戰爭當中受傷的士兵、病人,付出了很多。到了一九四五年的時候,當時許哲已經四十七歲,年紀已經挺大的,按照正常的護理學校的要求,像她這個年齡的人是不能夠再被學校錄取去學習護理專業的。但是許哲她就憑著她真誠的愛心,她一點都不氣餒,又特別寫信給護理學校的校長,並跟他說,她學習護理並不是為她自己能夠謀求一個工作、職務,而是希望通過提高自己護理病人的能力,來去幫助更多更多的窮人,可以擺脫疾病、貧窮的痛苦。她這種真誠的愛心就感動了護理學校的校長,最後是破例允許她進入學校學習護理的課程。
後來到了一九六一年,因為許哲她長年在外,都是在不同的國家去救助窮人跟病人,還有一些戰爭當中受傷的士兵等等,她已經默默奉獻了幾十年,但是她也沒有成家,一個人在外面都是做著白衣天使的工作。她的母親當時就很想念她,那時候母親已經八十四歲。像這樣的家庭,無論是母親還是孩子,在佛門裡講就是無畏布施修得特別多,所以都很健康長壽。那時候八十四歲的母親很想念她,就跟她說:「在世界各地,窮人是很多的,是非常非常多的,可是媽媽只有一個,我現在已經年紀大了,非常想念妳,妳能不能回到我的身邊?」當時本來許哲她還在巴拉圭救度一些窮人、病人,於是她就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後來在她姐姐的幫助之下,她為許多的老人設立了養老病院,完全是免費的收容一些貧苦的老人,好幾百位的老人都是她去照顧。她對老人照顧是非常非常細緻的,我們在之前,現場有看到她在一百零一歲的時候,在新加坡,她經常會背著米、背著油、背著生活的用品,到處去看望一些貧窮的人家。她對老人、對窮人的照顧是非常細心的,就像聖母瑪利亞、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是充滿了愛心去對待人。
可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卻很嚴格,當時我們看到許哲女士,她身上都是穿著從垃圾桶裡面撿來的衣服,衣著特別的樸素,而且她對生活的要求都是很低的,真的是安貧樂道的修行人的生活。你看她吃飯也簡單,一百零一歲的時候,她就跟大家講,她一天吃一頓飯,而且飯一般只是一點優格(一點酸奶)、一點蔬菜水果,因為她從小就幾乎是吃素,從小對魚、肉她都是很過敏的,沒有辦法吃這些葷腥的東西,所以在吃的方面是很節省。同時在衣服方面,她更是從來沒有在自己的穿戴、衣著上面浪費錢財。在新加坡的時候,她的衣服很多都是從垃圾堆裡面撿來的。新加坡的社會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城市,有很多有錢人或者一般的居民,他們有些衣服可能是退了流行,都還挺乾淨的、挺完整的,也沒有破損,只是說衣服穿舊了,或者是說款式已經不是很流行了,就可能會把它丟到回收衣服的地方。當時許哲老人她都是去撿這些衣服來穿,她也覺得其實我們穿衣服就是保暖、蔽體、遮體,不要講求這些款式好不好看。
這些德行,她一生當中就確實在落實她在天主教當中學到的經典的教誨、聖賢的教誨,在她一生當中就在她自己的身上非常切實的落實下來。
在一九九九年,當時我們也剛好到新加坡去參學、去學習,於是就在居士林,師父上人平常都會在居士林講課。有一天我們聽課的時候,就看到來了一位很特別的客人,就是許哲女士。她的身材並不高大,挺矮小的,穿著一件白色的襯衫,很簡樸的,當時她的頭髮都已經白了。她就曾經問過師父上人,「我有沒有資格做佛教徒?」因為她很想皈依,她跟佛教的緣分非常好,雖然是個天主教的修女,對佛法的這些經典她都很感興趣,她就請問師父上人,她說:「我有沒有資格來皈依佛門,做一個佛教徒?」當時師父上人非常的歡喜,不但把皈依證頒布給她,連受五戒的證書都頒發給她。師父上人談到,雖然她一生當中沒有接受過佛法太多的薰陶,也沒有去接受受戒的儀式,但是她一生當中的行為是完全把佛門所說的五戒十善做到了,要是給她打分,她是可以打一百分。
許哲女士皈依佛門之後就非常的歡喜,就更認真的來學習佛法。後來師父上人也勸她念佛,她非常認真的念佛,無論走到哪裡都稱念這句佛號。做為新加坡的國寶許哲女士,雖然她現在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可是她一生的精神跟德範卻是我們真正要效法學習的對象。我們說富貴,像這樣的人生才真正的是富貴而充實的人生。
師父上人也常常教導我們,要學習謙卑、禮讓、敬愛,能夠關懷和照顧,尊重和協助一切眾生。關於這一點我們就看到許哲女士確實是用一生的生命,去真正的關懷和照顧一切的眾生。所以這句「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在她的身上就確實的落實了,確實的做到。她所秉持的不但是聖母的愛,聖母這種大愛,後來學佛之後她也把佛菩薩的這種大愛,真正的大慈大悲,真正的領納於心。這就是我們做人、學佛的一個好的榜樣。
我們學到「親所好,力為具」,當我們能夠用德行照亮許許多多人的人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用智慧跟愛心點亮一盞燈,去照亮許許多多人的人生,這是做為我們的父母、祖先他們所喜好、所歡喜的,這是我們應該用一生的時間紮紮實實的去做的。
文天祥曾經說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就要思考,人生活在世間,要用我們生命的光來照亮誰的人生?這其中包括我們自己,首先是我們自己,把自己人生生命的歷史給點亮。
第二,所謂「百善孝為先」,用我們的真心來力行孝道,把我們的孝心跟孝行寫在父母人生的歷史當中。
再來,我們可以照亮子女的歷史,用真誠的父愛跟母愛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讓他扎下德行的根基,並且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每每子女想到正是有這樣的父母才成就了他的一生。所以做父母也可以用真心,在自己的孩子的人生歷史上寫下這種智慧和摯愛。
再來,還有兄弟。我們後面會學到「兄弟睦,孝在中」,兄弟能和睦,父母是最歡喜、最欣慰的。
再來是夫婦,我們時時刻刻能夠看到對方的優點,給予他肯定,給予他鼓勵,激發對方的潛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照亮我們配偶的人生。
再來,還有我們的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要讓老師覺得,我就是遇到了這樣一個好學生,我感覺到人生很有價值、很有意義,因為這個學生真正的能夠把老師傳給他的道德、學問繼承下來。這是用我們的人生也照亮老師人生的歷史。
再來,做為炎黃子孫,我們希望這一生能夠「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繼往開來,並且不愧於這幾千年老祖宗所給予我們的教誨,真正把它承傳下來,承先啟後。這也是用我們的人生來照亮,做為一個炎黃子孫,同樣也來點亮中國人的歷史當中的一道光明,能夠發出這樣的志向,我們的人生就會充滿了真實的意義。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接著看下面這句課文:
【親所惡。謹為去。】
這句課文是談到,父母親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譬如父母親不希望我們有某些方面的壞習慣,就應該趕緊把它去掉。或者我們交結一些朋友,讓父母親非常擔心,也應該有所取捨,因為朋友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特別是在上中學的時候,因為孩子的性格他正在轉變的關鍵時期,他成長的中間的階段,也很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我記得那個時候心態就比較叛逆,常常很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不聽從父母對於我們的教誨,在成長的階段會有這樣的過程。這是我們父母親所不希望看到的,看到兒女可能在性格、習慣各個方面,慢慢的跟父母親出現了代溝,有了一些叛逆的行為。在這個過程,做為母親來講是非常煎熬的。如果從小都學會《弟子規》,念念會考慮到父母親的感受,我們就能夠把不好的行為小心謹慎的來去除。包括我們結交的朋友、看的書等等各方面,父母親也都是非常關切的。
『親所惡』,也就是我們做為兒女所應當要摒除的,也是兒女之所惡,要謹慎的除去。做為一個孝子,要得到父母親的歡心,不敢違背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不敢違背父母親的心,所以要『謹為去』,要把這些不好的習慣都要去除。
壞習慣也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方面,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可能都會遇到的一些誘惑。這些壞習慣包括譬如抽菸、喝酒、近女色、賭博等等,這些都是屬於不良的壞習慣。
這個習慣對我們的人生會產生很多影響,因為我們人生要幸福,首先一定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有幸福的思想觀念、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有了正確的行為才會有正確的習慣,而有了正確的習慣就會有正確的性格。一個人他有了正確的性格,我們可以想像,這就能夠去改造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命運。我們人生有好的命運,則一定會幸福。從這一點來看,一個人一生是不是幸福,這個根源是在哪裡?根源是在於我們的思想觀念。我們能夠從根源來著手,當一個人思想觀念是正確的,他的人生就能夠扎下正確的根基。剛剛提到的這些壞習慣,包括抽菸、賭博等等在小的時候就一定要把它去除,千萬不能夠沾染不良的習慣。
在廣州,以前在推廣《弟子規》聖賢教育,也曾經有些老師把《弟子規》送到監獄裡面去,去改造一些少年,特別是少年犯罪的這種情況。年輕人他為什麼會做錯事?也是因為他從小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如果他從小的教育觀念都是正確的,環境都是聖賢教育的這種氛圍,孩子可塑性是很強的,他怎麼可能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會犯下滔天的罪行?一些少年犯,他們接受了《弟子規》的教育之後,就非常的後悔當初的所作所為。他們學壞也都是跟看了不好的一些媒體的片子,以及結交一些不良的朋友是有關係的。他們在看電影、電視的時候就非常嚮往,現在的媒體不是很注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方面的宣揚。最近的幾年,我們在國家的媒體當中看到又有新的正能量的節目,非常多。但是在早年的時候,因為人們價值的取向都是向錢看(金錢的錢),都是以謀求商業的利益為目的。
有一些電視節目、電影等等,對於青少年身心的傷害是很大的,但是沒有得到很及時的管制。很多年輕人從小就看這些暴力的、色情的電影,在他心中就種下了很多不善的、不良的種子。到了長大之後,他又正好接觸到一些不好的因緣,有的時候是因為家庭不溫暖,沒有幸福的家庭,所以他到社會上去遊蕩,接觸到一些不好的人,最後也做了很多殺盜淫妄的惡事。乃至於有些少年犯,他最後就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女友,而且女友她是屬於未婚先孕,後來等於是一屍兩命,肚子裡還有孩子。他親手就殺了自己的女朋友,最後被關進了監獄裡面。後來他遇到了《弟子規》,非常非常的後悔,就把自己一生年紀輕輕所造下的罪行,都對著大眾懺悔。他也從此之後改過向善,雖然被判了死刑,但是他懺悔的心卻是讓人特別感動。
所以我們說這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除非是他沒有機會遇到聖賢教育。連被關在監獄裡的死刑犯,接受了《弟子規》之後,都能夠把他內心當中本有的孝心、本有的良心這種光芒啟發出來。我們真的要努力的在社會上大力的推廣儒釋道的聖賢教育,一定能夠給社會帶來安定和諧的。
我們曾經遇到一位出家人,這個出家人他是釋迦族的後代。他曾經在泰國做僧皇的祕書。後來國家派他到國外去留學,泰國這個國家是非常重視佛陀的教育。他去留學,在劍橋大學畢業,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再回到他的國家,僧皇還有泰皇就不太希望他繼續做祕書的工作,而是希望他來教學。儒釋道的聖賢教育,乃至各個宗教的聖賢教育,都是以教學為先。他就在許多的大學裡面去教書,宣揚佛菩薩聖賢的教育。後來泰國的公主就找到他,因為看到在許多監獄裡面有很多的犯人,他們之所以會進到監獄,也都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受到儒釋道的聖哲人的教育。泰國的公主當時就很希望他能夠把佛陀的教育帶到監獄裡面,對這些監獄的犯人重新進行思想上的教育。於是這位釋迦法師就用佛菩薩聖哲的大愛,把佛教的經典帶到了監獄裡面,啟發這些犯人,用真誠的愛心去化解、去改正他們以往所有的不良的習氣,教他們學習經典、畫佛像,學習大聖大賢的大慈大悲,取得的效果就非常的好,後來這些監獄裡的犯人也都開始改過向善。所以人是教得好的,沒有人他生來就願意去做惡事,都是不善的緣的牽引,才讓他人生會走向不歸路。
我們有不良的習氣,會導致人生出現問題。我們可能要再來回溯一下,人的習氣有哪一些方面要真正來對治?從四個角度上來看,就是古人所說的「驕奢淫逸」,也就是驕傲、奢侈、淫、逸,四個方面,這是我們人的一生要去努力對治的四個方面的習氣。
首先來看「驕」,驕就是驕傲的意思,我們在古聖先賢的經典裡面看到,「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首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驕傲,傲慢不能夠增長。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都是喜歡結交謙虛的朋友。
關於這一點,我的印象也是特別的深刻,因為從小就非常的好勝、好強,也非常傲慢。可是其實人有習氣的時候,自己是覺察不出來的。有一年師父上人交代我們,年輕人要好好學習《太上感應篇》,讓我們要把這個課程講十遍,才算是圓滿。那段時間就很認真努力的在學習《太上感應篇》,每天早上講一堂大課,晚上就在內部給同學們講一堂小課,早晚都講,講《太上感應篇》。講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一次我們就來到香港拜見師父上人,在一起請教談話的過程當中,一邊散步,一邊跟師父上人請教問題,當時我們就跟師父請教了一個問題,「師父您覺得我們身上最應該改正的毛病習氣是什麼?」師父當下就跟我們說,講了一句《論語》當中的經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如果你的才華、能力跟周公一樣的好,可是你這個人很驕傲,很傲慢,又很吝嗇,則其餘不足觀也,其他方面我們就不用看了。換句話說,師父上人是在提醒我們,在我們身上比較明顯的習氣毛病就是驕傲、傲慢,與人不能夠和睦相處。一個人他很謙卑的時候,他人緣一定會特別好;如果一個人他很傲慢,人們都不喜歡親近他。這麼多年來,知道自己身上有這個習氣,也在不斷的希望能夠把它改正得徹底一點。第一個就是驕。
第二個是「奢」,奢是奢侈。如果說一個孩子從小就花錢大手大腳的,非常奢侈、非常浪費,也是不容易轉變過來的。為什麼?所謂的「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是比較容易的,苦日子過慣了,你再突然間過上富裕的生活,心理上、生活上他過渡得是比較自然的;可是如果一個人他本來就很奢侈、很浪費,要讓他變得很節儉,就不是特別的容易。所以奢侈也是我們要對治的一個習氣。而我們身邊就常常看到有一些長輩、有一些老師,他們給我們做出這樣的一個示範。
有一年在澳洲,在澳大利亞,也是在進行一些課程,當時蔡老師那幾年在講《弟子規》,他也有在澳洲去講課。記得有一次蔡老師去的時候,因為看到每頓飯吃飯的時候用的盤子、碗筷都是一次性的碗筷,就覺得這樣子有點浪費,所以他每次吃完了,他的一次性的碗筷就沒有丟掉,都把它洗乾淨了之後放起來,第二頓再接著用。就這樣一直用了一個星期,結果旁邊的義工看不下去了。為什麼?一次性的碗筷你這樣洗了又洗之後,那個是紙做的,很薄,可能用一用這個碗、盤子就漏了。結果義工就悄悄的把他的碗筷扔掉了,因為一次性的碗筷用了一個星期真的已經到了極限,不能再用了。後來旁邊的人都開玩笑跟蔡老師說,你的這個碗叫「金剛不壞碗」。當然,這個故事雖然是說笑話,但是實際上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是老師的身教,一生都非常的節儉,讓我們不要去過奢侈浪費的生活。
說到碗筷,我還記得另外一個長輩,他也是非常的嚴於律己。之前在我們做祕書工作的時候,這個長輩是我們的領導。我就記得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特別的嚴謹,包括穿衣吃飯這些小節上。特別讓人注意的是他每次吃完飯了之後,他的碗盤一定是非常的乾淨。有時候我們也沒有注意,因為並不是每餐飯都有饅頭可以把碗盤這些菜汁打理乾淨。但是不管桌上的菜是什麼,他每次都能用各種方法把他手上的碗跟盤,最後收的時候都是乾乾淨淨的,一點油、一點菜、一點什麼都沒有。我們就在旁邊看他做了很多年,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一直持續的做。但是我們始終都沒有學到達到這位長輩這樣的程度,把碗盤都弄得很乾淨。
這個小小的動作,他當然一個是節儉惜福;再來,以前老人都告訴我們飯碗裡面不能留飯粒,盤子裡面也都要吃得乾乾淨淨,這也是「儉以養德」的風範。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動作,我們就看這個長輩一直做了好多年,做給我們看。一直到後來,到英國漢學院任職之後,他離開了,但是離開之後,我們也沒有把他這些小動作,生活上的這些小小的示範沒有把它學好,說起來也是非常的慚愧。我們從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就可以看到他的節儉、嚴謹。通過這個小節,他平常生活就是這樣子,可能佛菩薩、老祖宗給他安排了一個新的工作,譬如去負責整個英國漢學院,負責教學、管理,他就能夠把他的各項工作也做得非常的好。
所以一個人他能不能擔大任,不是說你到什麼時候具備什麼樣的能力,這是一方面。當然很重要的一點,你的這些能力也都是在生活的這些小細節當中去鍛鍊培養出來的。你自己在生活規範上就是非常的嚴謹,出去帶學生、帶一個學院,自然也能夠用這些風範去影響學生、教導學生。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是「淫」,一般人覺得淫就是代表女色,其實淫也不只是女色,它也包括一個人陷在某種欲望當中不能夠自拔。譬如我們在學校裡面會看到一些年輕人很喜歡打電動遊戲,有的同學天天在電腦室裡面打遊戲。我們以前讀北京大學的時候,在國內進北大是非常難的,都是每個省的狀元,都是一些高材生才能夠進去。但是我們學校也特別嚴格,雖然進來難,但是在讀書的過程當中,如果你每個學科的成績每個學期不能夠達到學校的要求,要把你開除是很容易的。我們讀書的時候,大家都特別認真的在念書。但是有的年輕人,他可能太聰明了,一下子考進名校,就常常在電腦室裡面打電子遊戲,打得不能自拔,每天都在玩。後來因為上網、玩電玩把自己的功課耽誤了,他很多的科目都不及格,於是學校就把他開除了。一個人他能考上北大、清華,是父母親特別榮耀的事,但是就是因為自己的壞習慣,最後他把自己年輕的生命耗在跟人生不相關的沒有意義的事情當中,而沒有在人生當中建立正確的使命感、正確的志向,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這確實是特別的可惜。
第四是「逸」,放逸的逸,逸就是遊手好閒。我們在前面學《小兒語》、《續小兒語》就說,「亂說閑耍,終日昏昏,不如牛馬」,一個人如果他遊手好閒,沒有養成勤勞的態度,也是我們人生當中的非常不好的習性。在《朱子治家格言》當中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讓我們可以在古人治家的經驗當中學習到早睡早起,而且非常勤勞的美德。
一個人從小能夠習勞、常常做家事,是有很多的好處的。首先是習勞知感恩,當我們學會做這些家事,做些粗重的工作,我們對於父母、對於老師、對於國家社會自然能夠生起一種感恩的心,知道一茶一飯、一絲一縷都是來之不易的。第二就是常常做家事,動手能力特別強的人,他的腦筋就特別靈活。我們接觸到一些長輩、接觸到一些師兄,他們就是平常很會做家事,非常勤勞,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他頭腦反應得就特別快,這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夠體會到。
第三是習勞、勞動能夠增強一個人的意志力。一個人特別是他小時候有吃過苦,知道生活的艱難,在這種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學會勤勞吃苦、學會感恩,當他長大了,遇到人生很多挑戰的時候,小時候正是因為他養成了習勞的習慣,有吃苦耐勞的這種精神,長大的時候他自然就不會因為一點點小的挫折跟困難,就覺得自己過不去、挺不過去了。之前我們也曾經聽到很多的小朋友,很小的時候就得了嚴重的憂鬱症。後來到了學習聖賢教育的環境裡面,老師跟長輩都讓這些小朋友到田裡勞作,到放生園裡面照顧小動物,每天都幹這些粗重的工作,結果沒多久這些小朋友的憂鬱症都好了。所以一個人他會天天胡思亂想,想東想西,想不開,這也就是平常嬌生慣養太過了,他沒有在吃苦耐勞的過程當中鍛鍊他的意志力,提升他感恩的心態,才會陷在自我的內心世界裡面不能自拔。
習勞有很多的好處,再來就是除了鍛鍊意志力之外,他的人際關係會特別好。有一些長輩、一些師兄人緣特別好,他跟人相處的時候我們就觀察,他了解別人的需要,而且眼到手到,眼睛看到的時候,他馬上就伸出手來幫助別人做事情。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夠習勞,常常為別人付出,我們可以想像他的人際關係肯定是特別特別的好。
「親所好」,我們也可以把它延伸起來,不只是我們的父母,包括親人所希望的,我們也能夠盡心盡力的去做。譬如我們的家人希望我們陪伴他們,我們的親人對我們有一些期望,所以也要能夠盡心盡力的去落實。曾經有人講過,所有的成功都取代不了家庭的失敗。現代社會因為大家工作都很忙,對於家庭的人倫的親情就有所忽略。但是我們學習這段課文,我們也能夠重視到「親所好,力為具」,如果是家人所好、朋友所好、老師所好、長官所好,我們同樣也能夠以同理心盡心盡力的來滿足、來實現,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
弟子規-第6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十八頁,從第四行開始看起。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句經文,這句課文教導我們的,別人的物品即使是再小,也不能夠私自的佔為己有、藏為己有。如果私藏的話,我們的品德就會有所缺失,而且會使父母感到傷心和難過。
我們昨天也提到,中國古時候的聖賢政治,非常重視孝跟廉,「舉孝廉」。在上古的時候,堯王做天子,他聽說大舜是非常孝順的人,後來堯王就把王位傳給了舜。因此在中國自古以來,國家的領導人、各級的政府官員選擇繼承人、選拔人才,條件就是兩個字:一是孝,一是廉。當一個人能夠孝順,他把孝親之心推而廣之,在國家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他能夠廉潔,決定不貪污。孝跟廉這兩個條件,在幾千年來,我們政府用人、舉薦賢才就是用這兩個字來做標準的。包括地方官,他的政績最為重要的也是要為國家社會選拔人才。
關於廉字,這句經文『物雖小,勿私藏』,當孩子他小時候能夠注重方面的行為規範,他長大,無論是從政、從商,從事任何行業,也都能夠廉潔有守,這是一個人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品德。
而關於一個人一生所享的福報,他的富貴窮通,古人對於這個問題也闡釋了很多。像孔老夫子在《論語》的「述而」篇當中就曾經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雪公老人在講解這段經文的時候談到,執鞭之士這個執鞭有兩個意思,譬如王侯將相出門的時候,就會有人在前面執鞭前趨趕人;另一個意思,執鞭之士,士是條狼氏下士八人之士,這是一個官名。
而孔老夫子的一生是志於道,道是天爵,也就是一種天然的爵位;這個官則是人爵。富貴不可求而得,人爵它不是人所能為,歸之於天命。我們人應該要先修天爵,天爵就是道,先修道,自自然然人爵(也就是官位)就會隨之而來。如果沒有得到人爵,「人不知而不慍」,只要我們在在處處都能夠行在道上,即使官位很小,他也能夠認真的去履行他的職責跟義務。從前孔老夫子也曾經當過小官。
孟子說:「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即使是一簞食這麼少,它不是自己辛苦得來的,也不可取。「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如果是取之有道,即使是像大舜,他是接受堯王傳給他的王位得到天下,這也不為過。
雪公老人談到,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一個人如果他是無功受祿,必然災禍就會隨之而來。人而無恥,不可以為人。
孔老夫子就說到,富如可求,於道無損,「雖執鞭之士」,像這樣的小官,「吾亦為之」。可是如不可求,如果富貴不是我們去營求可以求得的,不是你想盡辦法、用盡手段能夠得到的話,孔老夫子說「從吾所好」。
在現前社會、時代,因為人們從小普遍就沒有接受到非常好的倫理道德的教育,更不要說因果教育跟宗教教育,所以往往在社會上做出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他自己也不覺得羞恥,常常我們說,做什麼事情總是要走後門,才能夠去實現他想做的事。
從前在古時候的社會當中,人們所居住的屋子不許留後門。為什麼?就是怕譬如你是當了官,做某方面的主管,人家有求於你的時候,有時候偷偷的把紅包送過來,這是比喻後大門。在從前的社會當中,讀書人他做官,家裡是不許留後門的。但是在古時候有一個賢德的君子叫做楊震,楊震的「四知堂」非常的有名,這是一位廉潔有守的好官員,一個好榜樣。如果來送禮、走後門的人,遇到像楊震這樣廉潔的好官,即使走後門也走不通,而且還是半夜走後門。有的人不走後門,他走什麼門?走內門。譬如這個人,他地位非常的高,有求於他,怎麼樣?跟他沒有辦法正面的交往,於是走內門,就是走他的太太、姨太太的門路,我們在《論語》看到南子的這段公案就是如此。像泄柳閉門不納,段干木踰垣而逃,這都是在後來被人尊奉為好的榜樣。
所以天下為公,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秉公執法,不要總是想著要去尋找不正當的方式、不正當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目的跟願望。
夫子說「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果是跟道相違背的話,我什麼都不做了。孔老夫子在這裡談到,我有我的喜好,喜好的是什麼?喜好的是道德、喜好的是仁義。真的是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了小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在中國的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廉潔的官員,用他們的行為給後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他們的德行也是流傳千古。譬如在漢朝的時候,我們剛剛提到了,有一個非常廉潔的好官,叫做楊震。楊震「四知堂」是非常著名,為後世做官的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楊震他做東萊太守職位的時候,他做官非常的清廉,而且他也常常想著要為國家舉薦人才。他就曾經舉薦過一位秀才,叫做王密,推薦他做昌邑令這個官。王密他也非常感恩楊震對他的舉薦之恩,有一天,他在夜裡就帶了十斤的黃金送給楊震。楊震看到王密這個行為,就跟他說,他說:「我非常的了解你、理解你,所以我推薦你做了官,可是為什麼你會這麼不理解我,還要給我送來這麼多的黃金?」王密聽了之後還是沒有醒悟過來,他以為楊震是怕人家知道,才不好意思接受十斤的黃金,於是他就跟楊震說:「現在是晚上,天黑了,大家都已經睡著了,這個時候沒有人會知道我給你送來這麼多的黃金。」於是楊震就回答他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會說沒有人知道?」王密他聽了楊震所說的話,心裡就非常的慚愧,很羞愧的跑回家去了。
楊震他做官的時候,一直都是秉公執法,不受人賄賂的。所謂「官清書吏瘦,神靈廟祝肥」,一個人做官很清廉的時候,自然家裡的經濟條件就不會那麼好。正是因為他不接受賄賂,他的生活一直都很清貧,他的兒孫甚至平常都是穿著布衣蔬食,吃飯、穿衣、生活用度都是很節儉、很簡單的,連出門都要走路,都沒有車子。楊震雖然沒有留給子孫很多的黃金,他卻把廉潔的家風傳給了他的兒孫,所以他後代的兒孫都很有作為、很有德行。他的孩子楊秉、孫子楊賜,乃至曾孫子楊彪,四代人都做到了三公的位置,官位都做得很高。為什麼他的兒孫也能夠繼承父親楊震高官的這種福報?我們來追溯它的根源,這正是楊震廉潔有守,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四知,這種家風德範來傳給子孫,子孫看到自己的長輩有這樣的身教,自然每個人也都非常廉潔有守。楊震是以清白的家風傳給子孫,所以世世代代子孫都能夠繼承他的德行。這個故事就是「楊震四知」。
在歷朝歷代,像這樣的公案故事都不在少數。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因為有古聖先王非常好的倫理道德的教化、因果的教化,所以世世代代不同的家庭當中,都出現了非常有德行的人才。
我們再來看看晉朝的陶侃,他也是非常廉潔,他的德行成就是和他母親的身教有關的。晉朝的陶侃,母親湛氏,湛氏許配給他的父親的時候,陶家是非常貧窮的。而陶侃的母親很勤勞,她每天紡紗織布來貼補家用。她希望她的兒子陶侃能夠多多的來結交一些有德行、有才華的人,結交這些勝己者。我們交友,親近賢德之人,都希望結交的人德行跟學問都比我們好,這樣一個人進德修業才能夠有所成就。只要有這些有德行、有學問的客人來到家裡,陶侃的母親都是想盡辦法,非常熱心的來招待他。
有一天下了大雪,鄱陽的孝廉范逵來到陶侃家居住。陶侃一家人對范逵非常的敬重,這也是一個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陶侃的母親一看家裡來了客人,可是他們家非常貧窮,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財可以來招待客人,他的母親就把她新的草蓆截斷。客人來的時候,他騎的馬,坐的馬車,馬是要吃草的,可是他們家又沒有辦法供給,母親只好把她自己的新草蓆砍斷用來餵馬。然後又悄悄的把自己的頭髮剪掉之後,賣了一點錢來供給孝廉范逵,讓他吃飯、住宿各方面都非常的豐盛、都非常的舒適,給他做了豐盛的飯菜來款待他。范逵看到這個情形,他非常的感嘆,就說了一句話:「非此母不生此子」。兒女他的德業、學問能否有成就,看看他的母親就知道了,什麼樣的母親就培養出什麼樣的兒子。
陶侃他也不負母親對他的期望,後來他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當到了潯陽的縣吏。他是負責在地方做魚梁方面的官。魚梁就是平常在河水當中截水流來捕魚,這樣的設施,他是負責這一塊的。譬如河裡面有這些魚蝦、水產,他要拿到這些東西是很方便的,因為就是專門負責這個方面的小官。有一天,因為他知道母親愛吃魚,他就拿回家一些魚。這個魚是已經醃漬過的,用鹽、椒這些調料醃過的魚,因為他知道他母親喜歡吃,就帶回來給母親。可是他的母親全部都退回去了,並且寫了一封信責備自己的兒子,跟他說:你現在是朝廷的官員,用你做官方便得來的東西送來給我,這讓我感到非常的擔憂。他母親非常廉潔,連兒子孝順她的一點鹹魚、魚乾她都不願意接受。她是用身教來啟發自己的兒子,做為國家地方的官員,最重要的是要為百姓來謀福利,而不能夠謀求自己的私利。有這樣的母親,我們可以想像到,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有德行、有修養的好官。
這是兩則古時候的故事。我們也常常會聽到在現代的社會當中,有很多心心念念為國家、為社會的好官員,也有很多廉潔有守的君子。記得師父上人非常懷念他讀書時候的校長周邦道先生。周邦道先生夫婦他們在抗戰時期,學生在戰爭當中離開家鄉、離開父母,無依無靠,在那邊求學,校長夫婦對於這些學生都是非常的愛護。當時各種各樣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資,供給自己的學生先用、先拿,他們自己的兒女都是學生挑剩了,有剩下的才有,沒有剩下的就沒有。真正是大公無私,都是心心念念的在關懷學生、照顧學生。
周邦道校長是在民國年間第一個考中了狀元,是學問非常好的一個老師、校長。後來到了台灣,他在政府任職,是考試院考選部的政務次長,也就是第一副部長,這是在政府當中他也算是高官。而周邦道先生是非常廉潔的,當時政府有配給他汽車還有司機,公家用的這些車,他只有在辦公的時候才會坐,如果是去辦私事的話,他就自己坐巴士,坐公交汽車。公跟私分得非常清楚,不是自己應該得的利益,是分文不取,是一個非常廉潔的好官員。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一件衣服穿了十幾、二十年。而在家裡,譬如政府給他配的電話他也是,如果是辦公事的時候,他就用這個電話;如果是私家的事情,他一定就不會用公家的電話來打,非常的廉潔。
這種以身作則的風範,也影響到了他的子女,所以子女在德行上、學問上都非常有成就。他最小的兒子周春塘教授,在英國漢學院成立的時候,他是第一任漢學院的院長。周院長身上就有他父親跟母親的風範,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學者。做為這樣的一位校長,他在培養學生、照顧年輕人的時候,也都是非常盡心盡力的來提攜這些年輕人、培養這些年輕人,師父上人對老校長恩德念念都不忘。
我們從古至今都能夠看到許多廉潔有守的這些官員的故事,做為這段經文的一個補充。
接著再來看下面這段課文:
【親所好。力為具。】
這句課文是談到,父母親所喜愛的、喜好的,我們就應該盡心盡力的準備。父母需要什麼,無論是在生活當中,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當中,做為子女都要盡心盡力的為父母準備。『具』就是備辦的意思。『親所好』就是我們為人子所好之處,要盡心盡力的去準備,盡心盡力的孝養父母。這個方面我們之前學到,孝養父母包括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跟養父母之志。我們往往可能比較偏重於養父母之身,但對於養父母之心跟養父母之志,這個方面可能會有所忽略,或者有所欠缺。但是當一個長輩、老人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物質生活很重要,同時精神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老人已經沒有再繼續工作,他是在養老,有的時候,年老體衰,他身體不好的時候,心情也不會特別的好。我們在照顧老人,如果可以充分的去體會到老人精神生活的需要,讓他的晚年能夠過得很快樂,這是我們盡孝道需要特別強化的方面。
為什麼師父常常提倡要建老人樂園?當老人的晚年非常的幸福、非常的歡喜,我們可以想像,他來生一定是去的好的去處;如果父母他晚年非常憂愁、非常寂寞,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晚年,對老人的身心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養父母之心跟志也是特別的重要。譬如師父所提倡的老人樂園,就特別希望在裡面能夠準備長輩、老人喜歡看的京劇、電影、電視,包括詩詞的吟誦、戲曲、雜耍等等,讓老人開心。同時這些節目都是寓教於樂,都是很有正能量的節目,在這裡面也都可以讓老人、小朋友觀看的時候,都會增長智慧、增長見識,這就非常的好,特別是有很多京劇的這些曲目。我們二十年前在推廣《弟子規》的時候,師父也特別重視這一點,老師也都特別重視這一點,我們就常常要去蒐集一些京劇、節目,送去一些老人院,讓老人去觀看。
我們時時刻刻要感受到父母、老師、長輩的需要,用心去感受他們的需要,自然就可以常常製造一些歡樂的氣氛,製造、準備一些長輩們喜歡的節目,讓他到晚上一邊泡腳,可以一邊看看京劇、看看一些節目,身心都很愉快。老人、中年人、少年人這幾代人都一起其樂融融的,去享受天倫之樂,這是人生非常幸福的場面。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要常常去體會到長輩的感受,而不只是顧著自己去看、自己去玩。我記得有一次,有同修介紹一部電影,這個電影是講述因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電影。它是現代人拍的,韓國人拍的。但因為現代人拍的電影,說話的語速就特別快,節奏也非常快。一般老人看節目,因為他習慣什麼都很慢、什麼都非常穩,對於現代的東西有時候他不是太習慣。包括看電影,可能年輕人看得津津有味的,但是老人家就覺得看不懂,它的字幕跳得也很快、說話的語速很快,特別有些情節交錯,這跟傳統的戲劇結構是不同的。老人會看不懂,看一看就不太喜歡看了,會有這種狀況。
我們要常常體會到,要選擇長輩喜歡的,有一些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歌曲,那個時代的一些節目,他就會比較喜歡看。或者有些節目可能是現代人的節目,但是我們考慮到可能老人家會看不懂,我們坐在旁邊,不要光顧自己看,有時候看著看著,你覺得老人家看不懂的時候,就給老人講解一下,可能跟他稍微做一下解說,他的思路就能跟得上情節了。總之總是時時刻刻的去善體親心,了解我們的父母、老師他的感受,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我們生活當中做任何事情,都會做得得心應手,符合長輩們所需要的。
「親所好,力為具」,來給大家舉一些從古到今的小故事,來跟大家做分享。首先是漢朝的「陸績懷橘」,這個故事可能很多的老師、同學們都有聽過。陸績,他字公紀,是吳郡人。他的父親陸康,曾經做過廬江的太守,跟袁術關係非常的好。陸績六歲的時候,曾經在九江去拜見過袁術,當然也是大人帶著他,那一年陸績只有六歲。袁術看到這個小朋友,六歲的小朋友非常的可愛,彬彬有禮的,這是父母親教得非常的好、非常的乖,於是他就拿出了好吃的橘子來招待小客人。吃著吃著,陸績就悄悄的在身上藏了三枚橘子,藏在自己的身上。等到要告別回家的時候,照古人的禮,都要行鞠躬作揖的禮,小陸績也一樣來到袁術的面前,於是跟他告別,表示感謝。想不到身體一彎,他藏在衣服裡面的三個橘子就一下子滾到地上去了。袁術看到這個場面也覺得很奇怪,就笑著對他說,他說:「陸郎」,就是陸績,「陸績你來我們家作客,還把我們給你吃的橘子要帶回家呀?」這時候陸績就跪在地上回答他說,他說:「我的母親生性就非常喜歡吃橘子,所以我想把這三個橘子帶回家來奉養我的母親,讓我母親嘗一嘗。」袁術聽到這六歲的孩子所講出的話,他感到非常的驚訝,對待小客人當然不能小看,年紀這麼小,吃到美味的東西不是都自己享用,而是念念想著自己的母親,他覺得非常的感動。
蔡振紳先生則說:「情到真處,小節亦關至行。」這六歲的孩子,對於他母親至情至性的孝心,即使是小小的動作,也體現出他孝敬的至德,更何況是六歲的孩子,吃一枚橘子都不忘記自己的母親,真的可以說是千古的美談。一般的父母都是吃到什麼東西都想到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女兒有沒有吃,而這個六歲的孩子是吃到東西就想到母親喜歡吃。陸績這種孝心,確確實實是讓在場的大人都感到非常的感動。
「親所好,力為具」,這是父母親對我們所期望的,父母親所喜好的,做為兒女也都要念念想到、念念了解自己父母的需要。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故事,發生在比較動盪的時期。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做蔡順。正好是兵荒馬亂的時代。蔡順,他字君仲,是汝南人,當時遇到王莽篡漢,國家社會就比較動盪不安,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而蔡順在這個時候,他拿著籃子出去採桑椹,他拿了兩個籃子出去。在採桑椹的過程當中,不幸遇到了盜賊。盜賊看到他這兩個籃子,一個是裝著比較紅顏色的桑椹,另外一個籃子是裝著黑顏色的桑椹。盜賊覺得很奇怪,小朋友出去採桑椹,「為什麼你要用兩個籃子?」蔡順就跟他講,他說:「黑一點的桑椹是要奉養我的母親,因為黑一點的比較甜、比較好吃;比較紅的,沒有那麼熟的桑椹我是留給自己吃的,所以是用兩個籃子把它分開。」這些盜賊聽了之後非常的感動,小朋友的孝心也感動了這些無惡不作、為非作歹的盜賊。
我們想想看,蔡順這個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在這個時代當中,社會已經這麼動盪不安了,沒有食物的時候,人和人之間都會出現人吃人的慘況,做一個孝子,他雖然家裡很貧窮,但是他也念念不忘用各種方法來奉養自己的母親。去採集桑椹的時候,還想到母親喜歡吃的是比較黑、比較甜的,在採的過程就把籃子分開。一個孩子能夠這麼孝順,母親的心裡當然也會非常的安慰。我們看到,一個人他能夠以真誠心來奉養自己父母,像這種在山野中採集的桑椹的美味,勝過山珍海味的味道。
子路他是大孝子,《二十四孝》當中「仲由負米」,就是講子路,孔子學生的故事。子路當他家裡很貧窮的時候,他不惜百里之外給父母親背米回家,奉養自己的父母;可是當他後來做了官,鐘鳴鼎食,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很豐盛的食物,這個時候他做為孝子,他吃的這些豐盛的食物卻嚥不下去。為什麼?因為想到父母親已經沒有辦法跟他共享富貴了,父母已經離去,離世了,即使他想在百里之外再去背米來孝養母親、孝養父親,他也做不到了。這是一個孝子,無論他是身處於貧賤,還是身處於富貴的生活當中,他都念念不忘父母親,希望有機會能夠奉養父母親。
孔老夫子說:「啜菽飲水,盡其歡。」這個話就如同我們在學習歐陽脩先生的《瀧岡阡表》的時候所談到的:「祭之豐,不如養之薄。」生前我們能夠給父母奉上一點點微薄的奉養,都勝過父母走了之後用山珍海味來祭拜,提醒我們行孝要及時。這些孝子是用他們一生當中這種身教,至情至性的孝思感動了千年後世的人們。我們人的一生當中,在在處處,就像師父上人常說的,「我們做什麼事情,念念都為別人著想」。小時候我們在家庭裡,念念為父母親、為長輩想,長大之後出來做事,也念念為國家社會、人民想,沒有自己,自自然然人生就過得非常有價值,過得非常有意義了。
孟子就曾經提到,人的一生當中有三樂,哪三樂?首先第一樂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第二樂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第三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首先看第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父母親健在,我們還有機會回到家裡,還能叫一聲媽,這是人生很幸福的一件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真實不虛的。做為父母、祖父母這些長輩,還能夠讓我們來奉養,這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福田了。人生的第一個樂事,就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人生的第二樂就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我們每天俯仰無愧,所作所為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父母、師長對我們的養育、教育之恩,每天都盡忠職守,盡心盡力的來做好自己的本分跟義務,這樣我們生活得很踏實,能吃得下、睡得著;反過來,如果常常做虧心事,很怕別人看到,這樣的人生就沒有什麼快樂可言,沒有真實的快樂。我們之前看到,趙清獻公每天晚上都要焚香告帝,把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向天帝稟報,凡是他不敢稟報的事情白天他就不敢做,這都是人生活得俯仰無愧。
王偉勇教授在推廣漢學的時候,過程也是非常的辛苦。為什麼?現在中國人開始真正覺醒,在政府的號召之下,希望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的恢復起來。但是這個過程當中,因為已經經歷過這麼多年的文化的斷層,在很多的領域,漢學的領域方面,真正要把它繼承起來,師資的力量是非常缺乏的,包括有一些課程,現在漢學的課程要找到老師來講解,都非常有困難,這些老師年紀也都很大了。王教授他開過《笠翁對韻》的課程,也曾經主持,請了很多老師來講解《聖學根之根》的課程。後來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視,知道還有老師能夠講《笠翁對韻》,對他就格外的尊重。他在國內給一線的老師講課,來聽課的都是好幾千人,好幾千個老師聽他講解《笠翁對韻》、講解漢學。雖然是很辛苦,但是王教授他也樂在其中,每天做這個事情真的是俯仰無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每天忙得也是很歡喜。
之前在講《小兒語》、《續小兒語》的時候跟大家分享過,在過新曆年的時候,一直到半夜十二點,十二月三十一號的半夜十二點,王教授還在趕寫一篇文章。後來我一月一號早上一醒來,就看到王教授傳來的這篇文章。一月一號的上午,他還在給學生改作業。老師年紀都這麼大了,頭髮都花白了,教學生還這麼認真,連大過年的也都沒有休息。王教授就曾經說,我雖然這麼忙,但是我很開心的是每天躺在床上就能睡得著,因為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自自然然心裡也都坦坦蕩蕩、俯仰無愧,能吃得下、睡得著,真是很快樂。
英國漢學院在第一屆的碩士生同學畢業的時候,周院長突然過世了,王偉勇教授正在英國漢學院任教,後來同學們這些碩士論文,周故院長在走之前都沒有來得及批改,當時王偉勇教授正好在那裡任教,他就一邊上課,一邊還要給學生們批改畢業論文,這樣學生才能夠順利的畢業。我們非常感恩這些老人家的示現,看到這些老人家都勤於教學,看到徐醒民老師、王偉勇教授的身教,我們做為年輕人也不敢懈怠、不敢偷懶,每天都要去反省,我今天有沒有做對國家社會、對百姓有意義的事情,有沒有空過這一天,每天都要反省。
孟子的第三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做為好老師,他念念的是希望自己的德行跟學問都要後繼有人,一旦能夠遇到好的學生,老師真的對他是如保赤子,對他是非常的關心跟愛護的。這是孟子人生的三樂。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人的一生,來到世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究竟為社會、為國家乃至於為人類留下了什麼?其實這是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要立定志向,就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如果一個人他一生,非常的有意義,念念都是在為他人著想,都是在為眾生服務,他即使活得再長,我們都覺得他是不是可以再延延壽,再多陪伴我們幾年,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在十多年前,我們曾經在新加坡遇到一位老人,她已經一百零一歲,許哲女士。她的一生確實是落實孟子所說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活出了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當時我們看到她的時候,剛好她是來到居士林,師父上人親自跟她在台上進行交流。那一年的許哲女士已經是一百零一歲,被稱為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她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也來回顧一下許哲女士的一生,她是如何奉獻於國家社會跟人民的。
許哲女士出生於一八九八年,她一生都是用著聖哲的大愛來幫助別人,她本身是天主教的修女。在年輕的時候,她也得到一份待遇非常好的工作,每個月的收入很高,生活非常的好。有一天許哲修女她和朋友就到一家很高級的餐館吃飯,吃完飯之後,她走出餐廳就看到一個窮人、乞丐出現在她面前,這個人的手又黑又瘦,他就來跟她乞討。看到這個乞丐,看到這個可憐人,許哲修女的內心感到非常的難過。因為當時她還在工作的時候,她的待遇就非常的好。因為她的英文好,她做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也曾經幫助過政府的領導、高級官員去發布一些英文的通訊的消息,在那個年代,她的工資收入是很高的,每天去高級的餐廳吃好的、穿好的,吃喝玩樂當然是習以為常。但是當時她看到這個乞丐的時候,她突然感覺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可憐的人需要人幫助,連飯都吃不飽,而我每天卻還能夠到高級的餐廳來吃山珍海味。當時看到這個乞丐,許哲自己的內心就生發出一種同情、憐憫跟大愛,並且她暗暗的告訴自己,她說:「從今天開始,我就不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的這些吃喝玩樂、穿衣吃飯方面,如果我再多花一分錢在我自己的身上的話,我就是掠奪了窮人的錢財」。富家一席酒,窮人半年糧,如果她可以省吃儉用的話,就能夠為這些窮人省下很多的錢財跟福報,惠予更多的人。
正是秉持真誠的愛心,她就從事了護理的工作。後來去一些國家、地區,幫助一些在戰爭當中受傷的士兵、病人,付出了很多。到了一九四五年的時候,當時許哲已經四十七歲,年紀已經挺大的,按照正常的護理學校的要求,像她這個年齡的人是不能夠再被學校錄取去學習護理專業的。但是許哲她就憑著她真誠的愛心,她一點都不氣餒,又特別寫信給護理學校的校長,並跟他說,她學習護理並不是為她自己能夠謀求一個工作、職務,而是希望通過提高自己護理病人的能力,來去幫助更多更多的窮人,可以擺脫疾病、貧窮的痛苦。她這種真誠的愛心就感動了護理學校的校長,最後是破例允許她進入學校學習護理的課程。
後來到了一九六一年,因為許哲她長年在外,都是在不同的國家去救助窮人跟病人,還有一些戰爭當中受傷的士兵等等,她已經默默奉獻了幾十年,但是她也沒有成家,一個人在外面都是做著白衣天使的工作。她的母親當時就很想念她,那時候母親已經八十四歲。像這樣的家庭,無論是母親還是孩子,在佛門裡講就是無畏布施修得特別多,所以都很健康長壽。那時候八十四歲的母親很想念她,就跟她說:「在世界各地,窮人是很多的,是非常非常多的,可是媽媽只有一個,我現在已經年紀大了,非常想念妳,妳能不能回到我的身邊?」當時本來許哲她還在巴拉圭救度一些窮人、病人,於是她就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後來在她姐姐的幫助之下,她為許多的老人設立了養老病院,完全是免費的收容一些貧苦的老人,好幾百位的老人都是她去照顧。她對老人照顧是非常非常細緻的,我們在之前,現場有看到她在一百零一歲的時候,在新加坡,她經常會背著米、背著油、背著生活的用品,到處去看望一些貧窮的人家。她對老人、對窮人的照顧是非常細心的,就像聖母瑪利亞、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是充滿了愛心去對待人。
可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卻很嚴格,當時我們看到許哲女士,她身上都是穿著從垃圾桶裡面撿來的衣服,衣著特別的樸素,而且她對生活的要求都是很低的,真的是安貧樂道的修行人的生活。你看她吃飯也簡單,一百零一歲的時候,她就跟大家講,她一天吃一頓飯,而且飯一般只是一點優格(一點酸奶)、一點蔬菜水果,因為她從小就幾乎是吃素,從小對魚、肉她都是很過敏的,沒有辦法吃這些葷腥的東西,所以在吃的方面是很節省。同時在衣服方面,她更是從來沒有在自己的穿戴、衣著上面浪費錢財。在新加坡的時候,她的衣服很多都是從垃圾堆裡面撿來的。新加坡的社會是非常發達的一個城市,有很多有錢人或者一般的居民,他們有些衣服可能是退了流行,都還挺乾淨的、挺完整的,也沒有破損,只是說衣服穿舊了,或者是說款式已經不是很流行了,就可能會把它丟到回收衣服的地方。當時許哲老人她都是去撿這些衣服來穿,她也覺得其實我們穿衣服就是保暖、蔽體、遮體,不要講求這些款式好不好看。
這些德行,她一生當中就確實在落實她在天主教當中學到的經典的教誨、聖賢的教誨,在她一生當中就在她自己的身上非常切實的落實下來。
在一九九九年,當時我們也剛好到新加坡去參學、去學習,於是就在居士林,師父上人平常都會在居士林講課。有一天我們聽課的時候,就看到來了一位很特別的客人,就是許哲女士。她的身材並不高大,挺矮小的,穿著一件白色的襯衫,很簡樸的,當時她的頭髮都已經白了。她就曾經問過師父上人,「我有沒有資格做佛教徒?」因為她很想皈依,她跟佛教的緣分非常好,雖然是個天主教的修女,對佛法的這些經典她都很感興趣,她就請問師父上人,她說:「我有沒有資格來皈依佛門,做一個佛教徒?」當時師父上人非常的歡喜,不但把皈依證頒布給她,連受五戒的證書都頒發給她。師父上人談到,雖然她一生當中沒有接受過佛法太多的薰陶,也沒有去接受受戒的儀式,但是她一生當中的行為是完全把佛門所說的五戒十善做到了,要是給她打分,她是可以打一百分。
許哲女士皈依佛門之後就非常的歡喜,就更認真的來學習佛法。後來師父上人也勸她念佛,她非常認真的念佛,無論走到哪裡都稱念這句佛號。做為新加坡的國寶許哲女士,雖然她現在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可是她一生的精神跟德範卻是我們真正要效法學習的對象。我們說富貴,像這樣的人生才真正的是富貴而充實的人生。
師父上人也常常教導我們,要學習謙卑、禮讓、敬愛,能夠關懷和照顧,尊重和協助一切眾生。關於這一點我們就看到許哲女士確實是用一生的生命,去真正的關懷和照顧一切的眾生。所以這句「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在她的身上就確實的落實了,確實的做到。她所秉持的不但是聖母的愛,聖母這種大愛,後來學佛之後她也把佛菩薩的這種大愛,真正的大慈大悲,真正的領納於心。這就是我們做人、學佛的一個好的榜樣。
我們學到「親所好,力為具」,當我們能夠用德行照亮許許多多人的人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用智慧跟愛心點亮一盞燈,去照亮許許多多人的人生,這是做為我們的父母、祖先他們所喜好、所歡喜的,這是我們應該用一生的時間紮紮實實的去做的。
文天祥曾經說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就要思考,人生活在世間,要用我們生命的光來照亮誰的人生?這其中包括我們自己,首先是我們自己,把自己人生生命的歷史給點亮。
第二,所謂「百善孝為先」,用我們的真心來力行孝道,把我們的孝心跟孝行寫在父母人生的歷史當中。
再來,我們可以照亮子女的歷史,用真誠的父愛跟母愛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讓他扎下德行的根基,並且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每每子女想到正是有這樣的父母才成就了他的一生。所以做父母也可以用真心,在自己的孩子的人生歷史上寫下這種智慧和摯愛。
再來,還有兄弟。我們後面會學到「兄弟睦,孝在中」,兄弟能和睦,父母是最歡喜、最欣慰的。
再來是夫婦,我們時時刻刻能夠看到對方的優點,給予他肯定,給予他鼓勵,激發對方的潛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照亮我們配偶的人生。
再來,還有我們的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要讓老師覺得,我就是遇到了這樣一個好學生,我感覺到人生很有價值、很有意義,因為這個學生真正的能夠把老師傳給他的道德、學問繼承下來。這是用我們的人生也照亮老師人生的歷史。
再來,做為炎黃子孫,我們希望這一生能夠「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繼往開來,並且不愧於這幾千年老祖宗所給予我們的教誨,真正把它承傳下來,承先啟後。這也是用我們的人生來照亮,做為一個炎黃子孫,同樣也來點亮中國人的歷史當中的一道光明,能夠發出這樣的志向,我們的人生就會充滿了真實的意義。
這句課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接著看下面這句課文:
【親所惡。謹為去。】
這句課文是談到,父母親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譬如父母親不希望我們有某些方面的壞習慣,就應該趕緊把它去掉。或者我們交結一些朋友,讓父母親非常擔心,也應該有所取捨,因為朋友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特別是在上中學的時候,因為孩子的性格他正在轉變的關鍵時期,他成長的中間的階段,也很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我記得那個時候心態就比較叛逆,常常很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不聽從父母對於我們的教誨,在成長的階段會有這樣的過程。這是我們父母親所不希望看到的,看到兒女可能在性格、習慣各個方面,慢慢的跟父母親出現了代溝,有了一些叛逆的行為。在這個過程,做為母親來講是非常煎熬的。如果從小都學會《弟子規》,念念會考慮到父母親的感受,我們就能夠把不好的行為小心謹慎的來去除。包括我們結交的朋友、看的書等等各方面,父母親也都是非常關切的。
『親所惡』,也就是我們做為兒女所應當要摒除的,也是兒女之所惡,要謹慎的除去。做為一個孝子,要得到父母親的歡心,不敢違背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不敢違背父母親的心,所以要『謹為去』,要把這些不好的習慣都要去除。
壞習慣也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方面,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可能都會遇到的一些誘惑。這些壞習慣包括譬如抽菸、喝酒、近女色、賭博等等,這些都是屬於不良的壞習慣。
這個習慣對我們的人生會產生很多影響,因為我們人生要幸福,首先一定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有幸福的思想觀念、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有了正確的行為才會有正確的習慣,而有了正確的習慣就會有正確的性格。一個人他有了正確的性格,我們可以想像,這就能夠去改造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命運。我們人生有好的命運,則一定會幸福。從這一點來看,一個人一生是不是幸福,這個根源是在哪裡?根源是在於我們的思想觀念。我們能夠從根源來著手,當一個人思想觀念是正確的,他的人生就能夠扎下正確的根基。剛剛提到的這些壞習慣,包括抽菸、賭博等等在小的時候就一定要把它去除,千萬不能夠沾染不良的習慣。
在廣州,以前在推廣《弟子規》聖賢教育,也曾經有些老師把《弟子規》送到監獄裡面去,去改造一些少年,特別是少年犯罪的這種情況。年輕人他為什麼會做錯事?也是因為他從小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如果他從小的教育觀念都是正確的,環境都是聖賢教育的這種氛圍,孩子可塑性是很強的,他怎麼可能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會犯下滔天的罪行?一些少年犯,他們接受了《弟子規》的教育之後,就非常的後悔當初的所作所為。他們學壞也都是跟看了不好的一些媒體的片子,以及結交一些不良的朋友是有關係的。他們在看電影、電視的時候就非常嚮往,現在的媒體不是很注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方面的宣揚。最近的幾年,我們在國家的媒體當中看到又有新的正能量的節目,非常多。但是在早年的時候,因為人們價值的取向都是向錢看(金錢的錢),都是以謀求商業的利益為目的。
有一些電視節目、電影等等,對於青少年身心的傷害是很大的,但是沒有得到很及時的管制。很多年輕人從小就看這些暴力的、色情的電影,在他心中就種下了很多不善的、不良的種子。到了長大之後,他又正好接觸到一些不好的因緣,有的時候是因為家庭不溫暖,沒有幸福的家庭,所以他到社會上去遊蕩,接觸到一些不好的人,最後也做了很多殺盜淫妄的惡事。乃至於有些少年犯,他最後就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女友,而且女友她是屬於未婚先孕,後來等於是一屍兩命,肚子裡還有孩子。他親手就殺了自己的女朋友,最後被關進了監獄裡面。後來他遇到了《弟子規》,非常非常的後悔,就把自己一生年紀輕輕所造下的罪行,都對著大眾懺悔。他也從此之後改過向善,雖然被判了死刑,但是他懺悔的心卻是讓人特別感動。
所以我們說這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除非是他沒有機會遇到聖賢教育。連被關在監獄裡的死刑犯,接受了《弟子規》之後,都能夠把他內心當中本有的孝心、本有的良心這種光芒啟發出來。我們真的要努力的在社會上大力的推廣儒釋道的聖賢教育,一定能夠給社會帶來安定和諧的。
我們曾經遇到一位出家人,這個出家人他是釋迦族的後代。他曾經在泰國做僧皇的祕書。後來國家派他到國外去留學,泰國這個國家是非常重視佛陀的教育。他去留學,在劍橋大學畢業,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再回到他的國家,僧皇還有泰皇就不太希望他繼續做祕書的工作,而是希望他來教學。儒釋道的聖賢教育,乃至各個宗教的聖賢教育,都是以教學為先。他就在許多的大學裡面去教書,宣揚佛菩薩聖賢的教育。後來泰國的公主就找到他,因為看到在許多監獄裡面有很多的犯人,他們之所以會進到監獄,也都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受到儒釋道的聖哲人的教育。泰國的公主當時就很希望他能夠把佛陀的教育帶到監獄裡面,對這些監獄的犯人重新進行思想上的教育。於是這位釋迦法師就用佛菩薩聖哲的大愛,把佛教的經典帶到了監獄裡面,啟發這些犯人,用真誠的愛心去化解、去改正他們以往所有的不良的習氣,教他們學習經典、畫佛像,學習大聖大賢的大慈大悲,取得的效果就非常的好,後來這些監獄裡的犯人也都開始改過向善。所以人是教得好的,沒有人他生來就願意去做惡事,都是不善的緣的牽引,才讓他人生會走向不歸路。
我們有不良的習氣,會導致人生出現問題。我們可能要再來回溯一下,人的習氣有哪一些方面要真正來對治?從四個角度上來看,就是古人所說的「驕奢淫逸」,也就是驕傲、奢侈、淫、逸,四個方面,這是我們人的一生要去努力對治的四個方面的習氣。
首先來看「驕」,驕就是驕傲的意思,我們在古聖先賢的經典裡面看到,「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首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驕傲,傲慢不能夠增長。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都是喜歡結交謙虛的朋友。
關於這一點,我的印象也是特別的深刻,因為從小就非常的好勝、好強,也非常傲慢。可是其實人有習氣的時候,自己是覺察不出來的。有一年師父上人交代我們,年輕人要好好學習《太上感應篇》,讓我們要把這個課程講十遍,才算是圓滿。那段時間就很認真努力的在學習《太上感應篇》,每天早上講一堂大課,晚上就在內部給同學們講一堂小課,早晚都講,講《太上感應篇》。講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一次我們就來到香港拜見師父上人,在一起請教談話的過程當中,一邊散步,一邊跟師父上人請教問題,當時我們就跟師父請教了一個問題,「師父您覺得我們身上最應該改正的毛病習氣是什麼?」師父當下就跟我們說,講了一句《論語》當中的經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如果你的才華、能力跟周公一樣的好,可是你這個人很驕傲,很傲慢,又很吝嗇,則其餘不足觀也,其他方面我們就不用看了。換句話說,師父上人是在提醒我們,在我們身上比較明顯的習氣毛病就是驕傲、傲慢,與人不能夠和睦相處。一個人他很謙卑的時候,他人緣一定會特別好;如果一個人他很傲慢,人們都不喜歡親近他。這麼多年來,知道自己身上有這個習氣,也在不斷的希望能夠把它改正得徹底一點。第一個就是驕。
第二個是「奢」,奢是奢侈。如果說一個孩子從小就花錢大手大腳的,非常奢侈、非常浪費,也是不容易轉變過來的。為什麼?所謂的「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是比較容易的,苦日子過慣了,你再突然間過上富裕的生活,心理上、生活上他過渡得是比較自然的;可是如果一個人他本來就很奢侈、很浪費,要讓他變得很節儉,就不是特別的容易。所以奢侈也是我們要對治的一個習氣。而我們身邊就常常看到有一些長輩、有一些老師,他們給我們做出這樣的一個示範。
有一年在澳洲,在澳大利亞,也是在進行一些課程,當時蔡老師那幾年在講《弟子規》,他也有在澳洲去講課。記得有一次蔡老師去的時候,因為看到每頓飯吃飯的時候用的盤子、碗筷都是一次性的碗筷,就覺得這樣子有點浪費,所以他每次吃完了,他的一次性的碗筷就沒有丟掉,都把它洗乾淨了之後放起來,第二頓再接著用。就這樣一直用了一個星期,結果旁邊的義工看不下去了。為什麼?一次性的碗筷你這樣洗了又洗之後,那個是紙做的,很薄,可能用一用這個碗、盤子就漏了。結果義工就悄悄的把他的碗筷扔掉了,因為一次性的碗筷用了一個星期真的已經到了極限,不能再用了。後來旁邊的人都開玩笑跟蔡老師說,你的這個碗叫「金剛不壞碗」。當然,這個故事雖然是說笑話,但是實際上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是老師的身教,一生都非常的節儉,讓我們不要去過奢侈浪費的生活。
說到碗筷,我還記得另外一個長輩,他也是非常的嚴於律己。之前在我們做祕書工作的時候,這個長輩是我們的領導。我就記得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特別的嚴謹,包括穿衣吃飯這些小節上。特別讓人注意的是他每次吃完飯了之後,他的碗盤一定是非常的乾淨。有時候我們也沒有注意,因為並不是每餐飯都有饅頭可以把碗盤這些菜汁打理乾淨。但是不管桌上的菜是什麼,他每次都能用各種方法把他手上的碗跟盤,最後收的時候都是乾乾淨淨的,一點油、一點菜、一點什麼都沒有。我們就在旁邊看他做了很多年,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一直持續的做。但是我們始終都沒有學到達到這位長輩這樣的程度,把碗盤都弄得很乾淨。
這個小小的動作,他當然一個是節儉惜福;再來,以前老人都告訴我們飯碗裡面不能留飯粒,盤子裡面也都要吃得乾乾淨淨,這也是「儉以養德」的風範。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動作,我們就看這個長輩一直做了好多年,做給我們看。一直到後來,到英國漢學院任職之後,他離開了,但是離開之後,我們也沒有把他這些小動作,生活上的這些小小的示範沒有把它學好,說起來也是非常的慚愧。我們從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就可以看到他的節儉、嚴謹。通過這個小節,他平常生活就是這樣子,可能佛菩薩、老祖宗給他安排了一個新的工作,譬如去負責整個英國漢學院,負責教學、管理,他就能夠把他的各項工作也做得非常的好。
所以一個人他能不能擔大任,不是說你到什麼時候具備什麼樣的能力,這是一方面。當然很重要的一點,你的這些能力也都是在生活的這些小細節當中去鍛鍊培養出來的。你自己在生活規範上就是非常的嚴謹,出去帶學生、帶一個學院,自然也能夠用這些風範去影響學生、教導學生。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是「淫」,一般人覺得淫就是代表女色,其實淫也不只是女色,它也包括一個人陷在某種欲望當中不能夠自拔。譬如我們在學校裡面會看到一些年輕人很喜歡打電動遊戲,有的同學天天在電腦室裡面打遊戲。我們以前讀北京大學的時候,在國內進北大是非常難的,都是每個省的狀元,都是一些高材生才能夠進去。但是我們學校也特別嚴格,雖然進來難,但是在讀書的過程當中,如果你每個學科的成績每個學期不能夠達到學校的要求,要把你開除是很容易的。我們讀書的時候,大家都特別認真的在念書。但是有的年輕人,他可能太聰明了,一下子考進名校,就常常在電腦室裡面打電子遊戲,打得不能自拔,每天都在玩。後來因為上網、玩電玩把自己的功課耽誤了,他很多的科目都不及格,於是學校就把他開除了。一個人他能考上北大、清華,是父母親特別榮耀的事,但是就是因為自己的壞習慣,最後他把自己年輕的生命耗在跟人生不相關的沒有意義的事情當中,而沒有在人生當中建立正確的使命感、正確的志向,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這確實是特別的可惜。
第四是「逸」,放逸的逸,逸就是遊手好閒。我們在前面學《小兒語》、《續小兒語》就說,「亂說閑耍,終日昏昏,不如牛馬」,一個人如果他遊手好閒,沒有養成勤勞的態度,也是我們人生當中的非常不好的習性。在《朱子治家格言》當中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讓我們可以在古人治家的經驗當中學習到早睡早起,而且非常勤勞的美德。
一個人從小能夠習勞、常常做家事,是有很多的好處的。首先是習勞知感恩,當我們學會做這些家事,做些粗重的工作,我們對於父母、對於老師、對於國家社會自然能夠生起一種感恩的心,知道一茶一飯、一絲一縷都是來之不易的。第二就是常常做家事,動手能力特別強的人,他的腦筋就特別靈活。我們接觸到一些長輩、接觸到一些師兄,他們就是平常很會做家事,非常勤勞,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他頭腦反應得就特別快,這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夠體會到。
第三是習勞、勞動能夠增強一個人的意志力。一個人特別是他小時候有吃過苦,知道生活的艱難,在這種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學會勤勞吃苦、學會感恩,當他長大了,遇到人生很多挑戰的時候,小時候正是因為他養成了習勞的習慣,有吃苦耐勞的這種精神,長大的時候他自然就不會因為一點點小的挫折跟困難,就覺得自己過不去、挺不過去了。之前我們也曾經聽到很多的小朋友,很小的時候就得了嚴重的憂鬱症。後來到了學習聖賢教育的環境裡面,老師跟長輩都讓這些小朋友到田裡勞作,到放生園裡面照顧小動物,每天都幹這些粗重的工作,結果沒多久這些小朋友的憂鬱症都好了。所以一個人他會天天胡思亂想,想東想西,想不開,這也就是平常嬌生慣養太過了,他沒有在吃苦耐勞的過程當中鍛鍊他的意志力,提升他感恩的心態,才會陷在自我的內心世界裡面不能自拔。
習勞有很多的好處,再來就是除了鍛鍊意志力之外,他的人際關係會特別好。有一些長輩、一些師兄人緣特別好,他跟人相處的時候我們就觀察,他了解別人的需要,而且眼到手到,眼睛看到的時候,他馬上就伸出手來幫助別人做事情。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夠習勞,常常為別人付出,我們可以想像他的人際關係肯定是特別特別的好。
「親所好」,我們也可以把它延伸起來,不只是我們的父母,包括親人所希望的,我們也能夠盡心盡力的去做。譬如我們的家人希望我們陪伴他們,我們的親人對我們有一些期望,所以也要能夠盡心盡力的去落實。曾經有人講過,所有的成功都取代不了家庭的失敗。現代社會因為大家工作都很忙,對於家庭的人倫的親情就有所忽略。但是我們學習這段課文,我們也能夠重視到「親所好,力為具」,如果是家人所好、朋友所好、老師所好、長官所好,我們同樣也能夠以同理心盡心盡力的來滿足、來實現,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