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弟子規-第5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十八頁,從第一行開始看起。

  【晨則省。昏則定。】

  這句課文是教導我們,每天早晨起床之後,首先要探望自己的父母,並且能夠向父母請安、問候,了解一下昨天晚上父母親睡得怎麼樣;傍晚回家之後,我們要把今天在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事情、所學習的功課,或者在工作之後每天生活的狀況、工作的狀況,要向父母報告,讓父母能夠放心。這是善體親心的表現,因為我們知道,父母親時時都在掛念自己的子女,子女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每天生活的狀況,工作、學習的狀況,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他也很希望有所了解。為人子女,我們能夠善體親心,知道父母牽掛的是什麼、關心的是什麼,自自然然就能夠盡到為人子應盡的孝道。

  在前面跟大家分享過,在周朝的時候,周文王就是一位大孝子。周朝能夠延續八百年這樣的長久,就跟這些開國的君王,諸侯跟君王他們以孝、以德來治國、來治天下是分不開的。周文王姬昌,當他還在做世子的時候,每天都要去朝見自己的父親王季,會去問候三次。每天早晨在雞叫的時候,天亮了,他穿好禮服,穿戴得整整齊齊的,來到自己父親的寢門外,向父親問候、問安。在宮廷當中負責照顧的小官,如果跟他報告說,文王的父親晚上睡得很好,精神非常好,文王聽了臉上就露出非常歡喜的表情、神情。到了中午的時候,文王再去問安,依然按照早晨的方法來了解父親上午的身體情況,精神、飲食各方面的情況。到了晚上,文王再次來到父親這裡,也是這樣子來問候。有的時候他的父親王季身體稍稍感到有點不太舒服,因為人到老年,身體會有種種的狀況,這是常出現的。看到父親的身體不舒服,文王的臉上就充滿了憂愁的神情,甚至連走路都走不穩。一直等到他的父親王季完全飲食恢復了正常,身體也漸漸康復了之後,文王才恢復到平日非常正常的狀況,行住坐臥都比較正常了。

  每次在父親吃飯的時候,宮中有人負責把飯菜端進去,文王一定要親自來檢查飯菜會不會太冷了、會不會太熱了,還有飯菜的菜色是不是符合父親的口味,做為兒子他要親自去檢查。等到父親把飯吃完了之後,飯菜端了下來,周文王他會去問左右的人,父親吃飯吃得多不多?胃口怎麼樣?哪些菜吃得多、哪些菜吃得少,他都要詳細的了解。並且對管理父親飲食飯菜的人說:「不要把原有的飯菜再端上去。」換句話說,父親不要讓他再吃隔夜的、第二餐的飲食。我們知道,有的時候飯菜如果放的時間久了,或者隔夜了,上面會有很多的細菌在裡面;人年紀大的時候,身體的調養照顧是非常重要的。文王一定會交代,飯菜如果是隔頓的、隔夜的,就不要再給他的父親送上去了。負責飲食的小官就非常清楚的了解文王對他的要求,文王看了很放心,他才會離開。

  周朝在中國的歷史上,它是治理得很好的朝代,它享國之長後來歷朝歷代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它能夠代代相傳而傳之久遠,都是文王這種孝親之德的啟發。為什麼?當他能夠用至誠的孝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的時候,當他在治理天下、管理百姓的時候,他也一定能夠用一種仁愛存心、一種仁德與仁政來施與天下的百姓。周文王他所做的、他所行的,也就是《弟子規》所說的「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就是日常行為的小事,不只是君王,是普天之下的老百姓、為人子女者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也是人人都應當要做到的。我們想想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每個人、每個家族也有他的子弟跟兒孫,我們希望家道、家業都能夠代代相傳而不衰,從什麼地方開始做起?我們要效法文王的德行,以孝來傳家,家庭一定就會非常興旺的。

  關於『晨則省,昏則定』,在歷史上不僅僅是人能夠做得到,連小動物都能夠落實。

  在清朝年間,在廣東的東莞有一個很著名的隱士,叫做陳恭尹。陳恭尹是清朝初年非常著名的抗清志士陳邦彥的兒子。在歷史上,因為陳邦彥先生他去抗擊清朝不願意投降,最後他就壯烈的犧牲了。他的兒子陳恭尹看到父親這種狀況,就終身不為官,當一個隱士。他在家裡就養了一隻狗,這隻狗牠是一隻白毛的狗,但是尾巴有一點赤色,四隻腳都是黑色的,牠就伴隨著陳恭尹一起隱居。陳恭尹因為父親的去世、父親的犧牲,他不願意在清朝做官,一直隱居在山裡,做一個隱士。這隻狗一直陪伴著他,從來沒有離開過。每次陳恭尹要出門的時候,這隻狗就先走在他前面幾百步,好像給他做導引一樣。如果在山林當中遇到野狼、蛇、老虎這些凶猛的動物,牠趕緊跑回來報告牠的主人,牠咬著陳恭尹的衣服,一直要把他拖著拖回家,不讓他往前走,知道說前面有危險。陳恭尹因為這隻狗忠心耿耿的守護,雖然居住在山中、隱居在山林當中,但是都沒有遇到危險。陳恭尹每次往回走的時候,這隻狗就會跟在他後面幾十步,大聲的叫,把這些凶猛的野狼、蛇嚇跑,就好像是侍衛一樣。到了晚上牠就守在家裡,前前後後去巡邏,遇到有什麼狀況,牠就很大聲的叫。所以是一隻非常忠誠的狗,一直都守護著牠的主人、陪伴著牠的主人。因為狗媽媽這麼忠心耿耿,牠生的幾隻小狗都有媽媽的這種德範。後來牠生了五隻小狗,陳恭尹因為沒有辦法全部都飼養,就把這些小狗送給左鄰右舍的鄰居。結果發現,這些小狗都能夠盡忠職守的看家守院,牠的職責每隻狗都盡得非常好。

  剛開始把這些小狗送出去的時候,母狗每年都會到各家去看看牠的小狗,彷彿是在跟牠殷殷的教導:你們都要好好的盡好自己的職責,要忠於主人。這些小狗對母親又非常的孝順,每次牠們分到好吃的東西,一定會讓自己的母親先吃。後來這些小狗漸漸長大了,母狗看小狗都已經懂得自己的職責跟義務了,我就不用經常去囑咐牠們、教導牠們,母狗也就沒有常常去看牠的小狗。每天早上,這五隻小狗都會一起來到陳恭尹的家裡,看望牠們的母親,每天都來問候、來看望。又過了幾年之後,這隻母狗生了病,而且生病的原因身上長了癩瘡,非常的消瘦,整隻狗已經奄奄一息,快要死了。牠的五個小寶寶,五隻小狗每天都一起會回到母親的身邊,用牠們的舌頭來舔母親身上的瘡疤,牠母親的病(母狗的病)就慢慢的好了。每次到元旦的時候,這五隻狗都會一起來到母親的身邊,搖著尾巴,非常高興的,好像是來給母親拜年似的。等到後來這隻母狗死了之後,五隻小狗都哀傷的哭泣、哀號不止。陳恭尹看了這個情形,他的內心也感到很難過,他後來把這隻忠心耿耿的老狗就埋在了後山。這五隻小狗每天早上都會來到母親的墓前哀傷的哭泣,好多年都是如此。

  這個主人他是以忠孝傳家,確實在朝代更迭的時候,他因為國仇家恨,始終懷著高風亮節隱居不仕,不願意出來為官,時時刻刻懷念自己的父親。他這種孝德感得家裡的狗也非常有氣節,不但是忠於主人,而且很善於教導牠的幾個孩子,教出的幾隻小狗個個也都忠心耿耿、非常的孝順。這個狗牠投生在忠義之門,跟主人這種德行、這種氣節都是相近的。我們在民間當中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話,說狗牠的性情、牠的各個方面的狀況,其實是很隨主人的。

  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因為在做跟《論語》有關的校對工作,當時特地從北京飛回台中來看望徐醒民老師,跟老師請教關於《論語》一些讀音、用字各方面的問題,徐老師非常認真、非常仔細的來給我們做指導。那個時候就看到老師家裡一個小孫女還有一隻小狗,小孫女長得特別的可愛,彬彬有禮;連家裡的這隻狗,氣質就跟別人家養的不一樣,一看就是讀書人養出來的小狗,看起來也很有氣質,也是彬彬有禮的。所以狗、家裡養的動物往往是跟主人的德行、性情相關,我們經常看到實際的例子。

  包括在我們自己的家族當中,因為家族是非常重視祭祀、重視孝養父母,母親以前就跟我們講過,家族裡面養的狗也非常重視長幼有序。像有一隻狗牠年紀非常大了,沒有力氣,吃飯的時候牠是搶不過年輕力壯的小狗,但是每次小狗一定都會禮讓老狗先吃,老狗在吃的時候,旁邊的小狗一動都不敢動,一定等到老狗吃剩了之後,牠們才去進食。我們想動物都懂得長幼有序,可以人而不如動物乎?

  上一次我們在巴黎的時候有一位同修,給我們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巴西有一個流浪漢,這個流浪漢,我們在國外經常會看到很多流浪漢,因為整個世界經濟不景氣,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美洲,都常常會有一些流浪漢,平常他們是露宿街頭,靠乞討為生,生活也是非常艱難。有的時候如果是天氣比較惡劣的情況之下,我們知道像在巴黎就有很多流浪漢,他們都是住在地鐵的地方,有時候天氣太過寒冷的時候,經常就會有一些流浪漢死在裡面,這種事情不時的會發生。那時候我們有一位老師,他就非常有愛心,他在歐洲坐地鐵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街頭藝人賣藝,或者是有一些人來乞討,他身上一定都會備一點小小的零錢,走過的時候都會放一點零錢在他們身上。

  這個巴西的流浪漢他有一天被送到醫院,因為他突然生病了,送到醫院接受治療。醫護人員看這個流浪漢非常的可憐,因為他流浪在外,他的家人也不知道都生活在哪裡。特別是生病的時候,沒有親人來陪同、沒有親人來探望,他內心肯定就會非常的哀傷、非常的難過。可是想不到,到了半夜、到了凌晨的時候,流浪漢卻有四個親友來探望他。原來這四個親友就是他養的四條狗,牠看到主人生病了,這四隻狗就一起來到醫院診所的門口,想來看望牠的主人。因為這個流浪漢他非常的有愛心,雖然他是一個很窮的乞丐,可是他用一種善良和愛心來對待周圍的人,包括他所養的這四隻狗。有的時候他在路上乞討,自己三餐飯都吃不飽,但是跟他一起流浪的四隻狗,他卻很願意把食物分給牠們吃。後來流浪漢他生病,被送到了醫院,這四隻狗念念不忘自己的主人,牠們有一天在凌晨的時候就一起來到主人所在的醫院門口,希望能夠讓牠們進去看望自己的主人。後來醫護人員非常的感動,覺得說這些狗牠之所以這麼有情有義,也是流浪漢平常就對待牠們非常的平等、非常的關愛,人跟動物之間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誼,於是醫護人員就決定讓流浪漢的四個親友進來陪伴他,並且把一些食物也餵給牠們吃。他看到流浪漢雖然有一些好吃的東西可以吃,但是他自己每次就吃了一點點,剩下的都分給他的四隻小狗。以前生活非常窮困的時候,他也從來沒讓牠們餓過肚子,都是把牠們餵飽了。這些狗也不會嫌棄牠的主人窮困,在他生病的時候,也都跑來看望他。我們看到,連小動物都這麼有情有義。

  這句課文就補充到這個地方。最為關鍵的,「晨則省,昏則定」,這是一種善體親心的表現。為什麼?因為父母親時時刻刻都是掛念著自己的兒女,當父母親已經年紀很大的時候,「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正是體會到父母親對於子女的關懷、這種牽掛,做為子女,也是常常要去用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方式,來報答父母親對於我們的恩德。「晨則省,昏則定」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從早到晚,從初一(年初一)到臘月三十,都要想著父母親是非常掛念我們的。我們無論是身在何處,是在父母的身邊,或者是出門在外,也要時時刻刻想到父母都會很關心我們現在生活得怎麼樣。所以要常常去問候父母的同時,也把自己最新的狀況讓父母親能夠了解得到。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句課文。

  【出必告。反必面。】

  我們出門之前,要跟父母親講清楚,我們要去哪裡;回家之後,也要報告父母,讓父母安心,這是『出必告,反必面』。

  當然我們知道,現代的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的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古時候傳統的大家庭、傳統的社會,這種狀況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現在都是小家庭,而且可能很多子女都是長年出門在外。但是這個時代也有這個時代的一個做法,雖然我們沒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也要讓父母能夠更充分的了解我們現在的狀況。我們無論走到哪裡,也要給父母親打電話,首先讓他們知道我們的行程。如果經常在國外旅行,可能今天在這個國家,過了幾天又換了一個國家,這樣跑來跑去的。當然父母親遠在天邊,不可能很快的了解我們的狀況,可是他心裡都會很掛念,我們每到一個地方,他就會看看這個地方的天氣狀況怎麼樣,這個國家有沒有發生什麼大事,父母親的心裡時時刻刻都會掛念的。做為子女,我們就要每個星期,記得給父母親打打電話;每到一個地方,也要跟父母親報告,我們已經到哪裡了,現在的狀況怎麼樣,都要及時的報告;離開這個地方的時候,也要讓父母親了解我們的行程。同時讓父母親了解我們現在生活跟工作的狀況怎麼樣、有什麼變化、我們學習和工作有什麼心得,在這個過程裡也要常常跟父母親交流。無論我們是否身在父母身邊,古聖先賢教給我們這些原理、原則跟方法,我們都還是可以落實的。

  我們在歐洲因為有時候要參加祭祖大典、和平大會等等,工作、生活是比較忙碌的,再加上有時差,時間差得比較久,譬如說我們晚上忙完了,父母親剛好他們是在半夜,當我們有時間打電話,父母親可能不適合接電話,會常常遇到這種狀況。但是只要一個人心中有父母、有老師,他都會想辦法來克服這些困難。

  有一次確實當時工作很忙,後來我就想了一個辦法,因為我們走在路上時間也很長,就利用走路的時間給父母打電話,因為早晚時差的問題,或者是我們工作太緊張了等等,都沒有時間,就插個縫,利用一些外出的時候,剛好走在巴黎的人行道上也很安全,小區沒有什麼車子,就在路上,一路上跟父母歡聲笑語的談一談最近的體會、最近的心得、成長跟進步,並且把自己最新的行程、一些狀況也讓父母親了解。甚至於到一些國家,網路、通訊還沒有非常通的時候,打電話也不方便,工作也確實太忙,我們現在有微信,有一些現代的通訊方式,我們就給父母親傳一張照片,傳個風景的照片或者是自己的生活照,讓他看看你的精神氣色還不錯,他心裡就很放心。像上一次我們到德國法蘭克福,因為當時一開始通電話不太方便,我們就傳個法蘭克福的照片,也傳自己最近幾天的一些照片,讓父母親看看,他就很放心了。

  師父上人常常給我們做這樣的示現,包括以前在跟著雪公李炳南老居士求學的時候,師父上人每次出國也要跟老師做報告,要去弘法、去教學,讓老師了解自己最新的狀況;從國外回來也要看望老師,並且向老師報告他最近在國外弘法的最新的進展,讓老師放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聆聽老師對我們的指導、對我們的教導。

  「出必告,反必面」,出必告,這是「事必稟命,且欲使親知所往也」,我們出門在外辦事情的時候,跟父母、跟老師、跟長官都報告一下,讓長輩們知道我們要去哪裡、做什麼事情。反必面,這是回來之後,一定要跟自己的父母、老師、或者是長官要報告,讓長輩知道自己已經回來了。

  特別是現代社會很忙碌,可能我們人沒有到,但是我們因為有電話、有一些通訊設備,我們打個電話、發個微信,也跟父母、老師或者是長官報告說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不用再牽掛這個人是不是還在外面,有沒有遇到什麼狀況。總之,我們為人子弟、為人子女,或者是在公司行號裡面我們做下屬,我們都要常常站在父母的角度、師長的角度和長官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能夠只想自己。如果我們常常能夠考慮到長輩們他們的心境、考慮到他們的擔憂,我們自然在生活當中處理問題就會處理得非常得當,做得就非常的適中。「出必告,反必面」,除了是對待父母如此之外,我們在學校對待老師,在公司團體對待長官,包括同事等等,「出必告,反必面」都是能夠用到的、都是能夠做到的。

  總之,我們就希望長輩不要因為我們的小小的行為沒有做到位而感到擔憂。「出必告,反必面」,最重要的是善於體察別人的感受,不要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而造成別人的負擔,或者是造成別人的憂慮跟牽掛。

  我們就接著來看下面這句經文:

  【居有常。業無變。】

  『居有常,業無變』,我們平常的生活起居一定要合乎常規,日常的作息也一定要有規律。不能說我起床的時間、吃飯的時間、各方面做什麼事情的時間亂成一團,一定要每天都是按步驟、按時間來進行,這樣我們心就非常的定,做任何事情也很容易把它做好。不要使自己的生活起居變來變去、改來改去的,這樣會使我們的父母,還有關心我們的長輩、長官等等,內心就會感到很擔憂。「居有常」,「遊居有常,則身不他往而遠遊也」,這是說「居有常」除了我們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之外,還包括當父母還在的時候,「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而習業不變這是「業無變」,我們的心就會安住在所從事的事業當中,能夠一門深入把它做好。如果經常改來改去、換來換去,我們的父母、親人、長輩也都會感到擔憂的。這是做為孝子,他一定要讓父母、老師心要安。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讓父母、長輩心安,心情快樂、愉快,而且不用為我們擔憂,這是孝子他應該要做到的。業無變,業字也包括我們的學業、事業、家業,業也是貫穿在我們生命當中很重要的方面。

  居有常,「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論語》當中的經文。我們學到這句話,我印象當中,記得在前幾年的時候,因為奶奶(自己的祖母)年紀已經大了,九十二歲、九十三歲的時候,奶奶生活在台灣,那段時間我們是在香港時間比較長。而那幾年我們覺得是老祖宗古聖先賢的一種庇佑,我內心就覺得老人年紀大了,我們一定不能夠離得太遠,一旦老人有什麼狀況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回到家裡,心裡就有這樣的想法,果然在那幾年,我們就很少出門,幾乎都是在一個地方安住不動。因為香港離台灣離得非常的近,一旦奶奶有什麼需要、有什麼狀況,我們就能夠很快的回到家裡。在奶奶生命最終的這幾年當中,包括奶奶過的最後一個母親節,我們也能夠趕到她的身邊,去給她買漂亮的衣服,帶著奶奶過母親節,去吃她喜歡吃的餐點,也讓奶奶的兒孫在節日的時候聚集在她的面前,讓老人放心,乃至於奶奶在走的時候,那天我們也能夠及時在第一時間趕回家裡,幫奶奶念佛。一直到奶奶走了之後半年多,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們陪伴在父親跟母親的身邊,讓父母親能夠度過這一段,懷念老人最為難過的這段日子,我們也能陪伴在父母的身邊。

  我們感到當我們內心有這種心,想要孝敬老人、照顧老人,我們覺得古聖先賢還有老祖宗,都好像冥冥當中把我們的生活安排得特別的到位,能夠圓滿我們的心願。一直到奶奶過了四十九天、過了百日,也過了對年之後,我們也是在這個過程之中,一直都在努力的斷惡修善、積德累功,為親人迴向,做了很多事情,把養老送終的責任一直盡到了之後,我們就不停的在各個國家飛來飛去,就開始出國了。當我們父母在的時候,特別是父母年紀大的時候,不要離得太遠,在一些重要的時節點,我們都能夠在父母長輩的身邊,人生也不會留下更多的遺憾。《論語·里仁篇》這一句,「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做為孝子來講,原理原則也是要謹記在心。

  雪公老人在講解這段課文就談到,「子曰:父母在」,父母健在的時候, 「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健在的時候,我們身處何處,自己要斟酌好,總是都要考慮到父母、長輩的需要,如果父母長輩需要我們,就不能離得太遠。其實一個人,他一生當中能做再大的事業,我們歸結起來,也總不如能夠在父母、老師、長輩身邊承歡膝下來得好。我們的事業在生命歷程當中還有很多的機會去慢慢的實現、做好,可是我們陪伴父母、老師跟長輩,這個過程、機會都是非常寶貴,都是非常珍貴的。

  做為一個孝子,之前在學習《太上感應篇》的時候,對師父上人講的一句話,我印象非常的深刻。師父談到,在中國古時候有許多的孝子,許多的賢德的隱士,他們並沒有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只是盡了他們為人子應該具有的孝敬的德行,但是他卻可以傳揚千古、名揚千古。它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一種榜樣的、教化的力量。雖然他沒有為國家建功立業,但是他所表現出來的孝德,他是可以讓千年後世的子孫學習跟效法的一個好的榜樣。

  「父母在,不遠遊」。如果父母已經不在了,中國人有非常歷史悠久的祭拜祖先的傳統,對於祖宗的香火不能夠中斷,做為一個孝子,也是念念都在感懷父母的德行,感念祖先的恩德。我們有一個長輩,他就是這樣子。有時候小朋友很想出去玩,但是這個長輩他是一個孝子,他每次都想到,如果跑得太遠的話,家裡要祭拜父母、祭拜祖先,就會受到耽誤,每次他考慮行程的時候,都會把祭拜的事情也都會放在行程考慮的因素當中。

  雪公老人談到,天下的父母疼愛他自己的子女,做為父母沒有不關心的時候,即使我們子女在外面一切工作學習各個方面都非常的好、非常的順利,父母也會很牽掛。一看到兒女,我們經常會見到父母或者見到長輩的時候,他們都會關心的說,你最近怎麼瘦了?怎麼看起來沒有以前精神那麼好?這個問候、這種關心裡面就含著父母、老師、長輩對於我們念念的掛心。

  周文王對百姓特別的疼愛,「視民如傷」,百姓有地有土,文王視之如殘缺有受傷。這就是周文王,他把他對父母、長輩的孝敬之德,推廣到對於老百姓。老百姓生活得已經很好了,但是周文王仍然覺得百姓,還是念念掛念他的百姓、子民,是不是有什麼地方,生活得還需要再更加強一下他的生活的水平等等。用一種父母對待兒女的心來治理天下的百姓,這是文王的「哀此煢獨」,這種仁愛之心在文王的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兒女不一定是懂得父母的心,而父母都懂得愛自己的兒女。

  「父母唯其疾之憂」,我們真正有孝心的時候,自己的所作所為一定都要對得起父母。我們在成長的歷程當中也是這樣,因為我們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功課壓力非常大,每天都要讀書讀到很晚,特別是要備考的時候,經常都是晝夜在那裡奮戰。做為母親就會非常的心疼,她不在意你讀書是不是能夠拿到很好的名次,她總是希望兒女的身體一定要好,牽掛了一輩子都是牽掛兒女的身體。

  「父母在,不遠遊」,即使我們到任何地方,也要跟父母親報告清楚,譬如明天我要去哪個地方出差、旅行,在臨別的時候都要跟父母親稟告清楚,因為父母的心時時刻刻都不忘記自己的兒女,而我們做為兒女,也千萬不能夠虧負父母對我們的牽掛和期待,在在處處都要能夠安慰父母的心。雪公談到,能夠安慰父母的心,這就是孝順的體現。我們前面說,孝順不只是孝養身,「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在養的過程當中,後後勝於前前,我們不但是讓父母的身體能夠得到很好的照顧,更重要的是讓父母親放心、安心,讓他的心情愉快,這是比養父母之身更為重要的。真正懂孝順的人是養父母的心,古時候皇帝奉養他的母親的地方都是寫著「養心堂」。古人確實是對於父母,要讓他放心、讓他開心,這一點是特別的重視,和我們現在為人子女不同,這都是教育所造成的。從前人不但講求物質生活,也講求精神生活。為什麼師父上人特別提倡要建老人樂園?一個人到老的時候,如果他的晚年非常的快樂、非常的幸福,他來生一定是去好的去處。雪公在這裡舉出古代有一些小戲小曲說的,「心常掛你,不見你,雖食龍肝不飽;見了你,喝涼水也飽」,這個話說得就非常的入情入理了。這和我們現代社會的年輕人的所思所想,和他們的習性是完全不同的。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方指的是方向,古人也有註解做常,在《禮記》當中註解就是以方為常,也就遊必有方,方意思就是有一定的事,是這個意思。遊就是他沒有在家,但是他所做的事,所做有正常的事情。譬如我們現在從事於推廣儒釋道的聖賢教育,雖然我們沒有在父母的身邊,常常要出國、到各個地方去,可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情始終沒有改變,父母親也很支持,我們也做得很認真,這就是遊必有方的方,所以方不一定只是指方向的意思。

  下面我們來分享,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位孝子叫做李密。李密他有寫過一篇文章,叫做《陳情表》。有人就談到,學習古代的這些文章,讀《出師表》,諸葛亮的《出師表》,因為文章裡面體現出了忠臣對待君王、對待國家社稷忠心耿耿的一種心境,「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從諸葛亮的一生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忠於自己的君王、忠於國家、忠於人民,有人就談到,讀他的《出師表》如果不流淚的人,這就不是一個忠臣;而讀李密的《陳情表》不流淚的人,這不是一個孝子。

  我們就來看看《陳情表》,李密到底為什麼以他的孝行能感動這麼多的後人。晉朝的李密,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後來他的母親也改嫁了,李密是被他的祖母劉氏撫養長大的,祖母對他有養育之恩,他念念都放在自己的心上,時時都想要報答他的祖母。當時武帝看到李密這個人非常的有才幹、非常有德行,要徵召他去做官,官位是做太子洗馬。太子洗馬就是太子要出行的時候,太子洗馬是要在前面引導儀仗、威儀這樣的人,都是在朝廷皇帝、太子的身邊。皇帝的詔書一次一次的下達,李密卻遲遲不肯去任官。古時候讀書人都是學而優則仕,他讀書讀得好,國家社會需要他,他都是出來做官,為國家、為社會來盡心盡力的工作。可是這時候皇上徵召他,他卻不肯去應召,不肯去任官,這時候李密就寫了一篇《陳情表》,寫給皇帝,來表達他的想法。他說:「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臣就是李密,他說我是由祖母把我撫養長大的,沒有祖母,我也就不能夠長大成人。可是現在祖母年紀已經大了,「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如果沒有我在旁邊盡心盡力的照顧她、奉養她,我的祖母沒有人能夠照顧她晚年的生活。他說:「臣今年四十有四」,我今年才四十多歲,可是我的祖母今年已經是九十六歲了。「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我現在才四十多歲,我日後能夠為陛下、為朝廷盡忠的時間還非常的長,機會還非常多,可是我報答祖母的機會、時間是非常非常短的、非常少的。

  這是一個忠臣孝子發自肺腑的一種聲音,這一封《陳情表》感動了皇帝,於是就賜給他兩位奴婢,可以幫助他照顧他的祖母,並且皇帝特別還交代郡縣的地方官,讓他祖母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這些東西都要由地方來供給。一個孝子的孝心感動了皇上,當然也感動了天下人。一直到現在,後世子孫讀到《陳情表》,依然能夠觸動我們內心當中那種孝思、孝德。

  王應照先生說:「見養祖母,恩德尤深」,因為小時候李密是被他的祖母養大的,祖母對他的恩德很深厚。而現在祖母已經「龍鍾老病」,每個人都會老,當一個人老的時候,他就需要年輕人來扶持他、來照顧他。我們想慈烏都知道反哺、小羊都知道跪乳,而人看到自己的父母、祖父母,看到自己的老師年紀大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在這個時候要報答自己的老師。

  有一個老教授也曾經跟我們談過,他們以前對待老師,老師年輕的時候,把他們的智慧跟經驗無償的傳授給了自己的學生,學生也非常知道報答老師的恩德。他們有一位老師,生前是非常想念自己的故鄉,因為來到台灣之後就告別他的故鄉,已經有幾十年之久,他故鄉好像也是在安徽。於是老師年老的時候,他的學生就陪著他回到安徽的故鄉,去看望家鄉的父老鄉親。等到後來這位老師過世的時候,他心心念念也希望能夠歸葬故里,學生就背著老師的骨灰盒又回到了老師的家鄉,把老師安葬在那裡。這是學術界老一輩的老教授和學生之間的一種真摯的師徒如父子的心境。

  我們可以體會到,當老師他真正培養出了一個學生,把他的智慧、學問都傳授給學生,把他的德行也傳授給學生,可能老師的家人他也不用擔心,因為一個有孝心的學生就會侍奉好他的老師和他的家人。

  這一點我們在師父上人的身上也看到了許多的小故事,體現出師父上人尊師重道的德範。譬如當年他老人家親近方東美先生的時候,方老師走了,後來方師母她的子女都是在美國,師父上人就常常去照顧他師母的生活,會去看望她。到了後來,方教授的兒子,他們在美國,年紀已經大了,師父還念念不忘,希望方東美教授的兒子能夠回到故鄉。師父也一再的勸他,您回到家鄉,不要在國外生活,我來照顧你的生活,我們還可以把房子建成方東美教授的紀念館,把老師生前的這些圖書可以珍藏在這裡,讓年輕的學生學習。師父還念念不忘把方東美教授的這些子女,都要照顧他。而且在寫信的時候,以前我們寫信都是某某某慈鑑、道鑑、尊鑑,這種很客氣的抬頭的寫法,稱呼這些教授,因為方教授的兒子他本身也是大學的教授,也都是稱呼教授。師父在改信的時候,就把教授改成吾兄。換句話說,跟方教授的兒子,師父跟他是稱兄道弟,把他當成自己的兄長、自己的兄弟姐妹來看待的,這個情誼確實是非常的深厚。

  周邦道校長夫婦年輕的時候也都曾經照顧過師父上人,師父上人感念校長跟老師的恩德,一直到晚年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把校長的兒子,師父和他們之間也是像兄弟姐妹一樣,還念念不忘的要來關心跟照顧周邦道校長的子女。我們看到老一輩的老人這種人情、孝敬父母老師的德範,是我們很寶貴的學處。

  李密看到自己的祖母現在年紀已經老了,能夠報答祖母的恩德於萬一的就在這個時候。因為老人到了九十多歲的時候就像小嬰兒一樣,時時刻刻都需要有子女、有學生在旁邊去照顧他。李密他就感受到,我能報答我祖母的恩德就是在這時候,祖母已經九十六歲了,我現在不報答,我還等到什麼時候來報答?如果我不顧及我的祖母已經年老體衰,不去照顧她、去奉養她,而貪圖朝廷給我的官位跟榮耀,即使我的功業做得再高,彪炳史冊,一個人建功立業可以流傳千古,這是古人非常嚮往的,讀書人非常嚮往的。他說我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我捨棄了自己的祖母,要去做大官、高官厚祿,我終究是天下的罪人。這就是李密,他之所以能夠寫出這一篇《陳情表》,這是出自於他對於祖母知恩報恩的一種心境。他在文章當中談到,他跟祖母之間相依為命的場面,天下的為人子女者讀起來沒有不感動落淚的,多麼感人的一幅畫面。

  師父上人在從前講課常常的提醒我們,孝親尊師是世出世間法的大根大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千萬不能夠忽略了這個根本,在生活當中要把孝親尊師做到。

  「居有常,業無變」,業字它涵括了我們生命歷程不同的階段。首先在學生時代這個業,這是我們的學業;到了出社會去工作的時候,業就是指我們的事業;等到一個人結了婚,有了家庭的時候,業可以把它看成是我們的家業。「居有常,業無變」,無規矩則不成方圓,我們的生活都一定要有規律,那我們的學業、事業跟家業,就能夠把它經營得非常好。

  師父上人也常常跟我們提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根本是家道的承傳,中國從前的家庭是非常溫暖的地方,家庭這是一個人他精神、物質終身的寄託跟保障。一個人出門在外,無論他是從事於哪一個行業,家庭永遠是我們最為堅實的靠山。古人常說老家老家,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無論我們是從事於哪一個事業,在精神和物質上有一個決定靠得住的老家。

  在現代社會,因為隨著生活結構的轉變,我們已經感受不到古時候這種大家庭的氣氛了,往往一個人他活在世上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他遇到困難、遇到挫折的時候,他會不安、會惶恐。可是從前的人不會這樣子,為什麼?因為他有一個大家庭來給他做靠山,這個確實是一個人人生的動力,出門在外打拼、做事業,念念想的是為了我的家庭、為了我的父母、為了我的家族、為了我的祖先,榮宗耀祖、光大門楣。古人一生活得非常的充實,自小就不會說人生沒有方向,他方向、目標都非常的明確。

  以前雪公老人談到,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為什麼說大乘佛法能夠在中國的土地上發揚光大,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個人從小在家庭當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國人自古至今被孔老夫子、被孟老夫子、被老子,儒家、道家的這些教育,教育得非常之好,他有根,他這個根都是從家庭當中扎下來的。家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世代的承傳。為什麼以前古人老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不僅僅是指需要能夠生個男孩,生個長子、長孫,不僅僅是這個意思,而是說家族的後人,代代都要把他培養好、教育好,代代有賢德的人才出現,這才叫有後,是這個意思。

  有後,就使得一個家庭它的家道有子孫來承傳,家規也有子孫承傳,家學、家業都有賢德的子孫來承傳。因此,在一個大家庭當中,家道、家學、家規、家業能夠世代不絕,它最根本的因素在哪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教育,從小就把孩子教好,讓他從小就能夠讀聖賢書。就像我們現在學的《聖學根之根》,一個孩子從小就能夠學習聖賢的學問,從《根之根》裡面就幫他奠定了非常好的德行跟學問的基礎,他一生站穩了腳跟,一生都可以真正的傳承家道、榮宗耀祖、光大門楣。所以家中的子弟,每個大家庭都非常重視教育,要把子弟培養好,讓他能夠承傳道統。

  一個家首先是要有家規,我們現在學的《弟子規》就是最好的家規。這個家規是每個人都要能夠遵守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如同國家的國法、憲法一樣。

  古時候大家庭確實有它的好處,為什麼大家庭當中能夠出這麼多的人才,我們到福州去參觀三坊七巷,住在三坊七巷的都是林氏家族(雙木林)。林氏家族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出了很多的人才,有一些是文化界的,從事於翻譯等等,有一些像林則徐,這是在國家做了朝廷的重臣,在近代歷史上也演出了一齣齣感人肺腑的愛國家、愛人民的故事,這都是大家庭培養出來的。大家庭確實有它的好處,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深遠的智慧。

  一個人能夠在一生當中從小就培福,青少年的時候能夠造福,老年的時候享福,兒孫都圍繞在老人的身邊,常享天倫之樂,老人也把他一生的智慧、經驗去傳授給他的兒孫。因此,這種家的精神跟功能對我們人的一生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人是社會的動物,而家是社會生活的搖籃,也是教育養成的一個場所。可是現在隨著社會結構、家庭結構的變遷,這種傳統的大家庭已經找不到了,師父上人非常有遠見,就想到由企業,現在社會有一些企業、有一些團體,可以把中國古時候這種家的精神在企業、在團體當中去延續。

  譬如說我們在福州,接受養正教育扎根實修班培訓的時候,李越老師就帶領我們去學習如何構建家文化。漢學院或者是像這樣的一個團體當中,我們也可以用家的精神來把每一個家人、每一個成員凝聚起來,大家都有向心力,在這個團體當中,每個人都願意為這個家來付出,要把家道、家學各個方面都發揚光大。在現代社會,雖然說人和人之間不是用血緣的關係建立起一種家族的聯繫,但是現在確實是可以用像書院、漢學院或者是企業的集團這種方式來代替,來繼承古時候家庭的精神跟功能。而在這裡雖然沒有血緣的關係,但是能夠用仁義、道義的關係來做為基礎的話,家的凝聚力也是非常非常強大的,這個家的基礎也是很穩固的。

  孟子所說的仁義,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義則是合情、合法、合理。我們構建家文化,就是以孔孟的這種仁義、道義來團結在一起,在企業當中、在團體當中去實現中國傳統的古時候家的精神。能夠培養仁義、道義的觀念,每一個家人起心動念都不違背仁義,這樣就能夠把我們中國五千年優良的家道、家規、家學跟家業繼承下來。在這個當中,一個企業的大家庭,或者是譬如我們漢學院這個團體的大家庭,在這裡面也能夠含括養老育幼,把它做成老人的樂園、兒童的天堂,確實是可以落實的。

  好,「居有常,業無變」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接著看下面這句課文: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這句課文是談到,縱然是生活當中的一點點小事情,我們也不可以任性的為所欲為。任何事情,即使是小事,我們不應當做的就不能夠去做,像這些點點滴滴的事情,也要能夠跟父母、跟老師、師長來稟報。

  『苟擅為,子道虧』,如果像這些小事,不應該去做的小事,我們去做了,讓父母跟老師擔心,這種行為就是不孝的行為,就有損害我們做為子女應該有的本分。

  『事雖小,勿擅為』,「擅」就是指我們自作主張,我們很隨意,是這個意思。而在《曲禮》當中說,為人子女者,「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為什麼要這樣做?不登高、不臨深,因為怕會遇到危險。我們雖然覺得很緊張、很刺激,有一些危險的遊戲,或者是有風險的事情, 都不應該去做,因為時時要想到父母、師長會不會擔心,這是生活點點滴滴都要謹慎。

  劉備在《誡子書》當中,這是他臨終的遺詔,他臨終之前念念都在囑咐,在在處處囑咐自己的兒子,他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覺得這件事情好像是小事,但是這個小事對於我們的品德、人格造成一些傷害,事情即使再小,這個惡事我們也不能去做;有的事情非常小的善舉,我們也不要覺得善事太小了而不願意去做,我們積小成大,很多的大事也都是從小小的善行當中去累積而成的。欲成德的孝子,他一定不會輕忽這些小事,他一定不會自作主張任意的去做,總是能夠謹慎小心。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不管這個事情它是大事還是小事,我們都要非常的謹慎。譬如在國外有很多人喜歡做一些冒險的、探險的事情,去到高山當中、深谷裡面去冒險。有一個醫學院的學生,他有一年是考進了哈佛大學的醫學院。在國外的時候,有很多人都會邀請朋友、同學去玩很危險的遊戲。有一種遊戲好像有幾年很流行,從一個很高的山上直接跳到深淵裡面、深谷當中,當然他身上有綁著安全設施,有的人覺得這樣很刺激、很好玩。那個哈佛大學的學生,有同學、朋友就邀請他去玩這種遊戲。因為他小時候在台灣生活,他有受過這種傳統文化的薰陶跟教育,他當時就拒絕了朋友的邀請。他說,「萬一我玩這種危險的遊戲,生命出現了什麼意外,受了傷或者是失去生命,我父母、老師都會非常非常的擔憂、非常非常難過」,所以他不肯去做這些事。

  因此,「事雖小,勿擅為」,有的時候我們覺得有些事情好像無關緊要,好像非常小的一些生活小事,但是我們通過學習這句課文,也要注意到,這些小小的、點點滴滴的生活習慣等等方面,我們也都要去注意,再小的惡都不要去做。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譬如隨地吐痰、隨地扔垃圾、隨手丟東西等等,或者是我們排隊坐車的時候不遵守規矩,就拼命的往前擠,不去耐心的排隊等等。有的人覺得這只是一些生活的小事,可是在一些非常重視禮節的國家裡面,如果我們出門旅行,在外面的時候,這些生活的小細節不注意,別人就會看不起我們。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當我們出門在外的時候,丟的就不是父母的臉,丟的是國家民族的臉,是一種國家形象的問題。

  我們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個人他高貴的品德都是從這些小節當中體現出來的,不一定說他去做了多少轟轟烈烈的事業。我們在生活的小節上面,從小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哪一天我們出門在外的時候,別人就會因為我們的言談舉止,對於我們的國家民族、文化會產生一種恭敬。

  在經文當中我們就會體會到這些小節、小事的重要性,千萬不要因為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大的後果,這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在家庭當中,如果這些小節、小事不做好,父母親就會感覺到臉上無光。可是身為炎黃子孫,出門在外的時候,是不是也想到,我們的言語舉止會不會讓我們的祖國母親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這是「事雖小,勿擅為」,如果我們隨意去做的話,這是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的。

  下面我們分享一個男孩與釘子的故事。以前有一個小男孩,他的脾氣非常不好,他的父親給他一大包釘子,要他每次發脾氣的時候,就用鐵錘把釘子釘在家裡後院的柵欄上面。結果想不到,小男孩因為他從小脾氣很暴躁,剛開始的時候他就很難改正這個壞習慣、壞毛病,頭一天他就在家後院的柵欄上釘了三十七顆釘子。過了幾個星期之後,他慢慢學會控制住自己憤怒的情緒,他在上面釘釘子的數量就一天比一天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比往柵欄上釘釘子要容易得多。最後小男孩他終於把自己的脾氣給掌握住了,他就把他最近的轉變告訴了自己的父親。於是他的父親又跟他說,如果你能夠堅持一天不發脾氣,你就再從這個柵欄上把你的釘子拔下來一個。結果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小男孩終於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於是父親就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跟他說:「你做得很好,終於通過你的努力,把自己的脾氣看管住了。可是你想想看,在柵欄上留下了這些小孔,它永遠也沒有辦法再恢復原來的樣子。」小男孩聽了之後,他就感到非常的慚愧。

  我們想想看,自己如果有一些小事、不良的行為,我們做了之後,在別人的內心當中造成的不良的印象,即使日後我們不斷的改正,可是他內心當中的印象容不容易把它抹滅掉?其實是不容易的。我們從小就應當要把這些不良的行為要把它降伏住、改正過來,不要讓它發展。

  好,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別人的物品雖小,也不可以私自佔為己有,如果我們私藏,私自佔為己有,自己的品德就會有所缺失,這就會傷了父母的心。在《內則》當中說,「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中國古時候的大家庭,在錢財、物資的管理方面也都是統一管理,就像一個小小的社會一樣。我們賺的這些錢全都是在家族當中,大家共同的去享用,他沒有自己私藏這樣的一種做法。每個月,家庭成員所需要的生活開支、這些錢財,也是由家族統一的來供給。《坊記》說,「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我們在父母的面前,錢財都是要交歸自己的父母的。這種家風、家庭的習慣,在我們父親母親這一輩還能夠體現出來。像我母親年輕的時候賺的錢財,也都是要交給她的父親。包括在嫁入夫家之後,自己做一些手工,賺的錢財都交給自己的長輩,公公、婆婆,是用這種方式來治家。一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夠看到在一些傳統的地方有大家庭,我們家裡的一個親戚,他們家裡大概是四代、五代同堂,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分家,都是在一起吃飯、一起生活,每天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家族的錢財也都是由長輩統一管理。

  我們在這裡看到,「人子之生也,身不掛半絲半縷」。我們來到世間,都是靠著父母親辛辛苦苦的把我們養大的,長成所需之物,無不是父母給予的。我們沒有帶著半分錢來到世間,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生活的一切用度,當我們還不能自立的時候,也都是父母給予的。「子之身尚是父母之遺體」,身都是父母給予的,何況物品?如果在我們的父母、老師面前,不能夠像《弟子規》說的『物雖小,勿私藏』,我們要是把這些錢財物品私自藏起來,不讓自己的父母老師知道的話,父母、老師的內心會非常難過的。

  在中國古時候的社會,也是非常講求「孝」跟「廉」。「物雖小,勿私藏」,我們從小注重這些地方,做為一個孩子,他不會想到什麼錢財、物品自己一定要私藏,不讓父母親知道,他養成這個習慣,等他長大了,他出外做官,他自然就能夠成為廉潔的好官。所以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中國古時候的這種聖賢政治,治理的方法、方式其實就是這樣的原則。在中國,我們中國人是非常尊崇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教育,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教育始終是聖賢的教育。數千年來國家長治久安,這是聖賢的政治、聖賢的教育所達成的。真正如果對於我們中國歷史了解得非常清楚,會知道為什麼我們在中國歷朝歷代能夠維繫著國家這麼穩定,其實是有它的原因的。我們之前跟大家分享過,在歐洲有很多的學者、漢學家,他們就曾經做過研究,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其他的古文明都隨著歷史的歷程一個一個都沒落消亡了,而唯有中華文明,唯有中國一直能夠延續至今,原因到底是出在哪裡?最後這些專家學者他們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大概是中國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的關係。

  正是因為這種聖賢的教育,也就造就了中國聖賢政治的格局。聖賢政治最終極的理想就是「大同之治」,大同之治它並不是我們想像當中的理想,在中國的歷史上,它確實曾經有實現過。這也是孔老夫子他心心念念非常嚮往的,希望能夠創造、創建大同的社會。「大同」我們可以說在堯舜的時代,堯、舜、禹這三代就是大同的時代,這就是「禮運大同篇」所講的那個時代的政治。在那個時代當中,做為國家領導人,他沒有私心,一心一意都是為天下的百姓著想,所以是「天下為公」,是「選賢與能」,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在天下去選賢人來繼承王位。堯帝在做天子的時候,他知道大舜是非常孝順的孝子,所以他就把王位傳給了大舜。中國自古以來,真正選賢與能的條件是什麼?條件一個是孝、一個是廉。我們是可以理解得了,當一個人他有孝心的時候,他一定能夠做出忠於國家、忠於人民的事情;而一個人如果能夠廉潔、大公無私,他決定不會貪污,換句話說,他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情私欲而去損害到國家、人民共有的利益。在幾千年當中,政府在用人,它的標準就是這兩個字,孝跟廉,舉孝廉。而舉孝廉是地方的官員來選舉,我們也有看到,譬如說在《左忠毅公逸事》當中,這篇文章,這也是桐城派的代表作,方苞在《左忠毅公逸事》裡面就談到,當時左忠毅公微服私訪,也是到處去看,到底什麼地方有賢德的人才,有賢才,特別要舉薦他出來為國家民族服務。這是官員來選拔的,而且選拔人才在古時候的政治體制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如果一個人他在這個地方做官,他沒有辦法為國家、人民選出好的人才,他實際上沒有真正好的政績出來。

  「物雖小,勿私藏」,我們在小時候看到的是一瓜一果、一絲一毫,「一瓜一果之弗貪,一絲一毫之不苟」,小時候小朋友他不能養成貪小便宜的行為,因為小時候偷針,等他長大之後可能去偷金,他可能會去貪污國家的公款。「物雖小,勿私藏」,不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這種非常貪求物質、金錢的觀念,而是要長養他不貪,養他廉潔的心。古時候說舉孝廉,為什麼要用孝跟廉來衡量?我們剛剛說過,舉孝廉就是當一個人有孝順之德的時候,他來到國家、社會,自然就能夠廉潔。有孝德、廉潔之德,他出來做事自然不會貪污。「孝」德之本,這是做人的本,是在孝字。「廉」是做事之本,一個人他廉潔,他辦事情就不會圖謀自己的私利,才能夠大公無私,把事情辦好。做人做事的根本是在孝跟廉,而廉是政治的根本。如果我們看到國家政府,這些從政的人員他不能夠廉潔的話,他損害的必然是人民的利益,是老百姓的利益。

  在英國漢學院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到漢學院去參訪,在那個期間剛好在祖國有一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叫做「人民的名義」,當時在整個媒體是創下了非常非常高的收視率。「人民的名義」就是講國家在反腐倡廉的過程當中,整頓貪官污吏的故事。這裡面有很多的情節,確實是非常怵目驚心的。有一個貪官,他平常的生活作風非常的節儉,看不出他是一個大貪官,他每天的生活省吃儉用,每個月也只是給母親寄幾百塊錢的生活費。可是後來當去查處他的貪污腐敗這些事情,卻發現在他所買下的豪華的別墅裡面,藏了數不清的鈔票,從床上、從冰箱裡、從櫃子裡,整個拉開全部都是鈔票,最後在事實的面前,他只好承認他貪污的罪行。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當我們做了這些惡事,損害的不僅是自己的人格,我們是讓家裡的父母、祖先都蒙羞,更嚴重的是可能會讓我們的國家、民族因為我們個人的行為,讓其他的國家對我們產生不好的印象。

  在這部電視劇裡面,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迪,一個人一生當中能用的、所用的錢財都是非常有限的。就像一個長輩曾經講過,當你的存款達到一千萬以上的時候,那些錢你都不知道怎麼花了,它不是人的生活衣、食、住、行正常需要用的範圍,已經超過這個範圍。其實一個人他一生生活所需是非常有限的,可是他的貪欲一旦膨脹起來,也是沒有底限的,它所損害的是我們的人格、是我們的福報。再說貪欲這個方面,對於我們品格的傷害是無窮無盡的,非常的大,所以《弟子規》在這裡才特別強調「物雖小,勿私藏」,就是說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形成廉潔有守,不貪求,以儉養德的生活習慣,對他一生人格的培養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為大家報告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