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第3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十七頁,我們從第五行開始看起。
【入則孝。】
『入則孝』這個「孝」字,在《說文解字》當中說,孝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所以我們說,「孝」這個字它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它的含義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中國的文字確實是充滿智慧的一種符號,中國漢字之美之善,可以說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無法跟它相比。而這個「孝」字,我們前面跟大家分享過,它是一個會意字,從這個字的造形當中我們就看到,它的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這個「老」是代表的上一代,而「子」則是代表著下一代。所以這是兩代人,上一代跟下一代他們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既然是生命的共同體,彼此之間必然是沒有隔閡、沒有代溝的。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它是緊密相連,而上面還有上面,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它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在佛家當中說「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是代表這個「孝」字。
而孔老夫子也說:「夫孝,德之本也」,這個孝字是德行的大根大本,在這個字當中,就蘊含著我們本具的自性當中的萬德萬能。所以我們說,一個人你要開啟他的性德、要啟發他的德行,究竟要從什麼地方下手?最根本的下手之處就是從這個孝字。盡孝這是我們自性的德行的圓滿流露。從這個孝字推而廣之,包括五倫、十義,包括八德,也統統都包括在這個孝字當中,從這個孝字可以衍發出無量無邊的德能。因此,我們從這裡就可以體會到,這個孝字確實是我們自性當中第一個德能。
孝字是天之經、地之義,我們行孝,我們力行孝道,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孝至於天,日月為之明;至於地,萬物為之生」,這是宇宙當中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一個根源,與日月同其明;「至於民,王道為之成」,我們看古時候的帝王,都是用這個孝來治理天下,這是真正找到了根本,也找到了原點。孝是萬德萬福的根源,也是我們立足於天地之間,生為人所要去做的第一樁事情。把孝做圓滿了,則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都是可以做到的。
而「君子之事親孝」,忠臣一定是出於孝子之門。當一個人他真正落實了孝道,他出外為官,他就能夠把這種孝德推而廣之,去愛護普天之下的百姓,所以忠臣必定是出自孝子之門。「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我們在家中對我們的兄長能夠真正的友愛,這種友愛兄長的德能,再推而廣之,凡是和我們的兄長同樣年齡的這些長輩還有老師,我們一樣也會尊敬他、會孝敬他。「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我們看在中國古時候傳統的大家庭,當一個家庭能夠把成員每一個人、每一個子弟都把他教育好,這就如同一個小小的社會一樣。推而廣之,他再去治理天下、國家,用同樣的原理、原則跟方法,就能夠把國家也治理得很好。「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而「人之行,莫大於孝」,孝是萬德萬福之根源,它是我們自性真愛的一個基礎。「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把古聖先賢給我們所從事的這種教化的內容歸納起來,不外乎就是一個孝、一個敬,不外乎就是由孝推廣出來的仁愛之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子所說的這個話確實是點出了這個孝道是萬德萬福的根本,夫子乃至於歷朝歷代的古聖先賢所施行的教化,也是從這個原點生發出來的。所以做為聖賢君子,首先就應當在這個孝道、在孝德當中去下功夫,來培植眾德的根本。
我們看到印祖在《德育啟蒙》當中也談到孝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我們看孝字,老一輩跟晚一輩,在孝這個字當中就可以看出,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關係。而我愛自身,就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我們知道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在社會上有一番建樹,來做出一番利於國家、利於社會和利於人民的事業。我們能夠養親之心、養親之志,就能夠真正的立身行道、榮宗耀祖。
而我們在華嚴水結晶實驗室當中也曾經看到,有很多實驗都是讓水看這個孝字,讓水來看這些學習《弟子規》、讀誦《弟子規》,還有落實《弟子規》這些孩子們跟老人的照片。而我們在水結晶實驗當中看到,當水看到中文的孝字的時候,水結晶所呈現出來的也是老一輩跟子一輩這種一體不二的關係。其中一個水結晶,就好像一個孝子他在背著他的父親、背著他的母親這樣的一個相狀。而在水結晶體當中,更是顯現出至孝之德的光輝,也顯現出老跟子這一體不二的一種關係。
我們記得創建華嚴水結晶實驗室的劉醫師,他會經常來報告他們進行水實驗的一些最新的實驗成果。曾經有一次,他就把重慶這個地區的一位孝子他孝敬母親的照片拿給水看,結果在水結晶當中,就呈現出孝子用湯匙餵養母親的一個畫面、一個景象。劉醫師他跟我們說,他每次看到這幅照片,每次看到這個水結晶,他都會忍不住流下眼淚。
這個故事其實是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講述的是一個無臂的孝子,這個孝子他已經失去了雙臂,而他為了報答他年老的母親的恩德,每天餵母親吃飯是用嘴含著湯匙來餵母親。這個事情是發生在中國的重慶市,有一個孝子叫做陳星銀。當然,現在他已經是中年的男子了。雖然他失去了雙臂,但是他還能夠跟一般人一樣去田地裡耕種,而且還能夠在一日三餐的時候,去餵養生病的母親,他的母親已經九十多歲了,每天這個孝子就給母親餵飯、餵藥。可是我們會想,一個中年的男子,他兩隻手都沒有了,他是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他日常的務農生產跟他日常的生活,基本上他就是靠著他的嘴巴、下顎,還有身體以及他的腳趾頭來完成這些動作的。
其實陳星銀他在小時候,原本他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但是不幸的是,在一九七四年的時候,當時陳星銀只有七歲,在一次意外的事件當中,因為他被高壓電給打中了,所以他兩隻手就被迫截肢。可是雖然遭遇這種生活的變故跟意外的災難,但是陳星銀他卻立志要奮發圖強。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有一顆孝敬父母的心。因為當時他看到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要很辛苦的去從事於農業的生產,而且又要花很多的精神跟時間來照顧自己。當時他已經很懂事了,他就暗暗發誓,決定要自己自立自強,來學習做這些家事,來學習從事於農業的生產。他希望他能夠自立自強,給年老的父母減輕這些家庭的負擔。正是這個孝子他的這種孝心跟孝行,他強化了自己的能力。雖然是雙手殘疾,但是他卻能像正常人一樣去勞動、去做家事,去幫助家裡來減輕父母親的種種負擔。
等到他的父親還有兄長都過世的時候,他就和他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而這個時候家庭的重擔就完全落在了陳星銀的肩膀上。因為他有這片孝心,他的能力在這種艱難困苦的生活當中就強化了,他可以用腳來燒火煮飯。因為多年勞動的關係,他所要用到的這些部位,譬如說頸部、腳趾頭都磨起了很厚的繭。
而更為感人的是,因為媽媽年紀大了,到後來都沒有辦法自己去吃這三頓飯,所以他就親自侍奉母親湯藥,這種孝行也感動了鄰里鄉黨。就在二O一五年的冬天,因為媽媽年紀太大,九十多歲,突然沒有辦法下床,而且她的手也沒有力氣。從那個時候開始,陳星銀他就一日三餐的給媽媽餵飯、餵藥,這成了他每天都必須要做的事情。
他是怎麼做到的?每天陳星銀他就用嘴把湯匙含在自己的嘴裡,從電飯鍋當中一勺一勺的「舀」出半碗的米飯,然後再蹲下身子,把他的下巴歪著,把飯碗挪到肩膀上,就「端」著這碗飯走到母親的房間裡。走到母親這裡,他把身子就彎下來,就把這碗飯從他的肩膀上放到母親的床邊。因為母親已經臥病在床,躺在床上,讓他的老母親抓著他的肩膀慢慢的坐起來。於是他用嘴含著湯匙一勺一勺的把飯就餵給自己的老母親,一勺、二勺、三勺這樣慢慢的餵。就好像是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母親在一點一點的給我們餵奶,這種場面幾乎是相同的。一直到母親吃飽了,就搖搖頭跟他說「我已經不吃了」。接著陳星銀又用同樣的方法把一碗湯端到母親的面前,給母親餵上幾口湯。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一個過程,一天三頓飯這麼辛苦的來端給母親吃,等母親吃完的時候,其實兒子就已經是汗流浹背了。
陳星銀非常了解母親喜歡吃什麼,母親她的生活習慣是什麼,他都是瞭若指掌的。九十多歲的老人家非常愛吃葡萄、香蕉,還有蛋糕。所以陳星銀每到趕集的時候,他都會先到市場上,把媽媽喜歡吃的這些小點心都買好。所以媽媽雖然九十多歲,臥病在床,可是她身邊的這些小零食,這些葡萄、香蕉、蛋糕從來都沒有缺過。而這個孝子隔三差五的還要請來鄉裡的醫生給母親檢查身體。
陳星銀這種孝順母親的孝行感動了他的鄰里鄉黨,後來也確實通過媒體把他這個孝心孝行的故事廣為傳播,也是感動了天下的人。劉醫師說,他每次看到這個故事,都會忍不住流眼淚。
記得我的奶奶在過世之前,九十多歲的時候,也都是我的父親、母親親自照顧的。母親曾經跟我說,父親照顧奶奶非常的細心,有時候因為父親的廚藝非常好,所以他經常就自己做飯,做給奶奶吃。但我們知道一般老人家口味都比較重,一個是她年紀大了,有的時候胃口不是特別的好,所以就喜歡吃重口味的東西。在照顧老人的時候,有時候吃一頓飯,我父親就要跑上跑下的,奶奶一會想要再加一點胡椒,一會想要再加一點香油,吃一頓飯我爸爸就要不停的跑,跟母親一起忙活,讓老人家能吃得開心。
我們看像這種孝順母親的人倫的親情,確實給我們很深的感動。一直到奶奶臨終的那天上午,奶奶還跟我的父親說,她說:「我這一生非常幸福快樂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天跟你一起吃飯」。當時我父親覺得奶奶講這個話很奇怪,這不是每天這樣都很正常嘛,為什麼那天奶奶突然說這個話,說我這一生跟你一起吃飯,這是我人生很幸福、很快樂的一樁事,想不到那天奶奶就走了。所以我們說行孝要及時,無論自己的父母現在是多大的年齡,我們都要抓住機會、抓緊時間,能夠點點滴滴的盡到我們為人子女應該有的孝心跟孝行,這樣我們人生就不會留下遺憾。
同樣在中國古時候,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陳星銀他是一個非常平凡的家庭,而且生活也是比較窮困、比較艱難的。而在唐朝的時候,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宰相的家裡。宰相的家裡,我們想一個家庭這麼富貴亨通,這家裡一定有很多的傭人、很多的僕人可以使用。但是即使是這樣高官厚祿的家庭,也是以孝悌的家風來傳家的,也是非常重視對於父母親的孝養。
在唐朝的時候,崔山南,也就是崔琯,他的曾祖母是長孫夫人。長孫夫人因為她年紀已經大了,牙齒都脫落了。我們知道牙齒脫落,很多東西沒有辦法咀嚼,只能喝一些流食,沒有辦法像正常年輕人這樣去進食、去吃東西。而崔琯的祖母,就是崔山南的祖母是唐夫人,唐夫人就是長孫夫人的兒媳婦。唐夫人她非常的孝順自己的婆婆,每天她盥洗之後,就到堂上用自己的乳汁來餵養婆婆。她每天都非常恭敬的,就是把整個身體梳洗得乾乾淨淨的,穿得整整齊齊的,然後在她的婆婆的階下,恭敬的給婆婆行禮、跪拜,然後來到婆婆的面前,就用自己的乳汁來奉養婆婆。因為這個媳婦非常的孝順,所以她的婆婆雖然很多年都沒有吃正常的這些米飯、麵食,因為她牙齒咬不動,但她就每天喝她媳婦的奶水,身體都一直非常的健康。
有一天,她身體突然有了一點病,家裡大大小小的這些兒孫們都聚集在她的身邊。長孫夫人她要臨終的時候,她就跟家裡的兒孫說,她說:「我沒有辦法來報答我的媳婦對我的照顧跟養育的這種恩德,我只希望說,家裡的子子孫孫,像新娶來的這些媳婦,也能夠像她孝敬我一樣來孝敬她」,她說:「這樣我的心裡就了無遺憾了、就非常的滿足了」。
我們看到一個家庭,它能夠用孝悌的家風來傳世,這個家庭一定會發達的。果然博陵的崔氏,我們知道博陵是在河北定縣,這個崔氏家族它是「歷臺閣藩鎮者數十人」,也就是說,後世這些子孫當到尚書以及藩鎮這樣的地位的有幾十個人。所以天下人都說這個崔氏家族是「士族之冠」,讀書做官,這個家庭可以說代代都出高官,代代都出賢孝的子孫。我們看它的根源就是源於他的祖先用孝敬來傳家,以這個家風代代相傳,子孫都是看到長輩的身教,自然也都能夠成為孝子,在家成為孝子,到了國家就可以成為忠於天下、忠於國家的一個好官員。
說到這個故事,我就想起有一個長輩也跟我們講,她說當時她的公公九十多歲的時候,因為老人家年紀大了,這個牙齒都不是特別的好,她身為媳婦就經常在照顧自己的公公。但是公公因為年紀大了,所以喝水、吃東西也都不方便,她每天在家裡就準備一個小奶瓶,就放在公公的身邊,公公有時候晚上想要喝水,就拿著這個小奶瓶喝幾口。平常她會在公公的身邊就安一個電鈴,有時候她下去煮飯的時候,公公如果有什麼事情,一按電鈴,家裡的媳婦、家裡的兒孫馬上就能夠聽到,就能夠馬上趕到父親的面前。這個媳婦因為她非常孝敬公婆,所以她的兒子也看在眼裡。兒子對於奶奶也是非常的孝順,有時候他買到一點好吃的、好喝的這些小點心,一定就想到自己的奶奶,會端到奶奶的面前。奶奶就跟他說,「你拿的這個飲料太冰了,我喝不了。」結果她這個小孫子就把這個飲料放在太陽底下,他說:「奶奶,我用太陽把它晒一晒,晒得不太冰了,我再拿來給妳喝。」奶奶看到孫子這麼孝順,心裡就非常的高興,這晚年就過得非常幸福、非常快樂。所以這個孝,確確實實它是我們人倫的根本、我們德行的基礎。
而由這個孝延伸出來孝親尊師,我們在佛經的《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當中,看到它的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在佛門來講,這是人天的福德。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希望來世繼續為人,或者生到天,至少要達到這個標準,這是淨業三福的第一條。而這其中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以儒家的根《弟子規》來落實的,這個就是屬於倫理道德的教育。孝是根、敬是本,而這其中孝就是指的孝養父母,而這個敬就是指的奉事師長。孝親尊師這是我們人倫的根本,也就是所謂的孝敬之道,就體現在我們對於父母的孝養,我們對於老師的這種奉事、恭敬當中。所以孝道跟師道可以說這是一切德行的基礎。
確確實實對我們的人生,在我們生命歷程當中,孝跟敬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是以孝跟敬來做為基礎。但是我們看到,現代社會確實因為受到了許多新的思想的衝擊跟影響,所以現代的社會當中,人們對於孝跟敬往往都疏忽了。這種現象就造成我們現在社會上一些嚴重的問題,我們看到甚至於說在這個時代發生兒女殺害父母、殺害兄弟姐妹,或者是說跟老師嚴重的對立等等的問題。這個是使社會愈來愈動盪的一個根源,為什麼?因為這是把整個文化的根全都斬斷了。我們想想看,當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它的文化的根被徹底摧毀的時候,必然它的災難、它的動盪也會隨之而來。這就如同是一個花瓶裡面的花,你看這個花,如果它沒有根,雖然說它是插在花瓶裡面,好像開得非常的漂亮,但是沒有幾天會枯萎了。
同樣的道理,為什麼這個社會會這麼動盪不安?其實也是跟我們社會教育當中,把人倫道德的這種教育給拋棄了,是息息相關的。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從根救起?這個是真正能夠解決社會問題,能夠化導人心向善的一個根本,就是要從孝親尊師這個根本開始做起。
我們上節課也有跟大家報告過,在二O一八年的時候,我們在法國巴黎也遇見了一位法國漢學界的泰斗汪老教授。當時他和師父上人見面這個場面,可以說是兩位泰斗級的老人的一個世紀之交、世紀之談。因為師父上人去年是講經弘法六十週年,影響所及是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文化,影響非常深遠,而汪老教授在漢學界他也是一個影響力非常大的老人。在二O一八年的時候,這兩位老人見了面。而剛好兩位老人家的年齡也是相同的,是同一年出生。初次見面的時候,我們就從汪老教授的身上,學到了他尊師重道的這種風範,給我們印象非常的深刻。
而因為兩位老人家都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漢學是非常非常的重視,當時一見面的時候,就特別的歡喜。師父上人就談到說,說他從中年之後就非常的擔心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傳人,如果中國傳統文化斷滅的話,這個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危機,而是整個人類的危機,因為只有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大行於世的時候,才能夠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安定跟和平。
當時汪老教授聽到師父這樣的一段話,他表示非常的同意。並且他也談到,因為他的老師是饒宗頤先生,前兩年剛剛走,饒宗頤先生也是一生都是致力於保護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而汪老在言談舉止當中,他都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師。我們看這樣一個老人家,他那種尊師重道的心,在他的字裡行間、在他言談舉止當中就表現出來。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有饒宗頤先生這樣的好老師。師父上人也說,之前他在香港的時候,也曾經跟饒老見過幾次面。
師父其實在一生當中也是對於自己的老師總是念念不忘。最初教導師父哲學的是當代的大哲學家方東美教授,之後是跟著章嘉大師學習佛法,後來用十年的時間親近李炳南老教授,最終奠定了一生當中講經弘法的基礎。師父上人也是一生對老師都是念念不忘的。
而汪老教授他特別強調,我們知道汪老教授他是一生研究甲骨文、研究漢字,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法國人對於中國文化這麼精熟,他能用非常流利的中文給我們講解《莊子》、講解他所研究的漢字。他特別強調,中國文化是我們人類最為寶貴的文化,特別是中國的漢字。
我們知道,中國漢字這是一種表意的文字,這種文字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文化特有的一個載體。這不同於西方的這種表音文字,因為這個載體它是可以穿越時間、穿越空間,就是我們幾千年後的人們還可以通過漢字這個載體,跟幾千年前的祖先進行思想的交流,去傳承他們的智慧跟文化。所以西方的文字,它的表音文字就沒有這麼好的優勢了。
汪老教授說,他覺得文言文是非常有意思的,他是花了很多的時間來研究我們中國的漢字跟文言文。當時師父上人就談到說,包括在台灣等地區,專門研究文字的這些老師愈來愈少了,而且年紀都愈來愈大,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隨著時光漸漸在凋零了。可是漢字文言文,是我們真正能夠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師父就談到,一個時代如果能夠多幾個大文字學家出現,這個社會就能安定。
可是這門學問,我們說文字、聲韻、訓詁學,像這些漢字、文言文,這些傳統的文化,現代年輕人都不喜歡學,現在其實我們是面臨著一種危機。特別是在這五年、十年當中,如果沒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把這些老人家他一生的智慧經驗繼承下來,不能夠傳下去的話,五年、十年之後,即使我們想要再恢復,幾乎也都不可能了,難度就太大了。這是兩位老人家都非常擔憂的,偏偏許多年輕人滿腦子都是西方的文化,而現在西方人卻反而開始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這幾年在英國、在法國、在德國,都感受到文化的危機,而且也感受到外國人在非常認真的要學習中國文化的這樣一種趨勢。譬如說在英國這些學校裡面,往往是在一些貴族學校、比較好的名校,能夠找到教中文的老師,而有的學校即使想要教中文,都找不到師資。我們接觸很多的大使跟嘉賓,他們也非常熱衷把自己的兒女送去學中文,都覺得能夠學中文,對於他們西方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榮耀的事情。所以確實西方人已經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很多漢學家也是對於這一點都是非常熱衷於推廣的。
汪老教授他給我們講述他跟老師的小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非常大的。過去汪老教授他曾經跟著饒宗頤先生許多年的時間,在印度、斯里蘭卡、柬埔寨這些地方,曾經跟著老師去旅行過。而有一次在印度的時候,他跟老師去考察一座古代的寺院。可是當時這個天氣,因為是比較濕熱的地區,就是常常會下雨,他們要去考察這個寺院的時候,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一下車都沒有辦法落腳。於是這個時候,年輕的汪教授就背著自己的老師,把老師背在身上,就蹚著水走了一二百米的路。在這種情況下,頂著風冒著雨,背著老師走了兩百米,才把老師背到了他們要考察的這座寺廟裡去。老師有這麼孝順的學生,當然是心裡很歡喜了。後來饒老凡是到法國,他一定都是住在汪老教授的家裡。
饒宗頤先生他就回來之後,就想起這個場面,就作了一幅畫,就把當時的情形畫了下來,並且在畫的上面還題了一些字,講述當時的這個經過,他說是「冒雨遊伽利洞」,去遊這個古代的寺廟,「汪德邁背余涉水數重」,就是說汪德邁背著我頂著風冒著雨,還蹚著水,走了好長的路,等到把老師背到了這個寺廟的時候,「笑謂同登彼岸」,老師也很幽默,就是說師徒兩個人是同登彼岸,全都到了目的地了。
我們從這些小故事裡面看到,為什麼這一生他能夠在學術上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在漢學的學習、研究當中那麼引人注目?我覺得這是跟他的尊師重道的心態息息相關的,這是在許多老教授的身上都能夠體現出來。
而汪老教授他認為說,他覺得李約瑟是二十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漢學家,他是對於中國古代的科學跟醫學都是有研究的。
師父上人說,中國人確實是從古時候,科學就非常的發達,但是中國人並不發展科學,而是重視倫理、道理、因果、聖賢的教育。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確實是從小學做人,到中學學做事,到了大學是學習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跟經驗,是為社會、國家、全天下服務。
這段回憶是在二O一八年的時候兩位老人家見面,我們所見所聞的真實回憶。我們今天學到《弟子規》「入則孝」這個專題,特別很有感慨、很有感觸。也深深的感恩,在這個時代,還有像師父上人、汪老教授這樣的老人家,包括我們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周虎林教授、王偉勇教授,有這樣的老人家把孝親尊師的一種榜樣做出來給我們看。因為我們覺得跟著老師學習,其實我們真正要學的不只是書本上的學問,書本上的學問這是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可是中國人古古相傳的這種人文精神、這種風範跟道德,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的遺產。這些老人家在在處處都給我們表演出知恩報恩、孝親尊師的一個德範、一個榜樣,做為學生來講,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第一步。這是《弟子規》的「入則孝」。
下面我們也來看一下在《論語》當中,孔老夫子特別談到了孝悌的重要性。這個是有子所說的,是記載在《論語》當中,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這段經文,其實我們能體會到,忠臣必定是出自孝子之門。當一個人他有孝悌忠信的這些德行的時候,他到社會上他絕對不會做一個犯上作亂的人,整個社會的安定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著眼的。雪公老人在講解這段經文的時候特別談到,在這一章就主要是教人孝悌修身。人就是身,孝悌這是修身。這個和我們現在的媒體輿論所宣揚的完全不同。現在因為注重知識技能、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對於倫理道理這個部分確實是非常的缺失,甚至於有許多的節目都不是讓人可以行孝悌忠信之道,而是教人怎麼犯上作亂。
能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一個人他能夠恭敬的順承自己的父母,我們可以想像,他是絕對不會去犯上作亂的。不會犯上作亂這是齊家,家,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職責當中,履行好他應該要盡的義務,他絕對不會造成社會的動盪,只會給社會帶來安定和諧。
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不好作亂則國治。我們看在全世界的範圍當中,為什麼許多國家會這麼的動盪不安,有許多遊行示威,有許多造成社會一些動盪的這些事情發生?其實說到根本上,確確實實是教育出了問題。如果一個人他從小就能夠受到倫理道德的教育,他了解自己的本分,也知道自己的義務,從小他就能夠順承父母,能恭敬師長,到了社會當中,他怎麼可能去做一些犯上作亂的事情?當然是不可能的。他一定會經營自己幸福美滿的人生,而且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所作所為一定是給社會帶來安定和諧的。所以社會的動盪,其實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出了問題。
而孔子這一生當中所教導我們的這些學問,無非就是《大學》當中所說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個地方,有子所說的這段話,這是強調一個人他能夠具足孝悌的德行的話,他是絕對不會去危害社會、擾亂社會的。
而《中庸》當中說「修身以道」,怎麼修身?這要學大道之道。而這個道要怎麼修?《中庸》說「修道以仁」,要從仁當中去下手。可是這個仁,就是我們前面所談到,這個仁慈博愛它的根本又是在哪裡?如何才能夠讓人們能夠開啟他性德當中本有的這些仁愛的德能?答案在這裡,有子的這段話也給我們很深的啟發。我們要學仁,是要以孝悌來做為根本的。有了孝悌的根本,我們對於父母、老師能夠真正的親愛精誠,真正的去行孝、行敬,推而廣之,到社會上,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然就會生發起一種真誠的仁愛之心。孝悌它是仁的根本。
「鮮犯上,家齊也。不好作亂,國治也」。我們看有子這段話,從修身、齊家、治國,修齊治平的學問都在這裡體現出來了。《大學》當中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都是從這個仁字而興起的。
孔老夫子所說的話,孔老夫子一生,他老人家也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並沒有自己的發明創作。雖然他是天縱之聖,如果孔老夫子沒有出現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人們形容這是萬古如長夜,就沒有一盞智慧的明燈來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孔老夫子確實是大聖大賢之人,但是夫子他一生都很謙虛,他說他沒有自己的發明創作,他只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把古聖先王所傳所學的,把它繼承下來而已。所以夫子他確實是非常謙虛的,他總是引用古人講的話,詩云、於傳有云等等,從來沒有說我怎麼怎麼樣,值得怎麼怎麼驕傲,沒有這種態度。夫子之德是溫良恭儉讓。
我們中國人非常講求倫理道德的根本,經文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是引孔子的話來證明。君子務本,這個本是什麼?這個本就是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本立而道生」,我們把根本立住了,道自然就生發出來。而「修身則道立」,只要修身,道它就暗暗的立住了。這個道生是《大學》的道生,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都能夠辦到。而「修道以仁」,仁者,人也。這個地方,雪公老人再次強調,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來學仁?因為我們知道,孔夫子其實他一生教學,有人說他的核心理念就是「仁」。「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教學的重點就是一個「義」字,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個是夫子,孔孟他們教學的一個核心跟重點。但這個仁字要從什麼地方來入手?雪公老人在這裡強調,所謂「親親為大」,要先從父母的身上來行仁。因為是先有父母,然後有兄弟,中國九族的服制是按照這個來做的。孝悌是仁的根本,這就好像我們在蓋房子一樣,我們把地基打好了,把根本打好了,再來蓋房子,這個房子就會非常的穩固。
我們學到「入則孝」,深深的體會到這個根本的重要性。所謂「孝是中華文化根」,中華五千年泱泱大國的浩瀚的文化,它的根是從哪裡起源的?它的根就是這個孝字。而「敬是中華文化本」,這個敬。孝親尊師,這是大根大本。它的落實之處就是「孝親尊師」,孝敬父母,尊敬老師。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可以說用這幾個條目,可以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概括起來。當然,這個也是我們在《弟子規》當中所要學習的重點。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而教育是文化的生機,所以安身立命,教學為先。我們為什麼要共同來學習《弟子規》、來學習《聖學根之根》?也是這個原因。我們真正要把民族的文化、民族的靈魂把它找回來,要從這些基礎的典籍下手,從這些根本下手,而且要從教育下手。
「入則孝」先學習到這裡,下面就開始進入「入則孝」的經文。我們先來學習這第一句:
【父母呼。應勿緩。】
這句課文,這是談到,當父母在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的來回答,不能夠慢慢吞吞的去回應,這是『父母呼,應勿緩』。
《內則》當中說:「能言,男唯女俞」,「唯」是應之速,就是反應非常快速;「俞」是應之緩。也就是說一個孩子他開始能說話的時候,男孩應之速,女子則教之以應之緩。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在孩子他能說話,開始懂事的時候,就教他怎麼應對進退,對於這個重視的程度是如此。我們讀書人也是要真正的去體會到古人在教育方面他的用心的深切,小朋友在孩提的時候,對於他灑掃、應對、進退這個方面,就著力進行教育。
孝子在侍奉父母的時候,「不待口呼而能應者。上也」。這個「上也」是說,不用父母講出來,我們馬上就能反應到,反應出來,這個是最好的、最佳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對父母的孝敬達到一種心靈感通的程度,有時候父母親他不用講,我們做為兒女就能夠心領神會,就能夠知道父母親他在想什麼、他在做什麼,他希望我們要怎麼做,這種孝敬是非常之高明的。「呼而應之急者。次也。」有的時候,我們做為兒女反應比較慢一點,一定要等到父母開口了我們才去做,這個已經是排在第二位了,不是最上等的孝行了。而「呼而應之緩者。下矣。」如果等父母都已經叫我們去做,而我們又在那裡慢慢吞吞、磨磨蹭蹭,一直都不去回應,也不去落實,這個就是孝行的下等。
而君子是「希其上。行其次。棄其下」。做為聖賢君子,在教孝、在行孝的時候,最希望達到的是什麼?就是父母親還沒開口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父母在想什麼、父母希望我們做什麼,和父母真的是心心相通,心靈能夠有這種感應道交。如果反應沒那麼快,不得已而求其次,父母已經在呼喚我們、要求我們,或者是在指導我們的時候,我們能夠馬上的去回應、馬上的去落實,這個也不錯,也算是一個孝子了。最不可取的就是,父母已經有要求了,或者是對我們提出某種希望,我們卻一直在懶散拖沓不肯去做,這個是最下的。更不用說那個充耳不聞,懶洋洋而不知道回應的人,像這種是「自棄於孝道,自絕於人倫之外者」。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親對我們的呼喚,要非常及時的來回應,非常及時的來回答,不要拖沓,不要慢吞吞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在跟李越老師學習「七個及時」的時候,老師在這個方面就做了很詳盡的解釋。之前我們在英國漢學院,要入學之前有一個養正教育扎根實修班,其中這個課程裡面,李老師在構建家文化的時候就非常強調「七個及時」。這七個及時不但是「父母呼,應勿緩」,我們把它運用在家庭當中,運用在工作當中,運用在社會當中,我們生活各個方面,其實都可以用這個原理原則來對應。這個是我們在學習家文化的時候,確實體會很深。
自從那次培訓之後,也更強化了我們一個觀念,就是父母親對我們提出一個什麼要求,或者是我們在公司行號、一些團體當中,我們的領導對我們有一個什麼要求,或者傳來一個什麼訊息,我們都要及時的去回應、及時的去處理,也要及時的去請示、及時的去確認。這樣無論是走到哪裡,我們的行為都非常的受歡迎,而且我們一舉一動也給這個家庭、給這個公司團體、給這個社會帶來一種安定和諧的氣氛。這「七個及時」,我們有機會確實需要深入的來學習,可以參考李越老師所講解的課程。
當然,我們今年在馬來西亞過年的時候,有一些退休的校長,還有一些在職的校長跟老師,來匯報在馬來西亞推廣《弟子規》德行教育的情況,讓我們非常的感動。他們是從二OO七年開始,就有在廬江湯池學習這些「幸福人生—《弟子規》」的課程,一直堅持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都一直在推廣。他們不但是自己主辦一些課程,而且編了一些教材,到馬來西亞、印尼,到各個國家,南洋的各個地方去推廣。每年也會主辦一些學校行政人員的研習營,教師的研習等等。他們有很多的華校,為了把自己的文化能夠真正的保存下來,就有許多的長者、許多的校長跟老師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其實我們看到這一段,真的是體會到什麼叫「德不孤,必有鄰」。我們覺得我們天天在學習《弟子規》、《聖學根之根》,好像回應的人、學習的人、跟我們同行的人很少,可是真正走出去,才發現真的有很多長輩都是長年累月的在落實。
他們甚至到一些華社的民間團體去講解、學習跟落實《弟子規》。譬如說到中國銀行給他們的銀行的員工講解,他們的總裁、副總裁都非常的讚歎。甚至在馬來西亞我們了解到,因為華人非常的團結,而且也非常重視他們的根本,重視他們的祖先、他們的來源,所以有很多的會館,譬如說福建會館、廣州會館,這些華人聚集的地方,都非常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到這些地方去講解《弟子規》。他們還編了很多教材,一些關於《弟子規》和德行方面的輔助教材,送到整個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還成立了德行教育方面的促進會,來推動東南亞的五個國家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文萊、菲律賓等等。
在去年,有許多來自於歐洲還有世界各國的教育專家跟嘉賓,在師父上人的促成下,他們專程來到弘明實驗學校,來考察這一條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經驗。馬來西亞這邊的老師、校長們,他們也組成了一個考察團,也特別到弘明學校來參觀。包括他們在一些地方舉辦一些講座,關於德行教育的講座,都非常的受歡迎。譬如說在印尼舉辦《弟子規》的講座,這聽課的人就有上千人。師父上人聽到這些馬來西亞的校長、老師們他們推廣《弟子規》的狀況,非常的讚歎,還特別說:「馬來西亞救地球」。並且談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要復興,就必須讓你們團結起來,是佛菩薩在你們的身上。我們看到這些長輩,看到他們,即使是有一些校長已經是退休了,有一些是在職的,他們無論是老人,還是這些年輕的校長、老師們,都那麼用心、那麼認真的在推廣《弟子規》、推廣德行教育,我們看了是非常的感動、非常的讚歎。
「父母呼,應勿緩。」《弟子規》的內容是根據《論語》當中孔老夫子所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根據這些話開展開來的。整個《弟子規》有七個部分,包括孝、悌、謹、信、汎愛眾、親仁,還有學文,每個部分都有具體要怎麼去落實的要點。在孝的方面,就是從這句「父母呼,應勿緩」,從這個地方開始的,也就是說父母在呼喚我們的時候要立刻回應,不能夠怠慢。
前幾天也跟一位師兄有分享過自己的一點心得,我這幾年跟隨著師父上人,跟隨著老師在學習,其實我覺得自己的資質、自己的聰明才幹這方面其實是很薄弱的,並不聰明,也沒有什麼資質。但是在事奉老師的時候,我總是有一種想法,就是說老師要我們做的事情,我們不能夠打折扣。因為有時候老師教我們的一些學問,教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或者給我們布置的某種任務,其實如果一個人想起來,分析起來會覺得這個難度太大了,我肯定是完不成的。如果我們沒有一個「父母呼,應勿緩」的態度,往往會因為我們畏難,覺得這個事情我怎麼可能能做得出來、怎麼可能能完成?就因為這個畏難的情緒,常常會把父母跟老師對於我們所期許的事情,放在一邊而不去落實。但我這個人就這點比較傻,有時候不太會去評估說這個事情難度有多大。但是覺得既然是父母、老師對我們做出的要求跟一種期待,而且這個期待跟要求也都是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除非你不去做,只要你肯做,你肯去想方法,肯去努力、去用功,就是肯定是能夠做成的。
這麼多年,我覺得有很多事,想起來應該是不可能去做、去完成的任務,去實行的、落實的事情,但是因為有這個態度,我覺得父母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不要打折扣,就在這些歷鍊當中,也圓滿完成了很多事情。有的時候事情做完之後會想說,自己怎麼可能把它做出來?也感覺到很驚訝。我覺得,因為在這個時代,確實是老祖先、古聖先賢看到發心要繼承傳統文化、繼承漢學的這樣的人太少了,所以哪怕我們發了一點點心,我們感覺古聖先賢、老祖宗對我們的加持跟保佑的這種力量都特別強。有時候會覺得有一些自己能力似乎不可能做出來的事情,想不到居然也做出來了,這些其實我覺得都是老祖宗跟古聖先賢的加持。父母呼,應勿緩;老師呼,應勿緩;長官呼,應勿緩;長輩呼,應勿緩。也就是當我們遇到這些長輩對我們有期待、有要求、有呼喚、有布置任務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應勿緩,認真努力的把它做好。哪怕我能力不及,但是我心已經盡到了,盡心盡力了,只是我能力可能還沒有達到那麼好。我覺得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但是態度很重要,就是如果我們始終不肯去做,不肯去真正的落實,即使能力再強也沒有用。可是如果我們有這個態度,願意遵從父母老師的教誨去落實、去做,即使我們能力不足,在這個歷鍊的過程當中也慢慢會強化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智慧跟經驗。當然,這是一個經驗之談。
「父母呼,應勿緩」,確確實實,從這個地方,其實它所體現出來的,是對於父母老師的一種態度。也就是做為子女、做為學生,如果對於父母、對於老師存有一種恭敬心的話,父母和老師對於我們的呼喚,我們必然是立刻回應、立刻答應的。如果不具足這種恭敬心、孝敬的心,當然很多事情會慢慢吞吞的,也不回應,也不去落實,讓父母老師都很著急。這個地方我們歸結起來,最重要的根源就在於你的恭敬心夠不夠。如果我們恭敬心具足的話,對於父母、對於老師,就能夠深入的去、深刻的去體察父母老師的需要,這個孝道我們就能夠有所落實。
我記得今年在馬來西亞過年的時候注意到一個細節。因為我們老師已經九十四歲的高齡,一舉一動都非常的慢,吃飯、走路、說話都會比較慢一點。當然因為師父上人其實從年輕的時候,他的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有一種古德君子的謙謙風範,一舉一動都非常的穩重,但到年紀大了,有時候動作就會更慢一點。我們年輕人年輕氣盛,有時候做事情,說話快、做事快,吃飯也快,可能有些頻率就跟老人家不是非常同步,不能夠去體察、體會到老人的需要。我今年過年注意到一個細節,我也是看了挺感動的。就是每次在吃飯的時候,因為師父動作慢,有時候他吃飯會很久才開始舀起飯來吃,拖的時間比較長,我們性子急,供養完之後,可能我們就會先吃,先開始吃。過年的時候,剛好跟一個師兄坐在旁邊,我就注意到他就非常注意師父的動作,他一定等到老師開始動筷子,開始把飯菜都夾起來,放到嘴裡開始吃的時候,他才會開始吃。我注意到這個細節,就會感受到,因為這個師兄他從小吃過苦,他會侍奉父母、會事奉老師,在這些小細節的方面他就會注意到。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但是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一個人他是不是心裡有父母、心裡有老師,他心裡是不是有恭敬心,其實都可以體現出來。
剛剛談到「父母呼,應勿緩」,這裡最重要的就是體現出我們內心的一種誠敬,也就是《禮記·曲禮》當中說的,「《曲禮》曰:毋不敬」。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有恭敬心,這是這句課文的一個重點。當一個人對於父母、兄弟、長輩都有恭敬心的時候,對父母交代的事情他會盡心盡力。他對人恭敬,他對事就會恭敬;而當他對人恭敬的時候,對萬事萬物他自自然然也會以愛敬存心來對待它。「父母呼,應勿緩」,乃至於我們後面學到「父母命,行勿懶」,這都是恭敬心;「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也都是對父母的一種恭敬心。這個地方我們說,我們有這個恭敬心,能夠推而廣之,自然「父母呼,應勿緩」,師長呼、長輩呼、上司呼,我們都能夠做到應勿緩。能夠這樣子去落實,我們無論是在家庭、在公司、在社會上,都能夠把這種恭敬之心用來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也就是《大學》裡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樣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好,接著往下來學習第二句:
【父母命。行勿懶。】
這句課文是談到父母親有事情來交代的話,我們要立刻去落實,不能夠推脫敷衍,或者說偷懶、推卸責任,這都是不應該有的態度。在《內則》當中說 :「子婦孝者敬者」,這是談到我們做為兒子、媳婦,對父母親孝順,對公公婆婆孝順,「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就是我們父母親、祖父母還有公公婆婆對於我們,「命」就是交代我們要做的事情,勿逆勿怠,也就是『父母命,行勿懶』,一定要認真的去做。「若飲食之。雖不耆」,這是說日常吃飯、飲食這個方面,即使這是自己並不喜歡吃的東西,「必嘗而待」,做為子女一定要把這些東西嘗過,譬如說這個飯菜是冷熱,湯藥是不是熬得剛剛好的濃度等等,一定要自己親自去檢查、去了解。「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代之。己雖不欲。姑與之。而姑使之。而後復之。」這是講做為子女在侍奉父母、侍奉公公婆婆的時候,可以說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要非常恭敬,非常謹慎、小心的來侍奉長輩。
「父母之命。重於泰山」,父母老師對於我們所要求要我們做到的,這是重於泰山,絕對不能夠違逆。「當珍重而懷之。殷勤而行之」,這是我們做為子女應該有的態度,「父母命,行勿懶」。包括有的時候我們曾經答應父母要做的事情,這也不能夠懶惰,要趕快的去落實。其實在我們生命的歷程當中,有的時候往往對於我們親近的人,反而很容易失信。譬如說對於父母、對於家人、先生,都是我們生命當中比較親近的一些人,可是反而對於這些親人所做的承諾,我們往往反而容易不守信。蔡老師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談到說,這個原因出在哪裡?因為譬如說我們對客戶不守信用的時候就沒錢賺了,但對父母如果不守信用,兒女有時候還會耍賴,找找藉口。我們其實應該要把這種態度反過來,應該對於父母更守信用,這才是正確的態度。當然,對父母守信用,應該對於一切人都要守信用,這樣才行。
在古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做孟宗。我們知道古時候真正孝敬自己父母的這些孩子,他心心念念都能夠體會到父母親實際的需要,而且他也能夠親自親力親為的去滿足父母對他的要求。在三國時代就有一個孝子叫做孟宗,他字恭武,是江夏人。因為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母親年紀又大,身體也不好。我們知道,老人因為他身體,就是年紀大的時候,他的消化系統身體各個臟腑的機能確實就沒有那麼好,常常會吃不下東西,或者他要吃非常符合他口味的東西,他才願意吃。
前面講到當時我父親在照顧奶奶的時候就是這樣子,雖然奶奶一直到九十多歲,她腸胃功能還非常的不錯,不僅是傳統的稀飯、饅頭,就是連披薩、冰淇淋,奶奶都還能夠吃得跟年輕人一樣。但是畢竟年紀大了,有時候她口味比較重,喜歡吃合口味的,父親就經常要煮一些好吃的飯菜來供養母親,供養我的奶奶。包括爺爺在世的時候,年夜飯也都是父親親自來做,所以爺爺奶奶都很愛吃我父親做的飯,因為他知道老人的需要,能夠體會到老人那種比較重口味的心態。
我記得我們去年在巴黎的時候,當時因為天氣也比較冷,師父年紀比較大,有一段時間就感覺師父胃口不是特別的好,吃不下東西。有一天,這也是學習《聖學根之根》的一個小插曲,我們正在房間裡面準備《聖學根之根.小兒語》跟《續小兒語》的課程,當時我們在查一些資料,正好查到曾國藩先生他是非常注重對於兒女的教育,特別是兒女都要習勞,雖然他當時官位做到那麼大,但是家裡的兒女這些家事都要自己來做。當時我讀到這段資料就非常的感慨,這個時候剛好有人找我去包水餃。因為師父那段時間吃飯都吃得很少,我們大家就合在一起,在巴黎有很多華人的一些長輩也很會做飯,我們就在一起,大家包了一頓水餃。就像過年似的,所有的人都來一起,擀皮、和餡,一起包。其樂融融,那個場面非常的溫馨、非常的快樂,就好像小時候在家裡過年的那種氣氛。結果就是這種歡喜心、這種孝心、這種愛心,包出來的餃子就特別好吃。結果那天師父胃口就比較好,就吃得比較多,大家心裡也就比較放心一點了。
老人確實有的時候年紀大了,他腸胃不舒服,往往吃不下很多東西。孟宗當時就是這樣,因為他母親有一段時間吃不下飯,她就非常想要吃竹筍煮的湯。結果他一看,冬天就要到了,筍還沒有長出來,孟宗他就沒有辦法,說媽媽這麼想吃又吃不到,她心裡一定很難過,他就到竹林中抱著竹子大聲的哭泣。這分孝心跟這分真誠心,還有孝子這個眼淚滴下去的時候,想不到就感動了竹子。那個時候是快到冬天的季節,本來筍是長不出來的,可是他這分孝心,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突然間竹筍就長出來了,從地裡長出來了。於是他就把筍趕緊把它帶回家去奉養母親,想不到母親吃完筍之後病就好了,人們都覺得這是孟宗這個孝子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得的。
我們知道,當一個老人他脾胃衰的時候,吃什麼東西都沒有味道,偶爾想要吃一個東西,就覺得吃完之後可能心情也好了,隨之這個病也好了。當然這是老人跟病人的常情,更何況當時孟宗的母親她其實是病得比較嚴重的。我們想想看,在當時快到冬季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不可能長出筍的,之前我們講過水結晶的實驗,人的心念其實是可以感動這天地當中的萬事萬物,它可以影響礦物、可以影響水,當然也可以影響竹子。為什麼古時候的孝子能夠感動竹子、感動凶猛的老虎,他憑的是什麼?憑的都是他這種至孝之心,情到至處,孝心孝行到了極處,「不可以恆理測度者每如此」,當然我們知道這就是他至誠感通所感得的。
蔡老師也談到,像這樣的孝子所演出的好戲,我們老祖宗已經上演了好幾千年,而做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是不是應該要繼續把它演下去?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只要能夠學得這些孝子的孝心,在我們人生的旅途當中,一定也可以演出一齣一齣感人熱淚的好戲。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當兒女都能夠孝敬父母的時候,這天底下的老人都能夠過上幸福而快樂的晚年,社會自自然然就會一片祥和。
好,這句課文就學到這裡。下面這一句:
【父母教。須敬聽。】
這是說父母教導我們有許多為人處世的這些道理,其實這都是念念為我們著想、為我們好,我們應該要恭恭敬敬的去聆聽。父母培養一個孩子,從小長大,小時候在母親的懷抱裡,這三年不離懷抱,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有時候超過愛於他自己。譬如說在地震的時候,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們就曾經看過一個母親,她把生命留給了自己的孩子。在災難面前,對於許多父母來講,他孩子的生命是勝過於他自己的生命本身。記得母親也曾經跟我講過,小時候因為小朋友出生之後在長牙齒的階段是很容易發燒的,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就一直在發燒,母親就著急得不得了。有時候到了晚上燒得很厲害,一直哭,媽媽也束手無策,母親就抱著我,比我哭得更厲害,因為心疼自己的孩子那種心。
母親也曾經回憶起她的父親,就是我的外公,因為在母親小時候生了病,醫生都覺得這個孩子可能活不了了,就是很難治得好這個病,外公當時就想盡一切辦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把可以想到的辦法用來治療母親的疾病。後來眼看著這孩子就好像病情好不了了,我外公就每天抱著母親,就把她抱在身上,抱著我的母親,那種父親疼愛孩子的真情最後終於戰勝了病魔,後來我的母親的病也就慢慢好起來。她始終記得當年在她小時候生病的時候,父親是從早到晚都抱著她,都希望這個孩子能夠好起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有時候超過他自己的生命本身。我們看到在歷史上也有很多,譬如有人在煮鱔魚的時候,母親就特別把牠的這個肚子把它挺在外面,就希望她肚子裡的寶寶不要受到滾水的傷害。
我們看父母對我們的這種疼愛,他對我們的教導,必定是從他內心而發出來的。我們有沒有體會到,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反而對自己並不是看得很清楚、了解得很清楚,包括一些人跟事應該怎麼去處理。可能我們身在局中,反而體會不到,但父母親在局外,他反而比我們看得更清楚。因為父母親他心心念念都有自己的兒女,他教你做的事情,他對你的期望是從他的真心、從他內心所發出來的,是一種真情的流露。
我們對於老師父母,有時候兒女會覺得媽媽爸爸好像很嘮叨,一直講,講一些事情我也不愛聽。現在年輕人都很心浮氣躁的,沒有耐心去聽老人、去聽長輩的教誨。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其實這種父母對兒女的那種心,就是因為他是發自真情、發自真性、發自真誠,往往他所看的、他所講的、他所期待的,都是給我們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如果我們可以耐下心來,認真的去聆聽的話,我們人生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的。千萬不要覺得說父母親好嘮叨、爺爺奶奶好嘮叨,講得我一點都耐不下心去聽。
最近師父上人在讚歎《老人言》,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面臨許多動盪不安的局面,用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之前師父上人曾經把許多古聖先賢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智慧經驗會集成一本書叫《老人言》。師父特別交代在這上面要加上一行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為人子女要謹記這句話。老人所說的話,有時候往往我們是當局者迷,沒有辦法去判斷和領會這個話它到底對我們有多麼深遠的影響,但是做為一個子女、做為一個學生,總要秉持著一種謙虛受教的態度。縱使現在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教導我們不能夠完全理解,就好像有些事情發生的時候,父母老師已經看到很長遠,知道幾年之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但我們年輕氣盛,身在局中,對這個事情看不清楚,就覺得父母老師這樣說是不是有一點不近情理、太過了,常常是不能夠理解的。但這個時候我們要有一種謙虛受教的態度,不要把自己的那種觀念擺在前面,能夠靜下心來虛心的去聽從父母老師的教導,這是我們應該要有的態度。當然,「父母教,須敬聽」;而老師教,須敬聽;長官教,須敬聽。從父母這個角度我們推而廣之,無論我們是在學校,還是在我們的工作的崗位上,也能夠做到這些原則,我們就是把孝道、把孝親尊師的這些德行真正的都做到了。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
弟子規-第3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十七頁,我們從第五行開始看起。
【入則孝。】
『入則孝』這個「孝」字,在《說文解字》當中說,孝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所以我們說,「孝」這個字它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它的含義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中國的文字確實是充滿智慧的一種符號,中國漢字之美之善,可以說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無法跟它相比。而這個「孝」字,我們前面跟大家分享過,它是一個會意字,從這個字的造形當中我們就看到,它的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這個「老」是代表的上一代,而「子」則是代表著下一代。所以這是兩代人,上一代跟下一代他們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既然是生命的共同體,彼此之間必然是沒有隔閡、沒有代溝的。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它是緊密相連,而上面還有上面,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它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在佛家當中說「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是代表這個「孝」字。
而孔老夫子也說:「夫孝,德之本也」,這個孝字是德行的大根大本,在這個字當中,就蘊含著我們本具的自性當中的萬德萬能。所以我們說,一個人你要開啟他的性德、要啟發他的德行,究竟要從什麼地方下手?最根本的下手之處就是從這個孝字。盡孝這是我們自性的德行的圓滿流露。從這個孝字推而廣之,包括五倫、十義,包括八德,也統統都包括在這個孝字當中,從這個孝字可以衍發出無量無邊的德能。因此,我們從這裡就可以體會到,這個孝字確實是我們自性當中第一個德能。
孝字是天之經、地之義,我們行孝,我們力行孝道,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孝至於天,日月為之明;至於地,萬物為之生」,這是宇宙當中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一個根源,與日月同其明;「至於民,王道為之成」,我們看古時候的帝王,都是用這個孝來治理天下,這是真正找到了根本,也找到了原點。孝是萬德萬福的根源,也是我們立足於天地之間,生為人所要去做的第一樁事情。把孝做圓滿了,則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都是可以做到的。
而「君子之事親孝」,忠臣一定是出於孝子之門。當一個人他真正落實了孝道,他出外為官,他就能夠把這種孝德推而廣之,去愛護普天之下的百姓,所以忠臣必定是出自孝子之門。「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我們在家中對我們的兄長能夠真正的友愛,這種友愛兄長的德能,再推而廣之,凡是和我們的兄長同樣年齡的這些長輩還有老師,我們一樣也會尊敬他、會孝敬他。「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我們看在中國古時候傳統的大家庭,當一個家庭能夠把成員每一個人、每一個子弟都把他教育好,這就如同一個小小的社會一樣。推而廣之,他再去治理天下、國家,用同樣的原理、原則跟方法,就能夠把國家也治理得很好。「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而「人之行,莫大於孝」,孝是萬德萬福之根源,它是我們自性真愛的一個基礎。「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把古聖先賢給我們所從事的這種教化的內容歸納起來,不外乎就是一個孝、一個敬,不外乎就是由孝推廣出來的仁愛之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子所說的這個話確實是點出了這個孝道是萬德萬福的根本,夫子乃至於歷朝歷代的古聖先賢所施行的教化,也是從這個原點生發出來的。所以做為聖賢君子,首先就應當在這個孝道、在孝德當中去下功夫,來培植眾德的根本。
我們看到印祖在《德育啟蒙》當中也談到孝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我們看孝字,老一輩跟晚一輩,在孝這個字當中就可以看出,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關係。而我愛自身,就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我們知道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在社會上有一番建樹,來做出一番利於國家、利於社會和利於人民的事業。我們能夠養親之心、養親之志,就能夠真正的立身行道、榮宗耀祖。
而我們在華嚴水結晶實驗室當中也曾經看到,有很多實驗都是讓水看這個孝字,讓水來看這些學習《弟子規》、讀誦《弟子規》,還有落實《弟子規》這些孩子們跟老人的照片。而我們在水結晶實驗當中看到,當水看到中文的孝字的時候,水結晶所呈現出來的也是老一輩跟子一輩這種一體不二的關係。其中一個水結晶,就好像一個孝子他在背著他的父親、背著他的母親這樣的一個相狀。而在水結晶體當中,更是顯現出至孝之德的光輝,也顯現出老跟子這一體不二的一種關係。
我們記得創建華嚴水結晶實驗室的劉醫師,他會經常來報告他們進行水實驗的一些最新的實驗成果。曾經有一次,他就把重慶這個地區的一位孝子他孝敬母親的照片拿給水看,結果在水結晶當中,就呈現出孝子用湯匙餵養母親的一個畫面、一個景象。劉醫師他跟我們說,他每次看到這幅照片,每次看到這個水結晶,他都會忍不住流下眼淚。
這個故事其實是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講述的是一個無臂的孝子,這個孝子他已經失去了雙臂,而他為了報答他年老的母親的恩德,每天餵母親吃飯是用嘴含著湯匙來餵母親。這個事情是發生在中國的重慶市,有一個孝子叫做陳星銀。當然,現在他已經是中年的男子了。雖然他失去了雙臂,但是他還能夠跟一般人一樣去田地裡耕種,而且還能夠在一日三餐的時候,去餵養生病的母親,他的母親已經九十多歲了,每天這個孝子就給母親餵飯、餵藥。可是我們會想,一個中年的男子,他兩隻手都沒有了,他是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他日常的務農生產跟他日常的生活,基本上他就是靠著他的嘴巴、下顎,還有身體以及他的腳趾頭來完成這些動作的。
其實陳星銀他在小時候,原本他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但是不幸的是,在一九七四年的時候,當時陳星銀只有七歲,在一次意外的事件當中,因為他被高壓電給打中了,所以他兩隻手就被迫截肢。可是雖然遭遇這種生活的變故跟意外的災難,但是陳星銀他卻立志要奮發圖強。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有一顆孝敬父母的心。因為當時他看到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要很辛苦的去從事於農業的生產,而且又要花很多的精神跟時間來照顧自己。當時他已經很懂事了,他就暗暗發誓,決定要自己自立自強,來學習做這些家事,來學習從事於農業的生產。他希望他能夠自立自強,給年老的父母減輕這些家庭的負擔。正是這個孝子他的這種孝心跟孝行,他強化了自己的能力。雖然是雙手殘疾,但是他卻能像正常人一樣去勞動、去做家事,去幫助家裡來減輕父母親的種種負擔。
等到他的父親還有兄長都過世的時候,他就和他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而這個時候家庭的重擔就完全落在了陳星銀的肩膀上。因為他有這片孝心,他的能力在這種艱難困苦的生活當中就強化了,他可以用腳來燒火煮飯。因為多年勞動的關係,他所要用到的這些部位,譬如說頸部、腳趾頭都磨起了很厚的繭。
而更為感人的是,因為媽媽年紀大了,到後來都沒有辦法自己去吃這三頓飯,所以他就親自侍奉母親湯藥,這種孝行也感動了鄰里鄉黨。就在二O一五年的冬天,因為媽媽年紀太大,九十多歲,突然沒有辦法下床,而且她的手也沒有力氣。從那個時候開始,陳星銀他就一日三餐的給媽媽餵飯、餵藥,這成了他每天都必須要做的事情。
他是怎麼做到的?每天陳星銀他就用嘴把湯匙含在自己的嘴裡,從電飯鍋當中一勺一勺的「舀」出半碗的米飯,然後再蹲下身子,把他的下巴歪著,把飯碗挪到肩膀上,就「端」著這碗飯走到母親的房間裡。走到母親這裡,他把身子就彎下來,就把這碗飯從他的肩膀上放到母親的床邊。因為母親已經臥病在床,躺在床上,讓他的老母親抓著他的肩膀慢慢的坐起來。於是他用嘴含著湯匙一勺一勺的把飯就餵給自己的老母親,一勺、二勺、三勺這樣慢慢的餵。就好像是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母親在一點一點的給我們餵奶,這種場面幾乎是相同的。一直到母親吃飽了,就搖搖頭跟他說「我已經不吃了」。接著陳星銀又用同樣的方法把一碗湯端到母親的面前,給母親餵上幾口湯。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一個過程,一天三頓飯這麼辛苦的來端給母親吃,等母親吃完的時候,其實兒子就已經是汗流浹背了。
陳星銀非常了解母親喜歡吃什麼,母親她的生活習慣是什麼,他都是瞭若指掌的。九十多歲的老人家非常愛吃葡萄、香蕉,還有蛋糕。所以陳星銀每到趕集的時候,他都會先到市場上,把媽媽喜歡吃的這些小點心都買好。所以媽媽雖然九十多歲,臥病在床,可是她身邊的這些小零食,這些葡萄、香蕉、蛋糕從來都沒有缺過。而這個孝子隔三差五的還要請來鄉裡的醫生給母親檢查身體。
陳星銀這種孝順母親的孝行感動了他的鄰里鄉黨,後來也確實通過媒體把他這個孝心孝行的故事廣為傳播,也是感動了天下的人。劉醫師說,他每次看到這個故事,都會忍不住流眼淚。
記得我的奶奶在過世之前,九十多歲的時候,也都是我的父親、母親親自照顧的。母親曾經跟我說,父親照顧奶奶非常的細心,有時候因為父親的廚藝非常好,所以他經常就自己做飯,做給奶奶吃。但我們知道一般老人家口味都比較重,一個是她年紀大了,有的時候胃口不是特別的好,所以就喜歡吃重口味的東西。在照顧老人的時候,有時候吃一頓飯,我父親就要跑上跑下的,奶奶一會想要再加一點胡椒,一會想要再加一點香油,吃一頓飯我爸爸就要不停的跑,跟母親一起忙活,讓老人家能吃得開心。
我們看像這種孝順母親的人倫的親情,確實給我們很深的感動。一直到奶奶臨終的那天上午,奶奶還跟我的父親說,她說:「我這一生非常幸福快樂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天跟你一起吃飯」。當時我父親覺得奶奶講這個話很奇怪,這不是每天這樣都很正常嘛,為什麼那天奶奶突然說這個話,說我這一生跟你一起吃飯,這是我人生很幸福、很快樂的一樁事,想不到那天奶奶就走了。所以我們說行孝要及時,無論自己的父母現在是多大的年齡,我們都要抓住機會、抓緊時間,能夠點點滴滴的盡到我們為人子女應該有的孝心跟孝行,這樣我們人生就不會留下遺憾。
同樣在中國古時候,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陳星銀他是一個非常平凡的家庭,而且生活也是比較窮困、比較艱難的。而在唐朝的時候,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宰相的家裡。宰相的家裡,我們想一個家庭這麼富貴亨通,這家裡一定有很多的傭人、很多的僕人可以使用。但是即使是這樣高官厚祿的家庭,也是以孝悌的家風來傳家的,也是非常重視對於父母親的孝養。
在唐朝的時候,崔山南,也就是崔琯,他的曾祖母是長孫夫人。長孫夫人因為她年紀已經大了,牙齒都脫落了。我們知道牙齒脫落,很多東西沒有辦法咀嚼,只能喝一些流食,沒有辦法像正常年輕人這樣去進食、去吃東西。而崔琯的祖母,就是崔山南的祖母是唐夫人,唐夫人就是長孫夫人的兒媳婦。唐夫人她非常的孝順自己的婆婆,每天她盥洗之後,就到堂上用自己的乳汁來餵養婆婆。她每天都非常恭敬的,就是把整個身體梳洗得乾乾淨淨的,穿得整整齊齊的,然後在她的婆婆的階下,恭敬的給婆婆行禮、跪拜,然後來到婆婆的面前,就用自己的乳汁來奉養婆婆。因為這個媳婦非常的孝順,所以她的婆婆雖然很多年都沒有吃正常的這些米飯、麵食,因為她牙齒咬不動,但她就每天喝她媳婦的奶水,身體都一直非常的健康。
有一天,她身體突然有了一點病,家裡大大小小的這些兒孫們都聚集在她的身邊。長孫夫人她要臨終的時候,她就跟家裡的兒孫說,她說:「我沒有辦法來報答我的媳婦對我的照顧跟養育的這種恩德,我只希望說,家裡的子子孫孫,像新娶來的這些媳婦,也能夠像她孝敬我一樣來孝敬她」,她說:「這樣我的心裡就了無遺憾了、就非常的滿足了」。
我們看到一個家庭,它能夠用孝悌的家風來傳世,這個家庭一定會發達的。果然博陵的崔氏,我們知道博陵是在河北定縣,這個崔氏家族它是「歷臺閣藩鎮者數十人」,也就是說,後世這些子孫當到尚書以及藩鎮這樣的地位的有幾十個人。所以天下人都說這個崔氏家族是「士族之冠」,讀書做官,這個家庭可以說代代都出高官,代代都出賢孝的子孫。我們看它的根源就是源於他的祖先用孝敬來傳家,以這個家風代代相傳,子孫都是看到長輩的身教,自然也都能夠成為孝子,在家成為孝子,到了國家就可以成為忠於天下、忠於國家的一個好官員。
說到這個故事,我就想起有一個長輩也跟我們講,她說當時她的公公九十多歲的時候,因為老人家年紀大了,這個牙齒都不是特別的好,她身為媳婦就經常在照顧自己的公公。但是公公因為年紀大了,所以喝水、吃東西也都不方便,她每天在家裡就準備一個小奶瓶,就放在公公的身邊,公公有時候晚上想要喝水,就拿著這個小奶瓶喝幾口。平常她會在公公的身邊就安一個電鈴,有時候她下去煮飯的時候,公公如果有什麼事情,一按電鈴,家裡的媳婦、家裡的兒孫馬上就能夠聽到,就能夠馬上趕到父親的面前。這個媳婦因為她非常孝敬公婆,所以她的兒子也看在眼裡。兒子對於奶奶也是非常的孝順,有時候他買到一點好吃的、好喝的這些小點心,一定就想到自己的奶奶,會端到奶奶的面前。奶奶就跟他說,「你拿的這個飲料太冰了,我喝不了。」結果她這個小孫子就把這個飲料放在太陽底下,他說:「奶奶,我用太陽把它晒一晒,晒得不太冰了,我再拿來給妳喝。」奶奶看到孫子這麼孝順,心裡就非常的高興,這晚年就過得非常幸福、非常快樂。所以這個孝,確確實實它是我們人倫的根本、我們德行的基礎。
而由這個孝延伸出來孝親尊師,我們在佛經的《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當中,看到它的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在佛門來講,這是人天的福德。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希望來世繼續為人,或者生到天,至少要達到這個標準,這是淨業三福的第一條。而這其中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以儒家的根《弟子規》來落實的,這個就是屬於倫理道德的教育。孝是根、敬是本,而這其中孝就是指的孝養父母,而這個敬就是指的奉事師長。孝親尊師這是我們人倫的根本,也就是所謂的孝敬之道,就體現在我們對於父母的孝養,我們對於老師的這種奉事、恭敬當中。所以孝道跟師道可以說這是一切德行的基礎。
確確實實對我們的人生,在我們生命歷程當中,孝跟敬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是以孝跟敬來做為基礎。但是我們看到,現代社會確實因為受到了許多新的思想的衝擊跟影響,所以現代的社會當中,人們對於孝跟敬往往都疏忽了。這種現象就造成我們現在社會上一些嚴重的問題,我們看到甚至於說在這個時代發生兒女殺害父母、殺害兄弟姐妹,或者是說跟老師嚴重的對立等等的問題。這個是使社會愈來愈動盪的一個根源,為什麼?因為這是把整個文化的根全都斬斷了。我們想想看,當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它的文化的根被徹底摧毀的時候,必然它的災難、它的動盪也會隨之而來。這就如同是一個花瓶裡面的花,你看這個花,如果它沒有根,雖然說它是插在花瓶裡面,好像開得非常的漂亮,但是沒有幾天會枯萎了。
同樣的道理,為什麼這個社會會這麼動盪不安?其實也是跟我們社會教育當中,把人倫道德的這種教育給拋棄了,是息息相關的。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從根救起?這個是真正能夠解決社會問題,能夠化導人心向善的一個根本,就是要從孝親尊師這個根本開始做起。
我們上節課也有跟大家報告過,在二O一八年的時候,我們在法國巴黎也遇見了一位法國漢學界的泰斗汪老教授。當時他和師父上人見面這個場面,可以說是兩位泰斗級的老人的一個世紀之交、世紀之談。因為師父上人去年是講經弘法六十週年,影響所及是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文化,影響非常深遠,而汪老教授在漢學界他也是一個影響力非常大的老人。在二O一八年的時候,這兩位老人見了面。而剛好兩位老人家的年齡也是相同的,是同一年出生。初次見面的時候,我們就從汪老教授的身上,學到了他尊師重道的這種風範,給我們印象非常的深刻。
而因為兩位老人家都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漢學是非常非常的重視,當時一見面的時候,就特別的歡喜。師父上人就談到說,說他從中年之後就非常的擔心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傳人,如果中國傳統文化斷滅的話,這個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危機,而是整個人類的危機,因為只有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大行於世的時候,才能夠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安定跟和平。
當時汪老教授聽到師父這樣的一段話,他表示非常的同意。並且他也談到,因為他的老師是饒宗頤先生,前兩年剛剛走,饒宗頤先生也是一生都是致力於保護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而汪老在言談舉止當中,他都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師。我們看這樣一個老人家,他那種尊師重道的心,在他的字裡行間、在他言談舉止當中就表現出來。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有饒宗頤先生這樣的好老師。師父上人也說,之前他在香港的時候,也曾經跟饒老見過幾次面。
師父其實在一生當中也是對於自己的老師總是念念不忘。最初教導師父哲學的是當代的大哲學家方東美教授,之後是跟著章嘉大師學習佛法,後來用十年的時間親近李炳南老教授,最終奠定了一生當中講經弘法的基礎。師父上人也是一生對老師都是念念不忘的。
而汪老教授他特別強調,我們知道汪老教授他是一生研究甲骨文、研究漢字,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法國人對於中國文化這麼精熟,他能用非常流利的中文給我們講解《莊子》、講解他所研究的漢字。他特別強調,中國文化是我們人類最為寶貴的文化,特別是中國的漢字。
我們知道,中國漢字這是一種表意的文字,這種文字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文化特有的一個載體。這不同於西方的這種表音文字,因為這個載體它是可以穿越時間、穿越空間,就是我們幾千年後的人們還可以通過漢字這個載體,跟幾千年前的祖先進行思想的交流,去傳承他們的智慧跟文化。所以西方的文字,它的表音文字就沒有這麼好的優勢了。
汪老教授說,他覺得文言文是非常有意思的,他是花了很多的時間來研究我們中國的漢字跟文言文。當時師父上人就談到說,包括在台灣等地區,專門研究文字的這些老師愈來愈少了,而且年紀都愈來愈大,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隨著時光漸漸在凋零了。可是漢字文言文,是我們真正能夠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師父就談到,一個時代如果能夠多幾個大文字學家出現,這個社會就能安定。
可是這門學問,我們說文字、聲韻、訓詁學,像這些漢字、文言文,這些傳統的文化,現代年輕人都不喜歡學,現在其實我們是面臨著一種危機。特別是在這五年、十年當中,如果沒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把這些老人家他一生的智慧經驗繼承下來,不能夠傳下去的話,五年、十年之後,即使我們想要再恢復,幾乎也都不可能了,難度就太大了。這是兩位老人家都非常擔憂的,偏偏許多年輕人滿腦子都是西方的文化,而現在西方人卻反而開始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這幾年在英國、在法國、在德國,都感受到文化的危機,而且也感受到外國人在非常認真的要學習中國文化的這樣一種趨勢。譬如說在英國這些學校裡面,往往是在一些貴族學校、比較好的名校,能夠找到教中文的老師,而有的學校即使想要教中文,都找不到師資。我們接觸很多的大使跟嘉賓,他們也非常熱衷把自己的兒女送去學中文,都覺得能夠學中文,對於他們西方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榮耀的事情。所以確實西方人已經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很多漢學家也是對於這一點都是非常熱衷於推廣的。
汪老教授他給我們講述他跟老師的小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非常大的。過去汪老教授他曾經跟著饒宗頤先生許多年的時間,在印度、斯里蘭卡、柬埔寨這些地方,曾經跟著老師去旅行過。而有一次在印度的時候,他跟老師去考察一座古代的寺院。可是當時這個天氣,因為是比較濕熱的地區,就是常常會下雨,他們要去考察這個寺院的時候,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一下車都沒有辦法落腳。於是這個時候,年輕的汪教授就背著自己的老師,把老師背在身上,就蹚著水走了一二百米的路。在這種情況下,頂著風冒著雨,背著老師走了兩百米,才把老師背到了他們要考察的這座寺廟裡去。老師有這麼孝順的學生,當然是心裡很歡喜了。後來饒老凡是到法國,他一定都是住在汪老教授的家裡。
饒宗頤先生他就回來之後,就想起這個場面,就作了一幅畫,就把當時的情形畫了下來,並且在畫的上面還題了一些字,講述當時的這個經過,他說是「冒雨遊伽利洞」,去遊這個古代的寺廟,「汪德邁背余涉水數重」,就是說汪德邁背著我頂著風冒著雨,還蹚著水,走了好長的路,等到把老師背到了這個寺廟的時候,「笑謂同登彼岸」,老師也很幽默,就是說師徒兩個人是同登彼岸,全都到了目的地了。
我們從這些小故事裡面看到,為什麼這一生他能夠在學術上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在漢學的學習、研究當中那麼引人注目?我覺得這是跟他的尊師重道的心態息息相關的,這是在許多老教授的身上都能夠體現出來。
而汪老教授他認為說,他覺得李約瑟是二十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漢學家,他是對於中國古代的科學跟醫學都是有研究的。
師父上人說,中國人確實是從古時候,科學就非常的發達,但是中國人並不發展科學,而是重視倫理、道理、因果、聖賢的教育。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確實是從小學做人,到中學學做事,到了大學是學習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跟經驗,是為社會、國家、全天下服務。
這段回憶是在二O一八年的時候兩位老人家見面,我們所見所聞的真實回憶。我們今天學到《弟子規》「入則孝」這個專題,特別很有感慨、很有感觸。也深深的感恩,在這個時代,還有像師父上人、汪老教授這樣的老人家,包括我們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周虎林教授、王偉勇教授,有這樣的老人家把孝親尊師的一種榜樣做出來給我們看。因為我們覺得跟著老師學習,其實我們真正要學的不只是書本上的學問,書本上的學問這是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可是中國人古古相傳的這種人文精神、這種風範跟道德,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的遺產。這些老人家在在處處都給我們表演出知恩報恩、孝親尊師的一個德範、一個榜樣,做為學生來講,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第一步。這是《弟子規》的「入則孝」。
下面我們也來看一下在《論語》當中,孔老夫子特別談到了孝悌的重要性。這個是有子所說的,是記載在《論語》當中,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這段經文,其實我們能體會到,忠臣必定是出自孝子之門。當一個人他有孝悌忠信的這些德行的時候,他到社會上他絕對不會做一個犯上作亂的人,整個社會的安定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著眼的。雪公老人在講解這段經文的時候特別談到,在這一章就主要是教人孝悌修身。人就是身,孝悌這是修身。這個和我們現在的媒體輿論所宣揚的完全不同。現在因為注重知識技能、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對於倫理道理這個部分確實是非常的缺失,甚至於有許多的節目都不是讓人可以行孝悌忠信之道,而是教人怎麼犯上作亂。
能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一個人他能夠恭敬的順承自己的父母,我們可以想像,他是絕對不會去犯上作亂的。不會犯上作亂這是齊家,家,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職責當中,履行好他應該要盡的義務,他絕對不會造成社會的動盪,只會給社會帶來安定和諧。
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不好作亂則國治。我們看在全世界的範圍當中,為什麼許多國家會這麼的動盪不安,有許多遊行示威,有許多造成社會一些動盪的這些事情發生?其實說到根本上,確確實實是教育出了問題。如果一個人他從小就能夠受到倫理道德的教育,他了解自己的本分,也知道自己的義務,從小他就能夠順承父母,能恭敬師長,到了社會當中,他怎麼可能去做一些犯上作亂的事情?當然是不可能的。他一定會經營自己幸福美滿的人生,而且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所作所為一定是給社會帶來安定和諧的。所以社會的動盪,其實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出了問題。
而孔子這一生當中所教導我們的這些學問,無非就是《大學》當中所說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個地方,有子所說的這段話,這是強調一個人他能夠具足孝悌的德行的話,他是絕對不會去危害社會、擾亂社會的。
而《中庸》當中說「修身以道」,怎麼修身?這要學大道之道。而這個道要怎麼修?《中庸》說「修道以仁」,要從仁當中去下手。可是這個仁,就是我們前面所談到,這個仁慈博愛它的根本又是在哪裡?如何才能夠讓人們能夠開啟他性德當中本有的這些仁愛的德能?答案在這裡,有子的這段話也給我們很深的啟發。我們要學仁,是要以孝悌來做為根本的。有了孝悌的根本,我們對於父母、老師能夠真正的親愛精誠,真正的去行孝、行敬,推而廣之,到社會上,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然就會生發起一種真誠的仁愛之心。孝悌它是仁的根本。
「鮮犯上,家齊也。不好作亂,國治也」。我們看有子這段話,從修身、齊家、治國,修齊治平的學問都在這裡體現出來了。《大學》當中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都是從這個仁字而興起的。
孔老夫子所說的話,孔老夫子一生,他老人家也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並沒有自己的發明創作。雖然他是天縱之聖,如果孔老夫子沒有出現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人們形容這是萬古如長夜,就沒有一盞智慧的明燈來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孔老夫子確實是大聖大賢之人,但是夫子他一生都很謙虛,他說他沒有自己的發明創作,他只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把古聖先王所傳所學的,把它繼承下來而已。所以夫子他確實是非常謙虛的,他總是引用古人講的話,詩云、於傳有云等等,從來沒有說我怎麼怎麼樣,值得怎麼怎麼驕傲,沒有這種態度。夫子之德是溫良恭儉讓。
我們中國人非常講求倫理道德的根本,經文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是引孔子的話來證明。君子務本,這個本是什麼?這個本就是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本立而道生」,我們把根本立住了,道自然就生發出來。而「修身則道立」,只要修身,道它就暗暗的立住了。這個道生是《大學》的道生,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都能夠辦到。而「修道以仁」,仁者,人也。這個地方,雪公老人再次強調,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來學仁?因為我們知道,孔夫子其實他一生教學,有人說他的核心理念就是「仁」。「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教學的重點就是一個「義」字,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個是夫子,孔孟他們教學的一個核心跟重點。但這個仁字要從什麼地方來入手?雪公老人在這裡強調,所謂「親親為大」,要先從父母的身上來行仁。因為是先有父母,然後有兄弟,中國九族的服制是按照這個來做的。孝悌是仁的根本,這就好像我們在蓋房子一樣,我們把地基打好了,把根本打好了,再來蓋房子,這個房子就會非常的穩固。
我們學到「入則孝」,深深的體會到這個根本的重要性。所謂「孝是中華文化根」,中華五千年泱泱大國的浩瀚的文化,它的根是從哪裡起源的?它的根就是這個孝字。而「敬是中華文化本」,這個敬。孝親尊師,這是大根大本。它的落實之處就是「孝親尊師」,孝敬父母,尊敬老師。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可以說用這幾個條目,可以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概括起來。當然,這個也是我們在《弟子規》當中所要學習的重點。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而教育是文化的生機,所以安身立命,教學為先。我們為什麼要共同來學習《弟子規》、來學習《聖學根之根》?也是這個原因。我們真正要把民族的文化、民族的靈魂把它找回來,要從這些基礎的典籍下手,從這些根本下手,而且要從教育下手。
「入則孝」先學習到這裡,下面就開始進入「入則孝」的經文。我們先來學習這第一句:
【父母呼。應勿緩。】
這句課文,這是談到,當父母在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的來回答,不能夠慢慢吞吞的去回應,這是『父母呼,應勿緩』。
《內則》當中說:「能言,男唯女俞」,「唯」是應之速,就是反應非常快速;「俞」是應之緩。也就是說一個孩子他開始能說話的時候,男孩應之速,女子則教之以應之緩。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在孩子他能說話,開始懂事的時候,就教他怎麼應對進退,對於這個重視的程度是如此。我們讀書人也是要真正的去體會到古人在教育方面他的用心的深切,小朋友在孩提的時候,對於他灑掃、應對、進退這個方面,就著力進行教育。
孝子在侍奉父母的時候,「不待口呼而能應者。上也」。這個「上也」是說,不用父母講出來,我們馬上就能反應到,反應出來,這個是最好的、最佳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對父母的孝敬達到一種心靈感通的程度,有時候父母親他不用講,我們做為兒女就能夠心領神會,就能夠知道父母親他在想什麼、他在做什麼,他希望我們要怎麼做,這種孝敬是非常之高明的。「呼而應之急者。次也。」有的時候,我們做為兒女反應比較慢一點,一定要等到父母開口了我們才去做,這個已經是排在第二位了,不是最上等的孝行了。而「呼而應之緩者。下矣。」如果等父母都已經叫我們去做,而我們又在那裡慢慢吞吞、磨磨蹭蹭,一直都不去回應,也不去落實,這個就是孝行的下等。
而君子是「希其上。行其次。棄其下」。做為聖賢君子,在教孝、在行孝的時候,最希望達到的是什麼?就是父母親還沒開口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父母在想什麼、父母希望我們做什麼,和父母真的是心心相通,心靈能夠有這種感應道交。如果反應沒那麼快,不得已而求其次,父母已經在呼喚我們、要求我們,或者是在指導我們的時候,我們能夠馬上的去回應、馬上的去落實,這個也不錯,也算是一個孝子了。最不可取的就是,父母已經有要求了,或者是對我們提出某種希望,我們卻一直在懶散拖沓不肯去做,這個是最下的。更不用說那個充耳不聞,懶洋洋而不知道回應的人,像這種是「自棄於孝道,自絕於人倫之外者」。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親對我們的呼喚,要非常及時的來回應,非常及時的來回答,不要拖沓,不要慢吞吞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在跟李越老師學習「七個及時」的時候,老師在這個方面就做了很詳盡的解釋。之前我們在英國漢學院,要入學之前有一個養正教育扎根實修班,其中這個課程裡面,李老師在構建家文化的時候就非常強調「七個及時」。這七個及時不但是「父母呼,應勿緩」,我們把它運用在家庭當中,運用在工作當中,運用在社會當中,我們生活各個方面,其實都可以用這個原理原則來對應。這個是我們在學習家文化的時候,確實體會很深。
自從那次培訓之後,也更強化了我們一個觀念,就是父母親對我們提出一個什麼要求,或者是我們在公司行號、一些團體當中,我們的領導對我們有一個什麼要求,或者傳來一個什麼訊息,我們都要及時的去回應、及時的去處理,也要及時的去請示、及時的去確認。這樣無論是走到哪裡,我們的行為都非常的受歡迎,而且我們一舉一動也給這個家庭、給這個公司團體、給這個社會帶來一種安定和諧的氣氛。這「七個及時」,我們有機會確實需要深入的來學習,可以參考李越老師所講解的課程。
當然,我們今年在馬來西亞過年的時候,有一些退休的校長,還有一些在職的校長跟老師,來匯報在馬來西亞推廣《弟子規》德行教育的情況,讓我們非常的感動。他們是從二OO七年開始,就有在廬江湯池學習這些「幸福人生—《弟子規》」的課程,一直堅持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都一直在推廣。他們不但是自己主辦一些課程,而且編了一些教材,到馬來西亞、印尼,到各個國家,南洋的各個地方去推廣。每年也會主辦一些學校行政人員的研習營,教師的研習等等。他們有很多的華校,為了把自己的文化能夠真正的保存下來,就有許多的長者、許多的校長跟老師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其實我們看到這一段,真的是體會到什麼叫「德不孤,必有鄰」。我們覺得我們天天在學習《弟子規》、《聖學根之根》,好像回應的人、學習的人、跟我們同行的人很少,可是真正走出去,才發現真的有很多長輩都是長年累月的在落實。
他們甚至到一些華社的民間團體去講解、學習跟落實《弟子規》。譬如說到中國銀行給他們的銀行的員工講解,他們的總裁、副總裁都非常的讚歎。甚至在馬來西亞我們了解到,因為華人非常的團結,而且也非常重視他們的根本,重視他們的祖先、他們的來源,所以有很多的會館,譬如說福建會館、廣州會館,這些華人聚集的地方,都非常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到這些地方去講解《弟子規》。他們還編了很多教材,一些關於《弟子規》和德行方面的輔助教材,送到整個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還成立了德行教育方面的促進會,來推動東南亞的五個國家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文萊、菲律賓等等。
在去年,有許多來自於歐洲還有世界各國的教育專家跟嘉賓,在師父上人的促成下,他們專程來到弘明實驗學校,來考察這一條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經驗。馬來西亞這邊的老師、校長們,他們也組成了一個考察團,也特別到弘明學校來參觀。包括他們在一些地方舉辦一些講座,關於德行教育的講座,都非常的受歡迎。譬如說在印尼舉辦《弟子規》的講座,這聽課的人就有上千人。師父上人聽到這些馬來西亞的校長、老師們他們推廣《弟子規》的狀況,非常的讚歎,還特別說:「馬來西亞救地球」。並且談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要復興,就必須讓你們團結起來,是佛菩薩在你們的身上。我們看到這些長輩,看到他們,即使是有一些校長已經是退休了,有一些是在職的,他們無論是老人,還是這些年輕的校長、老師們,都那麼用心、那麼認真的在推廣《弟子規》、推廣德行教育,我們看了是非常的感動、非常的讚歎。
「父母呼,應勿緩。」《弟子規》的內容是根據《論語》當中孔老夫子所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根據這些話開展開來的。整個《弟子規》有七個部分,包括孝、悌、謹、信、汎愛眾、親仁,還有學文,每個部分都有具體要怎麼去落實的要點。在孝的方面,就是從這句「父母呼,應勿緩」,從這個地方開始的,也就是說父母在呼喚我們的時候要立刻回應,不能夠怠慢。
前幾天也跟一位師兄有分享過自己的一點心得,我這幾年跟隨著師父上人,跟隨著老師在學習,其實我覺得自己的資質、自己的聰明才幹這方面其實是很薄弱的,並不聰明,也沒有什麼資質。但是在事奉老師的時候,我總是有一種想法,就是說老師要我們做的事情,我們不能夠打折扣。因為有時候老師教我們的一些學問,教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或者給我們布置的某種任務,其實如果一個人想起來,分析起來會覺得這個難度太大了,我肯定是完不成的。如果我們沒有一個「父母呼,應勿緩」的態度,往往會因為我們畏難,覺得這個事情我怎麼可能能做得出來、怎麼可能能完成?就因為這個畏難的情緒,常常會把父母跟老師對於我們所期許的事情,放在一邊而不去落實。但我這個人就這點比較傻,有時候不太會去評估說這個事情難度有多大。但是覺得既然是父母、老師對我們做出的要求跟一種期待,而且這個期待跟要求也都是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除非你不去做,只要你肯做,你肯去想方法,肯去努力、去用功,就是肯定是能夠做成的。
這麼多年,我覺得有很多事,想起來應該是不可能去做、去完成的任務,去實行的、落實的事情,但是因為有這個態度,我覺得父母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不要打折扣,就在這些歷鍊當中,也圓滿完成了很多事情。有的時候事情做完之後會想說,自己怎麼可能把它做出來?也感覺到很驚訝。我覺得,因為在這個時代,確實是老祖先、古聖先賢看到發心要繼承傳統文化、繼承漢學的這樣的人太少了,所以哪怕我們發了一點點心,我們感覺古聖先賢、老祖宗對我們的加持跟保佑的這種力量都特別強。有時候會覺得有一些自己能力似乎不可能做出來的事情,想不到居然也做出來了,這些其實我覺得都是老祖宗跟古聖先賢的加持。父母呼,應勿緩;老師呼,應勿緩;長官呼,應勿緩;長輩呼,應勿緩。也就是當我們遇到這些長輩對我們有期待、有要求、有呼喚、有布置任務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應勿緩,認真努力的把它做好。哪怕我能力不及,但是我心已經盡到了,盡心盡力了,只是我能力可能還沒有達到那麼好。我覺得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但是態度很重要,就是如果我們始終不肯去做,不肯去真正的落實,即使能力再強也沒有用。可是如果我們有這個態度,願意遵從父母老師的教誨去落實、去做,即使我們能力不足,在這個歷鍊的過程當中也慢慢會強化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智慧跟經驗。當然,這是一個經驗之談。
「父母呼,應勿緩」,確確實實,從這個地方,其實它所體現出來的,是對於父母老師的一種態度。也就是做為子女、做為學生,如果對於父母、對於老師存有一種恭敬心的話,父母和老師對於我們的呼喚,我們必然是立刻回應、立刻答應的。如果不具足這種恭敬心、孝敬的心,當然很多事情會慢慢吞吞的,也不回應,也不去落實,讓父母老師都很著急。這個地方我們歸結起來,最重要的根源就在於你的恭敬心夠不夠。如果我們恭敬心具足的話,對於父母、對於老師,就能夠深入的去、深刻的去體察父母老師的需要,這個孝道我們就能夠有所落實。
我記得今年在馬來西亞過年的時候注意到一個細節。因為我們老師已經九十四歲的高齡,一舉一動都非常的慢,吃飯、走路、說話都會比較慢一點。當然因為師父上人其實從年輕的時候,他的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有一種古德君子的謙謙風範,一舉一動都非常的穩重,但到年紀大了,有時候動作就會更慢一點。我們年輕人年輕氣盛,有時候做事情,說話快、做事快,吃飯也快,可能有些頻率就跟老人家不是非常同步,不能夠去體察、體會到老人的需要。我今年過年注意到一個細節,我也是看了挺感動的。就是每次在吃飯的時候,因為師父動作慢,有時候他吃飯會很久才開始舀起飯來吃,拖的時間比較長,我們性子急,供養完之後,可能我們就會先吃,先開始吃。過年的時候,剛好跟一個師兄坐在旁邊,我就注意到他就非常注意師父的動作,他一定等到老師開始動筷子,開始把飯菜都夾起來,放到嘴裡開始吃的時候,他才會開始吃。我注意到這個細節,就會感受到,因為這個師兄他從小吃過苦,他會侍奉父母、會事奉老師,在這些小細節的方面他就會注意到。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但是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一個人他是不是心裡有父母、心裡有老師,他心裡是不是有恭敬心,其實都可以體現出來。
剛剛談到「父母呼,應勿緩」,這裡最重要的就是體現出我們內心的一種誠敬,也就是《禮記·曲禮》當中說的,「《曲禮》曰:毋不敬」。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有恭敬心,這是這句課文的一個重點。當一個人對於父母、兄弟、長輩都有恭敬心的時候,對父母交代的事情他會盡心盡力。他對人恭敬,他對事就會恭敬;而當他對人恭敬的時候,對萬事萬物他自自然然也會以愛敬存心來對待它。「父母呼,應勿緩」,乃至於我們後面學到「父母命,行勿懶」,這都是恭敬心;「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也都是對父母的一種恭敬心。這個地方我們說,我們有這個恭敬心,能夠推而廣之,自然「父母呼,應勿緩」,師長呼、長輩呼、上司呼,我們都能夠做到應勿緩。能夠這樣子去落實,我們無論是在家庭、在公司、在社會上,都能夠把這種恭敬之心用來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也就是《大學》裡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樣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好,接著往下來學習第二句:
【父母命。行勿懶。】
這句課文是談到父母親有事情來交代的話,我們要立刻去落實,不能夠推脫敷衍,或者說偷懶、推卸責任,這都是不應該有的態度。在《內則》當中說 :「子婦孝者敬者」,這是談到我們做為兒子、媳婦,對父母親孝順,對公公婆婆孝順,「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就是我們父母親、祖父母還有公公婆婆對於我們,「命」就是交代我們要做的事情,勿逆勿怠,也就是『父母命,行勿懶』,一定要認真的去做。「若飲食之。雖不耆」,這是說日常吃飯、飲食這個方面,即使這是自己並不喜歡吃的東西,「必嘗而待」,做為子女一定要把這些東西嘗過,譬如說這個飯菜是冷熱,湯藥是不是熬得剛剛好的濃度等等,一定要自己親自去檢查、去了解。「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代之。己雖不欲。姑與之。而姑使之。而後復之。」這是講做為子女在侍奉父母、侍奉公公婆婆的時候,可以說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要非常恭敬,非常謹慎、小心的來侍奉長輩。
「父母之命。重於泰山」,父母老師對於我們所要求要我們做到的,這是重於泰山,絕對不能夠違逆。「當珍重而懷之。殷勤而行之」,這是我們做為子女應該有的態度,「父母命,行勿懶」。包括有的時候我們曾經答應父母要做的事情,這也不能夠懶惰,要趕快的去落實。其實在我們生命的歷程當中,有的時候往往對於我們親近的人,反而很容易失信。譬如說對於父母、對於家人、先生,都是我們生命當中比較親近的一些人,可是反而對於這些親人所做的承諾,我們往往反而容易不守信。蔡老師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談到說,這個原因出在哪裡?因為譬如說我們對客戶不守信用的時候就沒錢賺了,但對父母如果不守信用,兒女有時候還會耍賴,找找藉口。我們其實應該要把這種態度反過來,應該對於父母更守信用,這才是正確的態度。當然,對父母守信用,應該對於一切人都要守信用,這樣才行。
在古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做孟宗。我們知道古時候真正孝敬自己父母的這些孩子,他心心念念都能夠體會到父母親實際的需要,而且他也能夠親自親力親為的去滿足父母對他的要求。在三國時代就有一個孝子叫做孟宗,他字恭武,是江夏人。因為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母親年紀又大,身體也不好。我們知道,老人因為他身體,就是年紀大的時候,他的消化系統身體各個臟腑的機能確實就沒有那麼好,常常會吃不下東西,或者他要吃非常符合他口味的東西,他才願意吃。
前面講到當時我父親在照顧奶奶的時候就是這樣子,雖然奶奶一直到九十多歲,她腸胃功能還非常的不錯,不僅是傳統的稀飯、饅頭,就是連披薩、冰淇淋,奶奶都還能夠吃得跟年輕人一樣。但是畢竟年紀大了,有時候她口味比較重,喜歡吃合口味的,父親就經常要煮一些好吃的飯菜來供養母親,供養我的奶奶。包括爺爺在世的時候,年夜飯也都是父親親自來做,所以爺爺奶奶都很愛吃我父親做的飯,因為他知道老人的需要,能夠體會到老人那種比較重口味的心態。
我記得我們去年在巴黎的時候,當時因為天氣也比較冷,師父年紀比較大,有一段時間就感覺師父胃口不是特別的好,吃不下東西。有一天,這也是學習《聖學根之根》的一個小插曲,我們正在房間裡面準備《聖學根之根.小兒語》跟《續小兒語》的課程,當時我們在查一些資料,正好查到曾國藩先生他是非常注重對於兒女的教育,特別是兒女都要習勞,雖然他當時官位做到那麼大,但是家裡的兒女這些家事都要自己來做。當時我讀到這段資料就非常的感慨,這個時候剛好有人找我去包水餃。因為師父那段時間吃飯都吃得很少,我們大家就合在一起,在巴黎有很多華人的一些長輩也很會做飯,我們就在一起,大家包了一頓水餃。就像過年似的,所有的人都來一起,擀皮、和餡,一起包。其樂融融,那個場面非常的溫馨、非常的快樂,就好像小時候在家裡過年的那種氣氛。結果就是這種歡喜心、這種孝心、這種愛心,包出來的餃子就特別好吃。結果那天師父胃口就比較好,就吃得比較多,大家心裡也就比較放心一點了。
老人確實有的時候年紀大了,他腸胃不舒服,往往吃不下很多東西。孟宗當時就是這樣,因為他母親有一段時間吃不下飯,她就非常想要吃竹筍煮的湯。結果他一看,冬天就要到了,筍還沒有長出來,孟宗他就沒有辦法,說媽媽這麼想吃又吃不到,她心裡一定很難過,他就到竹林中抱著竹子大聲的哭泣。這分孝心跟這分真誠心,還有孝子這個眼淚滴下去的時候,想不到就感動了竹子。那個時候是快到冬天的季節,本來筍是長不出來的,可是他這分孝心,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突然間竹筍就長出來了,從地裡長出來了。於是他就把筍趕緊把它帶回家去奉養母親,想不到母親吃完筍之後病就好了,人們都覺得這是孟宗這個孝子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得的。
我們知道,當一個老人他脾胃衰的時候,吃什麼東西都沒有味道,偶爾想要吃一個東西,就覺得吃完之後可能心情也好了,隨之這個病也好了。當然這是老人跟病人的常情,更何況當時孟宗的母親她其實是病得比較嚴重的。我們想想看,在當時快到冬季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不可能長出筍的,之前我們講過水結晶的實驗,人的心念其實是可以感動這天地當中的萬事萬物,它可以影響礦物、可以影響水,當然也可以影響竹子。為什麼古時候的孝子能夠感動竹子、感動凶猛的老虎,他憑的是什麼?憑的都是他這種至孝之心,情到至處,孝心孝行到了極處,「不可以恆理測度者每如此」,當然我們知道這就是他至誠感通所感得的。
蔡老師也談到,像這樣的孝子所演出的好戲,我們老祖宗已經上演了好幾千年,而做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是不是應該要繼續把它演下去?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只要能夠學得這些孝子的孝心,在我們人生的旅途當中,一定也可以演出一齣一齣感人熱淚的好戲。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當兒女都能夠孝敬父母的時候,這天底下的老人都能夠過上幸福而快樂的晚年,社會自自然然就會一片祥和。
好,這句課文就學到這裡。下面這一句:
【父母教。須敬聽。】
這是說父母教導我們有許多為人處世的這些道理,其實這都是念念為我們著想、為我們好,我們應該要恭恭敬敬的去聆聽。父母培養一個孩子,從小長大,小時候在母親的懷抱裡,這三年不離懷抱,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有時候超過愛於他自己。譬如說在地震的時候,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們就曾經看過一個母親,她把生命留給了自己的孩子。在災難面前,對於許多父母來講,他孩子的生命是勝過於他自己的生命本身。記得母親也曾經跟我講過,小時候因為小朋友出生之後在長牙齒的階段是很容易發燒的,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就一直在發燒,母親就著急得不得了。有時候到了晚上燒得很厲害,一直哭,媽媽也束手無策,母親就抱著我,比我哭得更厲害,因為心疼自己的孩子那種心。
母親也曾經回憶起她的父親,就是我的外公,因為在母親小時候生了病,醫生都覺得這個孩子可能活不了了,就是很難治得好這個病,外公當時就想盡一切辦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把可以想到的辦法用來治療母親的疾病。後來眼看著這孩子就好像病情好不了了,我外公就每天抱著母親,就把她抱在身上,抱著我的母親,那種父親疼愛孩子的真情最後終於戰勝了病魔,後來我的母親的病也就慢慢好起來。她始終記得當年在她小時候生病的時候,父親是從早到晚都抱著她,都希望這個孩子能夠好起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有時候超過他自己的生命本身。我們看到在歷史上也有很多,譬如有人在煮鱔魚的時候,母親就特別把牠的這個肚子把它挺在外面,就希望她肚子裡的寶寶不要受到滾水的傷害。
我們看父母對我們的這種疼愛,他對我們的教導,必定是從他內心而發出來的。我們有沒有體會到,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反而對自己並不是看得很清楚、了解得很清楚,包括一些人跟事應該怎麼去處理。可能我們身在局中,反而體會不到,但父母親在局外,他反而比我們看得更清楚。因為父母親他心心念念都有自己的兒女,他教你做的事情,他對你的期望是從他的真心、從他內心所發出來的,是一種真情的流露。
我們對於老師父母,有時候兒女會覺得媽媽爸爸好像很嘮叨,一直講,講一些事情我也不愛聽。現在年輕人都很心浮氣躁的,沒有耐心去聽老人、去聽長輩的教誨。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其實這種父母對兒女的那種心,就是因為他是發自真情、發自真性、發自真誠,往往他所看的、他所講的、他所期待的,都是給我們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如果我們可以耐下心來,認真的去聆聽的話,我們人生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的。千萬不要覺得說父母親好嘮叨、爺爺奶奶好嘮叨,講得我一點都耐不下心去聽。
最近師父上人在讚歎《老人言》,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面臨許多動盪不安的局面,用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之前師父上人曾經把許多古聖先賢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智慧經驗會集成一本書叫《老人言》。師父特別交代在這上面要加上一行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為人子女要謹記這句話。老人所說的話,有時候往往我們是當局者迷,沒有辦法去判斷和領會這個話它到底對我們有多麼深遠的影響,但是做為一個子女、做為一個學生,總要秉持著一種謙虛受教的態度。縱使現在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教導我們不能夠完全理解,就好像有些事情發生的時候,父母老師已經看到很長遠,知道幾年之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但我們年輕氣盛,身在局中,對這個事情看不清楚,就覺得父母老師這樣說是不是有一點不近情理、太過了,常常是不能夠理解的。但這個時候我們要有一種謙虛受教的態度,不要把自己的那種觀念擺在前面,能夠靜下心來虛心的去聽從父母老師的教導,這是我們應該要有的態度。當然,「父母教,須敬聽」;而老師教,須敬聽;長官教,須敬聽。從父母這個角度我們推而廣之,無論我們是在學校,還是在我們的工作的崗位上,也能夠做到這些原則,我們就是把孝道、把孝親尊師的這些德行真正的都做到了。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