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弟子規-第2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十七頁,我們從《弟子規》第三行開始看起:

  【次謹信。】

  『次謹信』,這是說在一切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言語行為都要小心謹慎,而且要講求信用。「謹」就是謹慎的意思,謹言慎行。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要非常有規律,不能夠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非常的混亂。如果連照顧自己的能力都沒有的話,我們又如何能夠承擔家庭的重責?

  「信」,這是會意字,是代表,它是人跟言合成的。《弟子規》當中說:「凡出言,信為先。」孔老夫子在《論語》當中也教導我們:「人無信不立」。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他沒有信用的時候,他就很難在社會上來立足。

  「謹」跟「信」,我們首先來看謹,要謹慎。師父上人特別教導我們,慎,謹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非常的小心謹慎。我們在中國的歷史上就曾經看過,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諸葛一生唯謹慎」,他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的小心謹慎,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儒家、佛家這些經典的教誨當中都看到,儒家所說的中庸,以及佛家所講的中道,都是教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守住一個原則,就是要適可而止,決定不能夠過分。這個教誨可以說,在日常生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的事務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這是「謹」。

  關於「信」字,孔老夫子在《論語》當中曾經有一句教誨,這是記載在《論語》的「為政第二」篇,「為政第二」裡面,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跟軏,這是指在車轅的前端和車衡相連接的插銷。孔老夫子在這裡就特別強調信字的重要性,「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八德當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信的作用它是非常重要的。

  曾子,是孔門弟子當中非常賢德、非常有孝心的一位賢人。曾子他每天三省吾身,其中就有與朋友交信乎。我們看誠信,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中,它是起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注重誠信,就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問題、許許多多的流弊。而同樣的,世出世法都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學佛求出世之道,在五戒十善當中,不妄語這條戒也是非常重要的。世出世間的這些聖賢之人,都非常重視信字。夫子則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也就是不知道他除了信以外還有哪一條不錯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孔老夫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其餘的都無可取了。當然,能夠說出這樣的話,能夠在經典當中對弟子們做這樣的提醒,這也是源於夫子對於人生、對於社會深入敏銳的洞達,以及他豐富的人生閱歷所總結出來的。我們對於經典當中的字字句句,都要能夠深入的去體會、去學習。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大車指的是牛車,小車指的是馬車。大車無輗,輗就是連接牛跟車之間的木頭。小車無軏,軏就是鉤住馬和車子的鉤子。我們想想看,這裡就是一個比喻。如果一輛牛車它沒有了連接牛跟車的木頭,一輛馬車如果它失去了鉤住馬和車子的鉤子,「其何以行之哉!」沒有這些輗跟軏,在古時候,這些車子它又如何能夠走動?當然,現代的社會已經比較少能見到馬車跟牛車。以前八十年代,在東北的時候,還能夠經常看到馬車在拉貨,現在比較少見了。現在在外面跑的都是車子,車子有汽油車、柴油車、電動車。換成今日的說法,這些車子如果沒有汽油、柴油,沒有電力,它又如何能夠行走?

  夫子所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是說誠信的重要性,對於我們人生,在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往往在信用上沒有著力於下功夫,甚至於在生活當中遇到一些事情,有意無意的常常會打妄語。雪公老人在這裡也特別警示我們,要非常謹慎的守住「信」字,能夠好好認真的去學習,就能夠希聖希賢了。

  關於「信」,我們也給大家分享一個古時候的故事。這是發生在周代,有一個賢者叫做季札。季札他是吳國國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他要出使魯國,去魯國的路上要經過徐國。既然人已經到了,他就特地去拜會徐國的國君。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彼此對對方的印象都非常的好。於是徐國的國君就看到季札在出使的時候,他的衣著非常端莊得體,身上還帶著一把劍。做出使的工作,他的儀表跟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時候,劍它不僅是一種裝飾,它也是代表著一種禮儀。有許多士臣、將相,他們身上都會佩戴著寶劍。而季札的這把劍,它鑄造得非常的有氣魄,也很有氣質,剛好跟延陵季子(季札)的氣質特別的般配。徐國徐君看到這把劍,他心裡非常的喜歡。可是人家要帶著這把劍去出使魯國,他也不好意思跟季札說,「這把寶劍太好了,你能不能送給我?」當然也不好這樣講。只是季札從徐君的眼神、舉止言談當中,就觀察到他非常喜歡自己的這把劍。季札他看在眼裡,他心裡就暗暗的想,因為我要出使魯國,這把劍必須要佩在身上,可是等我辦完事情回來之後,我一定要把這把佩劍送給徐君。

  可是想不到等季札出使返回的時候,徐君已經過世了。這時候季札就來到徐君的墓旁,內心非常的感傷,於是他把自己身上這把佩劍掛在了他墓旁的樹上。心中默默的對徐君說:「雖然你已經離我而去了,但是我當初在內心當中對你的諾言、給你的承諾,我卻一直是記在心上的。希望您在天之靈收到這把寶劍,還能夠想起當日我們之間的情誼。」

  這個時候,季札身邊的隨從就感到非常疑惑,說:「徐君他已經過世了,您為什麼要把這把劍掛在樹上?」季札就說:「雖然他已經走了,但是我過去在內心當中曾經承諾過,等我回來之後就要把這把劍送給他。因為我知道徐君他內心非常喜歡我這把佩劍,君子所講求的就是誠信跟道義,這種道義是在人的心中長存的,並不是說他人活著或者過世,我就要背棄做為一個人應有的信跟義。」

  這則歷史故事也是非常感人,讓我們看到古人他重信用、重承諾、重道義的一種精神與風範。

  「信」字在我們人的一生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印祖《德育啟蒙》中說,「守信之人,言不妄發」。也就是我們不會輕易的去承諾、輕易的去答應,為什麼?「夫輕諾必寡信」,有的人他非常容易去承諾事情,但是事後往往是失信於人,這樣的事情很多。而真正守信的人,他不會輕易的去承諾,也不會輕易的去答應,可是一旦承諾的話,他一定會履行自己的諾言的。「說到做到,不矜不伐」,這是一個守信的人的風範。而「無信之人」則是相反,沒有信用的人,「事事皆假」,什麼事情,人們時間長了,對他所說的話就會打折扣、就會打問號,因為他沒有信用,已經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人所厭棄」,表面上不跟他作對,可是內心裡卻對他是非常厭棄的。「次謹信」,謹跟信都是很重要。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經文:

  【汎愛眾。而親仁。】

  『汎愛眾,而親仁』是說,我們和大眾在相處的時候,要能夠平等博愛,並且親近這些有仁德之心的人、有道德學問的人,來向他學習。

  我們先來看「汎愛眾」,汎愛眾是廣泛的去愛眾人,換成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一種人際關係法。當一個人有愛人的心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他的人際關係一定會非常的好。如何能夠和人相處得很和樂?在《弟子規》當中就教給我們這些方法、這些原則。《弟子規》它確實是非常適合,我們每一個時代都是很適用的,它教學的內涵也是很注重人際關係的這種學問。

  我們來看「愛」字。愛字是我們自性當中的第一德,親愛、仁愛、自愛。愛有神之愛、有聖之愛、有上帝之愛,也有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一切宗教它的經典的教義,最根本的核心就是仁慈博愛。可是愛它有沒有原點?答案是肯定的,愛字的原點,它的根本、根源就是出自於父子有親的這種親愛。從這個親愛再拓展開來,我們再去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天地萬物,就能夠達到汎愛眾這樣的境界。

  我們看到,世界上不同的宗教,都是教我們要無條件的去愛一切眾生,這個跟佛法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的精神跟理念是相同的。我們能夠以仁愛存心、以神愛世人的精神,來對待世間的一切人事物,我們跟各個宗教的聖哲就能同心同德。

  儒家、道家也都是講求仁愛。而不同的宗教,譬如說巴哈伊教曾經說過:「要願意為全體人類服務,徹底放下只為自己的念頭。」換句話說,這個愛能夠愛及全人類、全天下的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能夠去普愛眾生。而佛經當中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的,慈悲、愛是我們自性當中的第一德。為什麼?下面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佛菩薩他為什麼能夠成就一個智慧德能都非常圓滿的人生?他的根源就是對於一切眾生真實無私的大慈大悲所生發出來的菩提心。

  基督教說:「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人就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所以說神愛世人。

  師父上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淨空之友社,在這幾年當中經常跟各國的大使、各國的嘉賓們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通過恢復全人類聖哲宗教的智慧的教育,來促進世界的和平。編輯的一本書叫做《神愛世人》,用愛把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不同信仰的人們,都能夠聯繫在一起。這個理念也得到了許多的大使、許多嘉賓們非常廣泛的認同和讚歎。

  伊斯蘭教說:「你們當孝敬父母,當善待親戚、孤兒和貧民。」這個教義跟我們剛剛所說的,我們看聖神的愛,是從父子有親這個親愛的原點當中生發出來的。進而像這裡說的,從孝敬父母,進而去善待親戚、孤兒和貧民,就能夠做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猶太教說「要愛人如己」,真正把一切眾生看成是自己,我們怎麼樣對待自己,就怎麼樣去愛護一切眾生。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愛字確實是各個宗教的共同點。

  師父上人這六十年的弘法,是真正的把傳統文化聖賢的大愛送到了全世界,通過愛的傳達,讓人們深深的體會到「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是佛和眾生都是沒有差別的。通過這麼多年在全世界傳播全人類智慧的文化、智慧的教學,他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學會自愛、愛人、愛家、愛國、愛世界、愛一切的眾生。我們看到這一段,就跟《弟子規》當中說的「汎愛眾」,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就是它最好的註解。

  而愛這個字,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確確實實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這些文字都很難跟中國的漢字來相比的。為什麼?因為在這個字當中,它所承載的是古聖先賢的智慧經驗。我們看愛字就可以體會到,它是從心從受。換句話說,愛的定義如何來闡釋?愛字就是真誠心的感受,真誠心的感受就是愛。而真誠在佛家來講,仁慈博愛這是周遍虛空法界的,「真誠包太虛,仁愛周沙界」。

  為什麼我們在現在的這個時代,師父上人,還有許多有志之士,都勸導我們一定要落實《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還有《十善業道經》?就是因為愛字落實在世間,就是這部《弟子規》,我們能夠把這部《弟子規》真正認真的學習,並且把其中的義理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我們就是在落實神聖的大愛;而落實在佛法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這套《聖學根之根》也有收錄,日後我們也會共同來學習。我們要能夠做到「慈悲徧法界,善意滿娑婆」,也就是師父上人所說的,這十善業道周遍法界,這《弟子規》的教育能夠遍滿娑婆。愛字也就是佛門當中所說的十善業道的圓滿的落實,愛字也是承載著儒釋道的聖賢教育,這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我們這些年當中,經常會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加世界的和平大會,通過和平大會,把儒釋道以及各個宗教聖哲的真愛,通過這個平台廣為宣傳,能夠把愛字傳遍全世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是能夠體會到,愛它確實是不分種族、不分國界、不分宗教信仰。有了這個愛的原點,各種不同文化差異的人們,就能夠非常幸福和諧的生活在一起。而以愛字為代表的儒釋道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它確確實實是屬於世界文明的遺產。

  我們通過跟許許多多國家的嘉賓們接觸,這些專家學者,以及許多關心世界和平的人們在一起的時候,也是深深的體會到,能夠把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聖賢教育恢復起來的話,就能夠給全世界帶來永續的安定與和平。

  愛字,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習的這部《弟子規》圓滿的落實。《弟子規》從「入則孝」開始,一直到「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們從父子有親的愛的原點,一直發展到「凡是人,皆須愛」。換句話說,我們能夠把《弟子規》圓滿的落實,也就是真正把愛字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是人類智慧經驗的承傳。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部《弟子規》,有的人覺得這是不是只是教給小朋友的一些道理?實際上它裡面的義理是貫穿人生從小到老,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都能夠受用得到,都需要去落實的,它確實是人類智慧經驗的承傳。孔老夫子所教導的仁愛,我們在《弟子規》當中就能夠充分的落實、體現。

  愛是真心、真性、真如、法性;愛是本性、本善、純淨、純善;愛是真理、真諦、生命、永恆;愛是神聖、上帝、真主、聖靈。所以我們說愛為生生之本,愛字它能夠孕育出宇宙當中的萬事萬物,這天地的萬物都是從愛心當中生長出來的。從以上的這些,我們對於愛字,我們看到師父上人對愛字的一個詮釋跟定義,我們能夠肯定,愛是萬德萬能萬福的根源。

  所有的一切佛菩薩聖賢,他所證所得的是什麼?所證所得是自愛兩種落實,也就是《十善業》跟《弟子規》的落實。我們現在認真的來學習儒釋道的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跟《十善業》,就能夠體會到一切諸佛、一切聖賢他們所證所得的內容。一切佛菩薩聖賢所教所化,也就是說,佛菩薩聖賢人他們的教化即是愛他二種落實,也是《十善業》跟《弟子規》的落實。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為什麼師父上人一直反覆的強調要扎好三個根。儒釋道的三個根要把它貫徹落實在我們的一生當中,因為確實這是我們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最為根本的基礎。一切聖賢的教化,就是真誠愛心、《弟子規》、《十善業道》、生活規範的教育。從古到今,古今中外這些聖賢人,他們所教的內容,其實根本的原理原則都離不開《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當中所闡釋的內容。

  在我們當今的時代,現前的社會災難是非常頻繁的,在短短的幾年當中,世界經歷了多少的天災人禍,人類又經歷了多少的創傷,從美國的森林大火,到亞馬遜森林的大火,一直燒到澳洲的四個月都停不下來的森林大火,讓全人類內心當中都感受到很深的創傷。一直到現在非常嚴重的疫情,都沒有辦法控制下來。我們深深體會到,在最近的幾年當中,天災人禍確實是非常頻繁的。

  我們就要去反思,這些災難它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在儒釋道的聖賢教育當中,對於災難的因跟果,講得非常的清楚。而佛法當中總結,三災是果,三毒是因。哪三災?就是水災、火災、風災,這些自然的災害。我們呈現在面前的是一個結果,包括現在人類特別關注的全球變暖的問題,像這種大自然的災害,其實都是可以找到它的根源的。它是由什麼造成的?水災這是結果,它的成因就是因為人們過度的貪欲,招致的水災;而火災,也是一個結果,它的原因是瞋恚,人們內心當中,貪瞋痴都充滿了心中,感得外在的環境也會有這麼多的災難;風災是果,我們看到有很多,颱風也好,颶風也好,龍捲風也好,這些風災給人類的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它的因是在哪裡?它的因在於愚痴,愚痴會招感風災;地震是果,我們經歷過許多大地震,九二一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地震也是在一剎那之間就奪去了多少人民的生命跟財產,它是果,而它的因何在?它的因佛經當中說是由傲慢所引起的,傲慢,人心不平,就會感召地震。

  同時,在最近的幾年當中,也有一些突發其來的自然災害。譬如說地塌陷下去,有一個地方突然間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坑,原因不知道是由什麼造成的。像這種現象,佛經當中說是因為人們的疑心,懷疑太重就會感到天塌,天塌地陷這些災害。

  人們在苦難當中都想尋求解脫之道,想尋求一個化解災難的方法。佛經當中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既然知道這些災難它的成因都是因為我們的貪瞋痴所造成的,我們要通過學習儒釋道傳統文化的聖賢教育,甚至是各個不同宗教聖哲的智慧教育,來達到我們內心戒定慧的功夫,由戒生定,由定開慧,用戒定慧的功夫來息滅內心當中貪瞋痴的煩惱,通過這種方法是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談到根源,確實要從心來轉變,也就是從我們內心來轉變。如果能夠把貪瞋痴的習氣,轉化成前面所說的真誠的大愛,對全人類、宇宙間一切眾生無私的大愛,用愛來化解這一切貪瞋痴的習氣,進而能夠通過修學戒定慧,而達到佛菩薩聖賢人的境界,自自然然這些災難就能夠真正的平息。所以說心平氣和,災難自息。

  我們內心不能夠平和,實際上無形當中就為我們的人類跟地球在製造災難。千萬不要以為我的起心動念跟大環境沒有關係,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心念跟環境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要用真誠的愛心,這個愛心就是在《十善業道》當中所談到的沒有毫分不善夾雜。真正的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在我們的心行當中去落實,自然可以達到「人人上善,家家和樂」。每個人都變成了善人,都變成了好人,每個家庭都能夠家和萬事興,人們和樂的相處,進而帶動社會的安定與和諧,自自然然水災、火災、風災,這些災難它就不會興起、就不會產生了。

  能夠做到三學增上,也就是我們戒定慧的功夫,通過學習聖賢教育能夠增長,從而仁愛禮讓,天下和順,國豐民安,兵戈無用,這是我們人類最為嚮往的大同世界的和諧景象,自然就能夠做到百福駢臻,千祥雲集。我們看到,通過聖賢仁愛的教育,就能夠達到這麼圓滿的效果,就能夠把我們內心當中真誠的愛心、自性的種種德能,把它顯發出來,把它開啟出來,我們何樂而不為?

  所以可以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在社會上遇到的任何問題,其實都是可以通過來宣揚儒釋道以及各個宗教經典的聖賢教育,來真正的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對於現在所學的,要建立起真實的信心。師父上人特別的鼓勵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夠重視《十善業道》,還有《弟子規》、《感應篇》這些經典的認知跟學習,而且能夠百分之百的把這些經典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個辦法就是化解一切災難,化解一切衝突、對立跟矛盾最為根本的修行大法。

  從這裡我們體會到,千萬不能夠小看這部《弟子規》,不能夠小看這部《聖學根之根》。現在世界各國人類社會所汲汲想要尋求的和平之道、社會和諧的方法,全都在這些經典當中。

  「汎愛眾」,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談一談這個問題。首先是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進而達到人跟天地萬物也能夠和睦相處。汎愛眾這個「愛」字,確實是有廣泛的愛眾人,能夠達到很好的人際關係,我們人跟人、與天地萬物都能夠和睦相處,這是汎愛眾的真實內涵。

  「家和萬事興」,人和人要如何和睦相處,「和」字是非常的重要。一個家庭如果家庭的成員之間都能夠和睦相處,這個家他的家道、家業一定能夠興旺發達。

  「將相和國富強」,一個國家政府組織當中,各個不同階層的領導人之間,都能夠和睦相處,國家一定能夠安定和平。我們之前在學習《聖學根之根》「小兒語」、「續小兒語」的時候,跟大家分享過將相和的故事,給我們很深的啟發。

  「家人和業必興」,一個家庭有家規、家業、家道,這個家庭當中,如果彼此之間都能夠和睦相處,家一定能夠興旺。在古時候,我們看有的家庭能夠達到幾百年都不衰,有的能夠達到上千年都不衰,就是代代都有好兒孫出現,這就是一個家庭當中,確確實實是祖上所積的德非常的深厚。

  「夫妻協力山成玉,婆媳同心土變金」,這都是家庭成員之間彼此都能夠和睦相處,家道自然能夠興旺。「妻賢夫過少,子孝父心寬,老愛小少敬老,和睦堂裡福壽廣,和氣家中仁人誇」。家和萬事興,這是人和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

  同樣的,人跟天地萬物也是能夠和睦相處的,因為萬物皆有靈知,萬事萬物我們都可以用真誠心跟它交流、溝通,從而達到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看到現在的社會發生很多的災難,有一些災難是跟動物有關係的。人們有時候因為太長的時間沒有接受聖賢的教育,總是想要用現代人的思惟跟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當中就會出現很多殺害動物、殺害眾生的行為。

  我們來看看古人他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竺家寧教授給我們講解《聲韻學》的時候,竺教授常常給我們講一些歷史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印象非常的深刻。這是發生在唐朝,唐朝的韓愈,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是非常有名的,流傳後世,文采非常的好。韓愈他到潮州任刺史的時候,就遇到了一個問題。遇到一個什麼問題?他到了潮州就發現當地有很多鱷魚,而這些鱷魚牠們並不是自己生活在水裡,在那裡安居樂業,而是經常會去危害到老百姓的生活。韓愈到這裡做官了之後,畢竟他是讀書人,讀過聖賢書,他就不會像有些人說,那怎麼辦?就把鱷魚殺了,他不會用這種方式來解決人跟大自然的問題。反過來他是寫了一篇文章,在文章當中就跟這些鱷魚溝通,他說:「我昌黎韓愈是潮州的刺史,我來這裡做官,就看到許多老百姓的生活都被你們鱷魚的家族所打擾,做為一方的地方官,是百姓的父母,當然要替老百姓來著想。」他發了這個心,要把這些鱷魚搬家。

  可是當時韓愈到了潮州,雖然他的年紀不到四十歲,可是他已經是「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看起來好像老態龍鍾的樣子。於是人們就笑他:「你怎麼可能把鱷魚趕走?你看鱷魚這麼凶,你年紀這麼輕,已經看起來老態龍鍾,怎麼能夠對付得了這些凶猛的鱷魚?」可是我們知道,昌黎韓愈,傳說當中他是天上的文宿星下凡的,雖然他沒有武功,但是他有一枝筆,他很會寫文章,他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做「祭鱷魚文」。而且他對待這件事情是非常的隆重,就在鱷魚經常出沒的地方,他搭了一個台,在台上舉行了一個非常隆重、非常莊嚴的儀式。儀式做完了之後,就把這篇「祭鱷魚文」念給鱷魚聽,然後就把它燒了,灰就撒在鱷魚潭裡面。其實這就是古人常說的至誠感通,天人合一,我們人的心跟這個宇宙當中萬事萬物的心其實是可以相通的。

  韓愈在這篇文章當中就說,內容大概是這樣的,他說:「我到這裡做官,為生民著想,希望各位鱷魚兄弟父老姐妹們,你們能夠搬個家。」他說:「我了解你們是從小生活在這裡、長在這裡,這裡是你們的故鄉,每個人都會眷戀自己的故鄉,這是人之常情,當然也是鱷魚的常情,這點本官是可以體諒,也可以理解的。但是問題是你們現在在這個地方,跟我們老百姓不能夠相容,你經常會侵擾、影響到老百姓正常的生活。所以可不可以請你們搬個家,到南海一帶去?像南海這個地方,食物也非常的豐富,你們也可以過得很愉快」。

  他前面都是一種商量的語氣,講得非常的委婉,可是下面他就開始話鋒一轉,他說:「我可以給你們三天的時間準備搬家,但我知道你們牽家帶口、扶老攜幼,行李又很多,怕三天來不及,所以沒關係,可以給你五天;如果五天你覺得時間還是太短了,我們大唐王朝朝廷是非常寬厚的,可以再給你們延到七天,讓你準備行李,扶老攜幼的,方便搬家。」說到這裡他話鋒一轉,他說:「如果你們七天都沒有走,那就是跟我昌黎韓愈為敵,跟大唐皇朝為敵,我們絕對不手軟,我們一定要拿起強弓勁弩來跟你們周旋到底。」換句話說,他就開始打算要發動一些民兵,來跟這些鱷魚對抗。

  這篇疏文「祭鱷魚文」念完了,也燒了,投到了鱷魚潭當中。大概當天晚上鱷魚們就收到了這封信,當然牠們也很緊張,可能也開了個會,做了溝通跟討論。剛好當天晚上是風雨交加、潮水暴漲。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就風平浪靜了,整個潮州都沒有了鱷魚。在當天晚上,聽目擊者講,這些搬家的鱷魚排成一排,排得好長好長,就往南遷移了。換句話說,這些鱷魚家族扶老攜幼全都搬家了,大鱷魚背著小鱷魚,小鱷魚背著鱷魚蛋,全都搬走了,沒有一個留下來。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體會,人跟大自然當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可以溝通的。人跟小動物,人跟小蟲、螞蟻,跟這些山神、樹神,都是可以溝通的。要是能夠發揮我們真誠的愛心,有足夠的耐心去和牠們交流,人就不會因為種種的誤解,而產生許多傷害動物、傷害大自然的這種行為,人與宇宙當中的萬事萬物也就能夠和睦相處了。

  我記得在去年的春天,去年的春天是澳洲的秋天,因為這是南半球,我們到了澳洲圖文巴去參加活動。當時是來自於世界上不同國家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到澳洲圖文巴去參觀訪問。我們住在圖文巴的精舍,師父上人就回想起在很多年前,大概在癸未年,這也是離現在很久了。當時師父住在圖文巴,在這裡講經的時候,就在這個莊園當中看到一隻小鳥,小鳥當時牠已經過世了,在那個地方,牠的同伴就在旁邊,非常悲傷的走來走去,而且牠一滴水都沒有喝,一粒米都沒有吃。因為旁邊有管莊園的一位長輩,看到這個小鳥在那裡待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的,想餵牠一點東西,牠也不吃,然後久久的都不忍心離開。後來就看到這個鳥是因為牠的配偶走了,牠內心非常的悲傷,所以在這裡停留了三天三夜。

  通過這個鳥,我們體會到,連這些小動物之間牠們都這樣有情有義。而我們人身為萬物的靈長,在五倫關係當中我們知道,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夫婦是佔了非常重要的一倫。可是做為人,我們在這個時代,因為失去了很好的教育,往往對於五倫關係,就不能夠很好的去各自盡到自己的職責,真是像古人說的,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是這樣的一個時代。可是我們看這些小動物,牠們夫婦之間這麼有情義,配偶走了之後,三天三夜牠都守在旁邊不忍心離去,而且是一點糧食都不肯吃,一滴水都不肯喝。

  從這樣的小鳥的示現當中,做為人要深深的反思:我們是不是有把五倫十義這些仁義道德,這些道理在生活當中落實?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的話,那真的是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師父上人當時特別為了紀念這件事情,特別在小鳥牠徘徊三日的地方立了一塊石碑。石碑上面是中文,下面是英文,就是在去年春天的時候把它立起來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宇宙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我們要做到汎愛眾,就不只是愛護人類,也愛護不同的動物,愛護不同空間維次的一切眾生,要把心量能夠擴展到這麼大的程度。

  下面我們來談一談「而親仁」。「而親仁」是說我們要親近有仁德的人。能夠親近這些有仁義道德的人,就能夠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所以我們親近的老師,結交的朋友,對我們的人生都會產生很深廣的影響的。

  古人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我們每天都是接觸善人、好人,不知不覺當中,潛移默化就會效法跟學習這些善人他們點點滴滴的行為,無形當中我們自己的德行也會得到提升;但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假如說我們身邊跟隨的朋友,所親近的人,都是一些不好的朋友,就像之前學習《論語》的經文,益友有三種,損友也有三種,我們到底是親近益友還是損友?如果是親近損友,每天自己的言語行為都會受到這些損友的影響,這樣自然就會產生很多敗壞德行的行為。

  孔老夫子在《論語·季氏》當中談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是哪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樣的朋友是有益的。正直,首先是友直,直就是正直的意思。正直,當然一個人,我們不能夠說責全求備,一定要一個人是很圓滿,各個方面都無可挑剔,我們才跟他結交。我們知道,本來乾坤就是一個缺陷,充滿缺陷的世界,我們自己都有很多毛病習氣,當然不可能接觸的都是十全十美的人。但是跟一個人交往,我們主要是看他主要的特質,如果說他性格、行為,他善的、好的居多,他的一些不好的習氣我們也可以包容,我們學習他好的地方,這樣就很好。

  有益的朋友首先是正直。正直,這個人心中不是勾勾道道的,而是正直無私的。也就是說他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他不會表面一套心裡一套,而是非常的正直無私,他不會用一些陰謀手段來陷害別人,這樣的朋友算是益友之一。當然,我們說同類相感,要感召這樣的好朋友,也是我們自己本身首先要具備這樣正直的品德,自然和我們性情相近的朋友都會來跟我們親近,否則也沒有辦法結交到一塊兒去。這是第一,正直。

  第二是友諒,諒就是對於一切事能夠寬恕,而且不會苛刻的去要求別人。就是說他能夠體諒別人,感受到別人的需要,別人做錯事情,他也能夠充分的去體諒、諒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處理事情,而且不會非常嚴厲苛刻的要求對方。所以諒就是指寬恕的意思。

  第三種朋友是友多聞,就是他多見多聞。換句話說,一個人他見多識廣,心量跟格局自然就不同。古時候讀書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一個人他的學問、器量跟見識足夠寬廣的時候,我們常常跟他親近,就能夠學到很多在書本當中所學不到的學問。所以多見多聞,一個人他見多識廣,他的格局、器量、心胸自然有所不同,像這樣的朋友也是能夠結交的。

  但是雪公老人在這裡也有強調:多聞的人他也要能通達。換句話說,他多見多聞這個過程當中,他能夠對於,譬如說這個人他就是在學習聖賢教育的,他對於聖賢的精神能夠融會貫通,真正的掌握經典的要意,就是說他本身是能夠通達。但如果是多聞而又非常執著,也是不好的。雪公說這裡的多聞不是多聞而執著,而是多聞能通達,才是有益的。這樣的朋友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我們親仁,如果親近結交一些朋友,就要結交這樣的朋友。

  親近老師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上節課也跟大家談過,周虎林教授他老人家曾經回憶過他從前去親近幾位老教授的過程。我們看這些老人家,他們為什麼在自己的學術的生涯當中,能夠通過親近老師,提升自己的道德跟學問,這個是和他們做為學生,具備了做為學生應有的態度跟德行,是非常有關係的。

  師父上人在最近也常常的啟發我們,要把古時候學生拜老師的優良的傳統,要把它恢復起來。我們早晨見到老師,要給老師頂禮,給老師行跪拜禮。早晚都要,做為學生,要做這樣的示範,是表示尊師重道的一種態度。

  師父上人說為什麼當時他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能夠遇到這麼多的好老師,而且這些好老師都非常願意來教導他,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年師父的父親帶著他去上私塾的時候,他向著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然後對著老師也是行的三跪九叩首的大禮。從父親的身教當中,就奠定了他一種尊師重道的,做為學生應該具有的態度,人生才能夠遇到這麼多的貴人。

  我們這次在馬來西亞過年的時候,在負責義工工作的拿汀,她非常有智慧,聽到師父上人這樣的開示,她覺得尊師重道的禮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年初一,當師父上人還沒有下樓的時候,她就帶著各位法師、各位老師、同學還有義工就先在客廳裡面排練。為什麼?我們大年初一要拜父母、要拜老師,她要把它做出來。我們大年初一一大早,在客廳裡面,大家就先排好隊,然後開始大家就演練禮,要先鞠躬,然後再行跪拜之禮。行了跪拜之禮的時候,還要有一段新年的祝詞,祝福師父上人六時吉祥、光壽無量,類似這樣的祝詞,然後大家一起把它念出來。師父還沒下樓的時候,我們就在下面,在拿汀的帶領下,在那裡習禮。因為總是隊伍要排得整齊,大家一起行禮致敬的時候,也要動作比較統一,一起在跟師父講祝福的話的時候,大家也不能參差不齊,前面也要練習好了,然後才開始。

  我們練了一小段時間之後,大概差不多,師父上人後來就下樓了。下樓的時候,我們把椅子擺好,讓師父坐在專用的椅子上。然後全體所有的人就排好隊伍,在大年初一,我們就首先跟師父上人一鞠躬,一問訊,然後就行跪拜禮。行跪拜禮之後,大家一起祝福師父上人新春吉祥、光壽無量,有一段祝福的話。因為有排練過,大家說起來就非常的有氣勢、非常整齊,就代表大家一起給老師新年的時候行傳統的禮。

  在二十四節氣,有很多的節日當中,都是要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這種傳統的孝道的美德,這個是很值得提倡跟恢復的,師父也是非常的讚賞、讚歎要這樣做。像章太炎先生他的小女兒章㠭,他是把她許配給了朱鏡宙先生,當時在那個時代是一個佳話。朱鏡宙老先生他在回憶錄裡就談到,當時章太炎的女兒有很長時間沒有見到自己的父親,後來是到了日本才見面的。見面的時候,章太炎先生見到自己的小女兒,沒有讓她去背四書五經,剛見面的時候就讓她背二十四節氣。為什麼?因為女人她主中饋,她要負責家裡大家一家大小的吃喝、用度、生活,二十四節氣這些常識她也需要掌握。

  我們在二十四節氣當中看到,在古時候,每一個節氣都有它特別的儀式要舉辦,而且有一些特別的飲食、習慣都是很好的傳統。譬如說在冬至的時候,因為冬至是在古時候周朝的時候等於是過年一樣,過年就要表示對老人的孝敬。在有的朝代,冬至的時候就要給老人送襪子,表示說因為天氣愈來愈冷了,希望長輩都能夠保重自己的身體,身體要保暖,晚輩就要給長輩送襪子。同時在譬如說年節的時候,要表示對父母老師的恭敬,也要給父母老師行跪拜禮。像這些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禮俗,都非常值得把它恢復過來。這是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歷朝歷代代代相傳的許多傳統的美德,都是在日常生活這些節日慶典當中去啟發人們,要把這種孝親尊師的優良傳統把它繼承下來。

  我們談到「親仁」,我們就看到,在老一輩的老人家的身上,他們對待老師、對待長輩、對待同學,他就是有一種做為一個學生應該有的恭敬、孝敬的態度,才能感得很多賢德之人,願意把自己的智慧、經驗傳授給這些學生。

  周虎林教授也有特別回憶,當時他在東吳大學讀書的時候,就是因為老師很缺乏,所以從台大就請了很多有名的教授到東吳去教學。當時周教授只有十九歲,他在東吳大學就聽過徐子明教授和方東美教授的課程。我們知道這兩位教授都是這個時代非常傑出的專家學者,徐教授他在德國跟美國都拿過博士學位,而且跟方東美教授是同一個學校畢業的,所以他們之間的交往非常的密切。

  當時周虎林教授他還只是十幾歲的學生,但是因為他從小就有那種尊師重道、孝親尊師的好的態度,所以這些老師也對他非常的愛護,常常他們在晚上一起吃飯、聊天的時候,也會把這個學生就帶在身邊。很多好的老師,他的這些道德學問,不一定是在課堂當中才會傳授的,往往是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生活,在這裡面去把智慧經驗教給自己的學生,包括他處事待人接物的這些經驗,都是這樣帶出來的。

  以前師父上人就曾經跟我們說,往往學校教育培養不出人才,但是在古時候老師帶的學生,一代一代都是這樣子帶出來、教出來的。當時周虎林教授他也是因為具有這樣的做為學生的態度,所以老師就很喜歡把他帶在身邊。

  之前我們在學習文字聲韻訓詁學的時候,章黃學派這些老師,他們在傳授學問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方法。像林尹教授,他是章黃學派聲韻學的傳人,在戰爭的年代,章太炎傳給黃侃,黃侃再傳給林尹教授。當時幾乎傳的學生都很少,因為戰爭的年代確實要治學困難也是比較多,林尹先生後來他就擔心學問失傳。聲韻學的學問確實在傳統漢學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他也很擔心失傳,後來他培養的學生就比較多。但是他真正重視的學生,做為一個傳人的學生,他是把他安排在家裡學習的,就跟著這個老師幾年,早晚都生活在一起,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周虎林教授談到,當時他經常聽到徐子明教授、方東美教授他們之間在談論很多的教育界當中的奇聞軼事、專業的歷史知識,還有東西方哲學的一些觀念,他在旁邊聽老師在那聊天就學到很多。有好多次方東美教授都提到,他有一個方外的學生,並不是在台大教的,而是在家裡一對一教的。當時方教授就說,雖然這個學生還沒有出家,但是他年紀輕輕卻有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跟弘揚宗教經典的這種志向。方教授看到這個年輕的學生這麼好學,就特別認真的教,不但是在家裡教,而且就是對他的教導也都是格外的用心,會把一些中國傳統儒釋道的哲學思想,以及一些西方的哲學觀念,跟這個年輕的學生教導。但周教授當時只是聽方東美先生這樣說,他也一直不知道這個學生到底是誰。

  有一次教授們還提到湯恩比所說的:「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並且分析說:「湯恩比博士所說的,要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的社會問題非常困難,但是還是有方法的。這個方法是在哪裡?這個方法就是要恢復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並且來融合世界上各個不同的宗教,從教育當中去著手,才能夠克竟其功。」這番論述徐子明教授聽了也非常的讚賞。但是周教授在旁邊聽了覺得說,到底這個學生是誰?當時兩個教授都沒有提。方東美先生特別強調,如果這個學生將來能夠出家,以他的頭腦、他的理念,把佛家的思想跟儒道的哲學結合在一起的話,將來必定能夠成為一代的高僧。

  結果周教授在旁邊聽了這番話,幾十年來他始終找不到方東美先生說的這個學生到底是誰。直到幾十年之後,他終於有機會跟師父上人來見面。見面的時候就看到師父客廳當中所懸掛的照片,都是老師跟護法的,還有母親的這些照片。我們知道師父上人是一個非常尊師重道的人,一生當中都念念不忘父母跟老師的恩德,無論是走到世界各地,在攝影棚當中,在客廳當中,甚至在房間裡面,都會供奉著老師、母親還有護法的照片。所以當時周教授一看,牆上掛著方東美教授的照片,他一下就聯想起來幾十年前方教授所說的話,他才知道這個學生就是師父上人。

  從這些老人家點點滴滴的回憶當中,我們從旁邊可以體會到,老一輩的老人家,為什麼他們能夠繼承老師傳授給他們的道德學問,都和他們尊師重道的態度是息息相關的。

  「汎愛眾,而親仁」,而親仁就是要親近這些好老師、親近這些益友,這是我們人生能夠成功的一個關鍵。

  下面這一句是總敘裡面的最後兩句話:

  【有餘力。則學文。】

  以上所說的,我們從「弟子規,聖人訓」一直到「汎愛眾,而親仁」,這些條目都是日常生活起居當中所必須要做到的事情。做完了這些事情之後,我們還有多餘的時間跟精力,就應該要好好的來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這些學問。孔老夫子教我們要力行的六事是包括孝、悌、謹而信、愛眾、親仁這些方面的事情。

  「學文」,在漢朝的註解當中,馬融《論語註》裡面是談到文是指古之遺文。古之遺文如何來理解?在《邢昺疏》裡面說,古之遺文所指的就是六經,六經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弟子求學要以六事為本,就是孔老夫子說的根本,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這是我們做為弟子學習的根本。有餘力的時候學文,就是學習古之遺文,《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經。這個是『有餘力,則學文』。

  當然,對於學文這個方面,雪公老師在講解《論語》這段經文的時候,所講述的範圍就更為廣泛了。我們來看看「行有餘力」,雪公說行有餘力的「餘」,並不是指你閒著、有空閒的時候才來做,而是什麼?而是前面的五條這是基本的條件,就是「首孝悌,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前面的這些都是基本的條件,也就是說是我們必須要落實的,這些前提真正的把它落實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必須學文。而這個文我們前面講到,馬融的註解是談到這是古之遺文,而古之遺文就是指六經。雪公老人說的就更為寬泛了,這個學文不只是講六經,不只是講六藝六經了,而是國家所需要的學問都必須學。並不是說孝悌這些事情做完了才來學六藝,不是這樣理解的,而是前面的這些孝悌等各個方面,五個方面這個是根本,但其餘的一切學問我們都必須要去落實,是這個意思。

  之前也有跟大家分享過,雪公老人在《常禮舉要》當中也是勸導我們,做為一個中國人,首先要了解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歷史。了解自己的歷史,對於祖先所傳下來的智慧經驗,它對於人生是會有很深刻的啟發的。另外就是希望我們要看一看京劇,因為古時候的這些戲曲藝術它都是載道的,以藝來載道的,通過這些戲劇當中的歷史故事、人生經驗各個方面,在裡面就把我們人生所應該要學的這些人生的智慧、處事待人接物的經驗,都能夠真正掌握到。這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總敘的部分我們就學完了,在這裡我們還要再重申一下《弟子規》的重要性。師父上人為什麼讓我們一定要學習《弟子規》,學習儒釋道的三個根,用意究竟在哪裡?其實用意是非常深廣的。我們知道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是講求仁義,仁是存心,仁是仁愛,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而義是循理,也就是我們表現在外面的是能夠合情、合理、合法。「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老夫子教學的核心其實就是「仁」字,而孟子教學,把它概括起來,他教學的核心就是一個義,所以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我們存仁行義,這個心是仁,而我們的行為是義,這個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非常核心的內容。孔孟是講求仁義忠恕,而大乘是講求真誠慈悲。

  但是對於這些義理,我們道理了解的很多,可是究竟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做起?師父上人特別強調,一定要從《弟子規》做起。為什麼?如果不從《弟子規》做起的話,這些仁也好、義也好、忠恕也好,我們都沒有辦法落實。所以當年,當師父在提倡《弟子規》的時候,有很多很知名的教授,對這個做法都不是非常的理解,因為他們覺得《弟子規》有什麼好提倡的?四書五經、十三經,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它的原經跟註解在四庫裡面插架森森,典籍從古到今是非常豐富的,分量這麼多,為什麼不來提倡這些大經大論?為什麼看中了小小的《弟子規》?當時師父上人的解釋也是非常的巧妙,他說:我們把它放在一個天平上稱一稱,天平的這一邊就放一本《弟子規》,這《弟子規》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而天平的另外一邊是放四書五經、十三經,放著《四庫全書》,那我們知道這個分量很重。

  有一年我們在威爾士大學,英國漢學院,當時是要查一句儒家的經典,因為在國外,手頭上也沒什麼書,只好去找漢學院來看《四庫》。當時我們去翻書的時候,因為《四庫》的書,書架都一直蓋到天花板,很高,整個屋子放的全部都是《四庫全書》。我們跟漢學院的一位老師,是爬著梯子,爬上爬下的把這些書搬下來,然後一點一點的查,分量實在是太大了,卷帙浩繁。

  我們看師父就舉了這樣一個比喻,你在天平上這邊擺著《弟子規》,這邊擺著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四庫全書》,這兩個一稱,它的重量是相同的。這樣的比喻是耐人尋味。

  老祖宗講的道理確實是非常深刻的。我們看天平的這邊堆了一大堆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四庫全書》,就是古人所說的,是屬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弟子規》小小的、薄薄的一本書擺在天平的另一邊,它卻和四庫一樣重,為什麼?因為《弟子規》是篤行,也就是落實。換句話說,我們學習了很多很多的聖賢學問,但是如果沒有《弟子規》這種篤行的功夫的話,所學的學問都不是真實的,因為沒有落實,沒有篤行,等於零。這個話說得這些教授們也都很認同。

  我們昨天有看到英國漢學院,因為每個學生要入學之前,都要進行養正教育扎根實修班的培訓,通常是四十五天。還沒有到英國去讀書的時候,這些孩子們他們的品德方面的、生活方面的培養,以及學術的、功夫的考核,成績的考核,這些方面要先在扎根班裡面灌輸,然後再到英國漢學院去讀書。我們看到在扎根班培養的過程當中,因為我們在二O一六年的時候,也有參加過第一屆的培訓,老師就非常重視我們生活方面的教育。平常在課上學的這些功課都是怎麼疊被子、怎麼疊襪子,甚至於我們吃的這些糖果、餅乾,外面的這些塑膠袋怎麼樣可以疊得非常方正整齊擺好,這些生活的學問都是在扎根班裡面就要開始學習,要考核、要觀察。

  《弟子規》是非常重視落實的學問,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之後,篤行它所佔的分量、天平的重量,剛好是可以跟四庫相平等的。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湯恩比博士曾經強調,「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的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知道這是世界上一個非常著名的歷史哲學家,他所闡釋的一個精闢的論述。當年師父曾經到英國倫敦,去三所學校跟歐洲的漢學家交流,就是牛津、劍橋跟倫敦大學。歐洲研究漢學是非常著名的,有許多漢學家。這幾年來我們也有接觸過,我記得有一位老人家,他是生活在法國巴黎,叫汪德邁老教授,這位老教授他是饒宗頤先生的學生。在歐洲,像這樣的漢學的泰斗級的老人家,真的是國寶。我們也接觸過這些老人家,就發現這些老人研究漢學是非常深入的。他本身是法國人,但是他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漢語,而且他還能夠用漢語來跟我們講解對於《莊子》的理解,他又是專門研究甲骨文的,汪老教授。有一次他跟我們講過一個小故事,以前他跟著饒宗頤老先生學習,每次饒老生前要是到巴黎的時候,都會住在他這個學生的家,住在汪德邁老教授的家。有一次他跟饒老一起去考察一個古蹟,到了那個地方的時候剛好就下大雨,沒有辦法,學生汪德邁老教授那個時候還比較年輕,他就背著老師,然後就一直走到他們要考察的地方。因為地上很泥濘,他就背著他的老師走,這樣老師鞋子、腳才不會被雨水給沖濕了。老師當時非常的感動。後來考察回來之後,老師還特別畫了一幅畫,在這個畫中就是學生背著老師。這幅畫就讓我們想到中國的漢字「孝」字,老跟子,子承父,這是父親跟兒子是一體的這樣的關係。我覺得這幅畫就是「孝」字的最好的詮釋。

  我們看到像汪老教授,他老人家學問能夠做得這麼好,又是一個外國人,他能夠繼承中國傳統的漢學。從他的這個小故事當中,可以體會到他那種尊師重道的這種心,確實感動了他的老師,也感動了我們聽這個故事的人。

  在歐洲確實有很多漢學家,他們很認真的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學問。當時師父到了英國,跟這三個學校,跟學校的老師跟學生們,也是上了一堂課,時間不長,但是所討論的內容卻非常的有意義。師父說:「你看,英國湯恩比博士所說的話,你們是漢學系的學生,又是英國人,那你們想想看,湯恩比說的話你們覺得正確不正確?是否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真的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結果這些老師跟學生都不說話。師父接著說:「難道湯恩比博士說錯了嗎?」結果他們也不回答。最後師父就說,湯恩比的話沒說錯,但是很多人錯解了。為什麼?因為現在這個時代,一談到儒釋道,一說到儒,大家就會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對不對?結果這些學生都點頭。講到佛,人們都會想到《華嚴》、《法華》這些大乘經典;想到道就一定會想到《老子》、《莊子》,這些學生都點頭,確實是這樣的。但師父強調了一個重點,像這些大經大論,這是儒釋道的花果,它開花結果非常美,但是它能不能解決現前社會的問題?這是要畫一個問號的。

  湯恩比的話沒講錯,但是我們要知道,就跟植物一樣,花果它是從哪裡來的?花果它是樹上長的,而花果長在枝條上,枝條是長在樹幹上,樹幹是長在根本上,你一層一層的去挖掘,最後發現什麼是最重要的?根才是最重要的。儒的根、道的根、佛的根是什麼?如果我們抓住它的根本,它就能夠發芽、茁壯,它會開花結果。

  現在我們沒有抓到根本,天天在做研究,就像花瓶裡的花,它沒有根,它不能夠解決問題。湯恩比所說的話,最重要的我們要把儒釋道的根抓出來,從根本下手,就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也能夠解決我們現在地球所面臨的危機。

  儒釋道這個根到底是什麼?儒的根就是《弟子規》,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的根是《十善業道經》,這是非常重要的。從前學儒、學佛、學道都是從這裡來扎根,如果不從這裡扎根,我們學再多的學問,它還是沒有根本,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師父又特別強調,我們學儒要學得跟孔子一樣,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快樂無比,真的是得到了喜悅;而學佛就要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法喜充滿;學道就要學得跟老子、莊子一樣,這才是智慧。這個地方不能學反了,我們是要學儒、學佛、學道,而不是去研究儒學、道學、佛學,這是兩樁事情。儒學、佛學、道學,這是知識而不是智慧,學儒、學佛、學道,這是智慧而不是知識。智慧才能解決問題,而知識所能解決的問題是很有限的,而且還有很多的後遺症。

  這一番論述在歐洲的大學裡面也引起了許多師生的共鳴。從這裡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扎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這個根本,儒釋道的這些經典才能夠真正的發揚光大。

  總敘的部分我們就學到這裡,下一節課再繼續學習「入則孝」。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