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天真佛」條(節錄):(術語)法身佛之異名。謂眾生本具之理性,天真獨朗者。 閱讀全文
        
  •     
  •     
  •     
  •     
  •     
    • 一乘
    • 2016-11-26
    • 導讀: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為車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載人運於涅槃岸,故謂之乘。閱讀全文
        
    • 六 度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名數)六波羅蜜也。舊稱波羅蜜,譯言度。新稱波羅蜜多,譯言到彼岸。度爲度生死海之義,到彼岸爲到涅槃岸之義,其意一也。其波羅蜜之行法有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閱讀全文
        
  •     
  •     
  •     
    • 無餘涅槃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二種涅槃」條:(名數)一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新譯曰有餘依,無餘依。閱讀全文
        
    • 四無所畏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此四通言無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內充,明了決定,故於大眾中凡有所說,則無恐懼之相,故名無所畏。閱讀全文
        
  •     
    • 願成就文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實用淨土宗辭典》:指《無量壽經》中敘說阿彌陀佛成就其因位所發誓願之經文。卷上為所發之願,一一願皆有對應之成就之相。閱讀全文
        
    • 止觀不二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法性寂然為止,寂而常照為觀,止如明鏡止水,觀如明鏡止水影現萬象,故止與觀者,不二一體也。閱讀全文
        
    • 智與理冥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續傳燈錄•蘄州五祖法演禪師》:因聞菩薩入見道時。智與理冥(冥:〈動詞〉暗合,默契)。境與神會。不分能證所證。 閱讀全文
        
  •     
  •     
    • 客塵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形容煩惱者。煩惱非心性固有之物,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為客。為污心性者,故名之為塵。閱讀全文
        
  •     
    • 自攝他攝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自攝」條:為「他攝」之對稱。指以戒法專攝身、口、意等三業,使不放逸。又以自己發願修行之力攝持而證得果位,亦稱自攝。閱讀全文
        
  •     
  •     
    • 十忍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 《三藏法數》:〔出華嚴指掌〕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謂菩薩既斷無明之惑,證無生理,了達諸法本來寂滅,是故見色聞聲,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別也。然此忍體雖一,而隨事立名則有十種也。閱讀全文
        
  •     
  •     
    • 四魔
    • 2016-11-26
    • 導讀:魔,梵語具云魔羅,華言能奪命;又云殺者,謂能奪智慧之命,而殺害出世善根故也。閱讀全文
        
  •     
  •     
  •     
    • 逆流十心
    • 2016-11-26
    • 導讀:謂修行之人,由前順流十心,昏倒造惡,積集重累,生死浩然而無際畔。今欲懺悔,應當逆此罪流,用十種心,翻除惡法也。閱讀全文
        
  •     
    • 極果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至極之證果。謂佛之正覺也。是為因位修行之結果。閱讀全文
        
    • 現生十種益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名數)日本真宗所立。文類三末曰:「獲得金剛信心者,橫超三塗八難道,必獲現生十種益。」 閱讀全文
        
    • 般若波羅蜜多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智度論十八曰: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閱讀全文
        
    • 十身
    • 2016-11-26
    • 導讀:謂菩薩知諸眾生心,隨其所樂,融會三種世間,以為十身。復以十身及自身遞互相作,融通無礙,是名融三世間十身也。閱讀全文
        
    • 滅除藥鼓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說首楞嚴三昧經》:菩薩住首楞嚴三昧。眾生見者。貪恚癡病皆得除愈。如大藥王名曰滅除。若鬪戰時用以塗鼓。閱讀全文
        
  •     
    • 法住記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書名)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之略名。 閱讀全文
        
    • 業病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雜語)依前世惡業而感之病,必不可免者。 閱讀全文
        
  •     
    • 如來十恩
    • 2016-11-26
    • 導讀:一、發心普被恩︰謂如來最初發菩提心,修習勝行,成就功德,皆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樂。是為發心普被恩。閱讀全文
        
  •     
    • 一行三昧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梵語三昧,華言調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定也。 閱讀全文
        
    • 真如
    • 2016-11-26
    • 導讀: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云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云如。閱讀全文
        
    • 佛十種化不失時
    • 2016-11-26
    • 導讀:一、成等正覺化不失時。謂如來出現世間,成佛道已,隨機應感,適彼時緣,而起化導。是為成等正覺化不失時。閱讀全文
        
  •     
  •     
  •     
    • 八識心田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常見辭彙》「八識田」條: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裡,遇到緣,就會發行現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種子就會生出果來一樣,所以叫做田。 閱讀全文
        
  •     
    • 有後心、有間心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在決定」指就造業時期的緩急而作比較。即造罪是在平生康存之日,以容預不定的有後心、有間心所造作,閱讀全文
        
    • 五乘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乘即運載之義。謂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為乘,運載至其所至之處,故有五乘也。閱讀全文
        
    • 結使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結與使,皆煩惱之異名。繫縛心身,結成苦果,故云結。隨逐眾生又驅使眾生,故云使。結有九種,使有十使。閱讀全文
        
    • 日月燈明佛
    • 2016-11-26
    • 導讀:(佛名)此佛光明,在天如日月,在地如燈,故名。過去世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同名相繼出世而說法華經。見法華經序品。閱讀全文
        
  •     
    • 佛知見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之佛智慧也,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故就智體而云「知」。又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云「見」。閱讀全文
        
  •     
  •     
    • 比量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比,即比類。謂以第六意識比類量度,知有諸境。如遠見煙,知彼有火,是名比量。閱讀全文
        
  •     
    • 大圓鏡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顯教四智之一。諸大乘教說如來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識至於如來,為大圓鏡智。閱讀全文
        
  •     
    • 種子識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阿賴耶識之異名。以其生一切有漏、無漏之諸法故也。 閱讀全文
        
    • 梵行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梵者清淨之義,斷婬欲之法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則生梵天。 閱讀全文
        
  •     
    • 質直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質者正也,正直之心,無諂曲也。佛道在悟達眾生本有之天真,故示其意曰質直是淨土。閱讀全文
        
    • 無住
    • 2016-11-26
    • 導讀: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起,故云無住。故無住者,萬有之本也。閱讀全文
        
    • 華嚴三昧
    • 2016-11-26
    • 導讀: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謂之華嚴,一心修之謂之三昧。是華嚴大經及梵網經所說。閱讀全文
        
    • 佛知見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之佛智慧也,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故就智體而云知。閱讀全文
        
    • 善見藥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譬喻)譬如有藥,名為善見。眾生見者,眾毒悉除。閱讀全文
        
    • 文字般若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五種般若之一。文字能詮般若之法,又文字之性空寂而本來解脫,故為般若。閱讀全文
        
    • 八齋戒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閱讀全文
        
  •     
  •     
  •     
  •     
  •     
  •     
  •     
    • 無漏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次第統編》「有漏無漏」條(節錄):離煩惱之清淨法,及不為增長他煩惱緣之法,謂之無漏。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若在佛果,乃為究竟無漏矣。閱讀全文
        
    • 中道即法界 法界即止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中道即法界」條:(術語)止觀輔行一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法界諸法,迄至一色一香無非為中道。故換言之,中道即法界也。閱讀全文
        
  •     
  •     
  •     
    • 教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教相與觀心也。教相者釋迦一代之教法由自己之宗義而分別判斷也,觀心者觀念自宗所立之真理也。閱讀全文
        
  •     
  •     
    • 佛部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術語)胎藏界三部之一,又金剛界五部之一。總該曼荼羅諸尊中為佛之形像之部屬而稱為佛部。諸菩薩形即蓮華部,諸世天像為金剛部。閱讀全文
        
  •     
    • 寂靜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離煩惱曰寂,絕苦患云靜,即涅槃之理也。閱讀全文
        
    • 丈夫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勇健之人。勇進正道修行不退者。閱讀全文
        
    • 六煩惱
    • 2016-11-26
    • 導讀:一、貪。於有有具貪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閱讀全文
        
  •     
    • 五蘊喻
    • 2016-11-26
    • 導讀:五蘊,色、受、想、行、識也。蘊以積聚為義。謂一切眾生,皆由此五法積聚而成身也。故佛為瓶沙王說世間諸法,皆非堅實,而以此五種為喻焉。閱讀全文
        
  •     
    • 四悉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悉,遍也。檀,梵語具云檀那,華言施。華梵兼稱,故名悉檀。佛以此四說法,遍施一切眾生,故名四悉檀也。閱讀全文
        
  •     
  •     
    • 結使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常見辭匯》:結與使都是煩惱的別名,煩惱能繫縛身心,結成苦果,故稱為結;能使眾生沉溺於生死苦海,故又名為使。閱讀全文
        
    • 五眼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眼,即照燭之義。瑜伽師地論云:能觀眾色,故名為眼。眼是總名,從用分別,則有五種。閱讀全文
        
    • 三種三諦
    • 2016-11-26
    • 導讀:(名數)不思議之三諦,雖以無決定性之故,不可說之,然為機緣說之,則不出三意:閱讀全文
        
  •     
  •     
    • 原人論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書名)具名華嚴原人論,一卷,唐圭峰宗密著。以華嚴之宗意,窮考人趣之生起者。閱讀全文
        
  •     
    • 離二邊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有無二邊」:(術語) 執有之邊際,執無之邊際,皆為邪見,故云邊見。 閱讀全文
        
  •     
  •     
  •     
  •     
    • 說遍十處
    • 2016-11-26
    • 導讀:謂毗盧遮那如來現法界無盡身雲,遍周微塵刹海,常說華嚴大經,令諸眾生咸歸性海也。閱讀全文
        
    • 四滿成佛
    • 2016-11-26
    • 導讀:一、信滿成佛,謂依種性地,決定信於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是為信滿成佛。(種性者,種即種子,性即性分是也。) 二、解滿成佛,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無造無作,不起生死想,不起涅槃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為解滿成佛。(解行者,解即解了,行即所修之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三、行滿成佛,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無明諸障,菩提願行,悉皆具足,是為行滿成佛。(究竟菩薩,即等覺菩薩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證滿成佛,謂依淨心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勝妙功德,是為證滿成佛。(淨心地者,即妙覺佛位也。) 閱讀全文
        
  •     
  •     
  •     
  •     
  •     
  •     
    • 空、無相、無願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三解脫門」條:﹝出法界次第﹞ 解脫,即自在之義也。門,即能通之義。謂由此三解脫門,則能通至涅槃,故名三解脫門。 閱讀全文
        
    • 我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我所有之略,自身為我,自身外之萬物謂為我所有。有我之情者,以為自身外之事物,皆我之所有也。閱讀全文
        
    • 三諦
    • 2016-11-26
    • 導讀:諦者,諦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此三隔歷,即是次第三諦;三一無礙,即是圓融三諦。閱讀全文
        
    • 三無差別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閱讀全文
        
    • 四弘誓願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梵語僧那,譯曰誓願。諸佛有總願別願,四弘誓願為總願,一切菩薩初發心時,必發此願。以所願廣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滿足故曰願。 閱讀全文
        
    • 五種邪命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大智度論〕謂以此五種邪法,用求利養,而自活命。為比丘者,當深戒之。閱讀全文
        
  •     
  •     
    • 十不二門
    • 2016-11-26
    • 導讀:十門何為而設也?蓋荊溪大師,因釋法華玄義,其中廣明十妙之旨。法相該博,學者難入。故於跡本二門之間,對前十妙,立此十門;復於門門之下,結歸一念。為令修學之人,於一念心,開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綱,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閱讀全文
        
    • 三種發心
    • 2016-11-26
    • 導讀:一、信成就發心。謂十信行滿,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發心住,故名信成就發心。閱讀全文
        
    • 界外十魔
    • 2016-11-26
    • 導讀:三昧、智慧、師友、化導、修諦、觀緣、行度、報身、依土、果位,此十本非魔境,若貪愛不捨,功行不進,善根不增,法性不顯,以是故名為魔事。閱讀全文
        
  •     
    • 五佛 五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五智如來」條:(名數)金剛界五智所成之五如來也。 《佛學次第統編》:五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閱讀全文
        
  •     
  •     
    • 《那先經》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那先比丘經」:(經名)二卷,失譯。記那先比丘之生緣及與國王彌蘭陀之問答。 閱讀全文
        
  •     
  •     
    • 五種懺悔
    • 2016-11-26
    • 導讀:普賢觀經云:若國王大臣欲懺悔者,當修行五事,即是名懺悔也。閱讀全文
        
  •     
  •     
  •     
  •     
  •     
  •     
  •     
  •     
  •     
  •     
  •     
    • 十地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十地者,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於法雲,分為十也。閱讀全文
        
  •     
  •     
    • 海印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佛所得之三昧名。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 閱讀全文
        
  •     
    • 四攝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此四通言攝者,攝即攝受也。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故維摩經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也。閱讀全文
        
  •     
  •     
  •     
    • 念佛十種心
    • 2016-11-26
    • 導讀:彌勒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也。閱讀全文
        
  •     
    • 淨居有五天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楞嚴經〕五淨居天者,謂聲聞之人,斷欲界九品思惑盡,證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還天。若據俱舍論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據楞嚴經言,此五天,皆橫在第四禪天中,彼四禪天,但能聞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見。如世間聖地道場,多有羅漢所居,而人不能見也。(九品者,欲界思惑三品中,每品又各分上中下三品,故言九品也。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不來即不還,謂不還來欲界受生也。)閱讀全文
        
  •     
    • 庵羅樹女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菴羅女」(節錄):(人名) 彼女由菴羅婆樹而生,因呼曰菴羅女。閱讀全文
        
    • 金剛王寶劍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譬喻)臨濟四喝之一。謂臨濟有時一喝,為切斷一切情解葛藤之利劍也(情解:妄情之所解。葛藤:譬煩惱也)。閱讀全文
        
  •     
  •     
    • 伏忍 法性生身
    • 2016-11-26
    • 導讀:《仁王經》所說五忍之第一。地前三賢之人,未得無漏智,不能斷煩惱,但以有漏之勝智。制伏煩惱,而不使起之位也。 閱讀全文
        
  •     
    • 如來十力
    • 2016-11-26
    • 導讀: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閱讀全文
        
  •     
  •     
  •     
  •     
  •     
    • 一生補處
    • 2016-11-26
    • 導讀:一生者,謂等覺菩薩,無明之惑未盡,尚有一番變易生死。過此一生,即登妙覺果佛之位。所以等覺菩薩稱為一生補處。經云: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也。(等覺者,望後妙覺,猶有一等。超前諸位,得稱為覺。無明者,無所明了,即障理之惑也。變易者,即實報土生死也。因移果易,故名變易生死。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也。)閱讀全文
        
  •     
    • 五 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報身如來。密教於此加第九識(菴摩羅識;第九識在因位,為八識之總體。八識者,第九識之別作用也)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閱讀全文
        
    • 現生十種益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名數)日本真宗所立。文類三末曰:「獲得金剛信心者,橫超三塗八難道,必獲現生十種益。」閱讀全文
        
    • 五 力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止觀輔行問云:名同於根,何須更立?答: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閱讀全文
        
    • 一行三昧
    • 2016-11-26
    • 導讀:(術語)心定於一行而修三昧也。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三藏法數四曰:「一行三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種。閱讀全文
        
    • 三無差別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華嚴經疏〕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閱讀全文
        
    • 一切種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一切種智】(科註第三三六頁第四行第106集2013年1月4日) 《三藏法數》: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諸佛之道法也;一切種者,一切眾生之因種也。) 閱讀全文
        
    • 三業(之苦)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節錄):又作三時業、三報業。就現、次、後等三生之報,分業為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閱讀全文
        
    • 五時調機 半滿教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天台五時者,乃天台智者大師,以如來所說一代聖教,判為五時也。謂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說華嚴經。次於鹿苑,為接引二乘,說四阿含等經。次於方等,說楞伽等諸大乘經,令諸二乘,恥小乘而慕大法。次說般若經,遣除二乘執情。後說法華、涅槃二經,開示眾生,咸得作佛。故為五時也。閱讀全文
        
    • 四攝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此四通言攝者,攝即攝受也。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故維摩經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閱讀全文
        
    • 佛知見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之佛智慧也,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二智:一切智、一切種智),故就智體而云知。又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云見。閱讀全文
        
    • 三諦三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諦者,諦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此三隔歷,即是次第三諦;三一無礙,即是圓融三諦。閱讀全文
        
  •     
    • 講經四益
    • 2016-11-26
    • 導讀:經云 。虛空藏菩薩梵釋天等白佛言。若諸國土有能講說此金光明微妙經典。於其國土獲四利益。閱讀全文
        
    • 聖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聖者正也,如理智(契合真理的智,亦即根本智。)正照真諦,離虛妄之分別,名為聖智。閱讀全文
        
  •     
  •     
    • 四 諦
    • 2016-11-26
    • 導讀:(名數)又云四聖諦,四真諦。聖者所見之真理也。閱讀全文
        
  •     
    • 不退轉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三不退」條:(名數)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也。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也。閱讀全文
        
  •     
    • 後五百歲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五五百年」條:〔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五五百年者,乃如來出世正、像、末法之年數也。謂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今以二千五百年,分為五者。 閱讀全文
        
    • 性德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一般稱性得,或自性得。於天台宗特用「德」字。眾生於本性所具足之先天能力,稱性德;閱讀全文
        
  •     
  •     
    • 無間地獄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謂有罪眾生,至彼受苦,無有間歇,故名無間。此於八熱中又為最重之獄也。閱讀全文
        
  •     
  •     
  •     
  •     
  •     
    • 三德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金光明經玄義〕法身、般若、解脫是為三,常樂我淨是為德。閱讀全文
        
  •     
    • 十念法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一、《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十念門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閱讀全文
        
  •     
  •     
    • 正士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梵語曰菩薩。一譯正士。求正道之大士也。閱讀全文
        
  •     
  •     
  •     
  •     
  •     
    • 根本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又作如理智,無分別智、正智、真智等。根本智之名,對於後得智而言。閱讀全文
        
  •     
    • 果報食與神通變化食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大智度論》:人飲食故百味,天飲食則百千種味;菩薩福德生果報食,及神通力變化食,則有無量味,能轉人心令離欲清淨。閱讀全文
        
  •     
  •     
    • 舌上五畫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三》:云何觀如來廣長舌相。如來舌者。是十波羅蜜十善報得。其舌根下及舌兩邊。有二寶珠。閱讀全文
        
  •     
    • 界內十魔
    • 2016-11-26
    • 導讀:精靈魔--即木石、禽獸、多年受天地日月精氣所成者閱讀全文
        
  •     
  •     
    • 十種智
    • 2016-11-26
    • 導讀:十種智者,即三世諸佛一切種智也。如來為令一切菩薩,應當修學而自得開解也。閱讀全文
        
  •     
  •     
    • 如如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楞伽經所說五法之一。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也。閱讀全文
        
    • 粗苦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下地麤苦障」條:(術語)外道於三界九地離下地而生上地時,觀下地cū麤(ㄘㄨ)〔音粗〕苦障,上地靜妙離,以斷下地之煩惱。是名六行觀。觀下地為麤、為苦、為障而厭之,觀上地為靜、為妙、為離而願之。閱讀全文
        
    • 抑止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為欲使眾生不放逸,方便隱攝取之慈悲,言惡者之不可救,而垂誡也。對於攝取門而言。閱讀全文
        
    • 五力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法界次第〕止觀輔行問云:名同於根,何須更立?答: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閱讀全文
        
  •     
    • 五念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名數)淨土論所說,念阿彌陀佛五種之門閱讀全文
        
  •     
  •     
  •     
  •     
  •     
    • 五蘊皆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常見辭匯》: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謂五蘊皆空。閱讀全文
        
  •     
  •     
    • 十種煩惱
    • 2016-11-26
    • 導讀:(一)薩迦耶見 (二)邊執見 (三)邪見 (四)見取 (五)戒禁取 (六)貪 (七)恚 (八)慢 (九)無明 (十)疑 閱讀全文
        
    • 行入則有四者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入道四行」:(出正宗記并稽古略) 達磨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閱讀全文
        
    • 菩薩十戒
    • 2016-11-26
    • 導讀:謂菩薩奉持三世諸佛十種淨戒。具足清白。無有缺犯。念諸眾生顛倒破戒。我成正覺。為說真法。令離顛倒。得淨戒法。是名菩薩十戒。閱讀全文
        
    • 二十九種莊嚴
    • 2016-11-26
    • 導讀:(名數)天親之淨土論,觀察彌陀之淨土,明二十九種之莊嚴。其中淨土之依報,即器世間清淨,有十七種。淨土之正報,即眾生世間清淨,有十二種。 閱讀全文
        
  •     
    • 海印三昧
    • 2016-11-26
    • 導讀:佛所得之三昧名。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閱讀全文
        
  •     
  •     
    • 五逆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五逆輕重」:(雜語)大乘義章七曰:「殺父最輕,殺母次重,殺阿羅漢次重,出佛身血次重,破和合僧最重。閱讀全文
        
  •     
  •     
  •     
  •     
  •     
  •     
  •     
  •     
  •     
  •     
  •     
    • 大通智勝如來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名)三千塵點劫昔出世之如來名。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從佛聞法華經,佛入定後,十六沙彌。各升法座,為大眾覆講法華經。其第九沙彌。今已成佛,為阿彌陀。閱讀全文
        
  •     
    • 四 諦
    • 2016-11-26
    • 導讀:又云四聖諦,四真諦。聖者所見之真理也。閱讀全文
        
    • 第一義空
    • 2016-11-26
    • 導讀:(術語)對於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極之涅槃為第一義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為中道實相之空,故名第一義。閱讀全文
        
  •     
    • 不可思議功德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淨土大經科註》(第六二三頁):據《梵語名義大集》及《宗鏡錄》四十八,有五種力:㈠定力,㈡通力,㈢借識力,㈣大願力,㈤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種力不可思議。故云聖力不可思議。閱讀全文
        
  •     
    • 四寶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說阿彌陀經》: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瑠璃、玻瓈合成。 閱讀全文
        
    • 十住
    • 2016-11-26
    • 導讀:謂菩薩約位進修,以妙覺為本,此覺由信而入,入則能住,故自發心住至灌頂住,通為十種也。閱讀全文
        
    • 禪宗三祖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僧璨」:我國禪宗第三祖。又作僧粲。生年、籍貫不詳。或謂徐州人。初以居士身參謁二祖慧可;二祖識器,收受為徒。著有《信心銘》,後人視為禪宗要典之一。閱讀全文
        
    • 十種心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彌勒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也。閱讀全文
        
    • 十地
    • 2016-11-26
    • 導讀:十地者,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於法雲,分為十也。閱讀全文
        
  •     
    • 如意通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如意通有三種」條:〔出大智度論〕謂菩薩智慧具足,神變莫測,凡所作為,舉念即成,無有障礙,故名如意通。閱讀全文
        
    • 四悉檀 諸佛現前三昧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法華文句〕 悉,遍也。檀,梵語具云檀那,華言施。華梵兼稱,故名悉檀。佛以此四說法,遍施一切眾生,故名四悉檀也。閱讀全文
        
  •     
    • 塗毒鼓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雜語)以毒料塗於鼓上,使人聞聲而即死者也。閱讀全文
        
  •     
    • 止止不須說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雜語)佛於迹門法華(法華經之前十四品,名為迹門)止舍利弗請之語。閱讀全文
        
  •     
    • 半字教、滿字教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曇讖二教」條:〔出華嚴經疏〕曇讖(音趁)二教者,西秦曇牟讖三藏立此二教也。(西秦,東晉十六國之一。曇牟讖,又作曇無讖,中印度人,翻北本《涅槃經》者) 閱讀全文
        
    • 十度各三行
    • 2016-11-26
    • 導讀:度者超度也。謂此十度。各有三種殊勝行門。菩薩修行此法。則能自利利他。度諸衆生。離生死此岸。越煩惱中流。到涅盤彼岸。同證無上菩提。(梵語涅盤。華言滅度。梵語菩提。華言道。)閱讀全文
        
    • 三十七道品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道」即能通之義,「品」猶類也。合四念處等法門為三十七,皆是入道淺深之氣類,故云道品也。閱讀全文
        
    • 伊蘭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植物)又作伊羅。樹名。花可愛,氣味甚惡,其惡臭及四十里。經論中多以伊蘭喻煩惱,以旃檀之妙香比菩提。閱讀全文
        
    • 第一義諦
    • 2016-11-26
    • 導讀:(術語)二諦之一。對於世俗諦之稱,又云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總以名深妙之真理,諦者真實之道理也。此道理為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義;真實故云真;為聖者所見,故云聖;為殊勝之妙義,故云勝義。閱讀全文
        
    • 境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所觀之理謂之境。能觀之心謂之智。閱讀全文
        
  •     
    • 了義
    • 2016-11-26
    • 導讀:謂諸大乘經宣說勝義,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類,皆究竟顯了,名為了義。閱讀全文
        
  •     
  •     
    • 十種煩惱 十種真如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名數)開六煩惱中惡見之一而為身見、邊見、邪見、取見、戒禁取見之五見。因而為十煩惱。然則六煩惱、十煩惱,實開合之不同也。閱讀全文
        
    • 如來藏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二如來藏」大乘止觀法門云二如來藏:如來者,即理性如來也。藏以含攝為義,謂一切眾生煩惱心中,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之業。如石中有金,木中有火,故云垢藏之中,佛性滿足,是名如來藏也。閱讀全文
        
    • 大方廣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節錄):無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廣。一乘實相之理,具此三義,故稱大方廣。閱讀全文
        
  •     
    • 第一義諦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術語)二諦之一。對於世俗諦之稱,又云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總以名深妙之真理,諦者真實之道理也。閱讀全文
        
  •     
    • 法四依
    • 2016-11-26
    • 導讀:四依者。謂依憑正法。則能成就萬行之因。滿足菩提之果也。閱讀全文
        
    • 普眼
    • 2016-11-26
    • 導讀:觀世音之慈眼普觀一切眾生謂之普眼。閱讀全文
        
  •     
  •     
  •     
  •     
  •     
    • 純情即墮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大佛頂首楞嚴經》: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閱讀全文
        
    • 十力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如來十力」條:(出圓覺略鈔并大智度論。)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 閱讀全文
        
  •     
    • 圓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一切有情皆有本覺,有真心。自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約於體而謂為一心。約於因而謂為如來藏。約於果而謂為圓覺。 閱讀全文
        
    • 五種邪命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大智度論〕謂以此五種邪法,用求利養,而自活命。為比丘者,當深戒之。(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閱讀全文
        
  •     
    • 十種真如
    • 2016-11-26
    • 導讀:圓成實性,即諸法勝義。所謂一真法界,亦即名為真如。言真如者,真實而不虛妄,如常而無變易也。十真如者,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閱讀全文
        
    • 一乘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法華經〕一乘者,佛乘也。乘即運載之義。佛說一乘之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閱讀全文
        
  •     
  •     
  •     
    • 懺悔五法
    • 2016-11-26
    • 導讀:懺,梵語具云懺摩,華言悔過。今云懺悔者,華梵兼稱也。謂比丘有罪,須請大比丘為證,具此五法而行懺悔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閱讀全文
        
  •     
  •     
    • 陽炎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陽燄」條:(譬喻)大乘十喻之一,又作颺〔音羊〕燄,或單曰燄,又曰陽光。莊子所謂「野馬塵埃」是也。謂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塵而四散者也。渴鹿見之以為水,走而趣之。閱讀全文
        
  •     
  •     
  •     
    • 十乘之理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十乘者,十乘觀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運載之義。如世車乘,堪能運載也。蓋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則能運出生死之苦海,到於涅槃彼岸也。數至十者,由修觀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觀初不思議境,即得破惑顯理;其次者,於初種觀法修之不入,須用第二發心,乃至第七對治助開,方能破惑顯理;又其次者,於前七種觀之不入,須用第八知位次乃至第十離法愛,方能破惑顯理。故《止觀大意》云: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又為知妙境為九乘之本,稱本修九,方堪入於初住,是故備論此十乘也閱讀全文
        
  •     
    • 發真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發起自己本有之真性也。楞嚴經九曰:「一人發真。」 閱讀全文
        
    • 撥無因果 一闡提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撥者,絕也,除也,除遣為無其事,謂之撥無。撥無因果者,否定因果之道理也,是五見中之邪見也。 閱讀全文
        
    • 掃蕩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掃蕩門」:為「扶起門」之對稱。又作推倒門。即師家接引學人時,否定一切差別相,拂去所有執著之方法。 閱讀全文
        
    • 十波羅蜜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謂菩薩修此十法,化度眾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梵語涅槃,華言滅度,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閱讀全文
        
  •     
    • 事事無礙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切分齊事法(分齊:分際),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閱讀全文
        
    • 智眼
    • 2016-11-26
    • 導讀:智能見事物,故名眼,智即眼也。閱讀全文
        
  •     
  •     
  •     
  •     
  •     
    • 佛十宿緣
    • 2016-11-26
    • 導讀:謂佛在魔羯提國竹園中阿耨大泉,與大比丘眾俱。時舍利弗問佛孫陀利等十事宿緣。佛答,皆從往昔造眾惡因,無數千歲,受無量苦報,餘殘未盡,於成道後,復償宿對。閱讀全文
        
    • 四無所畏
    • 2016-11-26
    • 導讀:  此四通言無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內充,明了決定,故於大眾中凡有所說,則無恐懼之相,故名無所畏。閱讀全文
        
  •     
  •     
  •     
    • 天真之佛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天真佛」條(節錄):(術語)法身佛之異名。謂眾生本具之理性,天真獨朗者。 閱讀全文
        
  •     
  •     
  •     
    • 三因
    • 2016-11-26
    • 導讀:俱舍論有六因,成實論因之立三因。閱讀全文
        
    • 法照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人名)蓮社七祖之第四祖,唐大歷二年止於衡州之靈峰寺,慈忍戒定,當時之宗師也。閱讀全文
        
  •     
  •     
  •     
    • 理入 行入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二種入」:〔出金剛三昧經〕 一理入:謂眾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異,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寂靜無為,無有分別,因此深信能入於理,是名理入。 閱讀全文
        
    • 十二因緣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天台四教儀〕謂無明等展轉感果名因,互相由藉為緣,三世相續,無間斷也。(三世相續無間斷者,謂由過去世無明、行為因,感現在世識乃至受,五者為果;由現在果,起愛、取、有三者,為現在因;由現在因,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環,無間斷也。)閱讀全文
        
    • 後五百歲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大集經所說五種五百年中,第五之五百年,鬥諍堅固之時也。 閱讀全文
        
  •     
    • 九十八結漏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結漏」條:(術語)結與漏皆煩惱之異名。煩惱繫縛心身,故云結,煩惱從眼耳等六根日夜漏泄,故云漏。 閱讀全文
        
  •     
  •     
    • 須臾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節錄):表短時間。即暫時、少頃之意。 閱讀全文
        
    • 中道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常見詞彙》: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法相以唯識為中道,三論以八不為中道,天台以實相為中道,華嚴以法界為中道。 閱讀全文
        
  •     
    • 了因佛性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以大覺性不增不減,非變非遷,一切眾生,無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顯,即成三德妙果也。閱讀全文
        
  •     
  •     
  •     
    • 賢首品偈云
    • 2016-11-26
    • 導讀: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 於佛法僧生淨信 以是而生廣大心閱讀全文
        
  •     
    • 二十空
    • 2016-11-26
    • 導讀:一、內空。即內六入。謂眼空,無我、無我所等。二、外空。即外六入。謂色空,無我、無我所等。三、內外空。合內外入。謂十二入中無我我所等。四、空空。以空破前三空,謂三空亦空也。閱讀全文
        
  •     
  •     
  •     
  •     
  •     
    • 三法印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名數)一切之小乘經,以三法印印之,證其為佛說,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印之,證其為大乘之了義教。閱讀全文
        
  •     
    • 五眼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眼,即照燭之義。瑜伽師地論云:能觀眾色,故名為眼。眼是總名,從用分別,則有五種。閱讀全文
        
    • 十一空
    • 2016-11-26
    • 導讀:一、內空。二、外空。三、內外空。 四、有為空。五、無為空。六、無始空。七、性空 。八、無所有空。九、第一義空。十、空空 。十一、大空。閱讀全文
        
    • 二無礙
    • 2016-11-26
    • 導讀:智慧於境無礙。境即法界之理也。謂菩薩以平等智,證於法界之理,理事融通,故名智慧於境無礙。閱讀全文
        
    • 五念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五念門」:〔出無量壽經論〕一禮拜門:謂修淨土之人,清淨身業,面對阿彌陀如來,一心翹勤恭敬禮拜(翹:音橋,啟發),願生彼國,是名禮拜門 閱讀全文
        
  •     
    • 無生法忍
    • 2016-11-26
    • 導讀:理本不生不滅,今但言不生,故名無生。謂菩薩於無生之法,忍可忍樂,不動不退,是名無生法忍。閱讀全文
        
    • 無業無報,無因無果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說法句經》原經文(與安樂集之引用稍有不同):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已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名善知識。 閱讀全文
        
  •     
  •     
  •     
  •     
    • 寂滅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寂滅為梵名涅槃之譯語,其體寂靜,離一切之相,故云寂滅。閱讀全文
        
    • 海印三昧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海印」(節錄):(術語)佛所得之三昧名。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 閱讀全文
        
  •     
  •     
  •     
  •     
    • 如來有十種佛事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八十華嚴卷四六•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一》: 佛子,諸佛世尊,於一切世界一切時,有十種佛事。閱讀全文
        
  •     
  •     
  •     
    • 四無畏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科註》第六七七頁:「無畏」者,又云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也。 閱讀全文
        
    • 十乘
    • 2016-11-26
    • 導讀:十乘者,十乘觀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運載之義。如世車乘,堪能運載也。蓋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則能運出生死之苦,到於涅槃彼岸也。閱讀全文
        
    • 天樹王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雜名)忉利天上之波利質多樹也。此樹為樹中之王,故名曰樹王。猶言牛王、鵝王等。閱讀全文
        
  •     
  •     
  •     
  •     
  •     
    • 法界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次第統編》:法界即名達磨馱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二約理。 閱讀全文
        
    • 法界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術語)梵名達磨駄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一約理。閱讀全文
        
  •     
    • 無心(三昧)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非云無心識。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無心。閱讀全文
        
  •     
    • 無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為者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即真理之異名也。閱讀全文
        
  •     
  •     
    • 結使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術語)結與使,皆煩惱之異名。擊縛心身,結成苦果,故云結。隨逐眾生又驅使眾生,故云使。閱讀全文
        
    • 四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名數)法相宗所立如來之四智。凡夫有八識,至如來轉為四智。閱讀全文
        
  •     
    • 命根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據大乘唯識之義,則第八識之種子有住識之功能,因而一期之間(從受生此世以至死亡)使色心相續,是假名為命根,非別有命之實體也。閱讀全文
        
    • 三種忍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三忍」條(節錄):無量壽經云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之忍:閱讀全文
        
    • 七辯
    • 2016-11-26
    • 導讀:捷辯。迅辯。應辯。無疏謬辯。無斷盡辯。多豐義味辯。最上妙辯。閱讀全文
        
  •     
    • 塗毒鼓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毒鼓(節錄):(譬喻)毒鼓之聲能殺人,以譬涅槃經所說佛性常住之聲,能殺害眾生之五逆十惡,使入於佛道也。 閱讀全文
        
  •     
    • 末後句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雜語)樂普元安禪師之語曰:「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聖。」 閱讀全文
        
    • 如來三種圓德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法相辭典》:俱舍論二十七卷五頁云: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閱讀全文
        
  •     
    • 壞見/壞行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如提婆雖犯五逆,然有天王如來之別記。是為壞行之人,非為壞見之人也。如善星比丘無惡行,然依撥無(因果)之邪見(撥無因果:否定因果),墮獄無出期。是為壞見之人,非為壞行之人也。 閱讀全文
        
  •     
    • 牛頭栴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植物)又稱赤栴檀。栴檀為香樹名,出自牛頭山,故曰牛頭栴檀。 閱讀全文
        
    • 如來藏
    • 2016-11-26
    • 導讀:真如在煩惱中,謂之如來藏,真如出煩惱。謂之法身。依佛性論如來藏品,藏有三義。閱讀全文
        
    • 四句百非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問。經言離四句。絕百非。其意何居。答。但舉一對。便成四句。如有無、一異、斷常等。閱讀全文
        
  •     
    • 悉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四悉檀」:(名數)佛之說法不出四悉檀也。悉檀者,古師一譯為成。謂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故名。 閱讀全文
        
  •     
  •     
  •     
    • 順流十心
    • 2016-11-26
    • 導讀:順即隨順,流即流轉。謂諸眾生因此十心,則隨順煩惱,流轉生死故也。閱讀全文
        
    • 十境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觀法所觀之境。若論十境生起,由觀陰入,發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於十。若論下之九境,互發不定,則無復次第。當知陰境常自現前,若發不發,恆得為觀。下之九境發,則皆用十乘觀法觀之,不發不觀也。閱讀全文
        
  •     
    • 遺教經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又稱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遺經、佛臨涅槃略誡經、略說教誡經、佛遺教經。閱讀全文
        
  •     
  •     
    • 二諦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翻譯名義〕一、真諦,真諦者,彰一性本實之理也(一性:佛性)。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是非雙泯,能所俱亡,指萬象為真如,會三乘歸實際也(實際:真如法性為諸際之極,故曰實際)。 閱讀全文
        
    • 大妄語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大妄語者,不得聖道,言我得聖道,或受天龍鬼神之供養等,總說過人之法也。閱讀全文
        
  •     
  •     
  •     
  •     
    • 七種不淨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天台四教儀集註〕 謂修行之人,恐於自他身分,而起貪著,妨於正道,故令假作此不淨之想,破其著心。故有七種也。 閱讀全文
        
  •     
  •     
  •     
    • 八 難
    • 2016-11-26
    • 導讀:修道業無閑暇也。 一、地獄; 二、餓鬼; 三、畜生; 四、鬱單越(新作北拘盧洲),以樂報殊勝,而總無苦故也; 五、長壽天,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之處; 六、聾盲瘖啞; 七、世智辨聰; 八、佛前佛後,二佛中間無佛法之處。 閱讀全文
        
  •     
    • 四無礙辯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四無礙智」:〔亦名四無礙辯,出法界次第〕謂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明了,通達無滯,故名四無礙智。以其辯說融通,亦名四無礙辯。 閱讀全文
        
  •     
  •     
    • 法界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梵名達磨駄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一約理。閱讀全文
        
    • 唯心
    • 2016-11-26
    • 導讀:一切諸法,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是謂唯心。亦云唯識。心者,集起之義;集起諸法,故云心。識者,了別之義;了別諸法,故云識,同體異名也。 八十華嚴經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閱讀全文
        
  •     
    • 傅大士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節錄):(傅翕:南朝佛教界之神異人物)傅大士,東陽郡烏傷縣人。嘗自序云︰「係彌勒菩薩分身世界,濟度群生。」年二十四,棄家隱居其縣之松山。閱讀全文
        
  •     
  •     
  •     
  •     
    • 靈光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術語)人人固有之佛性,靈靈照照,而放光明者。百丈禪師上堂曰:「靈光獨耀,迥(音炯,遠也。)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見五燈會元三百丈章。閱讀全文
        
  •     
  •     
    • 十 信
    • 2016-11-26
    • 導讀:十信者,乃三賢之首,萬行之先也。然欲從凡入聖,必以信為先導,始自信心,終至願心,總為十信,以作菩薩真修之方便也。閱讀全文
        
  •     
  •     
    • 襄陽石經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石刻阿彌陀經」條:指於碑面雕刻阿彌陀經。最著名者為湖北襄陽龍興寺之石刻彌陀經,世稱襄陽石經。閱讀全文
        
    • 欲性 了了見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眾生種種之欲望為其本性。佛說法必隨此欲性也。 《三藏法數》:謂人眼根清淨不壞,自觀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閱讀全文
        
  •     
  •     
    • 十相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涅槃經卷三十》: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閱讀全文
        
  •     
  •     
    • 狂人迷失本頭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演若多之頭」:(故事)室羅城有一狂人,曰演若達多。某日朝,以鏡照面,於鏡中得見頭中眉目而喜。還觀己,不得見己頭中眉目,因大瞋恨,謂是魑魅所作而狂走。 閱讀全文
        
    • 四悉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名數)佛之說法不出四悉檀也。悉檀Siddhanta者,古師一譯為成。謂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故名。 閱讀全文
        
  •     
    • 十種行願
    • 2016-11-26
    • 導讀:普賢菩薩於華嚴會上逝多林中。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如來功德。十方諸佛。經剎塵劫。說不能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也。閱讀全文
        
    • 五根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法界次第〕謂修行之人修四念處觀,雖善萌(芽也)微發,根猶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壞。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為名也。閱讀全文
        
    • 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楞嚴經文句卷第六》:全性起修,修即無修,故云如幻。以本覺聞性,熏於始覺,以聞性中所起始覺,修於本覺,故云聞熏聞修。以其頓破無明結根,頓顯常住藏性,故云金剛三昧也。閱讀全文
        
    • 十種心--念佛十種心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彌勒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也。閱讀全文
        
    • 五種邪命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謂以此五種邪法,用求利養,而自活命。為比丘者,當深戒之。(梵語比丘,華言乞士。)閱讀全文
        
    • 《楞伽經》五法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名數)常曰三性(唯識所謂: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自性)五法,皆分別諸法之自性者,楞伽經所說。瑜伽、唯識諸大論詳釋之。閱讀全文
        
    • 八大自在我
    • 2016-11-26
    • 導讀:我即自在之義。謂如來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故能隨機示現,自在巧妙。經中謂如來常樂我淨之我,具此八義,故稱我德。閱讀全文
        
    • 十六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名數)一內空。二外空。三內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勝義空。七有為空。八無為空。九畢竟空。十無際空。十一散空。十二本性空。十三自性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無性空。十六無性自性空。見般若經四百八十三。 閱讀全文
        
    • 四無礙智
    • 2016-11-26
    • 導讀:謂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明了,通達無滯,故名四無礙智。以其辯說融通,亦名四無礙辯。閱讀全文
        
  •     
    • 歸元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楞嚴經》: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閱讀全文
        
    • 二十種隨煩惱
    • 2016-11-26
    • 導讀:* 小隨煩惱,各別起故。 一、忿 二、恨 三、惱 四、覆 五、誑 六、諂 七、憍 八、害 九、嫉 十、慳閱讀全文
        
  •     
    • 出家味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大乘義章卷第十一》:信家非家。出家學道。解脫種種在家之難。受離欲戒。得戒愛味。名出家味。地持說此為出家樂。閱讀全文
        
  •     
  •     
  •     
    • 不律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三種律儀之一。惡戒也,戒律有善惡二種,要誓而作善止惡,是善戒,稱為律儀;要誓而作惡止善,是惡戒,稱為不律儀。 閱讀全文
        
  •     
    • 八齋戒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八關齋戒」條:乃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暫時出家之學處(所學之處,一般指戒律)。 閱讀全文
        
    • 灰身滅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謂二乘之人,斷三界之煩惱後,入火光三昧,燒身滅心,歸入空寂無為之涅槃界也。是為二乘最終之目的。閱讀全文
        
  •     
  •     
    • 優婆尼沙陀分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鄔波尼殺曇」條:(雜語)又作塢波尼殺曇,優波尼沙陀。譯曰近少,微細,因等。閱讀全文
        
  •     
  •     
    • 五 智
    • 2016-11-26
    • 導讀: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以立爲究竟之報身如來。密教于此加第九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爲五智,以爲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閱讀全文
        
    • 客塵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形容煩惱者。煩惱非心性固有之物,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為客。為污心性者,故名之為塵。 閱讀全文
        
    • 四諦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四諦--藏教生滅四諦」條:〔出天台四教儀集註〕藏教者,經律論三藏之教也。生滅者,此教詮因緣生法,有生有滅也。四諦者,諦即審實之義,謂聲聞之人,用析空觀,諦審苦集滅道之法一一不虛,是名藏教生滅四諦。 閱讀全文
        
  •     
  •     
  •     
  •     
    • 法華三止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名數)台家對於三觀而立三止:一、體真止,諸法由因緣而生,因緣假和合之法體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緣妄想者。證空理謂之體真,空即真也。是對於中觀之止也。閱讀全文
        
    • 轉輪王
    • 2016-11-26
    • 導讀:又作轉輪聖王、轉輪聖帝、轉輪王,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閱讀全文
        
  •     
  •     
  •     
    • 懈慢國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界名)在閻浮提西方十二億那由陀(那由他:相當於此方之億),至極樂國之中途。生於此國者,染著其國土之快樂,而起懈怠憍慢之心,不更進而生於極樂,故謂為懈慢國。閱讀全文
        
    • 三觀
    • 2016-11-26
    • 導讀:(名數)諸家說三觀,以天台之三觀為最普通:一、空觀,觀諸法之空諦也。二、假觀,觀諸法之假諦也。三、中觀,此有二。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謂為雙非之中觀,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為雙照之觀。 閱讀全文
        
    • 方便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又云權智,對實智之稱,達於方便法之智也。閱讀全文
        
  •     
    • 有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為者造作之義,有造作,謂之有為。閱讀全文
        
    • 寶窴三昧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寶窴三昧】沒有單獨詞條。寶印三昧、寶斷三昧、寶聚三昧與之類似,請參考。閱讀全文
        
    • 六根互用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斷六根之垢惑而使之清淨,則六根一一具他根之用也。閱讀全文
        
  •     
    • 無所畏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四無所畏」條:〔出大智度論〕此四通言無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內充,明了決定,故於大眾中凡有所說,則無恐懼之相,故名無所畏。閱讀全文
        
  •     
  •     
    • 大寂定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或曰大寂室三昧。或曰大寂靜妙三摩地。如來所入之禪定也。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梵語曰三昧或三摩地,譯為定。閱讀全文
        
    • 極微色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唯識名詞白話辭典》「極微」:又作極微塵,舊譯鄰虛塵。物質分析至極小不可再分之單位,稱極微。閱讀全文
        
  •     
  •     
  •     
  •     
  •     
    • 五悔
    • 2016-11-26
    • 導讀:五種皆稱悔者,以其皆能滅罪故也。懺悔,則滅身口意所作之業。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則滅求生三界之心。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也。閱讀全文
        
  •     
  •     
  •     
    • 法眼淨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分明見真諦謂之法眼淨。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見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無生法忍。 閱讀全文
        
    • 忘照同時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五燈會元•台州萬年雪巢法一禪師》:有時心法兩忘,照體獨立。有時照用同時,主賓互用。閱讀全文
        
  •     
  •     
    • 諸佛秘藏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隱而不傳於人曰秘。蘊蓄於內曰藏。秘藏者稱諸佛之妙法,以諸佛守護之不妄宣說故也。以非器而妄傳,便為破法故也。閱讀全文
        
    • 三有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菩薩善戒經并大智度論〕三有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眾生,各隨所作善惡之業,即感善惡之報。因果不亡,故名為有。 閱讀全文
        
    • 八音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八音者,謂如來所出音聲言辭清雅,令諸眾生聞即解悟,而有此八種也。閱讀全文
        
    • 十二行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梵語頭阤,華言抖擻。謂能抖擻煩惱之塵垢也。蓋比丘當離虧鬧,不樂飾好,心絕貪求,無諸憍慢,清淨自活,以求無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種之行焉。閱讀全文
        
    • 袁中郎宏道居士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淨土聖賢錄》(節錄):袁宏道,字中郎,號石頭居士,湖北公安人也。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人先後舉進士,皆好禪宗。萬曆中,宏道為吳江知縣。後為禮部主事。謝病歸,初學禪於李卓吾,信解通利,喜辯論。已而自驗曰:「此空談,非實際也。」遂迴向淨土,晨夕禮誦,兼持禁戒。因博采經教,作西方合論,圓融性相,入不二門。其論五種行門(信心行、止觀行、六度行、悲願行、稱法行),尤為切要。(中略)閱讀全文
        
    • 六念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名數)一、念佛,念佛具足十號,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濟眾生之苦,我欲與佛同也。閱讀全文
        
    • 五濁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名數)又名五滓(音子),五渾等。住劫中人壽二萬劫(「劫」疑作「歲」)已後,而有渾濁不淨之法五種 閱讀全文
        
    • 十忍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 《三藏法數》:〔出華嚴指掌〕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謂菩薩既斷無明之惑,證無生理,了達諸法本來寂滅,是故見色聞聲,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別也。然此忍體雖一,而隨事立名則有十種也。閱讀全文
        
    • 事事無礙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事事無礙法界」條: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閱讀全文
        
  •     
  •     
    • 空無相無願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三解脫門」條:〔出法界次第〕 解脫,即自在之義也。門,即能通之義。謂由此三解脫門,則能通至涅槃,故名三解脫門。 閱讀全文
        
  •     
  •     
    • 膠清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漢語大詞典》:亦作「膠青」。指已製成顏料或染料、色澤比較純淨的膠質。閱讀全文
        
  •     
    • 四大洲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四洲」:(名數)住須彌山四方鹹海之四大洲也。閱讀全文
        
    • 世智辯聰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世智聰辯」條:(術語)八難之一。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唯耽習外道經書,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為佛道之障難。 閱讀全文
        
    • 正道法及助道法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助道」(節錄):四念住、四正斷(正勤)等三十七種道品,能資助止觀,故稱助道(按:故知止觀為「正道」,三十七道品為「助道」)。閱讀全文
        
  •     
  •     
    • 佛心印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眾生本具之一心,大覺之妙體也,是云佛心。此心決定不改,故云印。猶如世間之印契,以此心印為禪之體而窮明之,為達磨之禪宗,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也。故有佛心宗之名。閱讀全文
        
    • 有餘涅槃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有餘涅槃者,對無餘涅槃而言。有餘無餘其解有三種閱讀全文
        
  •     
  •     
  •     
    • 十惡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法界次第〕惡即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於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 閱讀全文
        
  •     
  •     
  •     
  •     
  •     
    • 六種性
    • 2016-11-26
    • 導讀:於《瓔珞經》所說六種性中,除第六妙覺性之果性,取因位之種性,而為五種性也。閱讀全文
        
  •     
  •     
  •     
  •     
  •     
  •     
    • 如來功德六種相
    • 2016-11-26
    • 導讀: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載,為令眾生如佛修行,皆得成就道果,故說如來功德之六種相。閱讀全文
        
  •     
    • 介爾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形容極微弱之心也。止觀五上曰:「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輔行五之三曰:「言介爾者,謂剎那心,無間相續,未曾斷絕。纔一剎那,三千具足。又介爾者,介者弱也,謂細念也。」閱讀全文
        
  •     
    • 大行和尚宗崇念佛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信卷第五》:大行和尚遣念佛人。心唯信佛。佛則知之。他心通故。口惟稱佛。佛則聞之。天耳通故。身惟禮佛。佛則見之。天眼通故。是以大行和尚以此念佛法。勸人生信心也。閱讀全文
        
  •     
    • 四無礙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 《三藏法數》:〔亦名四無礙辯,出法界次第〕 謂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明了,通達無滯,故名四無礙智。 閱讀全文
        
  •     
  •     
  •     
  •     
  •     
  •     
  •     
    • 聞思修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楞嚴經正脈疏卷二十五》:此之三慧,惟聞慧不同常途,故思修亦別。約常途,聞即多聞,謂聞經解意功夫。閱讀全文
        
  •     
    • 五蘊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舊譯為陰,又譯為眾,新譯為蘊。閱讀全文
        
    • 無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為者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即真理之異名也。 閱讀全文
        
  •     
    • 苾芻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bhikṣu,又云bì煏(ㄅㄧ)〔音必〕芻。同於舊譯之比丘。譯曰乞士、除士、除饉男、熏士、道士等。出家為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都名也。以此方無正翻之語,故經論中多存比丘。閱讀全文
        
  •     
  •     
    • 十山王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出華嚴經疏〕十山皆稱王者,謂依海而住,高出一切諸餘小山,以喻十地菩薩修行,同入如來智海,高出一切二乘諸行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閱讀全文
        
  •     
    • 四句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四句分別」條:(術語)以有空分別諸法,謂為有而非空,是第一句有門也。反之而謂為空而非有,是第二句,空門也。反之而謂為亦有亦空,是第三句,亦有亦空門也。反之而謂為非有非空,是第四句,非有非空門也。閱讀全文
        
    • 六念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名數)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號,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濟眾生之苦,我欲與佛同也。 閱讀全文
        
  •     
  •     
    • 親因緣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即四緣中第一之「因緣」,為能生起有為諸法之直接、親密之原因。閱讀全文
        
    • 一闡提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icchāntika,為無成佛之性者。舊稱,一闡提。譯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義。閱讀全文
        
  •     
    • 第一義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對於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極之涅槃為第一義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為中道實相之空,故名第一義。 閱讀全文
        
    • 四種授記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名數)一未發心而與授記,或有眾生往來五道,諸根猛利,好樂大法,佛知是人自此過若干阿僧祇劫,發無上菩提心,又過若干阿僧祇劫修菩薩行,度無量眾生令住於菩提,又過若干阿僧祇劫成無上菩提,號字如是,國土如是,乃至滅後法住歲數如是等,是名未發心而與授記,是十位已前之種性地也。 閱讀全文
        
  •     
  •     
    • 五智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指佛所得之五種智。出於無量壽經卷下、略論安樂淨土義。閱讀全文
        
  •     
  •     
  •     
  •     
  •     
  •     
  •     
  •     
    • 世間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世為遷流之義,破壞之義,覆真之義。間為中之義。墮於世中之事物,謂之世間。閱讀全文
        
    • 八大地獄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名數)八寒地獄及十六小地獄之外,有八熱地獄,即八大地獄也。閱讀全文
        
    • 教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節錄):教相門與觀相門的並稱。詳稱教門觀門,略稱教觀。 閱讀全文
        
    • 天龍 藥叉至摩睺羅伽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八部」條:〔出翻譯名義〕夫佛之垂化也,道濟百靈;法之傳世也,慈育萬有。三乘賢聖,既肅爾以歸依;八部鬼神,亦森然而翊衛(弼輔護衛。翊,音易)。故諸經中,多列八部之眾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閱讀全文
        
  •     
  •     
    • 大悲胎藏 加持 大日如來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胎藏又曰華藏。為眾生本具之菩提心。言肉團心所具菩提之理性,依大悲之萬行,而生長發育,猶如母胎內之子。故曰大悲胎藏。又胎藏謂肉團心開敷之八葉中台之大日。此中台之大日,以大悲出生無盡之諸尊垂普門之化用。故曰大悲之胎藏。閱讀全文
        
  •     
  •     
    • 正法 像法 末法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三時」條(節錄):〔出南嶽祖師發願文〕謂釋迦如來入滅之後,其教法住世,有此三時不同也。閱讀全文
        
  •     
    • 十大願王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普賢十願」條:(名數)四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閱讀全文
        
    • 阿伽陀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飲食)一作阿揭陀Agada,藥名。譯曰普去,無價,無病,或作不死藥,丸藥。閱讀全文
        
  •     
  •     
  •     
  •     
    • 了義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三藏法數》:謂諸大乘經宣說勝義,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類,皆究竟顯了,名為了義。閱讀全文
        
  •     
    • 六種性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種性者,種別性分也。種即種子,有發生之義。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義。瓔珞經對別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而論,故有六種性。然性通六位,種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種;等覺雖在因,然勝前,得稱為覺,故不言種也。(局在因者,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皆屬於因位故也。)閱讀全文
        
    • 業病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又作業障病。指由宿業所感之疾病。因宿昔之惡業而感惡疾,wěi痿(ㄨㄟ)〔音偉,衰微〕困於床,苦楚萬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閱讀全文
        
    • 六信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阿彌陀經要解》: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閱讀全文
        
    • 根本煩惱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謂大乘百法中貪、瞋、痴、慢、疑,惡見之六大煩惱也。惡見以外,謂為五鈍使。開惡見之一,則有身、邊、邪、取、戒之五見,此謂為五利使。合而為十。謂之十隨眠或十使。共為根本煩惱。閱讀全文
        
    • 通力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神通或業通之力用也。佛菩薩及外道仙人所得為神通,有五通六通之別,鬼神狐狸等所得為業通,以彼依業力所得故也。閱讀全文
        
  •     
    • 十種信
    • 2016-11-26
    • 導讀:『信』者,心所法之名,於諸法之實體,與三寶之淨德,世出世之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是為信。閱讀全文
        
    • 涅槃八味
    • 2016-11-26
    • 導讀:涅槃梵語,具云摩訶般涅槃那,華言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是乃三德秘密理藏也。此之理藏,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而有八種法味,故泥洹經立此八味之名也。(法味者,謂諸法中之義味也)閱讀全文
        
    • 《密迹金剛力士經》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密迹金剛力士會」條:凡七卷。西晉竺法護譯。又作密迹金剛力士經、密迹經。閱讀全文
        
    • 道綽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光大辭典》(節錄):(562—645)唐代淨土宗僧。并州汶水(山西太原)人,俗姓衛。又稱西河禪師。上承曇鸞之思想,為唐代初期淨土教開拓者。閱讀全文
        
  •     
  •     
    • 摩尼水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一》:次示池觀。經云。有八池水。從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黃金為渠(壕溝,水道)。其摩尼水流澍華間閱讀全文
        
    • 懈慢國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界名)在閻浮提西方十二億那由陀,至極樂國之中途。生於此國者,染著其國土 之快樂,而起懈怠憍慢之心,不更進而生於極樂,故謂為懈慢國。疑佛智不思議,雜修自力之善根,而願生 於極樂者生之。閱讀全文
        
  •     
    • 圓寂 任運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節錄):(術語)涅槃舊譯滅度。新譯圓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之義也。即離生死之苦,全靜妙之樂,窮極之果德也。閱讀全文
        
    • 佛堂義工共修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修行人要求得解脫﹐但別誤解瞭解脫的方法﹐以為捨下這個身體死了就解脫了﹐忽略了發心修福之外還要時時修心養性。在人群中要懂得自我磨煉﹐修得心靈上的清淨﹔在現實的人生中要積極服務人群來造福、修福。更要從人我是非中學會不起煩惱、心平氣和、日日歡喜、輕安 --- 這才是真正解脫。我們要時時抱著學習之心。閱讀全文
        
    • 能所 心緣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術語)二法對待之時,自働(古同動)之法,謂為能。不働之法,謂為所。閱讀全文
        
  •     
    • 傅大士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佛學大辭典》「善慧」條:(人名)(497—569)東陽烏傷居士,傅翕(音西),字玄風,年十六、娶劉氏,生二子,云普建、普成。閱讀全文
        
    • 十六空
    • 2016-11-26
    • 導讀:(一)內空 (二)外空 (三)內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勝義空 (七)有為空 (八)無為空 (九)畢竟空 (十)無際空 (十一)散空 (十二)本性空 (十三)自性空 (十四)一切法空 (十五)無性空 (十六)無性自性空 閱讀全文
        
    • 三無礙
    • 2016-11-26
    • 導讀:一、總持無礙。謂菩薩獲大總持,於種種善法,持令不失;種種惡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語諸法分別悉知,皆不忘失,無所罣礙,是為總持無礙。閱讀全文
        
    • 四寶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俱舍論卷十一》:妙高山王,四寶為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即琉璃,青色之寶石也)、頗胝迦(指玻璃,即水精也。胝,音知)寶。隨寶威德,色顯於空。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閱讀全文
        
  •     
    • 十度各三行
    • 下載PDF
    • 2016-11-26
    • 導讀:度者,超度也。謂此十度,各有三種殊勝行門,菩薩修行此法,則能自利利他,度諸眾生;離生死此岸,越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證無上菩提。(梵語涅槃,華言滅度。梵語菩提,華言道。)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