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講義第二十一面倒數第三行,請看第四段:
【念佛有四種。一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佛法重在實行,如果只是在經義上研究、探討,而不能真正去做,真實的利益是得不到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受用,或者今日之下所講的享受,真實的享受我們得不到,所以一定要重視修行。修行的方法很多,我們常常聽到的是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比喻,比喻的門徑。又看到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無量比八萬四千又不曉得多了多少倍。由此可知,方法門徑很多、很多,在這麼許多方法當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或者說哪一種方法最適合我們自己修學的?我們能夠有這麼一個想法,這樣一個選擇,這就是有智慧。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在眾多方法之中特別讚揚念佛的方法。我們在小本《彌陀經》裡面看到,六方諸佛都讚歎。這個方法實在講值得我們去研究,值得我們細心的去觀察、去肯定它,這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因為在無量法門裡面確實是浩如大海,我們怎樣去選擇實在是很不容易,這是一切諸佛給我們一個指示,給我們一個提示。不妨依著這一個提示仔細去觀察這個方法對於我適不適合。念佛這個法門,這是從總綱上說,念佛也有許許多多種的念法。但是再多種類,也不外乎這四大類,此地講的四種,種是種類。有持名、有觀想、有觀相、有實相,總不外乎這四大類就是了。這四大類當中,佛祖又特別提倡的持名,持名就是執持名號,也就是《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所提倡的。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法會裡頭特別提倡,勸我們採用這個方法,就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
世間人、許多學佛的人不了解佛法,這是一個很悲哀的事實。許多學佛的不知道佛是什麼,許多念佛的也不曉得阿彌陀佛是什麼,那就難怪他念這一句名號,念了很長的時間而得不到效果。底下引用善導大師一句名言『唯有徑路修行』。徑路就是近路,也就是說我們學佛目的是想成佛,成佛最快的一條道路,最近的一條道路就是『持名念佛』。所以『但念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講得很好,講得一點都不錯。如果我們要把這一句話的意思真正懂得、真正明白了,那就很不簡單。說實在話,必須像古德所講的「通宗通教」。宗是禪宗,禪宗以外是教下,宗門教下你全都通達,你才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善導大師為什麼這樣說,你才真正明瞭。
這個我們也不能詳細說,詳細說可以講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也不過就是解釋這兩句而已!最重要的,佛在大乘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經上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宇宙人生,這所有一切法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現就是生的意思,就是出生的意思,這一切法都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東西。又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的意思跟《華嚴經》上「唯識所變」那個意思完全相同,唯識所變我們不太好理解,如果沒有學過唯識的不好懂,但是要講到「從心想生」,我們就比較容易懂了。
心裡常常打妄想,想什麼它就現什麼。像一些人作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的。也許你會說:我今天做這個夢很奇怪,沒想!沒想他怎麼會夢?其實這個微細的想,往往我們自己都不能覺察,實實在在是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能體會佛為我們選擇法門的依據,那我們心裡想佛不就作佛了嗎?這真是直捷穩當!所以說他講『方便直捷,成功迅速』。直接叫你去想佛,心裡想佛就變佛的境界。說實在話,沒有任何一個方法有這樣的直捷,有這麼樣的穩當,有這麼樣的快速,道理在此地。
所以佛教給我們想佛。想哪一尊佛?佛很多!有很多同修天天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錯?沒錯,也很難得。可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去念阿彌陀佛,教我們去想阿彌陀佛,我們偏偏不聽話,偏偏違背他的意思去念釋迦牟尼佛。諸位要細細想想這個味道,佛為什麼教我們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可以說把這個理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是因為我們成佛不容易,不但成佛不容易,我們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都非常困難。
依照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們每位同學你今天能夠到這個佛堂來,在這裡坐上一個半鐘點,聽這一次經,不是偶然的,決定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我們下面愛買市場人很多,你去拉一個上來聽聽,你看他能不能坐得住?五分鐘都坐不住,他就要跑了。你們到此地來能夠坐上一個半鐘點,不簡單!佛說這是過去生中都是學佛的人,過去多久?那這個沒辦法計算,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一尊佛出世,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數字那怎麼能算得清?真正是無量劫來多生多劫的修行,這個善根福德很大、很大,要不是佛說,我們怎麼曉得?可是無量劫的修行,供養那麼多諸佛如來,今天是個什麼樣子?我們自己很清楚,今天這個樣子,這是結果,結果還是一塌糊塗。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沒有超越六道,也就是說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辦法超越六道;如果能超越六道,那早已經成佛、成菩薩,決定不是凡夫。由此可知,超越六道之難!太難、太難了。
形成六道的原因是什麼?佛說得很清楚是我執、我見。我們細細想想,不錯。我們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一定想到是「我」,這就是一條非常堅牢的鎖鍊,把我們鎖在六道輪迴裡面,沒有法子出離!什麼時候我執破了,六道就出去了,所以經典上常講四果羅漢超越六道輪迴,為什麼會超越?因為他我執沒有了,見思煩惱斷了。我執破了、煩惱斷了這才能夠超越六道。由此可知,我們累劫的修持沒有能斷煩惱、沒有能破我執,所以落得今天這個樣子。在這一生當中,如果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來生來世縱然又遇到佛法修行,大家想想亦不過是跟這一生一樣,談不上成就。
而這一個法門,這個念佛法門,所以你要會念,你要懂得這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這一句佛號就能夠幫助我們破我執、斷煩惱,這叫真正會用功。如果這一句佛號依然不能夠斷煩惱、不能夠破我執,我們這樣念佛念一生,還是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不是佛號不靈,他不會念,怎麼叫不會念?他是口裡頭念,心裡頭不念,那就沒用處,要心裡頭念。所以「念」這個字是一個會意的字,讓我們看到這個字體會它的意思。在六書裡頭它屬於會意,你看它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就是現在這個心,現在這個心上真有阿彌陀佛那才行,這叫念佛。一般人念佛,口上念佛,心裡頭念名聞利養,念貪瞋痴慢,那就錯了,就搞輪迴了!口裡頭念佛,心裡頭還繼續不斷的搞輪迴,他怎麼能出得了輪迴?所以念佛要緊的是心上有佛,決定不能夠夾雜。
前面跟諸位說過,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換句話說,心裡面只可以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這才叫一個念佛人,這才叫做執持名號。這樣的念法,那這個效果就跟《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見佛;大勢至菩薩講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一日到七日。所以你想想看無量法門當中,哪有這個法門迅速?它真快!所以連法相宗的祖師—窺基大師在《阿彌陀經通贊疏》裡面,都讚歎念佛法門是頓超的大法。頓超就是不經過菩薩的階級,不必經過;不必經歷長劫的修行,一天到七天就成功。
我們念佛不止七天,七年都不止了,為什麼連個消息都沒有?就是不會念,這個念的是口是心非,心上沒有佛,所以這就沒有感應。我們念得不如法、不如理,毛病出在這個地方。所以經上講的沒有錯,祖師的話也沒有錯,我們要重視「持名念佛」,唯有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實的成就。也有人說,念佛的好處充其量不過是往生,來生的事情,現在問題不能解決。這個觀念錯了,錯在哪裡?他這個念頭就叫妄想,妄想就是夾雜,念佛裡頭夾雜著妄想。真正念佛人現在所得到的利益就不可思議!現在得到的利益叫花報,往生淨土是果報,花果都不可思議。我們細讀經文你就明瞭。
【二觀像念佛。以供養聖像。注目觀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
這個方法也很好,諸位要知道這四種念佛都是在《觀無量壽佛經》上,世尊為我們說的。這是十六觀裡頭第十三觀就是『觀像念佛』。修這個法門真的要有相當的福報,你沒有福報,你沒有辦法修。你一定要有一個莊嚴的佛堂,供養莊嚴的佛像,時時看佛像,把這個佛像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之中。現在人講腦海,佛法裡面叫「阿賴耶識」,把這個印象印在八識田中。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修行的原則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相繼非常重要。這個地方末後兩句話說,如果你離開了佛堂,離開了佛像,就間斷了,就不能相繼了。換句話說,你一天到晚都在佛堂裡看佛像,你的衣食住行都有人供養,都有人照顧,這個福報就很大!不像前面的持名,持名念這一句名號,隨時隨處他都能念。觀像念佛就受很多的限制,離開佛堂他就變成中斷了。這是這一種念佛的方法。
【三觀想念佛。】
在《十六觀經》裡面,世尊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實在說是以『觀想』為主要的,十六觀裡面講「觀想」就講了十二種。由此可知,世尊確確實實是以「觀想念佛」為主。觀是觀察,想就是心想、想念。
【如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西方極樂世界正報是阿彌陀佛,依報是生活環境,無論是正報、依報,相實在講非常微細。以佛的相來說,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像我們這種粗心大意的人怎麼能觀得起來?不要說佛的這個身相,就是劣應身相,佛在經上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都沒有辦法把他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想不出來,何況佛這個殊勝的相。所以這是難的地方,但是我們要曉得它重要。
因此天親菩薩造《往生論》,這是我們一般俗稱叫《往生論》,其實就是天親菩薩依《無量壽經》修學的經驗報告。天親菩薩依照《無量壽經》,他用五種方法來念佛,所以《往生論》也叫做五念法,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的。五念法裡面第一個是禮拜。禮拜不只是拜佛,像在早晚作早晚課的時候,我們至少都要先拜三拜佛,我們修淨土的人就是拜阿彌陀佛,也有的人先拜本師釋迦尼佛三拜,再拜阿彌陀佛,這也可以。表示我們對於世尊的恩德念念不忘,這個法門是他教導我們的,他要不說我們不曉得有這樣殊勝的法門,這是報恩的意思。而真正的意思?這個禮拜就是恭敬,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來修學念佛法門,這就叫禮拜,所以禮拜並不重視在形式上。形式上你沒有禮拜,但是你用的是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這個意思就具足了。
第二是稱念,稱念就是稱名,「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也可以。因為《彌陀經》上教給我們「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所以念四個字可以,很如法。第三要發願。我為什麼念阿彌陀佛?我目的就是求生淨土,一定要有願,每一聲佛號裡頭都具足五念,就是五個意思。因此念佛法門也叫做不迴向法門,課誦完了之後不必再作迴向,為什麼?念念當中都是求生淨土,句句佛號都是為了求生淨土,所以它叫做不迴向法門。
第四個叫觀察。這個觀察就是觀想。換句話說,不但我們要念佛,我們要常常想佛,要想得很清楚、想得很明白。想什麼?當然不是像觀想念佛那個想法,因為觀想念佛那個境界太微細了,我們沒法子達到。我們這個觀察裡面,想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的發願,想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如來那個地方的求學,想他勇猛精進,想他發願建造淨土,想他在十方世界接引眾生。換句話說,《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種種的事相我們常常念在心上,我們想這些就不要打別的妄想,想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想這些。一方面使我們對淨土仰慕之心,一方面啟發我們學習的心理,我們要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樣發心,我也怎麼發心;他怎樣發願,我也怎樣發願;他怎麼修行,我也像他一樣修行。總而言之,我們的心、願、解、行都向阿彌陀佛學習,這就是觀察。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與觀想念佛很接近。
至於修行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懺悔。懺悔是通大小乘所有一切法門,可以說無量法門就是無量的懺悔法。我們這個法門,念佛、想佛就是懺悔法,所以它妙不可言!這我們要真正懂得。世間有些不明理的人,事情做錯了,到佛前發露懺悔,發露懺悔是小乘人的辦法。我做了多少多少錯事情,在佛前面求懺悔,諸位想想你把你那些做的錯事回味一遍,就又造了一次。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每回憶一遍就又造一次,這個業障怎麼能懺除得了?愈懺愈多,懺一遍就又造一遍了,這還得了!這是不懂得懺悔的道理,不懂得懺悔的方法。懺悔是後不再造,這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後不再造。所以不必再想過去造的那些罪業,因為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遍,從此之後我統統都不想了,我天天想阿彌陀佛,你的罪業就消完了,真正懺悔掉。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的業障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懺悔都懺不完,道理就是在此地。每天在佛菩薩面前,都再造一遍,再造兩遍,唯恐造得不多,這是我們搞錯了。所以你一心念佛,讀經念佛就是真正懺悔。所以觀想念佛,確實不如持名念佛那樣的方便。因此,方法雖然是非常高明的方法,可是諸佛、祖師大德還是提倡持名。像天親菩薩這個修法就很好,聲聲佛號裡面具足五個意思,五念在一句佛號裡面完成,所以他念佛得力,上上品往生。
【四實相念佛。】
這是念佛法門裡面最高級的、最圓滿的、最究竟的,也是我們學不到的。我們曉得有這個方法,學不到,為什麼學不到?看看底下這一段就明白了。
【遠離生滅。有無。能所。】
『生滅』是心,就是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生滅的念頭沒有了,諸位想想那是什麼境界?阿羅漢都做不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我們曉得這一開口就是圓初住菩薩的地位,別教是初地。由此可知,我們哪天證得圓初住菩薩,從那個時候以後,你每天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念念都是實相念佛,沒證得這個境界之前,你與實相都不相應。所以這是我們明瞭不要去求也不要去學,學不到的。你學這個都叫打妄想。這是什麼境界?在《彌陀經》裡面講的這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有事一心、有理一心,這是理一心不亂。得到理一心不亂以後,以後還很長,你看圓教初住菩薩就得理一心。理一心裡面功夫有淺深不同,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還有四十二個位次。這四十二個位次都是實相念佛,這自自然然的入了實相,證得實相。『遠離生滅,有無,能所』。上面講的三句都是相對的。
【言說。名字。心緣等相。】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都是說的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這不是凡夫,不是二乘!二乘權教菩薩都做不到。
【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自性本具天真之佛』是誰?就是阿彌陀佛。
【實相之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
這一句話很重要,也就是淨宗裡頭常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時候念的佛,的的確確是念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可是我們凡夫:
【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
『觀』是觀察。
【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
這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對他最親的人,這是父子至親,以他來作為一個榜樣。佛勸他父親修什麼法門?那一定是最好的,那總不會騙人的。勸他父親『持名念佛』。為什麼持名念佛?因為實相念佛不是凡夫境界,可是從持名能夠達到實相,自自然然達到。持名念佛功夫三個層次,第一個念到功夫成片,再提升就是事一心,再往上提升就是理一心,理一心就是實相念佛。所以自自然然入這個境界,不要勉強。
我們這幾天把前面這一份概要講完之後,可能還有二、三次的時間,如果講經也只能夠講個一、二段,我想我們把經就止住,下一次回來的時候經文再從頭講起。剩下來的時間我跟諸位簡單報告一下《金剛經》的大意。《金剛經》就是講的實相。換句話說,《金剛經》的境界完全是實相念佛。我們雖然做不到,懂一點對我們有好處,對我們念佛,在功夫上來講確實是有幫助。譬如我們的煩惱斷不掉,我執沒有辦法除掉,菩提心發不起來,聽聽《金剛經》對於這些都會有幫助。
【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這個『徑』是近路。古大德把整個佛法做一個比較,大乘是修行的近路,比小乘人巧妙太多了。譬如小乘人破我執,難!他有一個我,要破我,這個麻煩。所以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之後,身見沒有了,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可是我執還有,不過是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見破了,這證小乘初果,從此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把思惑斷掉,這樣才能夠把我執斷掉,超越六道輪迴。諸位要知道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這七次往返,那個時間都是天文數字,很不容易。大乘人用的方法巧妙,大乘法裡面教給我們把心量擴大,教給我們起心動念不想自己想一切眾生,心量就大了。如果照這個方法去做,時間做久了,自自然然那個我執不破,自己沒有了,這個方法就高明。所以它的時間短,只要你真正肯做,絕對不是方法有問題,是我們沒做。
我們雖然天天讀大乘經,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這就糟糕,沒做!如果真的如教修行,我們起心動念都想到社會、都想到大眾、都想到一切眾生。不必多久,你能夠做上個半年、一年,你對於「我」就很淡薄了。這個方法非常好!就是沒有認真去做,所以大乘是修行的近路,這古人說的。大乘裡面的禪宗,在大乘法裡面,禪又是近路,這近路的近路,徑中徑,徑中徑是禪宗。念佛?比禪還要近。所以念佛法門叫徑中徑又徑。古德是給我們這樣說法的,這就是說這一條路是最近的路子。你看這一條路子直接叫我們想阿彌陀佛,直接叫我們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所以比禪還要高明!禪要修得不如法很容易出岔子,這個法門決定不會出問題,也就是常講決定不會著魔,沒有魔事。因為念佛有佛力加持,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所以決定沒有魔事,這就是徑中徑又徑。
【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
這前面講的四種念佛,看起來好像實相很深,觀想很難,這是從表面上看,而實際上它是相通的。『理事不二,淺深相即』,你看它淺,它跟深通的,你看它深,它在方法上很容易,很淺顯。
【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
『圓人』就是見解圓融的人,看一個事情看得很徹底、看得很究竟的。他曉得起步持名念阿彌陀佛,殊不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究竟圓滿。但是剛才說過了,要一心稱念,這就關鍵在這個地方。一心就沒有二念,有二念就不是一心,所以這個持名叫你一心稱念。《無量壽經》上「一向專念」,注重那個「一」,《彌陀經》上「一心不亂」。你要用一心念,那就對了,你用二心、三心這就不行,那只能夠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緣而已。這個結緣的事情我們幹得太多了,無量劫幹到今天都是在跟阿彌陀佛結個緣,從來沒有一心念;如果一心念早就往生了,早就成佛了,所以關鍵在一心,這非常非常重要。
【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
這個一心稱念跟『實相』真的沒有兩樣,實相念就是一心稱念。
【疏鈔云。】
《疏鈔》是蓮池大師所說的。
【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
這是「實相念佛」,並不是說我們離一切相,《金剛經》上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個離相並不是把事相真正離開,不是這個意思,心裡頭不執著。這個重要。離是叫你心離,不是叫你在事上離,事上沒有妨礙。《華嚴》上說得很清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不妨礙,妨礙是我們的執著。我們分別、執著這就是妨礙,如果說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裡頭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對了。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這一段的意思很好,而且是真實的事實,決不是理想,決不是虛構的,字字句句都是講的事實真相。『持名即是甚深般若』,我們曉得禪宗所修的是般若,這一點大家也必須要了解,這是佛學常識。禪宗不是修六度裡頭的禪定,你要認為他修的禪定,那就錯了,那就不是徑中徑,他是修的般若。諸位要是讀《六祖壇經》你就明白,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第一句話就是教導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見得他是修般若的。禪是手段,依禪定而得到般若,所以他是修般若的。那麼我們持名念佛?不但是般若,而且是甚深般若。就跟《心經》上所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世音菩薩怎麼行現在我們明白了,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過去我們常常念《心經》,觀音菩薩怎麼修的不知道!現在明白了,果然與西方淨土相應,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候補佛,他怎麼不念阿彌陀佛?當然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行甚深般若,這我們才曉得怎麼個念法。剛才講過「一心稱念」,那個一心稱念就是「甚深般若」。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念的時候就是萬緣齊放。可是那個「放」,雖然放,一不念又回來,我們現在就是這個狀況。在一心念的時候,心裡頭很清楚「阿彌陀佛」,沒有的別雜念,佛號放下了,亂七八糟念頭又來了。它有個彈性的,永遠沒有辦法把這些妄想執著捨掉。原因是什麼?功夫不夠,所以要念得純熟。只要在純熟上用功夫就行了。功夫純熟了,妄想雜念捨掉之後,它再不會回來了,那功夫就得力了。所以實實在在許多同修來問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你功夫不夠。哪有一念就得力的?沒這種人!所以只顧一心稱念,不要去打妄想,也不要怕妄念起來,那個沒有關係,妄念它起它的,我念我的佛,要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
妄想雜念起來,不要去理會它,不要去管它,只照顧佛號,時間久了,功夫純了,妄想雜念自然就少了。這就功夫漸漸得力了。這我們自己會覺察到的,不必去問別人,我們自己功夫,別人怎麼會曉得?很顯著的一個現象,晚上不會做惡夢了,沒有學佛的時候會做惡夢,而且夢中境界非常的凌亂,這都是不好的現象。念佛功夫要得力,惡夢沒有了,而且縱然作夢,夢裡面的境界很清楚,就像白天處事一樣,不會很亂。更要純熟,夢中常常會念佛,常常會思惟經義,夢中裡面會開悟,會突然想到經裡頭的意思,會明白了,會有這個現象。這些都證明功夫得力了。
我們的妄想雜念少了,功夫得力了,再進步這就入一心不亂,那就得定。得定之後夢境不會再有,但是定中有境界,定中境界跟夢中境界不一樣。所以「萬緣齊放,能所頓空」,這個時候就是無住,《金剛經》上所講的「無住生心」。學禪的人學到無住就得定了,但是很少在無住裡頭再生心,因此他那個禪只學了一半,來生到哪裡去?到四禪天去,因為他有無住、他有定,看他定功的淺深,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但是諸位要曉得,他還是出不了三界!我們念佛人不一樣,我們念佛人無住跟生心同時,這就高明了,比他高。所以『一句佛號,朗然明白』。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念相續,這就是生心,所以這一句佛號為什麼跟你講是「甚深般若」?金剛般若是甚深般若!一心念佛與金剛般若完全相應。禪宗這個號稱他們修的是上上乘的法門,他不曉得念佛人修的比他徹底、比他究竟、比他圓滿,他不知道。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什麼是佛知見?無住生心就是佛的知見,佛知佛見!無住是一切都不執著,不但不執有,也不執空,空空亦不執著。《金剛經》上所講的法相與非法相統統不執著,一切皆離。離的念頭也沒有,這個時候就是真心現前,真心本性現前。真心本性的起用就是生心,這個起用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到真正的極處,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就是這個道理。他要不念佛,那有無住就沒生心,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佛佛都相念」。佛佛相念什麼?都念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不但是理,實在講它是事實。
『念念放般若光』。這到放光的時候已經念到理一心不亂了,這是光明通達。《心經》裡面舉出一個例子「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放般若光。這光從哪裡放出來的?從名號裡面放出來的,真正離苦得樂,所以念佛號就是念實相,也可以說念佛號就是生實相。
【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則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
小本是《阿彌陀經》,羅什大師是意譯的,所以我們看玄奘大師的譯本上不是『一心不亂』,這是意譯的。他譯得好,連玄奘大師、窺基法師都很尊重、都很佩服。但是這一句往往使初學的人看到,生起畏懼,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太難了!這一心不亂做不到,於是他佛也不念了,他不學這個法門,這法門太難了,一心不亂不容易得到。大本經上講『一向專念』。想想一向專念這我還可以做得到。這就是他清楚、他明白,使一般初學的人看起來不感覺得害怕,不會覺得恐懼,自己衡量自己也許還能做得到。
其實一向是下手,一心不亂是功夫。可是你一定要記住,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才能成功。法門可貴的是專修專弘,決定不能夾雜。因此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正認識這個法門,他一生的修行一定就是一部經、一句名號,他是真的明白、真清楚了。蓮池大師到晚年一卷《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念四個字,這成功了。你要問他為什麼早年他去學那麼多經教,他不念佛?早年不懂、不認識,沒搞清楚!要早年就懂得、就清楚、就這樣幹了,那一定是上上品往生。所以真正明白、真正搞清楚了,這個時候自然放下,不要等人勸,自然放下。真正認識一即一切,一部經就是一切經,讀一部經就是讀整個《大藏經》,念一句佛號就是修無量的法門。他明白這個道理。《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到晚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所以真正進入一向專念。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恩德。我們看到這個開示就覺得不難,我們可以能夠做得到。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方便至極。力用難思。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這是在論用這一段裡面做出了完整的結論,彌陀的大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重點,這是古德為我們說出,就是第十八願跟十九願。十八願,十念必生就是一向專念;十九願是發菩提心。所以經上講往生這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根據第十八願、十九願而來的,真正是方便到了極處。它的能力、它的功用不可思議。就一般而論,能幫助我們往生不退成佛。若就利根而論?就在現前已經能夠與甚深般若相應了;換句話說,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入同樣的境界,所以說『力用難思』。
『凡聖齊收』。根性劣的凡夫,凡聖同居土往生;根性利的這些人,方便土、實報土往生。『利鈍俱被』,被是加被的意思。無論是利根人、鈍根人,所以是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這法門能夠普度,不像其他的法門。其他法門度鈍根的就不能度利根,度利根的不能度鈍根,不能夠度一切眾生。所以這個法門『但能發心專念』,這就這麼一個條件,只要你肯真正的發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成功了,真正「發心專念」,那個心就與菩提心相應,就是甚深般若。甚深般若是高度的智慧!文殊普賢是高度智慧的人選擇這個法門,你也一心稱念,你的選擇跟文殊普賢是相等的。其他的智慧比不上他,選擇這個法門的智慧,跟文殊、普賢無二無別,這是甚深智慧的選擇。所以只要能專念,『悉得度脫』,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沒有一個不入如來甚深智慧的。
『如是方稱如來本懷』。諸佛幫助眾生,就是希望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是佛的本懷。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頭,唯獨這個法門與佛的本懷相應,也就是說確確實實能幫助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在現前唯獨這個法門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的生活過得幸福快樂,確確實實充實了自己的生活,豐富了自己的生命,你不學佛、不念佛的人不能感覺到,真正念佛你會感覺到。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