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修學的根本,就是如何真正做到誠敬之心,對於是非、邪正、善惡要有很清楚的辨別。這樁事情本來就不容易,古時候有很好的教育,雖然古代學校並不普及,但是作父母的都會教導兒女,責任感跟現代人不一樣,古人一般都非常重視,社會的風氣淳厚,普遍的存在著倫理道德的概念。而中國古時候聖賢人的教導,我們在《五種遺規》裡面可以看到,現在送給諸位的《禮記菁華錄》裡面也能夠看到。可是民國以來,古時候教學的理念被否定,普遍的接受西方人的觀念,西方人是功利主義,對於倫理道德他們認識不清楚,中國受這個影響很大,於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從小沒有人教,沒有人講,社會也不注重、也不提倡。內裡面有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五欲六塵又在外面誘惑,怎麼能不動心?怎麼能不起念頭?這個環境當中,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那就不是凡夫了,這個人決定是佛菩薩再來的。如果是凡夫,不可能。所以這樁事情只有少數讀古書的老先生們偶爾還談談,佛門裡面老和尚講經說法也偶爾提到一些,往後就很難講了。

  從這個現象,我們真正體會到世尊為什麼法運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一個階段不如一個階段,每況愈下,這個原因我們總算明白了。善法沒人教導,實在說不是沒有人教,是沒有人肯聽,沒有人肯學,沒有人肯接受。所以諸佛菩薩幫助眾生,必須要用另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那是極高度的智慧,而且是難度高,效果也不大,這就是「四攝法」裡面的「利行」、「同事」,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業,就是繼承這個理念,繼承這個道統,捨己為人,這是就世間一般人的理念來說;自己要做重大的犧牲,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為什麼?為求一切眾生的幸福。

  這幾年我們在各地方講經說法,把總題目採取北師大老師們提出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兩句話確實就是菩薩心、菩薩行。師是表率,範是好樣子,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給現代世間人做個好榜樣?要為別人做好榜樣,自己一定要遵守倫理道德,要遵守聖賢人的教誨。所以經要熟讀,理要深思,然後將聖賢的教誨落實。

  世間人可以過富裕的生活,可以享受世間人所謂的樂趣,這個樂趣的後果如何,有沒有想到?他們沒有想到,我們想到了。如果這種享受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諸位要知道,這個享受是短暫的,佛經裡有個比喻叫「刀頭舐蜜」,不值得的。所以諸佛菩薩為我們的示現,都是示現苦行,很有道理!示現苦行的目的是為了末法時期的眾生。佛在正法時候,就給末法時期眾生做好榜樣,告訴我們唯有過這種生活、這種行持,我們的德行才能保得住。

  欲不可縱。古人講情欲從極微之處生起來,剛剛生容易控制,淨宗的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念「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微細的念頭打掉。要知道利害得失,經上常常說,我們無量劫在生死裡流轉,求出無期,苦不堪言。這一生遇到佛法,又遇到佛法裡面最殊勝的淨宗法門,這就是說明在這一生當中,有機會超越六道輪迴,有機會脫離十法界,這個機會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後,我們能不能脫離?關鍵在一念之間。這一念要保住,念念覺悟。為什麼教你念佛?念佛就是保住念念覺悟。念佛的人多,成就的人畢竟是少數。為什麼多數人不能成就?他不知道利害,利害得失他沒搞清楚,所以他的念頭還是繫在五欲六塵上,不能徹底放下,這樣把一生的機會錯過了,非常可惜!為什麼天天要讀經,天天要講經?道理很簡單,就是怕我們忘掉,就是怕我們一時大意,又把事情做錯了。

  我們「培訓班」的人數雖然不多,我們繼承諸佛菩薩的使命,把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介紹給一切大眾。我們要想幫助別人,首先自己得搞清楚、搞明白、搞透徹,才有能力幫助人。這個事情,佛家常講這是「無量功德」。如果我們自己不明白、不透徹,怎麼能幫助別人?所以天天講,天天研究討論,還壓不住自己的煩惱,這才曉得自己煩惱習氣是多麼的深重。這個時候怎麼辦?再努力,鍥而不捨。我們培訓班的同學,比一般學佛的人,這個緣要殊勝得太多了,我們每天都很認真努力在做。

  李木源居士非常發心,楊厝港這個道場,他們學校沒找到地方,現在還不能搬遷,我們一時不能使用。他急著培訓班第五屆一定要辦,昨天告訴我,把我們會所對面杜氏宗祠第二層樓租下來了。我昨天去看,場所很好、很理想,每個月租金是兩千六百塊錢,不算貴,就在我們對面,照顧非常方便。第五屆,我們可以收三十位學生。爾後中國到這邊來參加培訓的學生,一律由北京「中國佛協」指派,我們不招生。新的同學來了,我們的研究討論一定要加強,時間也要長,全心全力把這樁事情做好。

  如何教學?我要跟你們同學們在一起來研究討論。我們採取輔導的制度,華嚴班的同學們,每一位同學輔導兩個初學的同學。練習講經的場地不夠,我們還要另外去找,多找幾個講經的場地,分開來實習,希望在短時間能夠收到成效。我們所傳授的是講台的技術,我所給諸位同學提示的,德行比技術還重要。這是早年我在《內典》修學要領裡面說過,德行佔百分之九十,技術充其量不過佔百分之十而已。德行的修養一定要靠自己,這樁事情別人幫不上忙,這些技巧別人可以幫助你。

  修養自己的德行,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了。大家現在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自始至終每一品都說到,說得最多、說得最具體的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些教誨,在佛法裡面叫「行法」。佛法有「教理行果」四大類,這是行法。行法一定要落實,修行的方法如果不落實,那是白說了。不落實,決定得不到受用。唯有落實之後,你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那是「果」。所以「教理行果」雖然說的是四樁事,實際上是一樁,一而四,四而一。《感應篇》底下一句教給我們:

  德累功。】

  註解裡面第一句話,就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德?什麼叫功?存心是德,落實在事相上叫功。所以德不積就不厚,功不累就不大。我們看諸佛菩薩,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他們所做的,這四個字包括盡了,他們所做的就是「積功累德」。為誰積功?為誰累德?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這才真正是大德大功。我們要效法諸佛菩薩,諸佛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了解一個事實真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所以他才做。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才有妄想分別執著,只顧一身,不顧大眾,總以為一身跟大眾是兩回事情。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他,不曉得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實實在在是自害,只有利他才是自利。自利之害就是六道輪迴,就是三途惡道。

  這一部《感應篇彙編》裡面,註解引證內容非常豐富,這個本子也是經過好幾代不斷的增加。今天我們看的這個本子是相當完善的本子,要多讀,多想想,認真努力去學習,學佛、學菩薩從這個地方學起。我們的心像不像菩薩?我們的行為像不像菩薩?常常想著。起心動念立刻就知道,我這個念頭佛菩薩許不許可?我這個話該不該說?我這個事情該不該做?這是個標準,《感應篇彙編》是最低的標準,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起。印祖一生極力提倡,道理就在此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