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種子,慈悲是根-第1297集
法語:
菩提樹就是講成佛,成佛的種子,信心。慈悲是根,一個人沒有清淨信心,沒有慈悲心,怎麼會成就?好像植物,沒有種子、沒有根,怎麼能生長?由此可知,我們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風順,要真正有成就,要有根,要有種子。
節錄:
《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道就是佛道,佛道的根源,信是修學佛道或修學菩薩道,或者我們這樣說,佛菩薩都是覺悟的意思,智慧之道,覺悟之道,信是它的根源。功德母,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而生的,所以信心乃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能生一切功德。
佛說阿彌陀經(第1集)1983
而這裡面最重要的要信什麼?「信有真性」,佛在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真性就是佛性。既然有佛性,皆當作佛,所謂作佛就是做個智慧圓滿的人,覺悟圓滿的人就叫做佛,佛是智覺都圓滿。這是我們首先要相信的,而後以這個信心為修行的基礎,才能夠圓滿成佛。
佛說阿彌陀經(第1集)1983
三資糧裡面,淨業裡面的信行願,什麼叫做『信』?必須對於淨土的理論都通達了,沒有懷疑了,這才叫「信」。淨土的理論要不通達,信這個字談不上;縱然信了,也是屬於迷信。問你什麼個理,講不出來,信不信?我信,那就叫迷信。迷信能不能解決問題?給諸位說,迷信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到真信才解決問題。可是真信前面還有個正信,正信之後才有真信,正信叫解悟,真信是真正做到了,確確實實見道了。
阿彌陀經疏鈔(第1集)1978/2
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其目的何在?我們也可以說,建立我們的信心。大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大道之根源,一切功德之發生,都是在真信當中發生的。解得不夠深,行得不夠徹底,信心從哪裡建立?
阿彌陀經疏鈔(第1集)1978/2
淨土的三資糧,信是大根大本,所以祖師說「西方淨土能不能去,決定在信願上;品位之高下,決定在行持上」。信願行三個字,信與願決定你能不能去,行是決定你品位高下,所以講三輩九品。信有問題,行沒有問題,一天念佛念十萬聲佛號,磕十萬個響頭,你根本去都去不了,你還談什麼品位高下。
阿彌陀經疏鈔(第1集)1978/2
而信是於理論上建立的,是以理論為基礎的,不是盲目的。不是,他相信,大概我也可以相信,那是盲從,這是佛學裡面非常忌諱的。佛法裡面講的信與願,決定是建立在學理上,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絲毫勉強都沒有,這才叫真信,才叫正信。
阿彌陀經疏鈔(第1集)1978/2
由此可知,我們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風順,要真正有成就,你要有根,你要有種子。你沒有信心怎麼行?沒有慈悲怎麼行?佛法裡面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博愛。大慈悲心,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平等心裡面生出來的,對一切眾生沒有任何條件。這個對我有利益我就喜歡他,那個傷害我我就討厭他,這個不可以。恭敬你的,愛護你的,幫助你的,你對他有慈悲心;毀謗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你對他還是有慈悲心,你這個慈悲才叫有根。如果慈悲有分別、有差距,這個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集)1998/5/27
我們要學如佛一樣的大慈悲心,對於九法界眾生一律平等,沒有差別。佛在經上,我們也看到,舉的故事讓我們在這裡面領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養一缽飯,菩薩把它分成兩份:一份供養佛,一份餵狗。我們想到,這什麼意思?生佛平等。他來做這個樣子給我們看,對佛的那種恭敬心,對畜生這個恭敬無二無別。我們在境界裡應當如是學,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集)1998/5/27
無論是宗門、教下,沒有不重視慈悲的,因為慈悲是根,你看這裡「方便增長,善根無盡」。你先要把這個根,慈悲就是愛,愛,第一個要自愛,這個好難!你能自愛,你才能愛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愛,你怎麼會愛人?所以這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37集)2006/4/4
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的意思是慈悲的意思,能仁;牟尼翻成中國是寂默,就是清淨。換句話說,娑婆世界的眾生,一般來說缺乏慈悲心,也就是說缺乏仁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區教學就是以仁愛、慈悲為教學的中心,為教學的宗旨;換句話說,是仁愛的教育。
佛說阿彌陀經(第3集)1983
這個世界眾生的心,一般都是很亂,不能夠平靜下來,因此,教學宗旨裡頭又包含了清淨,所以提出一心不亂。佛的名號,就暗示他在這個世界、地區、階段眾生根性,就眾生根性針對著他的毛病提出教育的宗旨。
佛說阿彌陀經(第3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