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第1294集
法語:
在生活當中學知足,知足就不求,妄想、雜念就少,心就漸漸會定下來。衣食住行只要達到一個普通的水準就夠,不再爭取,我們的心才清淨,才有充分的時間去學道,讀經、研究經典、念佛、用功、為人解說,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事情再好了。衣食住行樣樣知足,樣樣隨緣,就樣樣都自在。這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
節錄:
我們修行最好的方法,在生活當中學,學什麼?學知足,知足就常樂。知足就不求,妄想就少,雜念就少,心就漸漸會定下來。衣食住行,在現代人的生活,我只要達到一個普通的水平就夠,不再爭取。我們的心才清淨,才有充分的時間去學道,讀經、研究經典、念佛、用功、為人解說,這個事情是真事情,這是真正的好事情,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事情再好了。為什麼把一生大好的光陰,消磨在毫無意義的妄想雜念當中?那個實在講太可惜了。衣食住行當中鍛鍊,鍛鍊是樣樣知足,沒有一樣不知足,樣樣隨緣,你就樣樣都自在。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6集) 1995/5
最富足的人,佛跟我們說知足常樂,知足的人是世間最富足的人,不知足者,沒有辦法,苦惱永遠斷不掉,一天到晚操心。所以我們要憐憫這些有情。
無量壽經(第5集) 1989/4
生老病死苦,這四種苦是任何一個眾生都不能夠避免的,上至帝王、下至乞丐,一律平等,統統都要受這個苦。除這個之外,還有身外之苦,佛把它歸成三大類。第一個是「求不得苦」。我們的願望很多,想這樣想那樣想不到,想不到很苦。如果聰明人,我不想就算了,不想就不苦。你天天想,這就苦!所以覺悟的人,佛常常教誡我們知足,知足常樂。知足就是我不求了,「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這條苦就可以離開它。如果你要跟人家爭,要多求,那求不得苦這一生是夠你受的。
無量壽經(第11集) 1989/4
我們在生活上,從早到晚,衣食住行,要是與我們的心清淨相應,我們就擇這個法。無論在生活、在事業、在處世,你就曉得我們應該怎樣選擇。當然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抉擇淨土法門。就是在一切法裡頭,一定要把貪瞋痴慢、煩惱、妄想、知見伏住。生活方面,適可而止,知足常樂,我們的心才能保持清淨。否則,貪欲增長,你的心怎麼會清淨?貪瞋痴慢決定不能叫它增長。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64集) 1984/12
古來這些大德們,出家在家,給我們做榜樣的太多了。他們生活非常富裕,為什麼捨掉?知足常樂,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沒有貪心。貪是煩惱第一個根本,不貪就不愚痴,不貪就沒有瞋恚心,貪不到才生瞋恚心,貪到他就不生瞋恚。無貪、無瞋、無痴這是三善根,世出世間一切的善法都從這個根生出來的。福報讓眾生享,這個快樂,福不是自己獨享。為什麼?自他不二,給眾生享才是真正自己享受。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64集) 1984/12
我們的心果然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就定了,知足常樂,對於現實的生活滿足,滿足就快樂。有人說:這樣子未免太消極,這個社會怎麼可能進步?決定不消極,也決定不會防礙社會的進步,社會是更進步,人生更美滿,為什麼?在這時候真正知道替眾生服務。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26集) 1984/12
念念我們希望能利益一切眾生,不求自己的利益,這是「德」,儒家所謂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有這個觀念,這個社會是祥和的,這個社會決定不會有動亂。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36集) 1984/12
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生活非常簡單,日中一食,吃飽就行了;衣服,粗布能夠遮體就行了;晚上睡覺,有個地方躺下來休息就足夠了。他過的生活,我們今天講是最低水平的生活,物質生活他得大自在,知足常樂,心裡頭沒有一絲毫的負擔。心裡沒有負擔,這個心就是最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健康,他身健康不生病。
大乘無量壽經(第29集) 1998/10/10
我們今天為什麼病這麼多?心理不健康;病從哪裡來的?妄想打來的。心理健康的人,吃飽了一念不生,也不知道吃些什麼東西,所以他那個身體永遠是健康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他怎麼會不健康?沒有挑剔,沒有一念為自己。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是為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而已,與自己不相干。自己利用這個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而已,你說他多自在、多快樂。
大乘無量壽經(第29集) 1998/10/10
真正知足才能作佛,不知足的人不能成佛,這個表法的意思很深。知足到什麼程度?知足到無求,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真知足了,一絲毫的念頭都沒有了。生活完全是隨緣,沒有一樣不好。在境界裡面確實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我們要明瞭的,要學習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39集) 20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