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適合自己的念佛方式-第1290集
法語:
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因此我們選擇念佛的方法也不必完全相同,有出聲念、有默念、有高聲念、有低聲念、有金剛念,腔調不一樣也沒關係,這些方法都是自己選擇,哪個方法適合自己,就用哪個方法,沒有一定。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佛號決定要把自己的妄想伏住,這是不變的原則。
節錄: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兩句話很重要,這是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的。就是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與願,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正想去,你要真相信、真想去,那你就決定去得了;你要是懷疑,不太願意,那就去不了。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5集) 1986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品位階級高下也不是別人給你定的,不是別人把你分發到哪一土、哪一品,是你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麼?就是念佛。他沒有說「全由持名之多少」,可見我們念佛多少沒有關係,是功力的深淺有關係。譬如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這個佛號伏不住煩惱,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個就淺,就沒有用處。有人一天只念十聲佛號,聲聲佛號能把妄想、煩惱壓住,這個力量就深。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5集) 1986
所以念佛不在乎念得多少,在乎佛號有沒有力量。所謂力量就是能夠伏住妄想,所以他的用字用得很妙。要著重功夫得力。妄想多的人就要多念,妄想少的人就可以少念,念佛無非是把妄想伏住而已,所以我們也不必去學某個人一天念幾萬聲,如果我們生了羨慕的心、樂好的心、好勝心,那就錯了。你一天念兩萬,我就要念三萬,我比你強,好勝心是煩惱,你用煩惱心念佛沒用處。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5集) 1986
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因此我們選擇念佛的方法也不必完全相同,所以有出聲念、有默念、有高聲念、有低聲念、有金剛念,所謂金剛念就是嘴動沒有聲音,默念是心裡念,嘴不動。這些方法都是自己選擇,哪個方法很適合,我們就用哪個方法,沒有一定,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佛號決定要把自己的妄想伏住,這是不變的原則。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5集) 1986
念佛的方法很多,口念、心念,當然是以心為主。如果口念心不念,那個沒有用,那是喊破喉嚨也枉然。心念、口不念,管用,《楞嚴》說得好,「憶佛念佛」,憶佛,我口裡雖然沒有念,我心裡面想,那行!「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經文這個句子非常的肯定,必定見佛。所以憶念非常要緊,時時刻刻不要把佛忘掉了。現在方便了,家裡供大張的佛像,小張的佛像可以帶在身上,常常看看,幫助你憶念,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不忘西方三聖,要養成這個習慣。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74集) 1984/12
念佛加上觀想,觀想佛來接引或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可能幫助你斷妄想,不至於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妄想夾雜在佛號裡面,把佛號的功德全部都破壞掉了。你加觀想,行!因為觀想也是念佛,《十六觀經》裡面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這是如法的。
學佛答問(第38集) 2000/11
至於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話是念佛法門裡面的總綱領,也就是佛號要怎麼念法。「六根」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張開眼睛喜歡看外面境界,豎起耳朵喜歡聽音聲,我們的心總是從六根往外跑。攝是收回來,這叫都攝六根。
學佛答問(第38集) 2000/11
大勢至菩薩這樣教我們,中國古時候孟夫子也是這樣教人,《孟子》裡面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我們心都攀緣外面境界,你能夠把心收回來就是學問。可見,孟子的收心跟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的意思完全相同。這樣我們的心就清淨,清淨心念佛叫「淨念」,淨念裡面決定沒有懷疑、沒有夾雜。「相繼」是不間斷,用這個原則來念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學佛答問(第38集) 2000/11
各人善根福德因緣都不相同,所以念佛的方法也是無量無邊,一定要適合自己根性,適合當前生活環境,才沒有障礙。最重要是念得踏實、念得歡喜,念到妄想雜念愈來愈少、智慧警覺愈來愈高,這就是效果。如果收不到效果就要改變方法。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18集) 2014/4
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這個環境當中,我們怎麼個念法?印光大師距離我們最近,他教給我們的方法,十念法。他用三個清楚,你就能攝心了。第一個是你佛號念得清楚,不要念太快,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念,字字清楚;耳朵聽我自己念佛的聲音,聽得清楚;記得清楚,我這一句佛號,在十句佛號當中是第幾句。這三個清楚,妄念就不容易滲透進去,你就容易得清淨心。他自己一生用這個方法,教我們用這個方法。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51集) 2011/8
我們有不少同學做實驗,念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果然有效。為什麼?平常念佛有雜念,用這個方法念半個小時,這半個小時好像沒有雜念起來。只計到十,這就是心裡記,從一到十句,十句完了,還是從一到十。不要十一、十二。開始學,頭兩天比較辛苦一點,三、四天就入境界,這是個好方法。念佛不是為別的,就是把雜念丟掉,雜念是妄心,雜念是亂心,是煩惱的根源,讓我們心恢復清淨、恢復平等,清淨平等是最健康的心態。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51集)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