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平等普度是修菩薩行-第1243集

 

  法語:

  不分族類,不分人群,不分宗教信仰,普度眾生。如果還有揀別,喜歡的人我幫助他,不喜歡的人暫時不要去理會,這個不是菩提心,不是菩薩心。真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人,無論什麼眾生,哪怕看到畜生也會合掌給牠做三皈依。

  

  節錄:

  菩薩修學成就就在這一句,『普入眾生心行中』。諸位想想,怎麼普入?只有一個辦法,為人演說,這才能普入。所以佛苦口叮嚀,教導我們「受持讀誦」,自度,受持讀誦是自己修行,「為人演說」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情,只有受持讀誦,不肯為人演說,你只修了一半,你還缺一半,你成不了正果,你也開不了智慧,必須那一半跟這一半合起來。要知道為人演說就是受持讀誦,受持讀誦就是為人演說,決定是一樁事情。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9集)

  

  「入眾生心行」,眾生見聞能契入,這是你教學成功了,你的教學達到圓滿的成就,這不容易。我們今天教初學,讓初學的人對佛法生起信心,相信佛法好,相信佛法殊勝,相信佛法應當學,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他相信之後幫助他深入,解,更深入的明瞭佛家的理論方法。什麼方法?做人的方法,生活的方法,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境界,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講,這個境界就是吉凶禍福,善惡報應,這個他明白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9集)

  

  明白之後,第三要勸他去做,要行。真正歡喜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放棄自己的成見,這個人在行,行佛法。行了之後,他就能證,證什麼?把他所信、所解、所行的融合成一體。信解行證,證最可貴,證是超凡入聖,這四個合成一體了。再跟諸位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融合成一體了,圓證,究竟證,那就是佛華嚴。佛華嚴確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叫深入眾生心行中。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9集)

  

  此地用「普入」,深是對一個人講,普是對一切眾生講。由此可知,不分族類,不分人群,不分宗教信仰,普度眾生。如果還有揀別,喜歡的人我幫助他,不喜歡的人暫時不要去理會,這個不行,這個不是菩提心,不是菩薩心。真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人,無論什麼眾生,看到畜生也會合掌給牠做個三皈依,何況是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國家的人、不同信仰的人,都要平等的去普度,這才是菩提心,才是菩薩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9集)

  

  願文上講的:『教化一切有情』,你們想想這一句,是不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一切裡面沒有分別,不分國土。這個國土範圍很大,是諸佛的國土。西方世界那個地方往生去的人,來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所以非常非常複雜。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裡面的人,那裡面的佛菩薩,都勸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國土多,族類就更多,形色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意識形態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一切都包括了。阿彌陀佛與諸佛如來,平等普度一切眾生,這裡面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對待。

  大乘無量壽經(第81集) 2000/3

  

  為什麼要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本是同根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是同根生。根是什麼?根是真心,根是本性。《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哪來的?「唯心所現」,這是根;「唯識所變」,那是本。佛把大根大本找到了,所以才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平等的標準跟自己一樣,怎麼對待自己,就怎樣對待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差別。

  大乘無量壽經(第81集) 2000/3

  

  所以經上常講「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眾生跟諸佛沒有兩樣。必須徹底了解事實真相,真正找到根本,才會有這種理念,才會有這種想法。有這個想法,才會有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的作法。這是我們看到的「教化一切有情」,教化就是服務。諸佛菩薩真正覺悟的人,示現在這個世間,選擇哪一個行業?選擇教學。這個教學是義務的教學,不求學生回報的教學,這真正偉大。

  大乘無量壽經(第81集) 2000/3

  

  極樂世界菩薩有大慈悲。沒有慈悲心不能往生。為什麼?跟阿彌陀佛的願不相應。阿彌陀佛的心是「一切皆成佛」;阿彌陀佛的願是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回歸自性,圓滿成佛。菩薩們的行,我們在這裡看到,在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除這個之外,每天沒有離開十方諸佛剎土。每天去參學,同時、異處,時間相同,處所不相同,無量無邊的化身一時都成就,圓滿成就。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69集) 2011/6

  

  「故於一切眾生,不計親疏恩怨,亦無彼我之分」,這是菩薩的心態,他是平等心。菩薩到極樂世界都證得清淨平等覺,這是阿惟越致菩薩的條件。自己沒有證得,阿彌陀佛加持他,雖沒有證得,他也等於具足清淨平等覺的智慧功德,所以他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不計,沒有親疏恩怨的念頭,對待人就跟對待自己一樣,親切、真誠。亦無彼我之分,有彼我之分他已經起心動念了,他有分別有執著了,這是凡夫,他不是菩薩。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69集) 2011/6

  

  「更無違怨之想」,還有過去生中的冤怨,這些怨恨沒有了,全都化解了。「視同一子」,這是比喻,好像父母只有一個獨生子,真愛護。所以菩薩們於十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普度」。這些事情都是講極樂世界的菩薩,我們讀了這些經文應該要學習。我們在這個世間,有沒有這些恩恩怨怨?有。應該怎麼看待?要跟菩薩一樣,用平等心看待。這些恩怨、因果是過去迷而不覺造成的,現在明白了、覺悟了,把這些陰影一掃乾淨。行嗎?行。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69集) 2011/6

  

  以前的心是昏暗的,現在的心是明亮的,光明把黑暗驅除了。所以對一切眾生以平等心,對人要平等,對蚊蟲螞蟻也要平等,對樹木花草也要平等,對天地鬼神也要平等,都是眾生!乃至於山河大地,平等的慈悲心,平等的愛心。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69集) 2011/6

  

  這裡最重要的,親疏恩怨要劃平等號。親是親人,疏遠的是親戚朋友,再疏遠就是一般人民,對我有恩的,記住要報恩;對我有怨的,記住絕不報怨,把冤家對頭都當作親人去孝敬就對了。為什麼?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就是三人行,一個於我有恩的,一個於我有怨的,加上我自己,三個人。在一起怎樣?記住前面所講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62集) 2016/8

  

  這個對我有恩的他是佛,對我有怨的也是佛,暫時迷惑,總有一天他會覺悟,他會成佛。所以不要想他的怨,想他的恩,不要想他是怎麼樣在傷害我,要想到他是一尊佛,他醒過來之後,他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他跟阿彌陀佛一樣,普度眾生。所以恩怨在我們心裡把它調和成平等,都是來幫助我的。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62集)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