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不能感情用事-第1214集

  法語:

  遇到逆境惡緣,決定不可以衝動,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會造成嚴重傷害,自他都不利。如果是用理智、理性來處理,彼此都好。這個世間是非善惡沒有一定,看自己用什麼心態來處理。用真誠善心來處理,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善的;用情緒來處理,沒有一樁事情是好事。要用智慧,問題才能解決!

  

  節錄:

  我們遇到障緣,遇到人家毀謗、侮辱種種障礙,如果要是感情衝動,我們就上當了,退轉了,信心喪失掉了。如果我們有一點小智慧,很冷靜的來處理,不要動感情,用理性的來應付,往往後面有非常殊勝好境界!所以人遇到逆境,遇到惡緣,決定不可以衝動。

  學佛問答(共1集) 2003/6

  

  所以我們讀《金剛經》,讀到忍辱仙人,那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你看忍辱仙人遇到侮辱,遇到傷害,他沒有瞋恚心,他沒有報復的念頭,你看他成就了忍辱波羅蜜,成就持戒波羅蜜,成就布施波羅蜜,這不得了!他把歌利王當作恩人看待,大恩大德,他把他大幅度的提升。

  學佛問答(共1集) 2003/6

  

  所以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造成嚴重傷害,這個傷害是自他都不利。如果是用理智、理性來處理,彼此雙方都好。我自己大幅度的提升,對方是我的善知識,這是逆增上緣的善知識。我沒有得到他的幫助,我沒有辦法提升,得到他的幫助,自己提升,福慧增長!

  學佛問答(共1集) 2003/6

  

    所以這個世間是非善惡沒有一定。我這麼多年來經歷當中,是非善惡不在外面在自己,看自己用什麼樣心態來處理。自己用善心,真誠善心來處理,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善的;自己要用情緒來處理的話,沒有一樁事情是好事。決定不可以用情緒,要用智慧,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了!

  學佛問答(共1集) 2003/6

  

  遇到逆境,遇到惡人,無故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對待?決定不能有瞋恚心,決定不能有報復的意念,一定要深明因果的道理。印光大師說得很好,遇到這些逆緣、逆境,自己要很冷靜的去思惟,我命中應當要受的,不怨天不尤人。對於陷害我們的人,不能存絲毫的惡意,絕不怪他。我們願意接受一切境界上的折磨,在佛法裡面講,叫消業障。業障消除之後,菩提道上自然一帆風順。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

  

  修行人講功夫,功夫就在此地。順境裡面不起貪心,沒有留戀;逆境裡面沒有瞋恚,始終保持一心清淨。以清淨心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我們在這個世間還能住幾天?即使活上一百歲,我們覺得一百歲很長,忉利天只有一天,在夜摩天裡面只有半天,兜率天裡面只有幾個小時,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懂得。我們現前能忍受,能以慈心對待一切人、對待一切冤家債主,來生必定生到善處。如果你不求生淨土,來生也必定生天享天福,比這一世的果報殊勝太多了。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

  

  印祖告訴我們,能忍受一切的災難,諸佛護念,天龍鬼神尊敬你、佩服你,冥冥當中這個果報無比的殊勝。由此可知,往往惡人、惡事,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是很好的增上緣。沒有這些惡人、惡事、逆境,怎麼能看得出自己修行的功夫?如何來測驗你真正達到了一心清淨?真正顯示自己的「慈心精進」,要從境界裡頭磨鍊才能看得出來,自己才能夠體驗。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

  

  佛法當中說得好,「境隨心轉」,我們心是清淨的,看所有一切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一個不清淨。所以佛心,成佛,佛看一切眾生都成佛。佛在初成佛的時候感嘆說,「奇哉,奇哉。」奇怪!大地所有一切眾生齊成佛道,統統一起都成佛了。證明他真的成佛了,依報隨著正報轉。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

  

  由此可知,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善心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都是善知識;換句話說,惡心、惡意看佛菩薩也不是好人,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確確實實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那很糟糕,迷惑到底了,那種轉變愈轉每況愈下。所以修行人隨著自己修行的功力,隨著自己的境界,不斷的往上提升,我們面對著六塵境界,統統都起了變化。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

  

  佛法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都是染污,心靈上的染污。身體染污沒有關係,所謂身外之物,它是附帶的,它不是主體,主體是心。妄心,念頭,它最容易被染污。我們開始修行就是修這個妄心,如何叫妄心離開染污?那就是順境善緣,境界很好,很喜歡,遇到的人都是好人,你喜歡他,被染污了;你愛他,被染污了;你希望擁有他,不離開他,這都是染污。為什麼?清淨心裡頭沒有一樣東西,現在你有這麼多東西圍繞,你的心不清淨,被染污了。被染污是凡夫,搞六道輪迴。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33集) 2015/8

  

  逆境,環境不好很惡劣,遇到的是惡人,冤親債主,你被染污了,被什麼染污?怨恨,甚至於求離開,還要想報復,這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糾纏不清。這些事情就在眼前,你只要留意,時時刻刻你都會看到,然後回過頭來看自己,自己就在染污當中沒離開。佛教我們斷煩惱求菩提,煩惱是菩提的障礙,菩提是智慧,有煩惱,智慧沒有了,智慧現前,煩惱就不見了。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33集) 2015/8

  

  所以佛教我們修戒定慧,目的是開慧。戒律是手段,目的是得定。定還是手段,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你要不從戒定,慧不可能有,你生煩惱不生智慧;有戒定就會生智慧,智慧會把煩惱化解了。順境善緣沒有貪戀的念頭,遇到逆境惡緣也不會起怨恨,這戒定慧的功夫。戒定的功夫愈深,智慧也愈深,智慧也愈大,看得愈清楚。你所看到的都變成自己的功德,用這種功德就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垢。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33集) 2015/8

  

  遇到逆境、遇到惡緣,這個人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怎麼看他?我看他都是好人,看他都是佛菩薩,一時糊塗,不可以放在心上。還以阿彌陀佛迴向給他,等我成佛之後再慢慢再來度他,沒有一絲毫怨恨心。要有一絲毫怨恨心,你就極樂世界去不了,為什麼?那不是菩提心。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你有一點煩惱,你就曉得你的心不清淨,你心已經被染污,要保持清淨心,決定不受染污。無論在這個社會吃虧上當,事情一筆勾銷,絕不放在心上,心上就是一句佛號,念頭上就一個方向,你就對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80集)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