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我是不是有緣之人?-第1212集

  法語:

  普度眾生是佛的弘願;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是無緣?不接受、不信、不願意學、不能依教奉行,都是屬於無緣眾生。由此可知,有沒有緣不在佛這一邊,而是在眾生那一邊。

  

  節錄:

  佛普度眾生,這是佛的弘願;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是無緣?不接受、不信、不願意學、不能依教奉行,都是屬於無緣眾生。由此可知,有沒有緣不在佛這一邊,而是在眾生那一邊,佛這一邊是平等的。

  大乘無量壽經(第129集) 2001/7/28

  

  像經上所說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佛說了,這批人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善根不錯了!供養四百億佛,你就曉得他修行了多久。這一次又遇到釋迦牟尼佛了,很難得,真是大善根。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跟釋迦牟尼佛生在同一個時代,以居士身親近釋迦牟尼佛,聽佛講經說法。聽了之後,心裡面很歡喜,大家心裡都有個願望,將來自己成佛了,希望跟阿彌陀佛一樣,就動了這麼一個念頭。釋迦牟尼佛知道了,把往昔的因緣說出來。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8集) 1993/6

  

  他並沒有發心這一生當中,發願求生淨土,這就說明了,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善根還沒有成熟。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聽到這個法門、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能生歡喜心,能信、能願,一切放下,決定念佛求生淨土,他的善根決定超過阿闍王子。這樣的人不多。所以我們自己知道這個法門好,念佛求生淨土,有的時候勸人,別人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肯認真修行,你自己要曉得,他沒有那麼多的善根。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8集) 1993/6

  

  這個佛都度不了,我們憑什麼本事?釋迦牟尼佛都不能夠度阿闍王子、五百長者子,都沒辦法,他善根不足。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緣就是什麼?就是善根福德還沒有成熟,佛不能度他。佛能夠度的,尤其是這一生能夠度他成佛的,統統是多劫善根成熟,那才叫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像諦老頭陀寺的公雞,那都是善男子,牠雖然是一隻公雞,牠也會念佛,也站著往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8集) 1993/6

  

  佛法對這個「緣」字看得很重,一定要有緣,緣深的人這一生就得度了,緣淺的人這一生都不能得度。但是佛的本願是要度一切眾生的,緣深的,這一生幫他成就;緣淺的,幫他再加深;沒有緣的,要跟他結緣。佛用這種方法,叫普度眾生。沒有緣的人,這一生當中偶爾聽到一句「阿彌陀佛」,這就結上緣了,生生世世希望把這個緣給他加深,一直到他成熟,緣成熟了,那一生就得度了。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3集) 1993/6

  

  我們跟阿彌陀佛可以說無始劫以來所結的緣,到今天也有了相當的深度,這個深度是不是到成熟的深度那就很難講了。如果要在這一生成熟,我們必須在緣上特別加強,用什麼方式加強?「信願持名」,用這個方法努力加強,這一生當中很可能就圓滿,就成功了。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3集) 1993/6

  

  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見到佛光,不能體會到佛對於一切眾生的真實功德,都是因為業障深重,所以見不到,體會不到。消除業障的方法很多,大乘經裡面所說的種種法門、種種的修持,無非都是幫助我們消除業障的。消除業障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念佛,但是很少人相信,為什麼不相信?業障太重。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3集) 1993/6

  

  清朝初年乾隆年間的慈雲灌頂法師,這在清朝一代也是很有名氣的一位法師。他在《觀經直指》裡明白的告訴我們,《觀經直指》就是《觀無量壽經》的註解,他作的。他說世間人業障、罪障很重,所有一切經法、懺法都消除不掉的,業障重到這個程度,都沒有辦法消除的,最後還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消除得掉。這句話是很不容易說出來的,他對於這些法門要是認識不清楚,不能夠透徹了解,他怎麼曉得這句佛號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力量。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3集) 1993/6

  

  所以我們今天想求消業障、斷煩惱、滅罪業,不必求其他的經咒,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一切經咒力量達不到的,沒有辦法的,最後還得求阿彌陀佛,我們為什麼不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去相信這句阿彌陀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3集) 1993/6

  

  所以,只要一心稱念,念念無間。阿彌陀佛這執持名號修學的方法,實在講大勢至菩薩講絕了,也就是教給我們這個佛號要怎麼樣念才有效果,才能收到效果。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只要照他這個方法,就收到效果。「都攝六根」這句不要去研究它,你只要真正做到「淨念相繼」,六根自然就收攝了。所以,最重要的就四個字「淨念相繼」。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3集) 1993/6

  

  淨要注重,淨是清淨心。我們對它有懷疑,疑在裡面,心不清淨,真的沒有疑惑。假如裡面還有夾雜,心不清淨了。譬如說有個念佛的人,老修行,現在聽到這個法門好,念佛了,過去是又念《金剛經》,又念《地藏經》,又念《藥師經》,現在統統不念了,心裡頭恐懼!不念《藥師經》,生病的時候藥師如來不保佑;不念《普門品》,就沒辦法消災。好像把這些諸佛菩薩都分配了,哪個菩薩管什麼,哪個菩薩管什麼,樣樣都要念到,不念到不行,不能得罪一個,這就夾雜了。懷疑、夾雜這個心態去念阿彌陀佛,不靈,為什麼?他不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3集) 1993/6

  

  淨念是完全沒有懷疑,完全沒有夾雜,一心念。一心不是二心,念佛還想到別的,那就是三心二意,那個不行。「相繼」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不斷,這就行了,念念無間,那個效果,大勢至菩薩講得很好,「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佛的光明遍照,你怎麼接觸不到?一定接觸得到的。所以,要緊的是淨念相繼,就是我們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要這樣去念佛才有感應,經上講的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3集) 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