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災難是天災還是人為的?-第1484集
問:首先,這一位同學問的是時局的大問題,這個問題很多人關心,他問了四個問題。第一個,現在宇宙的災難這麼多,是人為的?還是天災?
答:這個問題不應該是宇宙,宇宙的災難距離我們太遠了、太深了,大概你問的是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球。現在地球上的災難這麼多,我想你問的一定是這個意思。地球、社會災難這麼多,依照佛法說都是人為的。為什麼?大乘經上佛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裡面那就說的大宇宙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說的是無盡的深廣,也說到究竟圓滿。
但是我們初學的人很不容易體會,我們還就世尊在大乘經上所說的這一句,比較容易懂,那就是「從心想生」。至於天災人禍,沒有一樣不是從心想生的。佛在經上還常常給我們說了一句話,「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生活環境,無論是人事環境還是物質環境都是屬於依報,依報就是我們生活所依靠的,這個環境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什麼是正報?正報是我們的「心」,這是正報。一般講正報是我這個人。「人」這個形象裡面,最重要的不是這個肉體,是什麼?精神。精神裡面最重要的是思想,你看,還是從想像生。你每天想些什麼?你每天說些什麼?你每天做些什麼?這個東西就是造成我們的依報的環境。我們心地善,確實風調雨順;心地不善,現在講的是自然災害、天然災害,都來了。
在地球上,我們常常聽到的旱災、水災、風災、地震。這些在經典上佛都說了,水災是怎麼來的?貪欲來的。貪是水,貪而無厭,水患無窮。火災,瞋恚!瞋恚是火,愚痴是風,貢高我慢是地震。但是我們今天這樣說法,許許多多相信科學的人他會搖頭,他說你這個說法是迷信,你這個說法沒有科學根據。我們是依佛學。佛學不合科學,就把我們否定了。好!那讓科學家去解決這些天然災害,你去解決!看你有沒有能力把這些災害消除。難,太難太難了!
總而言之,今天災難這麼多,我常常講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中國古人有一句成語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聖人,是諸佛菩薩,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現象透徹了解。他們的話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非常可惜,今天沒人相信,相信的人太少太少了。套一句宗教裡面的話,「信者得救」,這話是真的;你能信你得救了,他能信他得救了,誰肯信誰就得救了。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共業裡面有別業。
一個大災難來了,許許多多人喪失了生命財產,但是還有少數人很平安,沒有受到大災難。這些人,你仔細去觀察,你去做一個統計,然後你就曉得,從統計上看到,絕大多數心行善良。這就講到因果報應。但是也有少數不見得是很善良的,前世修積的福報殊勝,他已經折損了很多了,還有餘福,還有剩下來的。所以對於宇宙之間這些道理,確確實實只有佛法講得徹底、講得清楚。非常可惜,現在真正深入研求佛法的人不多。
這樁事情,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古人也有這個意思。《呂氏春秋》裡面有幾句話,正好我今天帶著扇子,我這個扇子上寫的就是這段。你看這個扇子上寫的,「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這是《呂氏春秋‧先己篇》裡面幾句話,這幾句話也能解答你這個問題。凡事之本就是根本,這個「事」是指世出世間一切事。根本在哪裡?根本在先把你自己這個身治好。儒也是這麼說的。治國,治國之本在齊家,齊家之本在修身,修身之本在誠意,誠意之本在致知,致知之本在格物。《呂氏春秋》講「治身」就是格物。格物、致知、誠意、修身,這是治本,這就是治身。
什麼叫格物?物是物欲,中國人講七情,佛家講五欲(財色名食睡);格是要跟它格鬥。意思就是說你必須要能勝過你的煩惱習氣,你的心才能夠平靜,得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則生智慧。所以什麼事情都要先修身,儒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佛講得真徹底,「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把你那個「心想」修正、修好,宇宙就和諧了,天下太平。你不把你自己的身修好,不把你自己的心修正,天災人禍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
所以《呂氏春秋》後頭這一段話說得好,「為天下者」。為天下者,這句話範圍非常之大,決不是只限於統治國家的統治者、領導人。他是為國家、為天下的,不限於。教育的人為天下,希望教化天下一切眾生;從事於工商業的,他也為天下,為天下人造福,不為自己。所以無論哪一種學術,無論哪一個行業,佛法裡面講只要發菩提心,只要發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那你就是為天下。為天下要怎麼「為」?不於天下。那個「於」當在講,不在天下。不在天下人,在哪裡?於身。你自己有沒有一個大公無私的心為天下人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心在我們佛門裡面講叫大菩提心。
所以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只要是為天下人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在佛法裡稱你叫菩薩,你是真正菩薩。《華嚴經》上有證明,你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舉出五十三位代表的人物。這五十三位,你仔細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家出家;五十三位代表人,出家的五個。那五個不完全是佛教,那五個還有其他宗教的,像勝熱婆羅門,就是現在的印度教;遍行外道,都是宗教家;宗教裡面的領導人,宗教裡面的傳教師,這一類的五個人。絕大多數都是社會一般大眾,各行各業;有國王大臣,有士農工商。那些人都是發了大心的,不為自己。從自己的學術上,從自己的事業上、行業上為一切眾生服務,不是求名聞利養。求名聞利養就是凡夫,就不是菩薩,那個心就不正。純正之心,一意為眾生、為社會。
答澳洲參學同修之二(第1集)
2003/1/4